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字幕 > 英文梵高電影觀後感300字

英文梵高電影觀後感300字

發布時間:2023-01-08 10:48:16

A.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觀後感

影片的完成邀請了125位藝術家,耗時5年,共用56800幅油畫。當我獲悉這些數據時,心靈時震撼的。

十分敬佩,為電影付出血汗的各位藝術家。而由此呈現出的視覺效果,更是無與倫比:每條筆觸都清晰可見,幀幀更迭,更是另畫面活了起來。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水中倒影的搖晃和那隻可愛的小貓,倒影怎麼看都不像畫的,也許這也證明了畫家的功底;而那隻小貓,彷彿濃重腥辣里的油湯里混有一片青檸那樣清新,因為它只有幾筆。

再說梵高,影片中他丟掉工作後進家門時父親的蔑視,以及梵高此時的反應,刻畫的十分細膩,背後也充滿痛苦。另外還有生母的輕視種種這些,我認為原生家庭給梵高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後來的舉止怪異或許也與此有關。他的某些行為也許與現代人的價值觀有很大出入,但這並不能成為評判他的依據。無論如何,梵高對於生命的熱愛和繪畫的執著以及為此付出的不懈努力,是應當令人所贊嘆的。

B. 梵高《畫與人生》觀後感300字急求!!!!

作為一部貨真價實的文藝片加傳記,別懷疑,它一定有那麼點晦澀難懂的氣質,通俗點來說——藝術家的氣質。
在正式寫影評之前,我覺得還是有必要羅列一下梵高自畢業以後的生活地點和狀況,雖然這看上有那麼點湊字數的嫌疑。梵高的一生幾乎只有短短十年,我不是指他活了多少年,而是他找到自己熱愛的位置的時間。
藝術公司-對宗教的熱愛-繪畫-離家(海牙)-荷蘭農村-回家-巴黎(浮世繪)-苦艾(關系緊張)-普羅旺斯(高跟)-自殘(割下右耳)-精神病院-歐韋-巴黎-自殺。
現在重新再看,是否會和我得出一樣的結論:梵高的一生幾乎就是在跌沛流離中度過,他思想的轉變相當快。影片的第一幕是梵高在監獄中的自述,可是對於這樣純凈的眼眸只會相信他的天才頭腦,幾乎完全忽視他的瘋狂。
故事一自敘的方式展開,來自於各方面的評論以及信件都對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有了評價。他最初在繪畫中喜愛運用素描以及灰色,他認為這是美的象徵,卻在最後留下的畫作以色彩鮮艷著稱。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對美的定義——從灰白到色彩、從鄉村到城市、從群體到個人、從記憶到靜物,他絕對沒有我們所謂的耐心,但他的天分給予了他這樣做的權利。試問,僅僅十年的創作便已舉世聞名,這不是天才又是什麼?
在梵高的繪畫人生,弟弟Theo給予了他最重要的幫助,在世期間,梵高沒有賣出過任何一幅繪畫作品,生活幾乎全部是由弟弟資助,可以說,若是沒有Theo,繪畫界也許就會少了這樣一位大師。許多畫作Theo都是第一見證人,包括舉世聞名的《星空》。在梵高的一生中,他畫了許多植物,而星空卻彷彿旋轉進入靈魂一般,蔚藍的天空扭轉與群山相互呼應,反映著不可思議的美。
梵高的短暫的一生都沒有伴侶陪伴,只有兩位情人,第一位也僅僅只是梵高的臆想。他在回家時,瘋狂愛上了自己的表嫂,並在此時說出了一句近乎可以概括梵高一生的句子——愛了就是愛了。這不僅是他對於愛情的態度,也是對於繪畫的態度。第二位是在治療梅毒時遇見的妓女,他把她接到家中,幫她照料生活並且作為模特,而這時他有創作出許多珍品。
影片進入尾聲,發展至梵高的精神問題階段,當他被帶入監獄被迫治療時,那一雙清澈的眼睛又一次出現了,依然的純粹。在進入精神病院後,他壓抑的沉默。
在一年的治療後,離開時他帶著絕望,最終在一篇麥穗中飲彈自殺。也許,對於梵高,這是最好的結局。
引用電影中的一句話「畫家都是要在死後畫作才會被人熟知。」這是天才的孤寂和內心。
六個月後,Theo死於梅毒,葬與梵高旁。
希望我的回答能及時的幫到你

C. 藝術的力量梵高觀後感不少於三百字

即使在
BBC
的一眾藝術類紀錄片中,這套
8
集的【藝術的力量】也絕對出類拔萃。跟很多同類片子四平
八穩的訪談風格不同,這個系列採用真人演繹、現場還原的方式,配上精到的視聽語言和
Simon Schama
個性化且極富感染力的講述,每一集都超級震撼,實在是講述傑作的精彩紀錄片,不容錯過。每集的開頭,
講述人都從某件作品入手,提出一個疑問,然後在一個短暫但異常華美的片頭之後,答案慢慢從藝術家的
生平和其精神的激盪中浮現。更為強悍的是,根據具體內容的差異,每集都採用不同的視聽風格和結構方
式,難為製作者了。

內容上,如其名所示,

藝術的力量

,更准確的說,是藝術的沖擊和震撼力,所以這其中沒有優雅和
諧的文藝復興大師,沒有恬靜安適的傳統風景畫家,
8

8
位,全是血脈賁張的狂人,在世時,或者已享
有盛名,或者尚不為世所容,但其最好的作品都跟用來點綴和裝飾的情調無關,而是為了震驚世人,
SHOCK


顯然,首集絕不會是同時代的卡拉奇,而鐵定是脾氣暴烈、不可一世的殺人犯卡拉瓦喬,一位首次讓
底層人物形象出現在經典題材畫作上的惡魔,講述集中在卡拉瓦喬內心飄盪的魔鬼和天使,一場持久的爭
斗,罪人和救贖不是教堂里富麗堂皇的大師畫作,而滿布著現實的驚懼和血腥。

接著是倫勃朗,
17
世紀荷蘭俗世榮光的記錄者,但讓他真正偉大的,不是對虛矯美好的記錄,而是真
實的丑惡。和商業時代對應,這一集的節奏相對要輕快一些,但底下的陰郁一如既往。

第三集是柏爾尼尼,大理石羅馬的主要設計師。巴洛克時代,競相邀寵,彼此拆台(主要是他和博羅
米尼),爭風吃醋,大肆鋪張。柏爾尼尼的雕像飽滿、熱烈、情慾旺盛,本集一開頭,講述人說到一位法
國的參觀者,

如果這就是神聖的愛,那我再熟悉不過了。


特納的第四集,也顯然不會是著重那個享有盛譽的傳統風景畫家,那個特納師承自克勞德
·
洛蘭,描繪
著靜謐優美的英國田園風光。通篇講述的,是另一個特納,出身底層,困擾,不安,畫筆恣肆,驚世駭俗,
但保有著藝術家的激情和良知。

達維德(這個
DAVID
是法語的姓,很多地方翻成大衛,不準確)的第五集可能是其中最強悍的,因為
背景是鐵血崢嶸的法蘭西革命歲月,法國佬以再生的羅馬人自居,腥風血雨,風雲激盪。這一切都反映在
達維德的畫作上,從羅馬題材到現實革命,再到飛揚的拿破崙。這里會有一點意識形態上的小分歧,國內
的教材當然都把他說成是進步革命的桂冠詩人,而事實上他免不了有紅頂畫家見風使舵的一面,還有對革
命的褒貶,片中有句台詞,

(【馬拉之死】)後面可以是斑駁的牆壁,也可以是無盡的虛無。


梵高集因為有他的家信打底,
主要分兩個場景,一個是梵高在幽暗逼仄的小屋內自言自語,
不見天日,
另一個是廣角拍攝的金色原野、
炫目陽光,
一如梵高轉瞬即逝的悲慘生活和激勵後世的不朽之作。
片中說,
在梵高這里,

藝術取代了宗教。


畢加索集沒人來扮演他,取而代之的是轟炸場面的黑白紀錄片。本集的主線是,一個宣稱要砸毀一切
傳統標準的現代主義大師,如何在特殊年代重新找回藝術震人心魄的力量。現代主義藝術在畢加索這里,

D. Loving Vincent——觀電影《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有感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畫卷之上,眾多精彩絕艷的創作者們用一雙雙巧手留名於世。可惜只世界從不曾善待天才:青年失聰的貝多芬、患有自閉症的雕刻家米開朗基羅、表現主義畫家蒙克……他們每一個都有著得天獨厚的才能,卻不得不與精神上的魔鬼爭斗一生,而畫家梵高也在此列當中。

         這個年輕的、才華橫溢的天才,29歲開始繪畫,37歲自殺,在此間,他從一個「無名之輩」發展成為一個「藝術家」,短暫的9年時光,864張油畫、1037張素描、150張水彩畫,這樣的一位藝術家,世人對他的了解卻大都局限於「精神病」、「瘋子」、「向日葵」、「星空」僅僅如此。那麼梵高究竟是位怎樣的藝術家?《至愛梵高·星空之謎》為我們揭開了這位傳奇畫家不為人知的一面。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這部電影是由125位畫家手繪創作而成,電影通過一個年輕人阿爾芒的視角,了解畫家梵高在離世前6個星期的故事,探尋梵高的死亡之謎。這是一部非常非常優秀的人物紀傳式的動畫電影,其出色之處有三:

        1.別出心裁的拍攝方式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是喜愛梵高的一對夫婦為紀念這位畫家,在他逝世125周年之際,邀請了125位畫家,通過畫作與電影拍攝相結合的拍攝方式創作了這部電影。因此,這部電影中的畫面均以油畫風格展現,極富藝術性與觀賞價值,令人印象深刻。

        2.別具一格的敘事角度

電影主要講述的是畫家梵高的死亡之謎,但這個故事卻並非通過任何一個梵高的「熟人」所言,而是藉由一個為父親送信的年輕人阿爾芒的所見所聞,通過他的「道聽途說」和眾多小鎮居民的「流言蜚語」讓我們得以了解一個真正的梵高——靦腆羞澀並且自卑孤獨,但又醉心於藝術創作,充滿善意且熱愛生命,一個可愛的人。

        3.邏輯出色,首尾呼應

電影的開頭以畫作《星空》為背景展開,結尾則是以《羅納河上的星夜》結束,首尾呼應,兩處星空,主人公阿爾芒的心態卻早已天翻地覆。

在我看來,坐在屏幕前的「我」就如同最初的阿爾芒,用僅有的「知識」給梵高貼上標簽,自以為並且傲慢自負。可隨著電影劇情的推進,一個又一個「標簽」被撕下,那個看著一隻烏鴉微笑的男人令我羞愧。即使在最後,梵高的死亡真相依舊如同在迷霧中一般模糊不清,但我想,那個描繪著那樣一片美麗星空的的男人,想必一定在自己的星海之中獲得了永久的安寧吧。

最後,附上電影中梵高先生的一段話送給此刻的你——

「在畫家的人生里,死亡或許並非難以接受,我得聲明,對於死亡我的說法不盡准確。然而每當我仰望繁星時,我總會暢想一番,我問自己『我們為什麼觸摸不到這蒼穹上的點點星光?』莫非人們可以通過死亡之路,去往那一片璀璨繁星?這么說來,晚年的安享離世,該是朝著星海徜徉漫步吧。」

And I wish you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and with you handshake.

                                           Your Loving Vincent

E. 藝術的力量梵高觀後感不少於三百字

寒假來了,給自己准備了一些紀錄片,打算每天看一點,本來也只是看看,長長見識,然而考慮到之前看過《壽司之神》《藝術家在場》等優秀的紀錄片都沒有做筆記,而觀看一個東西感受最深刻的往往是在看完的一兩小時內,所以決定還是不偷懶,乖乖寫一下感受。

梵高是我最喜歡的畫家之一,和大多數人一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他的作品所表達出來的激情、情感和力量是顯而易見的,而不是晦澀難懂的,而他的作品所表達的顯而易見的內容又為人所接受和認可,所以大家都喜愛梵高而不奇怪。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梵高了,是從《向日葵》開始的,實際上,他的《星空》和《麥田鴉群》以及《咖啡館》我更加喜歡一些,並且《星空》也應該是他最出名、被印製在各種產品中最多的一幅畫,但是似乎很多人對於梵高的初步理解,還是在《向日葵》,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估計也是教科書的功勞。

他的作品,顏色鮮明,富有生命力,富有活力和張力,跳動著或喜悅或悲傷的色彩,一切都是如此濃厚鮮明。當我第一眼看到《咖啡館》(原諒我不知道全名)的時候,我的整個人就被整幅畫所帶來的極端壓抑難受的氣氛給吸進去了,久久不能出來,那個時候,我才意識到梵高作為一個畫家,他的表現力有多強,他的感染力有多強。

強是有原因的,毋寧說,強是有代價的。

他的代價就是,別人把藝術當成另外一個慰藉心靈的世界,難過了、喜悅了,就到那個世界去凈化洗滌心靈,但日子還是繼續,但他,卻完完全全把自己的生命都融入在了這個藝術世界裡——他精神病最嚴重的時候,是他的藝術成就達到巔峰狀態的時候,而當他在期待著自己可以痊癒的同時,也在煩惱著:自己可能再也達不到自己在病痛時所帶來的藝術成就。

也許他的精神病就是他沒有認清現實和藝術而帶來的痛苦,那種無法抑制痛苦而來的癲癇,他只有弟弟可以依靠,他甚至無法靠自己維持生計,他沒有結婚,說自己的作品就是自己的孩子——這種幾乎理想化的藝術境界(我自己認為的),在現實世界裡,是病態的,是不被理解的,而實際上,他也的確超越了一個藝術家本該有的精神狀態,而有些走火入魔了。

曾經我最惋惜的就是,他有那麼棒那麼棒的作品,可是不被人理解,賣不出去,等他死了,曾經的作品成為了世界的寶貝,如果他能早點被世界理解,那麼也許他的命運就會完全改寫——這個童真的想法很快被現在的我打碎:

第一:我們也許能理解他的作品,可是即便是過了這么多年,在宣稱如此開放的年代,我們依然無法理解梵高,梵高就不應該作為凡人而存在——他就是為藝術而生的,他的生命,就是來表達藝術的——這樣的人,在這個年代,依然會被送進病院,的確,看看我們周圍那些動作錯亂、異於常人的:」瘋子「們,我們都知道他們很聰明,可是我們就是不願意原諒他們——我們要安穩,我們要平靜。

第二:梵高不需要被惋惜。在他最病重的時期,藝術作品能否被理解和售賣已經不是一個問題了,在這個時候,畫畫是他最大的良葯,是他唯一的出口,是他的天堂。如果一種藝術,能夠成為拯救一個人的秘方,世界上的其他金銀財寶又有什麼重要的呢?梵高也許是病態的,而他的病態,也恰恰讓他不需要用金錢來約束。盡管他是那麼渴望被理解,但他並不為不被理解而困惑和自卑,他覺得,在他死後,一定可以證明他的作品是獨一無二的。

我也只能理解他的畫。我也害怕我的周圍有他那樣一個有些瘋瘋癲癲的人。然而我卻愈發能感受到他的想法和我在某一點上的雷同和給我的幫助。

我熱愛美術和寫作。而在我生命中最最痛苦的時期,恰恰是我寫東西和畫畫最有激情、動力,也自認為最優秀的時期,而在快樂的、安逸的時期里,我提筆,往往覺得自己很無趣,不知該說什麼,也覺得沒必要,或者寫著寫著,覺得已經生澀不堪了。這有一點像」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像梵高這一生的精神狀態。

或許藝術世界本該和現實世界分割開來,藝術的快樂和凡塵的快樂只能相互借鑒、輔佐、取材,卻永遠無法兼而得之,至少在完成藝術作品的時候、思考的過程中,不能兼而得之。

零零散散說些有的沒的,只希望自己能堅持美術這條路,也過好這一生。
記得採納哦

F. 電影 |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觀後感

在還沒有上映之前,就知道這部電影,很想看來著,評價甚高。平時離藝術實在遠得沒法說。最近的距離,也就是幾年前,因為見客戶,趁機看了雷諾阿的畫展,買了一本明信片和一個手機殼。

電影開頭這句話,就確定了基調,我很想拍照,但怕被人罵。
(後來看到豆瓣的評論,很多人從頭拍到尾。)

中間看得還是比較費勁的,因為不習慣看油畫,更別提會動的油畫,還要盯著字幕。但不妨礙感動。

這個畫面印象深刻:

描寫梵高看到一隻烏鴉,在吃他的午餐。旁人說:「我想這個人是多麼孤獨啊,一隻烏鴉也能讓他這么開心。」

他的內心:

梵高寫給弟弟提奧的最後一封信:

關於他的死:

我和陳sir都覺得是他殺。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

「你想知道他是怎麼死的,但你知道他是怎麼活的嗎?」

想去看看《親愛的提奧》,是梵高寫給最愛的弟弟提奧的信。

G. 《至愛梵高》觀後感600字

【星空永存】

坐在電影院里看《至愛梵高》這部電影時,我再一次看到了我摯愛的那幅畫———《星空》……

我第一次看到梵·高的《星空》是在二年級,我覺得《星空》顏色絢麗,畫面好看,並不能理解為什麼它能夠成為世界名畫。

第二次與它見面是在一本書上,我細細地端詳起來:那幅畫不大,整個畫面的主色調是藍綠色,細長的曲線與破碎的短線交疊運用,製造出令人眩暈的視覺體驗,有種要被卷進去的感覺。畫面中,騷動的天空與平靜的村落形成鮮明的對比。巨大的天空中,火紅的星雲如一團團正在燃燒的烈火,雲被風吹成了一團一團濃濃的似白煙狀的氣體,縈繞著整個天空。我似乎感覺到自己就在這幅畫里,乘著雲,繞著星星不停地游盪。

彎曲抽象的松樹高聳入雲,輕微上斜的山坡前有一個小村落,一排排房子如一家人似的緊緊挨在一起,格外溫馨、安寧。

還記得第三次看到它是在美術課上,老師讓我們模仿星空。我獃獃地望著這幅畫,慢慢地,我感覺到天空在不停地流動,星星忽明忽暗,流進我的眼睛,映在我的心中。自然的,手中的筆也慢慢勾勒出這幅畫輪廓。

這部關於梵·高的電影,使我對梵·高又有了新的認識,對《星空》有了新的見解。有人說,《星空》完全是梵·高的想像,可在我眼裡星空就是如此。梵·高的一生痛苦、絕望。我想,他在仰望天空時,眼裡是盈著淚水的。他用粗線表示自己對解脫憂愁的渴望,不安的雲,不安的星星體現了梵·高急躁不安的心。但是淡淡的藍綠色又表現出一顆嚮往光明、渴望自由的心。那一個小小的畫框里,包含了梵·高的一生。

我深深地沉迷於這幅畫,梵·高那極強的表現力不僅畫出了自己心中的星空,也畫出了我心中的星空。在夜深人靜時,我的腦海里就會浮現出這幅畫,在我眼前呈現的天空也是如此夢幻,彷彿置身在畫里。

天色暗了下來,星星要露臉了,但風把雲吹得到處飄,只能從空隙中透出一點點的亮光。村落、山坡、柏樹,都成了巨大天空中的剪影,映在每個人的眼裡,永遠定格在這一瞬間。

《星空》這幅畫是我成長中的摯友,我永遠不會忘記它的模樣,它在我心中永存。它時刻提醒著我嚮往光明、渴望自由。

H. 在碎片式的講述里尋找梵高——《至愛梵高》觀後感

(本文含劇透,慎點)

這是一部有著嚴重粉絲向的電影。當然,電影公司也頗花了一番功夫。他們請來上百位的畫家,復制了梵高的名畫。於是,人們所熟悉的那些人物畫、風景畫、靜物畫,或者彩色,或者黑白,便都動了起來,變成了電影,進入了我們的眼簾。

寫梵高的電影卻是從梵高死後一年開始的。梵高本就活了不長的時間,電影的落筆則更短,只有他患上抑鬱症,去奧維小鎮治療直至自殺而死的這短短的六周時間。

鏡頭追著郵差的兒子,影片的男主角,從阿爾勒到巴黎,又從巴黎追去了奧維小鎮,尋找一封信的收件人,尋找梵高,尋找梵高真正的死因。

沿著男主角的視線,我們見到了不少人,阿爾勒的眾人,男主角的郵差父親,巴黎的畫具店老闆,還有梵高生命最後一站里奧維小鎮上形形色色的人,加歇醫生的女兒、女管家、小旅店的女老闆、河邊的釣魚人……而梵高則活在了這些人的講述之中。

看這部電影之前,我猶豫了很久,因為我懷疑這部影片不過把梵高的畫作拼湊了起來,而內容卻乏善可陳,不過一場博人眼球的視覺盛宴罷了。

直到進了電影院,才明白原來這片子的妙處就在於這所有人的講述,甚至包括梵高他自己的。

這樣的手法其實是後現代電影的典型做法。按照著名學者利奧塔的假設,後現代電影並不把元敘事所追求的共時(即通過同一性的中心維系作用實現整體思想的一致,如電影「夢幻般完美的故事」、「邏輯縝密的對白」、「封閉的結構」以及「完滿的結局」等)看作是自己的終極目的,而強調差異的不穩定模式,或者說提倡語言游戲的異質多重本質,即多元式的話語異質。

正如在這部電影里,梵高這位畫家和他這個人的形象,並不是由單一的電影鏡頭來描述的,而是通過不同人物的講述從影片中漸漸浮現。有意思的是,這些碎片式的講述是含混的、不確切的,甚至讓人起了疑心的。

比如畫具店老闆講到梵高的葬禮時,說加歇醫生是哭得最傷心的那個人,但他最後卻拿走了梵高所有的畫,說是用來抵償他治療的費用。但據說和梵高關系很好的弟弟提奧卻很信任他,也沒有阻攔他這樣的做法。如此的講述,本身便是斷裂的、局限的、矛盾的、不穩定的。

於是,梵高便活在了這樣的講述里。所有的講述人都有著他們自己的角度、他們的好惡、他們的理解、他們的私心。他們在一邊講述著,你卻在一邊懷疑著。懷疑這講述里到底有幾分真誠,又有幾分隱瞞,懷疑梵高到底是不是他們描述里的那個人。

關於梵高的生是這樣。關於梵高的死,每個人的講述也都不一樣,也都充滿著各式各樣的視角和矛盾。男主角的父親說梵高在六周前還是很平靜的。畫具店老闆說他走的時候還對前途充滿了信心。而馬澤里醫生則很堅持地認為梵高不可能開槍自殺,因為以子彈穿入的角度和力度,自殺是絕對不可能的。還有自殺用的那把槍,有人說是醫生家的,有人說是旅店老闆的,還有人說是鎮上小混混的。

到處都是矛盾,到處都充滿了疑問,到底梵高是怎麼死的?自殺?還是他殺?或者另有蹊蹺和隱情?

終於,男主角和為梵高治療抑鬱症的加歇醫生見了面。醫生在梵高從開槍自殺到臨死之前一直陪伴在他的身邊。好像,加歇醫生是最接近於真相的那個人。

本以為同加歇醫生的談話可以解開所有的謎題和困惑,但結果卻剛好相反。

醫生說六周的時間足以讓一個抑鬱症病人產生自殺的念頭。他還說到梵高拮據的生活讓一直資助他的弟弟深陷苦楚,他還說梵高的死也算是幫了他弟弟的忙。這好像,也不算是答案,因為什麼都沒有說。梵高到底是不是自殺?他和加歇醫生的關繫到底怎樣?他和弟弟的關系又是怎樣的?他到底受不受小鎮人的歡迎?甚至,他是不是一個好人呢?到最後,所有的疑問都沒有被解決,只多了更多的問號。甚至讓人放棄了去解決它的念頭。

最後,郵差的兒子回到了巴黎,和父親一起仰望著繁星點點的天空,讀著梵高給弟弟提奧寫的第一封信。那是他來法國畫畫的源頭,是起點,但卻不是答案。

整部電影的敘事風格就和由梵高油畫拼接而成的畫風一樣。而引用、拼貼便是後現代主義的藝術特色之一 。這部電影里表現得尤為如此。每一個人的講述,包括和梵高接觸過的這些人,包括梵高自己寫的信,其實都是碎片,都是斷裂、局限和矛盾的。好比一堆散碎的馬賽克,到最終也沒有拼出一張完整的畫作來。

有人批評這部電影並沒有講述一個好故事。而我卻不這樣認為。這種碎片斷裂式的手法早已經不新鮮了,尤其當它被用到一部傳記影片里,更加別有深意。

你又想知道什麼呢?對於一個人的評價,本就不好定義。好比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而《至愛梵高》也是如此。這種開放、多元、碎片式的講述本身便很有趣,就好像是一種語言的游戲,在澄清的同時還有大量的誤導和遮蔽,會讓你去分析,讓你去猜,讓你產生不信,產生懷疑,也同時產生一種好奇心,讓你帶著懸念把這部電影看下去,去尋找那個被層層講述壓在最底層的真相。

而且,在這樣的講述中,觀眾不僅在努力了解著梵高,也在無意中了解了生活在奧維小鎮上這些形形色色的人。他們的生活、他們的信仰、他們的喜怒、他們的痛苦,還有他們的恐懼。

他們在講述梵高的同時,也講述了他們自己。一幅小鎮的圖畫,便在這些生動的講述中逐漸構建了起來。

只是很遺憾,講述的結果是沒有結論。這也是電影被很多人詬病的原因。然而,沒有結論就等同於沒有意義嗎?除了講述本身的意義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得到一個統一的、清晰的結論,真的就有意義嗎?而什麼才是一個人活著的意義?

梵高這個人在不同人的眼中,本就是不同的。在女管家眼裡,他是醫生家的禍害,讓這個家從此不得安寧。而在醫生女兒的眼裡,梵高則是一個才華橫溢的畫家,她不該愛上他,從而毀了他的繪畫前途。而加歇醫生呢,則依然會羨慕並嫉妒梵高的才華。而在旅店女老闆的眼裡,梵高卻又是個親和、好相處的人。

是的,一個湊都湊不起來的梵高才是真正的梵高。每個人在看他的時候,都帶著他們自己的濾鏡和他們自己的角度。這也許才是更接近於真相的事實。

這部影片其實並不難懂。它不想為梵高勾勒出清晰而完整的形象,也並不想去探究梵高具體的死因,甚至都不在乎觀眾能不能從片中辨認出他們熟悉的畫作來。影片的意義便在於這些割裂的、碎片式,懷揣著各種動機各種目的的講述之中。而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里,一個人存在的真實狀態也許便是如此吧。你被別人講述著,也在講述別人的時候講述著自己。

而梵高呢?即便無法在別人的講述中形成統一而清晰的形象,但這於梵高又有什麼關系呢?他依然過著他自己的生活。他用八年的時間來創作。雖然有生之年只賣掉了一幅畫,雖然他窮困潦倒。雖然他躊躇滿志地把高更請來和他一同作畫,雖然高更因為窮困沒前途而離開了他。

而他呢,則依然用他的畫筆,畫著最明亮的色彩和最流動的線條。他站在黑暗裡,卻畫著光明。

至少他的心是光明的、亮麗的、鮮活的。否則他不會很努力地去醫治他的抑鬱症。也不會在生命的最後幾周里,還堅持給弟弟寫著一封封的長信。更不會把小女孩抱在膝蓋上,耐心溫柔地給她畫一隻最簡單的雞。甚至,他還會交些狐朋狗友,還會很羞澀地同女人搭訕說笑。甚至,他還在最後的日子裡追求過一段恍惚朦朧的愛情。

即便別人無法理解他、接受他、認同他,但他正如他自己筆下的畫作一樣,他的心依然嚮往著火熱的生活,嚮往著明亮和燦爛。盡管,在別人的講述里湊不出他完整的畫像,在碎片式的拼湊里找不到一個真正的梵高,但我們沿著影片的蛛絲馬跡,卻多少知道了他曾經很努力很努力地生活過。

I. 梵高的《向日葵》觀後感

1853年3月30日,梵谷出生於荷蘭鄉村的一個新教牧師家庭,1890年7月,他在精神錯亂中開槍自殺,年僅37歲。 梵高的一生,充滿世俗意義上的「失敗」。 如果說梵高的奇跡,是天才加上精神病;那麼,梵高至高無上的價值,是他無與倫比的藝術和為藝術而殉道的偉大的一生。 真正的偉大的藝術,都是作品加上他全部的生命。

中文名稱 靜物:十五朵向日葵(簡稱"向日葵")
英文名稱 Still Life:Vase with Fifteen Sunflowers
法文名稱 Vase avec quatorze tournesols
荷蘭文名稱 Veertien zonnebloemen in een vaas
創作地點 阿爾 Arles
創作時間 1888年8月
類型 油畫 Oil on canvas
尺寸 93.0x73.0cm
現存 倫敦國家畫廊 London,National Gallery
編號 F 454,JH 1562

歷史

1888年2月,已35歲的梵谷從巴黎來到阿爾,來到這座法國南部小城尋找他的陽光,他的麥田,他的向日葵...
梵谷創作了大量描繪向日葵的作品(向日葵).這幅是其中最著名的,現藏於倫敦國家畫廊.

梵谷來到阿爾後,異常興奮,創作真正達到高潮,甚至到了忘我的地步.他還迷戀上了向日葵-一種表達太陽的另類植物.後來,梵谷夢想建立"畫家之家"(或說是"藝術家之家",也有書寫成"友人之家"),在法國南部建立一個畫家共同創作的"基地",但響應者寥寥.但後來,陷入困境的高更自願前來與梵谷同住,這使梵谷非常感激,本性熱情的梵谷打算畫一組向日葵(有書寫是一打)來裝飾"黃房子"(梵谷在阿爾的住處,因被塗成黃色而聞名),尤其是高更將要住的屋子.而當高更到來的時候,也對這些"向日葵"表示了贊揚,有的書寫道:"高更曾以贊揚的口吻說:'對,這才是花!'"

1987年,在倫敦拍賣會上,梵谷的一幅"向日葵"(不是這幅)以3990萬美元的天價被日本人買走,這個消息震驚了全世界!
有的書上寫道:"如果說現在的畫價飛漲是由梵谷所引起的,也不為過."
後來,"鳶尾花"賣了5300萬美元.
"加歇醫生像"賣了8250萬美元.這是藝術品拍賣的最高價了!!
可令人唏噓不已的是,梵谷生前只賣出過一幅油畫.

梵谷說

"向日葵稱得上是我的東西"

"我想畫上半打的向日葵來裝飾我的畫室,讓純凈的或調和的鉻黃,在各種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種程度的藍色底子上......我要讓這些畫配上最精緻的塗成橙黃色的畫框,就象哥特式的教堂里的彩繪玻璃一樣."

"高更前幾天對我說,他在莫奈家看到一幅向日葵的油畫,向日葵插在一個精美的日本花瓶中,不過他還是比較喜歡我畫的這一幅"

"我越是年老醜陋,令人討厭,貧病交加,越要用鮮艷華麗,精心設計的色彩,為自己雪恥..."

評論

"他的筆觸堅實有力,大膽恣肆,把向日葵絢麗的光澤,飽滿的輪廓繪畫得淋漓盡致."
--《西洋巨匠美術叢書-梵谷》

"向日葵是梵谷的崇拜物...在他眼裡,向日葵不是尋常的花朵,而是太陽之光,是光和熱的象徵,是他內心翻騰的感情烈火的寫照..."
--《世界名畫與巨匠-梵谷》

"對梵谷而言,向日葵具有特別的意義.黃色意味著友誼與希望,畫本身象徵'感謝'..."
--《西洋美術家畫廊2》

觀點

這是梵谷最被人熟知的一幅作品,或者說它是一組作品.在繪畫藝術的漫長歷史中,梵谷的向日葵似乎成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甚至成了藝術史上的一座豐碑.它還向我們展示出一位偉大藝術家的精神世界...
"向日葵"為什麼這么有名?就好像"蒙娜麗莎"為什麼會有名一樣."蒙娜麗莎"的神奇之處在於她的微笑,而我認為"向日葵"的絕妙之處在於梵谷為我們描畫出了向日葵這樣一種頗有象徵意味的植物的飽滿與生機(雖然它們被放在瓶中).畫家通過描繪向日葵,向我們表達了他對生命的理解,也許還有更多...
我每次看這幅向日葵都覺得它是那麼的美,可又說不出是什麼吸引了我(也許是我不知如何表達),我覺得一幅名畫能夠打動人心的原因,就在於畫中融入了畫家的感情.情感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他很復雜同時也難以捉摸,但我們卻能從畫中隱約感覺出一些.如果你去臨摹這樣一幅畫,你只能做到形似,想做到神似恐怕永遠也不可能!

J. 電影《至愛梵高》觀後感

藝術本身並沒有錯,只是我們人類本就不夠完美——人類作為個體或整體,都不完美。藝術的道路就像黑洞,對於追隨者有著致命的誘惑。人類因什麼而偉大?因為思想,人因而不朽。可是,將梵高之死看成殉道,是有失公允的。他靠著哥哥的資助,全職創作。可見他愈是痴迷,愈會脫離正常人的生活。這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身邊人的劫難。我體會過那種切身的痛苦,那種邊緣化的孤獨,因而不屑於殉道者一說。對於正在過冬的人,沒有人不希望冬天是短暫的,不然,漫漫長冬豈不讓人絕望。梵高也是——他也想在巴黎畫覽上嶄露頭角、名利雙收。盡管他去到小鎮阿爾,像流浪漢一樣生活,但是他也有愛慕的姑娘,他也想將有一天,報答長兄……他像筆下的向日葵一樣,熱愛生活。

梵高是一個善良、純粹,有著頑強的生命力的人。雖然說,任何生命個體,呱呱墜地那一刻,都是獨一無二的,可他並非生就如此。天生的只有他的敏感,以及與生俱來的孤獨。這種孤獨——並非是在否定他做畫家前,整個兒碌碌無為的青春——只是個體想要獲得理解和交流的渴望。因而表現為一種對於藝術的敏銳。一面熾熱地愛著世界,一面又必須忍受現實帶來的極大反差。

梵高死了,在1890那個夏天倒下了。可是他留下的,不是「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名聲鵲起」

的二律悖反;不是「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明」的恐懼;他的死不是讓後世唏噓感嘆。他終究沒有動搖,也未曾失望。

希望每一個籍籍無名,正在過冬的朋友,耐心等待,閃光的那一刻。

閱讀全文

與英文梵高電影觀後感3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間有大愛電影觀後感小學生 瀏覽:604
新神榜哪吒重生電影免費突突兔 瀏覽:787
蠟筆小新最恐怖的十大電影 瀏覽:112
新疆人電影演員 瀏覽:156
一個人演的電影科幻 瀏覽:609
微信如何給對方發電影 瀏覽:585
如何把電影保存到優盤 瀏覽:770
有哪些特別好看的喜劇電影 瀏覽:639
適合離婚女人看的勵志電影 瀏覽:86
去掉電影字幕的最好方法 瀏覽:772
玩命快遞1電影國語版 瀏覽:526
扣扣看電影 瀏覽:408
哪些電影有二元對立 瀏覽:817
哪個平台漫威電影都有 瀏覽:666
僵屍恐怖看電影 瀏覽:507
懷孕三個半月能看電影嗎 瀏覽:46
青檸影咖都有什麼電影 瀏覽:198
找搞笑視頻電影大全 瀏覽:98
買房子就像看電影一樣 瀏覽:887
四個人的搞笑電影 瀏覽: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