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的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用英語怎麼說
「電影的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的英語: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part of the film.
重點詞彙
1、film
英 [fɪlm] 美 [fɪlm]
n.電影;影片;電影製作藝術;電影業;新聞片
v.拍攝電影
例句
Ilikedthefilm'sAmericanism.
我喜歡這部電影的美國特色。
2、first
英 [fɜːst] 美 [fɜːrst]
det./ord.第一;最重要的;首要的;最優秀的
adv.首先;第一;最初;第一次;首次;(列舉時用)第一
n.第一個人(或事物);空前的成就;前所未有的事情;(汽車、自行車等的)一擋,最低擋
例句:
在第一場比賽中我們和愛爾蘭隊打平了。
(1)電影第三集的英文怎麼寫擴展閱讀
電影近義詞:movie;motion picture
1、movie
英 [ˈmuːvi] 美 [ˈmuːvi]
n.電影
例句:
Ienjoyedthismovieimmensely.
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
2、motion picture
英 [ˌməʊʃn ˈpɪktʃə(r)] 美 [ˌmoʊʃn ˈpɪktʃər]
n.電影
例句:
.
我就是在那兒第一次看到電影的。
『貳』 「電影的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用英語怎麼說
電影的第一部可以用:the
original
movie
his
biggest
regret
about
the
original
movie
was
that
itdidn't
include
a
scene
of
Gordon
Gekko
behind
bars.
他對於第一部《華爾街》最大的遺憾是沒有蓋柯在鐵窗里的鏡頭。
或者:the
first
movie
of
1990年發布的《小鬼當家》是該系列電影的第一部.
Home
Alone
was
the
first
movie
of
the
series
that
was
released
in
1990
第二部可以用:The
second
movie
系列電影的第二部通常不像第一部那樣精彩。
The
second
movie
in
a
series
is
often
not
as
good
as
the
first
one.
也可以用:part
two
of
the
movie
你難道不想看那部電影的第二集嗎?
Don't
you
want
to
see
part
two
of
the
movie?
系列電影的第二部通常不像第一部那樣精彩。
第三部可以用:
the
third
installment
of
例子:
這是《暮光之城》系列電影的第三部
It
is
the
third
installment
of
The
Twilight
Saga
film
series
『叄』 超人系列真人電影有多少部啊~
真人版的超人現共有五部,除此之外,超人電影還有很多電影版(至少4部以上),現在將真人版列出:
1、超人(1978)Superman
年 代: 1978
地 區: 英國 (更多...)
導 演: 理查德 唐納 (Richard Donner)
編 劇: 戴維 紐曼 (David Newman (III)) / Jerry Siegel (I) / Joe Shuster
主要演員:
馬克 麥克盧爾 馬龍 白蘭度 馬戈特 基德爾
哈里 安德魯斯 蘇珊娜 約克 特雷弗 霍華德
內德 貝蒂 特倫斯 斯坦普 格倫 福特
2、片名:超人續集Superman II(1980)
導演:理查德·唐納 Richard Lester
主演:吉恩·哈克曼 特倫斯·斯坦姆普 尼德·巴蒂 理查德·唐納 約翰·雷森博格
3、片名:超人第三集(1983)
英文名:Superman III
導演:Richard Lester
主演:安妮特·奧圖勒 Richard Pryor 克里斯多夫李維 Robert Vaughn David Winning
超人回到故鄉參加高中聯歡會,他遇見了一位高中時的女同學,並與她一見鍾情。這時正發生著一場災難,超人因為談情說愛而延誤了救災行動,他感到非常自責。另一方面,野心的巨富利用氣象衛星操縱世界各地的天氣藉以控制市場,後來更讓電腦天才的職員設計了一座超級電腦對付超人。超人不顧危險,打敗了這台超級電腦,並抓獲了這名野心的巨富。本片故事情節幼稚,笑料亦顯得堆砌,僅有特技效果仍維持水準,故娛樂性不太高,是《超人》片集中的失敗之作。此片導演還是理查德.萊斯特。
4、英文名:Superman IV: The Quest for Peace(1987)
導演:Sidney J. Furie
主演:吉恩·哈克曼 瑪利爾·海明威 吉姆·布蘭德本特 Jon Cryer 克里斯多夫李維
5、片名:超人歸來/超人再起(2006)
英文名:Superman Returns
導演:布萊恩·辛格
主演:馬龍·白蘭度 帕克·波西 凱文·斯帕西 弗蘭克·朗格拉 伊娃·瑪麗·賽恩特
『肆』 一部電影是由幾個小的故事組成的,立面的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分別用英文怎麼說
應該是Act 1,Act 2,Act 3.指的是場,也就是若干場景的組合。
每一場又可以包含N多幕,可以是根據主要人物的上場與出場,也可以根據故事的情節發展,稱為Scene。目前比較流行的是地點的更換與情節發展相結合的劃分方法。
場>幕。
『伍』 跪求,電影第5元素的電影梗概,
自然界的四大元素是: 風,火,水,土, 它們各自有一塊代表的神石。這四塊元素神石連同第五元素, 被外星人--蒙督沙瓦人(MONDOSHAWAN)在1914年帶離了地球。 300年後, 23世紀, 地球面臨著一場浩劫: 一個火熱的星球將撞擊地球。 蒙督沙瓦人帶著第五元素和四大元素神石重返地球, 以幫助地球度過劫數。 可惜攜有第五元素的飛船卻被另一類外星人——孟加羅人(MANGALORE)擊落了。地球人僅獲得第五元素的殘骸。
利用第五元素殘骸的DNA, 地球人成功地重新構造了第五元素: 一個漂亮的紅發女郎--莉露. 莉露從實驗室跑了出來, 無意中撞到了科本-達拉斯駕駛的計程車上。 莉露被警察追捕, 達拉斯冒險把莉露送到了卡南劉斯神父處。 卡神父深知第五元素的來龍去脈, 他是蒙督沙瓦人在地球的聯絡人, 世世代代等待著第五元素重返地球. 卡神父從莉露口中得知, 風火水土四大元素神石並非與莉露在一起, 而是由蒙督沙瓦人委託一名外星歌唱家帶到了 "失落天堂"星球。 神父決定前往失落天堂取回四塊神石。
與此同時, 地球上的一個地位顯赫的敗類--佐格與孟加羅人勾結, 妄圖奪取四塊神石。 但是, 令佐格大為惱火的是, 孟加羅人帶給他的只是一隻空箱子, 而不是他渴望已久的四塊神石。 這時, 地球聯邦的總統也從蒙督沙瓦人處得知四塊神石被帶到了失落天堂, 於是命令一位將軍派特工人員去取神石. 將軍立即找到了退役的特種部隊上校科本-達拉斯, 希望他能完成這項任務. 達拉斯就與莉露一起乘太空梭前往失落天堂。
在失落天堂, 達拉斯和莉露, 與聞訊趕來的孟加羅人和佐格發生激烈的戰斗, 終於, 達拉斯從一位外星歌唱家的身上(嚴格地說是肚子里)得到了四塊元素神石, 但是, 莉露也身受重傷。 此時, 距火熱星球撞擊地球的時間已不足兩小時了, 達拉斯帶著四塊神石和莉露火速趕到埃及的五大元素祭壇。 在達拉斯的鼓勵底下, 莉露在最後關頭終於匯集風火水土四大元素的力量, 制止了火熱星球的推進, 避免了末日的來臨。
【看點】
眼花繚亂的特技,火爆激烈的槍戰,大氣磅礴的配樂,滑稽豐富的笑料等等加在一塊兒構成了這部極具娛樂片特性的影片。然而,還不止這些。什麼是戰爭?它怎樣產生?它該如何被制止?人類是否只剩下戰爭因而已無可救葯了?細觀全片您會發現其實從頭到尾都在探討和論證這些經典的話題。以暴制暴的方式只會使戰爭擴大,而摧毀火球的第五元素——愛,才是我們真正免於滅亡的強大武器。我們並非只剩戰爭,我們還有愛。正因為有了愛才有了被拯救的意義和價值,才有了活下去的信念和依靠。由此不難看出影片創作人員對人類社會的深刻認識。埋在出色的光影效果下的思想境界決定了本片絕不是一部簡單的娛樂片。它可算是90年代優秀科幻電影的代表之一。
【關於構思】
可以說《第五元素》是導演呂克·貝松在科幻片領域的回歸,因為他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科幻題材的《最後決戰》。「當我拍攝一部電影時,我希望帶領觀眾遠離他們的日常生活,」貝松說,「我會說,讓我帶你到沒去過的地方吧,一些只有在夢境中才去過的地方,比如地下、海底和太空。出於夢想和逃避,我對這種電影很著迷。」
影片片名「第五元素」源自古希臘物質組成學說的四種元素:土、氣、水、火。在中世紀,四元素說曾經作為了煉金術的理論依據,煉金術士們認為只要改變物質中這四種原始性質的比例,即可使普通金屬變為黃金。另外,這四種元素在一起可以產生出第五元素,那就是人。
從16歲時開始,呂克·貝松就開始構思這個故事,而當時他還不知道第五元素的概念。貝松回憶說:「那時候寫作只是為了找樂子,為了逃避每天的生活,去進入這個夢想的世界。我並沒想過某一天會拍攝它,而這個故事也逐漸發展為2、300頁。多年之後,我開始考慮可以將這個故事拍成電影。」
直到《碧海藍天》和《尼基塔》在國際贏得贊譽並取得商業成功之後,貝松才真正考慮《第五元素》,他說:「在拍完《尼基塔》之後,我開始嚴肅的看待這個故事,將它改編成劇本的形式。初稿有400頁,拍攝經費需要1億4500萬美元,不過在初稿中,我信馬由韁,根本沒考慮可行性的問題,我把想看的都寫了進去,後來我才開始思考實施的問題。」
在第三稿完成之後,貝松開始與編劇羅伯特·馬克·卡門(Robert Mark Kamen)共同修改劇本,兩人最終決定將故事一分為二、「我們完成劇本是為了能夠拍攝,」貝松解釋說,「所以一旦有所需求,續集劇本已經完成,盡管這不在計劃之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貝松還曾道出鮮為人知的巧合:「有一天我的父親無意間發現了柏拉圖關於這個題材的相關作品,他拿著書對我說,你知道你的電影被翻版了嗎?我拿來一看,柏拉圖所寫的內容與我的劇本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在《第五元素》中,貝松提出了一個假設:如果在另一個空間存在著生命的相對形式,並不是由生命力所構成,而是黑暗的罪惡。貝松解釋說:「生命力與這種罪惡的生命形式是對立的,就像火和冰一樣,生命力越是旺盛,就越會喚起和激怒對應的罪惡。」
在《第五元素》中的第23世紀。人類穿梭於星球之間,到處散播這種生命力,讓黑暗勢力愈加不安。「我們的存在讓它們窒息,它們要反擊,要滅絕一切能量和光亮的所有來源,消滅動物、植物和人類。但它們存在於另一個空間,這是局限所在,」貝松說。
影片中最獨特的莫過於展現在觀眾眼前的未來世界,貝松說:「我們著眼於所有人類的歷史,以獲取2259年最合情合理的設定。故事發生的時間很精確--2259年3月18日凌晨2點,當時世界會發展成什麼樣子?人們如何生活和思考?這對於我創造這個故事很重要,因為要讓觀眾接受這種真切未來的可能性。」
結果是,在未來的世界中,出現了代表宇宙間善良力量的外形醜陋的蒙督沙瓦人,和邪惡黑星的地球代理人佐格所率的貪婪殘暴的孟加羅軍隊,當然,還有我們前所未見的全新的地球。
【關於籌備】
為了將未來世界搬上大銀幕,製作設計師丹·維爾(Dan Weil)擔負著艱巨使命,早在1988年,他就曾參與呂克·貝松的《碧海藍天》的拍攝。1993年,在維爾的監督下,一支由頂尖級設計師和插圖師組成的團隊開始了漫長的籌備過程,期間還要與化妝部門和著名服裝設計師讓·保羅·戈蒂埃(Jean-Paul Gaultier)密切協作。為了篩選這支精英製作設計團隊,貝松看了幾百位設計師的作品,除了丹·維爾和法國著名插畫師讓-克勞德·麥茲埃爾(Jean-Claude Mezieres)之外,貝松又看中了7位藝術家。整個設計過程長達1年,最後完成時,有些人甚至有些害怕這個浩大的項目,因為在當時還不可能實施。
貝松很快將失望轉化成動力,當時他正在寫《這個殺手不太冷》,在30天內,貝松就完成了劇本,兩個月後,《這個殺手不太冷》開始進入前期准備階段。眾所周知,《這個殺手不太冷》取得了比《尼基塔》更大的成功,貝松在國際影壇的聲譽被進一步提升,哥倫比亞公司隨即看中了《第五元素》的拍攝計劃。
曾在《蝙蝠俠》、《夜訪吸血鬼》和《異形3》等影片中擔綱化妝師的尼克·杜德曼(Nick Dudman)負責製作片中全尺寸的造型服裝、自動木偶、外星人的太空服和大量五花八門的器官道具。貝松說:「尼克總是將最優秀的呈現給我們,而最讓我信服的是他的工作熱情。」
影片中未來城市的畫面由模型和數字特效共同組成,而擔任特效總監的正是曾製作《真實的謊言》、《夜訪吸血鬼》等100多部影片的特效奇才馬克·斯泰森(Mark Stetson)。
為本片擔綱配樂的艾瑞克o塞拉(Eric Serra)在為貝松的《最後決戰》創作樂曲時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吉他手,從那時起兩人就開始合作。作為當今法國樂壇的重要人物,艾瑞克·塞拉將007系列帶入了90年代,他為《007:黃金眼》創作的配樂成為了007音樂中的現代經典。在貝松看來,導演是眼睛,電影作曲家就是耳朵,他和塞拉已經共事了15年,合作了7部影片,兩人間的默契自不必說。
早在合作本片之前,貝松就與布魯斯·威利斯相識,他回憶說:「我和布魯斯在5年前初次相見,從那時起我們就一起討論了劇本。我們一直保持著聯系,在拍攝經費全部到位和劇本准備就緒之後,我去紐約將劇本交給了他,然後我出門購物,當我兩小時後回到他面前時,他說道,Ok,讓我們拍吧。」
【關於拍攝】
在毛利塔尼亞完成一周的取景之後,影片的主要拍攝於1996年1月8日拉開序幕,片中精美的布景是在倫敦松林製片廠的9個攝影棚中搭建的。值得一提的是貝松的執導方法,他就像攝影師一樣身體力行,這是他從早期的小成本電影中養成的習慣。在拍攝期間,特別是在特寫鏡頭中,貝松總是出現在場景中,在拍攝的同時修改演員的表演。「有時我會抓住演員的肩膀讓他移動到我想要的畫面位置,」他說,「如果這段鏡頭拍得不好,我會不喊『Cut』而直接與演員進行交談,我不想浪費『Action』、『Cut』然後重新再來所消耗的能量。」
貝松將這種方法比作外科手術:「你可以剖開某人的胸膛,伸手進去按摩心臟,他的生命便可以重新復甦,而在喊『Action』和『Cut』之間,什麼都有可能發生,直到演員疲倦或透不過氣時,我才會說『Cut』。」
除了之前與貝松合作過的加里·奧德曼之外,其餘的演員都對貝松這種零距離的執導方式很吃驚。布魯斯和伊恩(Ian Holm)起初都有點心煩意亂,不過不久之後,他們開始喜歡上了這種方式,因為他們知道導演不是在幾碼外盯著監控器,而是在表演中與他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