1. 杜鵑山演柯香是楊春霞,請問演李石堅的是哪位
京劇電影《杜鵑山》雖然相比較八個樣板戲問世晚一些,但由於其精良的製作、演員高水準的演出,在當時也稱得上是家喻戶曉,毫不遜色八個樣板戲。
《杜鵑山》誕生於1963年,當時寧夏京劇團趕赴東北演出,觀看了沈陽評劇院根據同名話劇改編的《杜鵑山》。感覺更適合用京劇的形式來表演,不久,李鳴盛、李麗芳主演了《杜鵑山》。
於此同時,北京京劇團也對它產生了興趣,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裘盛戎、趙燕俠聯袂出演,隆重推出《杜鵑山》。就連「四大須生」之一的京劇泰斗馬連良大師,也在劇中配演了「鄭老萬」一角,可見其陣容強大。
後來,文化部指示長春電影製片廠派員赴寧夏,將《杜鵑山》搬上銀幕。決定由北京上海合作,成立了由王樹元、黎中城、汪曾祺、楊毓敏4人組成的創作小組,負責《杜鵑山》劇本的創作。後來多方招選演員,主演都基本確定,唯獨女一號柯湘一角久懸不決。
後來上海京劇團的楊春霞被通知「星期一立即去北京報到」,並要她作好長期離開上海的准備。楊春霞一頭霧水,但又不敢問,當然問也白問。後來時任國務院文化組成員的於會泳(後任文化部長)告知她被確定為《杜鵑山》柯湘的主演。
1972年,《杜鵑山》正式推出,風靡全國。導演謝鐵驪,楊春霞、馬永安、李詠、劉桂欣等主演。
其中李石堅的扮演者為李寶春先生,祖父李桂春,父親便是大名鼎鼎的京劇老生李少春大師,也是本人最喜歡的京劇表演藝術家。
李寶春九歲在祖父李桂春指導下練功,十歲進入京劇泰斗馬連良任校長的北京市戲曲學校學習,攻文武老生。坐科八年,受到很多的京劇名家的教導,1969年畢業。1972年,在樣板戲《杜鵑山》中飾演李石堅。
1980年代中期後移民美國,1990年代初到台灣工作,直到現在。
我是雪中風車來回答這個問題。京劇大師李少春先生的兒子李寶春扮演的李石堅。不過他在《杜鵑山》這部戲里演員表裡所用的名字叫「李詠」。
李詠這個名字可是有來頭的,是Jq給改的。 後來李寶春又將原來的名字恢復了過來。
上世紀80年代末期李寶春先生去了美國,由於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在街上賣冰淇淋。 是台灣著名實業家辜振甫先生的女兒慕名專程到美國將其接到了台灣繼續從事京劇藝術。現在李寶春先生的兩個兒子也在台灣,專門從事京劇藝術。
楊春霞版本的《杜鵑山》並非是舞台劇,而是電影版本的樣板戲,是於1974年元旦上映的。在電影中,楊春霞主要柯湘,馬永安飾演雷剛,而李石堅這個角色則是由著名京劇大師李少春的兒子李寶春飾演的。
李寶春是京劇老生演員,1950年出生的他今年已經68歲了。李寶春出身於梨園世家,他的祖父李桂春、外祖父侯月亭、父親李少春、母親侯玉蘭全都是京劇演員。
李寶春自幼就接受京劇藝術的熏陶,10歲進去北京市戲曲學院學習李派老生,兼學武生。除了祖父、父親的傾心教導外,他還經常受馬連良、王少樓、楊菊芬、馬長禮等名師的指點。
在上世紀70年代,李寶春參與樣板戲電影《杜鵑山》的拍攝,當時他以「李詠」這個名字出現在演職員表上。樣板戲電影的力量何其強大,一點也不亞於樣板戲現場,因為電影的傳播力更廣。
很快,李寶春飾演的李石堅這一人物形象,就傳遍了大江南北,因為那幾年就這么幾出電影,只能來回的看。
當然,由於樣板戲是繼承京劇和引進歐洲藝術的精髓,其唱腔唱段以及故事劇情都是頂尖級的,所以大家也都是百看不厭。
李寶春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加入中國京劇院,經常與袁世海、楊春霞等名家合作演出。在八十年代中期因某些事情移居美國,到了1990年至台灣工作至今。
在1997年的時候,李寶春找到一家基金會成立了台北新劇團,是民間京劇團體,目前李寶春在團里擔任團長,也經常與大陸的很多京劇演員合作演出。
叫李永還。後來江青給改名叫李永孩。演技很好。
2. 求六七十年代經典電影
66~76年流行的國產電影及譯製片2012-04-04 18:34《艷陽天》長春電影製片廠1968
《節振國》長春電影製片廠1965
《年青的一代》大陸1965
《紅燈記》(京劇)八一電影製片廠1970
《智取威虎山》(京劇)北京電影製片廠1970
《紅色娘子軍》(舞劇)北京電影製片廠1971
《沙家浜》(京劇)長春電影製片廠1971
《白毛女》舞劇)上海電影製片廠1972
《海港》(京劇)北京電影製片廠1972
《龍江頌》(京劇)北京電影製片廠1972
《奇襲白虎團》(京劇)長春電影製片廠1972
《海港》(京劇,重拍)北京電影製片廠1973
《青松嶺》長春電影製片廠1973
《戰洪圖》長春電影製片廠1973
《半籃花生》(越劇)長春電影製片廠1974
《創業》長春電影製片廠1974
《杜鵑山》(京劇)北京電影製片廠1974
《渡江偵察記》(重拍)上海電影製片廠1974
《鋼鐵巨人》長春電影製片廠1974
《火紅的年代》上海電影製片廠1974
《金光大道-下集》八一電影製片廠1974
《南征北戰》八一電影製片廠1974
《南征北戰》(重拍)北京電影製片廠1974
《平原游擊隊》(重拍)長春電影製片廠1974
《平原作戰》(京劇)八一電影製片廠1974
《沙家浜》(粵劇)珠江電影製片廠1974
《閃閃的紅星》八一電影製片廠1974
《送貨路上》(湖南花鼓戲)北京電影製片廠1974
《無影燈下頌銀針》上海電影製片廠1974
《向陽院的故事》長春電影製片廠1974
《一副保險帶》上海電影製片廠1974
《園丁之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974
《偵察兵》北京電影製片廠1974
《阿勇》西安電影製片廠1975
《碧海紅波》西安電影製片廠1975
《草原兒女》(舞劇)北京電影製片廠1975
《長城新曲》長春電影製片廠1975
《車輪滾滾》長春電影製片廠1975
《春苗》上海電影製片廠1975
《第二個春天》上海電影製片廠1975
《渡口》(河北梆子)北京電影製片廠1975
《沸騰的群山》北京電影製片廠1975
《烽火少年》北京電影製片廠1975
《海霞》北京電影製片廠1975
《紅燈記》(維吾爾語歌劇)八一電影製片廠1975
《紅雨》北京電影製片廠1975
《黃河少年》長春電影製片廠1975
《激戰無名川》八一電影製片廠1975
《揀煤渣》(淮劇)上海電影製片廠1975
《金光大道-上集》長春電影製片廠1975
《決裂》北京電影製片廠1975
《雷雨之前》八一電影製片廠1975
《難忘的戰斗》上海電影製片廠1975
《人老心紅》(淮劇)上海電影製片廠1975
《沙漠的春天》長春電影製片廠1975
《小將》上海電影製片廠1975
《小螺號》珠江電影製片廠1975
《沂蒙頌》(舞劇)八一電影製片廠1975
《戰船台》上海電影製片廠1975
《阿夏河的秘密》長春電影製片廠1976
《長空雄鷹》長春電影製片廠1976
《春潮急》峨嵋電影製片廠1976
《反擊》北京電影製片廠1976
《楓樹灣》珠江電影製片廠1976
《海上明珠》北京電影製片廠1976
《歡騰的小涼河》上海電影製片廠1976
《寄託》峨嵋電影製片廠1976
《江水滔滔》上海電影製片廠1976
《金光大道-中集》長春電影製片廠1976
《金鎖》上海電影製片廠1976
《開山的人》長春電影製片廠1976
《連心壩》上海電影製片廠1976
《芒果之歌》長春電影製片廠1976
《南海長城》八一電影製片廠1976
《南海風雲》八一電影製片廠1976
《南疆春早》北京電影製片廠1976
《牛角石》北京電影製片廠1976
《青春似火》北京電影製片廠1976
《山村新人》長春電影製片廠1976
《山花》北京電影製片廠1976
《山裡紅梅》珠海電影製片廠1976
《鎖龍湖-上集》長春電影製片廠1976
《新風歌》上海電影製片廠1976
《雁鳴湖畔》長春電影製片廠1976
《征途》上海電影製片廠1976
《主課》廣西電影製片廠1976
譯製片:
1966年
《大地的兒子》(二、三集)(朝鮮)
《一個戰士的故事》(朝鮮)
1970年
《森林之火》(越南)
《琛姑娘的松林》(越南)
《達吉亞人》(羅馬尼亞)
《血海》(上下集)(朝鮮)
《看不見的戰線》(朝鮮)
1971年
《腳印》
《勇敢的人們》
《戰斗的早晨》
《第八個是銅像》
《天亮的時候》
《一個自衛團員的遭遇》(朝鮮)
《戰斗在繼續》(越南)
《在鐵道線上》(朝鮮)
《前方在召喚》(越南)
《鮮花盛開的村莊》(朝鮮)
《摘蘋果的時候》(朝鮮)
《同志,你的道路》
1972年
《巴黎聖母院》
《簡愛》
《勇敢的米哈依》(上下集)(羅馬尼亞)
《記者》(上下集)(蘇聯)
《勞動家庭》(上下集)(朝鮮)
《戰爭與和平》(四集)(蘇聯)
《賣花姑娘》(寬)(朝鮮)
《回故鄉之路》(越南)
《冷酷的心》
1973年
《綠色的群山》
《空中舞台》(朝鮮)
《賣花姑娘》(普)(朝鮮)
《禿魯江畔之花》(朝鮮)
《軋鋼工人》(寬)(朝鮮)
《原形畢露》(朝鮮)
《氣球上的旅行》(法國)
《永生的戰士》(朝鮮)
《軋鋼工人》(普)(朝鮮)
《一個護士的故事》(朝鮮)
《烈火行動計劃》
1974年
《在那些年代裡》
《沉默的朋友》
《火》(越南)
《延豐湖》(朝鮮)
《警察局長的自白》
1975年
《戰斗的道路》
《送信人》(英國)
《為了新的一代》(朝鮮)
《特羅塔》(聯邦德國)
《紐約奇談》(美國)
《巴布希卡歷險記》(羅馬尼亞)
《金姬和銀姬的命運》(朝鮮)
《三妯娌》(朝鮮)
《潔白的道路》(阿爾巴尼亞)
1976年
《基度山伯爵》
《生死戀》
《阿里巴巴》
《沉默的人》
《蛇》
《斯特凡大公》(上下集)(羅馬尼亞)
《哥白尼》(波蘭)
《火車司機的兒子》(朝鮮)
《石油贊歌》(阿爾巴尼亞)
《多瑙河三角洲》(羅馬尼亞)
《初春》(阿爾巴尼亞)
《礦山的主人》(朝鮮)
《貝尼自己走》(阿爾巴尼亞)
《在燦爛的陽光下》(朝鮮)
《高山之鷹》(朝鮮)
《最後冬天》(阿爾巴尼亞)
《斬斷魔爪》(阿爾巴尼亞)
3. 京劇:「杜鵑山」中溫其久的扮演者
現代京劇《杜鵑山》
一、1964年版
溫其久(馬長禮 飾演)
二、1974年版
溫其久(王忠信 飾演)
三、2009年版
溫其久(顏世奇 飾演)
四、2010年版
溫其久(齊寶玉 飾演)
4. 《杜鵑山》里楊春霞的全部唱段有哪些
《杜鵑山》里楊春霞的全部唱段有以下六處分別如下:
1、杜鵑山山深林密,迴旋有餘地。
2、輾轉游擊,方能勝強敵。
3、你快去井岡山請求指示。
4、刻不容緩十萬火急。
5、還需找雷隊長仔細商議。
6、操勝卷全憑著志堅心齊。
《杜鵑山》簡介:
京劇電影《杜鵑山》,1974年由同名舞台劇搬上銀幕,北京京劇團演出,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完成。導演謝鐵驪,楊春霞、馬永安、李詠、劉桂欣等主演。
5. 楊春霞《杜鵑山》經典唱段是什麼
楊春霞《杜鵑山》經典唱段:
杜鵑山山深林密,迴旋有餘地。
輾轉游擊,方能勝強敵。
你快去井岡山請求指示。
刻不容緩十萬火急。
還需找雷隊長仔細商議。
操勝卷全憑著志堅心齊。
簡介
本條目所述京劇《杜鵑山》主要指王潤菁主演的新時代版本,時下流傳的劇目。實際上,京劇《杜鵑山》出現在1960年代,是極其出名的革命樣板戲,且出現過多個不同的版本。
如1960年代寧夏京劇團排演的《杜鵑山》,由李麗芳扮演賀湘,北京京劇院排演的《杜鵑山》,由趙燕俠主演賀湘,等,主演、編劇等均是那個時代大名鼎鼎的人物。另外,劇中主角的名字也出現過變化,男主角曾經由烏豆變成雷剛,女主角由賀湘變成柯湘。
6. 杜鵑山的影片評價
現代京劇《杜鵑山》的風風雨雨
楊春霞、馬永安主演的《杜鵑山》,雖在所謂「八個樣板戲」之後問世,但稱得上是現代京劇中的一出「骨子老戲」。它誕生於1963年,最初由寧夏京劇團移植於同名評劇。
寧夏京劇團遠在西北,但主要演員出自北京(原總政京劇團),也是名角薈萃。1963年春天,該團赴東北巡演期間,觀摩了沈陽評劇院根據同名話劇改編的《杜鵑山》,為其內容的傳奇色彩所動,覺得更適於用京劇藝術表現。不久,由殷元和、孫秋田執導,李鳴盛、李麗芳主演,移植上演了《杜鵑山》。
同時,《杜鵑山》也引起北京京劇團的興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裘盛戎、趙燕俠掛帥出征,隆重推出《杜鵑山》。「四大須生」之一的京劇泰斗馬連良,在劇中配演「鄭老萬」一角,以綠葉扶紅花,可見其陣容強大。
1964年,全國第一屆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在北京舉行,兩個《杜鵑山》一起參加,雙雙引起轟動。相比之下,有過軍旅歷練的李鳴盛、李麗芳,演出帶來一股剛勁朴實之風,似乎更得好評,裘盛戎就由衷稱贊李鳴盛比他演得棒許多。
周恩來總理觀看了寧夏京劇團的演出,給予高度評價。會演結束不久,文化部指示長春電影製片廠派員赴寧夏,將《杜鵑山》搬上銀幕。經過一番緊張排練,劇組趕往長春,但途經北京時,由於江青急調李麗芳到上海主演《海港的早晨》(後改名《海港》),文化部通知「暫緩拍攝」。
轉眼碰到「文革」,《杜鵑山》停演。
1968年左右,北京京劇團《沙家浜》的編劇汪曾祺接到指令:脫離原話劇改編《杜鵑山》,由此出現了一個《杜撰山》,後覺不妥又改名《杜泉山》。
《杜泉山》仍由裘盛戎主演,他精心設計了主要唱段,遺憾的是這一稿未獲通過,裘盛戎自此失去登台的機會,不久飲恨去世。
恰在這一期間,上海的王樹元(原話劇編劇)、黎中城(後任上海京劇院院長)也在改編《杜泉山》。於是,中央有關部門決定京滬合作,成立了由王樹元、黎中城、汪曾祺、楊毓敏4人組成的創作組,在汪曾祺的《杜泉山》上加工整理。我那裡是中學生,在國慶匯演一類戲劇廣告里,就見過《杜泉山》。
1970年,劇本定稿,恢復《杜鵑山》劇名,但主要人物賀湘、烏豆、溫七九子更名為柯湘、雷剛、溫其久。隨後多方遴選演員,主演基本敲定,唯柯湘一角久懸不決。
1971年5月一個周末,上海京劇團的楊春霞演完《海港》回家吃飯,突然接到團里「星期一立即去北京報到」的電話,並囑她作好長期離開上海的准備。當楊春霞登上飛機時,時任國務院文化組成員的於會泳(後任文化部部長)已在機艙,告知她被確定為《杜鵑山》柯湘的主演。
1972年,《杜鵑山》正式推出,風靡大江南北。
毛澤東主席觀看之後,覺得唱腔音域太寬,有些地方定音太高,演唱難度大,建議再搞出一套低唱腔設計,以便於民間傳唱。因此,《杜鵑山》破例有了兩套唱腔。
周恩來總理一直關心《杜鵑山》的改編和演出,常安排《杜鵑山》招待外賓。記得,曾從報紙上看過《杜鵑山》遠赴阿爾及利亞訪問演出的消息。
1974年,《杜鵑山》拍成影片在全國播映,不少老戲迷贊許它「京劇味」更濃。
——長江日報1997年9月12日《長江周末》
7. 杜鵑山京劇是哪年拍的
《現代京劇/杜鵑山1974年唯一全劇版》是特殊背景下雕琢出的精品佳作,民樂交響樂完美融合豪邁之氣,詩詞化韻白琅琅上口意新辭美,名角名唱段相映生輝經久流傳。
8. 《杜鵑山》里楊春霞的全部唱段是什麼
如下:
杜鵑山山深林密迴旋有餘地。
輾轉游擊方能勝強敵。
你快去井岡山請求指示。
刻不容緩,十萬火急。
還須找雷隊長仔細商議。
操勝券全憑著志堅心齊。
黃連苦膽味難分。
他推車,你抬轎,同懷一腔恨。
同恨人間路不平,路不平。
可曾見他衣衫破處留血印,怎忍心。
怎忍心(哪)舊傷痕上又添新傷痕。
見傷痕往事歷歷湧上心,受苦人,肩上壓的都是豪紳。
我良莠不辨,是非含混,錯把親人當仇人。
錯把親人當仇人。說不盡心中悔和恨。
雷剛田大江,我的好兄弟。
原諒我眼不亮心不明,是個糊塗人。
階級情,海洋深。
同命運,一條心!往年同受同樣苦,今朝同把冤讎伸。
願天下工農團結緊,眾戰士。
影片評價:
楊春霞、馬永安主演的《杜鵑山》,雖在所謂「八個樣板戲」之後問世,但稱得上是現代京劇中的一出「骨子老戲」。它誕生於1963年,最初由寧夏京劇團移植於同名評劇。
寧夏京劇團遠在西北,但主要演員出自北京(原總政京劇團),也是名角薈萃。1963年春天,該團赴東北巡演期間,觀摩了沈陽評劇院根據同名話劇改編的《杜鵑山》,為其內容的傳奇色彩所動,覺得更適於用京劇藝術表現。不久,由殷元和、孫秋田執導,李鳴盛、李麗芳主演,移植上演了《杜鵑山》。
同時,《杜鵑山》也引起北京京劇團的興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裘盛戎、趙燕俠掛帥出征,隆重推出《杜鵑山》。「四大須生」之一的京劇泰斗馬連良,在劇中配演「鄭老萬」一角,以綠葉扶紅花,可見其陣容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