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托尼厄德曼第幾分鍾最好看
全劇都好看。《托尼·厄德曼》,一部好評如潮的德國電影。電影《托尼·厄德曼》出自德國導演瑪倫·阿德之手,講述了一個離婚後與一條狗一起生活的男人,在狗老死後去到女兒工作的地方,想通過自己蹩腳的德式幽默——假扮托尼·厄德曼讓女兒不要總是圍著工作團團轉,卻因打亂了女兒快節奏高強度的生活方式、強行進入她的生活圈子而遭致女兒的不滿。最終在男人近乎固執地努力下,女兒接受了他的幽默和陪伴。劇中父親的那些搞怪和玩笑製造出的尷尬串聯整個劇,讓整個電影都好看。
❷ 托尼厄德曼為什麼在派對上突然離開
因為有事情啊,
所以就會離開了,
如果你有事情的話,
也不會浪費時間的。
❸ 尷尬的162分鍾
《托尼厄德曼》來自嚴謹的德國,以喜劇自稱。
許多簡介說的是,父親康拉迪某日突然去看望女兒尹涅斯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父親通過塑造「托尼厄德曼」這個搞怪角色來親近女兒,修復父女關系,並為女兒指出生活的方向。
然而,恕我學識淺薄,完全看不出什麼喜劇什麼方向,除了劇中一直在自我陶醉和催眠的「幽默」。
這是一部從頭到尾都在表演尷尬的電影。尷尬的講笑話胡扯,尷尬的COSPLAY ,尷尬的見面乾瞪眼。
這對父女好像除了尷尬再沒有了其他對話。
從兩人的背景來看,父親康拉迪近60歲,已處於半退休狀態,平日就是養養狗,照顧老母親,與鄰居親人侃侃大山,心繫全球奔波卻極少回家的女兒。在他眼中,生活的意義就是這些小瞬間集結而成的。
女兒伊涅斯在布加勒斯特的德國大型企業工作,全年東飛西跑,穿著職業白襯衫黑西裝,妝容一絲不苟,一雙高跟鞋蹬得飛快。對她而言,幫助公司談下咨詢項目,必要時裁掉員工比坐下來討論「活著的意義」有意義多了。
她是個不折不扣的務實精英角色,在男權主導的職場中,使出十八般武藝只為往更高層前進。
兩個不同背景下的人,代溝深不見底。這也就註定了當一方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另一方時會矛盾重重。
第一次矛盾
家中的汪星人死亡後,父親日益孤獨,便獨自踏上看望女兒的路程。
女兒措手不及,全副精力本只用於應對職場戰爭,留給父親的真的不多。
父親不理解女兒每日忙碌的工作,失去自我討好那些客戶,質問她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卻遭到了女兒乾巴巴的務實回答。
兩人用尷尬的沉默掩飾了矛盾。
第二次矛盾
本以為父親已回家,女兒像是卸下了包袱前去與老友聚會,並毫無遮攔的傾訴了父親到來對她造成的影響。
然而父親並沒有離去,反而是捏造了「托尼厄德曼」的身份,出現在她周圍,也聽到了女兒對自己的抱怨。
他拒絕用父親的角色與女兒對話和解,卻憑借「托尼厄德曼」的搞笑人設,化身為「健身教練、德國大使館大使、商業顧問」,巧舌如簧,逐步接觸女兒周邊的人,好友、老闆、同事,客戶……可笑的是這些人本抱有懷疑,一聽到與自己事業息息相關的人物則立馬變得包容起來。
面對時不時出現擾亂自己生活的「托尼厄德曼」,女兒尹涅斯憤怒的大喊「你是不是要毀掉我?」
第三次矛盾
「托尼厄德曼」隨女兒去談判項目事件。
在那裡他目睹了現今資本社會的無情。
他只是贊賞普通員工裸手操作工具的認真,卻被告知上司要開除這個員工,因為他沒有按照規定帶手套。
他在當地原著戶那裡接受了幫助,卻被告知這方圓百里的原生地即將被現代化開發。
他所認知的那個充滿人情味的世界,在資本規則中不過是被女兒嘲笑的笑料。
他帶著女兒去參加陌生人的家庭聚餐,半推半就的讓女兒高歌一曲。
尹涅斯沉默了許久,也許在平復怒氣,也許在回憶歌詞,也許在思考化解尷尬方法。
她仍然唱了出來。然而,聲音中帶著不甘、憤怒、無奈與深深的自我懷疑。
第四次矛盾
臨時起意的裸體生日party,嚇跑了許多精英人士,也給尹涅斯爭取了靜心思考的時間。
本來聲勢浩大的party,最終只剩下boss、助理和自己。三個人尷尬的說著生日祝語,一點也沒有意識到一開始是為了「加強員工凝聚力」而舉辦的目的。
脫去職場的光環,你我不過是這世道平平等等的同輩,也許這也是導演想傳達給我們的意念。
「托尼厄德曼」化身為絨毛動物又一次出現在了女兒家中。這一次,女兒給了父親一個大大的擁抱,也許是感恩他一直以來的默默支持,也許感謝他不曾因自己憤怒而離開的溫柔,也許是愧疚於自己的自私無情,也許是更深刻的理解了父親所倡導的理念。
也許,僅僅因為他是父親。
因為是父親,所以我容忍你搞笑,也理解你的質問,也心疼你的付出,更明白你的用心良苦。
只不過,我無法按照你設想的生活。
女兒最終辭職,也回家參加了奶奶的葬禮。
這是父親的意願成功轉移給女兒了嗎?
現實是,女兒找了另一家大企業,開辟自己另一番職場天地,奶奶也沒有見到最後一面。
父親說「不要失去幽默感」,於是她裝上了父親那個搞笑的假牙套,戴了奶奶收藏的怪異帽子,滑稽的站在家鄉的土地上,等待父親拍照留念。
取下牙套,脫下帽子,她只剩下一臉落寞與疲憊。
影片全程沒有背景音樂加持,有的只是周遭的汽車喇叭,剎車,開門,關門,酒吧嘈雜的音樂,人與人談話說話……只有這世界最原始,也是最貼近生活的聲音。
這些原始的聲音放大了那些尷尬,無時無刻不在告訴你,這就是發生在你身邊的事。
導演是想敘述一個父女的故事嗎?毋庸置疑,這個父女情的線索是存在的。但我看到的更多是女性在這個世界所承受的角色設定。在職場,你必須努力努力又努力,用著裝用業績用語言模糊性別歧視,才可能更進一步。在家庭,你必須扮演好母親、女兒、妻子、孫女等各種帶有溫柔色彩的角色,世界才會忽略你在職場的強勢。對男性亦是如此。
心間總有萬千牽掛繞指柔,然,腳下是兆億達爾文現實鋼片。
也許這就叫做「中年人的困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