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字幕 > 中美電影字幕中的文化意象

中美電影字幕中的文化意象

發布時間:2023-03-15 10:20:49

1. 電影推手中體現著哪些中美哪些不同

安的這部電影說的是中西方傳統文化的沖突,中國人講的是孝道,而美國人崇尚獨立和自我,於是乎一個中國兒子和美國媳婦組成的家庭必定會產生一些摩擦,這個摩擦在代表傳統的老人面前顯得尤為尖銳。

印象中本片是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中最早的一部,整個故事的結構並不如後來兩部來得精緻,感覺有很多細枝末節和做作的地方。比如老人走失,兒子發那麼大的脾氣,還有整個過程養媳婦都是無動於衷,記憶中美國女人也沒有那麼不近人情吧,所以說太刻意地想去表達一些什麼了。

他要表達的無非是,在一個中西結合的家庭中,中國老人的生活處境是非常尷尬的,如果沒有相當的獨立能力要想在美國生活下去,非自閉不可。幸好本片中的老人會「太極」,他知道以柔克剛的道理,因此本片會有那樣的結局。那樣的結局雖然無奈,但也不失為一種陰陽的調和,也就是說中西文化的調和,實際上是中國文化向西方文化妥協。

李安的電影如果在大陸那肯定是禁片,第一,他讓中國文化向西方文化投降了;第二,還在片中描述了在美國的中國人是如何痛斥大陸制度的;第三,揭示「文革」的罪責。
安憑借《推手》這部電影已經展示出他對中西文化比較拿捏准確的端倪了。電影主人公是一位中華老人,一個「武林高手」,喜歡太極拳,並以推手這種拳法自娛自樂。雖然生活在異國他鄉,老人仍然沒有忘記這種他賴以生活的技能。在中國人傳統觀念的制約下,「孝順」「人老兒養」在美國這個國度里漸漸與「生活獨立」思想發生著沖突,一點點的,老人自我感覺被排除了家人之外,他開始嘗試新的生活,直到遇到自己的貼心人。本以為這樣就可以擺脫這種思想沖突的束縛,展開新的生活,沒想到,老人和老人之間的中國傳統思想再次的束縛了他們。他們都沒有打破自己的思想,使善使「推手」的老人再次被「推手」。雖然,自己的孩子最後和他再次融合,但這種思想關系還能保持多久,我想,根深蒂固的東西永遠都不會改變。

太極拳里的「推手」是一種雙人模擬對練的運動。拳經里提示的要決:如「圓化直發」、「舍己從人」、「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渺」、「不丟不頂」等等,這些是和我們中國的傳統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在太極中著重是要練「氣」,講究的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講究是「平衡」「中庸」。而西方是以沖突來解決問題的,西方人處理問題「丁是丁,卯是卯」,不亂套的,按部就班。而中國人是講「通」的,講「變」的。這也是李安在《推手》中想反映的一部分想法。

在電影中,作為老人的主人公對中國的傳統思想更是難以改變和融合。電影藉助美國家庭的一些生活方式和習慣,以及兒女與父親之間的沖突來表現這些問題。推手中那種蓄勢待發,然後一蹴而就的態勢,也許還在暗示著李安沉寂六年的後的一次爆發也說不定。

2. 求幾部反映中美文化差異的電影!!!!

不要多,一部就夠了!

《刮痧》

執行製片人:鄭曉龍
製片人:王中軍 李維嘉 馬克-白爾斯
導 演:鄭曉龍
編 劇:王小平 霍秉全 薜家華 馬克-白爾斯
攝 影:黃岳泰
出品人:周浦雄
主 演: 梁家輝 蔣雯麗 朱旭
出 品:北京紫禁城影業有限公司

「別人種了九千年的桃子,他不跟主人打一聲招呼摘來便吃,當人家制止時,他不但不聽勸阻,而且還大打出手毀了人家的桃園。別人辛辛苦苦煉好的丹丸,他拿來就吃,還把主人打得頭破血流,臨走還毀了人家的製作車間——象這樣一個野蠻頑劣的猴子,竟然被許大同在電子游戲中描繪成英雄......」——在電影《刮痧》中,控方僱傭的美國律師在法庭上這樣描述《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用以證明移民美國的許大同有暴力傾向。

故事發生在美國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聖路易斯。許大同[梁家輝飾]來美八年,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在年度行業頒獎大會上,他激動地告訴大家:我愛美國,我的美國夢終於實現!但是隨後降臨的一件意外卻使許大同夢中驚醒。

五歲的丹尼斯鬧肚發燒,在家的爺爺[朱旭飾]因為看不懂葯品上的英文說明,便用中國民間流傳的刮痧療法給丹尼斯治病,而這就成了丹尼斯一次意外事故後許大同虐待孩子的證據。

法庭上,一個又一個意想不到的證人和證詞,使許大同百口莫辯。而以解剖學為基礎的西醫理論又無法解釋通過口耳相傳的經驗中醫學。面對控方律師對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規范的「全新解釋」,許大同最後終於失去冷靜和理智......法官當庭宣布剝奪許大同的監護權,不準他與兒子見面。

惱怒的許大同與朋友昆蘭之間產生誤解和沖突;為讓兒子能留在家裡得到母親[蔣雯麗飾]的照顧,許大同搬出了家;父親也決定回國,為了讓老人臨行再見一面孫子,許大同從兒童監護所偷出兒子丹尼斯到機場送別。受到通緝的許大同帶著兒子逃逸,和大動干戈圍追堵截的警察兜圈子,玩了一場追車游戲,「從容地」在逃亡中享受父子團聚的片刻快樂。

父子分離,夫妻分居,朋友決裂,工作丟棄......接連不斷的災難惡夢般降臨,一個原來美好幸福的家庭轉眼間變得支離破碎,努力多年、以為已經實現了的美國夢,被這場從天而降的官司徹底粉碎。貧民區的破舊公寓里,偷偷相聚的大同夫婦借酒澆愁,抱頭痛哭。

聖誕之夜,許大同思家團圓盼子心切,只有鋌而走險,裝扮成「聖誕老人」,從公寓大廈樓外的水管向高高的十樓——自己家的窗戶悄悄爬去,結果引來警車呼嘯而至......

3. 反映中外文化差異的電影

1、《刮痧》是由鄭曉龍執導,由梁家輝、蔣雯麗、朱旭主演,於2001年出品的一部電影。該片以中醫刮痧療法產生的誤會為主線,講述了華人在國外由於東西方文化的沖突而陷入種種困境,最後又因人們的誠懇與愛心,困境最終被沖破的故事。

2、《少女小漁》是由張艾嘉執導,劉若英、庹宗華、丹尼爾·J·特拉萬提主演的劇情片,於1995年4月22日在中國台灣上映。該片講述了二十四歲的小漁為了在紐約讀書的男友江偉能安定下來,經人介紹與一位年逾六十的義大利老頭馬里奧假結婚的故事。

3、《喜福會》是一部由王穎執導,溫明娜、周采芹、俞飛鴻、盧燕、趙家玲、鄔君梅等主演的劇情類電影。該片總片長為139分鍾,有粵語 、英語和漢語普通話,於1993年9月8日在美國上映。影片講述了解放前夕從中國大陸移居美國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們與美國出生的女兒之間的心理隔膜、感情沖突、恩恩怨怨。

4、《最後的武士》由愛德華·茲威克執導,湯姆·克魯斯、渡邊謙、真田廣之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3年上映。電影以1876年-1877年中的西南戰爭和明治維新作為背景,描述一個前美國軍人,到日本助明治新政而組建的日本新軍做教官,在戰爭途中被俘,慢慢被日本傳統文化所吸引。

5、《歡迎來到東莫村》是由朴光賢執導,申河均、鄭在泳、姜慧貞主演的一部韓國電影。影片講述的是1950年朝鮮戰爭之際,五名分別來自朝鮮和韓國的軍人以及一名美國空軍士兵流落到一個未受戰火波及的村子—東莫村,並在那裡相識,交往,而後共同作戰的故事。

4. 為什麼中英字幕的歐美大片有些人喜歡看中文版的

關於這個問題,很容易理解的,我認為這個跟中國的文化習慣和學歷有關,部分人就是喜歡看中文版的。

在中國,傳統的文化習慣,已經在老一代的人們心裡形成了習慣,聽著英語還真不喜歡,不像國語那樣,方言多,對話精彩,一聽便懂,可以更進一層的理解電影的劇情和精華,因此,有一部分人特別喜歡中文版的歐美大片。

另外一方面,就是文化水平有限,看不懂英文,上一年代的,小學畢業的人大有人在,看不懂中文字幕的也有,因此,對於他們又想看歐美大片的人來說,中文版的是最好的選擇。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可以為國人,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是電影方式,更加完美的呈現給國人,把歐美大片,表現的淋漓大致。

像網上宣布《速度與激情9》以後,發視頻證明自己剛剛結束了第一天的拍攝工作,一同出演的還有女主米歇爾·羅德里格茲,也算其正式確認回歸續集,此前她曾表示過不滿該系列中對女性角色的塑造,如果未來沒有改變她表示自己不會回歸,現在看來她跟片方是談妥了!

影片目前確認回歸的角色有飾演唐老大妹妹的喬丹娜·布魯斯特,黑人影星泰瑞斯·吉布森,而系列第三部男主角盧卡斯·布萊克也早就確認加盟,新加入的演員則有動作影星約翰·塞納。與范迪塞爾出現矛盾的巨石強森不再回歸,他跟傑森斯坦森一塊演了外傳。有意思的一點是,據說范迪塞爾極力促成約翰塞納出演就是因為他也是WWE出身,請其出演有向同樣是WWE出身的巨石強森示威的可能。

後期也有工作人員,開始將其翻成國語版。

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會幾門外語,在沒有翻譯的情況下對於一些歐美電影還是很少去看的,看電影就是為了弄明白故事情節和內容,如果沒有翻譯如同和看一部啞劇無區別,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個人覺得這個問題得從兩方面來看。

首先,這跟每個人的觀影習慣有關。有的人英語基礎比較好,願意看歐美原版的,而且覺得看英文原版能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和口語表達能力。但也有很多的中國人英文不好甚至完全不懂英文,即使勉強看原版的,除了畫面人物,英語啥也聽不懂,或者半懂不懂的,藉助讀字幕看起電影來會感覺非常累,勞神廢力。而且看電影講究的是全神貫注,分心讀字幕有時會錯過屏幕中畫面的細節,顧此失彼會讓觀眾難以獲得愉悅的觀影感受。相對來說,母語中文版的看起來非常省力,也能讓人更好的理解影片所表達的內容。

其次,從語言字面意思和表達語境來說,中文和英文的差別非常大。中文字同音不同,每個字都有不同的意思,語調不同、代入環境不同,意思也就竭然不同,甚至夾雜著兒化音、地方口語等,可以說是博大精深。專業譯制過來的人員在譯制台詞的過程中會更好地譯成符合中國人的語言習慣。英文表達有固定的表達格式和語法套路,需要死記硬背,一句話讀起來意思正確了,但是語法卻錯了。例如形容一個東西,中國字的表達通常是把形容詞放在前面,英文表達的形式卻是定語後置。而且,歐美大片的影片主角說話速度一般較快,再加上語言和漢語的表達方式、語法都有很大不同,稍不留神就會對台詞理解有誤,還不如直接看譯製片方便。而且,優秀的配音也會給原版影片增光添彩,讓觀眾收獲意外的驚喜。

總而言之,蘿卜白菜各有所菜。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觀看電影。歲月悠悠,經典永遠長留。

因為我們都聽不懂英語,為了更好理解溶入劇情。

以下純屬個人見解:

本人在觀看歐美大片的時候,也是喜歡看中文版的,首先不看中文字幕的話,這種歐美大片看起來會特別累。畢竟在語言上難免會有所不通,影片中的人物說話速度又比較快,就算多少會點英語,也很難反應過來影片的意思,能夠順利的看懂外語的人更少在少數。如果壓根不懂影片中演員們所說的話,那麼將會看的一點意思都沒有。當然,如果有中英文都有的,可以選擇這樣的,多看中英文字幕都存在的電影,還會在某種程度上鍛煉自己的英文水平,就是難度會稍微大一些。去看一部電影,總要搞清楚電影的意義所在,忽略了字幕,壓根聽不懂演員們在講什麼,將會失去電影的意義所在。反正S姐看歐美大片的時候,會選擇中文字幕,那樣能看懂影片,還不會感覺看起來特別累![靈光一閃][靈光一閃][靈光一閃]

5. 求一篇關於電影翻譯的論文

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重構、修潤與轉換

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重構能及時有效地吸引廣大觀眾。而對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修潤,能使譯文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達於觀眾。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採用直譯手法處之,會使觀眾難以認同。
關鍵詞:電影翻譯;文化意象;寓意;重構;修潤;轉換
中國的電影翻譯事業已走過了五十多年輝煌的歷程。在這半個世紀中,電影翻譯工作者給廣大觀眾奉獻出了許多優秀的譯製片,觀眾從這些優秀的譯製片中不僅領略、了解到了異國的風土人情,同時也感受到了語言給人帶來的無窮魅力。許多優秀譯製片中的精彩對白已成為中國觀眾爭相傳誦的佳句。如「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前蘇聯影片《列寧在一九一八》)曾鼓舞了幾代身處逆境中的中國觀眾。由此可見,電影作為大眾傳媒,其社會效應是無可估量的。然而,在學術領域內,由於受世俗偏見的影響,電影翻譯研究卻頗受冷落,翻譯研究人員似乎「完全把這一領域給忽略了。」[1](P99)為此,我國著名影視翻譯界學者錢紹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譯界對影視翻譯的重視遠不如文學翻譯。」而這「與影視翻譯的社會作用不相稱。這一現象亟應引起翻譯界的注意。」[2](P61)鑒於此,本文擬從語言的角度來探討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重構、修潤與轉換。
一、語言與文化意象
語言(Language)不僅是人類思想感情表達與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能真切地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態地域、政治經濟、物質文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不同的語言決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語言表達方式。語言在有聲電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為聲畫同步的視聽藝術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擬現實,創造出酷似「真實」的藝術時空。如中國觀眾非常熟悉的《簡愛》、《王子復仇記》、《葉塞尼亞》等優秀譯製片中那玲瓏別致、清晰明亮、頗具異國風情的語言,逼真、自然、隨意,充滿了生活氣息。因而這些精彩的對白、片段令人百聽不厭,久久不能忘懷,它們留給觀眾余韻不盡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 image)是「一種文化符號,它具有了相對固定的獨特的文化含義,有的還帶有豐富的意義,深遠的聯想,人們只要一提到它們,彼此間立刻心領神會,很容易達到思想溝通。」[3](P184)物象(Physical image)與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義的載體,是形成意象的客觀事實;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語言文化環境中的引伸意義。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語境中,「以具體來表現抽象,以已知或易知來啟迪未知或難知。」[4](P137)如宋代大詩人蘇軾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賦」中用蜉蝣這種朝生暮死的小昆蟲來比喻人生的短暫,人很渺小:「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5](P509)英語諺語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6](P1578)意為「駱駝負載過重時,再加上一根稻草也會把它壓死。」諺語中意象詞語the last straw 「最後一根稻草」,生動形象地寓意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無可忍的極點。」
二、重構文化意象
譯製片又稱翻譯片,顧名思義,一些國外優秀的影片必須通過翻譯方能為中國觀眾所接受。電影翻譯與其它文學作品翻譯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語言來表達形象思維中高超的藝術意境。但電影翻譯又有區別於其它翻譯的特殊性,即其譯文要做到能見之於文,形之於聲,達之於觀眾。著名翻譯家Nida指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義都直接或是間接地反映一個相應的文化,詞語意義最終也只能在其相應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幾乎很自然地體現在語言上的不相同。」[7](P28)
漢語、英語分屬兩大不同的語系。漢語是象形文字而英語是一種字母文字。要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語際間進行成功切換,這對電影翻譯工作者來說不是件易事。但研究表明老一代電影翻譯工作者不僅給觀眾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優秀譯製片,同時也給電影翻譯研究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的課題。筆者80年代初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英國電影Red Shoes播放時被譯成「紅舞鞋」,覺得也無可厚非。此片主要講述了英國一名芭蕾舞女演員面對愛情與事業而不能作出正確抉擇,最終走向斷崖的凄惋的故事。盡管「紅舞鞋」正確無誤地譯出了英文的原意,也緊扣劇情,但直譯的平鋪直敘,沒有更深的寓意。觀眾如果光看片名,確實難以激起任何聯想的波瀾。80年代後期,在一次外國優秀影片巡迴展的大幅廣告上Red Shoes這部英國影片片名被譯成了「紅菱艷」,細細品味「紅菱艷」這一譯文,譯者把那雙纖巧的紅舞鞋比作了中國觀眾婦孺皆知的紅菱。它寓意紅菱雖生長於濁水污泥,卻嬌艷迷人,特別是那兩只彎彎的紅菱角,猶如中國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蓮,三寸金蓮雖然小巧,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淚,有的甚至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因此「紅菱艷」這一片名隱含穿著如紅菱般舞鞋的舞女艷麗卻薄命。
譯者把這一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紅菱」注入其翻譯中,從而成功地重構了一幅為廣大中國觀眾所熟悉、能會意、肯接受的嶄新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重構(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Image)這一巧奪天工的翻譯手法在電影翻譯中隨處可見。如美國電影Waterloo Bridge這一片名原意為「滑鐵盧橋」。眾所周知,1817年英國在泰晤士河上出資建造了滑鐵盧橋,以此來紀念威靈頓公爵指揮英國軍隊打敗拿破崙而取得的滑鐵盧戰役的勝利。如果依據英文直譯成「滑鐵盧橋」,乍一看,觀眾定會認為這是部與拿破崙打仗有關的戰爭片或介紹與該橋建築有關的紀錄片。但看過此片的觀眾都知道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愛情片。
影片描繪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年輕漂亮的女演員瑪拉在滑鐵盧橋上結識了青年軍官羅依,並成了戀人。而後,瑪拉獲悉羅依戰死疆場,痛不欲生,為了生存淪落為妓。當羅依奇跡般地出現時,她無法面對現實,為了愛情和名譽,她再次來到與羅依初戀的地方,喪生在車輪滾滾的滑鐵盧大橋上。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史中,有著許多與之相仿的神話傳說。如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陝西省藍田縣一年一度的「藍橋相會」等。而「藍橋相會」的傳說與Waterloo Bridge故事情節有著許多異曲同工之處。所以譯者把原名「滑鐵盧橋」譯成了「魂斷藍橋」,這樣做不僅避開了中國觀眾由於地城文化差異、歷史背景知識缺乏而引起的迷域;而且「藍橋」這一隱含中國文化的意象能使觀眾一看到片名即刻領悟到這是部關於愛情的電影。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重構的意義在於它能及時有效地達到使譯文與觀眾勾通,使觀眾心領神會的效果,由此來吸引廣大的影迷,創造譯製片票房紀錄的新高。仔細認真研究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重構這樣的翻譯手法會不時令人拍案稱奇。
三、文化意象的修潤
由於中外觀眾知識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電影翻譯工作者應盡可能地幫助觀眾去理解那些與一個民族的歷史、地域文化、宗教習俗等有著密切相關的語言現象。電影翻譯中如果對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潤(Modification of Cultural Image)處理,就事論事直譯,會造成這一文化意象的缺損,文化涵義支離破碎。英國電影《魂斷藍橋》[8]一開始,有這樣一段畫外音: Announceer』s Voice: At 11:15 this morning, the Prime Ministeer, 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
廣播員的聲音:今天上午11點15分,首相在唐寧街10號向全國發表了講話,宣布英國與德國處於交戰狀態。 應該指出此例忠實地譯出了原文的字面層意義。但對「唐寧街10號」這一隱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補充說明的話,相信絕大多數中國普通觀眾會茫然不知其所雲。其一、觀眾不知道這個「唐寧街10號」在什麼地方?其二、他們更不知道廣播員在這里特地提及這個地名有何特別的寓意?為了使電影譯文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達之於廣大觀眾。譯者宜對上述譯文作恰如其分的增補修潤,如:
今天上午11點15分,首相在唐寧街10號———英國首相府邸向全國發表了講話,宣布英國與德國處於交戰狀態。
通過增補「英國首相府邸」,觀眾這才真正認識到了「唐寧街10號」的「廬山真面目」。至此,「唐寧街10號」所隱含的意象立體地展現在觀眾的面前,觀眾才真正懂得具有典型地起域文化地名「唐寧街10號」的全部文化內涵。又如:
Peter: Oh, this? Well, I like privacy when I retire. Yes, I』m very delicate in that respect. Prying eyeeees annoy me. Behold the walls of Jerichho! Err, maybe not aaas thick aas the ones that Joshua blew down with his trumpet. I just show you my heart』s in the right place, I』ll give you my best pair of pajamas. Do you mind joining the Israelites?
彼得:這個嗎?我休息的時候不想被別人干擾,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別人偷看。你看這耶利哥城牆,比不上約書亞用號角吹倒的牆厚,卻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沒有號角,為了表示我的公正無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給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嗎?
此例選自英國電影《一夜風流》[9]。這段對白譯文非常具有代表性,因為在這段譯文中出現了「耶利哥城牆,約書亞,以色列人」這三個與《聖經》歷史故事有關的詞語。眾所周知,東方盛行佛教,尤其是在中國,中國觀眾對佛教還可略知一二,而對西方文化,特別是西方宗教歷史文化就知之甚少了。因而在影片切換的瞬間讓中國觀眾把上述三者的關系聯系起來是件難事,他們會搞不懂這「耶利哥城牆」、「約書亞」、「以色列人」之間究竟是什麼關系。直譯用於上述譯文中不僅令中國觀眾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同時也失去了電影翻譯的真正意義。
為使中國觀眾明白這三個詞語間的關系,使原文中所涉及的那些特殊文化意象豐滿起來,譯者應在電影翻譯過程中對這段文字作如下潤色:
彼得:這個嗎?我休息的時候不想被別人干擾,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別人偷看。你看這像《聖經》中的耶利哥城牆,雖比不上《聖經》里以色列人的軍長約書亞用號角吹倒的牆厚,卻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沒有號角,為了表示我的公正無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給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嗎?
由於對「耶利哥城牆」、「約書亞」、「以色列人」這些出自《聖經》故事的詞語增補了必要的文化涵義修潤詞後,觀眾不僅了解了這些「典故」的出處,同時在上下語境中也弄明白了最後一個詞語「以色列人」的特定意指。修潤增強了語言文字在語境中的透明度;增強了文化意象在觀眾認識理解中的清晰度。

四、文化意象的轉換
語言學家認為世界上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觀現象,不同的民族語言會給它「刷上不同的顏色」。緣於此,文化意象的錯位(Nonequivalence of Culture Image)會具體表現為作為喻體的文化意象上的差異。換言之,在一種文化傳統中一個具有正面寓意的美好文化意象在另一種文化里卻成了反面寓意的醜陋文化意象。如英國電影《呼嘯山莊》[10]中有這樣一個片斷:
Isabella: It』s a brother』s ty,dear Edgaar, to introce his sisteer to some other type than fops and pale young poets.
Edgar: Oh, you want a dragon?
Isabella: Yes, I do. With a fiery mustache.
依莎貝拉:這是一個哥哥的義務,親愛的埃得加,你總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紹給那些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風的年輕詩人吧。埃得加:哦,你該不是想嫁一個龍騎兵吧?
依莎貝拉:是的,還長著火紅的大鬍子。
在上述翻譯中「dragon」是一個關鍵詞。在英語語言中,「dragon」作「魔鬼」解釋。每當提及此詞,西方人的思想意識中立刻會呈現出一隻面目猙獰的魔鬼正張牙舞爪地撲向人間,由此不難看出「dragon」在西方語言文化中隱含貶義。而在中國文化中「龍」字象徵著「高貴,至高無上」等意,昔日中國人稱皇帝為「真龍天子」。因此與「龍」字相關的詞語絕大多數具有崇敬之意。如中國人稱自己為「龍的傳人」;祈盼著自己的子女將來有出息為「望子成龍」等。「dragon」在東西方語言中,其文化意象的寓意是絕然相反的。簡言之,它們的物象雖同,但寓意卻完全相異。由此可見用「龍騎兵」來硬譯「dragon」一詞顯然不妥當。因為當中國觀眾在觀賞影片時忽爾聽到「龍騎兵」這一詞語,他們肯定即刻會聯想到「他」可能是個「皇家騎兵」。但依莎貝拉的回答卻又使觀眾對影片的闡釋如墜雲霧。觀眾不禁要問:這個堂堂正正的「皇家騎兵」怎麼會是「長著火紅的大鬍子」呢?在中國傳統歷史文化中,只有那些三頭六臂的怪物才有一張可怕的綠眉毛、紅鬍子嘴臉。如此生搬硬套不僅不能處理好東西方語言文化中意象錯位這一棘手問題,同時也不能傳神地譯出這段對白的真實含義,反而給上下文語義的貫通設置了語言障礙。因此,例中埃得加與依莎貝拉的最後一段對話不妨翻譯如下: Edgar: Oh, you want a dragon?哦,你該不是想嫁給一個野蠻人吧?Isabella: Yes, I do. With a fiery mustache.是的,還長著火紅的大鬍子。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電影翻譯中許多英語詞語若直接硬譯,會令廣大中國觀眾無法接受與認同。此外,電影翻譯文本受電影畫面切換時間的限制,不能像翻譯文學作品那樣,可以在一些晦澀難懂之處作些注釋,所以對白譯文一定要讓觀眾一聽、一看即能明了。譯者應立足於本國觀眾,從觀眾領略欣賞譯製片的藝術角度出發,選用本民族語言中與原片藝術最相似、最貼近的、為本國觀眾所熟悉的、易於接受的詞語和文化意象來進行電影翻譯。

6. 求在電影<刮痧>中,羅例出中美文化的差異。

11「刮痧」在美國
刮痧這個在中國極為平常的傳統治療法,在美
國卻引起了那麼大的沖突與災難, 因為「說不清
楚」,丹尼斯身上留下的刮痕自然被作為大同一家
虐待兒童的證據,無論大同用英文和時兒夾雜著中
文怎麼解釋都無法讓美國人明白刮痧是什麼。筆者
認為與其說影片《刮痧》講述的是許大同這個中國
家庭在美國的遭遇,不如說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美國
因為不被理解和認同所處的尷尬和無奈的境地。影
片中法官要求大同「找一個官方醫生,用簡練的、一
個老法官能看懂的英文來說明刮痧」,但正如大同
的辯護律師所說,「沒有一本美國的醫學教科書有
關於刮痧的記載,那是不科學的,沒有人會為此作
證。」在法庭上,當許大同試圖解釋「刮痧」時,他不
得不使用中文「丹田」、「七經八脈」等術語,因為美
語里根本找不到相應的詞彙來表達,許大同的「dan2
tian」和「seven jing and eightmai」讓在場的美國人不知所雲,法官阻止他繼續說下去,讓他們去找專家人
士來說明「刮痧」為何物,可大同與其妻簡寧費勁全
力也找不到這樣的人,他們只好放棄解釋「刮痧」。
影片中爺爺痛惜地自問:「刮痧在中國幾千年了,到
了美國怎麼就說不清楚了呢?」就爺爺和大多數中
國觀眾看來,刮痧這種治療方法在中國那麼普通,似
乎美國人也理所當然地應該知道這一療法,他們不
懂應該是他們的錯,這便是跨文化交際中最容易犯
的錯誤,即將自己的文化強加給另一種文化,用自己
的行為方式為標准來評判對方的行為。刮痧事件使
得大同失去了對兒子的監護權以及隨之而來的送父
回國、帶子逃亡、夫妻分居、朋友反目,其實這不僅僅
是「刮痧」這一中醫療法與美國法律的沖突,它反映
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異域文化相遇時產生的難以避
免的碰撞和摩擦。
21中國人的情感與美國法律
任何觀看了這部影片的中國觀眾無一不被大同
一家三代人之間濃濃的父子情、夫妻情和祖孫情所
感動。大同毫無顧及地頂替他父親說是他本人給兒
子刮痧的,大同從福利院「偷」兒子到機場與即將回
國的爺爺見面以及為了在聖誕夜與家人團聚大同冒
著被逮捕的危險爬水管上九樓等都反映了中國人對
親情的重視,中國觀眾感動得眼淚汪汪,但大同的這
些行為實際上都是美國法律不允許的。生活在一切
都講求法律的美國社會里,雖然大同愛子心切,但卻
拿不出證據來證明刮痧是中國的傳統治療法,無論
他怎樣用語言來表達他是多麼地愛自己的兒子都打
動不了法官的心,法律只需要證據。美國是一個法
制國家,法律存在於每一個角落,每一種糾紛都通過
法律途徑來解決,他們看重的事實,是證據。大同最
終還是被判決與自己的兒子隔離,這一判決雖然缺
乏人情味,但是從依法辦事的角度來看,法院的判決
卻是正確的,只是廣大中國觀眾絕對接受不了,情感
還是站在不守法的大同這一邊。但冷靜下來想想,
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在這場文化較量過程中,我們看
到了美國人是如何地重視人權,他們用法律和社會
機構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特別是對未成年人的保護
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影片中許大同在公共場合教育兒子,叫丹尼斯
給小朋友道歉,兒子不從,大同就當著眾人的面摔了
他一巴掌,這在一般中國人眼中父母管教兒女是天
經地義的事情,「子不教,父之過」。中國父母在處
理小孩之間類似打架這樣的事情時都是首先教育自
己的孩子,但在美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們更
加尊重事實,大同的行為讓他們覺得中國人教育孩
子的方式太粗暴,甚至還認為他有虐待傾向,這讓廣
大中國觀眾不得不為大同叫屈。中國人愛孩子是出
了名的,而且很多家庭對獨生子可以說是溺愛。在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兒女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不
管用什麼方式管教孩子他人無權干涉。中國父母對
子女有嚴厲的教育觀念,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包括
訓誡,體罰甚至打罵。中國父母認為打孩子是為了
孩子好,為了愛孩子,希望孩子成材,將來有出息。
美國人當然也是愛孩子的,影片中兒童福利院就是
出於對丹尼斯的關心和保護才不讓被他們認為有虐
待嫌疑的父母接近孩子。在美國,父母只是子女的
監護人,不能對其有過分責罵,更不用說動手打人
了。他們認為不論男女、不論年齡大小,每一個成員
都是平等的,每一個成員都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
權利。尤其是對於未成年孩子,他們更是通過一系
列的法律來保護未成年人的平等權利,影片中醫院
里的醫生一發現孩子背後的血痕就馬上通知法院起
訴孩子的父親就足以說明這一點。美國這些法律規
定對中國人來說顯得有些多事,甚至不可理喻。比
如,為了保護未成年兒童的安全,美國《交通法》還
規定,體重不足40磅的兒童,必須連同兒童椅用安
全帶綁在汽車後座上,違反規定,罰款400美元。這
是因為小孩太小,屁股底下沒有兒童座椅很有可能
從安全帶里滑下來。但中國人一般認為把孩子抱在
懷里已經很安全了,父母無疑是愛孩子的,是會保護
孩子的,大可不必用一些冷冰冰的條條框框來約束
我們的行為。
美國的法律涉及面之廣是中國人難以想像的,
人們在政治、經濟、教育、婚姻等方方面面受到法律
的保護,法制觀念已植根於每個人的價值體系之中,
人們時時處處都會感覺到法律的存在。把孩子獨自
留在家裡是犯法,夫妻在家打架是犯法,這些對中國
人來說好像應該算是自家的私事,用不著外人干涉,
更與法律無關。美國人的法制觀念和中國人的傳統
文化很不相同,反映了不同的價值觀,很難說清誰對
誰錯。但《刮痧》也的確讓我們深思,我們對孩子的
愛是否科學? 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把打罵孩子提升到是否是對人的基本權利的侵犯和不尊重這個層面來
認識?
31中國人的面子觀
在聽證會上,大同的老闆作為證人說出了大同
打兒子的事實,令大同非常失望和憤怒,甚至斷絕了
與老闆的朋友和工作上的關系。在其後的一段對話
中,大同道出了打兒子的原因。
昆蘭(老闆) :「我只相信事實! 你不應該打丹
尼斯! 」
許大同:「我為什麼打我自己的兒子? 還不是
因為尊重你,為了給你面子! 」
昆蘭:「什麼亂七八糟的中國邏輯,打你孩子怎
么能是給我面子! 」
許大同:「不可理喻! 」
語言是文化的表象。這些對老闆來說「亂七八
糟」的邏輯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完全可以理解
的,大同打兒子只不過是想通過顯示父親對兒子的
威嚴和約束力來給對方面子,但對美國人來說,這種
「體面」的表現被異化為不體面的言行,原因何在?
這就不得不說說中國人的面子觀。林語堂先生在
《臉與法治》一文中說道,「中國人的臉,不但可以
洗,可以刮,並且可以丟,可以賞,可以爭,可以留,有
時好像爭臉是人生的第一要義,甚至傾家盪產而為
之,也不為過。」不管一個人是富有還是貧窮,是上
等人還是下等人,面子總歸是要的。魯迅先生筆下
的阿Q雖既無財產又無地位,但一旦有人傷了他的
面子,他也會盡力去挽留與維護。當他被別人打了
時總是說「我就算被兒子打了」,雖然他得忍受肉體
上的疼痛,但在面子上卻勝利了。阿Q的這種「精
神勝利法」實質上就是一個人丟了面子後為維護自
己的面子而採取的一種自我防禦行為。對中國人來
說,在同等情況下貶損自己是抬高別人、尊重別人、
給別人面子的行為;而美國人則認為貶損自己是愚
蠢的行為,與尊重別人毫無關聯,對於中國人的面子
觀念,他們是無法理解的。在中國文化中,很注重長
幼有序,尊卑分明,這是傳統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
表現;而美國文化更注重人的獨立性,主張個性解
放,長幼平等,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
解。中國人的面子觀與集體主義緊密相聯,中國是
一個以集體主義為向導的國家,集體主義文化強調
人與人之間的和平相處,人們努力維持一種和諧的
人際關系,因而會盡量避免人際沖突,人們說話比較
委婉,使用高語境的語言。「面子」是中美文化沖突
的具體體現之一,中國有一句俗語說「人要面子,樹
要皮」,還有「要面子」、「顧面子」、「丟面子」、「沒面
子」等說法。中國是一個相當穩定的社會,中國人
很少有機會離開他生活的地方,一輩子都與相同的
朋友、鄰居、親戚在一起。當一個人的生活與他人相
連時,與其他成員之間保持融洽關系就變得尤為重
要。為了保持融洽,避免沖突和維護家庭、群體和組
織的完整性,人們十分在意自己與他人的面子。
中國人特別講面子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人們
生活在一個無形的關系網之中,而且人與人之間的
關系從根本上說就是不平等的,人們似乎也認同這
種不平等的關系。在這縱橫交錯的社會關系網中,
人們履行著各自的權利和義務,每個社會成員在與
他人交往過程中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不僅要維護自
己的面子,同時要尊重別人的面子,正如田玉川所
言,「在社會關系這張錯綜復雜的大網中,每個人都
建立了自己的一張小網。人在網中,網在人中,網網
相連,網網相依,網網相爭,網網相生……」。(田玉
川: 214)中國人講面子甚至會以犧牲個人尊嚴甚至
良知為代價,影片中大同為了給他老闆面子而打自
己的兒子就是最好的例證。中國人講面子可以說有
一整套學問,中國人的「面子觀」對於強調個人行動
的自由和個人願望的滿足,強調以個人為中心的社
會價值的西方人來說是很難理解的。西方人也講面
子,但他們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遠沒有中國人這么復
雜,他們公事公辦,在原則問題上很少顧及人情、面
子,甚至有些「不講情面」、「冷若冰霜」,因此,要將
中文的「面子大」、「沒面子」、「鐵面無私」、「臉上無
光」等直接譯成英語恐怕英美人永遠都無法理解。

閱讀全文

與中美電影字幕中的文化意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如何撩小哥哥 瀏覽:786
菲夢少女大電影中文版免費看 瀏覽:675
日本恐怖電影黑家 瀏覽:403
金蟬脫殼電影怎麼跑出去的 瀏覽:263
解體女孩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263
在哪裡看免費電影西瓜視頻 瀏覽:677
蛇和女孩子的電影 瀏覽:909
佛教地獄故事電影 瀏覽:951
高清電影院武俠片 瀏覽:119
電影無限深度背景故事 瀏覽:37
電影名字的粵語歌 瀏覽:85
一群孩子合唱的外國電影 瀏覽:170
在哪個網站可以看紅色電影 瀏覽:944
怎麼拿電影票啊 瀏覽:318
哪裡可以兌換電影優惠券 瀏覽:993
電影黑客劇情 瀏覽:343
最好看的十大國漫電影 瀏覽:101
瘋狂原始人1電影中文配音 瀏覽:863
男演員獎電影 瀏覽:725
馮鞏演的王喜是什麼電影里的 瀏覽: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