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看過秘密這本書感覺有些不符合科學呀,有些看不下去了 以前覺得買本書讓自己有個看書的好習慣,現在
不推薦。
這書記得以前找書看的時候在哪裡有人推薦過,下了電子版跳著看了一會就刪了。
感覺書里各種假大空的套路,暢銷書不一定是好書,有精華也有糟粕。
讀書,要自己喜歡的書才有用,或者說是在讀的過程中漸漸被書的內容吸引。確實不喜歡的書完全沒有必要勉強去讀。還有就是讀的時候要有自己的看法跟思考,不要一味盲信(就像你讀這本書的情況一樣,這些套路文,雞湯文也就忽悠人或者學生寫作文的時候能派得上用場)
想看書推薦去書店或者圖書館走走翻翻,自己喜歡的,想繼續看下去的再買,不必要迷信什麼XX第一XX暢銷
轉一個知乎的回答
作者:曹萌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19937954/answer/2568614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發現自己的馬原期中作業正好切合這個問題。(文筆比較差,想法也比較低淺,大家湊合看看。歡迎大家提意見,說不定我還能有機會在交作業前修改修改)
朗達·拜恩的《秘密》是我早先看過的一本暢銷書。雖然我很願意相信書中所述的神奇無比的吸引力法則,但是理性告訴我,這裡面有問題。在上馬原課聽老師講物質與意識的部分時,我一下子意識到了這本暢銷書的問題所在。趁著這次老師布置期中作業的機會,我打算用馬克思主義來批判朗達·拜恩的暢銷書《秘密》,一來鍛煉自己的思辨能力,二來希望能提醒大家暢銷書中也不都是真理,也有糟粕,我們在讀書時要有自己的思考。
我承認當時我是被這本暢銷書極具煽動性的推薦語吸引的,也正是這浮誇的推薦語讓我產生了的警覺。在這本書的中文版編輯推薦中,羅列了大量銷售數據,稱其全球第一暢銷書、《紐約時報》暢銷榜等11個榜單(其羅列了11個榜單,並且後面還有省略號)的第一名。若其銷售數據皆為真實,羅列在此彰顯其火爆無可厚非,可稱其全球第一暢銷書則令人疑惑。只是稱其第一,並沒說以什麼標准評比得出的第一,更沒有給出證據。從編輯推薦語中的這一點中就可以明顯嗅到低俗的營銷味道,這本書本身是否有「干貨」值得懷疑。再看所謂的「專業書評」,滿滿的溢美之辭。看其中最誇張的一條:「如果這世界上有一本魔術書,能讓你從絕境中脫困,瞬間感受海闊天空,那就是《秘密》。如果這世界上有一本幸福書,能讓你離苦得樂,感覺創意活力源源不絕,那就是《秘密》。如果這世界上有一本魔法書,能讓你擁有心想事成的能力,「每」夢成真,那就是《秘密》。──廣告創意人李欣頻」。只有把這條書評的語言理解為徹底地使用了修辭手法,才覺得它勉強算是一條書評而不是廣告。書評中倒是有一條最為客觀:「人生本無所謂「秘密」可言,但確實有著較為普遍的經驗和規律。本書的價值在於總結、概括、闡明了那些經驗和規律對人生的某種作用,以可信的例子說服我們重視之…… ——著名作家梁曉聲」。可以說這條書評委婉地指出這本書不應被推上神壇。
在前言中,作者寫道:「一年前,我周遭的生活完全崩潰了。工作得筋疲力盡、父親突然身故;和同事、親人之間的相處關系也是一團糟。然而當時我卻不知道,就在沮喪絕望之中,竟伴隨著最棒的恩賜。 我瞧見一個至大的秘密。在女兒海莉給我的一本百年古書中,我發現了它。我開始在史料中追尋;難以置信的是,過去知道這秘密的,竟然都是歷史上的偉大人物:柏拉圖、莎士比亞、牛頓、雨果、貝多芬、林肯、愛默生、愛因斯坦。……」。「百年古書」著實充滿神秘感,然而我檢閱全書再也找不到其他地方也有「百年古書」這四個字,看來這本神秘的古書到底是什麼也是個秘密,讀者是無緣知道細節了。「柏拉圖、莎士比亞、牛頓、雨果、貝多芬、林肯、愛默生、愛因斯坦」這些響亮亮的名字真是嚇了我一跳,這秘密到底是什麼?我更加好奇起來。
讓我們縱觀全書,解開這《秘密》的秘密。此書的行文方式很特別,我稱之為傳銷洗腦式。此書以二十四位「神奇的導師」為主角,全書的文字都是由他們的談話構成。閱讀時的感覺是自己的周圍圍坐了許多神秘人,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向我講著換湯不換葯的話,試圖將我洗腦。在他們的談話中反復出現一個概念就是吸引力法則,或許這就是所謂的秘密。讓我們看看他們對「吸引力法則」的描述,我將逐條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反駁。
包伯·普克特(哲學家、作家、人生導師):「這個秘密就是「吸引力法則」! 你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來的。他們是被你心中所抱持的「心像」吸引而來;它們就是你所想的。不論你心中想什麼,你都會把它們吸引過來。 」嚴重誇大的意識的能動作用,我們生命中發生的許多事情屬於自然規律,例如某時在某地經歷了一場暴風雨,這暴風雨難道是心中所抱持的「心像」吸引過來的?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自然規律是自然現象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具有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人不能任意改變、創造或消滅自然規律。
麥克·杜利(作家、國際級演說家):「這個原理可以歸納成簡單的一句話:思想變成實物! 藉由這個最有力量的法則,你的思想變成生活中的實物。思想變成實物!不斷地對自己這樣說,讓它滲透到你的意識和知覺里。思想變成實物! 」思想並不能變成實物,思想是一種意識。意識是物質的產物,是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像。即使把這句話理解成運用了修辭,這句話也誇大了意識的能動作用。
包伯·普克特
(哲學家、作家、人生導師):「不論你相不相信、或者了不了解,吸引力法則永遠在運作著。 吸引力法則就是創造的法則。量子物理學家告訴我們,整個宇宙是從思想中出現的!你藉由思想和吸引力法則,創造出你自己的生命,而且人人皆然。不是你知道這個法則它才運作,它早已在你的一生及從古至今每個人的生命中持續運作。當你意識到這個偉大法則,你就會意識到自己有多麼不可思議的力量,竟然能夠把自己的生命「想」出來。 」未檢索到哪個量子物理學家發表過這樣的言論,即使有,也犯了把意識當作本源的錯誤。
整本書都是由吹噓吸引力法則的文字堆砌起來的,輔之以一些神乎其神的例子。書中類似的甚至更荒繆的描述到處都是,這里就不一一列舉,它們都犯了差不多的錯誤。要說這本勵志暢銷書的可取之處,那就是它提醒人們意識的能動作用。意識是能動的,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意識還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然而這本書偏要以一種玄虛的概念來講這個道理,甚至把意識推到了物質的前面,認為意識可以決定物質。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要將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辯證統一起來。人們在實踐活動中要達到預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並不是像書上所說心中有所想,就能通過吸引力法則將所想之物吸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