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香港樂壇元老:黃霑資料
黃霑原名黃湛森,是著名填詞人及傳媒創作人,創作逾2000首流行曲,他的最愛個人作品是《倆忘煙水裡》。他於1963年在香港大學中文系畢業,1983年獲港大哲學碩士,現為港大博士研究生。
黃霑作品列表
黃霑音樂作品
《最愛上海灘》 詞/黃霑 曲/顧家輝 唱/劉德華 電影《新上海灘》主題曲
《流光飛舞》 詞/黃霑 曲/黃霑 唱/陳淑樺 電影《青蛇》主題曲
《只記今朝笑》 詞/黃霑 曲/黃霑 唱/林青霞 電影《東方不敗》插曲
《滄海一聲笑》 詞/黃霑 曲/黃霑 唱/許冠傑/黃霑/張偉文 電影《笑傲江湖》主題曲
《梁祝》 詞/黃霑 曲/何占豪/陳剛 唱/吳奇隆 電影《梁祝》主題曲
《男兒當自強》 詞/黃霑 曲/古曲《將軍令》 唱/林子祥 電影《黃飛鴻》主題曲
《倩女幽魂》 詞/黃霑 曲/黃霑 唱/張國榮 電影《倩女幽魂》主題曲
《當年情》 詞/黃霑 曲/顧家輝 唱/張國榮 電影《英雄本色》主題曲
《奔向未來的日子》 詞/黃霑 曲/顧家輝 唱/張國榮 電影《英雄本色II》主題曲
《誰是大英雄》 詞/黃霑 曲/黃霑 唱/張學友 電影《東成西就》主題曲
《我的中國心》 詞/黃霑 曲/王福齡 唱/張明敏
《一生有意義》 詞/黃霑 曲/顧家輝 唱/羅文/甄妮 電視劇《射鵰英雄傳之東邪西毒》主題曲
《桃花開》 詞/黃霑 曲/顧家輝 唱/羅文/甄妮 電視劇《射鵰英雄傳》插曲
《千愁記舊情》 詞/黃霑 曲/顧家輝 唱/羅文 電視劇《射鵰英雄傳》插曲
《肯去承擔愛》 詞/黃霑 曲/顧家輝 唱/羅文 電視劇《射鵰英雄偉》插曲
《開心做出戲》 詞/黃霑 曲/胡偉立 唱/黃霑 電影《新鹿鼎記》主題曲
《焚心以火》 詞/黃霑 曲/顧家輝/黃霑 唱/葉倩文 電影《秦俑》主題曲
《黎明不要來》 詞/黃霑 曲/黃霑 唱/葉倩文 電影《倩女幽魂》插曲
《道》 詞/黃霑 曲/黃霑 唱/黃霑 電影《倩女幽魂》插曲
《城市獵人》 詞/黃霑 曲/黃霑 電影《城市獵人》主題曲
《多做多餘事》 詞/黃霑 曲/黃霑 編曲/陳永良 唱/李麗蕊
《我有個秘密》 詞/黃霑 曲/黃霑 編曲/徐日勤 唱/張明敏
《美夢》 詞/黃霑 曲/黃霑 編曲/奧金寶 唱/葉德嫻
《浪盪江湖》 改編旋律/黃霑 詞/黃霑 編曲/戴樂民 唱/林祥圖 電影《鐵雞斗蜈蚣》主題曲 (國/粵)
《情劍》 詞曲/黃霑/雷頌德 唱/潘美辰 電影《新碧血劍》主題曲 (國/粵/完整版)
《我Love你》 曲/G.Rossini 詞/黃霑 編曲/雷頌德 唱/張學友 電影《東成西就》插曲
《哥仔靚》 編曲/雷頌德 唱/黃霑 電影《東成西就》插曲
《做對相思燕》 詞/張國榮 編曲/雷頌德 唱/張國榮/黃霑 電影《東成西就》插曲
《阿彌陀佛》 詞/曲/可能為黃霑 唱:黃霑 電影《大迷信1993》主題曲
黃霑參演作品
1. 愛情敏感地帶 (2000)
2. 小倩 (1997)...燕赤霞
3. 南海十三郎 (1996)
4. 創業玩家 (1996)
5. 新英雄本色 (1994)
6. 摩登龍爭虎鬥 (1994)
7. 年年有今日 (1994)
8. 大咸濕 (1992)
9. 不文騷 (1992)
10. 私鍾真面目 (1992)
11. 不文小丈夫 II:銀座嬉春 (1991)
12. 老虎出更 II (1990)...占叔
13. 不文小丈夫 (1990)
14. 義膽群英 (1989)
15. 鐵血騎警 (1987)...黃東尼
16. 霹靂情 (1984)
黃霑編劇作品
1. 唐人街小子 (1977)
個人檔案:
黃霑,原名黃湛森
英文名James J.S.Wong
香港著名作家、詞曲家
1941年廣州出生
1949年隨父母到香港
1963年畢業於港大中文系
先前從業廣告、電影、作曲
任過香港電視台、電台主持人。與金庸、倪匡、蔡瀾一起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又與倪匡、蔡瀾一同被稱為「香港三大名嘴」。寫出2000多首歌曲,其中《上海灘》、《笑傲江湖》為「經典中的經典」,被冠以「流行歌詞宗匠」,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代表。
Ⅱ 鄧麗君 一個獲得十億個掌聲的名子,真的好懷念她。 好懷念她的歌聲,還有誰在和我一樣懷念她呢。 雖然她以
您好!
鄧麗君絕對是我的偶像。。。
今年5月8日,是鄧麗君逝世15周年紀念日。
在距離這一天還有幾個月時,各路人馬就已開始准備——有的籌備「鄧麗君逝世15周年慈善演唱會」,有的准備發行「鄧麗君逝世15周年紀念郵冊」,有的組織「尋找鄧麗君傳人暨紀念鄧麗君大型音樂會」海選活動……
去世15年後,鄧麗君為何還有這樣的魅力?
也許因為:「在那個情感蠻荒的年代,鄧麗君擔起了為一個時代代言的重任,用其甜美的歌聲撫慰了無數人的心——靈。」
也許因為:「沒有人像鄧麗君有這么多的優秀作品,有這么多的鐵桿歌迷,有這么多的同代人、後來人受到她如此深的影響。」
也許因為:「在42年的人生旅途中,她所演繹的『愛過的人,錯過的魂,曾經擁有,就是永恆』的凄美人生,太讓人愛憐和留戀。」
……
這一切,似乎仍難回答一個問題:人們為何如此懷念鄧麗君?
傳奇一生
一代歌後鄧麗君被譽為「東方女神」,其一生堪稱傳奇。
鄧麗君1953年1月29日生於台灣雲林縣,本名鄧麗筠。她的父親是名老兵,祖籍河北邯鄲,母親祖籍山東東平。鄧麗君有3個哥哥和1個弟弟,由於孩子多,她的父母雖然辛苦勞作,但日子過得一直比較拮據。
父母很早就知道,他們的女兒鄧麗君有一副好嗓子,是塊唱歌的料。但他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女兒後來憑著這一特長,不僅改變了全家人的經濟狀況,還成為華人世界的一位巨星。
13歲那年,鄧麗君參加了台灣金馬獎唱片公司的歌唱比賽,以一曲《采紅菱》奪得冠軍。第二年,她從中學休學,加盟宇宙唱片公司,當年即推出第一張唱片《鳳陽花鼓》。1968年,鄧麗君開始在一些歌廳登台演唱,並參演電影,也曾在電視台主持節目。在公司的安排下,鄧麗君走出台灣,足跡遍及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等地。
1973年,鄧麗君去美國學習英文,第二年又轉赴日本發展。不久,她就以一曲《空港》,獲得1974年日本「最佳新人歌星獎」等多個獎項。而收入這首歌曲的唱片的總銷量,也達到75萬張。
1979年,鄧麗君榮獲台灣金鍾獎「最佳女歌星獎」。兩年後,她的5張大碟,在香港同時獲得「白金唱片獎」,徹底征服香港歌壇。1983年,30歲的鄧麗君走入演藝事業的巔峰期。1983年2月19日、20日,她走進全球流行歌手的夢想之地——美國拉斯維加斯「凱撒皇宮」,成為首位在此演唱的華人。很多旅居美國的華人,仍然記得當時的盛況——早在那年1月底,演唱會的門票就已被搶購一空;「凱撒皇宮」原本只有1100個座位,後來加到了1500個,但兩旁的走道、中間的階梯上,仍然擠滿了觀眾。在表演中,鄧麗君特別演唱了以范仲淹的《蘇幕遮·碧雲天》、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南唐後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等12首唐詩宋詞譜曲的作品,讓聽眾充分領略了博大精深的中文之美。此後不久,她再創紀錄,成為首位登上紐約林肯中心、洛杉磯音樂中心舞台的華人女歌手。1983年底,已從藝15年的鄧麗君,在香港舉辦「15周年巡迴演唱會」,其演出規模、觀眾數量和唱片銷售量等,都創下了華語歌壇的新紀錄。1986年,她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世界七大女歌星」和「世界十大最受歡迎女歌星」,成為唯一同時榮獲這兩項殊榮的亞洲歌手。
1987年,鄧麗君推出《我只在乎你》專輯,此後基本不再參加商業性活動,漸漸進入半退隱狀態。
但就是在這一年,《鄧麗君自選歌曲兩百二十五首》,首度在北京發行。當時,鄧麗君演唱的歌曲已風靡大陸。加之台灣當局准許相關居民回大陸探親,鄧麗君開始有了到大陸演出的想法。她原本計劃以敦煌壁畫為背景,結合中國古典四大美女的圖像,在北京舉辦一場華麗的演唱會。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計劃未能實現。
1989年,鄧麗君移居法國,在當地購屋置產,過起了近乎隱居的生活。次年5月,她的父親去世。噩耗傳來,她因悲傷過度而病倒,以致未能回台奔喪。
1993年,鄧麗君回到台灣。在接受采訪時,她說:「這些年來,我雖然是半退休狀態,不過我熱愛音樂,音樂方面的工作我永遠不會放棄,娛樂性的演唱就不去做了。我在英國、法國、日本都常進錄音間,鍛煉自己的聲樂底子。英國老師給了我一份『功課』,我一個星期起碼要自己在家吊4次嗓子。平常也注意基本的嗓子保養,煙不能抽,酒會喝一點,有一段時間我吃全素,現在願意吃一點魚和雞胸肉……」
1995年5月8日,一個噩耗傳遍了全世界——當天,年僅42歲的鄧麗君因哮喘病猝發,在泰國清邁去世。一位華人世界的歌壇巨星,就這樣遠去了。
魂歸寶島
1995年5月11日晚10時30分,載著鄧麗君遺體的泰航633客機,抵達台北桃園機場。
對魂歸故土的「寶島女兒」,台灣方面打破慣例,機場在辦理手續時一切從簡,並允許鄧麗君家屬、歌迷和台灣官員到停機坪上迎候遺體。隨後,鄧麗君的遺體被送往台北第一殯儀館。那裡放著一副可使遺體保存50年、鑲著水晶玻璃的銅制棺材;台灣「陸軍樂儀隊」擔任靈堂和葬禮的儀仗隊;20萬人在殯儀館外徹夜排隊,等著向鄧麗君作最後的告別。那一天,台北的交通陷入癱瘓。
5月28日,鄧麗君的棺木被運往台北縣金山鄉的金寶山墓園——筠園,與父親的遺骨一同下葬。此前,金寶山墓園的老闆在第一時間聯絡鄧家,以1元新台幣的象徵性價格,將園中一塊背山面海的風水寶地「賣」給鄧家,作為鄧麗君最後的歸宿。根據她的本名,這塊墓地被命名為「筠園」。
日前,環球人物雜志記者專程從台北市區出發,驅車一小時趕往金寶山墓園。循著鄧麗君的歌聲,很快就找到了筠園。
筠園分為廣場和墓園兩個部分。廣場比墓園大一些,地上「埋」著一架鋼琴,只有巨大的鍵盤露出地面。這是一位日本著名設計師的作品。遊人的腳只要踏上鍵盤,鋼琴便會發出美妙的聲音。廣場中間是鄧麗君的全身塑像。她微微含笑,伸開雙手,彷彿在歡迎所有為她而來的人。墓園入口處,有一處圓形亭屋,是筠園的音響和燈光控制中心。亭屋內的電腦中,儲存著鄧麗君演唱的歌曲,每天循環播放。
筠園的墓碑上,雕刻著鄧麗君的頭像。墓碑後面的棺蓋,是用黑色大理石打磨成的。棺蓋後面是一個石雕,上半部是鄧麗君的卧像,下半部的右側鑲嵌著她的彩色照片,左側寫著「鄧麗筠,1953—1995」的字樣。棺蓋右邊,立有一塊巨石,上面是現任親民黨主席宋楚瑜題寫的「筠園」二字。棺蓋左側,立著一塊石碑,上面用多種文字刻著同一句墓誌銘——「這里安卧著一位為歌唱藝術奉獻一生的巨星」。
無論何時來到筠園,人們都會看到,墓碑前擺放著歌迷們祭獻的鮮花。世界各地的鄧麗君歌迷不遠萬里來此拜謁,因此這里常年人流不斷,四季鮮花不謝。在「筠園」的題字石碑前,有一棵掛滿小木牌的樹,木牌上都是歌迷寫的悼念之詞。
何日君再來
「何日君再來?」在鄧麗君逝去15年後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用她的歌聲,來表達對她的懷念和追思之情。
15年來,流行音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華語流行歌曲的「風向標」已轉了無數個方向。但鄧麗君的歌,依然一遍又一遍地被傳唱。成方圓、那英、程琳、齊秦、王菲、黎明、周傑倫、張靚穎……一代代華語歌壇的知名歌手,或因翻唱鄧麗君的歌而一炮走紅,或因此達到事業的巔峰。在《月亮代表我的心》、《但願人長久》、《甜蜜蜜》、《我只在乎你》等優美的旋律中,年輕一代成長起來。
2008年,鄧麗君的歌曲《但願人長久》,隨「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2009年,在「新中國最有影響力文化人物」評選活動中,鄧麗君以850多萬票的絕對優勢,位列榜首。2010年「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前夕,她被多家知名華文媒體評選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女性」;她的祖籍地河北邯鄲,將舉辦「2010·鄧麗君故鄉行」活動……
為緬懷鄧麗君,海峽兩岸興建了數家紀念館。20世紀90年代末,位於香港赤柱的鄧麗君故居,剛一開放,就迎來了數十萬人次的遊客,連地板都被踩壞了;2003年,大陸首次設置鄧麗君紀念場所——她的衣冠冢和紀念雕像,在她生前嚮往的上海落成;2006年,鄧麗君故居所在地——台北縣蘆洲,開始興建「鄧麗君主題公園」……
睹物更思人
2010年4月22日,位於台灣高雄市的「鄧麗君紀念文物館」正式開館。高雄市市長、國民黨籍「立委」、親民黨秘書長等台灣各界人士,均前往參加。這是全球首座鄧麗君紀念文物館。
4月29日,環球人物雜志記者一大早就趕到文物館,發現遊客已經排起長隊。
文物館總面積約800平方米,分為前後兩棟。前棟陳列著鄧麗君生前旅法期間使用的賓士轎車;旁邊的簡報室里,存放著大量的報紙、照片和音像資料,介紹她出生、成長、歌唱事業發展的全過程。後棟陳列著鄧麗君的演出服裝、首飾和收藏品,還有從她家客廳、餐廳和卧室搬過來的傢具和擺設品,以及她送給媽媽的麻將桌等。在紀念館里,參觀者可以跟著伴奏音樂哼唱鄧麗君的歌。
「鄧麗君紀念文物館」開館當天,鄧麗君的大哥鄧長安,動情地講起了建館的起因。「妹妹過世以來,就不斷有人建議建一座紀念她的展館,可一直沒有建成。」2009年8月,鄧家要處理台北縣蘆洲的老房子,鄧長安就和三弟鄧長富把鄧麗君的遺物運到高雄,「試辦」了一個「鄧麗君文物館」。結果,前往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尤其是來自大陸的遊客,每天竟有近20個團600人左右。他們中的不少人,將「鄧麗君文物館」和日月潭、阿里山一道,列為在台灣期間的「三大必到之處」。正是歌迷的熱情,堅定了鄧長安申請正式開辦文物館的決心。
「看到鄧麗君的東西,覺得她人還在,非常思念!她的歌聲,餘音繚繞,不絕於耳。」這是在文物館內徜徉的遊客的共同感受。
「東方神韻」的化身
上世紀70年代,鄧麗君美輪美奐的歌聲如旋風一般刮過中國台灣、香港以及日本、東南亞等地,也吹進了中國大陸。她那輕松活潑、溫婉流長的中國民謠小調,成為那個時代的記憶。
「練」出來的天籟之音
「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若是你到小城來,收獲特別多……」那是1997年一個平靜的早晨,我走在江南小城裡,從街邊電線桿上的廣播喇叭傳出的歌聲,深深地吸引了我。歌聲溫軟,極富穿透力,在晨間的炊煙中飄浮。那天的景象與歌曲交融在一起,如同一首情景MV(音樂電視)。
她的聲音有一種特別的氣質,那是一種傳遞若干年後你仍然願意為此駐足街頭的聲音……
這是一位「80後」歌迷,近日在博客里表達的對鄧麗君的記憶。
事實上,鄧麗君雖然從小就表現出極佳的音樂天賦,但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她原本是一副小嗓門,聲音比較柔和單薄。這種先天因素並不容易改變。為此,她的音樂老師姚厚笙從頭對她進行細致的指導,由發聲方法到歌唱習慣等,均悉心調教。姚老師是當時台灣著名的音樂製作人,是台灣第一個倡導並引進西方音樂教育理論體系的人。
當時,鄧麗君總是唱一些節奏輕快的歌曲,所以她那甜甜的歌聲總給人一種「可愛小女孩」的味道。而且,鄧麗君為了模仿地方小調的發音方式,極力把尾音往上拉高,養成了抬高語尾的習慣。這種歌唱方式聽起來比較俏皮,但顯得有些稚氣。對此,姚厚笙指導她學習慢節奏的唱腔,並告訴她:「你已經不是小女孩了,所以要以更有感情、更像大人的方式來唱。」
就這樣,鄧麗君的地方小調唱腔在姚厚笙的調教下開始大大改觀。但是,聲音小的缺陷還是存在。姚厚笙就試著讓鄧麗君練習對著麥克風中心點(老式麥克風是個大圓盤)唱歌的方式,讓她清澈的音色充分發揮出來,讓聲音深入人們的心靈。
台灣著名老音樂人左宏元非常喜歡鄧麗君,也曾親自教她唱歌。那時鄧麗君年紀很小,也沒交過男朋友,裙子穿得短短的,像芭蕾舞演員一樣,很可愛。左宏元教她唱《彩雲飛》,她問:「什麼是彩雲飛啊?」「什麼叫不要離開你啊?」左宏元告訴她:「不要離開你,就是你喜歡一個男生,叫他不要離開你,就這么簡單。」左宏元給她講了很久,也不知她到底明白沒明白,但她最終唱出來的歌感動了很多人。在唱電影同名主題曲《海韻》時,鄧麗君已經表現得很成熟了。《海韻》改編自徐志摩的對話體抒情詩,是一首難度較大的歌。但鄧麗君居然唱得那麼深刻動情,表現出豐富的想像力。左宏元頗有感觸地說:「像她那種音色、技巧、呼吸控制,在亞洲到現在(指上世紀80年代後)恐怕還沒有人超過……她的歌聲能讓聽眾產生共鳴,滲入人的心底,讓人心裡有個共通的、深入淺出的感覺。」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在「金嗓子」的背後,鄧麗君曾經歷過多少困苦和磨練。為了唱好歌她堅持天天吊嗓子,甚至患了感冒、發高燒時也從不間斷。她的好友何俐俐說,鄧麗君因為自己音域不夠廣闊而努力練歌,甚至練得喉嚨出血。
1984年,已經蜚聲全球的鄧麗君,專程到英國向聲樂老師學習運氣、發聲和共鳴音。事後她說:「我需要在每個階段後停下來,解決一些本身存在的問題,挖掘一下沒有發揮出來的潛力。」在英國期間她很用功,每天會練習六七個小時。「我的老師讓我每天起床後,都要吊嗓子30分鍾。早晨還沒有開聲,練提氣練到最高處,發出的聲音是很難聽的。」有一回,當她吊完嗓子,酒店服務員給她送茶水時,在杯墊上寫了一行字:「我們英國人最討厭有人在早晨亂叫!」弄得鄧麗君一時哭笑不得。
「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照大地。想要問問炊煙,你要去哪裡?」在鄧麗君婉轉裊繞的聲音周圍,永遠都不缺少歌迷們對她的思念之情。一位從事聲樂研究的「君迷」(指鄧麗君的歌迷)說:「鄧麗君的聲音中具有中國女人的特色,充滿了東方女性的神韻,溫柔不失堅強,美麗而且善良……她嗓音很有特色,幾乎聽不出有任何換氣的地方,可以在沒有鼻音的狀況下唱出連續的高音,而且她的中文咬字也非常清晰,音色又細又柔,令人著迷。」
前段時間,在日本一個「君迷論壇」上,人們將目前在日本發展的數名中國女歌手與鄧麗君進行比較。有資深日本「君迷」一針見血地指出:「鄧麗君小姐的聲音有濕度,濡濕感沁人心脾,不同於眾歌手相對簡單的乾燥尖銳或者明亮直白的嗓音。」
民族風演繹中國情
天津音樂學院的楊雁行教授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鄧麗君演唱的歌曲之所以在那個時期廣為流傳,是因為這些歌曲本身具有一個共同特徵:是具有民族風格的通俗歌曲。這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鄧麗君的演唱方式,既不同於舊上海那些歌手的風塵與生澀,也不像當時台灣其他歌手的洋氣與生硬,而是恰到好處地把這些歌曲演繹成最具「中國風」的作品。
那恰如其分的拿捏,跟鄧麗君從小受的教育不無關系。在孩提時代,鄧麗君就常常聽父親哼唱京劇。父親常常有板有眼地唱上幾句,鄧麗君也時不時興高采烈地跟著模仿。母親同樣喜歡戲劇,經常聽黃梅調的地方戲,偶爾也哼唱一些小調,而且母親還非常喜歡看戲曲電影。鄧麗君在耳濡目染中,受益匪淺。
1967年,鄧麗君出道後推出的第一個專輯《鳳陽花鼓》,走的就是民謠小調的風格。從那時開始,鄧麗君便以演唱民謠小調而備受矚目。這個14歲小女孩甜甜的歌聲和純真朴實的情感,吸引了大批的聽眾,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後,「中國風、民族風」的歌曲一直是鄧麗君演唱事業的重心。她的許多首此類歌曲都成為傳唱的經典,比如《小城故事》等。而隨著領悟力的不斷提升,鄧麗君開始在音樂中加入更多的「中國元素」。
1983年面世的《淡淡幽情》,被許多人認為是鄧麗君歌唱生涯中最優秀的唱片,也是中國古典文學和現代音樂巧妙結合之作。據當時提出《淡淡幽情》專輯設想的香港企業家謝宏中回憶:「我在宴會上遇見了鄧麗君。我將長期醞釀成熟的構想告訴她,其反應相當激烈……當時我們的觀點很接近,這就是如何將我國流傳數千年的古典詩詞用現代音樂表現,如何引起聽眾的共鳴,如何保存逐漸被遺忘的中國文化……」為了做好這張專輯,鄧麗君找了當時中國大陸和香港最前衛、最權威的人士為專輯譜曲,而專輯中12首歌曲的歌詞,也都是根據中國古詩詞譜寫而成的,之後,人們就聽到了像《但願人長久》這樣的「歷史經典」,直到今天仍然經久不衰。
楊雁行教授告訴記者,鄧麗君能夠創作出《淡淡幽情》這張傳統與流行兩者融合無間的作品,是由於她在通俗樂壇努力多年、深諳中國詞曲和古典文化的緣故。鄧麗君的歌聲,讓世界各地的華人感受到中華民族悠久的溫柔情懷,讓世人明白,再現傳統藝術的精華,不一定非要限制在藝術歌曲的條條框框之中。
在這張專輯之後,鄧麗君的主要精力被公司放在了舉辦演唱會上,而結合中國傳統元素的創作越來越少。後來,鄧麗君也曾想完成《淡淡幽情》的續輯。她花了5年的時間來創作古詩詞曲,但由於歌壇環境和個人心境的變化,以及身體等原因,最終沒能實現自己的心願。這個沒完成的續輯,也成了歌迷心中永遠的遺憾。
「令人悲哀的是,在此之後,華語樂壇再沒有人有足夠的能力和高度,創作出這樣的作品。這可能也是人們今天懷念鄧麗君的原因吧。」楊雁行教授說。
「鄰家女孩」在歌唱
20世紀90年代,鄧麗君《10億個掌聲》演唱會的VCD(影音光碟)風靡中國大陸。在當時大陸人的眼中,台上的鄧麗君是氣質、風范、洋氣的代表。其實,鄧麗君的長相並不是很「洋氣」,反而具有一種「懷舊」的中國特色。她笑容甜美,舉手投足間都透著中國古典女子的婉約、溫和。她的舞台形象和她的歌聲一起,留在人們的心中。
早在1976年,擁有眾多歌迷的鄧麗君一改過去的表演形式,把個人演唱會作為演藝形式的重心。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里,她不停地在香港、日本等地舉辦演唱會。
1978年,鄧麗君在東京養樂多會館舉行個人演唱會。門票在演唱會開始前的許多天就已銷售一空。演唱會舉辦的當天,無數日本人和其他國家的歌迷,早早地聚在了會館的大廳里。在舞台上燈光明滅間,鄧麗君穿著粉紅色的演出禮服出場了。她步履輕盈、雙眸明媚,還未開口台下就已經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瘋狂的歡呼聲……
鄧麗君的演唱會如此受歡迎,主要在於她完美的舞台表現。著名樂評人李皖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鄧麗君的演唱,會給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感覺,透著鄰家女孩的溫熱氣息。在舞台上,她始終與觀眾保持著良好的溝通和互動,演唱會彷彿是一場家庭聚會。她在歌迷面前唱歌,感覺就像與親人朋友相聚。來聽音樂會的人也都是鄧麗君的老歌迷,對她的音樂和個人十分了解。與現在的一些歌手在演唱會上為了征服觀眾而竭盡全力地表現不同,鄧麗君的演唱會風格,是一種與觀眾的交流,現場就好像是與聽眾「兩情相悅」的溝通。雖然她打扮甜美,「氣場」卻十分強大,自信、自然又從容不迫。
不過,鄧麗君在舞台上也有活潑的時候。她有時也會使用一些小技巧,比如唱到激動時,會將麥克風拉到很遠,再猛地抽回來,或者直接將麥克風從右手拋到左手,做些帥氣的動作。有趣的是,鄧麗君也有失手的時候。在印度尼西亞舉辦的一場演唱會上,鄧麗君用了「拉甩麥克風」這一招,但是由於唱得太激動,麥克風居然掉到了地上。當時的舞台設計特別流行噴灑乾冰,鄧麗君只得彎下腰慌慌忙忙地在乾冰霧里尋找麥克風。台下的觀眾還以為這是鄧麗君故意安排的小插曲,激動得不停鼓掌。
鄧麗君的舞台魅力,不僅僅是因為她的相貌、她的歌喉,更在於她的字正腔圓,自然流暢。樂評人李皖說:「即使不是刻意去聽鄧麗君的歌曲,但提起鄧麗君,留在腦海中的仍然是她的歌,因為她的咬字相當清晰。」
鄧麗君奔忙在世界各地,只能在繁忙的演出活動中擠時間學習語言。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和條件下,鄧麗君仍然掌握了多種外語和中國的方言。她演唱的歌曲和出版的專輯,涉及日語、英語、印尼語以及中國的粵語、閩南語、山東話、上海話等。不僅如此,她還大量演唱各地民歌、地方戲曲、音樂劇等。
曾經有一位日本的樂評家評價說:「鄧麗君去世後,一直很難找到像她這樣的亞洲巨星。因為鄧麗君為了打入市場,花了很多時間學習粵語、日語、英語,以獲得當地觀眾的認同,但現在已經不再有這樣努力的歌手了。」
也許是自身經歷的曲折和坎坷,鄧麗君的演唱,最觸動人們的還是歌聲中流露出的些許傷感,它直達人們的內心深處。著名音樂人黃霑曾經評價說:「鄧麗君的歌可以慰藉人的心靈,有時在海外,工作疲倦的時候,非常渴望聽到鄧麗君的歌聲,她的歌聲有一種能夠撫平我們情緒的東西,一種難以形容的中國味……」
搖滾也向她致敬
風靡全球的不僅僅是鄧麗君的歌聲,隨之而來的還有與她相關的一切話題與想像。
李皖曾回憶自己一開始聽鄧麗君歌曲時的感受:「初『遇』鄧麗君,完全是一種恐怖的感覺。當時台灣是敵區,台灣的廣播電台是敵台,偷聽敵台是犯罪行為。即便調台時偶然碰上,也有一種強烈的犯罪感,那聲音在感覺中一下子變得巨大無比,如同炸雷……」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獲取鄧麗君歌曲的渠道還極其匱乏。很多時候,人們只是在街角巷尾,湊巧聽到幾句鄧麗君的歌聲。這樂聲來自那些「不務正業」的年輕人——他們穿著喇叭褲,踩著鋥亮的皮鞋,摩托車上載著「三洋」雙卡錄音機。鄧麗君的歌聲從錄音機里飄出,偶爾能聽清幾句唱詞的路人,無不臉紅心跳,覺得「不好意思」。
然而,就是這樣讓人感到「羞於啟齒」的歌曲,卻啟蒙了大陸的流行音樂,更在公眾中激發出復雜的反響。「那是一種震撼與反感的交雜,當時大多數人都不能接受鄧麗君,覺得有些『流氓』,而接受、傳唱這種音樂的人,則被認為是流氓阿飛。」李皖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雖然極受爭議,但恰恰是鄧麗君的歌曲,讓剛走出「文革」的公眾,慢慢找回了多年來被忽視的情感。人們開始意識到,除去「國家公民」的屬性之外,人們還可以是丈夫、妻子、兒女、情人等各種各樣的角色。人們原本的情感、個性、多樣性等一系列被淡忘的元素,也在鄧麗君的歌聲中開始蘇醒。
純朴、親切、活力、向上而又不失時尚與高貴的風格,令鄧麗君在公眾眼中的形象趨於完美。甜美的歌聲與完美的公眾形象,使鄧麗君成為很多大陸青年的偶像。在很多年輕人的筆記本里、床頭上、錢夾里,開始出現鄧麗君的照片,她的磁帶甚至因一次次被翻錄,而音色模糊。時隔多年,仍有很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坦陳,留在他們心中的鄧麗君,已經不再是一個歌手,那段時光也不僅是一段有歌聲伴隨的歲月那麼簡單;對他們而言,「鄧麗君」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情結,有的人甚至以鄧麗君為擇偶的標准,或以她的名字為女兒命名。
20世紀80年代後期,鄧麗君的磁帶被正式引入大陸。從這個時候開始,人們才真正從音樂角度出發,重新打量鄧麗君。大陸音樂界一直有一種觀點,那就是中國的流行音樂是徹頭徹尾的舶來品,然而鄧麗君的音樂卻是一個反證。在流行的形式之下,鄧麗君傳承了太多中國傳統、古典的元素。她無法復原古典,卻將這其中的種種精髓巧妙演繹出來。幾十年過去了,中國流行音樂從無到有,又從有到優。在此過程中,鄧麗君始終自成一派,難以逾越。不過,她那種特有的「柔美力量」開始得到傳承。可以說,李谷一的《鄉戀》、蘇小明的《軍港之夜》,都來自這種風格。不同風格、不同時代的音樂人,都能從鄧麗君的歌曲中找到共鳴,甚至連唐朝、黑豹、鄭鈞等一批內地搖滾樂隊和藝人,都曾坦承鄧麗君對他們的影響。鄧麗君去世時,內地音樂人曾以一張專輯《告別的搖滾》向她致敬。在這張專輯中,當時大陸幾乎所有最當紅的搖滾明星,都重新翻唱了她的歌曲,以此向這位啟蒙者致敬。
舞台下的完美
在家人與鄰居、朋友看來,台上和台下的鄧麗君並沒有太多不同。謙恭孝順、積極上進、悲憫感恩、不慕權貴……這就是人們眼中的鄧麗君。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她的這些品格,與當今娛樂圈的是非繁多,形成鮮明的對比——她因此在故去15年後仍然受到懷念。
孝順的女兒
在鄧麗君的孩童時代,他們一家七口的生活非常拮據。6歲那年,已經「很有表演才能和號召力」的鄧麗君,開始在媽媽的陪伴下上街賣唱,為家裡掙些買菜錢。9歲那年,她開始跟隨父親原來的戰友,到台灣各地演出。雖然每次演出只能得到5元、10元新台幣的微薄收入,但對貧寒的鄧家來說,這卻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一次偶然的機會,台北一家歌廳的老闆聽到了鄧麗君的歌聲,覺得很不錯,希望她能在課余時間到歌廳里客串一下。當時,鄧麗君的父母非常反對,擔心她受欺負。不過,鄧麗君說服了父母。不久,她就因表現出色,成為歌廳里的「娃娃歌後」,名氣越傳越大,就連台灣南部的一些歌廳也邀請她去演出。
由於頻繁演出,鄧麗君正常上學的時間越來越少,成績一落千丈。1967年,她就讀的金陵女中的校領導下了「最後通牒」,要她二選一:要麼放棄歌唱,專注於學業,要麼休學。出於照顧家庭的考慮和對歌唱事業的熱愛,鄧麗君決定休學。據她當年的老師回憶,當時有夜總會願意與鄧麗君簽約,邀她做專職歌手,但校園生活同樣令鄧麗君難以割捨。最終,家庭因素被她放在了首位。這位老師回憶說:「我問她父母親的意見如何?她自己又如何打算?她說因為家庭經濟因素,她需要那份工作,如果休學的話就能安心地唱歌。很明顯,她是為了改善困苦的家境而犧牲自己,而這個小孩子也真的一直很努力!」
Ⅲ 《我的中國心》黃霑背景資料
黃沾、王福齡和《我的中國心》 黃沾(1941-2004),原名黃湛森,籍貫廣東番禺,生於廣東順德。黃沾曾與寫科幻的倪匡、寫美食的蔡瀾、寫武俠的金庸,並稱為「香港四大才子」,又與倪匡、蔡瀾一同被稱為「香港三大名嘴」。1949年,隨父母移居香港,入讀喇沙書院。1960年,入香港大學文學院中文系,1963年畢業,任教培聖中學兩年。1965年,以業余形式主持電視節目,並於報刊寫作專欄。同年9月,進入英美煙草有限公司廣告部,「人頭馬一開,好事自然來」這句廣告詞就出自他的手筆,1968年,擢升為廣告副經理。1968年,黃沾創作了第一首有名的歌曲《忘記他》,一開始是關淑怡所唱,後來收入鄧麗君的粵語專輯,深受歌迷喜愛,歌詞見一代歌後卷下。1969年,獲最佳電視節目男司儀獎,被喻為「電視王子」。1970年,轉職華美廣告公司(Ling-McCann-Erickson),任聯合創作總監,是首位獲美國廣告界最高榮譽「基奧獎」(Clio Award)的香港人。1972年,獲國泰廣告公司(Cathay Advertising)聘為總經理,同年出任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理事。1973年,與好友創立寶鼎電影公司(Cauldron Cinematics),自編自導《天堂》並打入該年十大賣座電影。同年撰寫成人笑話集《不文集》。1976年,與才女林燕妮創辦「黃與林廣告公司」,自任主席。 電影式的系列電視劇《獅子山下》始演於1973年,劇中抒寫香港草根階層掙扎苦鬥、逆境求強的故事,前後持續二十一年,過兩百集,為香港千家萬戶所耳熟能詳。1979年,黃沾為其創作了同名主題曲《獅子山下》,這首歌曲給予了經濟騰飛初期的港人很大鼓舞,後來被作為香港的市歌。由他填詞的《獅子山下》和《香港是我家》兩首歌,陪伴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港人的成長。2003年3月初,香港特區政府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在他首份財政預算報告中,以一曲《獅子山下》主題歌作總結,立刻引起香港市民的熱烈回響。據一項統計顯示,《獅子山下》歌詞在報章發表後,兩個星期內,香港的報刊上出現超過一百六十篇以《獅子山下》為主題的文章,足見其對香港社會影響之深遠。1978年,作品《誓要入刀山》、《倚天屠龍記》、《鱷魚淚》入選香港電台《第一屆十大中文金曲》。 張明敏(《我的中國心》演唱者) 1979年,台灣校園民謠非常火,香港永恆唱片老闆鄧炳恆認為,在香港出版國語唱片也許是個好的選擇。當時,香港已經在音樂創作上實行了版稅,歌越流行,創作者拿到的版稅越多,在粵語歌紅遍天的形勢下,幾乎沒人願意寫國語歌。當時凡是唱國語歌的歌手,都被稱為「民族歌手」。 1980年,鄧小平和撒切爾夫人開始會談。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公司老闆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開始為我策劃新的專輯。鄧炳恆找到了因為寫粵語歌而當紅的黃沾,請他寫一首國語歌。 黃沾開出了和粵語歌一樣的價錢,鄧炳恆答應了。黃沾寫出了《我的中國心》,後由王福齡作曲,公司決定以這首歌作為專輯的名稱。 1982年,《我的中國心》出版,並沒有像公司預想的那樣走紅,銷量不高,社會反響也平平。香港人開始稱我為「愛國歌手」。在當時的香港,這樣的稱呼帶有諷刺的意思。1983年,中國和英國就香港問題開始正式會談,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也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試探,想請香港藝人來晚會上表演。當時我的老闆不同意我到中央電視台的晚會上唱歌,如果我唱歌的話就封殺我在台灣的唱片發行。 1984年,我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了演唱《我的中國心》和《壟上行》,這一次的演出,使我走進了千家萬戶,這首歌一下子就紅了。觀眾寫到中央電視台的信有幾麻袋,我當時看著這些信,目瞪口呆,非常興奮。然後香港的媒介因為我在中央電視台演出,開始稱我為「左派歌手」。我回到香港以後,處境仍然沒有什麼變化。 大約是在1985到1986年,好像是在一個吃飯的場合,我再次見到黃沾,我告訴他《我的中國心》在內地紅了,幾億中國人都會唱,我謝謝他寫了這么好的一首歌。他不相信,認為我跟他開玩笑,只是說,「紅了又有什麼用呢?」那個時候,他經濟條件不大好,而且中國也沒有加入國際版權公約,《我的中國心》在內地再紅,他也收不到一分錢的版稅。包括他寫的《上海灘》,跟著電視劇在內地的播放,也火了,被廣播、電視反復播放,登在報刊上,他也沒有拿到版稅。所以,當時黃沾還開玩笑說,「你幫我把那些版稅收回來好了。」 雖然沒有拿到一分錢,但是黃沾還是很高興。因為當時內地的《參考消息》,刊登過一篇新華社記者探訪鄧小平家庭生活的文章,說有一天下午,在中南海里,鄧小平和孫子孫女們在一起,教他們唱《我的中國心》這首歌。這篇報道後來被香港的報紙轉載過。 1987年,我正式進軍內地市場,我的個人專輯在內地一出版就賣火了。後來,因為要出版新的專輯,我請黃沾吃飯,請他為我寫歌,他也答應了,後來等了很長時間,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他一直沒有寫出來。在內地加入國際版權公約後,實行版稅制度後,他也拿過《我的中國心》一些版稅。
Ⅳ 黃霑十大經典有哪些
黃沾十大經典有《歡樂滿人間》、《生活是怎樣的歌》、《滄海一聲笑》、《只記今朝笑》、《流光飛舞》、《莫呼洛迦》、《最愛上海灘》、《梁祝》、《男兒當自強》、《人鬼神》。
1、《歡樂滿人間》
《歡樂滿人間》配樂、作曲/蕭芳芳主演、主唱,1967年創作、1968年首映,《歡樂滿人間》是黃沾首次配樂。黃沾(同沾,與曹雪芹同名)(1941年3月16日-2004年11月24日),原名黃湛森,英文名James J.S.Wong。香港著名作家、詞曲家。
2、《生活是怎樣的歌》
《生活是怎樣的歌》是《火舞風雲》的主題曲。黃沾與金庸、倪匡、蔡瀾一起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也與倪匡、蔡瀾一同被稱為「香港三大名嘴」。
3、《滄海一聲笑》
《滄海一聲笑》是影片《笑傲江湖》和《笑傲江湖貳之東方不敗》的主題曲,分為國語版和粵語版,歌詞只有3句不同。在電影《笑傲江湖》中,國、粵語版均由許冠傑主唱,黃沾、許冠傑、張偉文合唱,作為影片的插曲及片尾曲。
5、《流光飛舞》
《流光飛舞》是陳淑樺演唱的歌曲,由黃沾作詞、作曲,雷頌德編曲,收錄於1993年1月2日由滾石唱片發行的《青蛇電影原聲帶》中 。該曲是電影《青蛇》的國語版主題曲,1994年1月27日該曲收錄於陳淑樺發行的新歌+精選輯《愛的進行式》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