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國的電影多是揭露戰爭的殘酷,比較血腥真實,他們是否也拍過適合兒童看的影片
《沉重的決定》
這部電影既不沉重,也沒有決定。這個標題與原文沒有任何關系。早死早升天是最佳的翻譯。電影是拜仁語,背景也是德國南部。這部電影是極好的證明,德國是幽默的。一部非常可愛,值得一看的。
十一歲男孩Sebastian經常會作出令人忍俊不禁的舉動,在他的天真的面容之下,有著和他的爸爸,電台DJ等人同樣的小人物心態,同樣的生活憧憬。
愛情,死亡,迷信和幽默,巴伐利亞式的元素組合,成就了這部溫暖人心的喜劇片。
《白色上帝》
這部電影滿懷著一種對生命大大的憐憫和慈悲,狗狗們所犯下的一切的暴力和兇殘都源於人類翻下的罪,就這一點,這部電影從一種現實主義的角度直面人類是虐待動物的真相,從給牛開腸破肚,再到將狗狗們訓練成斗狗,讓它們自相殘殺,再到動物收容所給無辜的小生命執行死刑。整個影片控訴著人類作為高等動物獨一無二的權威性。其他生命在我們看來彷彿只是最後會化為一坨糞的一盤肉食。
❷ 三個字帶鼓字的電影
1、鐵皮鼓
Die Blechtrommel
又名:錫鼓拒絕長大的男孩The Tin Drum鐵皮鼓鐵皮鼓
標簽:劇情歷史戰爭德國鐵皮鼓德國電影施隆多夫二戰經典
地區:西德波蘭法國南斯拉夫
年份:1979
導演:沃爾克·施隆多夫
編劇:沃爾克·施隆多夫Franz Seitz讓-克勞德·卡瑞爾
主演:馬里奧·阿多夫安吉拉·溫科勒大衛·本奈特達尼爾·奧勒布里斯基Roland Teubner
2、中文名:震天鼓
外文名:Shocking Thunder
製片地區:中國
導 演:孫顯揚
類 型:勵志
片 長:96分鍾
上映時間:2008年
❸ 鐵皮鼓這部電影表達的是什麼
知識分子的逃脫與落網——《鐵皮鼓》試讀解
新德國電影的主將之一施隆多夫在影片《鐵皮鼓》中構建了一個龐大而紛繁的象徵體系,諸多人物及事物均有不同的意指,因而看完影片後最大的疑問就是:鐵皮鼓象徵了什麼?奧斯卡這個侏儒以及他的揪心的喊叫又指涉了什麼?
個人認為,作為和奧斯卡幾乎同齡的施隆多夫正是借奧斯卡這一形象表述了第三帝國時期一代知識分子的角色扮演,他們的逃脫與落網;而鐵皮鼓與叫喊聲則分別指涉了知識分子的良知和話語方式。個人以為,知識分子話語既有別於官方的威權話語,也有別於以生存利益為原則的民間民間話語,它應該是一種始終保持清醒不為利誘不為權傾的獨立的存在。
影片的第一個段落就暗示了知識分子的產生方式。奧斯卡的外祖父在士兵的追趕下逃到了外祖母的裙子下,於是有了奧斯卡的母親。換言之,知識分子是在威權話語的逼迫下,民間話語以生存及享樂的原則下產生的。民間話語中的男性角色需要在女性四層裙子的庇護下得以偷生,並最終下落不明。就奧斯卡本人來說,他的出生也很值得懷疑,到底誰是他的生父?阿爾法德還是布朗斯基?這樣的設計質疑了知識分子產生的社會道德基礎和其合法性。這也直接導致了奧斯卡對出生的恐懼。然而,鐵皮鼓作為信仰、良知、道德、正義的代名詞引誘了奧斯卡的出生,「恰恰是錫鼓阻止了我重回母胎的強烈願望(奧斯卡語)」,如同任何亂世下知識分子的產生總是有一連串冠冕堂皇的理由。
由於目睹了成人世界的無恥墮落,奧斯卡以一記逼真的假摔而拒絕成長。也就是在那一瞬間,奧斯卡將自己與民間話語中享樂原則區別開來,代之以自己特有的話語方式:嘶喊。任何人只要敢搶他的鐵皮鼓/道義,他就報之以嘶喊的話語方式,以此來警醒麻木中的人們。在反抗了墮落了的民間話語之後,奧斯卡自然開始反抗起威權話語。學校和醫院作為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一部分,奧斯卡毫不留情面地震碎了老師的眼鏡(同化符號)和醫生的標本瓶(禁錮符號)。
施隆多夫也不忘展示蘊藏於人性中不為察覺的惡,那是他和幾個孩子們嬉戲的場面,玩伴們殘忍地將青蛙置於沸水中,向其中撒尿,並強迫奧斯卡喝「湯」;一邊的成人熟視無睹地剝著獸皮。看來知識分子受迫害不僅是中國才有的事。
奧斯卡對民間話語的認知也體現在母親安妮與布朗斯基偷情的那場戲中,那是在安妮和布朗斯基迫不及待行樂之時,鏡頭向上搖至一副裝飾畫,畫的內容正是眾美女在林中享樂。在目睹這一切後,奧斯卡沖上鍾樓打起他心愛的鐵皮鼓,發出他動人的嘶喊。
納粹舉行歡慶儀式的段落非常精彩,奧斯卡用他的鼓聲打亂了整個儀式的進行節奏,使之最後成為了一場無聊的狂歡。我猜想施隆多夫想要表達的是只要運用正義的力量,知識分子話語完全有力量打破甚至解構官方的威權話語。
奧斯卡在民間和官方的雙重話語壓迫下奔逃著,他也向上帝提出過發問。他將鼓和棒槌交給教堂中的天使塑像,一遍遍地發問:「打鼓呀,你為什麼不打鼓啊?」神甫卻無情地終止了他的妄想。
高潮出現在攻打波蘭郵局那場戲,奧斯卡試圖和表舅站在一起,然而在隆隆的炮火聲終於壓倒了他的鼓聲,他的鐵皮鼓也被高高的懸置起來,嘗試著想要拿到它的人也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在猶太人的玩具店被毀於一旦後,奧斯卡的脫逃以失敗告終。
侏儒貝布拉是決定奧斯卡其後成長軌跡的一個人,與奧斯卡的鼓聲和嘶喊不同,貝布拉的技藝具有充分的表演性,這使得奧斯卡意識到話語原來也可以用來作秀。他終於成為納粹營前的一個小丑,臣服在威權話語的腳下。這令人想起哲學家海德格爾,與納粹的同流合污成為他生命中永遠無法抹去的污點。
同時,面對瑪利亞和戈莉拉的誘惑,奧斯卡終於也在男歡女愛的享樂中淪落了。在納粹營房屋頂,眾侏儒享樂的場面宣告了知識分子良知的泯滅。在威權話語和民間話語的雙重引誘下,奧斯卡最終落網了。
影片最後,奧斯卡間接地殺死了無能的父親,下葬的那一刻,奧斯卡決定重新開始長高,「兒子」投來的石塊將其擊昏,他跌落在父親的屍體上。施隆多夫對知識分子的未來還是給出了不少的希望。
施隆多夫通過影片表達了對第三帝國下一代知識分子的思考,自省的也是自諷的。知識分子的侏儒化不僅僅是二戰中德國的問題,匈牙利導演薩博的名片《摩菲斯特》講述的也是異曲同工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同樣值得大多數沉默的中國人思考。
❹ 國外的電影,一個小孩敲鼓的,反抗侵略的,以少勝多,小孩敲鼓嚇退了了敵軍的,是電影什麼名字
。。。應該是1979年的德國電影《鐵皮鼓》
❺ 16歲侏儒男孩奧斯卡是什麼電影
《鐵皮鼓》。
《鐵皮鼓》是由格拉斯的同名小說《但澤三部曲》的第一部改編成,由德國導演沃爾克·施隆多夫指導,講述了奧斯卡三歲時目睹成年人世界的丑惡,決心拒絕長大,反抗他的父母、舅舅、情人、以及納粹的個人反抗史。
該片因主人公奧斯卡3歲生日得到了一隻鐵皮鼓,此後一直隨身攜帶,得名《鐵皮鼓》,又名《拒絕長大的男孩》,獲得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第32屆國際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對這部電影,評論一致稱贊,被認為是一部擊中納粹德國要害的政治電影,是「當代德國電影的突破」,也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反納粹主義電影之一, 以史詩般的恢弘格局展現了德國戰時小市民的眾生相,是一部以小見大的影片。
它不是一部情節電影,具有強烈的批判和反思傾向,利用荒誕而非理性的手法,使觀眾感受導演對命運所作的深層次思考,從中感悟出生活的某種哲理。
❻ 請問你找的一部小孩擊鼓的電影找到了嗎叫什麼
鐵皮鼓 The Tin Drum (1979)8.3 錫鼓 拒絕長大的男孩 導演:沃爾克·施隆多夫 主演:安吉拉·溫科勒 大衛·本奈特 馬里奧·阿多夫 ... 《鐵皮鼓》是倫勃朗式的田野風景、以及典型的德國街道、人員吵鬧的家庭背景下構建的個人反抗史。小奧斯卡三歲時目睹成年人世界的丑惡,決心拒絕長大,...他反抗他的父母、納粹、舅舅、情人等等。他的反抗是內心式的,於是在他那侏儒的身材上扛著一架鐵皮鼓,整日... 這部嗎?
❼ 一個男孩在一個山谷敲鼓引起共振,石頭下落阻止了軍隊,是什麼電影
一個男孩在一個山谷敲鼓引起共振石頭下落阻止了軍隊是1979年的德國電影鐵皮鼓裡的劇情。
講述了奧斯卡三歲時目睹成年人世界的丑惡,決心拒絕長大,反抗他的父母、納粹、舅舅、情人個人反抗史。
《鐵皮鼓》以史詩般的恢弘格局展現了德國戰時小市民的眾生相,是一部以小見大的影片。
雖然說影片中充滿了惡趣味的描寫,但是這些下三路的片段並沒有讓人難過和不適,而是帶上了一層荒誕的反諷效果。盡管評論界對原著小說褒貶不一。
但是對這部電影,評論還是一致稱贊的影片被認為是一部擊中納粹德國要害的政治電影,是當代德國電影的突破,也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反納粹主義電影之一。
《鐵皮鼓》不是一部情節電影,它具有強烈的批判和反思傾向。影片利用荒誕而非理性的手法,使觀眾感受導演對命運所作的深層次思考,從中感悟出生活的某種哲理。
《鐵皮鼓》的人物表演極端誇張,整部影片充滿了類似的場景這種荒誕誇張的表演和情節讓影片顯得極端豐富。
❽ 求一個電影,男主是侏儒人,本來是正常人,自己喜歡的女人和爸爸在一起了,生了一個孩子是男主的
《鐵皮鼓》是由格拉斯的同名小說《但澤三部曲》的第一部改編成,由德國導演沃爾克·施隆多夫指導。
該片獲得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第32屆國際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中文名
鐵皮鼓
外文名
Blechtrommel, Die
其它譯名
拒絕長大的男孩,錫鼓
出品時間
1979年
導演
沃爾克·施隆多夫
主演
馬里奧·阿多夫,大衛·本奈特
片長
142 min
上映時間
1979年5月3日(西德)
主要獎項
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第32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第5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