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字幕 > tenet電影中文

tenet電影中文

發布時間:2024-09-09 23:39:12

❶ 《信條》: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藝術性:★★★☆

娛樂 性:★★★☆

綜合評價:★★★☆

如果說有哪部電影最適合在2020年上映,那一定是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的《信條》,因為2020年有太多需要逆轉的重大事件,如果真的能逆轉時間,想必所有人都期望像這部電影里一樣,回到原初去嘗試改變那些事件……

不過當萬眾期待的《信條》在中國公映之後,幾乎所有看完電影的觀眾都在抱怨看一遍基本不可能看懂,其實諾蘭對這種情況也早有預見,甚至還在電影里用了一句台詞表明他的態度:

「不要試圖去理解它,感受它。」

繼諾蘭在《盜夢空間》中用並發式敘事完成對多重夢境的構建後,《信條》則以時間逆流的方式展現了事件的結果是如何在原因之前發生的,但這個時間的逆流也並非我們想像中簡單的倒帶,是嚴格遵循「熵減定律」的,也就是結果發生在原因之前,用電影中的一句台詞解釋就是:

一切已經發生的,將一定會發生,並且一定發生了(Everything that has happened will happen, and will always have happened.)。

其實電影的劇情並不復雜,但引入時空逆轉的概念之後,細節上要考慮的東西更多了,而這些巨量的細節則多到150分鍾都沒辦法講清楚,以致於會誤導大部分觀眾,諾蘭甚至為了縮短片長徹底砍掉了逆轉過程中的時間線,直接切換逆轉前後的劇情,他想讓觀眾根據人物動作的正逆狀態推斷是否已經經過逆轉,但這種做法反而讓觀眾更加糊塗,就像電影開場歌劇院的戲份一樣被催眠在電影院的座椅上了。

為了解釋清楚劇情,很多人往往喜歡從時間線上進行詳盡的分析,但是由於線索過多,很難把電影解釋清楚,其實換個角度,從電影里的角色進行逐個分析可能會更容易理順劇情。

整部電影中沒有任何地方提到了男主角的名字,可以說是貨真價實的無名氏,但現實中他可不是無名氏,是奧斯卡影帝丹澤爾•華盛頓的大兒子約翰•大衛•華盛頓,曾經是職業橄欖球運動員的他在2012年因跟腱撕裂和UFL倒閉告別了橄欖球運動,後來成為了諾蘭第十一部電影《信條》的男主角,也是諾蘭電影中的第一個黑人男主角。約翰•大衛•華盛頓曾在職業橄欖球對效力的經驗對他的動作戲助益匪淺,片中幾乎所有的動作戲都是他自己親力親為,完全不需要替身。

男主角在電影里沒有名字的原因是他其實不是一個個體,他代表著一個龐大的信條組織,而在此時,他在信條組織中到底是什麼身份和角色仍未確定,甚至他的年齡都像是一個謎,他蓄著的大鬍子讓他和男配角尼爾拉開了年齡差距,但卻又讓人無法判斷他的真實年紀,至於為什麼選用黑人演員作為男主角,想必是導演不想讓觀眾誤以為尼爾就是男主角未來的孩子

電影中唯一透露的男主角的信息就是他屬於一個叫「信條」的組織,電影中的「信條/Tenet」 這個詞源於龐貝古城發現的神秘拉丁迴文密符石板「Sator Square/薩托幻方」。

就像這張圖所表示,Sator Square是由「SATOR」、「AREPO」、「TENET」、「OPERA」、「ROTAS」這5個單詞,組成一個5×5正方形,構成巧妙的迴文系統。無論從上到下,還是從左到右,或者從相反的方向,都可以讀出這5個單詞。而且,所有這些單詞,都是源自八個拉丁字母:五個輔音字母+三個母音字母。「信條/Tenet」,就在這個正方形的中心,連接上下左右的單詞,就像一個十字架。

雖然諾蘭沒有在電影里直接展示過這塊石板,石板的喻意卻穿插了整部電影。第一行的SATOR 倒過來拼寫就是最後一行的ROTAS,第二行的AREPO 倒過來拼寫就是倒數第二行的OPERA,在正中間的TENET 本身就是一個迴文單詞。

Sator是電影里反派的名字,在拉丁語里意為「耕種者」、「創造者」「神」,與電影情節中Sator在收集核原料、打造傳送門以及想把世界毀滅相對應。

Arepo電影里是偽造戈雅畫作的畫家,而且從頭到尾都沒有露面,在碑文上,Arepo同樣也是最神秘的一個單詞,因為它從未在拉丁語記載中出現過。

而opera就是指電影一開始的烏克蘭歌劇院。

最後一個單詞rotas在電影里是反派Sator在港口的公司la rotas的名字,同時也是電影里第一次出現傳送門的地方,跟單詞的原文釋義「循環」非常契合。

石板上的這個sator是整句碑文的主語,同時也是電影的關鍵角色,他創立了rotas、引爆了opera、通過arepo的畫認識了主角。所有的事件交織在一起、所有的單片語合在一起,組合成了電影的名字:《TENET》, 搞笑 一點的說法是主角沒名字是因為石板上的詞都被用掉了,沒法安排了,只剩下一個信條,只能讓他代表信條組織了,所以男主角才沒有名字。

TENET用拉丁語解釋是「持有、掌握」的意思,而且這個單詞正反拼寫都是英文「ten」也就是「10」,男主角的第一個任務和最後一個任務都是10分鍾完成。

男主角在了解了自己將來的命運後,在未來會進入信條組織,以逆轉時間的方式對抗逆轉時間獲得逆轉時間武器「演算法」的薩特,而所有行動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要回到過去,把自己招募進信條組織。

整部電影就像迴文石板那樣互為因果,互為循環,因果相生,直到尼爾對男主角說出那句令人淚目的「你的未來,就是我的過去」,兩人的宿命在這一刻形成了閉環。

在2008年的電影《暮光之城:暮色》中,羅伯特•帕丁森飾演了吸血鬼愛德華•卡倫,成為炙手可熱的偶像明星,而近兩年他有意接拍了很多文藝氣息極濃的電影如《燈塔》,一改偶像明星的風格,向實力派演員轉進,他最近剛剛開始拍攝新版《蝙蝠俠》,還對媒體表示: 蝙蝠俠不是超級英雄,他只是一個復雜的人物……這倒有點讓人好奇他打算怎樣演繹新版蝙蝠俠。

與大多數人的看法不同,我反而覺得飾演男配角尼爾的羅伯特•帕丁森是整部電影的主角。

從影片中透露的信息可以知道,尼爾是男主角從未來招募進信條組織,然後派來協助他完成各項任務,尼爾不但曾經六次拯救男主角,而且串起了電影里所有的劇情,這六次拯救男主角分別如下:

1、男主角在歌劇院被烏克蘭軍人用槍指著頭,尼爾用逆子彈擊斃烏克蘭軍人。

2、男主在塔林被俘,尼爾救出他和凱特。

3、男主角追車時翻車起火後又被凍住,尼爾把他從車里救了出來。

4、男主角在爆炸點打不開鐵門的鎖,任務即將失敗,尼爾「復活「」爬起來替男主擋了一槍並打開了鐵門。

5、男主角在礦井中被埋且將爆炸,尼爾開著車用繩子把他拽了出來。

6、男主角在機場邊的倉庫和自己搏鬥,在開槍殺死另一個自己前被尼爾阻止。

羅伯特•帕丁森雖然是配角,但是起到的作用不亞於男主角,而且個人表現也超過約翰•大衛•華盛頓,相比約翰•大衛•華盛頓表演上的不成熟,羅伯特•帕丁森這次表現亮眼,特別是最後與男主角道別的那一刻,令不少觀眾淚目,相信不少觀眾在這部電影之後,會更期待羅伯特•帕丁森出演好《新蝙蝠俠》。

另外,尼爾這個角色非常重要的原因還在於有2個影片中並沒有明確表示的可能性:

1、尼爾可能是女主凱特和反派薩托的兒子Max(麥克斯)

2、尼爾可能是懷孕女科學家的兒子

對第一種說法的解釋有點復雜:

Max的完整寫法是Maximilien,把maximilien的名字拆開可以分成max、imi、lien三部分,Max就是女主的兒子,倒過來的最後四個字母就是尼爾的名字Neil,lien的意思是扣押權,留置權,電影里凱特為了兒子被留置在薩特身邊,而薩特擁有妻子和兒子的扣押權,而imi與tenet的迴文體結構一樣,由im和mi組成,也就是兩個i am的縮寫,不管正反讀都是「我是」的意思,契合了電影逆轉的概念,另外,尼爾的頭發顏色跟Max一樣,都是金發。而在整部電影里,兒子馬克斯從未和父親薩特在一起有過交流,而整部電影里,另一個和薩特沒有直接交流的,就是尼爾....

尼爾是女主角凱特的兒子這個說法也有人質疑,因為尼爾在電影後期身上背的包上掛了一個紅繩栓的銅錢,但Max並沒有這個飾物。不過電影中有個重要的場景是在越南,但電影從沒有表現跟越南有關的任何場景和道具,而麥克斯曾經在越南的時候下遊艇上岸遊玩,越南作為中國的鄰國,紅繩和銅錢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飾物是很常見的,不妨假定麥克斯在越南上岸的時候很有可能買了這個紅繩拴的銅錢,所以很期待《信條》的加長版藍光出來後能對越南的場景有更多的展示,很有可能發現尼爾有關的蛛絲馬跡。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尼爾是電影開頭部分展示逆武器的女科學家的兒子,因為當時女科學家似乎懷有身孕,而且頭發也是金色的,但是女科學家是左撇子,尼爾除了頭發顏色和膚色沒有其他地方和女科學家有關聯,所以這個說法並沒有第一個靠譜。

這位反派薩托的飾演者肯尼•布拉納是多才多藝的全能型演員兼導演兼製片人兼編劇兼配音,他在英國的戲劇界早已成名,還曾執導過漫威的《雷神》,諾蘭的上一部電影《敦刻爾克》中他飾演了一名英國軍官,他最近的作品是自編自導自演,明星雲集的《東方快車謀殺案》。

反派薩托在他的家鄉史托斯克12市挖掘核原料的時候挖到了時間膠囊,其實就是未來的薩托發給自己的,他靠著時間膠囊中未來的他放在裡面的金條和關於未來的提示成了巨富,而且他獲得了女科學家臨自殺前送到世界各地的逆轉時間武器「演算法」的9個零件中的八個,只缺最後一個鈈241,其實這9個零件,對應著9個擁有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分別是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英國、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鮮,暗示這些國家有摧毀世界的能力,而反派薩托因為多次在時間逆轉門中進出和接觸「演算法」中的核原料患上了癌症。

逆轉門的設定是紅色出入口代表正時間,藍色出入口代表逆時間,同樣執行最後史托斯克12大戰的兩隊人馬也分別用手錶上的紅藍色進行了區分,紅色是正時間執行任務的隊伍,藍色是逆時間執行任務的隊伍,兩隊人馬同時從時間的開始和結尾執行任務,這樣可以確保任務毫無差錯的完成,這也就是電影中有座建築物被炸2遍的原因,紅藍隊執行到這個時間點的時候同時去炸這座建築物,因為它對兩隊人馬都有威脅。在電影開場時出現的華納logo是紅色,諾蘭自己的Syn公司標識則是藍色,這也是導演在暗示電影中的紅藍梗。

電影中越南遊艇上的場景和烏克蘭歌劇院爆炸,還有史托斯克12市大戰正好是同一天,影片中雖然沒有具體表述是哪一天,但是還是有個日期,也就是14號,而尼爾的死亡時間和薩特的死亡時間都在這同一天,他們經歷的人生時間軌跡也相同,但他們父子倆恰恰是相反的兩種做法,反派薩托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後的想法是用「演算法」武器毀滅世界,尼爾卻想方設法從未來逆轉回來,協助信條組織逐步瓦解薩托毀滅世界的行動,拯救了世界,薩托死於自己的自私,而尼爾卻死得非常偉大。

可以說,尼爾一次次拯救了男主,只為了讓男主拯救世界,套用一句俗套的話就是: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1990年出生的伊麗莎白•德比茨基身高1米90,不過她的身高在電影中唯一的作用就是用大長腿從 汽車 後座開啟了駕駛座的門,另外她在電影中的衣著顏色還是經過的設計的,在逆時間里,她的衣服是紅色的,而在正時間里,她的衣服就換成綠色了。

在越南遊艇那段情節中,她戴著兒子麥克斯上遊艇的時候,看到一個女人從遊艇上跳下海,她以為這是她丈夫薩托的情人,這時她還感慨遊艇上的女人有離開的自由,其實這個女人就是逆時間的她自己,逆時間的她剛剛殺了逆時間的薩托,趕在正時間的凱特回來前,跳入海里帶著薩托的屍體一同離開。

克里斯托弗•諾蘭是很多觀眾心目中的「諾神」,甚至還有人聲稱研究諾蘭的電影是一門「諾學」,這部諾蘭的電影《信條》是諾蘭的第十一部電影,巧合的是,11這個數字不管前後順逆、上下顛倒都能看成11,但恰恰是這部電影,有可能成為諾蘭作品的分水嶺,諾蘭所有的作品,將以《信條》為中心,成為一個圓點和軸心,形成過去和未來的完美交互,這也成為諾蘭對自己創作理念的終極倒放和正反打,在這部電影之後,也一定有大批影迷不再把諾蘭奉為神,而另一部分影迷則會更加瘋狂的追捧諾蘭。

據說這次《信條》的拍攝成本高達1.25億美元,僅低於他拍攝的《蝙蝠俠:黑暗崛起》的2.5億美元,是他拍攝成本第二高的電影,因為疫情的影響和宣發費用的增加,實際上《信條》的成本達到了2.2億美元,如果要回本的話,票房起碼要到5億美元,但從中國的票房情況來看,首周票房只有2.1億人民幣,而美國影院的復功率只有60%,到目前為止,除中國之外的票房收入僅有5千萬美元,恐怕這次《信條》真的有可能難以回本。

你保護電影,我們保護你……

❷ 從哲學視野解讀信條(TENET)

看完「信條」(TENET)了,在一陣槍炮彈的聲中,我獨自沉思了好久。

我一直喜歡諾蘭的電影,尤其是他把時間跟空間壓縮的結果,讓我們感覺到人的想像力其實還趕不上理論的發展!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敢講,有許多觀眾對於其中的情節會感覺到很困惑,很矛盾,甚至有一種不知所雲的感覺。

在這個問題上,我想從哲學的觀點提出三點,讓大家可以大致上從我的觀點,了解這個電影。

【劇透警告】

首先第一點,有關於宇宙論的討論。我們在人類的 歷史 發展中,原來是有一個神性思維,我們稱之為神學時代。 在這個神學時代當中,我們會覺得整個宇宙是有限的,是被創造的,是有機的,是自然的,是有系統的,甚至可以說,是有階層的

這些宇宙的特點,最重要的關鍵是,這個宇宙是被神一次所創造出來的結果。這不是單純屬於基督教的,而是所有在科學前的世界中所共有的,中國人的宇宙觀大致也是如此。

科學中最重要的發明就是17世紀的牛頓,尤其是它那三大定律。但是對於牛頓的科學,大家在嘖嘖稱奇當中,一直到了康德的哲學出現,才算是對於這個科學理論提出了一個「宇宙論的詮釋」。

康德的哲學對於原來就有的神學宇宙論,提出的一個最重要的批判。這個批判就是把原先以神創造為主的宇宙,轉換成為以人為主的世界。這個轉變,我們稱之為哲學中的「哥白尼天革命」。

這個轉變中包含了兩個方面:第1個方面就是,這個世界不是有限的,而是在人的發展跟創造過程中,是無限的。這就是說,人的想像力是無限的,人的知識創造是無限的,而神只是人在這個無限的能力當中的一個理念,並不真的存在。

第2個方面,因為無限性的所想像出來的是一個絕對的力量,所以說這個絕對性完全符合了牛頓的科學,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時間跟空間,還有移動,這三個因素都是絕對的。

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康德的哲學非常重要的詮釋了牛頓的科學。

可是好景不長, 到了1915年的時候,當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的時候,大家發覺,原來的那個用絕對性,解釋時間、空間,以及運動的過程,發生了一個根本的轉變,因為它們是相對的。

而這個相對性的時間跟空間,主要的來源是,因為這個能量可以達到光速的平方。這是個我們無法想像的巨大能量。一直到了1942年到1946年,曼哈頓計劃在奧本海默的主持下,應用理論做出原子彈以來,我們不但進入了核能的時代,而且我們也進入了應用相對論的時代。——這個相對的時間跟空間,正是「信條」這部電影裡面所要講的。

第二點,就是有關於重要的術語。比如說, 在絕對的時間下我們可以感覺得到時間的流逝,生命的終結。 就絕對時間而言, 對於人的限制,是除了生命所面對的限制以外,人的知識也是限制的。 而這在一開始,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制,所以死亡對於哲學家來講是一個重要的終點。

所有的哲學都必須考慮到時間的有限性,而這個有限性是透過人的思想能力或者是想像能力,可以達到無限的結果,但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時間是絕對的,那麼在「信條」這個電影裡面,最主要的,尤其是後來在採取行動的時候,以及電影中非常多的情節,是告訴你說,有一種機器它可以把時間相對化,而同時呢又讓你活在絕對的時間。

因此,你會看到一些非常奇怪的現象,時間好像可以倒流。這個目的就是要展現出來,我們可以在絕對的時間下,面對相對的時間,甚至於我們也在相對的時間內,面對絕對的時間。

所以,你看這個電影到了最後的時候,就非常明白,當我們要進攻某一個碉堡的時候,所有進攻的過程中,時間是倒轉的,但是人在進攻的方式,時間是絕對的,還可以開槍打人,還可以打中,甚至出現很多大樓在即將倒塌,又恢復原來的樣子。

相對時間與絕對時間在一起的情況下,原來一開始提到的哲學有名的命題,「自由意志與命定論」,它們之間所構成的沖突,在這個電影中只扮演了一個很小的角色。

自由意志只能選擇哪些事會發生時間逆轉,其餘的全部交給因果。

時間可以倒流,我們可以回到過去,甚至未來,知道事情發生,必然都是因果的。自由意志只是在這邊扮演那個你要什麼事情發生的角色;你可以自由的選擇,然後就是這個已經發生的結果。

從這個角度來講,那麼諾蘭在拍這個電影的時候,因為要混淆相對時間跟絕對時間的關系,所以這里留下了一個bug,讓大家呢有點看不清楚,也慢慢的讓大家發現,整個電影當中,出現了一個最關鍵的問題。

他到了最後不但出現了神學思想,出現了愛,最後的一個結尾的字眼是reality,他還問,實體是什麼啊?

整個電影就是要問這個問題,如果時間可以相對化以後,我們還有沒有實體?這個問題當然是一個哲學里頭經常探討的問題。

第三點,我覺得諾蘭在這邊問了個重要問題: 生命還有沒有意義?

我們如果活在絕對時間跟絕對空間下,那麼生命是有限的。那麼我們這個面對的生命當中的每一分鍾都非常可貴;所以,生命自然就很有意義啊!可是如果說我們生命不但是相對的,還是可以倒流的,甚至還出現新的悖論啊!

請注意,悖論這個名詞原來在康德的哲學當中用的,悖論之一是,因果論與自由意志之間所形成的悖論。而這裡面所談的悖論,居然是如果你回到時間把你的祖父殺掉以後,那這個形成了一個最大的矛盾:「祖父悖論」。

電影當中很明顯的講,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因為它基本上是一個完全矛盾的事實。你怎麼可能殺掉你的祖先,以後還繼續的存在?你怎麼可能殺掉你祖父,導致自己可能不存在的情況下,然後又干下這種殺掉自己祖父的事情?

所以諾蘭也只是針對這個問題提出新的悖論。 對於他來講,最後他也不得不進行了一些老套,就是個男主角問另外那個俄國人壞蛋說,你難道不信神嗎?難道你希望無辜的人都一起死嗎?這個人講,你如果知道未來以後,根本就沒有生死的問題,所以他的顧慮完全是白費的。

我對這個電影整體來做一點結論:我們發覺,我們的想像力其實是不夠的。為什麼不夠呢?因為我們都是在習慣性的思維中生存的,而這個習慣性的思維讓我們在理解的過程當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要跳脫這個習慣,就面對了要想不面對這個矛盾,那就要活在跟人家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所以,這是一個哲學中可能世界的問題。

這個問題改變了一切,根本無從得知,而導演只好以「世界毀滅」作為想像的界線。

閱讀全文

與tenet電影中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票預售券怎麼買 瀏覽:960
起個大早看電影 瀏覽:437
血戰湘江電影劇情詳解 瀏覽:182
大人物電影趙泰打美女屁股 瀏覽:619
恐怖林正英的電影 瀏覽:747
hd電影是什麼 瀏覽:589
看電影的網站盜版 瀏覽:513
2009年香港電影 瀏覽:142
日本有個電影叫鬼什麼 瀏覽:123
怎麼把電影轉換成高清的 瀏覽:807
韓國電影的中國人 瀏覽:784
中國最早電影悲劇 瀏覽:471
玩物電影國語版 瀏覽:404
2個外國小孩是什麼電影 瀏覽:799
現代愛情故事美國電影 瀏覽:772
抖音電影票怎麼找不到了 瀏覽:907
康斯坦丁國語版電影在線觀看免費觀看 瀏覽:781
ps如何調出電影調 瀏覽:14
可愛的小鯊魚電影有哪些 瀏覽:544
原型看到電影李煥英會怎麼樣 瀏覽: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