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三峽好人為什麼叫 still life
《三峽好人》(Still Life)是一部劇情電影,影片由賈樟柯執導,趙濤、韓三明等人主演。影片於2006年上映。
影片講述了煤礦工人韓三明和女護士沈紅從山西來到重慶奉節,分別尋找到了自己已離開十六年的前妻和分別兩年的丈夫。
三峽建設工作正在進行中的奉節縣城,迎來一男一女兩個山西人。男人
《三峽好人》劇照 (6張)
韓三明(韓三明飾)來自汾陽,是名忠厚老實的煤礦工人,來奉節為尋十六年未見的前妻。前妻是他當年用錢買來的,生完孩子後跑回了奉節。尋前妻過程中波折不斷,韓三明決定留下來做苦力一直等到前妻出現。
女人沈紅(趙濤飾)來自太原,是名沉默寡言的護士,為尋多日不曾與自己聯系的丈夫而來奉節。丈夫與她的夫妻關系早已是有名無實,這點她雖然深知,仍想讓丈夫當面給她個說法。趙紅的找尋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丈夫在有意無意地躲著她。韓三明和沈紅雖不認識,卻因為要做相對意義上的「拿起」與「舍棄」抉擇,在冥冥之中有了某種神秘的聯系。
英語翻譯嘛,這部片子當然是跟生活有關啦,不管生活如何,好好過著平凡的日子是我們唯一的奢求,所以翻譯為still life。不是直譯,而是意義,而且「三峽」和still life的發音也比較接近,好像冥冥之中的一種巧合一樣,可以說翻譯的很有味道。
B. 求「三峽好人」裡面的一段歌曲
汽笛聲長鳴,嘈雜聲響起。一個長鏡頭掃過移民船上的人群,煙霧繚繞,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打撲克,有的在看手機、發簡訊,有的在看手相,有的在扳手筋。背景音樂是川劇《林沖夜奔》:「(按龍泉血淚灑征袍,)嘆英雄孤身無靠,將身投水泊,回首望天高,憤恨難消,怒氣騰騰貫九霄!但則見月光照耀,聽寒風蕭蕭!還須要急走奔逃。俺本得去投宿,怕的有人將俺瞧,(紅塵中誤了俺五陵年少!)……」鏡頭最後定格在韓三明身上,他帶著簡單的行李,帶著16年的期盼,從山西來到奉節尋找他的前妻。
下面是全面解讀《三峽好人》情節 和 影評!
http://www.mtime.com/my/104780/blog/298526
C. 有一首歌曲叫《三峽的孩子愛三峽》,是一部電影的主題曲,跪求該電影!
有的,的確是有這部電影,不過網上搜索不到,是90年代的時候的電影。湖北台,中央台還放過的。裡面那個女孩子,就是三峽的孩子愛三峽,這部電影的主題曲的原創,我沒記錯的話,還參加了好像是97年的春節晚會。原唱那個女孩叫胡蝶。 這個是她原唱的視頻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wNzIxNTY=.html,樓主這個MV就是截取電影裡面的片段,你看下就能回憶到當時電影的情形。 真是兒時記憶啊,我也找了這部電影找了很久,都找不到。
補充一下:三峽的孩子,不是電影,是一部電視劇 97年的一部兒童電視劇。具體多少集不太記得了。電視劇的名稱是:三峽的孩子。 歌曲到是三峽的孩子愛三峽。
D. 《三峽好人》
三峽好人,又名長江哀歌。
這是我看完極為震撼的電影,類似的人物和故事我在生活中發生過,甚至我曾是故事裡的人,但我卻不曾注意過。
其實了解這部電影之前,我們應該先了解導演,賈樟柯。
從1998年他拍第一部電影長片《小武》起,就已經給他的電影做出了基調,也就是大眾所說的小人物,其實就是普通人。
賈樟柯的好在於他極具人文關懷,用平常人不易察覺的視角了解我們所生活的社會甚至是時代。
他的影片中體現出對時代的反思和思考在中國導演中並不多見。
用一句很冠冕堂皇的話說,他對於這片土地有很深的熱愛。
《三峽好人》的起源是導演賈樟柯05年拍畫家劉曉東的紀錄片時,被三峽當時環境所震驚,他驚訝於我們祖先生活創造了兩千多年的空間、建築、文化,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就足以消失。
在三峽的那個空間是中國傳統山水繪畫的啟蒙,導演希望通過電影拍下的畫面留住很多代入的記憶,同時插入人際關系作為紐帶,從而來聯系起整部電影。
當我們看到三峽的山川河流時,是我們距離古人最近的時刻,歷史在電影中通過畫面的方式有了回應。
但是電影里的人物毫無感知,他們只想找回各自的親人。
被無數文人騷客所歌頌的巫山雲雨,在三峽工程下流動的人們眼裡,山水只是阻礙。
電影拍攝過程中也阻礙重重,涉及到民生問題,文物毀壞問題,移民問題,環境破壞問題,但是三峽工程又可以受益於千萬民眾,這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工程。
故事分為煙酒茶糖四部分,煙酒茶糖是計劃經濟的產物,而三峽故事是在市場經濟下計劃經濟的產物。
煙酒糖茶在中國人的人際交往中是不可或缺的產物,即使它是物質的方式,實際上它也包含傳遞感情的方式。
但是在電影中煙酒糖茶並沒有起到他們應有的作用,人際關系紐帶發生變化,三峽庫區發生變化,這是時代的變化。
在現實世界,我們不能表達所有情感,但是電影可以。
在三峽工程的背景下導演在和一個時代的消失賽跑。
導演自己在采訪中講過,超現實的氣氛在中國是現實的一部分。
這個時代變化之快用我們的正常邏輯甚至都不能理解,一個地區的消失與重建,都可以發生在瞬間。
賈樟柯的任何一部電影,都可以映照那個時代,那些我們耳聞卻不曾見過的時代印記,在他的電影里重新活了過來。
E. 電影《三峽好人》插曲
《三峽好人》中插曲 酒干倘賣無
F. 《三峽好人》
仁科看過賈樟柯,我也去找了賈樟柯的電影。搜了《小武》和《站台》結果都沒有搜到。有一點失落吧。在資源還沒有這么緊張的時代,大概是在我高中那會,資源還是很好找的,網盤里大把大把的資源。現在是不好找咯。不過這也是對產權的一種保護吧。
電影剛看到五十五分鍾,出現了「酒」「茶」。彈幕都說應該是「煙酒茶糖」。雖然彈幕里有一些噴子說的話很難聽。不過賈樟柯的電影也不算熱門了,彈幕也沒有那麼難看。打開彈幕的好處大概就是有一種,不是一個人在看電影的感覺,還是不錯的。
「酒」是韓三明給自己舅舅的禮物,說這是老家帶來的特產。自己十六年前花三千塊買的老婆因為警察局解放,離開了。十六年後又出來找老婆和孩子。他去拆遷辦找電腦檔案員查,電腦死機了。他一路上有線索的找尋都是通過問人。我覺得這個蠻有意思的,就是現在我們這么依靠電子信息,當然現在的電子信息和那個時候是不可以同日而語的。但是有一天就像電影里電腦死機一樣的,如果我們的存儲信息也出現了什麼故障。也就像電影一樣,這個時候科技就變得毫無意義了。還有一點就是小村小鎮里信息就像一張無形的網,每個人都是信息的存儲器,都可以存儲信息。也許是鄰里糾葛,也許是陳年往事。但是城市不一樣,我都不知道對門的是誰來自哪裡。村裡隔著幾座山你都知道他家幾口人都在幹嘛,城裡隔面牆你連他長什麼樣都不清楚。不過我媽媽也跟我說過她不喜歡農村,因為這種家中事無人不知,誰都來嚼舌根的日子讓她覺得抑鬱,覺得沒有隱私。凡事都有雙面吧,有人情味的地方就意味著隱私性不會很高。因為知道多感情元素才多。有隱私性的地方也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疏遠。
「茶」是沈紅丈夫留下來的。她坐在茶攤上,自己拿出那包起碼放了兩年的茶葉。倒了很多。泡了一杯。接下去就是一個十六歲的小女孩攔住了她的去路。問她她們那兒是不是需要保姆。我總以為有錢就能去到你想去的地方。但我想,有些時候如果你對未來一無所知的時候,有一些看似簡單的步驟,你卻無法踏出第一步。那是別人眼裡的一條路,但是在你這,你並不知道有這樣一條路。所以總說長見識,那無非是讓你自己知道的更多罷了。電影里還好幾次放到沈紅接水。到工廠的時候接水。到拆遷的地方也接水。工廠里那批和廠長吵架的人就是韓三名找到的賣身女一家來討公道的工廠。你說,生活到底要變成一個什麼樣子,才能看著自己老婆接客。等著客人上門了自己就默不作聲的走開。
雖然我不明白為什麼要時隔十六年再去找自己的妻子女兒。十六年是多麼漫長的時間。不過也顯得彌足珍貴。現代都市過一晚就可能永不相見的愛情故事,和十六年也要跋山涉水見面的感情相比,實在是沒有什麼味道。從前車馬很慢這句話還真是說得對。但也許在血濃於水的親情面前,韓三明想念的應該是自己的骨肉吧。
電影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東西。比如「老鼠愛大米」「蝴蝶翩翩飛」這兩首歌,其實我還是有印象的。在初中的時候,有一次秋遊,我們就坐在學校包的公交車上,一個班的同學就大合唱這首歌。賈樟柯的這部電影在我的時間上看來,其實是不陌生的,也有一些懷舊的味道。
拆遷在我的世界裡也是真實發生過的。無論是小時候家附近的亂石堆。還是大學期間不停被拆除的垃圾街。還是現在路過的拆遷。這座城市一直在拆遷,一直在前進,一直在和過去告別。這當然是好事。只不過這些事也確實需要記錄下來。城市的歷史也是城市的一部分。城市不同的歷史才讓不同的地域散發著不同的風情萬種。
還有一些雖然看似與主線無關,但是穿插其中,讓整部電影更豐滿更有質感。開局的長鏡頭,眾生象。拆遷的時候防疫人員來消毒。在拆遷辦人們和拆遷主任吵架說沒安排好,有貪污的嫌疑。拆遷隊的小伙在打麻將,一個夥伴受傷了,就抄著傢伙要去找人算賬。看著這些感覺就覺得和五條人給我的感覺是相似的。是真實感。不是華麗的,不是最完美的,不是高檔的,不是精心設計的,但是是真實的,是在身邊的,是你我身上也會上演的故事。是接地氣的。這大概就是五條人吸引我的地方吧。希望今天可以看完整部電影。
G. 三峽好人中哪個孩子唱的歌曲老鼠愛大米在劇中有何作用
《三峽好人》中小男孩兒唱的《老鼠愛大米》、《兩只蝴蝶》體現著平民文化的時代特徵,流行音樂抒懷的不過是些情情愛愛的個人感情,而賈樟柯卻賦予了其講述人民生活的本真。音樂從有聲源音樂轉換為無聲源的配樂,契合了在時代大背景下個人的喑啞,江湖藝人一曲《酒干倘賣無唱》的聲嘶力竭,宣洩著被壓抑的生命。觀眾除去主要情節之外,能藉此對整體時代進行最真實的感知途徑,延綿著共通的邊緣化情節的同時貫徹著對社會面貌渾然天成的表現力。
H. 誰能與我同醉歌曲原唱
誰能與我同醉歌曲原唱是李娜。誰能與我同醉出自歌曲《好人一生平安》。由易茗作詞,雷蕾作曲,李娜演唱(原唱)的一首歌曲,收錄於1998年8月8日發行的李娜個人專輯《青藏高原》之中。1990年12月,中央電視台播出第一部室內劇《渴望》,《好人一生平安》是這部長篇連續劇第20集至50集片頭曲。同時也是電影《三峽好人》的插曲。李娜,中國女歌手、代表作《好人一生平安》、全國影視十佳歌手。原名牛志紅,1963年7月25日出生於河南省鄭州市,畢業於河南省戲曲學校,曾是中國大陸女歌手,出家後法名釋昌聖。1995年音樂作品《嫂子頌》榮獲羅馬尼亞MTV國際大獎。代表作品有《好人一生平安》《苦籬笆》《嫂子頌》《女人是老虎》《走進西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