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字幕 > 電影城南往事歌曲送別二胡曲譜

電影城南往事歌曲送別二胡曲譜

發布時間:2023-02-08 06:50:05

① 求送別時可以唱的歌

《送別》這首歌流傳百年而不衰,固然因為J.P.奧德韋的樂曲優美,但李叔同的歌詞動人則更為關鍵。中國近代學堂樂歌先驅沈心工(1870~1947)也曾根據J.P.奧德韋的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作詞一首《昨夜夢》,但沒有流傳開來。J.P.奧德韋的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本身和犬童球溪的《旅愁》本身也並沒有在中國流傳。
但是,令人匪夷所思,李叔同的《送別》歌詞竟也不是一個一清二楚的問題。我在搜集《送別》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它的主要版本有四五種。如果以個別字詞的差異為根據,那版本就更多了。這使我產生對李叔同《送別》的版本做一個「考證」的想法。但當我坐下來面對這許多版本,又犯難了,可供我印證的資料實在是太少,我難以真正說清每個版本的來歷。因此,我的「考證」在引用相關證據的同時,不得不加入我的主觀分析和判斷。我的一些結論我也以為沒有十足的把握。
一、豐子愷版
李叔同《送別》手跡似未留存。《送別》最初發表版本見於裘夢痕、豐子愷合編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此書收入李叔同作詞作曲或者填詞的歌曲作品十三首。1927年8月由開明書店出版。有人說此書在1921年出版,是錯誤的。此書的歌詞字體不是標准印刷體,而是手寫體。書寫之人可能是編者。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豐子愷(1898~1975)是李叔同的高足,與李叔同關系深厚。在1918年李叔同出家後,二人來往也十分密切。根據豐子愷年譜,1927年秋李叔同還曾在豐子愷家中小住。豐子愷曾向人推薦,李叔同的「作曲和作歌,讀者可在開明書店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窺見」。因此,這個版本的可靠性無可懷疑,應視為正宗原版。
豐子愷版在傳播過程中,曾發生個別錯訛。「一觚濁酒」之「觚」,有「瓢」、「壺」、「杯」、「樽」等幾種誤植。「觚」與「瓢」字形相近,可能在傳抄過程中被錯認。但「觚」為古人盛酒的器具,「瓢」為農人從水缸舀水或者從麵缸取面的器具,豈能混淆和替代。「壺」與「觚」(音孤)音接近,「觚」變為「壺」,當是傳唱過程中聽差所致。而「杯」、「樽」之訛傳,傳唱者記憶錯誤的可能性比較大。
二、林海音版
台灣女作家在其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中兩次提到《送別》這首歌。她記錄的《送別》歌詞是: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林海音版和豐子愷版差別較大。有人認為這是林海音記憶錯誤或者對原詞記憶不全,以杜撰填充。對此說法我不以為然。以林海音對童年往事的記憶能力,她斷不會忘記她一生都非常喜愛的《送別》這首歌的歌詞。我以為,林海音版的《送別》在歷史上確實存在過。它曾經作為林海音在北京讀書的那所小學在畢業典禮唱的儀式歌曲。林海音在《城南舊事》中把它稱為「歡送畢業同學離別歌」。我想是這樣的,那所小學採用《送別》作為「歡送畢業同學離別歌」,但鑒於李叔同原詞中「一觚濁酒盡余歡」等句不適合兒童唱,就加以修改了。我只對「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中的「來」字有所懷疑,從意思上說此處用「還」似更為貼切,也避免和後面的「來」重復。而網上傳抄本,也確有將「問君此去幾時來」寫為「問君此去幾時還」的。
三、電影《城南舊事》版
電影《城南舊事》對《送別》的使用,並沒有被林海音版所限。它實際是把豐子愷版和林海音版合二為一,但又有個別差異。影片在出現《送別》一歌時,沒有字幕,我記錄的兩段歌詞是: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這個版本,文字上的最大特點是把豐子愷版和林海音版中的「地之角」變為「海之角」,不知是否有所依據。另外,「盡余歡」一句,我反復聽,確定唱的是「瓢」。由於電影具有特別的傳播力,特別是在八十年代初的時候,這個版本的《送別》傳播最廣。但不能不說,這個版本並不好。
三、陳哲甫增續版
可能是因為《送別》比較短小,所以在其流行後有人續填歌詞。而有的續詞隨原詞一起傳播,時間一長,被人誤當作李叔同《送別》的第二段。最著名者當屬陳哲甫續詞。
陳哲甫(1867~1948),天津人。1903年留學日本。回國後歷任北京高等師范(北師大前身)教授、燕京大學國文系主任兼教授、北京貧兒院院長等職。1928年後居天津。陳哲甫與李叔同相識,並可能和李叔同有親戚關系。他寫的《送別》續詞收入杜庭修所編《仁聲歌集》中。該歌集1932年12月由仁聲印書局出版。《仁聲歌集》將陳哲甫的續詞和李叔同的原詞同刊在《送別》歌中,形成《送別》的演繹版。全詞為: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曉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曉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孤雲一片雁聲酸,日暮塞煙寒。
伯勞東,飛燕西,與君長別離。
把袂牽衣淚如雨,此情誰與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續詞中「此情誰與語」,也有寫為「此情與誰語」的。兩者都通,但孰是孰非,有待見過《仁聲歌集》原書者指正。還有人誤以為是「此情誰與予」。另外,有些文章將「把袂牽衣」寫為「把褲牽衣」、「把袖牽衣」,顯然不對。
陳哲甫的續詞也不壞,但似乎寫的是男女分別、兒女情腸,不如李叔同原詞意義寬廣。
四、佚名續增版
《送別》還有這樣一個版本: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韶光逝,留無計,今日卻分袂。
驪歌一曲送別離,相顧卻依依。
聚雖好,別離悲,世事堪玩味。
來日後會相予期,去去莫遲疑。

有不少人說第二段也是李叔同所作,但沒有人提供原始證據。我分析,這也是一個續作。這段詞突改第一段詞意象聯想、情景結合的風格,對光陰易逝、悲歡離合發表議論,味同嚼蠟,所作議論實際上是對第一段意思的重復,沒有新意。作為歌詞,它也不上口,幾乎無法歌唱。因而我判斷它不是李叔同手筆。從根本上說,《送別》原詞內容完整,有始有終,根本就不需要第二段歌詞。即使李叔同真的寫了第二段歌詞,那也是續貂之為。
這個版本的《送別》似乎是從港台傳來。我在網上看到的一份「台中市立國中八十九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二次成績考查一年級國文科」試卷,將它作為閱讀測驗題。香港也有文章認為它是李叔同《送別》全詞。
五、豐子愷家庭版
有人回憶,豐子愷晚年見後輩學唱《送別》,覺得新時代的兒童應當唱朝氣蓬勃的歌曲,於是重填了《送別》歌詞,並改題為《游春》:

星期天,天氣晴,大家去游春。
過了一村又一村,到處好風景。
桃花紅,楊柳青,菜花似黃金。
唱歌聲里拍手聲,一陣又一陣。

這個歌詞只是在形式上與《送別》相仿,構不成《送別》的演繹版本。這里僅僅將其作為《送別》傳播史上的一個花絮加以介紹。
最後說歌名的問題。《送別》還有一個別名,《驪歌》。根據裘夢痕、豐子愷合編的《中文名歌五十曲》,《送別》就是《送別》,沒有別的名字。我沒有找到其他權威性資料,可以說明李叔同還為此歌起過《驪歌》的名字。我認為,《驪歌》應當都是後人起的,是誤會所致。「驪歌」就是別離之歌。《送別》屬於驪歌。但這不能說明《送別》原來就叫《驪歌》。林海音在《城南舊事》中兩次提到「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首歌,都沒有提到歌名。在第二次提到它時,林海音寫道:「我唱了五年的驪歌,現在輪到同學們唱給我們送別。」有的讀者可能把這句話中的「驪歌」當成歌名了,其實林海音這里只是說那首歌是一首離別之歌。佚名續增版《送別》中有一句「驪歌一曲送別離」,這也可能是別名《驪歌》的一個出處。另外,美國夏威夷有首民歌叫《驪歌》,可能有人以為李叔同的《送別》與它有什麼關系。
我的三篇「考證」終於寫完。寫此文是出於偶然的原因。但一個「偶然」竟讓我用去許多筆墨,總共有一萬五千多字,這是我事先沒有想到的。也許是我太羅嗦了。

閱讀全文

與電影城南往事歌曲送別二胡曲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番茄電影在線觀看完整高清 瀏覽:169
木乃伊好看的電影 瀏覽:490
血仍未冷國語電影 瀏覽:822
粵語版電影邪下載 瀏覽:322
劍雨高清完整版電影在線收看 瀏覽:933
哪吒新電影在哪裡看 瀏覽:395
電影狙擊手女人 瀏覽:457
香港電影十年獲金像獎 瀏覽:759
做英語電影卡 瀏覽:481
恐龍動畫電影全集兒童 瀏覽:691
電影投資價格怎麼樣 瀏覽:879
海洋之歌電影中文 瀏覽:2
電影乘風破浪的演員 瀏覽:126
恐怖分子電影黑狗 瀏覽:133
如何把下載的電影放到電視上 瀏覽:115
八佰看電影 瀏覽:981
2014香港電影排行榜 瀏覽:663
女孩給男孩微電影 瀏覽:516
白雪公主大電影英文版電影 瀏覽:650
路飛是哪個電影里的人物 瀏覽: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