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個外國幽默老電影,關於環保的,主人公是個老頭,發明了可以把空氣中的煙霧凈化、類似於吸塵器一樣的設
《夫妻市長》是法國著名喜劇大師路易·德·菲耐斯主演的影片。
劇情介紹
市長威廉·奧吉姆同時是一位發明家,他發明的機器引得日本人大為贊賞並要大量購進,工廠必須擴建,但由於得不到地皮擴建,只好把工廠建在客廳、卧室里,引得妻子列娜妮大為不滿,並引出一系列笑話。此時,新一界市長選舉要進行了,為了抗議其丈夫行為,列娜妮加入競賽的行列……
奧吉姆既是市長,又是一位發明家。由他設計發明的一款陳塵設備贏得日商的贊賞,日商當即簽下訂購三千台設備的合同,而且還先期支付全款。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里生產出三千台設備,奧吉姆既高興又為難,因為要擴大生產就必須擴建廠房。當奧吉姆接受妻子貝娜戴特的建議去找省長租塊地時,省長卻以奧吉姆在研製開發陳塵機械設備過程中已經給當地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污染為由,予以拒絕。
租不到擴建廠房的用地,訂購的原材料又眼看就要運到,奧吉姆此時想到了自己的家。盡管有妻子貝娜戴特的強烈反對,但為了趕工期,奧吉姆不僅把家裡變成了生產車間,還招錄了七十五名工人,不分白天黑夜的連軸工作。一時間,電鑽聲,機器的轟鳴聲不絕於耳,家裡已經儼然成了一個工廠。從那一天起,妻子貝娜戴特不得不將鋼琴搬到花房,在花房裡教授孩子。由於工人們是二十四小時輪流上班,到了晚上,奧吉姆和妻子就只能耳塞棉花,聽著刺耳的機器聲入睡。
產品即將出爐,產品的存放問題又讓奧吉姆傷透了腦筋,盡管妻子聲明在先,別想打她的菜園和花房的主意,可奧吉姆還是趁妻子不在家時,偷偷往菜園里順著管道灌進石油,把所有的蔬菜都給燒死。入夜,當奧吉姆到處找妻子時,嫌吵的妻子早已搬到花房睡下。妻子哪裡知道,此時的花房已經被奧吉姆輸進了冷氣,為的是凍死花卉好改車間。凍僵的貝娜戴特被奧吉姆及時救出花房後,一氣之下搬出家門,並決定參加一個月後的市長競選。
新一屆市長競選開始了。貝娜戴特以環保主義者的身份參加競選,電視台現場直播夫妻兩個候選人的辯論,結果直播現場被這對夫妻搞得哭笑不得。投票開始了,奧吉姆以一票之差輸給了貝娜戴特,妻子成為新一屆的市長。奧吉姆下台了,因為日商支付的支票是假的,奧吉姆的工廠隨之倒閉。貝娜戴特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如願以償地帶上丈夫去鄉村過著田園般的生活。
❷ 美國環保電影有哪些
第十一小時。人類終將滅亡,地球卻會照樣轉。」好萊塢影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擔任旁白及製片人的《第十一個小時》,以這樣一句發人深省的台詞撞開了觀眾的心門。不同於其他環保類紀錄片的主題——「愛護自然」,《第十一個小時》全片旨在釐清一個基本事實——「拋除人類生存與否,環境自身是可以自救的。亟待我們拯救的不是地球,只是我們自己。」影片以三段式結構展開——問題是什麼?問題的起源?問題如何解決?並邀請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進行出鏡訪談,50位全球頂尖的科學家、思想家和領導者一一道出了問題的答案,並告知我們應該如何改變這一切,拯救人類自己於水火之中。
❸ 提供一些關於環保的電影
1、《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morrow
導演:羅倫艾默里奇(Roland Emmerich)
影片年份:2004
劇情簡介:氣候學家傑克羅蘭(丹尼斯奎德)觀察史前氣候研究指出,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暖化將會引發地球空前災難。傑克博士曾警告政府官員採取預防行動,但警告顯然已經太晚。在一場全球性超級暴風雨來臨後,地球將步入一萬年前的冰河世紀……
2、《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
導演:戴維斯古漢根(Davis Guggenheim)
影片年份:2006
劇情簡介:這是2007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前美國副總統高蘭在當年總統大選落敗後,轉而投入環保議題,致力使世人了解全球暖化的嚴重性。本片記錄了高蘭在世界各地的巡迴演講精華,以輕松而事實求是的態度,呼籲世人採取行動,阻止情況惡化。
3、《第11個小時》The 11th Hour
導演:納蒂亞康納斯(Nadia Conners)、蕾拉康納斯彼得森(Leila Conners Peterson)
影片年份:2007
劇情簡介:李奧納多迪卡皮歐擔任這部紀錄片的製作兼旁白,提供了若干方法,讓人們可以合作,一同解決地球的燃眉之急:全球暖化。他在片中訪問全球頂尖科學家,思想家和領導者,希望藉此呼籲世人合作解決地球暖化的全球危機。
4、《風之谷》Nausicaä of the Valley of the Wind
導演:宮崎駿
影片年份:1984
劇情簡介:在文明高度發展後,世界被一片腐海淹沒,一群變異的巨蟲威脅到人類的安全。腐海外的風之谷是人類最後的樂園,娜烏西卡是風之谷高貴又傳真的公主。娜烏西卡天生擁有馴服動物的力量,與腐海中的巨蟲們維持著微妙的平衡,但隨著多蘭梅吉亞的大軍襲來,娜烏西卡要如何組織即將來臨的災難呢?
5、《永不妥協》Erin Brockovich
導演:史蒂芬索德堡(Steven Soderberg)
影片年份:2000
劇情簡介:單親媽媽艾琳(茱莉亞波特茲)在一次車禍後,自我推薦到愛德的律師事務所當法律助理。當他發現一疊可疑的醫葯單據,追查出電力公司極力掩蓋的重大社區污染事件。在艾琳的努力奔走下,漸漸打開居民心防,聯合控告造成污染的黑心企業。
❹ 適合學生觀看的英文電影,最好是關於環保主題的,動畫片也可以。
《冰河世紀》系列,網上有中英字幕下載的,是環保主題的動畫片,覺得挺適合學生觀看的。
《兩只老虎》(又名《虎兄虎弟》)也是環保主題的,挺感人的,就是裡面英語對話比較少,因為大多是在拍兩只老虎的經歷。
《森林保衛戰》(又名《籬笆牆外》)也是環保主題的動畫片,英語的,很適合學生看。還有部真人版的,但是忘記名字了,也是英語的,講的是動物們為了趕走開發商保衛森林的故事,也挺搞笑的,學生應該會喜歡的。
補充:
《機器人瓦力》也是環保主題的,適合學生看
❺ 綠色環保電影有哪些呢
綠色環保電影有《難以忽視的真相》、《關於肉類的真相》、《第11個小時》等。
《第11個小時》探討人類對地球的破壞,幾乎已到達了極限,更收錄了諸如卡崔那颶風、冰河快速溶解、崩塌等自然災害的畫面。
《第11個小時》影片評價
2006年探討環保議題的《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一推出便掀起一陣熱烈的討論,以艾爾高爾的演講為中心,以數據為佐證,提醒觀眾全球暖化已是不容忽視的事實。
一年後,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又以監制的身份推出《第11個小時》,請到多位專家提出多面向的論點來探討人類對地球的破壞,幾乎已到達了極限,除此之外本片更收錄了諸如卡崔那颶風、冰河快速溶解、崩塌等自然災害的畫面,讓人看了怵目驚心。
然而,本片要提醒觀眾的是,這些都不是捏造出來的恐怖故事,而是血淋淋的事實,佐證歷歷讓觀者更加心有戚戚焉。
❻ 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出演的環保題材電影《 來之不易的真相》的英文名稱和100字以內的介紹
An Inconvenient Truth
An Inconvenient Truth is a 2006 documentary film directed by Davis Guggenheim about former United States Vice President Al Gore's campaign to ecate citizens about global warming via a comprehensive slide show that, by his own estimate, he has given more than a thousand times.
Premiering at the 2006 Sundance Film Festival and opening in New York City and Los Angeles on May 24, 2006, the documentary was a critical and box-office success, winning 2 Academy Awards for Best Documentary Feature and Best Original Song.[4] The film also earned $49 million at the box office worldwide, becoming the sixth-highest-grossing documentary film to date in the United States.[5]
The idea to document his efforts came from Laurie David who saw his presentation at a town-hall meeting on global warming which coincided with the opening of The Day After Tomorrow. David was so inspired by Gore's slide show that she, with Lawrence Bender, met with Guggenheim to adapt the presentation into a film.
Since the film's release, An Inconvenient Truth has been credited for raising international public awareness of climate change and reenergizing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The documentary has also been included in science curricula in schools around the world, which has spurred some controver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