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子身為至聖先師,為什麼有人形容他為「喪家之犬」
「喪家之犬」出自《史記·孔子世家》,成語解釋:比喻失去靠山,無處投奔,到處亂竄的人。
在這里「喪家之犬」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因為司馬遷不僅崇敬孔子的行動,更是把孔子當做人格偶像來學習模仿的。從《史記》的太史公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心嚮往之」,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對孔子的崇敬之情。
在司馬遷的《史記》里,孔子本來在魯國治國有方,遭到鄰國齊國的忌憚,於是他們給魯國君主和季桓子好多美女,讓他們把孔子趕走。
孔子萬般無奈,在子路的勸說之下離開了魯國,就這樣孔子離開了自己的家。
犬本來是做什麼的?本來是看家護院的,可是院子的主人聽信讒言,把自家最忠誠的狗趕走了。這狗就失去了家,所謂「喪家之犬」。
原因一:孔子周遊列國,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以德治國」,而君主追求的是「富國強兵」,所以孔子和很多君主之間意見相左,這些國君也就不待見他。
原因二:有一些君主慧眼看到孔子的才能,准備委以重任。這里又有一個問題,因為孔子相對這些國家的人,是外來的,他被重用就直接影響到這個國家其他大臣的利益,這些大臣恨極孔子,於是他們就聯合起來,利用職場厚黑學,排擠孔子,使得他沒辦法再繼續留在這里。
因為這兩個原因,孔子就這樣不得不周遊列國。
孔子周遊列國過程中遭遇了很多困難,首先自己的國家魯國趕走他,其他的國君或者同僚也趕他,有能力沒有舞台,所以孔子自稱「喪家之犬」。
然而就是在這種困境下,孔子提出「君子固窮」,他也這樣要求他的弟子們。這里「窮」不是「貧」,窮是完全沒有辦法了。「君子固窮」就是完全沒有辦法時,還自我要求做一個君子,這就是君子的最高標准。孔子被稱為孔聖人也是因為他對自我的要求如此之高。
這樣我們再回頭理解「喪家之犬」,孔子的形象反而更加高大起來了。
理解一個人最忌諱的是斷章取義。
2. 孔子電影中出現的名言警句
孔子電影中出現的名言警句
2.仁者愛人,以禮殺人,則非禮也。
3.見義不為,無勇也。
4.天地間,人為貴。
5.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6.凡文事者,必以武事備之。
7.心正,則箭正。
8.此為你的領地,卻民不聊生,苛政猛於虎,大司徒竟能眼見心不見。
9.君子無戲言,言必信,行必果。
10.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11.苟利國家,生死以之。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13.寧殺身以成仁,不可求生而害仁。
14.世上只有成敗,仁與不仁,那隻是說詞。
15.無為方能無不為。
16.名爵者,公器也,不可久居。
17.孔子:那弟-子何去何從,畢竟不能像葫蘆一樣掛在門楣上,無用於世。
老子:無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則生,柔則存,天下莫弱於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上善若水啊!
18.如果人不能改變世界,那麼就應當去改變自己的內心。
19.一貧一賤,交情乃現。
20.南子(美艷的衛國夫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請問夫子是什麼意思啊!
孔子:這首詩的意思就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禮。
南子:在詩三百篇中,有好多篇是關乎於男女情愛啊!
孔子:詩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情思深深,而沒有邪念。
南子:男人的本性就是貪財好色,為此爭得頭破血流,這也是天性,要克服,難吶!
孔子:正因為難,才能考驗出君子。
21.朝聞道,夕死可矣。
22.如此好德如好色的人。
23.世人也許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
24.其額像堯帝,其肩像子產,神氣像大人物,卻狼狽得像喪家之犬,我們一猜就是夫子你。
25.執政者,外正衣冠禮儀,內正品德心靈。
26.凡非禮者,勿視,勿聽,勿言,勿動。
27.後人理解我,因為這部書(魯《春秋》),誤解我,也是因為這部書。
3. 喪家之犬的詳細釋義
無家可歸的狗?——《世家》和《家語》都說孔子欣然接受了「喪家之狗」的稱謂,《外傳》甚至載孔子不敢當和唯獨辭「喪家之狗」的稱謂:「汝獨不見夫喪家之狗歟……顧望無人。(丘)意欲施之,上無明王,下無賢士方伯,王道衰,政教失,強陵弱,眾暴寡,百姓縱心,莫之綱紀。是人固以丘為欲當之者也。丘何敢乎!」喪事人家無暇照看狗,所以狗環顧四周,無人理會,因而很失意。禮崩樂壞、王道凌遲之際,人們屬意孔子,希望他能救世,正如儀封人所說:「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孔子雖立志於此,但處處碰壁,因而也很失意,恰如「喪家之狗」一樣。但他很謙虛,不敢當人們對他「喪家之狗」的稱贊,這和孔子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的道理是一樣的。在孔子看來,「喪家之狗」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寫照,是一種褒義和善意的比喻;凄凄惶惶無家可歸的人,很有可能安貧樂道、志高識遠,可謂是現實世界的「喪家之狗」;身寬體胖富足優裕的人,很有可能麻木不仁、行屍走肉,可謂是精神世界的「喪家之狗」。放棄崇高理想而委身醜陋現實的「喪家之狗」是可恥的;守護精神家園而拒絕與世偃仰的「喪家之狗」是值得贊佩的——這正是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也正是人們之所以千古傳誦陶潛「不為五斗米折腰」和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原因。孔子周遊列國,顯然並非無家可歸所致,至於喪家之犬則為後人望文生義,以訛傳訛之故。明顯不符典故。
4. 聖人孔子為何說自己像一條「喪家犬」
喪家之犬是只失去了靠山無處投奔而到處亂竄的人。這句話是出自《史記·孔子世家》中的一句話。
孔子周遊到鄭國和他的弟子走散的時候,孔子在城門旁發呆,然後鄭國有人看到了孔子,於是便和子貢形容了孔子當時的樣貌,說當時的孔子像是一條喪家之犬。子貢找到孔子以後,孔子非常坦然地笑著說,人的相貌什麼的都是不太重要的,但是孔子笑稱自己確實是像是一條喪家之犬一樣啊,這是喪家之犬的來由。
喪家之犬是指自己像一條狗,沒有了家,而終日惶惶不已,顛簸流離,沒有盡頭的。而孔子在宣傳自己的思想的時候確實是如此,因為不受待見,自己的思想得不到支持,這種思想不受待見的日子是無休止的,就如同喪家之犬一般。
5. 司馬遷 《喪家之狗》的翻譯
原文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譯文 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了,孔子呆在東門旁發呆,鄭國有人告訴子貢:「東門有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產,然而自腰以下還不到禹的三寸。憔悴頹廢的樣子好像一條喪家之犬。」子貢把話都以實告訴了孔子。孔子欣然笑道:「外形上的描寫,不過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說我像喪家之犬,是這樣的!是這樣的!」
6. 如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是什麼意思
喪家之犬,無家可歸的狗。比喻失去靠山,無處投奔,到處亂竄的人。該典故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惶惶不可終日, 惶惶,亦作「皇皇」,急躁、慌亂、心神不定的樣子。詞語指心慌意亂,神不守舍,一天也過不下去了。形容驚恐到了極點, 含貶義。
7. 喪家之犬,是什麼意思
喪家之犬,[ sàng jiā zhī quǎn ]
比喻失去靠山,到處亂竄,無處投奔的人。也說喪家之狗。
8. 「顛簸流離,游說列國,惶惶如喪家之犬,不可終日」出自哪裡
出自《楚辭》,意思是:孔子離開故國四處流浪,去其他國家游說傳教,每天惶惶度日像喪家之犬,沒有結束的一天。
孔子,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帶領弟子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該段記載的正是孔子周遊列國時發生的事情。
《楚辭》是劉向乃編輯成集,東漢王逸作章句。原收戰國楚人屈原 、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辭賦共十六篇,對後世詩歌產生深遠影響。
(8)孔子電影台詞喪家之犬擴展閱讀:
本文節選自《楚辭》,《楚辭》經歷了屈原的作品始創、屈後仿作、漢初搜集、至劉向輯錄等歷程,成書時間應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間。劉向《楚辭》原書早亡,後人只能間接通過被認為保留最完整的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原書亦佚)、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追溯、揣測原貌。
《楚辭》對整個中國文化系統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特別是文學方面,它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詩篇,因此後世稱此種文體為「楚辭體」、騷體。 而四大體裁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對《楚辭》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學科,今稱為「楚辭學」,其上迄漢代,宋代大興,近現代更成為中國古典文化殿堂之顯學,16世紀之後,更流入歐洲。至19世紀,楚辭引起歐美各國廣泛關注,各種語言的譯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現,在國際漢學界,楚辭一直是研究的熱點之一
9. 在周遊列國時,孔子與弟子走散 被人笑話成喪家狗,孔子聽到後是怎麼說的
孔子笑著說,「他說的形狀,那倒未必。但說我像條狗,神似!神似!」
事情是這樣的。
孔子和弟子們在宋國邊境,被一個軍閥圍困,差一點要了他的命,孔子只好帶著弟子們分頭逃跑,准備跑到鄭國去。孔子很聰明,他還化了妝,因為技術太高,騙過了所有的弟子,結果他與弟子們走散了。
孔子獨自站在鄭國外城的東門,眼前一個弟子也沒有,情況很糟糕,心情很著急。子貢到處找孔子,這時有個鄭國「保安」告訴他,「東門有個人,額頭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像子產,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疲憊不堪的樣子,就像一條找不到家的狗」。子貢一聽就知道是老師,因為孔子長得實在很有「立體感」。終於找到了老師,子貢告訴了孔子鄭國人說的話,孔子笑著說,「他說的形狀,那倒未必。但說我像條狗,神似!神似!」
這就是一個偉人的境界,你不必把自己看得過高,在適當的時候,你幽默,你自嘲,你會獲得心平氣和的力量!
10. 《孔子像喪家之犬》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文
一、譯文
孔子到鄭國去,和學生們走散了。孔子獨自站在郭東門。有個鄭國人對子貢說:「東門口有個人。他的額頭像堯,他的後頸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產,但是腰部以下不到大禹的三寸,憔悴頹廢得像失去主人的狗。」
子貢將實際情況告訴了孔子。孔子欣然笑了,說:「形容我的樣子,是細枝末節的小事。然而說我像失去主人的狗,確實是這樣啊!確實是這樣啊!」
二、原文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東郭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頰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三、出處
司馬遷《史記》
(10)孔子電影台詞喪家之犬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東周時期王道廢弛,秦朝毀棄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貴圖書典籍散失錯亂。漢朝建立後,蕭何修訂法律,韓信申明軍法,張蒼制立章程,叔孫通確定禮儀,品學兼優的文學之士逐漸進用,《詩》《書》等被毀棄的古書亦不斷在各地被愛好文學的人士搜尋並獻出。
二、作品賞析
史記獨特的敘事藝術,非常注重對事件因果關系的更深層次的探究,綜合前代的各種史書,成一家之言,縱向以十二本紀和十表為代表,敘寫了西漢中期以前的各個歷史時代,橫向以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為代表,統攝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各個領域和行業,形成縱橫交錯的舒適結構。
另外,《史記》的章法、句式、用詞都有很多獨到之處,別出心裁,不循常規,以其新異和多變而產生獨特的效果。
三、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