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字幕 > 瑞典電影台詞

瑞典電影台詞

發布時間:2022-04-24 05:07:38

㈠ 《少年時代》《瑞典女王》兩部電影你都看過嗎

《瑞典女王》是葛麗泰.嘉寶主演最動人的作品,她飾演十七世紀的瑞典女王克里斯汀,為了逃避政治婚姻,她在鄉間騎馬時找到了心上人--新任西班牙大使安東尼奧。為了進一步了解他的底細,克里斯汀喬裝成男性打扮到安東尼奧下榻的旅館。兩人結交成好友之後,女王才表明真正身份,二人以情侶關系共渡兩天纏綿時光。其後,克里斯汀在皇宮正式接見安東尼奧,但私下仍秘密幽會,可惜他們的愛情無法見容於眾,克里斯汀雖然決定為了愛情放棄皇位亦無法阻止悲劇的發生。導演魯賓.馬莫利安全力發揮嘉寶的演技魅力,而嘉寶也跟她銀幕上下的情侶約翰.吉伯特演出了令人難忘的愛情場面,使本片成為有聲片早期的歷史愛情片經典作。

《瑞典女王 》與其說是瑞典電影史上的一個章節,不如說是嘉寶神話的註解。這部影片的編劇蘇爾卡·維爾托爾是嘉寶的摯友,把嘉寶所特有的內在情緒堂而皇之地公然加諸於瑞典女王的身上,這使人難免不認真地表示懷疑,是不是這部影片已把遜位的思想注入她的頭腦之中。只有女人的思維方法才能使這個具有歷史性的軼事帶上智慧的因素。有些場景使當時只有28歲的嘉寶看上去不僅老成了許多,而且表現出無窮的智慧。例如,片中有這樣一個場景:當一群烏合之眾沖上皇宮樓梯指責女王不該有一個西班牙情夫時,她把他們在樓梯中途截住,讓他們平息下來,對他們訴說了帝王的種種憂慮與苦衷。而當這些人一邊喃喃表示歉意,一邊悄悄地退下去時,她又譏諷地揚起一隻眉毛,對他們居然能如此幼稚地輕信歷史教科書上簡單的事件而暗自好笑。威廉·丹尼爾斯一如既往在嘉寶的臉龐上施展了不可思議的燈光效果,他甚至發明了一長條毛玻璃。當瑞典女王的船永遠駛離瑞典疆域時,嘉寶根據馬摩里安的"什麼也別想"的要求,表現出一副毫無表情的神色。鏡頭向前推移,丹尼爾斯把那條毛玻璃逐漸蓋住那黑白過於分明的廣角鏡頭,拍攝了嘉寶在該片中最後一個著名的特寫鏡頭

㈡ 誰能告訴我這是什麼電影的經典台詞!!!!!!!!!!!

<<黑鷹計劃>>
黑鷹計劃 Black Hawk Down (2001)

導 演:雷德利·斯科特 Ridley Scott
主 演:伊萬·麥格雷戈 Ewan McGregor 威廉·菲德內爾 William Fichtner 喬許·哈奈特 Josh Hartnett 山姆·夏普德 Sam Shepard 湯姆·西斯摩爾 Tom Sizemore 艾文·布萊納 Ewen Bremner 詹森·艾薩克 Jason Isaacs Boyd Kestner
上 映:2001年12月18日 ( 美國 )
地 區:美國 ( 拍攝地 )
對 白:英語 索馬里語
評 分:7.6/10( 27102票 )
顏 色:彩色
聲 音:DTS Dolby Digital SDDS
時 長:144 分鍾
類 型:劇情 動作 戰爭
分 級:瑞典:15 英國:15 西班牙:13 德國:16 阿根廷:16 挪威:15 澳大利亞:R 澳大利亞:MA 法國:-12 瑞士:16
鏈 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265086/

劇 情:
本片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發生在1993年10月3日,地點是在政局動盪的非洲國家索馬里的首都:摩加迪沙。由美國陸軍三角洲部隊和游騎兵部隊的120名特種精英組成的特別行動小組受命深入摩加迪沙完成雙重使命:為當地群眾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同時捉拿索馬里軍事政府的兩名高級將領。
意外發生了,由於准備不足和情報錯誤,美軍陷入了包圍。更遭的是,兩架運送美軍的黑鷹直升機被索馬里軍隊擊落,其中一架黑鷹上的全部官兵當場死亡,另一架黑鷹的駕駛員陷入索馬里軍隊控制區。被隔絕在摩加迪沙街頭的美軍一方面焦急地等待救援部隊,一方面又要想辦法解救黑鷹上的隊友。
黑夜漸漸降臨。在充滿敵意的城市中,這一小隊美軍彷彿風雨飄搖中的孤舟,隨時會遭遇滅頂之災。他們與索馬里軍隊發生了激戰,結果美軍有18人陣亡,73人受傷,索馬里軍隊有上百人陣亡。一場原本計劃1小時完成的突擊行動,變成了15小時的漫長煎熬。
經驗豐富的三角洲部隊老兵和年輕的游騎兵部隊官兵在並肩作戰的過程中,彌補了彼此之間的隔閡,領悟到戰友之間生死之交的兄弟情誼,也感受到戰爭的殘酷。

演員表:
伊萬·麥格雷戈 Ewan McGregor .... Spec. John Grimes
威廉·菲德內爾 William Fichtner .... Sfc. Jeff Sanderson
喬許·哈奈特 Josh Hartnett .... SSgt. Matt Eversmann
山姆·夏普德 Sam Shepard .... Maj. Gen William F. Garrison
湯姆·西斯摩爾 Tom Sizemore .... Lt. Col. Danny McKnight
艾文·布萊納 Ewen Bremner .... Spec. Shawn Nelson
詹森·艾薩克 Jason Isaacs .... Capt. Mike Steele
Boyd Kestner .... CWO Mike Goffena
傑里米·皮文 Jeremy Piven .... CWO Cliff 'Elvis' Wolcott
恩里克·莫西亞諾 Enrique Murciano .... Sgt. Lorenzo Ruiz
Razaaq Adoti .... Yousuf Dahir Mo'alim
艾里克·巴納 Eric Bana .... Sfc. Norm "Hoot" Gibson
Chris Beetem .... Sgt. James 'Casey' Joyce
奧蘭多·布魯姆 Orlando Bloom .... Pfc. Todd Blackburn
Ty Burrell .... Tim 'Wilkie' Wilkinson

㈢ 這是哪部電影里的台詞

" Somewhere beyond right and wrong there is a garden . I will meet you there"
出自電影 黛安娜

黛安娜 Diana (2013)

導演: 奧利弗·西斯貝格
編劇: 斯蒂芬·傑弗里斯
主演: 娜奧米·沃茨 / 道格拉斯·霍奇斯 / 傑拉丁妮·詹姆斯 / 喬納森·克里根 / 茱麗葉特·斯蒂文森 / 更多...
類型: 劇情 / 傳記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美國 / 瑞典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3-09-20(英國) / 2013-11-01(美國)
片長: 113分鍾
又名: 黛安娜(台) / 雲端的妃子

㈣ 誰知道這是那個電影中的台詞(跪求)

"Carpe Diem" Seize the Day——《死亡詩社》

片 名: Dead Poets Society
譯 名: 死亡詩社 | 春風化雨 | 暴雨驕陽 | 壯志驕陽
導 演: ( 彼德·威爾 Peter Weir )
主 演: (羅賓·威廉姆斯 Robin Williams) (羅伯特·肖恩·倫納德 Robert Sean Leonard) (伊桑·霍克 Ethan Hawke) (喬西·查爾斯 Josh Charles) (蓋爾·漢森 Gale Hansen) (戴蘭·庫斯曼 Dylan Kussman)

上 映: 1989年06月02日 美國
對 白: 英語
顏 色: 彩色
聲 音: 70 mm 6-Track Dolby
時 長: 128
類 型: 劇情
分 級: 冰島:L 西班牙:13 阿根廷:13 澳大利亞:PG 智利:14 芬蘭:S 荷蘭:AL 挪威:11 新加坡:PG 瑞典:11 英國:PG 美國:PG 西德:12

劇情介紹:
1959年,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它凝重的風格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尊敬。在那裡,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然而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John Keating 反傳統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在他的課堂里,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這時發生了……

譯文:因為信不信由你,這個房間里的每個人,總有一天都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我要你們向前到這兒來,細細玩味過去的面孔,你們經過這兒無數次,但從未真正看過他們,和你的差異並不大,對吧?同樣的發型,和你們一樣精力旺盛,和你們一樣不可一世,世界都在他們的掌握之中,他們認為註定要成就大事,和大多數的你們一樣,他們的雙眼充滿了希望,和你們一樣.他們是否虛度時光,到最後一無所成?因為各位所見到的......這些男孩現在都已化為塵土了,如果你們仔細傾聽,便能聽見他們在低聲耳語,附耳過去,仔細聽,聽見了?CARPE...聽見了嗎?CARPE... CARPE DIEM 及時行樂,孩子們,讓你的生命超越凡俗.

㈤ 瑞典電影的新的電影

60年代,瑞典電影界出現了一代新人。1963年瑞典政府對電影事業的政策進行了改革,給開始從事創作的新導演創造了一些比較好的條件。這個時期出現了所謂的新瑞典電影學派。這個流派的很多導演本人是作家,他們都是根據自己撰寫的電影文學劇本進行拍片的。學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是B.魏德堡。新瑞典電影學派的創作特點是真實地描寫生活中的沖突,進行社會分析,力求在復雜的相互關系中探究個人和社會的生活。這個學派對電影語言的新的富於表現力的手段進行了探索,為了使作品接近實際生活,在藝術片里也運用了紀錄片的手法。以B.魏德堡為首的編導和評論家反對老一輩導演主要是I.伯格曼的創作傾向和美學原則。B.魏德堡指責I.伯格曼的創作「過分脫離實際,說理過多,具有玄妙色彩」,並反對把I.伯格曼當作瑞典電影的代表。
「新瑞典電影」學派的影片題材都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社會生活為內容的。如B.魏德堡的《烏鴉居民區》(1963)描寫一個瑞典工人家庭簡朴的生活經歷;《愛情-65》(1965)和《你好,羅蘭德》(1966)接觸了戰後瑞典的青年問題;《阿達倫-31年》(1969)和《喬?希爾》(1971)反映工人運動,創作的社會傾向性體現得最為明確。這個學派的導演J.特羅厄爾的作品具有史詩般的氣魄,如《這就是你的生活》(1966,根據瑞典作家E.O.V.雍松的小說改編)敘述一個年輕人的生活,展示出20世紀初瑞典的時代面貌;根據C.A.V.莫貝里的作品改編的兩部影片《僑民》(1971)和《移民》(1973)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災荒年代瑞典貧苦農民遷徙美國的情景。導演 V.舒曼的影片《情婦》(1962)、《491》(1964)、《服裝》(1964)、《你們說謊!》(1969),特別是敘述1909年大罷工的影片《一掬愛情》(1974),都是關於社會和政治問題的作品,但是他的影片時常由於赤裸裸地描寫性變態,妨礙集中揭示社會生活現象,如他的影片《兄妹的床鋪-1792》(1966)、《我是個喜好黃色的女人》(1967)、《我是個喜好藍色的女人》(1968)等。
導演J.陶納爾拍攝了描寫資產階級婚姻崩潰的影片《九月的星期天》(1963)、《一次戀愛》(1964)、《奇遇從這開始》(1965)、《酒後頭痛》(1973)。導演J.哈爾多夫集中表現青年生活問題,描寫青年的孤僻性格和同周圍生活的沖突以及這種情況導致犯罪或產生心理上的混亂等等,他的影片有《神話》(1966)、《放盪生活》(1967)、《烏拉和尤里亞》(1967)、《幻想自由》(1969)、《公司職員們的娛樂晚會》(1972)、莫留下我自己(1980)。屬於「新瑞典電影」學派的導演還有M.塞特林、I.加姆林、L.約林格、J.考爾內、S.貝約克曼和K.格雷德。

㈥ 想知道一些好看的英文電影,主要是故事情節和純正的英語對白!!謝謝

《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

真實還是想像

無論是編劇還是導演,都在這里玩了一個大大的花招。本來這不成一個疑問,英文名字中"legend」本身就包含有 "傳說」之意(義大利原文是什麼呢?)。但是影片一開始導演卻讓邁克率先登場,而他所有的努力都是想讓大家相信1900是真實存在的。自然所有的聽眾都像我們,既對他的話抱有懷疑,又對他的故事充滿興趣。所以那個樂器店老闆最後才會站起來,伸伸腰懶懶地說:"好了,你的故事編得真好,可是我們的店要打烊了。」

沒有人相信1900是真實存在的——也許除了邁克和導演。但是導演真的相信1900存在嗎?其實他的這種拙劣的"伎倆」正表明了他是最懷疑的一個。真正的相信是不需要試圖對別人進行說服的。那麼他在這里實際上利用了人們的不相信作為了講故事的一個策略。但是我不能不說這種策略並不見得有多高明,因為這是已經被用濫了的一個手段。而到最後,導演還讓邁克試圖去挽救1900顯得更加的拙劣,導演弄得太"現實」了,以致於故事失去了傳說的那種美。

看到所有的人在邁克的努力中被弄得暈頭轉向,我不由暗自發笑。他們似乎最後都被邁克說服了,相信了有這么一個怪癖的天才存在。而我更吃驚的是,最後的邁克依然那麼年輕,而在此之前他的名聲早已遠播,為什麼似乎除了邁克沒有一個人知道他,而需要邁克那麼費神地去一個個說服?

無主題變奏

這部影片很難讓人找到一個合適的主題去分析。從一開始1900就存在於船上,並令人神奇地無師自通地掌握了彈鋼琴這樣一個高難度的音樂本領。他一開始沒有下過船,我們無法分析原因,我們只看到了導演給我們的呈現。這時他還沒有看過陸地,所以他不可能產生最後的那個念頭,要不就無法理解他曾經產生過到陸地上轉轉的念頭,並幾乎把它付諸於實踐。這時我們只能把他沒有下過船這個事實解釋為他沒有想過下船,或者是他相信了他那黑人爸爸的話,岸上有吃人的大鯊魚。但是很顯然,後者除了在他不懂事的時候有可能產生效果外,在他成年後恐怕是無法再產生那樣的影響的——否則我們只能把他解釋為白痴。所以這時他的不下船隻能說是一種偶然,而沒有原因,沒有原因也就沒有意義上的價值。他後來聽到了那個農民詩人(他能聽到海的歌唱,並說出那一席話,不是詩人是什麼?)的話,開始對岸產生了一種嚮往,這更與整個影片的精神主張相悖逆,此處岸反倒顯得更有神秘感,而意義重要。再到後來,他遇上了那個女子,愛情產生了,他上岸的沖動更加強烈,終於他要下船了,這讓我們的心懸了懸,我們興奮而緊張,然而就在這時出現了那經典的一幕,在船舷上,他瀟灑地把禮帽扔到了大海里,然後重新回到了船上。我們說,直到這個時候他不下船的想法和行為才具有了真正的哲學意義,並凸現了價值。然而此時他的人生已經臨近結束,影片也即將結束。那麼從整個影片來看,我們怎麼分析它始終貫穿統一的主題呢?

真誠還是虛偽

影片中最精彩的一段可能就是1900與爵士樂鼻祖的那段比拼。但是那段太戲劇化了,也就顯得太做作了。先不說爵士樂手,1900那似乎真誠投入的感動也讓我不是十分舒服——但我不能不承認那一刻他感到了我,能為自己的對手鼓掌的人是值得人欽佩的。一對一的比拼進行得很激烈,導演運用了各種能夠想得起來的手法對整個氣氛進行了烘托(但是我要說這些手法都沒有新意,比如說通過觀眾的表情來側面表現),等1900被迫彈起《聖誕之歌》時我的心很激動,我以為真正的精彩就要出現了,等到1900重復爵士樂手的演奏時我依然對導演抱有期待,但是等最後1900彈起那首令觀眾激動萬分,也讓銀幕下的影迷激動萬分的樂曲時,我卻感到了失望。導演還是無法自拔地落入了俗套。他以為彈得快就是好音樂嗎?那麼大家都比快好了!這讓我想起金庸的武俠世界,在那裡,真正的高手往往是不屑於用武器的,或者是用最鈍,如未開刃的黑鐵,或小孩子用的玩具,如木劍,甚至樹枝、木條等等作為兵器。而他們的武功往往也是溫和的,如太極拳,但是因為他們是高手,所以他們釋放出來的力量又是最強大的。我本來以為1900也會是這樣的高手,他彈最簡單的《聖誕之歌》,彈爵士樂手彈過的樂曲,外行人是吃驚的,不理解的,但是高手如爵士樂鼻祖者他應該是能聽得出平凡中的不平凡的,同樣一首曲子,在1900的手裡卻像獲得了新生命,正是這讓他黯然認輸。我想這總比讓1900拿跟香煙燃鋼絲要有意思的多吧。

還有1900一開始是退縮的,他似乎不能理解爵士樂手為什麼要同他比賽,他"真誠」地為爵士樂手鼓掌,並感動得淚水長流。但是他似乎忍受不了爵士樂手的一再相逼,終於暴露了真面目,有點惡狠狠地對爵士樂手說:"混蛋,這是你自找的!」這句話讓我吃了一驚,一瞬間他開始的真誠在我的大腦里都化為灰燼,只留下了他此刻的表情,他剛開始的真誠此刻彷彿帶了點陰暗的色彩。我不喜歡他這樣,我倒寧願他一直傻傻地傻下去。他不要跟人爭斗,他就是他,一個純粹的與世無爭的只愛音樂的天才!

愛情小插曲

看到一半的時候,1900還沒有表現出一絲對女人的興趣,這讓我有點暗自著急。我認為一個沒有下過船的人,愛情對他來說可能更富於傳奇。以他當時的名氣,他的身邊應該環繞著數不盡的美麗的女人,她們應該為他著迷,他也沉浸其中,享受愛情的甜美。但是不,導演似乎忽略了這一點,只讓一個肥胖的小號手追隨在他的身邊。然而到了後半部,導演似乎終於覺得有必要關注關注這位傳奇年輕人的私生活了,於是給他安排了一次奇遇,而碰巧的是這個女主人公正是曾給他過影響的那個農民詩人的女兒。她也正好是要去找她的父親。因為她的出現促成了以下幾件事情:第一,1900完成了他唯一一張唱片中的那首樂曲,從這一點上來說,她,或者愛情,給了他靈感;第二,因為她沒有能接受他的禮物(奇怪的是她說的話他都聽到了,而且那時她離他更遠,且她的聲音肯定不如他的大。唯一的可能的解釋是他處於下風口。但是從常識上判斷,他處於上風口的可能性倒更大一點。),所以他把那唯一的一張唱片毀掉了(邁克把它修整好,塞進了鋼琴里,但是也許他應該把它收藏起來留個紀念更好,他不怕1900再把它毀掉嗎?);第三,因為她(當然也因為她的父親),1900准備上岸去生活,去聽聽大海的聲音。並間接促成了他那個偉大的念頭。從這里來講,那個女孩子的出現是恰當的,但是他們的愛情總讓我有一種可有可無的感覺,彷彿只是為了完成一個儀式,或者如上面所說推動故事情節的一些發展。因此在這里她只是起到了一個道具的作用,愛情是不存在的。

為什麼要去死?

1900 最後的死讓人心裡很難接受。如果要怪的話,我認為應該怪導演。因為1900完全是可以不死的。不是嗎?1900懼怕上岸,只是因為他感到陸地太遠了,城市遠得看不到盡頭。這讓他心裡發慌。他怕自己陷入到這種無窮無盡中去,從而無法再純粹地沉浸於音樂之中。因而套用一個朋友的話來說,"他要的是純粹。」他熟悉——也是他感到最舒適——的世界就是一條那樣的船,每次人再多也不過2000人。他就生活在琴鍵上,而琴鍵也是有限的。從始至終,他表達的都是一個"空間」的概念,他不是天生喜歡船的,也不是天生就要生活在船上的,只是他習慣而且不得已。並且他表達的"船」並沒有強調必須是"此船」,那麼我們完全可以理解,換一條船他同樣可以快樂地生活下去。那麼我們為何不給他換條新船,而必須讓他跟這條舊船一起死去呢?

這樣的質問也許會讓導演、也讓所有的觀眾尷尬,這將使故事的結局急轉直下,並失去那一層人為抹上去的浪漫色彩。

也許我這樣的分析太冷酷,也太不藝術化了!

一個浪漫化的結尾想像

盡管我說這是一次非浪漫化的旅程,但是並不表示我就那麼反對浪漫化。事實上,不管是對《海上鋼琴師》,還是對《樹上的男爵》,對他們的結尾我都抱有遺憾。我想,如果是我的話,我絕對不會那樣去處理,在我的想像中,1900應該神秘地消失,也就是說邁克不應當找到1900,而是在他最絕望的時候,突然聽說在某個船上有一個天才的鋼琴家,他的演技無可挑剔,他的樂聲美妙動人,而且——據說他從不下船。從別人的描述里,邁克意識到那個人很有可能就是 1900,這時一絲甜蜜的微笑悄悄地在邁克的臉上綻放,於是音樂響起,是1900狂風暴雨似的鋼琴聲,在琴聲中鏡頭轉向大海,海上有美麗的船隻,船隻背後是美麗的晚霞,船隻成了一個個美麗的剪影。琴聲像是從每隻船上飄出來的,那麼多,那麼急驟,彷彿有多個1900在一起彈奏似的。於是字幕升起……

同樣,男爵沒有必要拉上那個熱氣球,他應該在某一天,突然沿著樹向遠方爬去,越爬越遠,漸漸地在眾人驚訝的視線里變成了一個小點,最後連這個小點也看不見了。後來人們再也沒有見到過這個終生沒有下過樹的男爵……

什麼是權力?當一個人犯了罪,法官依法判他死刑。這不叫權力,這叫正義。而當一個人同樣犯了罪,皇帝可判他死也可以不判他死。於是赦免了他。這就叫權力。

——《辛德勒名單》

辛德勒是一位德國人,也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利用德國的戰爭,誘逼猶太人投資,再僱傭廉價的猶太人做工,在這讓充滿了殺戮與硝煙的年代大賺了一筆錢。但當他重新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而不僅僅是個人的財富之後,他開始用戰爭期間賺來的金錢買下一個個必遭集中營厄運的猶太人:卓斯納、維恩、羅斯納、費佛堡、費雪、夏法、伍蘭克、霍洛維茲……最後,倖存的猶太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顆金牙,也是他們戰後僅存的唯一的財富所有,為辛德勒鑄成了一枚戒指,並在上面刻了一句猶太法典上的希伯萊經文:「救一條命等於救全世界。」辛德勒哽咽地說:「我花掉了太多錢……我本可以……這輛車——十條命……這枚胸——兩條命……」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
――《阿甘正傳》

阿甘的智商只有可憐的75,但阿甘腦袋裡的世界卻是令我們意想不到的世界。他代表的似乎更多的是一種刻意自我矮化的美國精神,笨拙但努力,只要活著便竭盡全力。他周遊著歷史,自己也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他見證著一切,自己也變成了一切中的一份子。奔跑,奔跑,不停的奔跑,似乎已經成為了阿甘超然物外的精神體現。他就如一片羽毛,飛舞出自己的天空。
阿甘的青春里似乎沒有什麼遺憾,因為他很少回頭來估計自己的損失,對於他的人生,也許可以用兩段話來概括,"生命在於運動""永不停止嘗試!"

從前有個人對我說,別要任何附屬品,在你的生命中,不應該有任何你不能在三十秒內拋棄的東西。

——《盜火線》

警察與賊天生就是一對冤家,而他就是一個警察,他就是一個賊。他說:我不能任由你們縱橫霸道我終將為你們送葬。他說:我一定等到最後。兩個男人的故事是不乏溫暖的。

他們註定要在這個傷心的城市裡展開追逐的游戲,天生註定他們就背負了不同的使命,這讓他們只能各走各的,然後決一死戰。

電影中,劫匪之一基斯的妻子被警察拘禁變成誘餌,當基斯看見閣樓妻子,他的愛人卻含著淚擺了擺手讓他趕快走,那一刻基斯那種放不下的神情讓人過目難忘。

要麼忙著生存,要麼趕著去死!人總是要做點什麼的……

——《肖申克的救贖》

這是一個關於囚徒的故事。因為被誣告謀殺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年輕的銀行家安迪被法庭宣判終生監禁,在壁壘森嚴中,對自由的渴望時時刻刻磨礪著他的意志。「希望是人類最美好的擁有,只要自己不放棄,希望就會永遠相伴相隨」。安迪很認真地對幾個好友說出這樣的話,換來瑞的沉默,過了片刻,瑞才緩慢地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然後,瑞沒有再抬頭看安迪一眼,他離開了飯桌,安迪則靜靜地目送他離開。鏡頭上搖,看見鐵窗外令人神往的天空……安迪始終沒有放棄用自我救贖去尋雜自己的精神家園,他似乎始終在自由信念的引導下,在這不可逾越的高牆內,用自己的意志進行著艱苦的抗爭,於是,他用了19 年的時間,挖開了一條常人幾乎要挖600年的隧道,他在500尺的糞坑中匍匐前進,魔鬼的黑暗與上帝的光芒如同壓在一層薄紙的兩端,而安迪知道,他所嚮往的海水與天空已經近在咫尺,他終於用自己對黑暗制度的背叛與追求自由的理想締造了一個現代的神話。

上帝會把我們身邊最好的東西拿走,以提醒我們得到的太多。

——《四根羽毛》

史詩式電影《四根羽毛》原本是一部描述榮譽與恐懼的英國文學名著,從1920年始已被六次搬上銀幕。故事講述的是1898年英國與蘇丹開戰,一名即將新婚的貴族軍官哈利在接到開赴北非的命名後,懷著莫名的恐懼在出征前的一晚決定退役。這一舉動在民族主義高漲的英國上流社會掀起巨大波瀾。他的未婚妻和三位朋友一道,扔給他代表著恥辱和藐視的四根羽毛。四根羽毛分別象徵著「自由、祖國、榮譽和激情(Freedom、Country、Honor、 Passion)」四種價值被臨陣退逃者拋棄。哈利四處流浪之後決定獨自前往北非,他化裝為阿拉伯人,在沙漠戰役中經歷磨難,克服恐懼,最終將他淪陷敵手的朋友一一救出。在故事中一名職業軍人的命運與個人的榮辱形成了鮮明的比照,它讓人們驚訝地發現,剝離英雄尊貴的外衣,裸露與陽光下的竟然也只是一顆世俗的心。

都市求生法則第一條——遇到危險的時候不要喊救命而要喊失火了!

——《七宗罪》

人性本惡似乎一直是西方價值體系與文化觀念的主流。在電影里,七罪、七罰、七次下雨、故事發生在七天,甚至結局也被那個高深莫測的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時,無處不在的「7」彷彿一道蛛網暗示著觀眾:它是承載宿命的罪與罰。在自私、貪婪、充滿慾望的大都市裡,上帝曾發動過洪水來洗滌人類的靈魂,而那個罪犯卻似乎只想用鮮血來召喚那宿命的審判。

據說,「Seven」西方的在宗教上是個神秘的數字,這一點在舊約中有最充分的表現。上帝用七天造亞當,取出亞當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個頭的火龍(《啟示錄》第十二章第三節寫道:「有一條大紅龍,七頭,也戴著冠冕……」

千萬不要恨你的敵人,這會影響你的判斷力。

——《教父》

冷靜的法則與狂熱的慾望似乎永遠都是孿生的兄弟。哈耶克曾說,在這樣一個社會里,法律只具有「形式規則」
的作用,任何人都不可能確定地藉此形式規則來達到自己的目標。但是教父卻似乎是可以自由遊走其間的駭客,只需要用很簡單的一段代碼,就可以催生出一個巨大的病毒。規則在他們的手中只是用來束縛凡人的工具,而只有「利己」才是最終目的。他們以自己所信奉的方式來決定取捨,以彌補法律在自由社會下的不足。

維托.科利昂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構建一個以宗教為掩護的家族,當然,這個家族裡,維托.科利昂有他的信仰,那就是他從來都是不動聲色地來貫徹他的主義。

道德似乎在這里變成了遮羞布,而手段才是決定一切的發家之路……

——《天堂電影院》

這是一部溫情的電影,每個畫面都可以帶你在記憶里翻山越嶺。

一位母親正因遠方的兒子而憔悴。她那多年前離家的兒子現已是羅馬著名的導演。兒子回來了,他是來參加老放映員也是他最重要朋友的葬禮的。

在他的童年時代,村民們都喜歡到鎮上的「天堂電影院」里看電影。慢慢的,還是小男孩的也與老放映員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再後來,小男孩在一場膠片引起的火災中救了老放映員,老放映員的眼睛已經什麼都看不到了,小男孩當上了放映員。後來男孩長大了,他愛上了一個女孩,但結果女孩與家人搬走了。男孩接受了老放映員的勸告,遠走他鄉。

三十年後,成名的Salvatore回來參加老放映員的葬禮。老放映員給他留了一份禮物,那是當初被鎮上的神甫勒令剪掉的吻戲膠片,每一場吻戲,每一場吻戲如走馬燈般在寬大的

選擇生命,選擇工作,選擇終身職業,選擇家庭,選擇 xxxx大電視,選擇洗衣機,選擇汽車,選擇CD機,選擇健康,選擇膽固醇和牙醫保險,選擇樓宇按揭,選擇買第一所房子,選擇你的朋友,選擇分期付款的三件套西裝,星期天傻乎乎收看無聊電視,邊看邊吃零食,選擇苟延殘喘,選擇在老人院尿床,在像你這樣的傢伙面前丟臉……

——《猜火車》

「我們生活的世界,就像一個垃圾場」,如果說何勇的高亢是一種醒著的痛,那麼馬克的憤怒更像是一種被麻醉後的蘇醒。

這是一場醞釀於青春期的暴動,一種叫揭竿而起的反骨,一次不願意回家,只願在冷冷的街燈下孤獨游盪的叛逆。

這電影彷彿有一種呼喊,要麼砸碎這萬惡的社會做一個徹頭徹尾的混蛋,要麼完全的融入其中,當一個隨波逐流的傻蛋。

他們尋找著他們自己的生活,用大麻或者鈔票去咒罵周遭的一切,你也說不清他們是睡著的,還是醒著的,「土豆」說:「時裝在變,音樂在變,迷幻葯在變,一切都在變。」

馬克終於「醒悟」,在出賣朋友後,大笑著撲入那個他曾經鄙視的世界。這也許只是一個開始,也許是一次結束,但影片早就已經告訴我們:當馬克鑽進那個骯臟的抽水馬桶,一個新的世界就已經誕生了。

世界上總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樂。

——《愛瑪》

根據簡·奧斯汀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愛瑪》是英國與美國1996年聯合出品的彩色片。

影片以愛瑪·伍德豪斯這一漂亮、聰明、性格開朗的年輕女子為主角並充作穿線人物,通過諸多男女之間的愛情、婚姻關系,向觀眾闡述了兩個觀點:

其一,婚姻應該建立在感情基礎上。其二,成功的婚姻必須門當戶對。

但什麼是愛情呢?在一部瑞典電影中,有兩個男人互相談論女人,A對B說:別傻了,她們根本不需要愛,她們需要的只是重視,獨一無二的重視。大仲馬曾說,其實世界本沒有快樂與痛苦的區別,有的只是一種狀態和另一種狀態的比較!死去的人不會欺騙我們。

自由就是這么來的可奴隸也是這么來的。

——《勇敢的心》

事實證明,人民的自由並不是靠法學家們精心編纂的字眼或者君主們大發善心而得到的。自由對於無產者來說,失去的是鎖鏈,得到的卻是整個世界。《勇敢的心》以恢弘的手臂描繪了壓迫與自由之間那種劍拔弩張的對抗,這種對抗大多是不能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他更多的是來自於社會結構的矛盾。

對於一個努力來說,自由的含義也許僅僅意味著他的脊樑不必再受到鞭撻,他可以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威廉·華萊士其實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種「天賦人權」,哪怕流干鮮血。這種精神令人敬畏。但時代的先行者們往往只能用眼睛洞穿那幾百年後的變遷,因為醒來得太早,他們大多鬱郁而不得志。在教條主義盛行的中世紀提倡自由意志,就如伽利略發現地球是圓的。威廉·華萊士追求的意義就在於,雖然註定失敗,但畢竟觸痛了那根神經。

蒼蠅不會恐懼,蒼蠅也不會感到羞恥......蒼蠅也不喜歡政治......"。
――《蒼蠅》

這部帶有科幻味道的電影曾該片被評為有史來最惡心的影片之一,故事講述的是一位科學家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將有機物分解後異地合成的實驗。就在這位科學家拿自己進行試驗時,一隻蒼蠅混進了容器,合成的結果是科學家有了一個蒼蠅頭,而蒼蠅有了一個人頭。這種驚世駭俗的想像力加上一定的科學理論當做證明,顯然引起了人們心底深處的恐慌。而在另一個世界,重組一個自我,似乎更像是對什麼才是生命的本質作出的深刻探討,哪怕它的形式有點讓人無法接受。而對生活的思考,對政治的深刻理解,則更像是一個寓言故事。
據說鎮壓斯巴達克斯的大奴隸主蘇拉在涉足政治以前是個心地善良的青年,古希臘傳記作家普盧塔克在他的《希臘名人比較列傳》中說,年輕時的蘇拉天真活潑,臉上掛著笑容,極富同情心,常常會因為同情而潸然淚下。然而到了後來,他卻變得殘酷無情。盡管他以權力和榮譽會敗壞人性為由譴責過分地佔有權力和榮譽,但是他並不努力去限制自己的權力欲和榮譽感,而是拚命地去追求。他不僅使自己在追求權力榮譽時變得殘酷無情、喪盡天良與人性,也使他的競爭者們變得殘酷無情、喪盡天良與人性。
所以路易斯?博洛爾說,政治使人變得罪惡。

當你年輕時,以為什麼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時候,你可能又覺得其實人生並沒有所謂的答案。
――《墮落天使》

殺手將在明天死去,愛情只是寂寞的慰籍,《墮落天使》似乎只想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這世界沒有你真正要的堅持。
生活就像我們上小學時候的算術題:有一個水池N立方米,進水管每小時進水A立方米,出水管每出水B立方米,請問什麼時候水池是滿的呢?沒有任何一個公式可以計算生活。成年以後的你就會明白,進水管是你得到的人生體驗,出水管是你消耗的青春,而這個水池永遠不會注滿,它代表不可能完美的人生,裡面是空虛、掙扎與茫然。但是我們終究還是要面對!

我們要學會珍惜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因為,這每一天的開始,都將是我們餘下生命之中的第一天,除非我們即將死去。
--《美國美人》

中產階級的萊斯特.伯哈姆已經活不到一年了,雖然現在還看不出什麼跡象。
他就著在那個繁華的美國,一個溫暖而安靜的市郊,他有一個美麗的妻子卡羅琳和一個未成年的女兒珍妮。該有的都有了,可他的家庭並不象外人看到的那麼幸福。他的工作沒有成就,他厭倦了他所做的一切,終於有一天,當萊斯特遇上了剛做完中學籃球賽拉拉隊的珍妮和安吉拉時,他立刻被安吉拉的美麗深深地打動,心中的那種久已死去的感覺好象又重新的復燃了,他的生活也慢慢開始發生了變化,中年的他落入了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愛情幻想中,事態逐漸地向著十分有趣卻無法預料的方向發展......
也許並不是每個人的生活都可以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幻想而變得有意義,但起碼它讓我們珍惜生命中的另外一種意義

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可能不,愛一個人需要付出嗎?是的!而且是無怨無悔的!――《天使之城》

塞思是洛杉磯上空的一位天使,他終日奔走於生死之間,目睹著人間的悲歡離合。這天,他來到一家醫院,可惜他來晚了一步,接受心臟外科手術的病人已死在了手術台上。主刀大夫瑪吉?瑞絲認為這是她的責任,她失去了自信,精神也一下垮了。塞思決定留下來幫助瑪吉戰勝精神上的危機。而在這個過程中,他愛上了美麗的瑪吉。為了能真實地接觸到瑪吉,他冒險使自己顯了形。
天使的愛也許更帶著幾分人世間所未有的純凈,而塞思卻發現自己無法真正進入凡人的世界。面對著無法割捨的對瑪吉的愛,為了能與瑪吉一起分享生活的快樂,他毅然決定放棄天使身份,墮落於人間,從此做一個凡人。這對於他來說也許要付出相當大代價的願望,但是在願望與付出之間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幸福。對於天使的愛情,在網上還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每個女孩都曾是無淚的天使,當遇到自己喜歡的男孩時,便會流淚――於是變為凡人。所以男孩一定不要辜負女孩,因為女孩為你放棄了整個天堂!

㈦ 我們總以為生命是一口永不幹枯的井是哪個電影的台詞

遮蔽的天空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
遮蔽的天空

英文片名
The Shetering Sky

更多中文片名
沙漠之茶

情陷撒哈拉

庇護天空

更多外文片名
The Sheltering Sky

Tè nel deserto, Il .....(Italy)

導演
貝納爾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

編劇
Paul Bowles .....(book)
馬克·派普羅Mark Peploe .....(screenplay) and
貝納爾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 .....(screenplay)

演員
德博拉·溫格 Debra Winger .....Kit Moresby
約翰·馬爾科維奇 John Malkovich .....Port Moresby
坎貝爾·斯科特 Campbell Scott .....George Tunner
Jill Bennett .....Mrs. Lyle
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 .....Eric Lyle

製作人
William Aldrich .....executive procer
傑瑞米·托馬斯 Jeremy Thomas .....procer

影片類型
劇情

片長
138分鍾/阿根廷:139分鍾

國家/地區
英國 義大利

對白語言
阿拉伯語 英語 法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70 mm 6-Track

級別
Argentina:13 Australia:M Finland:K-12 Sweden:11 France:U USA:R UK:18 Germany:12 South Korea:18 Portugal:M/16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Aldrich Group
Film Trustees Ltd.
Recorded Picture Company (RPC) [英國]
Sahara Company
TAO Film

發行公司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 ..... (Argentina) (video)
CBS/Fox Video Ltd. [英國] ..... (1991) (UK) (VHS)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阿根廷] ..... (Argentina)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美國] ..... (Argentina)

其它公司
Corbett & Keene Ltd. [英國] ..... publicity consultants

上映日期
法國
France
1990年11月21日

荷蘭
Netherlands
1990年11月30日

美國
USA
1990年12月12日

瑞典
Sweden
1990年12月21日

芬蘭
Finland
1991年1月11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91年2月7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1991年5月9日

劇情介紹

一對結婚十年的美國夫婦,波特和姬特,丈夫是作曲家,妻子是作家。二戰結束後,夫婦倆和友人雷納一起來到北非撒哈拉旅行。波特對雷納很警惕,姬特則因為雷納的俊美熱情有一種出軌的預感。到達北非的那天,波特說,我們是旅行者,不是遊客。雷納問,這有什麼區別嗎?

姬特說,遊客是觀光後回家的人,旅行者就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一語成讖。波特死在了撒哈拉,死於霍亂。

在此之前,婚姻里危機四伏的波特和姬特各自出軌,波特嫖妓,姬特和雷納上了床。在兩人重新走近、親密、確定彼此是自己的愛後,波特撒手而去。姬特因劇痛而神智恍惚,跟著一隊駱駝幫走進了撒哈拉沙漠的深處,成為幫主的女人;後脫離駱駝幫流浪在非洲集鎮上,淪為乞丐。最後被美國大使館找到。人還是那個人,但靈魂已經脫竅了。

波特和姬特都把自己留在了撒哈拉。

相關評論

小說原著是如此的完美、深刻和獨立,以至於它將電影排斥在外;貝托魯奇展示的僅僅是表象,而一個沒有看過原著的人會問這部電影究竟講的什麼。

——芝加哥太陽時報

那些沒有看過小說的人會對電影感到迷惑。

——綜藝

這是保羅·鮑爾斯(Paul Bowles)1949年荒涼陰冷的存在主義式小說和導演貝爾納多·貝托魯奇的狂想闡述版之間的碰撞。

——華盛頓郵報

從本質上看這是部用力失衡的影片,它的許多弱點沖淡了它的力度;電影的起點很高,但拍得很糟,但即使是對它的缺點你也不得不表現敬意。

——阿波羅電影導報

幕後製作

關於電影

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起用《末代皇帝》的原班人馬紮根北非,拍攝出了根據保羅·鮑爾斯(Paul Bowles)1949年的經典小說Too Far form Home改編的電影,這部充滿了不確定性的曖昧影片在西方評論家那裡惡評如潮。貝托魯奇在《遮蔽的天空》中強烈地展現出他慣常的主旨手法,即在某一特定的歷史時空中追索人性的真相以及生命的態度,透露出貝托魯奇內心濃厚的生命關懷。

貝托魯奇藉用男女主人公相愛太深而不自知,延續而出的迷失與彷徨,再配合北非撒哈拉的壯闊視覺,一點一滴地訴說了人如何在困境與迷失中撥開遮蔽的雲霧,進而尋索到真相。主人公波特和凱特將自己定義為「旅行者」而不是「遊客」,他們力圖使自己進入北非的文化和氛圍,以品嘗異國情調和那些對他們來說是禁忌的東西。他們確實找到了稱之為異國情調的東西。沙漠的陽光使他們頭昏眼花,他們被城市迷宮般街道的黑暗所誘惑,他們面對的是一個肉慾橫流的世界,在這里他們喪失了作為文明美國人的根。城市對於這些過客而言成了囚籠,沙漠在召喚著他們,他們被沙漠的純凈、美麗和嚴峻所吸引,正如另一個著名的旅行者T. E. Lawrence一樣。他們被自由所陶醉,以此釋放出囚禁於自身的激情。

這部電影聳人聽聞的戲劇情節能滿足任何以情節為重的此類電影。確實,出版商也為這個表面駭人聽聞的故事寫了如下宣傳語:「命中註定的情人……他們的巨大激情同撒哈拉沙漠一樣廣大。」諸如此類的語言,但這個故事裡並沒有發生什麼了不得的事情,所有重大的變化都發生在角色的內心。可以確定的是,這部電影講的並不是旅行者和宿命的情人以及他們平行發展的命運,而是有教養的、學究氣的厭倦的美國知識分子面對他們所無法理解的巨大經驗時所表現的困惑。這是文明同無法解答的冷漠自然的對抗。同此片類似的是《印度之行》和《懸崖下的野餐——講的都是傳統歐洲人發現自身並迷失於古老大陸的神秘之中。《懸崖下的野餐》是關於野餐的人在澳大利亞的一處地質奇觀——吊石坡(Hanging Rock)失蹤的事;而《印度之行》則是關於一個神秘的洞穴--馬拉巴古洞,在這個洞穴里無論對著虛空發出什麼聲音,回聲總是空洞的、無意義的。在《遮蔽的天空》里,沙漠扮演著一個類似的角色,但要簡單的多。置身於其中的人以自己的方式對神秘進行理解。

貝托魯奇在這部電影里幾乎做了一切,除了傳達主題。他的兩個主要演員,扮演波特(Porter)的約翰·馬爾科維奇(John Malkovich)和扮演凱特(Kit)的德博拉·溫格(Debra Winger),他們看起來僅僅是在做著正確的事情--聰明、厭倦、疲憊、對彼此都很了解,對他們知道的事情不會感到恐懼。溫格似乎對她所扮演的角色缺乏交流,以至於使一些本該充滿張力的戲劇場面平淡無奇。雖然她不停地換衣服,但她看上去還是僵硬而羞怯,似乎無所事事。約翰·馬爾科維奇至少在若干場景中賦予了波特一些不安,而凱特則永遠存在於優柔寡斷之中,直到波特以生病解決了自己為止。而馬爾科維奇雖然傳達出人物內心的掙扎,但卻似乎總有點心不在焉。

貝托魯奇的著名攝影師Vittorio Storaro和他另類的同伴坂本龍一不會浪費貝托魯奇提供給他的這一絕好的機會。他們在影片中創造了一些美麗而激動人心的場景:接連不斷的帳篷、手勢、面罩後的眼睛、塵土飛揚的道路和令人感動的天空。電影提供了一出視覺奇觀。拍出了沙漠美麗的黃昏光線,這些難以置信的場景因為其純粹而難以忘懷。

小說與電影

保羅·鮑爾斯的小說Too Far form Home將這個故事的時空背景設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以後。小說里,波特和凱特間的關系僅僅是眾多即將來臨的不詳之兆的因素之一,在戲劇沖突中融入了超現實主義的手法。書中充滿了對生活、愛情、旅行、其他文化以及撒哈拉的真知灼見。要將這些硬骨頭都照搬上銀幕是不討好的,貝托魯奇盡可能地忠實於小說原著,捨去了大多數的暗示性描寫。

這是部帶政治覺悟的電影,是貝托魯奇的「回歸」。在小說里,凱特是自甘墮落的,耽於性慾的白日夢。而同Mark Peploe合寫劇本的貝托魯奇對這種敘述角度並不滿意,他將凱特和她的柏柏爾情人的相遇描繪得並不下流,而是通過性,凱特凈化了作為西方觀念中的所謂獨立和個性,從而進入一種更原始的公社式意識中(影片的後半部分所著力刻畫的)。

這又是部關於旅行和轉變的電影。在小說里,鮑爾斯以隱晦的方式表達個人的性幻想,而貝托魯奇則在電影里表達他的文化覺醒,及渴望擺脫西方影響的願望。雖然改編自小說,電影卻同馬克思存在主義版本的凱文·科斯特納的《與狼共舞》更為相似。這兩部電影都是關於「黑暗之心」的救贖,通過揭示陌生文化、回歸自然的方式來獲得。貝托魯奇和科斯特納的電影最後都獲得了一種圓滿,不同的是支撐著科斯特納電影的是理想主義,而貝托魯奇的則更像一個知識分子的手淫式練習。

精彩花絮

·小說原著作者保羅·鮑爾斯在電影中擔任了敘述者一角,當時他已79歲高齡。

·這部電影根據保羅·鮑爾斯的自傳體小說改編,他曾說過這樣的話:「這部小說從來就不該被改編成電影,結尾就像白痴,其餘的部分非常糟糕。」

·電影全部在非洲實地拍攝。

·根據選角導演朱麗葉·泰勒的說法,影片中最初三個主演的人選是威廉·赫特、梅蘭尼·格里菲斯和丹尼斯·奎德,但因為預算的原因換成了現在的演員。

·約翰·馬爾科維奇扮演的波特·莫斯比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首府一個名字。

·影片耗資五千萬美元,歷時兩年才拍攝完成。

·影片獲得英國電影電視學院獎最佳攝影獎和金球獎最佳電影原聲獎。

精彩對白

Kit Moresby: Champagne yes, philosophy no.

凱特·莫斯比:要香檳,不要哲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unner: You've been to North Africa before, Port. Kit and I will just follow your plan.

特納:波特,你以前來過北非,凱特和我會緊隨你的計劃。

Port Moresby: My only plan is, I have no plan.

波特·莫斯比:我惟一的計劃就是,我沒有計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unner: We're probably the first tourists they've had since the war.

特納:我們或許是自戰爭以來的第一批遊客。

Kit Moresby: Tunner, we're not tourists. We're travelers.

凱特·莫斯比:特納,我們不是遊客,我們是旅行者。

Tunner: Oh. What's the difference?

特納:哦,有什麼分別?

Port Moresby: A tourist is someone who thinks about going home the moment they arrive, Tunner.

波特·莫斯比:特納,一個遊客總會在他們抵達的時候想到回家。

Kit Moresby: Whereas a traveler might not come back at all.

凱特·莫斯比:而旅行者或許根本就不會回去。

Tunner: You mean I'm a tourist.

特納:你的意思是我是一個遊客。

Kit Moresby: Yes, Tunner. And I'm half and half.

凱特·莫斯比:是這樣的,特納。而我一半是遊客一半是旅行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ort Moresby: You know, if Tunner didn't take such long siestas, I'd never be alone with you. I think he's in love with you.

波特·莫斯比:你知道嘛,如果特納不睡這么長的一個午覺,我不會單獨同你在一起。我想他是愛上你了。

Kit Moresby: Port, don't be silly.

凱特·莫斯比:波特,別傻了。

Port Moresby: Sillier things have happened. The way he hangs around making inane conversation, the way he looks at you when he fingers his DDT can...

波特·莫斯比:更傻的事已經發生了。當他繞著彎子談論空洞的話題,在他撥弄DDT罐頭時他盯著你的方式……

Kit Moresby: What else?

凱特·莫斯比:還有其他的嗎?

Port Moresby: Oh, the ferocity with which he counts your luggage.

波特·莫斯比:哦,還有他數你行李箱的殘暴行為。

Kit Moresby: Oh, he counts yours too.

凱特·莫斯比:哦,他也數了你的。

Port Moresby: It's not the same.

波特·莫斯比:那不一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rrator: Because we don't know when we will die, we get to think of life as an inexhaustible well, yet everything happens only a certain number of times, and a very small number, really. How many more times will you remember a certain afternoon of your childhood, some afternoon that's so deeply a part of your being that you can't even conceive of your life without it? Perhaps four or five times more, perhaps not even that. How many more times will you watch the full moon rise? Perhaps twenty. And yet it all seems limitless.

敘述者:因為我們不知道何時生命將盡,所以我們總以為生命是一個永不幹枯的井。有許多事一再發生,但真的,你記得了多少?童年某一個特別的午後,有的下午在你生命中如此重要,重要的是你回顧一生也忽略了不少。也許你記得不到五個,也許你記得更多。有幾次你仔細看過滿月上升?也許二十次吧?然而現在一切都沒有止盡了。

穿幫鏡頭

·劇組人員或道具穿幫:凱特下床的時候劇組人員的影子投射到了鏡子里。

·劇組人員或道具穿幫:在波特咬他的舌頭以前,劇組人員的影子投射到公共汽車的窗戶上。

㈧ 瑞典電影 洛伊安德森【你還活著】.Du.Levande 字幕

《你還活著》是一部瑞典劇情片,是一部描寫人類偉大的卑微、歡喜與悲哀、自信和焦慮、愛與被愛的影片……演員表導演:羅伊·安德松 Roy Andersson主演:Sandy Mansson .....Guest at banquetFred Anders...

㈨ 有哪些推薦的瑞典電影

歲月,幫我記取了你每一秒的容顏。這些年,就像一幕精緻的悲劇一般迷人,後來我才這樣意識到,但她已經不在了。其實我一直是倡導愛情無界限的,不論是性別還是什麼。有一部瑞典的愛情電影,雖然是女同電影,但是很唯美。看了之後並沒有任何不適感。

他的名字叫《吻我》,於2011年上映。

其實這雖然是一部女同性戀的電影,其實同性戀在外國已經是半合法的狀態了,因此我覺得這部電影在情節上處理的也是挺好的,劇情不拖沓,還十分唯美。

㈩ 這塊肉有點老吃著有點柴是哪個電影的台詞

" Somewhere beyond right and wrong there is a garden . I will meet you there"出自電影 黛安娜
黛安娜 Diana (2013): 奧利弗·西斯貝格編劇: 斯蒂芬·傑弗里斯主演: 娜奧米·沃茨 / 道格拉斯·霍奇斯 / 傑拉丁妮·詹姆斯 / 喬納森·克里根 / 茱麗葉特·斯蒂文森 / 更多類型: 劇情 / 傳記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美國 / 瑞典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3-09-20(英國) / 2013-11-01(美國)片長: 113分鍾又名: 黛安娜(台) / 雲端的妃子

娜奧米·沃茨說:「能夠扮演黛安娜——這個全世界都熱愛的、標志性的人物,我感到很榮幸,我非常期待迎接在銀幕上扮演她的這項挑戰。」
不過她扮演的這個黛安娜可不太討好,故事說的是她和一位心臟外科醫生哈斯那特·汗(Dr. Hasnat Kahn)從1995年開始的一段長達兩年的不為人知的婚外情。哈斯那特·汗一直保守著秘密,直到2008年才通過英國的《每日電訊報》公開了這段秘密戀情。他聲稱黛安娜對這段關系十分認真,去巴基斯坦看他家人的時候穿上了當地傳統服裝,甚至有過為他而改信伊斯蘭教的想法。不過哈斯那特·汗後來主動結束了這段關系,他說黛安娜「為此而心碎」,甚至偷偷跟蹤糾纏他。

故事將集中描繪黛安娜王妃生命的最後兩年,關於她成為一個社會活動家和慈善主義者以及對個人幸福的追求。從時間跨度上,應該會涉及她與心臟病醫師漢斯納特·科漢的感情關系。

閱讀全文

與瑞典電影台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南海長城演員 瀏覽:42
送你一朵小紅花同期上映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206
中國人電影網百度 瀏覽:151
新電影信念 瀏覽:222
一人分飾兩個角色經典電影 瀏覽:453
青春期電影里的演員都有誰 瀏覽:61
陳百祥和馮淬帆搶銀行是什麼電影 瀏覽:376
在膠州取景的老電影 瀏覽:891
從哪裡看赤色黎明電影 瀏覽:911
2020年七夕都有什麼電影 瀏覽:393
怎樣用英語談論電影 瀏覽:288
養父對女兒畸形的愛是什麼電影 瀏覽:131
經典武打老電影有哪些 瀏覽:331
爸爸和女人的電影 瀏覽:810
高清電影有哪些國產 瀏覽:504
電影妖鈴鈴劇情 瀏覽:697
周迅導演的青春電影有哪些 瀏覽:560
gtaonline看電影 瀏覽:759
除暴電影里的歌曲 瀏覽:165
哪些言情小說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 瀏覽: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