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綠皮書影評英語80字加翻譯
《Green Book》 is an impressive master piece which earned the Oscar Best Movie Award in Oscar 2019.Oscar award states 《Green Book》s' extraordinary status in the film instry.
The background settings of 《Green Book》takes place in Amercia,1962.The film is adapted from real life and tells about Italian-American bodygurad Tony,who was hired to drive famous jazz pianist Don Shirley throughout concert tour from New York to the Southern cities of America,the film recorded full story the concert tour.those happy and unhappy stories on the way to the stages,how Tony changes his opinion to black people and how Doctor Shirley faces racial discrimination.
❷ 綠皮書 觀後感
電影的背景設定在1962年,次年馬丁·路德·金做出了那個著名的演講「I have a dream」。不太了解美國歷史的觀眾,也能了解到當時黑人被白人隔離、歧視的情況。作為黑人,要依靠旅遊指南《綠皮書》,才能在旅程中准確地找到接納黑人的餐館和旅店。
電影的主角,一個是著名黑人鋼琴家唐·雪利,他需要往南部巡演,而越到南部人們對黑人的歧視就越嚴重,為了保證演出的順利進行,他需要一個活泛的人做他的司機;另一個主角是白人混混托尼·利普,失業在家的他需要一份工作養家糊口,於是他來應聘這個司機的職位。在一番糾結後,托尼·利普接受了這個工作,於是這段向南巡演的「冒險」開始了。
唐·雪利有兩個身份,一個是被當時白種人不恥的黑人身份,一個是被當時上流階層引以為貴賓的藝術家鋼琴家身份。這兩個身份,使得他的遭遇是分裂開來的,一方面他能在演出台上獲得熱烈的掌聲與恭維,另一方面在台下,他又是被歧視、被隔離、被侮辱,甚至是被毆打的對象。黑人身份,使得他被白人隔離,這也使得他對黑人身份下意識地排斥,拒絕聽黑人音樂,拒絕吃黑人喜歡的食物炸雞,拒絕玩黑人喜歡玩的游戲,這導致了黑人群體也把他當成異類。這使得唐·雪利非常孤獨,既不屬於白人,也不屬於黑人,同時造成他對自我認知的偏離。
❸ 2019美版觸不可及電影觀後感影評5篇_看觸不可及有感5篇
《觸不可及》改編自法國電影《無法觸碰》,講述了不幸遭遇事故而癱瘓的有錢人菲利普跟照顧其生活的貧窮青年戴爾之間發展出一段奇妙的友情的 故事 。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觸不可及》美版的 觀後感 ,供大家參考。
2019《觸不可及》美版觀後感
你願意每周花2000美元的高價,僱用一個經常小偷小摸,沒啥素質可言,自稱「只要能坐牢的事都會干」的黑人嫌疑犯嗎?還讓他照顧自己的起居,一起度過每天里的大部分時間,正常人想一想都會感到可怕,然而,電影《觸不可及》裡面,布萊恩·科蘭斯頓飾演的癱瘓白人富翁菲利普偏偏就這么幹了,當他說出自己的決定時,凱文·哈特飾演的載爾感覺大白天撞了鬼,不會是把勞資騙來暈倒摘內臟吧。
可以預見的,戴爾工作第一天就出了不少問題,上班的第一天,倒在床上一秒鍾就打起了呼嚕,和女管家的談話也不甚融洽,第一次搬菲利浦上輪椅吃飯,就差點把金主摞倒在地,毛手毛腳的喂飯方式,可能還不如有些人在家喂汪更有耐心。
於是,一場啼笑皆非的鬧劇正式拉開帷幕,戴爾固然是低能高薪的奇遇,但是要每天給金主把尿屙屎洗澡,也讓是這位從來沒伺候過別人的小夥子吃足了苦頭,就連在浴室里洗個澡,都能被智能語音程序整得落荒而逃。令人欣喜的是,影片並沒有滿足於用這一主一仆格格不入的同居生活碰撞笑料,而是通過兩個人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展現人與人之間最本真的情感。
隨著劇情的展開,觀眾會發現,原來兩個看似千差萬別的人,在內心深處有著某些共通的東西,無論你是躲在高高在上彬彬有禮的面具後面的白富豪,還是用粗野和放縱來掩飾內心無力感的黑小伙,無論是你是聽著高檔音樂吃著豪華高餐享受高級美女技師的服務,還是即便有了一份體面的工作也擺脫不了焦頭爛額的處境。
就像《觸不可及》中的金主和雇員一樣,當他們入下自己成見,竟然萌發了一種罕見的相需以沫,金主在對方的身上,感受到得了生活的真實感,學會了打開自己,體驗自由自在的快樂,而雇員為金主的生存意志所激勵,開始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黑人和白人,這個世界上最難交朋友的兩種人,竟然有了溫情的火花。
值得關注的是,兩位演員的演技真的是無可挑剔,布萊恩·科蘭斯頓劇之前在美劇《馬爾科姆一家》《絕命毒師》中都曾刻畫過家喻戶曉的經典角色,也曾憑傳記片《特朗勃》的出色表現獲得奧斯卡影帝提名,這一次他塑造的白人富翁只有一個頭能動,卻能把人物演繹得風趣幽默,毫無苦情之感;凱文·哈特也是充分發揮自己的喜劇天賦,在艱難的處境中把樂觀奔放的性格演繹得淋漓盡致;再加上奧斯卡影後妮可·基德曼的強力支援,三大主演聯手奉獻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演技大餐。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好萊塢鮮少有表現黑人與白人發生友誼的電影,一旦有,就會非常好看,上一屆的奧斯卡頒獎禮上,《綠皮書》大放異彩,贏得最佳影片大獎,該片在中國上映時也是成績不凡,一舉斬獲4.77億票房,還有之前的《給黛西小姐開車》也是被譽為經典,現在,《觸不可及》在這個冷冷的冬天,帶來了無盡的歡笑和溫馨,感覺真的好暖。
2019《觸不可及》美版觀看影評
如果你有一個機會替一個癱瘓在床的病人解決一個問題,你猜,這個病人會對哪個問題更為關心?是關於對種族、膚色、階層的問題,還是如何讓自己快樂生活下去呢?
話癆、叛逆、多動的凱文·哈特和「老白」 布萊恩·科蘭斯頓這對黑白配,在《觸不可及》中,用純粹的搞笑行為,詮釋了底層人群以及弱勢群體對快樂生活的追求和探索。這在追求話題效應的影視市場中,顯得有些「特立獨行」, 因為,只要再故作深刻一點,就會有成為像《綠皮書》這種創作中帶著好萊塢喜聞樂見主題思想影片的機會,但顯然,他們並不想給觀眾大灌雞湯,按摩觀眾跳動衰微的心臟和時而萎縮時而澎湃的淚腺,只想簡簡單單的講故事,快快樂樂的搞生活。
所以,輕松、快樂,就是這部電影最鮮明的特徵——誰說沒有槍頭就捅不死人,誰說沒有宏大的命題就不可以是一部感人還好笑的好電影。
《觸不可及》講述了一個來自社會底層的黑人戴爾因為需要向自己的假釋官提交求職失敗的證明好獲取救濟金,所以闖進了一個正在進行的招聘會中,想混個簽字然後走人,結果卻意外獲得工作機會,他的僱主菲利普,一個愛作的白人富商,他在暴風雨中玩滑翔傘結果把自己搞癱瘓了,於是,一個連自己工作內容是什麼都不知道,心不甘情不願的雇員,和一個只有脖子和嘴巴能動,卻滿腦子找刺激的老闆,開始了一場充滿對抗卻又無比歡樂的生活大冒險。
生活不就是這樣嗎,處處都是身不由己的無奈,有人為了糊口,為了孩子,只能接受不情不願的工作,而有人手握巨額財富卻並不解決所有的苦惱。所以,生活方式、價值、理念的碰撞,足夠在一潭死水的生活里激起巨大波浪,讓圍觀者免費獲得一次濕身的機會。
影片的笑點密集,隨時隨地都有包袱抖給觀眾,從戴爾毛手毛腳照顧菲利普,到他帶著這個不能動的病人喝酒抽煙,深夜飆車還欺騙警察,再到替菲利普安排約會,讓他去直面自己的感情世界,《觸不可及》以戲謔的方式,讓兩個人去觸及此前人生感覺「觸不可及」的生活,然後化解自己內心的恐懼,怯懦以及望而止步。
除了猝不及防的搞笑,最終也有捕獲友情的欣慰和溫暖,戴爾和菲利普的友情,並未被塑造成超越了膚色或者階層的破圈之誼,同樣一如影片單純的主題,是人與人相處自然而然的情感,你沒有因為我殘疾而有絲毫的嘲諷或不尊重,我也不會因為你犯過罪就歧視和慢待,兩個都不太「正常」的人都拿對方當作「正常人」,這才是他們在別處感受不到的正確對待,而且,因為自然而然,更加的真實與感動。
2019《觸不可及》美版觀看心得
《觸不可及》這樣的片子放在政治正確的現在,可能會被禁止吧。因為在敘事的角色分配上面,白人和黑人的關系還是處於僱傭與「奴役」的狀態。
《絕命毒師》里飾演老白,獲得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的布萊恩·科蘭斯頓扮演了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的白人富豪菲利普。因為生活所需,僱傭了入過獄,急於在社會找到自己定位的底層黑人戴爾。而由影星凱文·哈特扮演的戴爾,本來毫無貼身護理的 經驗 ,面對全身除了頭部和手指可以活動的菲利普,讓戴爾手足無措。
另一個層面上,貼身護理需要陪伴僱主出入一些高檔場所,而戴爾那些底層小市民的粗豪與上層社會的格格不入,也使得他所處的環境與他的生活習慣形成了一種啼笑皆非的戲劇效果。但是這樣的一驚一乍的戲劇效果,在有心的人眼裡,估計又要成為膚色歧視的罪證,成為被人口誅筆伐的污點。
茫茫人海,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相遇
作為曼哈頓精英的菲利普和底層黑人社區有犯罪前科的戴爾,這兩個天差地別的人,他們本來是永遠不會交匯的兩個世界,可是因為菲利普的全身癱瘓和戴爾的經濟危機被天意撮合到了一起。
菲利普是曼哈頓的頂級富豪,典型的老式白人精英。住著寬敞得如同宮殿的大房子,享受著最先進的家居設備和全套的家政與康復服務,喜歡去餐館享受頂級的美食,時不時去美術館陶冶一下自己的美學素養和審美。他前半生的積累,讓自己有著充足的資金支付癱瘓之後的豪奢生活,能夠請動看起來就價格不菲的伊芳做自己生活的全權經理人,以及那些水平不低的專業護理人士的上門服務。
而戴爾則是另一個世界的人。有刑事犯罪的背景,所以很難在市面上找到願意僱傭自己的機會,很多機構與個人因為他行為上的污點而拒絕與他形成僱傭關系。而一直沒有工作收入,他一直無法兌現對於前妻與親生兒子法律意義上的贍養義務,進一步更不能從生活上為自己深愛的母子倆保障日常的生活質量。所以,前妻質疑他,兒子一直抗拒與他親近。已經在生活最低處的他,需要一個契機,來改變自己晦暗無色的人生。
為此,戴爾去應聘了菲利普的貼身護理職位。可是,在職業經理人伊芳眼裡,這樣一個有黑背景,沒有專業技能,說話沒大沒小,甚至對菲利普這樣一個病人缺乏基本尊重的冒失鬼,是她例行公事審核,然後忠實於內心要刷下去的必然淘汰者。
只是伊芳還是不了解菲利普的內心,以及之前那些舌燦蓮花,技術過硬的職業陪護人員被菲利普拒絕的根本原因。所以,優雅干練的職業經理人,在僱主那破天荒的答應語氣里,見證了什麼叫做不可思議。
其實,菲利普的心思沒有那般曲折,無非是因為大大咧咧的戴爾並不在乎菲利普的病痛與殘疾,只是很本真的把這份工作所帶來的各種好處擺在了明面上,攤開了說明白。
病人是最不好揣度他們的心思的,因為他們知曉自己身體的弱勢,反而希望身邊的人將他們平等相待。為了這份平等以待,反而會下意識的偽裝自己或者虛張聲勢,把自己強勢的一面顯露出來,讓別人不敢小看。
推衍開來,病人尚且如此,而殘疾和缺陷的人,其心理就更加明顯。
任何一個後天殘疾的人,最初都不願意別人把受傷的他們看做殘疾。不論你是關愛還是歧視,你將他們視為弱者的那一刻,無形中就形成了一種霸凌,讓他們強行置於與正常人不同的地步。
不論是關愛或是歧視的動機出發,交付他們一種與之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卻從來沒有想過,是不是你這樣的態度與方式,將原本可以回復到之前生活狀態的他們,固定在了需要人去關心而限制自由的,他們並不需要的生活方式里。
所以,菲利普是因為從來沒有把他當作一個病人甚至殘疾人,才會選擇戴爾作為自己的貼身生活助理吧。就算戴爾以後的工作里透露出他完全欠缺足夠的急救與護理知識,但是,僅僅是把菲利普當作一個有錢的平常人看待這一點,才是真正讓菲利普動容的原始動機。
兩個世界的人,再偽裝融洽還是有嫌隙的
說到底,其實戴爾對於菲利普的動機基本是單純的——他心裡,在開始並沒有對菲利普具有足夠深厚的感情。這一點他遠遠不及伊芳甚至菲利普身邊那些小心掂量、考慮菲利普心理狀態的服務人員。服務人員是把對於菲利普的感情融入了每一次的交往當中,所以,顯得過於考慮菲利普的感受而小心翼翼的過份了,反而激起菲利普內心的反抗。
而戴爾那種咋咋呼呼直來直往的對待菲利普的態度,反而讓菲利普感受到了最基本的尊重。
但是,在相處過程里,用半殘之軀面對戴爾的菲利普,在怎麼偽裝,依舊不能掩蓋對於戴爾的那種不專業行為的不認同。
那些在專業人員手裡信手拈來的護理細節,菲利普再怎麼偽裝自己毫無知覺,都無法掩蓋那種戴爾手忙腳亂,舉止無措的慌亂,以及隨之而來的兩人之間的尷尬。
而後,菲利普與伊芳處理公務的那些默契,也讓表面上在幫忙拆信的戴爾無法加入事態——作為成熟的投資人,菲利普有著自己獨特的眼光,伊芳又有著合作多年的默契與執行力,在兩個人的默契面前,戴爾相當於是一個旁觀者,完全沒有插話和參與其中的機會與時機。
真正的轉機在於,戴爾對於菲利普的維護之情。在菲利普去美術館的電梯口,倨傲的鄰居在顯擺自己的正常與活力,而戴爾看似雲淡風輕的出現,不露痕跡的用老朋友相約出門兜風的語氣,把菲利普原本艱難的出行描繪得如同平常,在態度上擺明了自己的態度,在立場上反駁了鄰居將菲利普看作不良於行的廢人的歧視。
而後,在兩個人相互陪伴著的行走與 拜訪 過程里,菲利普才真正放下了心防,讓戴爾能夠真正的靠近自己。
當然,兩個大男人關於性慾的交流,突然顯得鈣里鈣氣的。菲利普不可避免的生理行為讓戴爾驚嚇莫名,借著老江湖還透露出自己的性敏感帶,更是讓自詡閱女無數的戴爾汗顏。畢竟口口聲聲說自己如何喜歡女性的戴爾,可從來沒有流露出與女性相處有足夠情趣可言的痕跡。
讓我們慢慢在靠近
經歷了「人生四大鐵」之一以後,菲利普和戴爾的關系終於開始有了真正的毫無嫌隙狀態,戴爾可以更加自由的安排菲利普的生活,也享受這樣借著菲利普的平台在尋找自我價值的路上越走越遠。而菲利普開始真正的脫離保守的生活,用於去見證其他生活的可能,比如見見女性筆友,去了解一下平民的生活狀態,雖然隨之而來的有驚喜有挫折,可是,生活本來不就是這個樣子嗎?
戴爾有了抒發自己,尋找自己存在意義的平台和契機,菲利普也擁有了見識更為開闊天地的心情與能力,兩方面終於開始把生活過得欣欣向榮,蒸蒸日上了!
其實,很多時候,單個人的窘境,在經歷另外一個人的參與或者說攪合之後,反而會從原本不起眼的地方煥發出全新的機遇。
只要願意去接近,然後相互磨礪,總能夠在與自己不同的方面,煥發出不一樣的生機!
《觸不可及》彷彿是一個童話,將紐約歷來被忽視的貧富分化糅合成了一種交融的態勢。曼哈頓特區的高端富豪和黑人社區里生活困頓的底層市民,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經歷與處事方式,在相互陪伴里漸漸融合,為兩方面都構成了積極向上的生活動力。然後,通過與生活的和解,解決了菲利普想死的難題,又緩解了戴爾生活貧困的窘境。
最後那一場擺脫地面,在天空的降落傘滑翔,就像他們擺脫了生活里最大難題的心情一樣,開始自由自在的享受,放飛自我的暢快與純粹的歡樂。
人雖然是一座孤島,但是海面以下,大陸架連接著你我。世間事,並不是大家想的那般《觸不可及》。
2019《觸不可及》美版觀看有感
上學時,讀過《輪椅上的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感嘆這些人偉大的生命力,張海迪、奧斯特洛夫斯基和海倫·凱勒的身殘志堅,可以說是鼓舞了無數人勇於同命運斗爭的行動。當然,《 潛水 鍾與蝴蝶》的讓·多米尼克·鮑比是比霍金更為困在軀體里,只有一隻眼睛可以向世界釋放信息。美國電影《觸不可及》的主人公菲利普·拉卡斯,與以上諸位相比,並非那麼壞,當然也沒多好。身為資深財務專家的他,非常有錢(這點極為關鍵),卻在某個雨天中冒險,妻子去世,而他也只剩下脖子以上能夠自由活動(差點兒就實現了中國傳統相聲梗)。他需要一個「專業人士」24小時貼身照顧,然而這個高薪工作卻難以找到合適的人。無論是員工派遣公司還是管家所選擇的,都過於規訓的職業,他們統統沒有人情味,只是被馴化的高級人形機器,直到來自街頭的黑人戴爾出現在他們面前,這一出在俗套中帶著接地氣的溫情故事由此開始。
戴爾是塊有著很多外在問題的璞玉渾金,關鍵是就連他自己都沒有能夠發現自己的才華,那就是真誠、簡單、粗暴而回歸到事物的本質。作為假釋人員,當然希望好好表現,找到工作,賺錢,給分居的老婆孩子,而不再沉陷在違法罪犯進局子的循環中。眾所周知,非洲裔人口只佔美國的13%,而佔到監獄的一半囚徒,膚色本身就代表著一種路徑依賴。甚至黑人自己也容易這樣看待自己,畢竟他們被社會意識誘導到如此難堪的固化模式中。戴爾與最新版《小丑》里的小丑不同,他在街頭的時間更為漫長,他喜歡黑人音樂,也能夠在遇到「高雅音樂會」後愛上了高音。他是一個喜歡嘗試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聽了菲利普的一些發財致富的理論,就迅速提出各種靠譜不靠譜的APP構想,無所謂,先提出來再說。戴爾在「欣賞」了菲利普的藏畫、藝術品之後,畫出了神鬼莫測的狗,他的行動力顯而易見要超過九成的都市人,他的積極外向給了菲利普沉悶無聊的病中生存以新的可能。
那些規規矩矩、專業技能高超的守護,對於菲利普來說徒增傷悲,他們無時不刻不在提醒你「是個重病號」,「乖乖聽著,慢慢熬下去」,這不是他要的餘生。他還有五官,可以對這個世界進行有效的觀察,他不想成為一個被困住的無聊的人。饒舌而快活的戴爾,開著車帶他享受風馳電掣的滋味,給信友打電話約會,再次重上藍天,更別說還有與警察鬥智斗勇的花招,人啊是苦蟲再嚴重的苦在接受之後都能以此出發。《絕命毒師》的男主角老白,就是一個遭受了大難而又通過一個人的奮斗實現了神奇的人生逆襲,飾演者布萊恩·科蘭斯頓這次將菲利普的絕望中的奇跡帶出來新的味道,而妮可·基德曼飾演的伊馮娜是其助手,凱文·哈特則把刺激火爆的黑人看護理解到位,他的任務就是要不刻意而作為生活中的發酵酶,菲利普依然如此,再也不必做「套中人」,想怎麼開心就怎麼開心,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人的初心是好好活著,無論在任何狀態下。
2019《觸不可及》美版觀看體會
《觸不可及》是一部溫馨而逗趣的喜劇電影。在寒冷的冬季,看後讓人心裡暖意融融。本片講述的是黑人戴爾迫於生活壓力,去給殘疾作家菲利普做生活助理的故事。兩人身處不同的社會階層,看似毫無交集,但因為偶然的合作,而促成兩人一段友誼並各自實現救贖。情節笑淚交織,結局皆大歡喜,讓人莫名感動。
影片一開始,介紹了兩人的身份背景,及之前生活軌跡,他們都有著各自的煩惱和壓力。黑人男主戴爾坐過牢,玩世不恭,但他心性善良,是一個真誠可愛的人。又因為自己有前科,而使他陷入種.種困頓。白人男主菲利普,紳士、儒雅、風趣,但其內心深處卻很自卑:一次滑翔傘事故,讓他全身癱瘓,由此變得孤僻和敏感。一個想找工作謀生,一個需要護理陪伴,兩人誤打誤撞走到一起。僱傭之間,互相影響,各自改變:一個告別鬱郁寡歡,開始變得開朗樂觀;一個不再迷茫無助,向一個有責任心的父親標准靠攏。他們啼笑皆非的生活交集,不乏思考的深度,為觀眾呈上一碗心靈雞湯。
戴爾與菲利普,雖然性格迥異、 教育 背景和生活環境完全不同,但劇情發展並沒有因此顯得自突兀與不適。該片笑點接連不斷,故事脈絡清晰,在搞笑溫馨的基調中,始終傳遞著明媚的陽光心態,散發著一種情誼的感動。影片中里菲利普的扮演者布萊恩?科蘭斯頓全程坐在輪椅上,只能用面部表情和語言演繹角色,但他把菲利普的平易近人、深刻睿智,刻畫得淋漓盡致。凱文?哈特的台詞與動作頗具活力,爆發多個笑點,完美詮釋出小人物的堅韌與樂觀。妮可?基德曼戲份不多,可她每一次出場都很驚艷,優雅而知性,甘當最美綠葉。每個演員的表演都注重細節渲染,塑造的角色立體而豐滿,滿足了不同觀眾的口味。
影片輕松詼諧,全程沒有太多說教,不刻意煽情,它描繪了人與人之間的小美好,映射了人性的大光芒。戴爾與菲利普,能從對方身上獲得某種啟迪,並發現自己從未觸碰的一面。戴爾人生有污點,婚姻坎坷,生活窮困潦倒;菲利普以前生活自由,社交廣泛,但生活突然變得安靜起來,讓他開始懷疑人生。兩個人都有不同傷痛,自我反省,互助互補,是故事發生最有效的銜接點。作為上流社會人士,在「沒正調」的戴爾的感染下,菲利普開始放下骨子裡的矜持與尊貴,更加瀟灑從容地投入到生活。因為有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也讓戴爾生活大有改觀。兩個男主都心存善念,在合適的時候,最終彼此激活與成全。
友情是這部電影頌贊的主題。故事表面看是講述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但實則傳遞一個更為正面向上的人生態度。《觸不可及》巧妙地將勵志的點,隱藏在充滿幽默和溫情的故事中。在物慾橫流的現代都市,堅硬外殼下都有一顆渴望被溫暖的心。每個人或肉體或心靈,都有殘缺和不足,需要和他人契合才會得到互補,人生才會完整。戴爾和菲利普從磨合到融洽,潛移默化的改變在他們身上顯現,讓人感受到人性的溫暖與力量。生活中除了愛情,還會有很多親情、友情,等等。於菲利普來講,愛情誠然可貴,但他收獲了友情。對戴爾來說,珍惜一次相遇,善待一種感情,為自己人生贏得新的際遇。多一份真誠,多一份愛心,彼此治癒,相互成就,而戴爾和菲利普正是如此。
片中僱傭之間、醫護之間、種族之間,不經意間的人性碰撞,屢屢戳中人的淚點。片名「觸不可及」,應該有更深層的含義:看似遙不可及,甚至與自己毫不相干,但實際上,在你迷茫困頓、不能自拔時,那些「觸不可及」的人卻能伸手拉你一把。前提是,你要保持初心,本身正能量滿滿,才能善心結善緣。
❹ 綠皮書寫給妻子的信時間
出行期間。綠皮書寫給妻子的信時間為在出行的六個月期間,在影中是因為太想念妻子,所以在出行期間給妻子寫了很多信。電影《綠皮書》(英語:GreenBook)是一部公路劇情片,由彼得法雷利執導,維果莫特森和馬赫沙拉阿里主演。
❺ 綠皮書觀後感100字
很棒的一部片子。看似雲淡風輕,實則暗潮洶涌。
整個故事給人的感覺是溫暖輕松的,但講的卻是種族歧視的問題。兩個完全不同的人,膚色,階層,生活環境,文化背景,甚至性取向(這是我看完電影看評論才明白過來的,可能國內上映刪剪了,只有一處在公共浴室一個場景提示過吧)從最初的格格不入,一路走來,到最後彼此真正的了解包容和自我救贖,建立深厚的友情。沒有很激烈的劇情,沒有沉重,黑暗,卻能在小細節中感受到現實的殘酷,但是編劇用小幽默溫和的化解了。敘事流暢,一氣呵成,幽默輕快,細節豐富飽滿。
故事設置了兩個沖突,一個是表面就可以看到的黑人和白人的種族歧視,還有一個是底層社會的義大利裔白人司機與高高在上的黑人博士藝術家。某種程度上這種相反的設定,起到了很好的戲劇沖突。還有很多小細節也是如此。不劇透了。
觀影體驗很舒服,笑點不斷,全程無尿點。還有一點,我是真的沒認出阿拉貢……
❻ 《綠皮書》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綠皮書》的深層意義是,我通過不斷的努力,去學習那些白人所喜歡的東西,去取悅他們,然而最終,卻因為膚色,而不被接受,從台上下來,我仍然是一個黑鬼。這讓我想到了美國的精英教育,我們都覺得美國是一種素質教育,事實上,只是評價的體系不同。
這些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所處的地位為下層的人設置了各種門檻,這些門檻雖然不僅是學習成績,但依然是可稱之為標準的事物,比如高爾夫球,演講辯論,音樂等等。
主人公的境遇十分之孤獨,為了進入精英階層,被其接受,他接受了白人的文化,而拋棄了自己的文化,他與自己的同胞難以相處,而卻又被白人們拒之門外。這一點,湯尼司機也不斷的向主人公提及。
綠皮書觀後感
主人公的境遇十分之孤獨,為了進入精英階層,被其接受,他接受了白人的文化,而拋棄了自己的文化,他與自己的同胞難以相處,而卻又被白人們拒之門外。這一點,湯尼司機也不斷的向主人公提及。
湯尼作為一個義大利裔的美國人,雖然也不是正統的安格魯薩克遜人,但是他受到的歧視當然不如黑人所受到的歧視多,然而,他的選擇是擁抱自己的底層階級,而將上層的階級拒之門外。這看起來,是一種聰明的策略,發展自己的文化,通過其文化影響力的擴大使上層階級接受自己。
然而,我認為這對主人公來說,並不是有效的策略,黑人的地位太低,地位之低來自於對其種族的偏見。黑人的地位要遠遠比義大利人低得多。在這種情況下,只能用雞蛋碰石頭的方式,不斷的撞擊白人的觀念,讓他們知道黑人也能做得一樣好,通過時間的積累才能改變別人的觀念。
❼ 種族、階層社會之傷—電影《綠皮書》的觀後感是什麼
影片《綠皮書》是第91屆奧斯卡作品,我已經看了很多遍,每次都很投入,每次都有所收獲。
在這種情況下,雪利實際上是沒有被任何一方認同,而是游離在這兩種文化之外的孤獨體,他的文化身份是具有極其復雜混合性和不確定性,他在兩種文化的夾縫中掙扎找尋,可實際上是沒有結果的。黑人地位的荒誕性在影片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表面上看,美國是廢除了種族隔離制度的,並不斷呼籲社會接納黑人,實現種族平等。唐.雪利是比較高社會階層的一員,可惜他也沒有獲得他所在階層的認可和尊重,上層社會的他也依舊如此,底層的黑人的待遇和經歷也同樣如此,有的甚至更加悲慘。這部影片充分的體現了文化的錯置性,讓人明白種族的差異。
❽ 《綠皮書》的影評是什麼
《綠皮書》根據60年代的一本旅行雜志獲得的創作靈感,當時是一個充斥嚴重的種族歧視的年代,這本旅行雜志上標注了各個城市中允許給黑人進入的旅店和餐館,甚至還有「日落城鎮」在夜幕降臨時這些城鎮就不允許黑人進入;
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兩個截然不同的主人公機緣巧合下有了一場奇妙的旅行。兩個人在旅行中有過分歧爭吵,也有過歡笑感動;最後兩人在這次的旅行中都收獲了各自的友情,每個人都往前邁出了一步,這一步是收獲也是接納。
從兩個人在經歷重重考驗,到打開各自的心防,其中是潛移默化的滲透。我們看故事來講是兩個男人的故事,最後兩人成了好朋友;但是這個故事更是映射了當時的社會環境,這更是對當時社會上民族歧視問題有所好轉的一種暗示,民族主義的進步更是世界文明進步的標志。
(8)電影綠皮書英語觀後感擴展閱讀:
《綠皮書》它能獲得多個獎項的原因就是基於它獨有的情懷,富有的精神;更是以小見大的典範。電影結尾在橘鳥酒館里一曲肖邦練習曲《冬風》給人極致的體驗。
《綠皮書》這部片子受到了極大的好評;這其中離不開演員的精心塑造,以及拍攝的節奏把握,急緩的情緒控制和良好的邏輯推進,綠皮書想表現的是一種精神,其中內在涵義的表達是受到各方好評重要因素。
❾ 《綠皮書》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綠皮書》告訴我們一個人若是自大,會害怕別人都不知道;一個人若是自信,根本不在乎別人知不知道。
《綠皮書》中的黑人鋼琴師唐雪莉,從一開始出場的高傲、冷漠就是保護自己的鎧甲,他沒有按照「黑人既定成長路線」成長,因此受到了黑人同胞的排斥,但是又無法融入白人社會,盡管他已經在白宮演奏過兩次,但仍然不免受到白人歧視,他像是一個孤獨的靈魂,遊走在白與黑之間。
這兩人的個性或許天差地別,一個喜愛靜默,一個愛發表意見,但他們都明白一個寶貴的道理,那就是尊重。而托尼和雪利博士相處的之所以讓我們感到非常暖心。
就是因為兩個天差地遠的人卻不會貿然的想要改變對方,而是在不觸碰雙方底線的前提之下,循序漸進地讓對方察覺自己想要表達的信息,托尼看穿雪利博士格格不入的寂寞,因此他找到機會就想跟雪利博士分享。
不管是他從來沒有吃過的炸雞,還是托尼絞盡腦汁想要寫給妻子的家書,甚至他還提醒了雪利博士要把握機會,主動聯絡失聯已久的兄弟,而托尼能屈能伸的做事風格也對雪利博士產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當後來雪利博士被拒絕在白人餐廳用餐時,他也願意跟托尼前往當地的酒吧享用晚餐,從這里他意外地找到了被自己同族所接受的歸屬感。
主要劇情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黑人博士鋼琴家唐,他擁有極好的藝術才能。可他在擁有了一個自己單獨的演奏廳和每天數百名的觀眾後,卻請了一位叫托尼的失業白人做司機,開始了歷時兩個月的南方巡演。
整個過程中他基本上每天都在演出,但觀眾的掌聲,嘉賓對他的稱呼,大家對他的尊重,都只存在於舞台上。一下台,唐在白人眼中仍是老黑,甚至是當時歐洲盛行的黑奴。
托尼作為他的司機,免費看了他的每場演出,也親眼目睹了唐所受的不公平待遇。在台上受人尊敬的鋼琴家,下了舞台不能進白人的廁所,不能進白人的餐廳,甚至不能進入正常的更衣室。托尼既為別人對唐的態度而氣憤,又為唐放棄了安穩而受人尊重的演出廳,而來做巡迴演出而不解。
終於,在影片的最後,托尼在唐的一位搭檔口中明白了唐這次巡迴演出的目的。原來他這次巡迴演出是為了用自己的力量,努力改變白人對黑人的看法,為黑人爭取更多的尊嚴,也讓黑人受到應有的尊重。
❿ 綠皮書觀後感
(一)
1862年,美國第十六屆總統林肯發表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1963年,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碑前發表了關於黑人民族平等的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想》。故人已去,宣言猶在。
在美國的種族抗爭歷史中,曾經出現過一本非常重要的黑人專用書,其作者是黑人郵遞員維克多·格林。他在書中整理了美國當時可以供黑人入住和就餐的旅館和餐廳,免得他們誤闖了不該去的地方而被打死。說白了就是一本黑人旅行手冊,是為黑人專門定製的救命書——這本書就是1936年出版的「綠皮書」。
2018年9月,同名電影《綠皮書》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2019年3月1日中國內地正式上映。聽說這電影的口碑難得的好,我就借周末回家的時間特意去看看,看後果如其言。
(二)
托尼是一位白人,由於工作的夜總會關門裝修,為了維持生計,他亟需一份工作。有個朋友建議他去參加一位音樂博士為尋找司機所舉辦的面試。到達豪華公寓後,他發現這位博士是個名叫唐的黑人古典樂鋼琴家,鋼琴家正需要一個司機,負責他舉辦南方巡演時的接送工作。
當然,兩人心裡都十分清楚,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種族隔離嚴重的南部地區,他們很容易身陷麻煩,但托尼需要錢,而唐需要一個能照顧他的專業司機。兩個人上路了,一路上托尼把唐保護得很好,每一場演出准時到達,鋼琴保證是斯坦威的。托尼欣賞著台上的唐出彩地演奏,在給妻子寫信的流水賬里驕傲地介紹著唐,誇他有多精彩有多棒。
每一場唐的演奏結束後,底下的白人權貴們都會為他鼓掌,侍者彎腰說著恭敬的話,卻禁止他走進正規廁所,並客氣地指向花園里用木頭搭的專供黑人使用的臨時簡易廁所。唐有骨氣,他堅決不用,寧願開著車回一趟酒店解完手再回去表演。
聖誕前的最後一場表演開始前,唐被禁止在高檔餐廳用餐。他離開了,丟下了所有期待他表演的白人們,頭也不回地離開了不住請求他的白人主管,離開了這個充滿歧視的華麗的酒店。
為了打破種族歧視,為了自由,唐冒著風險走這一趟南方之旅,和一位本來也看不起黑人的白人托尼,一起完成了兩個月的演出。托尼也在一場場演出中,感受到了唐的魅力。他們走出充滿種族歧視的豪華酒店,走進了全是黑人的小酒館。在酒館里,唐彈起了黑人音樂,大家都為他歡呼雀躍,黑人樂隊也和他一起愉快地演奏。唐笑了,第一次,在舞台上笑得如此開心。
聖誕前夜下雪了,他們開始了艱難的返程。路上托尼實在太累了,以至於唐開著車把睡著的托尼送回了家。托尼邀請唐一起過聖誕,唐卻識趣地離開了。托尼的家人們團聚著,其樂融融,而唐一人安安靜靜地坐在偌大的公寓里,聽著窗外的聖誕歌……托尼並不開心,好像少了點什麼。
門鈴響了,托尼拉開門。是孤獨的唐,他從超級住宅又來到了托尼家,懷里抱著一瓶酒。黑白兩人,無需多言,他們擁抱一起:「聖誕快樂!」
(三)
唐是一個活得像白人一樣的黑人,知書達理,為了自由行動著;而托尼是一個活得像黑人一樣的白人,油嘴滑舌,卻膽識過人。在這部電影里,早已固化了的種族人設被巧妙的對調了:精英黑人,底層白人。
這一黑一白,一路走來,一路艱辛。唐所見證的種族歧視程度遠比他所想的更加過分:只准入住黑人酒店,不被允許上白人衛生間,不允許試穿西裝,不允許和白人同桌吃飯……這一切都在一點點擊垮唐的內心,也在慢慢改變托尼的立場。
剛開始的托尼煙不離手,臟不離口,生活窘迫,卻保有白人種族歧視者的傲慢。他拒絕接觸黑人使用的東西,會偷偷把來家裡幹活的黑人用過的杯子丟到垃圾桶。然而,迫於養家餬口的無奈和壓力,他不得不為黑人唐做事。一路做事,一路磨合,他們之間日益理解,友情日漸加深,托尼也開始無法忍受那些歧視者。托尼揪著酒店經理的衣服質問為什麼,唐只是想在這家餐廳吃飯而已;流氓警察辱罵著唐,托尼生氣地大打出手;唐被白人混混在酒吧暴揍著,托尼丟下手中的披薩跑到酒吧救了滿臉傷痕的唐,唐聲音顫抖著說:「我只是想喝點酒。」
為了演出效果,唐坐在化妝鏡前用棕褐色的粉底遮住自己受傷的臉,眼眶溼潤,多麼無奈和無助。一個午夜,托尼接到了警局的電話,當他趕到那裡時,唐和一個男人被銬著蹲在角落裡。托尼設法賄賂了警察,唐被放了,唐說他只想活得像個正常的人。
無論做了多少努力,他們倆依舊改變不了任何事情。為了尊嚴,托尼只能拖著絕望的唐在最後一場表演開始前離開酒店,宣布罷演。
他們前往北卡羅來納州,車在路上突然拋錨。路邊的田野上,穿著粗服麻布衣服勞作的黑人農民們,看到這不尋常的一幕,紛紛停下手裡的活,滿臉疑惑地看著這從未見過的場景。原本應該是與他們有相同境遇的黑人唐,卻西裝革履,享受著白人服務,竟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上流社會。
田野里的那些黑人農民的眼神特別真實,那眼神里的疑惑如針一般扎著他的心,也深深 *** 著觀眾的心。
而對唐而言,他也不能坦然面對這種不同。
他懂藝術,有文化,卻必須忍受來自白人和黑人兩種不同的眼神。白人從心底里還是瞧不起他,而黑人的底層生活,他又從未真正體驗過。
在那個大雨滂沱的夜裡,托尼為了安慰唐,說唐不像個黑人,唐卻生氣了。唐絕望地沖著托尼喊:「我不像個黑人,也不像個白人,甚至不像個人。那你告訴我,我是什麼?」
「我是什麼?」這是來自唐,來自一個黑人的問題。
唐完全可以待在城堡一樣的房子里,坐在國王椅上優雅地彈琴,而不是狼狽不堪地開什麼南部巡迴演奏會。這一程,唐不是真的要巡演,他是要去南部,去找回自己。
(四)
在《綠皮書》的前言中,格林寫道:「在不久的將來,這套書將不會再出版。到這本書停止發行的那天,我們的好日子就到了。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不必再受如今尷尬歧視之苦。」
直到將近三十年後的1964年,《民權法案》頒布,種族隔離制度的喪鍾終於敲響了,《綠皮書》也終於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顯然,這本書見證了那個畸形的年代。
任何時代,每個角落,每種制度,觀念的改變都相當不容易,都需要那些有勇氣的人,不斷地挑戰世俗的偏見與傲慢,用實際行動去感化人心,去說服世界,直至一切慢慢改變。
當托尼問唐的夥伴為什麼唐要白白承受這些痛苦走這一遭?唐的搭檔這么說:
「僅有天才並不夠,改變人們的觀念還需要勇氣。」
是的,《綠皮書》里的扭曲歷史需要不斷被反思,這反思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曾經歷史的傷痛被當下的電影激活了,這是為了驚醒,亦是對前輩先行者的致敬。
標簽: 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