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評價電影《女間諜》
之前在影院看到本片的預告和海報,本來以為只是個普通的搞笑間諜片,拿女主胖胖的身材來開一些不高明的玩笑。今天有機會看到了試映,沒想到是一部徹底的女性主義電影,而且讓我這個不愛看喜劇的人從頭笑到尾。
本片女主年約四十,貌不驚人,個性謙虛,在生活中從來都是不起眼的存在。因為對男主默默懷有愛意,因此選擇成為CIA技術人員,在總部地下室的電腦前幫助男主成功完成一次又一次的任務。然而在男主因為某次任務失敗後,女主為了幫男主報仇,毅然提出參與現場任務,從而引發各種爆笑經歷。
這部電影並沒有像我所期待的那樣,描寫女主成為間諜後各種不適應而引發的笑話,而是突出了女主的智商和能力,每次都讓任務完成得超出預期。本片的大部分笑點其實在於女主強大的吐槽力和吵架技能,還有社會對女主這類貌不驚人女性的stereotype以及女主展現出的與之相反的個人魅力。當然各種無腦反派和豬隊友也是充滿了樂趣。
縱觀片中男性角色,基本沒有特別正面的人物形象刻畫,這與傳統間諜片里女性大多是花瓶的情況完全相反。Jason Statham飾演的特工有嚴重的性別歧視和大男子主義,因為懷疑女主的能力憤而辭職,一路上尾隨女主參與(其實是搞砸)各種行動,見到女主就要吹噓自己過往出生入死的經歷,還不忘警告女主她肯定會搞砸任務。Peter Serafinowicz飾演的義大利奔放男特工,腦子里只有性,時時刻刻不忘與女主調情順便拤油,和女主都被反派捉住關押起來時,幫女主解開繩索也不忘用一種奇妙的體位來調戲女主,實在有些猥瑣。Jude Law飾演的完美先生算是稍微正面一點的男性角色,風流倜儻身手敏捷,有些類似傳統間諜動作片的男主(邦德)。他被女主暗戀許久,卻一直沒有意識到,在最後見識了女主的智慧和能力後,才對女主有所表示,然而這樣的個性其實也算不上吸引人。其他各種男配則是要麼軟蛋要麼無腦,承擔了片中很多笑點。
片中女性角色形象各異,除了女主,還有女主的好友,同樣貌不驚人的CIA技術人員,最後也在行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Rose Byrne飾演的女反派雖然沒有大腦,但是傲嬌的個性也讓人覺得是個有趣的角色。Morena Baccarin飾演的女反派也貢獻了片中極為精彩的一出打戲。
值得一提的是,結尾處,男主終於明白了女主之前對他的愛意,也被女主的能力驚艷,向女主示好時,女主並沒有接受,這更突出了本片女性主義的特點。女主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意識到自我的重要性而不再被飄渺的暗戀而束縛。總而言之,這部喜劇雖然是間諜片,但卻打破了傳統間諜片里男性至上女性花瓶的桎梏,加上各種R級笑話,算得上是優秀的暑期檔電影。
❷ 求一首歌:是女聲唱的,曾經出現於美劇alias(雙面女間諜)第二季中,歌曲的部分歌詞如下
"There's Something Better" from Hathaway.
❸ 女間諜 電影好看嗎
個人覺得還不錯,值得一看。
分別是時光網與豆瓣網的評分,都挺高的了。
這倆網站就不用我介紹了。
時光網 女間諜(2015)Spy ,7.4分 ,716人評分 ,509人想看。
豆瓣網 女間諜 Spy (2015),7.7分,(30357人評價)。
❹ 電影《女間諜》背景音樂,
其實是這首 Dancing Lasha Tum
❺ 求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二戰時期的女間諜的電影
一戰:《西線無戰事》《空戰英豪》《勾魂谷》《聖誕快樂》《燃情歲月》(很經典的電影,盪氣回腸的音樂)
二戰:《太陽帝國》《辛德勒德名單》《拯救大兵瑞恩》《巴頓將軍》《風語戰士》《兵臨城下》《父輩的旗
幟》
《硫磺島家書》《細細的紅線》《大逃亡》《U-571》《遙遠的橋》《虎口脫險》《血戰阿拉曼》《紫日》《珍珠港》
❻ 女間諜電影里傑森說的經歷
傑森·斯坦森。《女間諜》(Spy)是一部於2015年上映的動作喜劇類敗讓電影。影片由保羅·費格執導,梅麗莎·麥卡西、傑森·斯坦森、裘德·洛、蘿絲·拜恩等聯袂出演。一向行事低調、在中情局擔吵空任分析師的察碰局蘇珊(梅麗莎·麥卡西飾)是位專門執行危險任務卻不為人知的無名英雄,然而,她的搭檔布萊德利(裘德·洛飾)在行動中因為不明原因消失無蹤,也連帶波及另一位頂尖中情局探員瑞克(傑森·斯坦森飾)的安危。為了找出搭檔的下落,並且拯救這個岌岌可危的世界,她自願當卧底,混進史上最危險的軍火商集團,企圖查出真相。然而在英勇救難的驚險過程中,卻引發一連串令人拍案叫絕的連環笑彈。
❼ 《女間諜》美國喜劇電影。誰有百度雲
《女間諜》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4MWb1o1v2M9EshqUwbAtA
《女間諜》是由保羅·費格執導,梅麗莎·麥卡西、傑森·斯坦森、裘德·洛、蘿絲·拜恩等聯袂出演的一部動作喜劇電影。影片講述了蘇珊·庫珀原本只是一名CIA辦公室文員。但因組織內部所有間諜身份都已暴露,蘇珊終於獲得機會,充當卧底,混進史上最危險的軍火商集團,試圖查出事情的真相的故事。該片於2015年6月5日在美國上映。
❽ 誰能給點唱卡巴萊的歌手名單. 給多點~
其實現在能欣賞卡巴萊的中國人很少,所以國內資源很少,比較著名的像Eva Meier可能在網路或搜狗里有,其他的到Youtube里去試試看。
這里提到許多:
卡巴萊音樂起初是一種在夜總會演出的歌廳式音樂劇,後來發展成表現政治、經濟和民生的音樂形式,文學性極強,尤其是上世紀20 年代柏林的「魏瑪卡巴萊」,許多歌都是由布萊希特、圖霍夫斯基等德國文學大家作詞。而年逾六旬的伊娃-邁亞,被公認為「魏瑪卡巴萊」在當今的權威演繹者。
19世紀80年代,卡巴萊(Cabaret)音樂從法國的紅磨坊起步,之後,這種起初在小酒館、夜總會表演的歌廳式音樂劇逐漸遍地開花,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缺培已廣泛流行於德國及整個歐洲。根據曲目單上的介紹,這種融合了滑稽、歌舞和小品劇的音樂形式與上海也有著不解之緣,在張愛玲的筆下,卡巴萊曾在昔日十里洋場的數百家夜店同時上演,是摩登上海的縮影,而在王家衛的影片《2046》中,卡巴萊的嫵媚也是緬懷老上海時不容錯過的一道風景。
11月底,德國著名卡巴萊歌唱家伊娃-邁亞(Eva Meier)來到賀綠汀音樂廳,在名為「愛與城——來自柏林的卡巴萊」的音樂會上,她與合作了7年之久的德國鋼琴家保羅.茨碧斯(Paul Cibis)合作,在嬉笑怒罵之間唱了近30首歌。曲目中有源自影片《藍天使》里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聽歌))的代表作《再次墜入愛情》(Falling love again),也有專為法斯賓德電影創作音樂的皮爾-哈本(Peer Raben)的作品,更多則是由海涅、布萊希特、庫爾特.圖霍夫斯基等文學大家填詞,庫特-威爾、漢斯-艾斯勒等著名音樂家作曲的作品,這些誕生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魏瑪卡巴萊」歌曲,被稱為「詩與音樂的完美結合」。
空前絕後的「柏林20年代」
伊娃-邁亞年逾六旬,被公認為「魏瑪卡巴萊」在當今的權威演繹者。采訪中,伊娃聲音輕柔,嗓音聽上去年僅花季。她介紹說,Cabaret 一詞源於法語,本意是指「小酒館」。憑借《玫瑰人生()》一曲風靡歐洲、人稱「小鳥歌後」的埃迪特.皮亞芙(Edith Piaf(聽歌))曾在巴黎麗都夜總會夜夜表演的就是「法式卡巴萊」,不過它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香頌」;美國的爵士樂也幾乎等同於「美式卡巴萊」。然而伊娃自豪地強調,當這種「酒館音樂」傳到德國時,孕育而生的「魏瑪卡巴萊」卻上升到了新的藝術高度——從1918年一戰結束到1933年納粹上台,「魏瑪時期」的柏林聚集了眾多劇作家、詩人和思想家,布萊希特、庫爾特-圖霍夫斯基等文豪與庫特-威爾(Kurt Weill)、漢斯-艾斯勒(Hanns Eisler)、保羅-德紹(Paul Dessau)、弗里德里希.霍蘭德爾(Friedrich Hollaender)等著名德國作曲家珠聯璧合,創造出極富文學性的德式卡巴萊。在節目演出單上,伊娃當晚演唱的25首曲目的歌詞,全都被逐行仔細地翻譯成了英語詩歌,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文本在德式卡巴萊中的重要性。
20世紀20年代,德國實行「魏瑪民主」,政治上相當寬容,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者筆耕不綴。卡巴萊無需精心製作的布景、服裝或特技效果,純粹以面對面歌唱與觀眾交流,這種簡單直接的載體,恰到好處地滿足了政論家們的需要。在德國,卡巴萊迅速發展成以詩歌、散文、文學短劇或者以幽默諷刺見長的小品劇為文本的形式。在與漢斯-艾斯勒的合作中,布萊希特為他的黑色幽默和左翼政治觀點找到了一個理想的出戚扮春口。如今,人們可以從他的歌詞中直接感受到當時德國高耐政治、經濟、民生的一個個「切片」。
只可惜,好景不長。隨著希特勒上台,卡巴萊藝術家們不得不閉上了他們的嘴。多為猶太人的作曲家和作家不是被迫流亡他鄉,就是從此銷聲匿跡。庫特.威爾和保羅.德紹等作曲家都流亡到了法國,布萊希特則不得不遠走丹麥。在德國,直至二戰結束後,卡巴萊這種藝術形式才逐漸得到恢復。
上世紀60年代以來,德國數家電視台開始播放卡巴萊節目,給一大批卡巴萊表演藝術家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台,使得卡巴萊在德國流傳更加廣泛。德國現有4大卡巴萊戲劇節,設立了近20項藝術獎。這種文學歌謠至今仍以強烈的政治性深得觀眾青睞,有些類似美國用笑話干預政治的晚間脫口秀節目。在德國,每年一度的「聖灰星期三」狂歡之日,既是卡巴萊藝術家進行政治諷刺的作秀之日,也是各政黨向其政治對手「算賬」的日子。
「魏瑪卡巴萊」唯一的詮釋者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誕生了一位影響20世紀音樂史的重要作曲家庫特.威爾(Kurt Weill)。他融合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首創出一種獨特的混合音樂廳、劇場、酒吧風格的音樂形式,成為「德國卡巴萊」之父。1928年,他與布萊希特合作的《三便士歌劇》(TheThree-penny Opera)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具有煽動性的歌曲風格,《馬哈哥尼》(Mahagonny)、《幸福的結局》(HappyEnd)等歌曲兼具娛樂效果與嘲諷意味,既能吸引達官貴人,也能打動販夫走卒。庫特-威爾被認為是美國音樂劇的創始者,1935年移居美國後,他創作的音樂劇被認為奠定了百老匯音樂劇、爵士樂、美國流行音樂的未來,「Mack the Knife」等作品曾被無數爵士、民謠與流行歌手翻唱。如今,伊娃常被邀請到五大洲的各大藝術節展現「柏林20年代」的風采,雖然已經成為歷史,但從某種程度上說,卡巴萊與如今風靡的美國舞台娛樂形式有著千絲萬縷的親緣關系。
在卡巴萊藝術界,人們常將伊娃的音色與庫特-威爾的妻子洛特-萊雅(Lotte Lenya)、德國歌舞劇皇後鄔蒂-蘭普(Ute Lemper)以及瑪琳-黛德麗相提並論。然而,伊娃卻表示,除了洛特-萊雅能唱早期卡巴萊音樂外,自己是唯一一個能原汁原味地唱出「柏林二十年代」風味的人。作為庫特-威爾的妻子,洛特.萊雅當然是唱紅那些歌曲的第一人,但她的主要身份是演員,曾在007系列電影中出演俄羅斯頭號女間諜,唱歌不過是副業。鄔蒂-蘭普則太年輕(生於1963 年),擅長的是「老歌新唱」。至於瑪琳-黛德麗,則從來沒唱過庫特-威爾的歌。在《藍天使》里,她穿著內衣,露著大腿,以濃重口音和沙啞嗓音演唱弗里德里希.霍蘭德爾創作的影片主題曲《再次墜入愛河》,成為風靡全球的性感女神,而霍蘭德爾則成了當時重量級的電影配樂大師。
伊娃表示, 包括偶爾唱唱卡巴萊的著名英國女歌手瑪莉安-菲絲佛(Marianne Faithful)在內,如今全球能唱卡巴萊的女歌手總共只有5-10個,同樣一首歌,不同演繹者的版本千差萬別,這同個性和經歷都有關。描寫「柏林20年代」的那些歌需要用心和感情極其投入地歌唱,對年輕的歌手而言,沒有很強的個性,很難掌控。
30多年前,畢業於慕尼黑Otto-Falkenberg戲劇學校的伊娃,在米蘭的皮可羅劇院以歌唱布萊希特的詩歌作為自己的首次登台演出。她表示,學習過表演和導演的經歷,對演唱卡巴萊而言極為重要。卡巴萊就是「一人歌劇」,其中富有戲劇張力和情緒的輾轉起伏,要在音調中表現激動、高興或者哀傷,臉、聲音、形體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都要足夠強烈,因此表演的功力和演唱實力需要旗鼓相當,語言反而是次要的問題了。唱了30多年,伊娃稱自己對於這門藝術仍滿懷熱情,「每次演唱都能令我興奮,因為那既是一個與觀眾互動的過程,同時,故事背後的幻想總在吸引著我」。
在音樂會上,伊娃也歌唱了年輕作曲家為其創作的歌曲。皮爾-哈本(PeerRaben)創作了法斯賓德所有電影作品的音樂,也曾為王家衛的《愛神——手》作曲。70年代以後,他繼承了德國文學歌謠的傳統,歌詞則是詩人漢斯-馬格努斯-恩岑斯貝格(Hans MagnusEnzensberger)、沃爾夫-萬卓薛克(WolfWondratschek)以及法斯賓德的大作。遺憾的是,哈本在去年逝世,伊娃因此更希望多唱些他的歌。
雖是「柏林20年代」的唯一詮釋者,但伊娃並沒有墨守陳規,反而積極地改革。一位聽過其演唱的德國人評價說:「盡管她演出的風格不能說是典型的德國風格,但我喜歡她那種表現力。」而伊娃說:「我更喜歡的是歌詞中滲透著的那種精神——艱苦的、悲慘的生活總會過去,生活是偉大的。」
B=《外灘畫報》E= 伊娃-邁亞(Eva Meier)
B:你的音樂會為什麼名為「愛與城」(Love and the City)?
E:我想說,其實音樂會的名字翻譯上是有一些誤解的。我選曲的主題是想說,在大都市中,人們孤獨、迷失、愛、夢想、恐懼、犯罪,閃爍不定,這是人類的命運,這也是其中一首詩歌的標題:《獨自在大城市裡》。但是他們說這樣在中文中聽上去不夠好,翻譯成「愛與城」可以這樣解釋:只要有了愛,城市中的一切都得以連接,或者解釋為「城市中的愛」,也不錯,可以包含很多寓意。
B:布萊希特、庫爾特-圖霍夫斯基的詩都包含很多政治思考,這些歌如今在德國還流行嗎?
E:在「德國卡巴萊」歌唱的主題里,政治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布萊希特和圖霍夫斯基都想藉此探索馬克思主義,所以他們思索經濟問題,歌詞里會唱到米和衣服。包括皮爾-哈本的歌里也有。我想,關於馬克思的理論,你們中國人也還在討論吧。
B:希特勒上台後,卡巴萊藝術就被禁止了嗎?
E:哦,你知道這種唱反調的藝術不可能受到當局的歡迎,而且大多數音樂家都是猶太人,他們都逃到美國去了。音樂家比作家稍微「容易」一些,但也容易不到哪裡去,只是他們的「語言」更抽象一些。但你知道,之後,他們為好萊塢的電影、電影音樂做了很大的貢獻,斯波利安斯基(Mischa Spoliansky)去了英國,也在那裡寫了不少電影音樂。布萊希特後來想方設法,第一時間就從美國返回東德,因為對他來說,德語的文化背景是至關重要的,之後,他又寫下許多不朽的詩作。
B:那二戰後,卡巴萊的發展勢頭如何?是否有很多新人重新開始創作歌曲?
E:在我看來,真正延續著前人風格的只有皮爾.哈本一人,他是獨一無二的,其他的卡巴萊藝術家全奔別的方向去了,是完全不同的風格。皮爾-哈本對我的影響很大,是我藝術風格的指導者。
B:現在的德國,喜歡卡巴萊的年輕人多嗎?
E:哦,當然沒有喜歡流行音樂的人多,但總有一群固定的觀眾,也有不少年輕人想去學習,很熱衷於聆聽。你知道,有的歌很浪漫,有的則很戲劇化,如果你一起欣賞它們,就像收到了一束有趣的花。
B:卡巴萊最早是在小酒館里演出,歌詞的內容也很生活化,搬到舞台上,會不會產生與觀眾的距離感?
E:卡巴萊是有不同的風格的,我個人比較喜歡在舞台上,更戲劇化、更精神性的溝通,我喜歡更為安靜的氛圍,觀眾更能投入到音樂中去,我的表演則更精微。
B:你現在定居香港,是否正在進行關於卡巴萊的教育工作?
E:目前還沒有,但我在考慮未來會教一些學生。
❾ 誰知道挪威電影《敵營芳翠》的詳細資料
電影的內容大致是這樣的:在德軍困中佔領挪威期間,夜總會老闆托爾-林德布羅姆依靠和培差德軍的合作發了財,在黨衛軍克魯格的幫助下,他為了自己的利益計劃建造一家新的鋁製品工廠,汪中山同時他也捲入了與夜總會歌手伊娃-卡爾森的感情糾葛,不想伊娃卻是英國的雙面間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