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霍金的電影
《萬 物 理 論》是一部霍金青年時代的傳記片,由詹姆斯·馬什執導,埃迪·雷德梅恩、菲麗希緹·瓊斯主演,2014年11月7日在美國上映。影片靈感源於簡·王爾德的回憶錄《飛 向無限:和霍金在一起的日子》,講述了知名物 理 學 家史蒂芬·霍金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簡·王爾德始於劍 橋大學的愛情故事及霍 金患 病 前後的勵志傳奇。
② 關於霍金的電影
有《萬物理論》、《霍金的故事》。
1、《萬物理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是環球影業出品的霍金青年時代的傳記片,由詹姆斯·馬什執導,埃迪·雷德梅恩、菲麗希緹·瓊斯主演,2014年11月7日在美國上映。影片靈感源於簡·王爾德的回憶錄《飛向無限:和霍金在一起的日子》,講述了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簡·王爾德始於劍橋大學的愛情故事及霍金患病前後的勵志傳奇。第72屆金球獎於北京時間2015年1月12日上午舉行頒獎典禮,埃迪·雷德梅恩獲得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2、《霍金的故事》是由菲利普·馬丁執導,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和邁克爾·布蘭登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04年上映。該片講述了斯蒂芬·威廉·霍金的人生故事。
(2)霍金電影歌曲擴展閱讀:
霍金的成就
史蒂芬·威廉·霍金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劍橋大學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榮獲英國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席,這是自然科學史上繼牛頓和狄拉克之後榮譽最高的教席。
20世紀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憑一本薄薄的《時間簡史》征服了全世界3000萬讀者。黑洞理論使量子論和熱力學在「霍金輻射」中得到完美統一,而他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無邊界設想的量子宇宙論,解決了困擾科學界幾百年的「第一推動」問題。
斯蒂芬·威廉·霍金的研究為理解黑洞和宇宙本源奠定了基礎,不過據他本人指出,他在動畫片《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和科幻劇集 《星際迷航:下一代》(Star Trek:The Next Generation)中的演出也同樣精彩。
霍金在《大設計》中強調,宇宙不需要一個造物主或「上帝」,以「哲學已死」開篇,這意味著人類將從愚昧的自我奴役超脫出來,其否認了純哲學和宗教可以真正解釋自然,這也表明各大宗教只是古代精神世界探索未知,追求不滅解脫的體系,而非客觀真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文明也當奮起直追,不甘落後,這就是為什麼世代有識之士追求存在、生命和宇宙的意義。解決這些命題本來應該是哲學家的任務,可惜科學的高度發展使得哲學無法跟上。
參考資料:萬物理論 網路 霍金的故事 網路
③ 《萬物理論》:霍金,我用半生成就你。愛過你,我已盡力
「記要仰望星空,不要低頭看腳下。 無論生活如何艱難,請保持一顆好奇心。 你總會找到自己的路和屬於你的成功。」——史蒂芬·威廉·霍金
Remember to look up at the stars, not down at your feet. Try to make sense of what you see and wonder about what makes the universe exist. Be curious and however difficult life may seem,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you can do and succeed at.
題記:給所有即將步入愛情消逝期的中年男女,一個自省的機會。相信你會和我一樣有共鳴。
《萬物理論》是一部披著科學外衣的敘事 情感 類紀錄片。影片中呈現了大量唯美的畫面,色調清新自然,每一楨的定格都如同一張完美的照片,是一部極其注重美感的影片。導演詹姆斯·馬什和主人公之一霍金一樣畢業於牛津大學,擅長敘事風格紀錄片。他為了完成這部影片,花了三年時間才說服原作者簡·王爾德同意將回憶錄改編成電影。
簡·王爾德是霍金的第一任妻子,影片改編自她的回憶錄《飛向無限:和霍金在一起的日子》,講述了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簡·王爾德的愛情故事,以及他們從青年到中年所面對的人生矛盾。影片男主角埃迪·雷德梅尼憑借在影片中的精湛演技獲得第72屆金球獎獲得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影片首映時,霍金本人觀影結束之後,他的秘書從他的臉頰上擦去了一行眼淚。霍金在社交媒體上說:我彷彿看到了過去的自己,影片給了我一個自省的機會。
由於影片是根據簡的回憶錄改編,我們除了能看到當代偉大的科學家霍金克服疾病的痛苦,頑強與命運抗爭的勵志故事,更能從簡的視角了解到他們不同常人的愛情及婚姻生活。 與其說這是一部關於霍金如何克服病痛取得成就的勵志電影,不如說是簡·王爾德作為霍金背後的偉大女性,如何克服人性的脆弱,從無私奉獻到完成自我價值實現的勵志故事。
18歲的簡在一場舞會上相遇了充滿智慧、浪漫,富有幽默感的霍金,才子佳人,意氣風發,一見傾心。然而,好景不長,年僅21歲的霍金就被確診患有肌萎縮側索硬化(ALS)。醫生告訴他,他只剩下2年壽命。
他將自己關在屋子裡,打開那令人絕望又振奮的英雄主義音樂,拒絕任何人沒有意義的安慰,准備接受死神的審判。他將自己敏感的內心完全暴露在悲憤和恐懼的陰影之下。直到倔犟的簡給了他一個擁吻,喚醒了他求生的意志和盡餘生之力認真生活的勇氣。
1年後,他們結婚了。他的生命在簡頑強的性格照耀下,灑滿了星星般明媚且跳躍的微光。他們決定攜手共同面對死神的追捕,用生命和時間賽跑。婚禮上兩人幸福的笑靨,足以讓任何一個絕望的人心頭盪漾,唱起畫眉般空靈的聲響。
在最相愛的4年時光里,他們擁有了2個孩子。那段時間的霍金從尚可以自己扭動著身體上下樓到完全無法行動只能接受輪椅行動。在影片中有一幕,霍金的朋友們來家裡慶祝他博士畢業。觥籌交錯的酒杯和朋友們自如使用的餐具,在霍金面前已然變成了難以接受的悲涼。
霍金逐漸喪失行動能力,簡肩負起照顧他還有2個孩子的責任。同時她還承擔起霍金秘書的職責,幫助霍金完成資料的整理以及陪他四處去參加會議活動。在他們婚姻的初期,他就意識到丈夫對於事業的追求異於常人。
霍金擁有驚人的天賦,在短短1個小時之內就可以完成同學一周都無法解答的難題。他頑強的意志使他不斷克服身體的禁錮,使自己的思想沉浸於浩瀚的宇宙。他說: 「物理和天文學讓我們有望真正理解自身起源以及我們為什麼在這里。我想徹底弄清宇宙的奧秘。」霍金對於事業的專注,使簡意識到自己成為了物理學的寡婦。
然而對霍金的愛並沒有使她退縮,她幾乎將全部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照顧家庭上。她放棄了自己外交官的理想來成全丈夫對物理學的追求。丈夫取得了成績,也會令她感到驕傲。愛情中幸福的模樣就如他們一般,一個甘於奉獻,一個勇於拼搏。
霍金努力工作最初的動力就是為了簡,為了他們的小家能夠有足夠的金錢開支。他在《我的簡史》中記錄: 如果我們要結婚,我就得有一個工作,我必須完成我的博士論文,因此我在一生中頭一次開始用功。令我驚訝的是,我發現我喜歡用功。
兩個交相輝映的靈魂,一起唱起戰歌,驅趕死神的到來。他們成功了,醫生所告知的兩年生命之期,早已被他們超越,霍金在簡的無私奉獻中度過了最艱難的10年,不僅創造了醫學的奇跡,也創造了只屬於他的事業奇跡。
簡放下了她的夢想,但卻沒有忘記自我實現,那是來自她潛意識的呼喚。她說: 哪怕只有5分鍾空閑,我也會到書桌前坐下來,查閱資料,記下筆記。當年我把孩子們送去托兒所以後,都會到大學圖書館里待一段時間,我得做到非常自律。」
兩個青春年少的天之驕子,用他們的勇氣舉起生活的矛和盾,用他們頑強的意志踏平前行的阻力。在這一時期,霍金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研究生逐漸成為在物理學界小有名氣的科學家。
在度過了婚姻最甜蜜的時光之後,他們的婚姻伴隨著霍金病情的惡化和霍金事業的成功亮起了紅燈。 隨著病情的惡化,霍金只能用最簡短的語言表達想法,沉浸在物理學中的他也沒有時間和心思多和妻子溝通。他們的愛情逐漸在日復一日的時光中被消磨殆盡。
簡在繁忙的家務和陪伴霍金四處活動的重壓之下,喘不過氣來。疾病奪走了霍金的身體,事業佔領了霍金的精神世界。簡在婚姻中扮演著保姆和母親的角色,無法獲得愛的慰藉,也沒有獲得相應的認可,只剩下令人煩擾的絕望。
她甚至想到要自殺結束這一切。 「為了一個脆弱、孤獨的空殼,也是為了孩子們著想,使我免於投河、不沉沒在絕望的泥淖中,我一直祈求幫助,祈求有人幫助我擺脫絕望的自殺傾向。」
可是她知道自己是3個孩子的母親和偉大的科學家霍金的妻子,她不能倒下。她的肩上扛著婚姻和家庭的雙重責任,她倒下了,誰又來拯救她的孩子們和她的愛人?
在她的意識里,她首先是一個好妻子和好母親;可在她的潛意識里,她首先應該是她自己。她在自我壓抑的意識中生活了數十年,成為了好妻子和好母親,卻唯獨丟了她自己。
當人不再擁有自信,就像深陷昏暗孤獨的宇宙,聽不到任何聲響,也看不到自己。 意識和潛意識的強烈沖突,讓她的兩個自己時刻都在決斗。到底哪個我才是真實的自己?
她的意識源自於她的信仰,她是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對於婚姻中應「共度一生」奉若真諦。是她的信仰讓她堅守著意識的大門,時刻提醒她:你不能違背自己的信仰,那是魔鬼的化身。
她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心理醫生告訴她,你面臨的問題和老人的問題相似。你沒有錯,你只是渴望找回自己,你的需求都是作為一個人正常的需要。你需要正常的性生活,需要與人溝通,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可。
終於,當霍金不斷嘲諷她的信仰,認為信仰和宇宙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世界上也沒有什麼上帝。當潛意識擊潰了意識的大門,她才決心重新找回自己 。
為了緩解焦慮,她在母親的建議下去唱詩班演唱,在那裡她相遇了喬納森,一名地方教會的音樂家兼風琴演奏師。和霍金相比,他們之間的信仰與愛好都驚人的一致。 如果說她和霍金的愛情像極了文理科生之間的彌補性吸引力法則,那她和喬納森更像是兩個擁有相似命運,對彼此的遭遇感同身受的知己。 喬納森的妻子在一年前因為白血病去世了,他渴求在幫助簡和霍金脆弱的家庭中得到心靈的救贖。
喬納森搬進了霍金的家中承擔起照顧霍金和孩子們的責任。讓簡從繁重的家務中得以解脫,被扭曲和拉扯的心靈得到了撫慰。畢竟他們都不是聖人,在長期的接觸中,他們發現對彼此產生了好感。喬納森的無私和同情心深深的打動了簡,他們在剋制與壓抑中開展了柏拉圖式的愛情。
霍金對於家庭中出現的其他男人充滿敵意,但又因為自己的身體無法履行照顧妻兒的丈夫責任而感到自責。他對喬納森的接納和善意盡是無奈。他在《我的簡史》中這樣記錄:
當簡從無私奉獻變成無盡的嘮叨和抱怨,她與霍金之間就再無愛情。她太渴望找回曾經那個自信、自愛的自己,渴望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尊重。而喬納森的出現讓她重新看到了自己的價值,她還是個值得被愛的女人。她的自信在喬納森的接納中被喚醒。
人最不能的就是沒有自己,因為它無處可去,無論發生什麼事,它依然在你心裡。
重獲自信的簡,學會了尊重自己,聽從內心的聲音。她不再做違心的選擇,也不再做超出能力的承諾。她和喬納森約定在霍金離世之前彼此都不會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兩個具有高道德標准和信仰的人決心一起面對這個苦難家庭的風雨。
1985年,霍金因為感染的肺炎生命垂危,醫生建議簡放棄他的生命,這樣對彼此都是一種解脫。已經走出焦慮陰影,重拾自我的簡拒絕了。 她與霍金雖然沒有了愛情,但她清醒的知道,無論是意識還是潛意識中霍金都是她的家人,是她孩子的父親。她又一次挽救了霍金的生命。她說:我不能讓他死,我是他生命的代理人。
簡的偉大就在於她清醒的知道自己的責任,寧可克制內心對愛的慾望也不願拋棄家庭的重任。愛情也許是短暫、美好且燦爛的,但責任確是沉重且長久的。
簡的無私奉獻雖是偉大的,但也是盲目不成熟的。她過度高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也在無盡的奉獻中失去了自我。從青年時認為自己可以克服一切困難,到中年時只能將自己和孩子的命運假以他人。青年時太過樂觀,中年時又太過悲觀。很可惜,過去的時光並沒有給這個堅強的女性成長的機會。
但她又是幸運的,遇到了知已一般擁有包容和憐憫之心的喬納森,在中年時期重新找回了自己。
1 990年,霍金在功成名就時向簡提出離婚,更像是嫉妒之心洶涌而起對簡提出的道德審判。對喬納森的嫉妒和原始的慾望交雜在一起,戰勝了理智。 他們的婚姻終於在25年之後走到了盡頭。簡在霍金提出離婚時留下了傷心和無奈的淚水,她始終沒有想到放棄他們婚姻的竟然會是霍金。她說:「我愛過你,我盡力了。」就是她對彼此愛情和婚姻的告別。
簡和喬納森再婚之後,簡獲得了現代詩歌博士學位,成為了一名語言教師和小說作家。11年之後,霍金和第二任妻子離婚,簡和喬納森又重新照顧起霍金,三人一起共度晚年生活,共享天倫之樂。
簡曾說:「即便是離婚了,我們彼此尊重對方,有深厚的友情,彼此承認對方是很重要的人。」
影片的最後,時光倒轉,霍金和簡又回到了愛情開始之初的幸福模樣,影片渴望傳達主旨: 人生中沒有空間來容納完美,愛情往往是幸福的瞬間。只有在如若初見般的眼神,在相互幫扶中舞蹈,在包容和理解中去鑄造永恆。即便他日無愛,亦當無悔。
附:霍金對孩子的三個忠告
1. Remember to look up at the stars and not down at your feet.
記住永遠仰望星空而不是計較你自己的得失。
2. Never give up work. Work gives you meaning and purpose and life is empty without it.
永遠不要放棄工作。工作讓你的生活有了意義和目標,如果沒有它,生活就毫無意義。
3. 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find love , remember it is rare , and don』t throw it away.
如果你能夠幸運的找到真愛,記住,那是非常珍貴的,不要對其置之不理。
我是@蘇如心,一個正視生活中的問題,不斷找尋解決方法的雙胞胎媽媽,和你分享我的人生哲學。
④ 與霍金有關的電影有哪些 以霍金為原型電影推薦
分頁符物理學家霍金近日去世,霍金身殘志堅,全身上下僅有三根手指能動,但是盡管這樣,霍金仍然給整個物理學屆留下了大量的學術成就。以後的日子,除了通過霍金以往的成就,恐怕就是影像的記憶可以讓我們更好的緬懷這位物理巨匠了。那麼, 與霍金有關的電影有哪些?以霍金為原型電影推薦!
1.萬物理論
導演: 詹姆斯·馬什
編劇: 安東尼·麥卡滕 / 簡·霍金
主演: 埃迪·雷德梅恩 / 菲麗希緹·瓊斯 / 艾米麗·沃森 / 大衛·休里斯 / 查理·考克斯 / 更多...
類型: 劇情 / 愛情 / 傳記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語言: 英語 / 法語 / 拉丁語
上映日期: 2014-09-07(多倫多電影節)
萬物理論的劇情簡介 · · · · · ·
霍金(埃迪·雷德梅恩 Eddie Redmayne 飾)和簡(菲麗希緹·瓊斯 Felicity Jones 飾)相識於一場舞會上,兩人初次見面交談甚歡,頗有一番相見恨晚的意味。之後,霍金大膽的邀請簡參加舞會,二人以此為契機,陷入了熱戀之中。
不幸的是,一次昏迷令霍金被確診患上了罕見的盧伽雷氏症,醫生坦言他只剩兩年的生命,被病魔折磨的霍金陷入了抑鬱之中,然而簡並沒有因此而拋棄他,恰恰相反,幾經波折之後,兩人踏入了婚姻的殿堂,簡還為霍金生下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霍金的身體迅速的虛弱下來,與此同時,他在學術研究上卻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就。為了照顧霍金,簡心甘情願成為了他「背後的女人」,但是,這也恰恰成為了兩人幸福婚姻里的第一道裂縫。
分頁符
2.霍金傳
導演: 菲利普·馬丁
編劇: 彼得·莫法特
主演: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 邁克爾·布蘭登 / 菲比·尼克爾斯
類型: 劇情 / 傳記
官方網站: http://www.bbc.co.uk/sn/tvradio/programmes/hawking/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04-04-13(英國)
霍金傳的劇情簡介 · · · · · ·
1963年,霍金21歲的人生發生了一悲一喜兩個重大事件。這一年他被確診患上了肌萎縮側索硬化症,這種病會使他的身體越來越不聽使喚,只剩下心臟、肺和大腦還能運轉,最後連心肺功能也會喪失,當時大夫預言他只能再活兩年。這一致命的打擊幾乎使霍金放棄了學業,但生日舞會上一個女孩的出現神奇地改變了一切,她就是霍金的第一任妻子簡。
⑤ 物理學家霍金怎麼去世的
物理學家霍金去世是怎麼回事
據BBC消息,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14日去世,享年76歲,他的家人已經確認了這一消息。霍金除了在物理方面有許多造詣,在音樂影視方面也曾參與許多作品。霍金被譽為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
霍金是皇家文藝學會的榮譽會員,並曾經獲得總統自由勛章,後者是美國所頒發最高榮譽平民獎。從1979年至2009年,霍金是劍橋大學的盧卡斯數學教授。
霍金撰寫了多本闡述自己理論與一般宇宙論的科普著作,廣受大眾歡迎。其中《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曾經破紀錄地榮登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的暢銷書排行榜共計237周。
⑥ 霍金客串過哪部美劇
據BBC消息,物理學家霍金去世,享年76歲,他的家人已經確認了這一消息。霍金除了在物理方面有許多造詣,在音樂影視方面也曾參與許多作品。
霍金生前曾在美劇《生活大爆炸》第5季第21集中客串,在劇集中,霍金本色出演,以客座教授的名義來到謝爾頓所在的大學授課。當謝耳朵西裝筆挺地去覲見偶像時,霍金坐在輪椅上給了小謝一個犀利的眼神。該集也被粉絲評為最給力的一集。
⑦ 霍金其人其事
編輯本段生平簡介: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曾先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並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在輪椅上坐了40年,現在全身只有面部肌肉會動,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還被稱為「宇宙之王」。1942年1月8日生於英國牛津的霍金剛好出生於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紀念日之時。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
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他擁有幾個榮譽學位,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他因患「漸凍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 盧伽雷氏症),禁錮在一把輪椅上達4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廣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的魅力不僅在於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知道他的人。
他被譽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另一個愛因斯坦」"不折不扣的生活強者」。
編輯本段相關作品:
《時間簡史續編》 作為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篇》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坦白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該書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機會和滋生寶貴靈感的源泉。
《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時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死亡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時空本性》80年前廣義相對論就以完整的數學形式表達出來,量子理論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現,然而這兩種整個物理學中最精確、最成功的理論能被統一在單獨的量子引力中嗎?世界上最著名的兩位物理學家就此問題展開一場辯論。本書是基於霍金和彭羅斯在劍橋大學的6次演講和最後辯論而成。
《未來的魅力》本書以史蒂芬·威廉·霍金預測宇宙今後十億年前景開頭,以唐·庫比特最後的審判的領悟為結尾,介紹了預言的發展歷程,及我們今天預測未來的方法。該書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還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問題,讀來饒有趣味。
《果殼中的宇宙》該書是霍金教授繼《時間簡史》後最重要的著作。霍金教授在這本書中,再次把我們帶到理論物理的最前沿,在霍金教授的世界裡,真理甚至比幻想更令人眼花繚亂,繽紛多彩。霍金教授用通俗的語言解釋制約我們宇宙的原理,並加之以他獨特的熱情,邀請我們一起進行宇宙之旅,做非凡的時空遨遊。
《時間簡史》(1988年撰寫)霍金暢銷書-《時間簡史》這本書是霍金的代表作。作者想像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這本書至今累計發行量已達2500萬冊,被譯成近40種語言。
在這本書中,霍金將試圖勾勒出我們心目中的宇宙歷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在第一講里,他將簡要地回顧過去關於宇宙的構想,並說明我們是如何得到目前的圖像的。這或許可以稱之為宇宙史的歷史。
第二講將解釋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兩種引力理論為什麼會都得出這樣的結論——宇宙不可能是靜態的,它不得不或是膨脹,或是收縮。而這又意味著,在前200億年到前100億年之間,必定有某一時刻,那時宇宙的密度為無窮大,這就產生了所謂的大爆炸。它可能就是宇宙的開端。
第三講將談談黑洞。黑洞是當某個巨大的星球,或者更大的天體,受其自身引力吸引而自行塌縮(塌陷並緊縮)時形成的。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任何蠢得掉進黑洞的傻瓜都會永遠消失,他們將無法再逃出黑洞。而有關他們的歷史,則將到達一個奇點,一個痛苦的終點。不過,廣義相對論是經典理論——也就是說,它沒有考慮量子力學的不確定原理。
第四講將講述量子力學如何允許能量從黑洞泄漏出來。黑洞並不像人們所描繪的那樣黑。
第五講將把量子力學思想應用於大爆炸和宇宙的起源。這就得出了這樣的設想:時空可能在范圍上有限,但沒有邊緣。這或許類似於地球表面,但它多了兩維。
第六講將說明這個新的邊界條件如何能解釋這個問題:盡管物理學定律是時間對稱的,但過去與未來為什麼如此大不相同?
最後,第七講將講述我們正如何試圖找尋一種統一的理論,它能把量子力學、引力以及物理學中其他所有相互作用都包容在內。如果我們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就真正理解了宇宙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位置。
該書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機會和滋生寶貴靈感的源泉。《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時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死亡作出了獨到的見解。在三年工作量並不巨大的學習之後,他獲得了一等自然科學榮譽學位,之後進入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當時牛津大學還沒有宇宙學這個專業。盡管他希望能夠跟當時在劍橋的弗雷德·霍伊爾(Fred Hoyle)身邊做研究,但是他的導師卻是丹尼斯·西艾瑪(Dens Scama)。在獲得博士學位之後,他成為一名研究員,後來成為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Gonvlle and Caius College)的教授。
1992年耗資350萬英鎊的同名電影問世。霍金堅信關於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數學來表達,世人應當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視聽媒介來了解他那深奧莫測的學說。本書是關於探索時間本質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讀物,是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做,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時間簡史續編》 作為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篇》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坦白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
《喬治開啟宇宙的秘密鑰匙》中文版發行於2008年年初,這本書由史蒂芬·霍金、其女兒露西·霍金、其學生克里斯托弗·加爾法德所著,是史蒂芬·霍金的「兒童科普三部曲」之一,這本書當中論黑洞以及很多部分都簡述了霍金的新想法,這本書在國內外好評如潮。
編輯本段霍金趣事:
霍金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起來有些好笑,在他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後,他仍然堅持用唯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著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沖直撞」;當他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旋轉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軋到查爾斯王子的腳趾頭。
編輯本段獲得獎項:
霍金
1、 1989年獲得英國爵士榮譽稱號
2、 是英國皇家學會學員和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3、 倫敦皇家天文學會的埃丁頓勛章
4、 梵蒂岡教皇科學學會十一世勛章
5、 霍普金斯獎
6、 美國丹尼歐海涅曼獎
7、 馬克斯韋獎
8、 英國皇家學會的休斯勛章
9、 1978年獲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
10、與彭羅斯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11、1988年霍金的書《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獲沃爾夫基金獎
編輯本段大事年表:
1942年 1月8日生於英國牛津
1950年 舉家遷往聖奧爾本斯
1959年 入英國牛津大學
1962年 牛津畢業,去劍橋讀研究生
1963年 被診斷患(盧伽雷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
1965年 獲劍橋博士學位,與珍妮.懷爾德(簡·瓦爾德)結婚
1967年 長子羅伯特出生
1970年 女兒露西出生/開始使用輪椅
1973年 首部著作《空時的大型結構》出版
1974年 霍金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闡述了自己的新發現——黑洞是有輻射的。並成為英皇家學會會員
1977年 被任命為劍橋大學引力物理學教授
1979年 次子蒂莫西出生/被任命為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廣義相對論評述:紀念愛因斯坦百年誕辰》出版
1981年 參加梵蒂岡宇宙學大會,宣布無邊界構想/《超時空和超引力》出版/被授予大英帝國高級騎士
1985年 在瑞士病倒/實行氣管造口手術從而失去語言能力,使用帶造音器的計算機1988年 《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出版 獲沃爾夫基金獎
1989年 被授予大英帝國榮譽爵士
1990年 與妻子離異
1991年 《時間簡史》同名電影上映
1993年 《「黑洞與嬰兒宇宙」及其他論文》出版
2001年10月又一部力作《果殼中的宇宙》出版發行
2007年,霍金與露西吉高佛爾德合著的兒童科幻小說《喬治通往宇宙的秘密鑰匙》於9月6日率先在法國出版發行。這本書是霍金寫的第一本兒童讀物,霍金在書中向兒童解釋了自己關於時間和宇宙方面的學說。
如果現在盧伽雷氏症得到診斷,那麼,也許霍金就不是現在的「科學巨人」了.
編輯本段後感:
霍金
霍金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現年66歲,出生於伽利略逝世周年紀念日,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地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他擁有幾個榮譽學位,是皇家學會會員。他因患盧伽雷氏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4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廣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教授是現代科普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寫的《時間簡史》,這是一篇優秀的天文科普小說。作者想像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這本書至今累計發行量已達2500萬冊,被譯成近 40種語言。1992年耗資350萬英鎊的同名電影問世。霍金堅信關於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數學來表達,世人應當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視聽媒介來了解他那深奧莫測的學說。本書是關於探索時間本質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讀物,是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本書一出版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時間簡史》對我們這些喜用言語表達甚於方程表達的讀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書。她長於一個對人類思想有接觸貢獻者之手,這是一本對知識無限追求之作,是對時空本質之謎不懈探討之作。
《時間簡史續編》作為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篇》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坦白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該書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機會和滋生寶貴靈感的源泉。
《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時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死亡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時空本性》80年前廣義相對論就以完整的數學形式表達出來,量子理論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現,然而這兩種整個物理學中最精確、最成功的理論能被統一在單獨的量子引力中嗎?世界上最著名的兩位物理學家就此問題展開一場辯論。本書是基於霍金和彭羅斯在劍橋大學的6次演講和最後辯論而成。
《未來的魅力》本書以霍金預測宇宙今後十億年前景開頭,以唐·庫比特最後的審判的領悟為結尾,介紹了預言的發展歷程,及我們今天預測未來的方法。該書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還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問題,讀來饒有趣味。
編輯本段霍金生平:
1942年 1月8日出生於英國的牛津。
1962年 在牛津大學完成物理學學位課程,搬到劍橋大學攻讀研究生,1963年霍金被診斷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
1965年 被授予博士學位。他的研究表明:用來解釋黑洞崩潰的數學方程式,也可以解釋從一個點開始膨脹的宇宙。
1970年 霍金研究黑洞的特性。他預言,來自黑洞(現在叫霍金輻射)的射線輻射及黑洞的表面積永遠也不會減少。
1974年 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繼續證明,黑洞有溫度,黑洞發出熱輻射,以及氣化導致質量減少。
1980年 任劍橋大學數學魯卡斯教授(艾薩克·牛頓曾任此職)。
1988年 出版《時間簡史》,成為關於量子物理學與相對論最暢銷的書。
1996年 至今繼續在劍橋大學工作。
編輯本段霍金名言:
1.當你面臨著夭折的可能性,你就會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2.是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
3.宇宙有開端嗎?如果有的話,在此之前發生過什麼?
4.宇宙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
5.活著就有希望。
6.時間有沒有盡頭?
7.我注意過,即使是那些聲稱「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而且我們無力改變」的人,在過馬路前都會左右看。
8.科學家和娼妓都是做他們喜歡的事賺錢。
9.一個人如果身體有了殘疾,絕不能讓心靈也有殘疾。
10.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根據中非Boshongo人的傳說,世界太初只有黑暗、水和偉大的Bumba上帝。一天,Bumba胃痛發作,嘔吐出太陽。太陽灼幹了一些水,留下土地。他仍然胃痛不止,又吐出了月亮和星辰,然後吐出一些動物,豹、鱷魚、烏龜、最後是人。
這個創世紀的神話,和其它許多神話一樣,試圖回答我們大家都想詰問的問題:為何我們在此?我們從何而來?一般的答案是,人類的起源是發生在比較近期的事。人類正在知識上和技術上不斷地取得進步。這樣,它不可能存在那麼久,否則的話,它應該取得更大的進步。這一點甚至在更早的時候就應該很清楚了。
亞里士多德:宇宙無開端
宇宙已經存在了無限久的時間
例如,按照Usher主教《創世紀》把世界的創生定於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上午9時。另一方面,諸如山嶽和河流的自然環境,在人的生命周期里改變甚微。所以人們通常把它們當作不變的背景。要麼作為空洞的風景已經存在了無限久,要麼是和人類在相同的時刻被創生出來。
但是並非所有人都喜歡宇宙有個開端的思想。例如,希臘最著名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相信宇宙已經存在了無限久的時間。某種永恆的東西比某種創生的東西更完美。他提出我們之所以看到發展處於這個情形,那是因為洪水或者其它自然災害,不斷重復地讓文明回復到萌芽階段。信仰永恆宇宙的動機是想避免求助於神意的干涉,以創生宇宙並啟始運行。相反地,那些相信宇宙具有開端的人,將開端當作上帝存在的論據,把上帝當作宇宙的第一原因或者原動力。
宇宙開端前 時間無意義
時間是絕對的,時間從無限的過去向無限的將來流逝
如果人們相信宇宙有一個開端,那麼很明顯的問題是,在開端之前發生了甚麼?上帝在創造宇宙之前,他在做甚麼?他是在為那些詰問這類問題的人准備地獄嗎?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十分關心宇宙有無開端的問題。他覺得,不管宇宙有無開端,都會引起邏輯矛盾或者二律背反。如果宇宙有一個開端,為何在它起始之前要等待無限久。他將此稱為正題。另一方面,如果宇宙已經存在無限久,為甚麼它要花費無限長的時間才達到現在這個階段。他把此稱為反題。無論正題還是反題,都是基於康德的假設,幾乎所有人也是這么辦的,那就是,時間是絕對的,也就是說,時間從無限的過去向無限的將來流逝。時間獨立於宇宙,在這個背景中,宇宙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
直至今天,在許多科學家的心中,仍然保持這樣的圖景。然而,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他的革命性的廣義相對論。在該理論中,空間和時間不再是絕對的,不再是事件的固定背景。相反地,它們是動力量,宇宙中的物質和能量確定其形狀。它們只有在宇宙之中才能夠定義。這樣談論宇宙開端之前的時間是毫無意義的。這有點兒像去尋找比南極還南的一點沒有意義一樣。它是沒有定義的。
實證主義方法研宇宙問題
我們按照我們構造世界的模型來解釋自己感官的輸入
如果宇宙隨時間本質上不變,正如20世紀20年代之前一般認為的那樣,就沒有理由阻止在過去任意早的時刻定義時間。人們總可以將歷史往更早的時刻延展,在這個意義上,任何所謂的宇宙開端都是人為的。於是,情形可以是這樣,這個宇宙是去年創生的,但是所有記憶和物理證據都顯得它要古老得多。這就產生了有關存在意義的高深哲學問題。我將採用所謂的實證主義方法來對付這些問題。在這個方法中,其思想是,我們按照我們構造世界的模型來解釋自己感官的輸入。人們不能詢問這個模型是否代表實在,只能問它能否行得通。首先,如果按照一個簡單而優雅的模型可以解釋大量的觀測;其次,如果這個模型作出可能被觀察檢驗,也可能被證偽的明確預言,這個模型即是一個好模型。
根據實證主義方法,人們可以比較宇宙的兩個模型。第一個模型,宇宙是去年創生的,而另一個是宇宙已經存在了遠為長久的時間。一對孿生子在比一年前更早的時刻誕生,已經存在了久於一年的宇宙的模型能夠解釋像孿生子這樣的事物。
哈勃發現星系飛離我們
恆星並非均勻地分布於整個空間
另一方面,宇宙去年創生的模型不能解釋這類事件,因此第二個模型更好。人們不能詰問宇宙是否在一年前確實存在過,或者僅僅顯得是那樣。在實證主義的方法中,它們沒有區別。
在一個不變的宇宙中,不存在一個自然的起始之點。然而,20世紀20年代當埃德溫.哈勃在威爾遜山上開始利用100英寸的望遠鏡進行觀測時,情形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哈勃發現,恆星並非均勻地分布於整個空間,而是大量地聚集在稱為星系的集團之中。
哈勃測量來自星系的光,進而能夠確定它們的速度。他預料向我們飛來的星系和離我們飛去的星系一樣多。這是在一個隨時間不變的宇宙中應有的。但是令哈勃驚訝的是,他發現幾乎所有的星系都飛離我們而去。此外,星系離開我們越遠,則飛離得越快。宇宙不隨時間不變,不像原先所有人以為的那樣。它正在膨脹。星系之間的距離隨時間而增大。
最重要發現:宇宙在膨脹
宇宙膨脹是20世紀或者任何世紀最重要的智力發現之一
宇宙膨脹是20世紀或者任何世紀最重要的智力發現之一。它轉變了宇宙是否有一個開端的爭論。如果星系現在正分開運動,那麼,它們在過去一定更加靠近。如果它們過去的速度一直不變,則大約150億年之前,所有星系應該一個落在另一個上。這個時刻是宇宙的開端嗎?
許多科學家仍然不喜歡宇宙具有開端。因為這似乎意味著物理學崩潰了。人們就不得不去求助於外界的作用,為方便起見,可以把它稱作上帝,去確定宇宙如何起始。因此他們提出一些理論。在這些理論中,宇宙此刻正在膨脹,但是沒有開端。其中之一便是邦迪、高爾德和霍伊爾於1948年提出的穩恆態理論。
在穩恆態理論中,其思想是,隨著星系離開,由假設中的在整個空間連續創生的物質形成新的星系。宇宙會永遠存在,而且在所有時間中都顯得一樣。這最後的性質從實證主義的觀點來看,作為一個可以用觀測來檢驗的明確預言,具有巨大的優點。在馬丁.萊爾領導下的劍橋射電觀測天文小組,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對弱射電源進行了調查。這些源在天空分布得相當均勻,表明大部分源位於銀河系之外。平均而言,較弱的源離得較遠。
穩恆態理論與觀測沖突
微弱的源比預言的更多,這表明在過去源的密度較高
穩恆態理論預言了源的數目對應於源強度的圖的形狀。但是觀測表明,微弱的源比預言的更多,這表明在過去源的密度較高。這就和穩恆態理論的任何東西在時間中都是不變的基本假設相沖突。由於這個,也由於其它原因,穩恆態理論被拋棄了。
還有另一種避免宇宙有一開端的企圖是,建議存在一個早先的收縮相,但是由於旋轉和局部的無規性,物質不會落到同一點。相反,物質的不同部分會相互錯開,宇宙會重新膨脹,這時密度保持有限。兩位俄國人利弗席茲和哈拉尼科夫實際上聲稱,他們證明了,沒有嚴格對稱的一般收縮總會引起反彈,而密度保持有限。這個結果對於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十分便利,因為它避免了有關宇宙創生的難以應付的問題。因此,這對於蘇聯科學家而言成為一篇信仰的文章。
他只是一個坐著輪椅,挑戰命運的勇士。
編輯本段公開演說:
霍金出版《時間簡史》後,多年來曾在英國、美國、日本、香港等地,向一般大眾發表多場公開演說,敘述時間起源、宇宙終結、時光旅行,演說時其受歡迎程度猶如「搖滾巨星」。茲錄部分演說:
宇宙的起源(中文)
宇宙之始(英文)
時間的開始(英文)
太空及時間扭曲(英文)
上帝擲骰嗎?(英文)
宇宙中的生命(英文)
⑧ 霍金簡介
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曾先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並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大學學習後期,開始患「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運動神經元疾病),半身不遂。他克服身患殘疾的種種困難,於1965年進入劍橋大學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任研究員。這個時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問題上,創立了宇宙之始是「無限密度的一點」的著名理論。1969年起任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科學傑出成就研究員。1972-1975年先後在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學部進行研究工作,1975-1977年任重力物理學高級講師,1977-1979年任教授,1979年起任盧卡斯講座數學教授。其間,1974年當選為皇家學會最年輕的會員。1974-1975年為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費爾柴爾德講座功勛學者。1978年獲世界理論物理研究的最高獎愛因斯坦獎。霍金的成名始於對黑洞的研究成果。在愛因斯坦之後融合了20世紀另一個偉大理論——量子理論,他認為,宇宙是有限的,但無法找到邊際,這如同地球表面有限但無法找到邊際一樣;時間也是有開始的,大約始於150億到200億年前。1988年獲沃爾夫物理學獎。
1985年霍金喪失語言能力,表達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台電腦聲音合成器。他用僅能活動的幾個手指操縱一個特製的滑鼠器在電腦屏幕上選擇字母、單詞來造句,然後通過電腦播放聲音,通常製造一個句子要5、6分鍾,為了合成一個小時的錄音演講要准備10天。1988年寫成科普著作《時間簡史》,至1995年10月該書發行量已超過2500萬冊,譯成幾十種語言,中譯本也已出版。
著有《空間-時間的大比例結構》(1973年與人合著)、《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百年評論》(1979年與人合編)、《超空間和超重力》(1981年與人合編)、《宇宙之始》(1983年與人合編)、《時間簡史》(1988年)。
1990年與結婚25年之久的妻子簡·懷爾德離婚。1995年9月16日,與他的護士伊萊恩·梅森結婚
⑨ 霍金逝世,回顧他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多大影響
據BBC等媒體報道,科學家史蒂芬·霍金於3月14日逝世,享年76歲。世界上最聰明也最寂寞的人,離開了。
偉人去世,常被稱作「大星殞落」。霍金故去,用這個詞更顯貼切,畢竟他的老本行,就是研究天體。
哲學家羅素曾說,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他一生的三大動力。與之類似,大半生在輪椅上度過的霍金,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也有三大動力:小強的意志力,頑童的好奇心,哲人的幽默感。
憑著這「三板斧」,霍金身在輪椅,心念宇宙,一次又一次,將人類的目光引向茫茫太空。
霍金出生於伽利略誕辰,逝世於愛因斯坦誕辰,若他地下有知,以其鬼馬性格,想必會說這樣一句俏皮話,看來愛因斯坦是對的,上帝確實不擲骰子。
年輕時的霍金
霍金21歲時,罹患漸凍症,病得非常厲害,醫生告訴他,他只剩下兩年可活。這種漸凍症的全稱是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病人首先會感到肌無力,隨後導致癱瘓,失去說話、吞咽乃至呼吸的功能。
ALS研究協會稱,被確診的患者,平均壽命只有2到5年。有50%的患者活到3年以上,20%的患者活到5年以上,而像霍金這樣,存活超過30年的患者,不足2%。一位教授驚訝地說:「霍金絕對是個奇跡,我從未見到過有人患上ALS還能活得如此之久。」
霍金的高壽,跟他達觀的性格不無關系。
被確診後,身邊的人都以為霍金會自暴自棄,沒成想,霍金卻和一個名為簡·瓦格納的圓臉姑娘結了婚。他的結婚理由令人噴飯:「當時我渾渾噩噩,狂聽瓦格納,恰好這個姑娘也叫瓦格納,於是我們就結婚了。」
這位瓦格納小姐,也是位奇女子,有人問她,為什麼要跟一個只有兩年壽命的人結婚?她不假思索地說,聽說(前)蘇聯的核武器兩年內就會打過來。
這種近乎癲狂的黑色幽默背後,其實是不輕易向命運妥協。正是這份豁達和倔強,讓霍金打破了醫生的讖語,活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年紀。
1974年,物理學界因為黑洞問題,討論得熱火朝天。當時的人們,已經基本承認黑洞是一個物理事實,但在天文觀測上,尚未發現一個確切的實體,只有一個名為天鵝座X-1的疑似對象。
霍金對這個天體表示懷疑,他同加州理工的物理學家索恩打賭,立下字據,若自己輸了,就幫對方訂閱為期1年的《閣樓》雜志。這件事在當時引起極大轟動,畢竟《閣樓》是和《花花公子》齊名的情色刊物。
多年後,答案揭曉,科學家驗明了天鵝X-1的正身,確實是如假包換的黑洞。1990年,霍金到加州理工大學演講,工作結束後,徑直走到索恩的辦公室,把當年的賭據翻出來,鄭重其事地摁上自己的手印,表示認輸。
之後,霍金實踐諾言,為索恩訂了一年的《閣樓》雜志。
1979年,霍金獲得盧卡斯教席——數學界最重要的教授名銜。面對這項殊榮,霍金舉重若輕,又展現出段子手的天賦:我在系裡辦公室亂貼字條,系主任很生氣,於是推選我作盧卡斯教授,好讓我搬到另一間辦公室。
事實上,霍金對這個位置垂涎已久,能背誦出自牛頓以來,所有擔任過盧卡斯教授的人的名字。
霍金的幽默有多戲謔,他對科學就有多執著。
霍金最大的野心,是想將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起來,建立「統一場論」,完成當年愛因斯坦未竟之事業。
黑洞不黑,是霍金最主要的研究成果。
傳統觀點認為,黑洞引力巨大,即便是稍縱即逝的光線,也無法從黑洞中逃逸出來。霍金卻堅信,黑洞並不「黑」,一定有輻射外泄出來,也就是說,黑洞是有熵的,這種尚待證實的輻射,被稱為「霍金輻射」。
除了創造出黑洞不黑的理論,霍金對穿越時空和外星人是否存在等問題也有獨到見解。
霍金曾在英國的《每日郵報》發表文章,稱時空旅行在理論上可行,人類能夠打開通往過去和未來的大門。
霍金錶示,穿越時空的方法有三個。
第一個是通過蟲洞。宇宙萬物都會存在小孔或縫隙,時間也不例外,時間的裂縫就是蟲洞。蟲洞就在我們四周,只是肉眼無法看見,因為它們屬於「量子泡沫」,比原子還要小。如果有一天,人類能夠捕獲某個蟲洞,將它放大到足以使人類通過,就能夠穿越時空。
第二個方法是通過黑洞。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時間就像一條河,在有些地方流得快,有些地方流得慢。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就相當於一部天然的時間機器,能夠明顯降低時間流逝的速度。
第三個方法是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飛行。如果能製造出接近光速的宇宙飛船,那麼艙內的時間,就會放慢。宇航員在飛船里飛一星期,地球上就過去了一百年。
關於外星人,霍金堅信其存在。理由很簡單,宇宙里有1000億個星系,每個星系又包含好幾億個恆星。如此廣闊的空間,地球不可能是唯一進化出生命的行星。
霍金雖斷定外星人必然存在,但不建議人類主動尋找外星人。因為它們可能是比人類更為智慧的存在, 將地球視作一塊可供宰割的大肥肉,從而帶來滅頂之災。
霍金不只是科學巨擘,他還很文藝。
《果殼中的宇宙》一書,標題原文取自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景。在劇中,哈姆雷特說到:「啊!上帝!我原來是被關在一個小小的果殼里,卻自命不凡,以為自己是一個擁有無盡天地的君王。」
在《果殼中的宇宙》結尾,霍金則化用了《暴風雨》里的詩句:「啊!在這個美麗的新世界,竟有這么美麗的人類生存其中。」霍金巧妙地把「brave」(勇敢,美麗)替換成了「brane」(薄膜),於是,美麗新世界就成了「果殼中的宇宙」。
年輕人對霍金印象深刻,除了那本狂銷全球的《時間簡史》,還因為他的多重跨界,時不時在流行文化中驚鴻一瞥,打個醬油。
2014年,搖滾樂隊Pink Floyd推出新專輯,裡面有一首霍金參與的搖滾歌曲:《滔滔不絕的霍金》。其實,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霍金就為該樂隊獻聲了。在那支單曲中,霍金像一個嘻哈音樂人,誦讀著原生態的歌詞:數百萬年前,我們活著,就像鳥獸。
在科幻電影《星際迷航:下一代》中,霍金扮演他自己,在宇宙飛船里,跟一群業已去世的物理學家打撲克,其中包括牛頓和愛因斯坦。
在自己的著作《果殼的宇宙》中,霍金對這次觸電經歷寫了進去:「我把這群傢伙全打敗了,可惜警報出現,我沒有收回贏到的錢。」
在美劇《生活大爆炸》中,霍金又興沖沖地跑起了龍套。他坐在輪椅中,歪著腦袋,一副洋洋自得的樣子。霍金的出現,讓高冷的「謝耳朵」驚聲尖叫,為了引起偶像注意,他不惜換上女僕裝,穿上小短裙。
依稀還記得,霍金開通微博時的盛況。
霍金的第一條微博,向中國網友問好,收獲300多萬粉絲,近百萬點贊。相隔僅一天,霍金的第二條微博再次引起轟動,他將參與研發一台納米飛行器,能夠讓人類抵達半人馬星座。霍金在微博中,傲嬌地說,參加這一計劃的,還有俄羅斯頭號土豪尤里·米爾納,以及臉書創始人「小扎」。
霍金生前的最後一條微博,發於2017年11月24日。
TFBOYS的成員王俊凱,在微博上以視頻的形式,向霍金提問,人類探索宇宙移民外星以延續地球文明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備?如何保護傳統文化?
提問當天,霍金即作出回復:「我很高興就王俊凱提出的優秀問題做出一個視頻回應。他的提問讓我看到了中國千禧一代年輕人對未來的思考和好奇心。我希望,當你們追求科學以及其他創意時,如此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可以延續下去,讓我們一起展望未來。」
在視頻中,霍金說,人類對地球的破壞,正威脅著自身的生存,要考慮未來如何生活,必須要具備想像力。同時還表示,不相信傳統文化將會消失,藝術和音樂是面向人類的,對外來物種無任何意義,不必為此擔心。
如今,斯人已去,世間空留影像和文字。
按照大爆炸理論,宇宙的誕生,緣於一個體積極為微小的點,在某個時刻發生了爆炸,奇點經過數十億年的膨脹,終於衍變成今天的宇宙。
霍金生前,曾參加過一檔名為《星談》的科普節目,在節目中,主持人向他提問: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麼樣子?
霍金回答:大爆炸之前,宇宙寂靜無聲。
人類對於物理學的認識,還處在幼稚可笑的階段,尚未認識到,也可能永遠無法認識到,宇宙,萬物以及生命能夠以數千維度的形式存在。
或許在某個維度,霍金仍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著宇宙。
⑩ 扮演過霍金的演員有哪些分別是什麼電影啊
埃迪·雷德梅恩,電影《萬物理論》(別名《愛的萬物論》)
(10)霍金電影歌曲擴展閱讀:
《萬物理論》主演:埃迪·雷德梅恩,菲麗希緹·瓊斯,哈里·勞埃德
類型:傳記,劇情
簡介:
《萬物理論》是一部由詹姆斯·馬什執導,埃迪·雷德梅恩、菲麗希緹·瓊斯、查理·考克斯等主演的傳記、劇情、愛情類型的電影,於2014年11月7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簡·王爾德始於劍橋大學的愛情故事及霍金患病前後的勵志傳奇故事。
劇情介紹:
故事集中在霍金在劍橋求學階段,主要闡述霍金與同學Jane Wilde之間的感情。他們在學生時代相愛,在霍金被診斷患有盧伽雷氏症之後,依舊決定嫁給他。兩人在1965年結婚,最終他們的婚姻維持到1991年。「小雀斑」雷德梅恩將飾演少年時代的霍金,菲麗西緹·瓊斯飾演他的同窗,也是日後的妻子Jane Wil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