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悟空傳》:不要死,也不要孤獨的活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 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 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 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這是新片《悟空傳》結束時出現在熒幕上的一句數租老話,也是這部電影以及小說原著的思想內核。
相比較原著,電影改動比較大,以致於對於這部電影的評價過於情緒化,「一星論」比比皆是。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它們都是在原本的基礎之上創作出來另一個作品。薯升雖然小說原著是一個脫離了西遊的故事,但是孫悟空這個人物卻是來自於西遊之中。那麼《悟空傳》電影有何嘗不能這樣呢?希望大家不要過於情緒化的去評價一部電影。
我們回歸到電影的本身,這是一個屬於孫悟空的故事,一個向天命斗爭的故事。此時的孫悟空還不是震撼天地的齊天大聖,他只是只桀傲不馴的猴子。天庭毀掉他的花果山以掌控他的命運。他便決心跟天庭對抗,毀掉一切天機儀。在天庭,孫悟空遇到了阿紫,一生的宿敵楊戩,思念昔日愛人阿月的天蓬,打醬油的卷簾。他們都有著命運型搏的不公,不甘命運擺布的也不止孫悟空一人,卻沒想到反抗卻帶來更大的浩劫······
神的虛偽。 神因人而存在,神是權力與地位的代表。 他們制定規則,決定世人命運,人要生存在這些定數之下。長久以來,人因自身的痛苦而祈求神的庇護與開悟。 他們習慣了人們虔誠供奉的香火,卻不曾對這種卑微的生命流露半分憐憫, 神不會去救任何人,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如果你死了,改變不了任何事情。但只要你活著,就可以改變一切。
但是當有一個石猴妄圖改變規則,他卻被妖魔化。因為眾神已經習慣了服從,他們容不得絲毫的反抗,哪怕是一個一閃而過的念頭都不可以。 神不貪,為何容不得一點對其不敬?神不惡,為何要將地上千萬生靈命運,握於手中? 他們自以為自己為了天下蒼生而放棄自己的七情六慾已是高貴,但卻註定一個神孤獨地活著。 或許他們並沒有忘記一切,但是他們卻是一無所有。
如果有人要拿答案灌輸給你,那不是為了讓你聰明,更可能是想讓你變傻。 楊戩在天尊的眼中就是天庭統治世間的工具,得到孫悟空的石心,也是為了助楊戩開天眼。若是不悟,千里萬里也是枉然,若是悟了,腳下便是靈山。楊戩凡間游歷三百年,卻遲遲沒有開啟自己的天眼。原因或許是在於他的母親還被壓在桃山之下。他對於神權有著一種敬畏。在凡間,楊戩又經歷了一次感情上的劫難。他向一個失去了兒子的老婦人袒露自己的心聲,最後老婦人卻被天界殘殺。他一度向命運服從。
不知道神仙為什麼這么喜歡用山壓人, 楊戩或許也會這么想吧。那麼多座山,像一座座墓碑,每座山下也許都壓著一個曾自由的魂靈。但沒有什麼是永遠的。不論是華山,還是五行山······滄海桑田,不過是一瞬間,楊戩也在等著那一天。願那五百年後出個天命也管束不了的人物,打上天庭使眾神魂飛魄散,那時天下的冤屈都要報償,那時的天下眾生都會狂笑! 另一種意義上來說,孫悟空是楊戩的一個精神寄託。
「天蓬,你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嗎?」
「知道,因為我扶起了自己的愛人。」
天蓬與阿月的愛情故事也是整個劇情中的一條感情走線。一次的生離死別不夠,老天爺非得讓你再經歷一次。或許這就是天尊想讓所有的人,所有的神都記住,你們自己沒有掌握命運的權力。
第一次的失去,天蓬沒有做出抵抗,默默承受了這樣的結果。但是第二次看到自己喜歡的阿月死在自己眼前時,他選擇了反抗,反抗那個自己曾經捍衛過的天庭。 心中無愛,怎麼會懂珍惜二字。 就像天蓬對天尊說得,「我不像你,沒有辦法一個人孤獨地活著。」天蓬代表著一種反抗意識的覺醒,他終於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世界上只有一種人不會迷路,那就是不知道方向的人。
「這個天地,我來過,我奮戰過,我深愛過,我不在乎結局。」悟空就像是他手中的金箍棒一樣,頂天立地。他一直試圖將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悟空因為勇敢的堅持自我而成為悟空,一個三界之中五行之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名字,令神佛聞風喪膽,使妖魔肅然起敬。
這不僅僅是因為孫悟空發力高強。 更重要的是,孫悟空成為了一個象徵,象徵著自由,勇敢,堅韌,還有一點叛逆。 這或許是我們一直喜歡他的原因。如果說天蓬是為了愛情而反抗,悟空則是一個完完全全為自由抗爭的鬥士。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命運自由,也是為了天下生靈的命運抗爭。「若天壓我,劈開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來自由身,誰敢高高在上。」
「鴻蒙初辟本無性,打破冥頑須悟空。」這或許是一種哲學的 思考。「冥頑」的世界是「無形」的,而悟空的世界是更像是一種自我的表達。 「我一直在想,天下萬物,皆來於空,可這眾生愛痴,從何而來?天下萬物,又終歸於空,那人來到塵世浮沉,為的又是什麼?」規則不應殘殺自由,自由也不應藐視規則。或許在悟空的眼中,「萬類霜天競自由」才是應該有的規則。
《悟空傳》讓我想起了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一首小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不管是電影,還是小說,自由都是最重要的內容。「我有一個夢,我想我飛起時,那天也讓開路,我入海時,水也分成兩邊,眾神諸仙,見我也稱兄弟,無憂無慮,天下再無可拘我之物,再無可管我之人,再無我到不了之處,再無我做不成之事,再無我戰不勝之物。」
我相信這也是每一個人的夢。 世上有什麼比玩過家家更幸福的事?你想要的生活,你想得到的一切,都可以得到。 但是我們的生活不是過家家,我們雖然操控著自己的生活,但也不得不向命運抗爭。你跳不出世界,所以你不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大,一旦你知道了,你就超出了它。 不要死,也不要孤獨的活。
2.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我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我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我要這諸佛都煙消雲散"這句的意思
意思是:我想要一種絕對的自由,沒有束縛,沒有阻礙。天地、眾生、諸佛都阻擋不了我的腳步。
出自《悟空傳》,原文如下: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是在對抗權威。
在《悟空傳》中,那種曾經代表正義、充當英雄具有典型化、臉譜化的形象發生了徹底的轉化。每一個形象都被賦予了豐富與復雜的價值內涵,超越了《西遊記》中形象的單向性和特定化。每一個形象自身都矛盾重重、行動不居、讓人琢磨不透。
他們都超越了原有的形象闡釋框架和解釋規范,不斷沖擊和修改我們已有的期待視野。如果我們再用正義與邪惡這個二元際准來劃分《悟空傳》中的人物形象,我們往往會顯得捉襟見肘、蒼白無力。
從這個意義而言,《悟空傳》對人物形象的反類型化策略,極大地增加了我們對生存狀態、生命價值、個體性格那些內在沖突的悖論、豐富性與多樣性的理解。在《西遊記》的取經故事中,唐僧師徒所遭遇的很多磨難都是由於神仙、佛的疏忽或是監管不力而造成的。
由於神仙們的疏忽與監管不力,導致其坐騎或者屬下下凡危害人間,可最後的結果是它們是神所豢養的,什麼處罰都沒有,被帶上了天庭回歸了它原有的生活,危害人間只是游戲一番,調劑一下天庭枯燥、乏味的生活而已。
而作為他們的主人一點責任都不用承擔。反而是孫悟空他們面對這些始作誦者要感恩戴德。就因為他們是神。他們所做的都是對的,是權威,其他人只有服從。
《悟空傳》中的悟空是反對神的,他的出生就決定了他不是神,他是由石頭變的,是神之外的生靈,而他認為神和萬物都是平等的,而神卻認為他們高人—等,要所有的萬物都誠服於自己的管理之下。而悟空卻要改變這一切,與神作斗爭,雖然每次傷痕累累,但他卻樂此不彼。
《悟空傳》中的悟空,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個隱喻。它表徵著對這種神聖不證自明的中心、等級制度合法性的質疑,表徵著對權威的對抗和消解中心的努力。
3. 大聖此去欲何,踏南天碎凌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出自哪裡
出處是網路《大聖歸來》貼吧的小吧主(ID為蘇州城下的你)的個性簽名。
是根據《悟空傳》改作。《悟空傳》原句為:
「大聖,去那是想要干什麼?」
「踏破南天門,打碎凌霄寶殿」
「要是你一去不回…」
「就一去不回!」
(3)電影悟空傳阿紫台詞擴展閱讀:
孫悟空是《悟空傳》中著墨最多的人物形象,然而他一出場就已經迷失了本性,在他的體內,自我靈魂與另外一顆靈魂相遇、碰撞,是成為別人心中畏懼卻被自己遺忘的「齊天大聖」。
還是做一個神仙要求的保護唐僧平安西天取經的贖罪者,正如後現代社會下人們懷疑自己和他面對的世界一樣,被抽去記憶後的孫悟空也一直懷疑自己所聽到的關於自己的一切。
《悟空傳》將孫悟空分解為兩個形象,一個是失憶的、迷茫的、只為加功德分而西遊取經的孫悟空,一個是個性張揚、不拘束縛、備受妖界崇拜的齊天大聖。
《悟空傳》來自於主角之一孫悟空的名字,如果說「三教歸一,借發掘自我的生命根性去體悟天地玄奧的文化思路是《西遊記》作者汲取當時的文化思潮而創造神話世界的基本思路。
那麼《悟空傳》則容納了中國傳統思想的釋和道的精神,並受到西方思潮中的虛無主義和游戲精神的影響,表達了現代人的精神困惑與迷茫。
在作品的末尾可以看到這樣的語句「當五百年的光明只是一個騙局,虛無時間中的人物又為什麼而悲?為什麼而喜呢?」,這樣的哲理話語,對應著「悟空」的主題,引人深思。
除了升華主題,哲理性的話語對情節的發展起到點睛的作用。
在第十一章的末尾,孫悟空因為沒有被邀請出席蟠桃會而准備去討公道,紫霞對此發出感嘆「晚霞的絢麗是不會久的,燦爛過後,就是漫漫的黑暗了」。
這本來只是一種很普通的自然景觀描寫,放在這里,卻預示著後來的不幸結局,這樣的描寫,作為故事的轉折點自然含蓄,韻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