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Amazing Grace》這首歌
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 《Amazing Grace》中文翻譯為《奇異恩典》,也有人稱《天賜恩寵》,grace原意為"優雅、優美",此處解釋成"上帝對人類的慈悲、恩寵"。是美國最膾炙人口的一首鄉村福音歌曲,是美國人最喜愛的一苜贊美詩,也是全世界基督徒都會唱的一首歌,被奉為基督教聖歌。ROV. John NEWTON作於1779年,開始是一首傳統的民謠,或黑人靈歌,它表達了宗教的忠誠,其中包含著一個平淡但是極富深意的贖罪的故事,它成了基督徒每次祈禱懺悔時必唱的曲目,後來它流行越來越廣,超越了宗教,成了一首真正意義上的流行歌曲,成為人們祈求和平的經典歌曲,是人民精神世界的贊歌,歌的主題和《聖經》的主旨相符:懺悔、感恩、贖罪、重生,現在在任何庄嚴隆重的場合、在儀式上、在很多流行音樂唱片里、在國家級的典禮以及在美國前總統里根的葬禮上,你都能聽到這首聖潔,祥和,莊重,優美的歌曲。 《奇異恩典》創作於18世紀的贊美歌,歌詞作者是由1725年出生於倫敦的美國白人約翰牛頓John Newton ,歌詞簡潔充滿敬虔、感恩的告白,也是他的生命見證,約翰牛頓本是一名黑奴船長,無惡不作,後來反而淪落非洲。在一次暴風雨的海上,他蒙上帝的拯救,於是決心痛改前非,奉獻一生,宣揚上帝的福音,成為19世紀偉大的傳道人。去世之前,他為自己寫了墓誌銘:「約翰牛頓牧師,從前是個犯罪作惡不信上帝的人,曾在非洲作奴隸之仆。但借著主耶穌基督的豐盛憐憫,得蒙保守,與神和好,罪得赦免,並蒙指派宣傳福音事工。」這首詩歌就是他一生得拯救的見證。在歌中充滿了他對自己過去販賣奴隸的悔恨,和對不計較這些仍賜福於他的真主的感激之情。 作詞:John Newton 作曲:James P. Carrell, David S. Clayton 改編:edwin O. Excell 這首感人至深的極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其實是首聖詩,西方歌手演唱此曲的版本很多。在這段音頻中海浪和海豚的配樂表達出了原曲聖潔祥和的懾人氣氛。grace原意為"優雅、優美",此處解釋成"上帝對人類的慈悲、恩寵"。 08年《名偵探柯南》劇場版第12彈《戰栗的樂譜》中,秋庭憐子演唱的這首《天賜恩寵》《Amazing Grace》相信會給很多柯南迷帶來很深的印象。這個詞條近期受到關注,相信多半都是喜歡音樂的柯南迷們。這首歌作為《戰栗的樂譜》的主題曲,也是劇中貫穿整部電影的一條線索,《amazing grace》作為拯救之歌,不僅為柯南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而且也讓柯南與小蘭重歸於好。 此外柯南OVA版之八-《女子高中生偵探鈴木園子的事件簿》中,園子的劇本里園子和少年偵探團的登場音樂也是豎笛吹奏的《Amazing Grace》。
⑵ 求黑人震撼靈魂音樂,福音,就是要那種經常能在電影里聽到的,一大夥黑人在哪裡很投入滴哼唱。
i believe i can fly - Roberto Kelly 這首歌個應該都聽過 ,我是聽了不下千遍, 但是還是喜歡,永遠的經典。 但是我在這首歌里聽到了那一種「努力的而又溫馨的」感覺。
⑶ EVA真心為你中最後那首英文歌叫什麼
歌名:Komm,süsser Tod
歌手:緒方恵美
作詞:緒方恵美
作曲:緒方恵美
I know I know I've let you down
唉,已經結束了
I've been a fool to myself
我一直自欺欺人
I thought that I could live for no one else
我以為我能不為他人而活
But now through all the hurt and pain
現在,這些過往的傷痕
It's time for me to respect
讓我有點敬畏這
The ones you love mean more than anything
曾經以為比什麼都重要的愛
So with sadness in my heart I feel the best thing I could do
靈魂悲傷,肉體痛苦
Is end it all and leave forever
我能做的就是結束這一切,得到補完
What's done is done it feels so bad
木已成舟
What once was happy now is sad
歡愉如今已成憂傷
I'll never love again my world is ending
我不配得到愛情,我的世界已經終結
I wish that I could turn back time
多麼希望時光倒流
Cos now the guilt is all mine
因為我犯下了大罪
Can't live without the trust from those you love
失去了一切,不能苟活於世界
I know we can't forget the past
唉,不能忘記過去
You can't forget love and pride
你也無法忘記你的愛
Because of that it's all killing me inside
你的驕傲已經殺死了我內心
It all returns to nothing
一切都將歸於虛無
It all comes tumbling down, tumbling down, tumbling down
一切都將散落,瓦解,消散
It all returns to nothing
一切都會重來
I just keep letting me down, letting me down, letting me down
然後繼續讓你失望,不斷地失望,不斷地失望
In my heart of hearts I know that I could never love again
內心深處我知道我不配有愛
I've lost everything, everything
我失去了一切,我失去了一切
Everything that matters to me, matters in this world
一切對我好的人,對我重要的事
I wish that I could turn back time
我多希望能讓時光倒流
Cos now the guilt is all mine
因為我犯下了大罪
Can't live without the trust from those you love
失去了一切,不能苟活於世界
I know we can't forget the past
不能忘記過去
You can't forget the love and pride
你也無法忘記你的愛
Because of that it's kill in me inside
你的驕傲已經殺死了我內心
It all returns to nothing
一切都將歸於虛無
it just keep tumbling down, tumbling down, tumbling down
一切都將散落,瓦解,消散
It all returns to nothing
一切都會重來
I just keep letting me down, letting me down, letting me down
然後繼續讓你失望,不斷地失望,不斷地失望
歌手緒方恵美演唱的這首歌曲《Komm,süsserTod》,歌曲的作詞是由緒方恵美編寫的,歌曲的作曲是由緒方恵美擔任編寫的,歌手發行的《アニメグ。25th High Edition》專輯之中收納了這首歌曲,專輯於2017年10月11日開始發行。
《Komm,süsserTod》這首歌曲也是歌手的眾多優秀作品之一,這首歌曲發行之後,深受歌迷的追捧,這首歌曲也被其他歌手翻唱和粉絲日常的哼唱。歌手PurpleJazzProject演唱這首歌曲,收納於其專輯《暴走JAZZ》之中。
《來吧,甜蜜的死亡》原名為《Komm, süsser Tod》(德語),是EVA劇場版《The End of Evangelion》的插曲,是劇中第三次沖擊時全體人類肉體LCL化,回歸到Lilith(第二使徒)時的配樂。
《來吧,甜蜜的死亡》後段插入搖滾現場和演唱會般的音效,歡快的節奏與極度悲哀的氣氛形成強烈對比,使人受到巨大的心理沖擊。
⑷ 多介紹幾部好看的福音電影。感人的,意義深刻的,都行。多多益善。
1.婚紗(結婚禮服),雖然說離不開癌症這個老套的劇情,但是看了真的不會讓你後悔,小女孩演的太好了,真的看了好虐心,後半部分哭著看完的。
2.個人是覺得只要講到忠犬啊什麼的就好虐心,好催淚。一部是《忠犬八公的故事》(我看的是美版的,很感人,日版的太早- -不想看畫面舊的..但是據說也很經典)還有一部是《人狗奇緣》,這狗太可憐了。整整一個禮拜我都在想,好難過好難過。。
3.《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劇情很好!結局有點出乎意料。像是歐亨利是的小說啊~也挺感人的,但是哭的沒前面幾個多。
⑸ 【合集】20部經典福音電影,【在線觀看】免費百度雲資源
20部經典福音電影,在線觀看免費資源
劇名:聖保羅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⑹ 蝙蝠俠大戰超人電影中,超人戰死後,下葬的音樂是什麼
歌曲名:《amazing grace》
《Amazing Grace》是美國的一首鄉村福音歌曲,歌詞由約翰牛頓 John Newton 於1779年所作。中文翻譯為《奇異恩典》,也有人稱《天賜恩寵》,grace原意為"優雅、優美",此處解釋成"上帝對人類的慈悲、恩寵"。
是美國最膾炙人口的一首鄉村福音歌曲,是美國人最喜愛的一首贊美詩。ROV. John NEWTON作於1779年,開始是一首傳統的民謠,或黑人靈歌,它表達了宗教的忠誠,其中包含著一個平淡但是極富深意的贖罪的故事。
它成了基督徒每次祈禱懺悔時必唱的曲目,後來它流行越來越廣,超越了宗教,成了一首真正意義上的流行歌曲,成為人們祈求和平的經典歌曲,是人民精神世界的贊歌,現在在任何庄嚴隆重的場合、在儀式上、在很多流行音樂唱片里、在國家級的典禮以及在美國前總統里根的葬禮上,都能聽到這首歌曲。
(6)福音歌曲電影擴展閱讀:
歌曲背景——
歌曲講述的是理想主義者威廉·威伯福斯在18世紀的英國國會長期堅持反黑奴運動並與反對者展開斗爭的故事。1797年,近34歲的基督教信徒、反對黑奴運動的鼓動者威廉·威伯福斯的身體被明爭暗鬥的議會給弄垮了,患上大腸炎,只好退休到他鄉下的朋友亨利和瑪芮安妮·湯頓那裡去度假。威廉·威伯福斯是一個特別有愛心的人,也十分珍愛動物們。
在鄉下,他曾嚴厲地指責兩個鞭打馬兒的農夫,怪他們不應該虐待動物。在威廉·威伯福斯休假過程中,他還向他的崇拜者,後來成為他妻子的芭芭拉·史普納講述了他所為之奮斗的事業…
八年前,僅21歲的威廉·威伯福斯在好友威廉姆·彼特的勸說下加入了英國議會。當時只有24歲的威廉姆·彼特後來成了英國國會的最年輕的首席執政官。
威伯福斯與威廉姆·彼特以曾經的黑奴運動領導人湯瑪斯·克拉克森和自由黑奴作家Oloudah Equiano的思想為指導,共同領導了反奴隸運動,與塔爾頓君主和克拉倫斯公爵展開激烈的斗爭。但是,盡管他們做了最大的努力,1791年,由威廉·威伯福斯擬定的關於反黑奴的議案還是被國會否定。
⑺ 韓國福音電影一個音樂家變成什麼又回復嗓音的故事
我的帕瓦羅蒂 파파로티 (2012)
導演: 尹宗燦
編劇: 劉英雅
主演: 李帝勛 / 韓石圭 / 姜素拉 / 吳達洙 / 趙鎮雄
類型: 劇情 / 音樂 / 傳記
製片國家/地區: 韓國
語言: 韓語
上映日期: 2013-03-14(韓國)
片長: 127分鍾
又名: 帕瓦羅蒂 / 帕帕羅蒂 / My Pavarotti
⑻ 什麼樣的歌叫「soul」呢
世界主流音樂發展史:索爾音樂篇
一、概 述
什麼是索爾(Soul,又譯"靈魂樂")音樂?一些著名的索爾音樂家是這樣認識的:
奧蒂斯·雷丁(Otis Redding)說:"我不是布魯斯歌手,也不是節奏布魯斯歌手,而是索爾歌手。我們沒有任何准備地走進錄音棚,錄下我們所唱的,這就是索爾。你怎麼感覺就怎麼唱。"
《美國流行音樂通史》是這樣解釋的:索爾是"你真正要從心裡說出來的某種東西……某種你想到的,在你心裡的,你看到的和你感覺到的實實在在的東西"。
阿撒·富蘭克林(Aretha Franklin)說:"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索爾來自福音歌和布魯斯。對我來說,索爾就是一種感覺,一種很深的感覺,它從我內心產生,我把它表現出來……正是這樣一種感情,通過它,影響其他人。"
米爾特·傑克遜(Milt Jackson)說:"(索爾)是你不能從書本或研究中得來的一種表演。我的情況是,我相信,在教堂音樂中聽到的和感覺到的東西……對我音樂生涯的影響是最有力的。"
我們可以從中看出,索爾強調內心感情的自由表現,而且與黑人宗教有關。因此,有位評論家作了以下歸納:"假如我們把節奏布魯斯和福音歌的特點結合起來,允許音樂家充分自由地利用這些成分,表現他(她)心底的感情,顯然,我們就可以接近於理解那個難以捉摸的名詞'索爾'了。"
《美國流行音樂通史》中歸納得更為簡練:"索爾是帶有福音歌宗教熱情的節奏布魯斯"。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索爾是福音歌和節奏布魯斯的結合,是福音歌這種宗教音樂形式世俗化、流行化的結果。
二、福音歌
19世紀末,伴隨著五旬節派教會(基督教派別之一,主要由社會低層人士組成)的興起,福音歌(Gospel)也隨之誕生了。它與拉格泰姆、爵士樂差不多同時出現,不同的是它來自黑人教堂禮拜儀式,是禮拜儀式的組成部分,但也通過音樂會、廣播和唱片等途徑傳播。
黑人宗教生活中還有一種歌曲叫"靈歌"(Spiritual)。靈歌的產生比福音歌早,是19世紀初美國南方黑奴在白人贊美歌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靈歌歌唱的題材大都與死亡、復活、解脫和希望有關。它的流傳主要依靠口頭傳播,旋律、和聲都比較簡單,節奏中帶有從黑人勞動歌曲中演變而來的很多切分,一般沒有樂器伴奏,歌唱時常以拍手頓足等動作相配合。靈歌發展到後來,由於爵士樂的成分越來越大,慢慢地演變成了福音歌。
福音歌的歌詞取自聖經或黑人生活體驗,多黑人土語。按照某些牧師噢法,它敘述"福音真理",給人帶來"好消息",因此才叫"福音歌"。演唱福音歌時,感情強烈,表現形式狂放自由,與白人演唱宗教歌曲時大不相同。因此有人說?quot;黑人的宗教不是通過靜思去接近上帝的,而是經由肉體的舞蹈、渲泄的喊叫,在迷狂中達到忘我"。
福音歌的演唱形式眾多,有獨唱、合唱、重唱、齊唱等,大多速度較快,有很多復雜的切分節奏,很多聲部之間的呼應,中間夾著呼喊、呻吟、慟哭、以及假聲,並伴有拍手頓足等舞蹈動作,提供對位節奏(例41)。如:美國電影《修女也瘋狂》中就運用了大量的福音歌作為影片的插曲。最早的福音歌少不了鈴鼓伴奏,後來,不斷有其他樂器如風琴、鋼琴、吉他等加入進來。福音歌的結構,一般來說比較簡單,有很多樂句的重復,但由於演唱時隨著感情的驅使而自由發揮,使歌曲的旋律經常出現下滑式的華彩,而節奏變得更加復雜。
從1977年起,格萊美獎增設了傳統福音歌和現代福音歌兩項演唱獎。1983年又將它改為最佳福音歌曲演唱男聲、女聲和合唱三項大獎。顯然,福音歌已經走出了教堂,它已不再是一種單純的禮拜儀式了。因此,福音歌通過各種傳播使其變得更加的流行,也因此使其走進了世俗的商業社會。這無形中預示了一個結果:索爾音樂正在逐漸地形成。所以說索爾音樂是福音歌世俗化、流行化的結果。
三、索爾歌手
1948年起,在大西洋唱片公司(Atlantic)的推動下,逐漸出現了很多索爾歌曲和歌手,到60年代末,索爾已成為流行音樂中的一個重要品種,當時的代表人物有雷·查爾斯、威爾遜·皮克特(Wilson Pickett)、阿撒·富蘭克林、薩姆和戴夫(Sam and Dave)、喬·特克斯(Joe Tex)、奧蒂斯·雷丁(Otis Redding)、詹姆斯·布朗等。下面著重介紹三位最著名的索爾音樂家雷·查爾斯、阿撒·富蘭克林和詹姆斯·布朗。
雷·查爾斯(Ray Charles)
雷·查爾斯,生於1930年,是一位早期的索爾演唱家。他6歲時因患青光眼而雙目失明,在此之前已開始學習鋼琴,後來成為鋼琴家和歌手。當他談起早年在教堂受到的影響時說:"每個星期日都去教堂,所以很自然,我的周圍都是教堂音樂。傳教士宣講幾行,教堂全體人員就會唱出他所說的,這完全是即興地插入;在雷·查爾斯的早期錄音里,他把世俗的歌詞即興插入他所熟悉的福音歌里,常常也結合一些爵士樂和布魯斯的成份。
到了60年代初,這種世俗與宗教相結合、感情色彩濃烈的黑人音樂有時也被稱作"放克"(Funk),與此同時"索爾"這個名詞也越來越多地得到使用,其含義與"放克"幾近相同。("放克"是將福音歌的特點與非洲音樂復雜的復合節奏相結合。它的特點是在一二個和弦的基礎上即興演奏引子似的片段,不斷重復,延長時間,並具有強烈的切分節奏;它的速度通常適於舞蹈。)比起福音歌來,索爾(或放克)的拍子變得更為強勁,樂隊里增加了電聲樂器,總的曲式框架更加固定。但是索爾歌手始終保持福音歌表現上的充分自由:自由的音高、音色、節奏和結構。
阿撒·富蘭克林(Aretha Franklin)
阿撒·富蘭克林,1942年生於孟菲斯,兩歲時隨家移居底特律。她的父親是牧師,母親是福音歌歌手。富蘭克林從小在教堂環境中長大,8歲起在教堂唱歌。60年代初,她演唱了6年的波普歌曲,錄了4張專輯,但成績不佳。大西洋唱片公司的製作人傑瑞·韋克斯勒(Jerry Wexler)早就發現富蘭克林有福音歌的根基,應該朝索爾方向發展。因此,1967年,當阿撒·富蘭克林與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前簽約公司)合同期滿時,韋克斯勒立即讓她與大西洋唱片公司簽約。阿撒·富蘭克林長期積累的福音歌演唱才能馬上得到了體現。
如果說,大西洋公司已成為索爾音樂的代理標記的話,那麼,阿撒·富蘭克林就是這標記上第一顆璀璨的明星。大部分索爾演唱家的主要聽眾仍是黑人,也許偶爾會進入白人市場。阿撒·富蘭克林則不同,她沒有改變索爾的特色,卻在黑人和白人中都擁有大量聽眾。阿撒·富蘭克林的音域很寬,常常可以充滿激情地從很低的女低音快速轉向喊叫式福音歌女高音。不管她演唱什麼歌曲,傳統的民歌、還是百老匯作曲家的作品,都會打上她自己的烙印。
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
就像阿撒·富蘭克林是索爾女歌手的代表一樣,詹姆斯·布朗是索爾男歌手的代表,但是兩人的風格並不一樣。阿撒·富蘭克林精確地控制自己的音高和音色,她的聲音清楚而有力。詹姆斯·布朗的聲音也很有力度,但卻是粗厲的、喊叫的、直不愣登的。
詹姆斯·布朗,1933年生於喬治亞州的奧古斯塔。他於50年代中期成立福音歌小組,取名"頂好的火焰"(Famous Flames),與"國王"(King)唱片公司簽約。60年代初,詹姆斯·布朗帶領由40人組成的"詹姆斯·布朗歌舞隊"在全國巡迴演出。正是此期間,他發展了獨特的表演個性。他的歌唱總是用盡全力,結合喘氣、呼叫、嗚咽等,成了演藝界出名的"最賣力的人"。表演結束時,他臉上流著汗,雙膝彎曲,好像就要暈倒在台上一樣。這時,有人上來扶他下場,而他又會轉回來,拼著命不顧一切地繼續演唱。幾次來回,使觀眾也陷入瘋狂的激動之中。他的舞蹈也很有名,影響了從邁克爾·賈格爾("滾石"樂隊主唱)到邁克爾·傑克遜(Michael Jackson)等很多人的表演。也有人說:"詹姆斯·布朗在現場演出中的古怪行為和舞蹈場面,成了他藝術的主要部分。"
60年代中期,詹姆斯·布朗的演唱變得更加原始、粗獷,強調"呼喊",而音樂卻變得十分簡單,常常在二三個和弦的襯托下,依靠即興重復音型,即所謂"連復"手法,使情緒熱烈和激動起來。1967年是詹姆斯·布朗的鼎盛之年,估計有300萬觀眾出席他的音樂會,賣出唱片5000萬張。1967- 1972年期間,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節奏布魯斯排行榜上列為第一。他成了有世界影響的黑人象徵。到了70年代中期,流行樂壇的風格變了,很多黑人跳起了迪斯科。從那以後,詹姆斯·布朗的成績一直都處於"平淡"狀態。
四、摩城音樂
50年代中期,隨著搖滾樂的出現,流行音樂似乎有了一個統一的市場,盡管社會的其他方面,如種族隔離仍很嚴重。可是,到了60年代,當社會正朝著消除種族隔離努力的時候,音樂產業反而退回到了隔離狀態。
60年代初,青少年的偶像,如沖浪音樂、民謠搖滾、"披頭士"等等,都是白人。而索爾基本上只在黑人市場流行。索爾歌手很少有白人,大部分都在黑人俱樂部或城市的貧民區演出,他們演唱得最好的歌曲,都只能在節奏布魯斯的排行榜上獲得名次,只是偶爾有所突破。這時,有一家唱片公司想方設法把帶有索爾傾向的黑人音樂與波普相結合,打入白人市場,使它不僅在節奏布魯斯,也在波普排行榜上有名。這家唱片公司叫做"摩城"(Motown),它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摩城也因此成了流行音樂中一種風格的代表。
摩城的索爾音樂與真正的索爾音樂相比,根基是相同的:都是福音歌和節奏布魯斯。但是,由於摩城的索爾吸收了波普的成分,一方面,固然使它的聽眾更廣泛,商業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另一方面,也可以說已經不是真正的索爾了。
它與真正的索爾區別在於:它不是一種即興的藝術,沒有自由發揮的餘地(這也許正是原來福音歌和索爾的生命力之所在),索爾音樂那種原始的、自然狀態的表現在摩城的聲音中已經找不到了。相反,它已經過修飾、加工,是專業化的,無論是歌聲還是樂隊都是預先精確地設計好的。盡管如此,它在商業上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說摩城音樂(Motown Music)是索爾音樂商業化以後的產物。
摩城的創立者是唱片製作人兼歌曲作家巴瑞·戈迪(Berry Gordy,1929年出生)。戈迪年輕時曾在他的家鄉底特律辦過唱片公司,發行爵士樂,但沒成功。1960年,他借款700元,在同一城市建起了"摩城"唱片公司。
摩城(Motown)這個詞是從底特律的別稱"摩托城"(Motor town,或譯"汽車城")而來的。戈迪依靠自己的音樂直覺和經營思維以及以往的經驗,已經懂得如何才能取得成功。果然,不到十年時間,摩城推出了很多" 流行索爾"熱門歌曲和一批傑出的歌手和樂隊。它本身也從小小的規模發展成美國由黑人擁有和經營的最大的唱片公司,以致它的唱片銷量在60年代超過美國任何一家公司。
戈迪的成功首先在於依靠有才能的音樂家。摩城的歌手很少自己作曲,戈迪聘用為摩城作曲並製作唱片的先後有斯莫基·羅賓遜(Smokey Robinson)、諾曼·惠特菲爾德(Norman Whitfield)、多齊爾(Lamont Dozier)和霍蘭兄弟(Eddie Holland and Brian Holland)等。在他們的精心製作下,成功地推出了一批歌手和演唱組。他們有斯莫基·羅賓遜領導的"奇跡"(Miracles)演唱組、女歌手瑪麗· 韋爾斯(Mary Wells)、男聲五重唱組"誘惑"(Temptations)、男歌手馬文·蓋伊(Marvin Gaye)、女聲五重唱組"奇妙"(Marvelettes)、男聲四重唱組"四頂尖"(Four Tops)、"黛安娜·羅斯與至高無上"(Diana Ross and the Supremes)演唱組等。
戈迪的成功還在於他的經營方式。他按照固定的音樂風格對摩城的產品進行嚴格控制。摩城的歌曲具有比較復雜的樂曲編配技術;使用包括弦樂在內的樂隊伴奏;歌詞很少雙關語或黑人用語,避免任何重大的或有爭議的題材,主要敘述青少年浪漫故事(1968年以後有所突破)。
摩城於1971年離開底特律,搬到洛杉磯(日落大道),它以繼續推出"傑克遜五兄弟"(Jackson Five)、"艦隊司令"(The Commodores)、史蒂維·旺德和黛安娜·羅斯等明星的作品而取得成功。但是,戈迪的嚴格控制使很多人受不了而離開了摩城。1988年,摩城終於賣給了MCA音樂公司。
通過與摩城簽約取得成功的歌手與團體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還有女聲三重唱組"馬撒和范德拉斯"(Martha and the Vandellas)、特雷爾(Tammi Terrell)、小沃特(Jr Water)等。下面重點介紹黛安娜·羅斯和史蒂維·旺德。
黛安娜·羅斯(Diana Ross)
黛安娜·羅斯,1944年出生於密西根州底特律,從小在教堂唱歌。中學時與兩個朋友一起組成女聲三重唱?quot;最優" (Primettes),畢業後與摩城簽約。開始,她們只是作為韋爾斯、馬文·蓋伊等人的伴唱,後來改名"至高無上"(Supremes),才獨立錄制唱片。
黛安娜·羅斯的嗓子清澈、委婉,很適合"至高無上"所表現的青少年愛情的主題。因此,她的聲音有"甜美的索爾"之稱。1965年,"至高無上"在國內外巡迴演出,有時出場費可高達10萬美元。隨著黛安娜·羅斯的獨唱表演越來越突出,在戈迪鼓勵下,黛安娜·羅斯於1969年離開"至高無上",開始獨唱生涯,第二年獲格萊美最佳女歌手獎。1971年主演電視劇《黛安娜》(Diana),1972年拍攝她第一部影片《女人演唱布魯斯》,扮演主角--美國歷史上著名的爵士歌手比利·霍利迪。70年代,她還發表了兩張專輯《黛安娜·羅斯》(1976)和《黛安娜》(1980)。一系列的成功使羅斯成為流行音樂領域中的一位超級明星。1981年,她與萊昂內爾·里奇(Lionel Richie)一起演唱的《無盡的愛》(Endless Love,同名電影主題歌),在波普排行榜奪冠達9周之久。同年,她離開摩城,改與美國廣播唱片公司(RCA)簽約。
史蒂維·旺德(Stevie Wonder)
1950年,史蒂維·旺德出生於密西根州薩吉諾,原名莫里斯(Steveland Morris),先天失明。不久,隨家遷往底特律,並在當地教堂唱歌,10歲時,通過"奇跡"成員介紹,來到摩城試唱。他能唱歌、彈琴、打鼓,錄音棚里能找到的樂器他幾乎都能演奏。戈迪對他的才華大為贊賞立即與他簽約,並替他改名為小旺德(Little Stevie Wonder)。他的第四首單曲《指尖,第二部分》(Fingertips,Part2根據一次現場演出的第二部分錄音而成)於1963年獲波普排行榜冠軍。
《指尖》傳達出盲人通過指尖的觸摸對生活的感受,是一首強烈的、具有福音歌特點的歌曲,"12歲的天才"(當時大家這么稱呼他)獨唱和自吹口琴,與有力的背景樂隊相結合,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60年代,史蒂維·旺德有16首作品進入"最佳40",這里有地道的索爾歌曲,也有白人搖滾歌曲的翻唱版。70年代,他的童腔已經消失,他繼續擴展自己的音樂知識和理論,注重作品的創作技術,特別是和聲的運用。
此後,史蒂維·旺德發表了一系列具有自己風格的專輯,並都由他獨立製作。為了擺脫摩城的控制,他於1971年建立了自己的錄音公司,並與戈迪達成協議,摩城負責發行,對半分利,在藝術上史蒂維·旺德自己說了算,這在摩城是沒有先例的。
在1972年的《(盲人用)書刊錄音唱片》(Talking Book)中,有兩首歌曲獲排行榜第一,一首是《迷信》(Superstition),把索爾與迷幻搖滾兩種風格相結合。另一首是《你是我生命中的陽光》(You are the sunshine of my love,例42)略帶爵士搖滾的特點。專輯《內心聽覺》(Innervisions,1973)及其他一些歌曲的歌詞具有更多的社會意義。
到了80年代,史蒂維·旺德風華不減當年。他為電影《紅衣女郎》(The lady in red,1984)創作的歌曲《電話訴哀情》(I Just called to say I love you),不僅獲排行榜第一,而且還獲奧斯卡最佳電影插曲獎。從1974-1984年間,史蒂維·旺德共獲得15項格萊美大獎,創美國流行樂壇最高紀錄。
五、其他索爾音樂
70年代,索爾音樂繼續得到發展,它像70年代整個流行音樂一樣,也呈現出了復雜多樣的局面。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歌手、團體以及後面將會提到的邁爾克·傑克遜之外,還有"斯萊和斯通一家"的"迷幻索爾";"大地、風和火"繼續摩城風格但變得更復雜些的索爾音樂以及英國逐漸興起的"藍眼睛索爾" (Blue-Eyed soul)。
"斯萊和斯通一家"(Sly & the Family stone)樂隊
斯萊·斯通(Sly Stone),1944年出生於達拉斯,從小在教堂唱福音歌。不久隨家遷往舊金山海灣地區,大學時學了三年小號、音樂理論和作曲。1967年,他效仿海灣地區的嬉皮士社團,組織了一個包括黑、白兩個人種,有男有女的樂?quot;斯萊和斯通一家"(sly & the Family stone),共7個人,其中有斯萊的妹妹和弟弟。斯萊自己唱歌、演奏吉他和鍵盤樂器。
"斯萊和斯通一家"在搖滾舞曲的節拍和低音線條的基礎上結合了管樂、迷幻搖滾中常用的那種比較鬆弛的吉他演奏,以及與吸毒有關的歌詞,成了第一個表演所謂"迷幻索爾"的樂隊。他們演唱時,經常由兩人或三人主唱,兩個明顯不同的男聲部與一個女聲部並置在一起,產生一種獨特的和聲效果。
"大地、風和火"(Earth,wind and Fire)樂隊
從音樂上看,"大地、風和?quot;是70年代最好的黑人樂隊之一。它是由懷特(Maurice white,1941年出生於孟菲斯)於1970年在洛杉磯成立的,樂隊陣容寵大,經常有八九個人。"大地、風和火"的音樂結合了復雜的爵士和聲和有力的放克節奏,所以後來也被稱作"爵士放克"。
在他們70年代的幾張專輯中(如《感激》Gratitude 1975,《精神》 spirit 1976等)可以看到樂隊的風格逐漸走向成熟。平穩的演唱,幾個聲部的完美結合,經常使用假聲;節奏是搖滾樂式的,但比一般搖滾樂更豐富,鼓、貝司、節奏吉他和鍵盤樂器之間密切配合就像是一個完整的爵士樂隊;管樂演奏節奏復雜、風格多樣,有索爾式的簡短呼應和自由表現,也有爵士樂式的即興獨白。80年代, "大地、風和火"的重要專輯有《升起》(Raise,1981)、《有力的光》(Powerlight,1982)等。
喬·庫克(Joe cocker)
喬·庫克,1944年5月出生於英國的謝菲爾德,是英國"藍眼睛索爾"的代表人物。庫克於12歲時踏上舞台,曾加入哥哥的樂隊任鼓手和口琴演奏。由於受搖滾樂、布魯斯及雷·查爾斯等人的影響,庫克的演唱樹立了獨具特色的風格。
喬·庫克曾當過加油工,還干過雜志發行社的包裝活。1969年,他的首張專輯《有我朋友的一點幫助》(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使其獲得了成功,同名標題曲一舉獲得英國排行榜冠軍。1969年,他的第二張專輯為其贏得了更多的榮譽,一首《戴爾塔女士》(Delta Lady)更是受到了大眾的喜愛。同年,庫克舉行了全美巡迴演出。此後兩年,由於演出、錄音的極度勞累和麻醉劑上癮,使他暫時離開了舞台,直到1972年再次復出。1982年,專輯《謝菲爾德的鋼鐵》(Sheffield Steel)集索爾、搖滾、敘事歌曲等風格於一體,是庫克最有代表性的專輯之一。
范·莫里森(Van Morrison)
范·莫里森,1945年8月31日出生於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是英國索爾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范·莫里森的音樂風格涉及面甚廣,布魯斯、爵士、鄉村、民謠以及索爾音樂無一不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來,索爾只是他音樂風格中的一部分。
由於受到父母的影響(母親曾是一名爵士歌手),很小就對布魯斯和爵士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5歲時離開學校開始從事音樂工作。1963年組織了" 他們"(Them)樂隊,並出版了兩張專輯。1969年,他在"華納兄弟"(Warner Brothers)公司推出了第一張個人專輯《星際星期》(Astral Weeks)。隨後,於1970年推出的《月宮舞》(Moondance)是他的一張重要專輯,他把節奏布魯斯和爵士樂有機地結合到了一起。1980年,專輯《普通一員》(Common one)帶有濃烈的鄉村浪漫主義情調。從1990年以後,莫里森幾乎每年出版一張專輯。1995年出版了第22張個人專輯《像這樣的日子》(Days like this)。1996年錄制了一張向爵士鋼琴家本·西德蘭(Ben Sidran)和阿利森(Allison)致敬的專輯《莫西·阿利森之歌:告訴我點什麼》(Songs of mose Allison:Tell me something)是一張典型的爵士唱片。
⑼ 美國電影講一個黑人歌手沒有創作靈感,回想童年父親的影響,最後寫了一首歌, 成了美國經典的福音歌曲…
這個應該是教父。我給你詳細介紹一下這部電影。
身為女生對於麥克的結局有點不忍心。但是凡事都有因果輪回,在西西里避難是他人生的分界線,從此之後他的人生再不屬於自己計劃中的那個樣子也不屬於他父親期待的那個樣子,迫於現實他被推出來成為家庭的擔當,我在想即使他哥哥不發生意外,他也會成為這個家族領導者,早晚而已,他的手段與他父親的截然不同,我寧願相信在當時的狀況下是最合適,成長經歷和現實讓他選擇這種方式,但是還是不盡如意,在二戰後民主政治進入飛速發展時期,他又怎麼可能幫助家族洗白。
對於他和凱的分開讓人唏噓不已,但是又是必然的,凱來看孩子被他遇到關上門時,讓我想起第一部他穿著軍裝風采奕奕的樣子,我真希望凱是留在他記憶中曼妙的女子,而成為家長的麥克需要的是默默支持他的妻子而已。現實往往在我們無意識的時候把我們自己變成了另一個樣子,都是生存而已,對於我們小人物一樣,可能在人生轉折點明明有很多條路走,我們只是選擇了一條最適合自己的一條,我們要承擔選擇的結果。
《教父》小說和電影其實在第二部和第三部相差很多。電影《教父》三部曲講的就是一個義大利黑手黨家族的興衰史。家庭有家庭的規則,社會有社會的規則,黑手黨也有黑手黨的規則。電影教父矛盾原點就在於規則。老教父有老教父的規則,不碰,你去買賣,就是壞了規矩。家族有家族的規矩,餐桌上不談政治。弗雷多背叛家庭,不管怎樣就是壞了道上的規矩。教父是黑幫片,更是家庭片。黑手黨人連接的基帶就是對黑手黨規則的認可以及血脈。是的,你收他為教子,你就要像老父親一樣守護他。另外,電影的鏡頭設計,燈光效果和音樂在現在看依然精緻大氣。電影背後的價值觀並不恢宏,卻展現了人的價值和慾望。人的價值最直接的體現就在於規則和尊嚴,這點在電影情節中顯而易見。
以上就是點評。
⑽ 《EVA》TV版的開頭曲和片尾曲是林原惠的哪兩首歌
殘酷的天使行動綱領和fly to the moon。但是:
殘酷天使的行動綱領,也譯為殘酷的天使綱領、殘酷天使的計劃,是1995年播出的日本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又稱EVA)TV版的主題曲。歌曲的演唱者是高橋洋子。本片的主角聲優三石琴乃、林原惠、宮村優子也有合唱版本,而其他聲優或歌星也有翻唱此曲。
林原めぐみ(惠)翻唱的歌曲標題是《殘酷な天使のテーゼ [A.D.2001]》 出自新世紀福音戰士音樂專輯《EVANGELION -THE BIRTHDAY OF Rei AYANAMI-》(專輯中演唱者署名為Rei)
fly me to the moon原本叫作 "In other words" ,是首華而茲舞曲,1954年 Bart Howard 作,1962年由 Joe Hannel 改編而大受歡迎, Patty Page的演唱將此曲的名起大大的提升至經典之作的境界。 新世紀福音戰士中作為結尾曲的版本多達20個以上,每個版本都跟每話的劇情和人物的情緒有關
eva中的演唱版收錄的是一個叫CLARIE的組合的,然後ost中有高橋洋子,凌波的聲優林原惠美,宇多田光,幾個適配者聲優合唱等等,大概將近20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