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千與千尋影片從音樂方面賞析
《幽靈公主》製作公映後,宮崎駿原本以此部作品完成後即宣告封筆。但1999年底,宮崎駿卻意外復出,主導製作了動漫巨作《千與千尋》。音樂仍舊由久石讓創作。在《千與千尋》里,自然的矛盾與人類的迷失,成為被反復訴諸的議題。主人公千尋在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輾轉里,見證著身邊的一幕幕失落的影像。他與他們,都在不斷攀爬的人生旅途中被世界所遺忘,丟掉了記憶,丟掉了名字,忘記了回家的道路。
以單純的眼光看,影片是關於千尋在成長過程中的一系列神奇經驗。但事實上,它卻是一則關於整個人類的精神寓言。人類在苦苦追尋生存出路的時候,卻都無不意外地迷失在歧途,開始在精神流失的過程里喪失希望。要尋找回真正的自我,做最後的救贖,只能寄希望於千尋那樣純潔而無邪的童心。紛爭,欺騙,貪婪,懶惰,利用,自私,虛偽……成人世界裡的一切醜陋的側面,都在孩子那潔凈的心靈面前黯然失色。
久石讓在《千與千尋》的音樂創作中,淡卻了早前的輕佻,反而是漸漸壓緩了節奏,以最簡單的音符、最繁復多變的弦樂篇章去詮釋小女孩千尋的情感世界。鋼琴,往往是以獨白的形式獨立於交響空間里,給人以一種取自於復雜世界裡最孤獨的心靈感(聽歌)受。雖是細膩的抒情,但琴鍵之音卻已沒有了宮氏動畫中的童趣色彩,反而是哀氣十足。如其中的一章one summer day,曲調上原本是追隨著《天空之城》做點題式的獨白,但卻在一派古典氣息里被編配得老氣橫秋,讓人在冥想中逐漸催生了年華老去的失落意境。
影片中的音樂與《幽靈公主》相仿,越發具有成人味道,想來久石讓的音樂創作似乎也象千尋一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成長,逐漸開始變得老氣橫秋。很多人對此不太習慣,都在懷念那個純真而跳躍的《龍貓》時代,都在懷念那個時候的久石讓。但是,我們沒有發覺,我們自己的心靈也已經不再單純,也不再信奉夢想,也隨著那淡淡的少年回憶的影像在短短的瞬間變得衰老。《千與千尋》的音樂與畫面,其實就象是一個完整的人生一樣,輾轉來去,一點一點地尋回我們曾經失落的東西。久石讓的音樂仍舊是充滿關懷的,永遠都是,就象是你心臟被刺痛的那一剎那,突然撫慰過來的一隻手掌。很溫暖,很人性。
相比於《幽靈公主》,《千與千尋》的音樂元素更為豐富,表現手法也更為老練,顯示了久石讓扎實精緻的一貫風格,再次展現了久石讓以簡單琴音捕捉復雜情感的獨到功力,優雅而美麗的琴音里不時隨著劇情墜入調皮、可愛、奇趣、躊躇、猶疑、不安、感傷的思路,並隨時與掌握驚險奇異冒險歷程的管弦樂交互融合。與前作更為不同的是,《千與千尋》對古典音樂的追隨顯得特別鮮明了一些,很多章節已經成為音樂舞台上被反復改編演繹的新寵。而本片最為流行的,則是傳統日本民謠風格的主題歌《與你同在》,這是木村弓所創作並自己親自演唱的,而不是久石讓的手筆,難怪其曲風與影片的大多配樂風格有著那麼明顯的出入。
木村弓早年一直在美國留學,學習的專業可不是演唱,而是鋼琴課程。回國後,由於脊椎意外受傷,使她遭遇了人生最沉重的打擊。可是她卻沒有放棄自己,也沒有對人生失望,而是依靠歌聲重新站了起來。現在總在各個公益演出與傷殘理事會的活動中出現的她,有著與千尋一樣美好而單純的品質。難怪她的聲音會被宮崎駿所青睞,《千與千尋》的命題不就是人生跌倒之後重新找回自我的艱辛歷程嗎?
不過熟悉古典音樂的朋友,應該不會對《與你同在》的曲調陌生。歌曲的和聲部分,明顯是取自於帕赫貝爾的《卡農》,除了拍子上有點變化之外,基本屬同宗。在《千與千尋》所出品的電影原聲中,特別收錄了這個主題歌,而且後來還特別製作了交響音樂版。人們都說,這個曲子雖然與久石讓無關,卻有著與久石讓一樣的情懷,當然,也有著帕赫貝爾那不可磨滅的古典身影。
Ⅱ 宮崎駿的全部作品及賞析
一、宮崎峻其人:
宮崎駿,日本動畫大師。生於1941年。
我想,關於他這個人,知道這些就足夠了。
二、宮崎峻動畫:
如果你是第一次聽說「宮崎峻」這個名字,只是簡單看看下面的清單吧,(有興趣的話)你可以比較一下不同的中文譯名,看看你比較喜歡哪種翻譯方式。如果你恰巧知道宮崎峻,又恰巧看過他的動畫,歡迎回貼,講講自己的感想!
宮崎峻動畫作品一覽:
1968年:《太陽之子》(又譯《太陽王子》)
1973年:《熊貓之家》(又譯《熊貓家族》)
1978年:《未來少年科男》
1984年:《風之谷》
1986年:《天空之城》
1988年:《龍貓》
1988年:《再見螢火蟲》(又譯《螢火蟲之墓》、《螢火輓歌》)
1989年:《魔女宅急便》(又譯《小魔女限時專送》)
1991年:《歲月的童話》(又譯《回憶點點滴滴》)
1992年:《紅豬》(又譯《飛天紅豬俠》)
1993年:《聽到濤聲》
1994年:《百變狸貓》(又譯《平成狸合戰》)
1995年:《側耳傾聽》
1995年:《On your mark》
1997年:《幽靈公主》(又譯《魔法公主》)
2001年:《千與千尋》
2002年:《貓的報恩》
2004年:《哈爾的移動城堡》
loading...
三、我眼中的宮崎峻:
為便於表述,請允許我對宮崎先生使用一下歸納法。
宮崎峻先生是一位:
1、 老頭
2、 日本人
3、 以動漫為終身事業者
4、 童心未泯者(所有的動畫主人公皆為少年,甚至幼兒。這要求他不能不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
5、 力量崇拜者(神奇的超現實力量往往貫穿於宮崎峻的大部分作品中)
6、 完美主義者(宮崎峻動畫的場景總是宏大而又細膩。當一個人能把一對反義詞,如大與小,美與丑,宏大與細膩結合到一起時,我們只能說,這個結合本身就是完美的)
7、 飛翔的幻想者
我想詳細解釋一下這最後一點。在宮崎峻的所有動畫作品裡,仔細回想一下,相當多的作品都涉及到飛翔。從《千與千尋》中千尋與白龍從空中飛落,到《天空之城》中少女希德的飛行石;從《風之谷》中娜烏西卡的御風飛行術,到《魔女宅急便》中神奇的飛天掃帚,宮崎峻營造出來的大地與天空之間永遠充斥著無限的寬廣和自由的高度,讓勇敢的人們盡情地乘風追雲。
有人曾把宮崎峻稱為「動畫詩人」,依我看,倒不如稱他為「動畫飛行家」更為合適。看宮崎峻的動畫,就是隨著他,在幻想中高高地飛翔。天馬行空啊!踏著卧虹,迎著夕陽!當你終於回落於現實生活,仍不免回頭望望,大汗淋漓地深喘一口氣!
你的心被他帶去飛了。或者說,你,被他帶領著,重又在自己的童心中飛了一回……
四、宮崎峻動畫之優點:
老幼皆宜;製作精細;想像豐富
五、宮崎峻動畫之缺點:
英雄主義渲染過重;有時出現的龐大怪物或戰車有點讓人惡心……
六、宮崎峻動畫的音樂:
毫不誇張地說,音樂是宮崎峻動畫的一塊絢爛無比的寶鑽,其中大部分音樂的風格空靈縹緲,有種能夠深入靈魂的震撼力和誘惑力。
我願效仿前人,以琴弦比喻心靈!當生活中有點什麼(一件事,一個人,一本書,一首歌……)打動了你時,便是撥動了你的心弦,心弦顫動,迸出一個兩個跳動的音符。音符連起,就組成了一個人一生點點滴滴的感動。
生命的音樂。音樂如人生。
有的音樂,需要靜靜地聽。聽著聽著,就會感到音符如水,節律如帆。水敲心門,帆下河川。水滴敲心門,是輕彈碧玉的音響;一帆下河川,是行雲流水的快感。這個時候,如果仰望天空,會覺得音樂來自整個天宇;如果閉合窗簾,會覺得音樂來自封閉的空間。
能讓人這樣聽的音樂,真的,不多。尤其是在帶歌詞的通俗音樂流行的年代。但宮崎峻動畫中,確有幾首配樂值得用心的聽。
七、宮崎峻動畫的場景:
就大部分作品來講,場景是既宏大又細膩。就像一幢美麗城堡的照片,讓人既能感覺到城堡的高聳入雲,又能看清城堡窗檯上擺的花兒和停的白鴿。
八、宮崎峻動畫的人物:
宮崎峻動畫經典人物組合=在情節上起主要作用的女孩+全心保護女主角的男孩+個性鮮明的婆婆級人物
九、宮崎峻動畫的主旨:
就從宮崎峻動畫中的女孩子說起吧。
宮崎峻偏愛女孩子。他的動畫中,女孩子總是主角。這些女孩子們按性格可以大致分成兩類。一類是註定要承擔某種責任或使命的脫俗女孩,一類是未諳世事的可愛女孩(前者如《天空之城》中的希德,後者如《魔女急宅便》中的琪琪)。但是不可否認,這兩者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她們都是些未受塵世污染的孩子,自然而原始地成長起來,個性舒展——她們純潔。
不難看出,宮崎峻崇尚善良。在他營造的世界中,純潔=原始=善良。中間雖然有惡的客串,但純潔和善良終將戰勝一切。宮崎峻動畫是為純潔善良唱的一首贊歌。
有人說,文學藝術的作用一半是揭示丑,一半是歌頌美。在這一點上,宮崎峻動畫所做到的無異於一個合格的文學家所應該做到的——一方面告訴我們人性中貪婪的私慾所造成的惡果,另一方面又告訴我們純潔善良將是世間一切永恆的終結。所謂文學,所謂藝術,實際上就是為人類的生存尋找的詩意的理由。不管世界如何運轉……哪怕充滿了危機和坎坷,人類總是要詩意的,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雪落,風起,飄著花香的石子路,灑著月光的楊樹梢……這些有沒有讓你想起,童年母親說的故事,以及青春年少時的記憶?心中有了對美好的體驗和對美好的追求,就有了對未來不懈追尋的勇氣。
宮崎峻動畫之所以不僅是孩子的專利也許正緣於此。看宮崎峻使那些自認為已經長大的人們感到自己其實並沒有真正遠離童年,那些美妙的滋味仍在心頭徘徊吶……關於童年純真的美,關於責任執著的美,還有最耐人尋味的,那關於初戀的朦朦朧朧的,甜甜淡淡的美。
十、宮崎峻部分作品簡介:
以下是我比較喜歡的六部宮崎峻動畫電影
1、《千與千尋》:
《千與千尋》講述的是一個關於自我救贖的寓言。在紛繁復雜的未知世界裡,如何不迷失自我而生存下去?10歲的女孩千尋所經歷的恐慌和迷茫,會讓每一個面對過未知的人們感同身受。面對未知,我們何去何從?
相信看完《千與千尋》後,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明白:未知和坎坷面前有兩件事我們必須要做:⑴喚醒深藏於內心深處的生命力;⑵對他人報以真誠的愛。
2、《歲月的童話》:
又名《回憶點點滴滴》,這部影片是我看過的宮崎峻動畫里,風格比較平淡的一部。它分兩條線索:女孩的現實經歷以及童年瑣事。雖然女孩的童年故事背景是六十年代的日本,但是我保證,所有人看了都會感到親切,並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直到現在,我還常常想起這部電影。我喜歡用劇中的那句台詞問自己:
「晴天,陰天和雨天,你喜歡哪一個?」
隨即就會不露聲色地在心底微笑,很自然地聯想起初戀的味道——就是剝開柚子厚厚的表皮時聞到的,那種微澀清香的味道。
3、《龍貓》:
「在我們鄉下,有一種神奇的小精靈,他們就像我們的鄰居一樣,居住在我們的身邊嬉戲、玩耍。但是普通人是看不到他們的,據說只有小孩子純真無邪的心靈可以捕捉他們的形跡。如果靜下心來傾聽,風聲里可以隱約聽到他們奔跑的聲音。」
關於這部影片,真的沒什麼好說的,溫馨,親切,自然。在如畫的鄉村美景里,小月,小米,與胖胖的龍貓在一起。朋友啊!別為我擔心。如果有一天我走失了,龍貓會送我回家的……
4、《魔女急宅便》:
就像歐洲的神話故事中提到的那樣,魔女到了十三歲,就必須離開家到另一個城鎮定居。只有通過這個考驗,才算得上一個真正的魔女。於是我們的小魔女琪琪,在一個美麗的月圓之夜,帶著她的黑貓吉吉,開始飛行……
5、《再見螢火蟲》:
這部影片中宮崎駿只是充當編劇和原畫的工作,姑且把它當作宮崎駿的作品吧……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日本頻頻遭到轟炸,14歲的日本男孩清太和4歲的妹妹節子淪為孤兒,只得寄人籬下,嘗盡姨母的白眼,終於倔強的清太帶著妹妹離開姨母家。他們在野外過了一段快樂的日子,可是最終沒能逃脫死亡的厄運。他們的身影在漫天螢火里消逝……
該動畫在國內爭議很大,焦點在於它反映了日本人民二戰期間受到的苦難,因此有更多中國人在反問:中國人受到的苦難難道少於日本人嗎?豈容日本人為自己叫冤叫屈?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就看過形形色色的評論,因此我是帶著某種「警戒心」看這部電影的。可是無法否認,電影本身是成功的。除了兄妹之情的刻畫入木三分之外,製作水平也相當高超。
我喜歡這片子,卻喜歡的惴惴不安。相信看過此片大多數人都是和我一樣的矛盾!在網路的"再見螢火蟲"貼吧里,感動的潸然淚下者有之,怒罵此片是千年大毒草者亦有之。爭論已經不僅限於電影的矛盾,還有民族的矛盾,歷史的矛盾,以及已經在悄悄醞釀著的,未來的矛盾!
如果有一天,這矛盾真的導致了一種苦難,那麼該感到悲哀的,究竟是日本人,還是我們?!
6、《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是一個漂浮在雲彩中的島嶼,上面曾經建立了一個科技十分發達的國家——拉普達帝國。但拉普達人卻神秘地拋棄了自己的樂土,隱居地面。從此再無人能回到天空之城。但是,傳說中有一塊神奇的飛行石,可以指示天空之城的方向……
影片開頭,正在礦山工作的男孩驚異的發現一個梳著兩條長辮子的女孩從天空中墜下,掛在她胸前一塊藍綠色石頭閃閃發光……
這部影片是宮崎峻比較公認的代表作品。很多人說,即使在《千與千尋》的巨大成功之後, 《天空之城》仍是他們眼中宮崎峻最優秀的作品。
也許是《千與千尋》給我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吧,我個人並不是特別喜愛《天空之城》。《天空之城》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僅僅是飛行石的咒語。短短的一句咒語居然能在一瞬間改變一切。
還記得喚醒機器人的咒語嗎?里帝.拉多巴里達.烏露夫.阿里阿內斯.巴露.尼多里。還記得毀滅之咒嗎?巴露斯。天空之城裡的那些機器人,因為前一句咒語而被喚醒,又因為後一句咒語而遭毀滅。
不知道有沒有一句咒語能讓機器人的製造者——人類也能毫無反抗地遵從?有吧,我想會有的。人類的心靈深處一定蘊藏著某種共同的情感,會聽從一種類似於咒語的指令而支配人的肉體,靈魂,以及人的一切。其實……想想看,現在也可以舉出例子來:當你至愛的人病重之時,你不是會願意為他或她傾家盪產,甚至付出一切嗎?所以我想,能控制人類的那個咒語應該是:真愛。
真愛,需要付出。《天空之城》中最感人之處,不正是男孩巴斯明知危險,還要為了希德去冒險嗎?
需要我的時候,念下面的咒語:
里帝.拉多巴里達.烏露夫.阿里阿內斯.巴露.尼多里
不需要我的時候,念下面的咒語:
巴露斯
我,願意被你喚醒,也願意為你消失……
Ⅲ 千與千尋主題曲的賞析
久石讓與宮崎駿,兩個不同領域的大師,確是一對堪稱完美的組合。宮崎駿的動畫伴隨著幾代人的成長,他筆下的故事充滿奇幻的想像、美好的情感,與現實有著一定距離,但又處處反映著現實,像童話一般,凈化世界與人們的心靈。動畫里那些耳熟能詳的、或歡快、或悲傷的配樂、主題曲令人印象深刻,久石讓一向善於用音樂詮釋各種事物,哪怕是最細微的情感,他也能捕捉到,所以,我們不需要雙眼,僅僅用心去聆聽、感受,便能透過音樂看到音樂里描繪的世界,聽到音樂給我們訴說的故事。和其他動畫配樂作品一樣,《千與千尋》的主題曲《AlwaysWithMe》,甜美、輕快的女聲讓人感到溫馨快樂,就像的小鳥清脆而歡快的叫聲,不禁使人想起動畫里那個活潑勇敢、單純善良的小女孩,也是故事的主人公---荻野千尋。《AlwaysWithMe》就像一首童謠,觸摸到人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勾起記憶里那一份純真,那一份童年情結。純真與美好,就是讓宮崎駿和久石讓這兩個童心未泯的老頑童所想要合作表達的東西。另外,網上的資料,多少可以參考一下啊(網路):慣用鋼琴獨奏與弦樂編曲捕捉影像風採的久石讓,在為《千與千尋》是一張具有大氣度與纖細感的琴弦和鳴之作.原聲帶同時收錄木村弓主唱的片尾主題曲《ItsumoNando-demo(AlwaysWithMe)》。譜奏音樂時,照例運用細膩的琴鍵之音揣摩小女孩千尋的情感世界,琴鍵流轉中閃耀著新世紀音樂與新古典風華,再次展露久石讓以簡單琴音捕捉復雜情感的獨到功力,優雅而美麗的琴音里不時隨著劇情墜入調皮、可愛、奇趣、躊躇、猶疑、不安、感傷的思路,並隨時與掌握驚險奇異冒險歷程的管弦樂交互融合,而繁復多變的弦樂編曲中更見久石讓融會日本與西方音樂情感基調的匠心,幾段昂揚澎湃的交響弦樂樂章的洗練程度也有超乎好萊塢電影音樂的水準,可說,是一張具有大氣度與纖細感的琴弦和鳴之作。抄襲者請自重!Ⅳ 音樂《天空之城》表達什麼意思
《天空之城》是久石讓的音樂作品,作為宮崎駿同名電影中的背景音樂。悠揚,清新的旋律,與整部電影相得益彰。就《天空之城》這首背景音樂而言,音樂通過銅管樂、弦樂表達了三個階段的追夢歷程,歷經考驗才能到達那充滿希望的「天空之城」。
一、小號和圓號——情緒激昂:
1.小號吹響,開啟《天空之城》的動人樂章。小號作為本段的旋律,強烈、銳利、高亢、清脆的音色極富表現力,振奮人的心弦。圓號富於詩意,雖然沒有小號般高昂但更顯現出一種平和與沉穩。
2.小號似乎在表現一個具有青春朝氣、生氣勃勃的懵懂少年,少年心中燃燒著一團熊熊烈火,一路追夢,卻忽略了成功背後的傷痛與汗水。
3.圓號響起,似一位長者,沉著而不失大氣。欲馳騁湛藍大海,需歷經乘風破浪,圓號用其沉穩的聲音對少年進行著諄諄教誨。
4.小號與圓號共同對心中座城池下了一個定義,夢想需要不斷追逐,艱難險阻擋不住前進的腳步,歷經考驗才能到達那充滿希望的「天空之城」。
二、弦樂——摸索前行:
1.豎琴流水般清新流暢的聲音從指尖撥響,進入《天空之城》的第二個部分。音樂的第二段以弦樂為主,有一種輕松愉悅的感覺,猶如追夢少年背上了行囊開始了他的征程。
2.小提琴為旋律使整個樂章進入一個相對平和的階段,沒有了小號的銳利,加入了大提琴的低音伴奏,不僅使人的心境趨於寧靜,而且還觸動了悲傷的情緒,現實與希望彷彿成為了矛盾,少年開始徘徊,開始用心地思考自己的路程,思考自己追逐的代表夢想的天空之城。
3.漸漸地隨著一段鼓聲,小提琴音調開始上揚,旋律慢慢重現激昂,圓號加入,作為伴奏,增加氣氛,表現出一種重燃的希望。經過內心的沉寂之後,希望再次重生,只要有夢,就絕不放棄。
4.大提琴表現出一種短促急切的聲音,表現出一種重整旗鼓感覺。少年又再次走上追夢的路程,直面未來的險途。之後的小提琴又歸於平靜,但沒有絲毫的哀傷,是少年歷練後,成熟穩重的表現。
三、大提琴和長笛——得來不易:
1.小號再次吹響,但沒有開始的高亢激揚,相反,多了一份柔緩,黎明之景浮現眼前,遠方的紅日冉冉上升。大提琴低沉的聲音作為旋律,長笛為織體,沉重中又含著輕快。因為有了之前的經歷,少年對自己的目標有了新的理解。
2.當到達自己夢寐以求的,天空之城時,並不是欣喜若狂、激動萬分,而是一種復雜得情緒,回想自己一路走來的千難萬險,壓抑著自己懷疑眼前的一切是否真實,最後尾聲的濃重一筆,是少年張開臂膀,擁抱這屬於自己得來之不易的一切。
(4)宮崎駿電影歌曲賞析擴展閱讀:
音樂《天空之城》的內涵:
1.久石讓創作的《天空之城》是在描繪一個追夢的過程,映射人生追逐夢想,要經歷磨難,要堅持不懈,要踏實冷靜。不同的樂器根據其音色在每段音樂中表達了不同的感情,敘述了人在不同階段的情感經歷,將復雜得情緒表現得十分巧妙。
2.《天空之城》婉轉而悠揚,卻又孤單而悲傷。其在音樂排行榜上一直名列前茅,受到眾多音樂家的青睞,出現了多種版本的《天空之城》,有鋼琴版、吉他版、交響樂版、八音盒版、吟唱版等。盡管表現形式在不斷改變,但表達的思想從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