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深層次剖析藝術電影《至愛梵高》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至愛梵高》中有一句台詞:「當你明白他是為何而活,你就能明白他為何而死。」回顧梵高一生,以及身後功名,可以看出,所謂世俗功名實乃身外之物,與當事人的精神世界其實毫無關系。就如同一件件網路熱點事件中的主角,由之引起的網路大論戰,事件最終的發展,卻與他本人毫無關系,反而成了論戰雙方斗爭的戰場、劃分敵我的標准。影片啟發我的思索,是終於讓我明白:我們最重要的事情,無非是在人生謝幕之前,遵從自己的內心,做好自己人生的主角罷了。
⑵ 電影最後梵高那封信最後一句話是什麼來著
「I want to touch people with my art. Iwant them to say:he feels deeply,he feels tenderly」—Vincent van Gogh
⑶ 梵高:與其探尋他的死,不如關注他的生
1888年,梵高離開了巴黎,來到了普羅旺斯的阿爾勒。普羅旺斯,是薰衣草的故鄉,可真正吸引梵高的,卻是令人灼目的烈陽,與一望無際的原野。彼時,梵高正處於深深的憂郁中,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是弟弟提奧難以支撐的累贅。
於是,他隻身一人逃離了繁華的大都市,來到了法國東南部的偏遠小鎮。
他深深凝視著面前的麥田,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自由。
兩年後,正是這樣的一片麥田,掩住了梵高中槍的身體。 子彈洞穿小腹,留在了梵高的脊柱里 。生命一滴一滴地從傷口處湧出,一息尚存的梵高慢慢踱步,離開了身後不斷迴旋、嘶叫的鴉群。
沒人知道他是如何中了彈,梵高閉闔的雙眼沉默如迷。幾天後,這位 年僅37歲 的畫家死在了弟弟提奧的懷里。
他以為自己一生只賣出了一幅畫,但其實,即便那幅畫,也是弟弟提奧做局,託人購買,特意給自己的哥哥加油鼓氣罷了。
一生顛沛流離,窮困潦倒。直到死去,梵高也並不相信,自己其實是一個天才。他永遠不會知道,一百年後,他的《向日葵》會以4200萬美元的價格賣出。那幅《沒有胡須的梵高》更是創造出了7150萬美元的天價。
他成了家喻戶曉的名畫家,他原本遭人詬病的一生也被人拾起,化為了傳奇。於是,人們開始研究起梵高真正的死因。多數人堅信,這位特立獨行的畫家,一定是死於 自殺 ;也有證據跡象表明,是某位 兇手 開了槍,讓梵高的靈魂從傷口裡破洞而出,彌漫在了烏鴉盤旋的寂寥荒野。
21世紀,英國著名的電影工作室BreakThru Films和Trademark Films開始籌拍一部名叫《Loving Vincent》的動畫電影。製作團隊在全世界找了15個國家的125位畫家,深入調查了梵高生前的800封書信,一共畫了65000張油畫,然後以12幅/秒的速度疊加成這部油畫電影作品。這部中譯文為《至愛梵高·星空之謎》的電影中,全片都在借一名郵差的視角,探尋梵高真正的死因。
可正如電影里,與梵高曖昧不明的瑪格麗特對郵差阿爾芒所說的那句:「 你一直想弄清他的死,那你知道他是怎麼活的嗎 ?」
是啊,死亡固然是永恆,可那短暫的活著,才是我們最該知曉的綺麗。
1853年3月30日,文森特·威廉·梵高生於荷蘭南部布拉邦特的 津德爾特 市集中心的牧師公館。他是這個神職之家的長子,卻並不是第一個孩子。他其實有一個哥哥,只是這個素未謀面的哥哥,一出生就死去了。
梵高出世時,恰好是這個哥哥的忌日。他也隨之,繼承了這個原本屬於哥哥的名字。
說起來,梵高的家族,像是另一部《百年孤獨》,大家循環起名,每一代人中都有一個文森特一個提奧。 文森特·梵高的弟弟提奧,成了他一生最大的傾聽者,支持者 。
但在他們小時候,並不知道彼此會有如此之深的羈絆。那時的梵高,一心想成為的,是一名 牧師 。
這樣的念頭,或許是受了家庭的影響。梵高的祖父與父親,都是牧師。更何況,自小,梵高就被母親封閉在家中,禁止與「底層階級」的孩子們玩耍。性格孤僻的他無法適應學校生活,進而,喪失了與人正常社交的基本能力。人前沉悶,人後極度情緒化,非常需要一個宣洩的出口。他需要一個信仰,來安放自己躁動而驚恐失措的內心。
然而,盡管梵高通過了神職測試,順利成了一名助理牧師,作為傳教士,在蒙斯近郊的博里納日傳教,他也並沒能成為一名真正的牧師。最終,他被逐出了教會(一說,是由於梵高過於狂熱;另一說,是教會不屑梵高與下層階級走的過近)。 那一年,梵高26歲 。
失去工作後的梵高,並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的家人。他失去了佈道的權利,被那些最接近神的人們所遺棄。盡管自小的家教,都嚴令禁止梵高與下層階級廝混,可他僅有的積蓄,只能讓他和窮苦的人民生活在一起。
背離了神明,但他仍能從那些所謂的下層賤民身上看到某些光亮。這一次,他想起了 畫筆 。
早在18歲時,梵高便有了作畫的沖動,只是這一念頭,遭到了家人的強烈阻止。現在,他用顏料,記錄下了窮苦的煤礦工人,記錄了這些工人常年在礦洞里不見天日的工作。他們的肌膚和煤炭是同一個顏色,他們挑擔的脊樑被壓到變形。梵高畫下他們的勞累,畫下他們的沉默,畫下他們的無望,與他們最後的堅持。
梵高在他的書信里寫道:「 一個勞動者的形象,一塊耕地上的犁溝,一片沙灘、海洋與天空,都是重要的描繪對象,這些都是不容易畫的,但同時都是美的。終生從事於表現隱藏在它們之中的詩意,確信是值得…… 」
在此之前,梵高沒有受到任何正規的繪畫訓練,他僅有的,就是他的眼睛,他的雙手,還有那顆願意觸摸痛楚的心。
梵高把畫拿到正統的美術學院去請求專業人士的指點,卻又遭到碰壁。那些人不理解梵高眼中的美,對礦洞的幽暗與工人臉上的深紋嗤之以鼻。
懷才不遇,無人理解,沒有積蓄,沒有朋友。梵高被巨大的寂寞攫住,想來想去,唯有自己的弟弟提奧可以依靠。
於是,在這種幾近荒涼的心態下,梵高重返布魯塞爾,他心中有無限苦痛想要跟弟弟傾訴,有無限的色彩想要塗抹畫布。
那是1880年冬天剛開始的時候,梵高一路跌跌撞撞,背著畫板在人群里穿梭。後來,他在寫給提奧的信里說「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見到煙 」。他不知道,正是心裡的這團火,讓他燃成了舉世聞名的畫家,燃成縱使扭曲卻依然絢爛的星空。
他也不知道,在這個時候,自己生命的進度條, 已經過去一大半了 。
梵高的一生,有兩團最大的謎。一是他 真正的死因 ,一是他 被割掉的左耳 。
在傳述最多的版本里,是梵高親手割掉了自己的耳朵,僅僅只為取悅一名妓女。
名人的愛情最容易引人好奇,現如今,無數畫迷都在想像,到底是怎樣的人,才會讓梵高如痴如醉,意亂情迷。
1873年,梵高 20歲 ,在倫敦。那時,他愛上了自己 房東的女兒 。這或許是梵高第一次直面自己的懵懂的感情,勇敢求婚,卻遭受了拒絕。
後來,在經歷失敗的神職之後,重返布魯塞爾的梵高又愛上了 自己的表姐 。這一次,梵高被表姐憤怒羞辱,傷的體無完膚。
兩場愛情的挫敗,讓梵高一蹶不起。這個時刻,只有弟弟提奧願意接納他,於是,梵高去了 巴黎 ,與弟弟住在了一起。
可梵高除了畫畫,什麼也做不了。盡管他與當時的知名畫家畢沙羅、德加、修拉、塞尚相識並交往,可他耗盡心神創作出的畫作,卻無人購買。他已經快 35歲 了,可他連自己的日常起居,都支付不起。
這是一種巨大的喪,無論是出於愛情、畫作、金錢,還是出於自己漸漸老去的年齡 。
於是,他逃走了,逃向了那片最後淹沒自己的麥田。
那是普羅旺斯-阿爾勒-拉馬丁廣場上2號的「黃房子」。1888年的初夏,梵高在這里住了下來,沒想到,這里卻迎來了一位至關重要的客人。
保羅·高更 , 法國 後印象派 畫家、雕塑家。他的經歷,後來被英國作家毛姆寫進著名小說《 月亮和六便士 》里,當然那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而在我們這個故事裡,他是梵高的偶像,是他最想接近的巨人,甚至——從某種角度說——是梵高心底濃烈愛著的人。
為了迎接高更,梵高特意布置起自己的房子,在為高更准備的卧房裡,放滿了自己畫的向日葵。梵高認為,高更一定非常喜歡自己的這些畫。
可事實上,高更的來意可能並不純粹。大家都知道,毫無經濟來源的梵高之所以還能活下去,完全是因為,他有一個願意無償供養自己的,富豪畫商弟弟。當時,很多畫家願意走近梵高,都是在覬覦弟弟提奧的資金,高更也不例外。
都是為了錢 。
況且,梵高與高更終究個性差異太大。高更反叛、我行我素、自負甚深,而梵高先天癲癇、亢奮、幻聽、自我毀損……兩人相處在一起時是很大的磨難。
於是,就發生了那樁驚駭的 割耳事件 。
在後世流傳最廣的說法里,彼時的梵高愛上了一名 妓女 。某天,妓女與梵高開玩笑說「 你的耳朵真好看,我想要 」之後,陷入狂愛的梵高真的割掉了左耳,送給了妓女。
也有某些聲音說到,當時,面對那名妓女,梵高與高更引發了沖突,於是,憤怒的高更,舉起了自己的佩劍。
是高更——這位梵高最敬仰最想庇護的人——割掉了梵高的耳朵 。
無論如何,真相已經無從顯現了。高更斷絕了與梵高的往來。梵高失去了高更,也失去了自己的耳朵。
烏鴉的叫聲越來越讓人心神不寧,梵高的精神已經到了崩潰的邊際。一切在旋轉,大地、麥田,還有星空。能讓這種旋轉 停止 嗎,無論通過什麼手段,無論是誰,能讓這個世界恢復平穩嗎?
兩年後,這片麥田裡響起了一聲巨大的槍鳴。沒人知道梵高倒下時,眼睛裡看到的,到底是怎樣的場景。
在梵高去世百年以後,他的出生地荷蘭和他的自殺地法國,爭相把梵高認作自己的國民。梵高生前曾有一個心願「 總有一天我會找到一家咖啡館展出我自己的作品 」,這個願望終究是實現了。
如果你有幸去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你會看到後人特建的梵高美術館。那裡,館藏梵高黃金時期最珍貴的200幅畫作,還有梵高的幾乎全部的書信。那散落在星夜與麥田的一生,被慢慢拾掇,和永恆站在了一起。
全世界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懷緬著那個孤獨的畫家,比如中國歌手,李志的這首《梵高先生》。
單曲循環下來,已經沒了昔日的那份悲傷,反而讓人寧靜,讓人開始反思電影《至愛梵高》里的那句並沒有真正得到解答的台詞:
「 你一直想弄清他的死,那你知道他是怎麼活的嗎? 」
是啊,他到底是怎樣活的呢,梵高,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拋開後世對他的渲染,不得不說,梵高這個人, 他自私,他無賴,他偏執,他失常,他不屑世事,他自命不凡 。
他不是流行文化中,符號般完美的偶像。他也不是值得推崇,值得效仿的楷模。
可他的回眸中總有一重難以自抑的寂寞和悲傷。洗去時光的濾鏡,一切都變回冷漠與真實,忽然發現19世紀末和現今也沒什麼不同。
一百年前真的曾經生活過那樣一個執拗的精神病,他出生,他夢想,他繪畫,他失落,他死亡。他用顏料塗抹愛,他渴望被愛,他倔強地反抗生活,最終又被生活所吞噬。他只是一個不願妥協,堅持要按自己意願活下去的普通人。
恰如芸芸眾生中,每一個渺小的我跟你。
⑷ 至愛梵高:生而為人,星空永恆
(一)浮生半日
2018年最後工作日的午後,辦公室的窗外寒風凜冽,卻又艷陽高照,燦爛一片,午餐滯留舌尖的驚艷味覺,成為清溪食堂的年度總結。這一刻,徘徊在美食與美姿之間;這一剎,恍惚於夢想與現實之中。
十指流沙,白駒過隙。這一年,生活喜憂參半,工作有驚無險,所幸任務提前一天順意完成,作為小小自我鼓勵,充值QQ視頻會員,《至愛梵高》安靜的觀賞,兌現遲到一年的心願。一曲《Starry Starry Night》單曲循環,一杯藍山咖啡溫暖心扉,浮生半日,星空永恆。
作為曾經拿起過畫筆的學徒,作為信仰藝術真善美的觀者,看完「全球首部手繪油畫電影」後五味雜陳,不由得潸然淚下。再去翻閱評論區,有善良精準的點評,也有惡意偏頗的非議,還有的問這部由125位畫家歷時6年,通過手繪65000幅油畫製作而成的令人眼花繚亂的電影究竟意義何在?世人莫名喜歡Vincent,是附庸風雅,還是意欲不同?各式各樣的疑問與困惑,引得我也開始暗自思付,為什麼芸芸眾生會至愛梵高?如果用Vincent自己的話,也許能夠嘗試解答一二。
(二)心有瑰寶
在走上藝術道路後,Vincent寫給弟弟提奧的第一封信中說:「在世人看來我是什麼樣的人?是無名小卒,一個無足輕重又討人厭的傢伙。這樣的人在現在以及將來,在社會上都難有容身之處。總而言之,我就是最為低賤的下等人。可是就算這已成為無可爭辯的事實,總有一天我會用我的作品昭示世人,我這個無名小卒,這個區區賤民,心有瑰寶,絢麗璀璨。」
Vincent繪畫十年,創作900幅油畫和1100幅素描,被後世稱頌為「後印象派先驅」,盛譽無數,擁躉無數。他為好友兼醫生而作的《加歇醫生》,1990年在佳士得拍出8250萬美元天價,近期市場估值更升值到1.52億美元。但是Vincent生前僅以400法郎賣出一幅作品——《紅色葡萄園》,描繪法國南部阿爾小城農婦採摘葡萄樹的場景,他大膽地將葡萄樹畫成極具表現力的橙紅色。是堅持藝術追求,還是屈服世俗眼光,生而為人,如何生存?是他一生面臨最大的問題。
可以說,不論自我如何渺小,努力追求理想,實現生命價值,擁有這種執著奮進的人生信念,是我們至愛Vincent的原因之一。
(三)金色光芒
影片結尾的筆記中,Vincent寫道:「在收割者的身上,我看見了死亡,然而那景象並不可悲,一切都沐浴在陽光之下,閃耀著金色的光芒。」電影中的紅顏知己瑪格麗特說,Vincent會欣賞花朵的嬌柔和美麗,甚至也欣賞細枝粗葉,生命對他來說沒什麼是微不足道,或低賤粗鄙,他對一切都能欣賞和熱愛。
1853年3月30日,Vincent出生於荷蘭鄉村津德爾特,一生坎坷,命運多舛。作為次子的他在少年時期,因父母長期沉浸在長子離世的悲痛中,無法關注他的成長,較少給予愛的教育,也許與鮑爾比的「依戀理論」不幸契合,最終造就其敏感憂郁的性格。15歲中斷基礎教育,一年後在國際藝術品交易商會見習,後輾轉海牙、倫敦、巴黎等地做畫廊助理。25歲為迎合牧師父親的心意,參加教會學校學習成為傳教士,卻因在沒有領到許可證的情況下,向貧困的采礦工人傳教而被解職。27歲時開始畫家生涯,37歲時因精神疾病的困擾和害怕成為弟弟提奧的負擔,向腹部開槍自殺,兩天後不治身亡。
可以說,不論世道如何滄桑,不畏風霜雪雨,熱愛萬物生命,擁有這種善良包容的人生信念,是我們至愛Vincent的原因之一。
(四)璀璨繁星
Vincent在自殺前寫給弟弟的最後一封信中說:「每當我仰望繁星時,我總會暢想一番,我問自己,我們為什麼觸不到這蒼穹上的點點星光?莫非人類可以通過死亡之路,去往那一片璀璨繁星。」豐子愷曾在《梵高的生活》中寫道:「他只是個普普通通的人,甚至比你我的日子更加的難熬。」
一隻堅定理想的畫筆,兩位親情至深的兄弟,三段無疾而終的戀情,四地風格迥異的歷程,造就了《星空》、《向日葵》等無數交口稱譽的經典畫作。Vincent生前貧困潦倒,寂寞抑鬱而亡,生後名滿天下,將嘔心瀝血的畫作和艱難困苦的人生,奉獻給人世間一個又一個孤獨徘徊掙扎的生命,撫慰著星空下一個又一個無法自我解脫的靈魂。
可以說,不論未來如何莫測,淡忘名利紛擾,仰望星空永恆,擁有這種豁達奉獻的人生信念,是我們至愛Vincent的原因之一。
(五)眷戀人間
Vincent 在向弟弟提奧詮釋《星空》的信中寫道:「當我畫一個太陽,我希望人們感覺它在以驚人的速度旋轉,正在發出駭人的光熱巨浪……當我畫一棵蘋果樹,我希望人們能感覺到蘋果裡面的果汁正把蘋果皮撐開,果核中的種子正在為結出果實奮進。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種無限的、深刻的、真實的東西,我將不再眷戀人間。」但是,我們的生活又怎會缺乏無限的、深刻的、真實的東西呢?
自我渺小,世道滄桑,未來莫測,當芸芸眾生也面臨諸如此類人生難題時,我們由衷感謝Vincent能夠來世一遭——感謝他慰籍我們漂泊孤獨的靈魂,感謝他引導我們欣賞真實的世界,感謝他促使我們思考深刻的人生,感謝他啟迪我們仰望無限的星空。
行文至此,窗外暮色降臨,城市燈火闌珊。層層霧靄遮蔽頭頂星空,但仰望人類歷史的星空,即刻雲開霧散,豁然銀河斑斕。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為善去惡是格物的王陽明,用生命捍衛真理的蘇格拉底,用藝術挽救人生的尼采,用學識服務人類的馬克思……古來聖賢皆寂寞,這份需要感謝的名單,毋庸置疑真的很長很長。
梵高歷劫,眾生平等。生而為人,星空永恆!
⑸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our loving Vincent
實劇情和主題上來說其實對於梵高的刻畫還是不夠深入的,要想感受梵貫一生所受的桎梏貧瘠和他對於藝術瘋狂執拗的熱烈,還是得看他的傳記電影和傳記。總體感覺這是一部形式要偏重於內容的電影,最耀眼的自然是其使用的油畫流動構圖和真人表演溶入的精緻演繹方式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藝術驚奇與藝術美感。影片製作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與時間(100多位藝術家埋頭苦幹了七年有餘,可以說是一項非常艱難的工程了~),只為將梵高的畫作盡可能地在屏幕上還原與流動,以其油畫作品為基地,加以連貫補充和真人溶入,作為敘事要素和畫面,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在所有工作者們共同的努力和拼搏下,終於得以完成了這樣巨大的工程,打造成一部絕美的影片,給觀眾帶來了一場無與倫比的藝術盛宴。
影片以郵差之子阿爾芒為梵高生前未投遞的一封信尋找接收人為敘事主線索,在此過程里遇到的每個人都對他傾訴了自己對於梵高的了解和認識,這些話語各不相同,有些是真誠的贊許有些是私心的揣測,有些是友善的憐憫有些是尖刻的偏見,但正是這些看似雜七雜八實則循序漸進的回憶與評論漸漸使梵高的故事與為人連貫了起來,觀眾隨同阿爾芒一起慢慢看清了在迷霧之中模糊朦朧的梵高,他性情孤僻安靜,他對人溫柔友善,他在生活的漩渦之中輾轉反側,他在藝術的炙烤之下如痴似狂,他在死亡面前的悲痛絕望,梵高像是從黑影里漸漸顯現出來的散發著悲劇性光芒的人,在那些絢爛多彩的畫作里,我們看見了梵高的在人世與藝術之間熾烈慘痛的愛與落。
同時,在梵高的形象愈加明朗化的過程里,一個疑問也就順時而出:梵高究竟是怎樣死的。原本公認的自殺在影片里出現了根基不穩的動搖和疑惑,他殺的合理推測浮出水面。所以,梵高真是被他人所殺嗎?這即是片名「星空之謎」的所指,歷史記載與考證里並沒有得到明證,所以電影也沒有給出斬釘截鐵的回答,只是更偏向於他殺的可能性。但也正如電影里瑪格麗特所言:「你們都在追問他的死,誰在乎他的生?」當梵高在孤獨黑暗的生命之中上下求索時,有幾個人願意真正給予他光明和溫暖?這位藝術大師生前只賣出了一幅畫,這難道不是世人給予他的生以最大的冷漠與無情嗎?「他一個人是多麼孤寂啊,哪怕一隻偷食的烏鴉來陪他,他都欣喜無比」,一個生前只能以烏鴉為伴的畫家,死後得到再多的溫情與理解,又有何用呢?世人總愛說某某藝術家雖然生前貧困狼狽,但死後聲名鼎盛,這也是其得到的另一種收獲。不,得到收獲並不是這些可悲的藝術家,他們的一生依舊晦暗而寂寞,永遠的晦暗而寂寞,像凝固的琥珀,不論時空如何遷移變換,內部纖毫未動。死後的榮耀對於冰冷的屍體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真正得到收獲的,是後人,是擁有這個機會得以一睹天才大師嘔心瀝血創造出的藝術神光的後人們。
「在梵高的眼睛裡,閃動著瘋狂的光。」影片中的女管家這樣描述梵高,認為他是一個瘋狂的人,而對他有一種敬而遠之的冷漠。其實「瘋狂」也是梵高,乃至很多偉大藝術家不能夠被人所接納的一個重要原因。普通人將自己的激情投注在某件事上,都是以有所保留的態度,我們可以為了自己所愛去受苦受累,但不會為它而死。梵高作畫有一種向死而生的熱忱和赤誠,是不作畫毋寧死的二元論與絕對論。事實上,很多天才藝術家都具有這種不瘋狂不成魔的悲劇性特性,似乎上帝在給予他們超塵絕俗的天賦同時,也同時賜予了他們要將這種天賦逼至窮途末路的偏執,剝奪了他們作為一個平凡人所能獲得的簡單詳實的快樂。電影里梵高說:「我要是也像個普通人就好了。做一隻快樂的豬還是一個憂郁的蘇格拉底,這看起來似乎是一個永恆的謬論,但事實上如果你是一隻豬,就很難具有成為蘇格拉底的潛質,如果你是蘇格拉底,你就難以違背自己的信仰和偏愛去做無憂無慮的豬,就好像在問「我究竟是上藍翔呢,還是北大呢?」。梵高在成為梵高的那一刻,就難以違背自己與上帝的意願去做一個普通人。對於梵高來說,這也是他的不幸吧。
在我感覺,這部影片在形式上確實殫精竭慮,可以看得出幕後工作人員的用心良苦,在效果上也確實達到了令人吃驚的震撼美。但在劇情上有點薄弱。影片以尋找梵高為線一步步接近梵高,但並沒有達到那種滄重的深刻感和濃厚的悲劇性。對於梵高,幾個人的片面之詞其實是很難深入表達出梵高的精神和靈魂,只能勾勒出他的大體輪廓。比如梵高對畫作的熱情,並不是僅僅靠一句「他在大雨中作畫」就能概括的,在傳記電影里,梵高作畫的目光、神態、動作都是其藝術狂熱的表達,當然,這也是這部電影特殊的製作方式所具有的無可避免的局限性。不過總體瑕不掩瑜,這部電影依然是致敬天才梵高的誠意佳作。
藝術不能讓梵高生前擺脫絕望的陰霾,卻讓他死後獲得了明燦的永生~~「我心有瑰寶,璀璨奪目」,向日葵與星月夜之間,梵高是第三種絕色~~
⑹ 【電影】至愛梵高: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
向一個孤獨的靈魂致敬。
《至愛梵高》的英文名《Loving Vincient》,來源於梵高每次信件的末尾,這一點,真是精妙絕倫。
梵高一生中給弟弟提奧寫了幾百封信,影片劇情也是圍繞梵高的信而展開,其實,這部電影,何嘗不是梵高寫給世界的一封信,他用他一生中的掙扎和矛盾,用他源於生活的畫作,在講述他對繪畫藝術的熱愛和追求,講述他對自然世界的熱愛。
不同於以往的人物傳記,《至愛梵高》可以說是一部真正從繪畫上看梵高的電影,運用12幀的技術,讓梵高的畫真正地活了起來,讓我們得以跟隨梵高的足跡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電影中出現的每一個畫面,全部都是由120餘位油畫藝術家人工繪制而成。整部電影含有65000幅油畫,根據梵高創作的120幅真跡和親筆書寫的800封信創作而成。
老郵差魯林和兒子阿曼德,成了全片的關鍵人物:房東在梵高死後兩年,發現了一封畫家曾打算寄給弟弟提奧的信,但他代為補寄後,信卻被退了回來。出於跟梵高的老交情,老郵差讓兒子阿曼德親自將信送到提奧家去。阿曼德為了調查梵高身亡的原因探訪了多位與梵高聯系緊密的人。
《至愛梵高》作為世界第一部油畫動畫長篇,預告片一出,就驚艷全球,毫無懸念的摘得上海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動畫片獎和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觀眾選擇獎,又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動畫片。
《至愛梵高》作為一部油畫電影,無疑是成功的。
這部電影的意義在於不僅僅是表達了對梵高的敬愛,還在於用「電影」這種大家普遍喜愛的形式,讓更多的人們去了解梵高和他的畫作,體會梵高的內心世界。
梵高的孤獨
梵高的世界是孤獨的,無論他是平凡或偉大、平靜或癲狂,在他人眼裡,他只是別人口中的「那個奇怪的畫畫的」,沒有人能夠真正的理解他。
整部影片看下來,感受到是的深深的孤寂和落寞,壓得人透不過氣。
「當你窺望井底的時候,你發現大地並不是連綿的大陸而是隔絕的孤島。」——《瓦爾登湖》(美國作家梭羅)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離得再近也無法連成一片大陸。我們渴望與他人親近,卻又害怕接觸帶來的傷害。
梵高在比利時一個小鎮上寫給西奧的信中說到:「像其他所有人一樣,我也需要友誼和感情,或者是信任的夥伴。」
孤獨的梵高無法融入到周圍人群中去,他只能通過不停的給弟弟提奧寫信來抒發內心的痛苦。其實,寫給提奧的那些信,就是梵高在對自己的靈魂訴說。
梵高的信件
1872至1890年間,梵高寫給弟弟提奧的600多封信件,在信中,最常提到的主題是錢和繪畫。他只能用提奧寄給他的錢維持最基本的生活,梵高在現實生活面前是無力的。對藝術的追求與維持生計的截然反差,使梵高更加矛盾、抑鬱和敏感。
但是,無論現實生活如何落魄和困苦,梵高從沒停止過對繪畫藝術追求。當他在信中談論起繪畫時,言語中總是充滿激情。信件中飽含有關自然、繪畫與藝術頗具價值的觀點。我們甚至能從他的字里行間彷彿看到一幅油畫展現在面前。
梵高說,他是別人眼中,最卑微平凡的人,但是他卻心存瑰寶,他表現在畫筆下的世界燦爛奪目,洋溢著他對美好事物的嚮往。
"每當我仰望繁星時,我都在想,我們為什麼觸摸不到這蒼穹上的點點星光,莫非人類可以通過死亡之路,去往那一片璀璨繁星?"
"這么說來暮年的安詳離世,還是朝著星海的徜徉漫步吧。"
無論梵高死之前發生了什麼,那都是個謎。
梵高只是遠離了塵世,走向了他的星空。
梵高一生共畫了864張油畫、1037張素描和150張水彩畫,到他37歲去世止,平均每年畫256幅,考慮到一幅畫的耗時情況,可以說他每天都在畫。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但總有一個人,總有那麼一個人能看到這團火,然後走過來,陪我一起。」
我們從他畫中看到了那團火。
心有瑰寶,絢麗璀璨。
致敬梵高,摯愛梵高。
⑺ Loving Vincent——觀電影《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有感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畫卷之上,眾多精彩絕艷的創作者們用一雙雙巧手留名於世。可惜只世界從不曾善待天才:青年失聰的貝多芬、患有自閉症的雕刻家米開朗基羅、表現主義畫家蒙克……他們每一個都有著得天獨厚的才能,卻不得不與精神上的魔鬼爭斗一生,而畫家梵高也在此列當中。
這個年輕的、才華橫溢的天才,29歲開始繪畫,37歲自殺,在此間,他從一個「無名之輩」發展成為一個「藝術家」,短暫的9年時光,864張油畫、1037張素描、150張水彩畫,這樣的一位藝術家,世人對他的了解卻大都局限於「精神病」、「瘋子」、「向日葵」、「星空」僅僅如此。那麼梵高究竟是位怎樣的藝術家?《至愛梵高·星空之謎》為我們揭開了這位傳奇畫家不為人知的一面。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這部電影是由125位畫家手繪創作而成,電影通過一個年輕人阿爾芒的視角,了解畫家梵高在離世前6個星期的故事,探尋梵高的死亡之謎。這是一部非常非常優秀的人物紀傳式的動畫電影,其出色之處有三:
1.別出心裁的拍攝方式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是喜愛梵高的一對夫婦為紀念這位畫家,在他逝世125周年之際,邀請了125位畫家,通過畫作與電影拍攝相結合的拍攝方式創作了這部電影。因此,這部電影中的畫面均以油畫風格展現,極富藝術性與觀賞價值,令人印象深刻。
2.別具一格的敘事角度
電影主要講述的是畫家梵高的死亡之謎,但這個故事卻並非通過任何一個梵高的「熟人」所言,而是藉由一個為父親送信的年輕人阿爾芒的所見所聞,通過他的「道聽途說」和眾多小鎮居民的「流言蜚語」讓我們得以了解一個真正的梵高——靦腆羞澀並且自卑孤獨,但又醉心於藝術創作,充滿善意且熱愛生命,一個可愛的人。
3.邏輯出色,首尾呼應
電影的開頭以畫作《星空》為背景展開,結尾則是以《羅納河上的星夜》結束,首尾呼應,兩處星空,主人公阿爾芒的心態卻早已天翻地覆。
在我看來,坐在屏幕前的「我」就如同最初的阿爾芒,用僅有的「知識」給梵高貼上標簽,自以為並且傲慢自負。可隨著電影劇情的推進,一個又一個「標簽」被撕下,那個看著一隻烏鴉微笑的男人令我羞愧。即使在最後,梵高的死亡真相依舊如同在迷霧中一般模糊不清,但我想,那個描繪著那樣一片美麗星空的的男人,想必一定在自己的星海之中獲得了永久的安寧吧。
最後,附上電影中梵高先生的一段話送給此刻的你——
「在畫家的人生里,死亡或許並非難以接受,我得聲明,對於死亡我的說法不盡准確。然而每當我仰望繁星時,我總會暢想一番,我問自己『我們為什麼觸摸不到這蒼穹上的點點星光?』莫非人們可以通過死亡之路,去往那一片璀璨繁星?這么說來,晚年的安享離世,該是朝著星海徜徉漫步吧。」
And I wish you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and with you handshake.
Your Loving Vincent
⑻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 ( Loving Vincent)
想看這部電影首先是因為聽了片尾曲《Star ry Starry Night》,沉靜舒緩。然後就去網上查看了影片的介紹,知道《至愛梵高·星空之謎》的每一幀都以梵高的原畫為素材,由全球125位畫家模仿其風格,畫出了他生命最後那幾個月的生活。電影改編自梵高留下的800多封信件,這些信大多是梵高寄給弟弟提奧的。我又看了一些影評,比如英國衛報Wendy Ide認為This animated biopic in oils captures every hue of the artist』s maverick genius. (這部油畫自傳電影捕捉到了這位藝術家獨特才華的方方面面。)
於是就和小棉襖在周末去看了電影。對於藝術涉獵較少的我和小棉襖,這部電影有點名過其實。說實話,如果是沖著欣賞世界上第一部純手工油畫電影這個噱頭去觀影就會有點失望。畫面的唯美要通過對梵高畫作背景的了解才能體會得到。如果只是當成一部講述梵高的電影,又略顯單薄。不過電影非常巧妙的把鏡頭和故事對准梵高生前的人和事,而非梵高本人,畢竟這樣的大師離我們最近的方式是他的作品和他人的講述。
電影以「梵高之死」為源頭,通過郵差兒子阿爾芒的追蹤,帶著觀眾來到了梵高在人世間最後的日子。梵高去世後的第二年,他好朋友老郵差偶然間得到一封梵高寫給弟弟提奧的信,老郵差讓兒子把這封信送到弟弟提奧那裡。非常意外的是,當這封信送到時,弟弟提奧已死了。郵差兒子決定把這封信交給梵高生前的主治醫生加歇醫生,據說梵高和加歇醫生是推心置腹的好友。一路到了梵高離世前所住地,郵差兒子和旅店老闆的女兒,船夫,加歇醫生的管家和女兒先後進行了交談。
影片最後對於梵高死亡之謎沒有給出答案。梵高到底是自殺還是誤殺? 郵差兒子幫助了受到紈絝子弟雷內欺凌的傻小子,傻小子的爺爺告訴他,梵高不是在麥田裡開的槍,而是在谷倉里。雷內家裡有槍,經常帶著槍到處炫耀,而雷內經常捉弄梵高。梵高的槍傷在腹部,無論是從開槍的角度,還是子彈的力度來講,梵高的槍傷都不像是自殺。但是梵高為什麼要袒護欺負過他的雷內呢?我們觀眾都不得而知。
1. Someone has a great fire in his soul and nobody ever comes to warm themselves at it, and passersby see nothing but a little smoke at the top of the chimney and then go on their way. 有些人內心當中藏著一把火,但從來沒有人過來取暖,路人只能看到煙囪里冒出的一縷輕煙,都不予理會,繼續趕路。
電影中講述了梵高幼時在家庭里沒有感受到父母的親情。在他之前家裡曾有一位兄長不幸夭折,母親長期沉浸在對長子的悲痛中,疏於愛護梵高。父親是牧師,平日鑽研經文,無暇陪伴梵高。梵高想要獲得父母的認可,但是當了傳教士卻被教會辭掉。
在弟弟提奧的鼓勵下,梵高27歲拿起了畫筆。梵高此前從未接受過正統的繪畫訓練,半路出家的他在不斷臨摹大師作品中慢慢找到自己的風格,只是他的風格並不被人們所接受。他以為摯友高更懂他,可是很快兩人爭吵後分道揚鑣了。他希望獲得加歇醫生女兒的認可,但是出於對父親藝術追求的保護,加歇醫生女兒拒絕了梵高。
梵高堅持自己的藝術獨特性和自己作為創作者的個性。他內心的創作激情熊熊燃燒,他熱愛過、掙扎過、痛苦過,在孤獨的一生為後世留下至純至美的畫作。沒有人願意花時間去了解他,感受他,讀懂他,欣賞他,他依然堅持自我。
2. One of the reasons why I』m now without a position, why I』ve been without a position for years, it』s quite simply because I have different ideas from these gentlemen who give positions to indivials who think like them. 我為什麼沒有地位,為什麼那麼多年來我都默默無聞,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我跟那些給別人地位的先生們(主流畫家們),意見相左。那些獲得地位的人,往往跟這些先生們是一路人。
梵高想要表達的意思,在我看來就是"我和你們都不一樣,因為你們都一樣。" 為了商業利益,弟弟提奧也建議梵高改變風格,迎合當時流行的畫風,梵高拒絕了。梵高的作畫的顏料紙張等用具都是由弟弟提奧資助的。梵高為了創作,貧病交加,精神瀕臨崩潰。令世人驚嘆的是,正是在被精神疾病嚴重摺磨的最後三年裡, 梵高創作出了一生中最偉大的作品。
他像是浴火重生了一般,用濃烈、厚重的色彩和駭世驚俗的筆觸,把內心的精神劇變轉變成畫布上的一場革命。
「You can see, then, that I』m working like mad, but for the moment it isn』t giving very heartening results. But I have hopes that these thorns will bear white flowers in their time, and that this apparently sterile struggle is nothing other than a labor of giving birth. First pain, then joy afterwards.」 「你看,我就像瘋子一樣工作,雖然現在結果並不那麼稱心。但我希望時候一到,這些荊棘都能開出白色的花朵。我現在看似無果的掙扎,其實只是一場分娩之痛,一時的痛苦將成就長久的快樂。」
我想我們都一樣,渴望成功,渴望理解。但我們和梵高不一樣,我們不敢燃燒自己,不敢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