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揚名立萬》南京政府為什麼要介入這起案件毀滅別墅
《揚名立萬》你看懂了嗎?今天小編給大家深度解讀,電影其實暗暗諷刺了三種人。
|01、電影諷刺了三種人
第一種,是隨便下判斷的人。就像那位導演,他看見一張歌女的照片,年紀喚拿輕輕就戴假發、化濃妝、打扮成熟,就說了一句,現在小姑娘可使勁了。話里有話,陰陽怪氣。誰知女演員馬上打臉,你只看到她使勁,卻沒有看到她受委屈,人家只是為了努力站在舞台上。總有些人不了解情況隨便下判斷,往往不經意間就釀成傷害。
《揚名立萬》諷刺的第二種人是不在乎真相的人,電影中的人物有一個共同目標:挖出兇手犯案殺人的真相,並把故事拍成電影。但采訪兇手時,只有記者一個人在刨根問底,其他人聽到任何一點有趣的噱頭立馬就想寫進劇本,就算兇手明顯在撒謊,他們仍然選擇接受兇手的謊言。對他們來說,故事有爆點就行,能賣座有流量就行,是真是假並不重要。
而在網路上,我們也見到太多「不在乎真相的人」。面對有爭議的熱點事凱鏈早件,他們選擇只聽自己想聽的部分,甚至接受對自己有利的「謊言」,斷章取義,顛倒黑白,為的就是帶節奏,吸引流量。你想把事實真相說出來,但是他們選擇不聽不看,你永遠也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揚名立萬》諷刺的第三種人是掩蓋真相的人,這種人往往勢力滔天,就像記者寫過軍政部丑聞結果被報復,記者不能再當,編劇不能署名,甚至飯碗都要給他打掉。
就像當陸老闆聽說,「兇手有軍人背景,這起案件的水非常深,」他就秒慫,不想再繼續追查下去。因為他知道一旦查出背後的事情,自己將陷入危險之中,而結尾出現的那名「長官」就是掩蓋真相的人。
雖然前期丑態百出,但這部電影的結尾卻讓人感動,原本渴望揚名立萬的電影人們最後卻一齊選擇了一條不可能揚名立萬的道路,逃亡越南,拍出了案子背後的真相,這導致他們往後還要東躲西藏,但他們彷彿獲得了真正的幸福,這或許就是問心無愧。他們明白了真相的意義,他們也願意付出名、利、甚至生命去捍衛它。
|02、電影的三種結局
其實看完《揚名立萬》,發現劇情並不復雜,只是導演最後太多留白和開放性的結局,激起了觀眾的討論。小編仔細復盤了結局,最終敲定有三個版本的結局,看看哪一個是你心目中最好的解釋。
版本一、齊樂山版本
這一版本是影片最為明確也是最好理解的版本,齊樂山跟隨夜鶯父親打仗,她父親盯雀戰死後,齊樂山開始照顧夜鶯和她到處顛沛流離,但夜鶯想去大場面唱歌實現夢想。在當時的年代,上流社會並非光鮮亮麗,夜鶯被潛規則後齊樂山激起殺人,但不忍有人看到夜鶯被凌辱的樣子,於是分屍運走,在法國醫生的車里發現了無名屍體。
這一版本觀眾是不會相信的,因為之後大家都看到了夜鶯還活著,但故事裡很多人還是相信了這個版本,除了編劇以外。
版本二、編劇版本
前面基本上是一樣的,但是幾人在電影公映以後,被采訪的時候問到法國醫生承認自己分屍過的既定事實,所以齊樂山分屍藏屍版本就被推翻了。正如齊樂山在通風管道對夜鶯說的話一樣,他會編排一個大家都會相信的版本,但百密一疏,細致的編劇發現了活著的夜鶯,可最終他遲疑了沒有捅破真相。第一是不願夜鶯回想屈辱的過去,第二是保住齊樂山用命換來的秘密。
前兩個版本存在一些漏洞,經不起仔細推敲。第一,三老是上流人士在進行這種事情的時候一定是戒備森嚴的,恐怕丑聞泄漏。齊樂山雖然做過軍人但並不會那麼的順利簡單。第二,那個密室有三層門鎖,難道三老在辦事之前不知道關門嗎?就連警察都用電鋸,齊樂山還有什麼高招?第三,齊樂山剛沖進密室的時候,有一個人在質問他是誰,然後感覺行跡敗露就跑了,這個人在哪裡?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個人,那他就是第一證人。第四,也是最大疑問,作為軍人的他面對第八處多人包圍,居然能力挽狂瀾最終斬首,這並不像一個普通軍人的實力。
版本三、腦洞版本
三老是上流社會之人,經濟、政治、金融、軍火都有涉獵,掌握著上海的經濟命脈,在當時極有可能和日本勾結販賣軍火,致使齊樂山參加遠征軍失利。這時南京政府找到他們並邀請他們加入軍統,所以齊樂山和夜鶯都是特務。
在那個年代,歌女都是爭奇斗艷的名字,而夜鶯太過特別。並且夜鶯的海報上印著《夜來香》的歌詞,這是日本傳到中國的歌曲,被稱為「靡靡之音」,是用來麻痹中國人的。夜鶯和齊樂山的目的就是來鋤奸,這時日本人已經驅逐,他們幹完這件事就覺得收手。夜鶯爬上高位,被三老邀請到了密室。
齊樂山沖進去有三種可能,第一是夜鶯開門,他真的殺了進去;第二就是齊樂山混成了貼身保鏢;第三就是齊樂山隱藏在通風管道里,直接殺了三老。無論哪種可能,他們成功了,最後警察來了,齊樂山為了保護夜鶯,一個人扛下了所有。
『貳』 請問你有1991年國語版的美國電影《丑態百出》啊請給我地址貨種子!1125538036是扣扣。謝謝!
請寫一點有意義的內容吧
請寫一點有意義的內容吧
請寫一點有意義的內容吧
請寫一點有意義的內容吧
請寫一點有意義的內容吧請寫一點有意義的內容吧
『叄』 電影《送我上青雲》有哪些細節細思極恐
電影《送我上青雲》的細思極恐的細節:
1、盛男自出生就被當成一個麻煩存在,暈機被父母嫌棄、生病被父母訓責…所以結尾與母親的對峙,她終於說出口:這么多年我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最後還是得死。我不相信人有靈魂,死了,就是死了。她要幫忙寫自傳的那位老先生,看法不同,他說因為自己有信仰,我不評判這種力量的存在與否,但老人有句話說得很好:愛欲本是人的本性追求,我從那裡來,也歸往此處。
4、這是一部挺神奇的影片。本身的確揉了很多東西進去:親情,金錢和權力,知識分子尷尬的地位和矛盾的自我,愛欲和生死。像一面鏡子,觀眾內心深處渴求或者在意什麼,就會覺得電影在表達什麼。
『肆』 生孩子是幸福的事,為啥一些影視劇都拍的那麼痛苦讓年輕人恐懼
到底痛不痛苦,生一個就知道了!唉!也許男人們永遠也體會不到那種感覺!都說感同身受!其實,世上哪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啊!每生一個孩子,女人都是在鬼門關走一遭啊!如果不了解,那麼可以去產房看看,那些媽媽們是如何丑態百出的……
那一次又一次難以忍受的陣痛,幾近讓媽媽們有貼進死亡的感覺,當經歷千辛萬苦終於順利產下嬰兒的那一刻,媽媽們便感受到了母性的偉大,也體驗到了世間血濃於水幸福。一個小生命就這樣經由媽媽們十月懷胎,來到了這個世界,真的是一件非常神奇而美好的事情。
無知無畏才是可怕的,如果影視劇把生孩子拍得很簡單、很輕松,而准媽媽們又沒有任何的孕產知識,當真正到了生孩子的那一刻,那突如其來的痛才會讓她們無力招架。
影視劇拍出了生孩子的真實感受,是負責任的一種態度,有利於年輕的准媽媽們提前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備,可以更好地與一個新生命去建立鏈接。
我當年生孩子是順產,算是比較順利的,大概半個多小時孩子便出生了,沒受多少罪, 但是生的過程中那種幾乎耗盡力氣的感覺至今記憶猶新。
記得當時產科醫生多次說讓我用力,孩子卻遲遲不願意出來的時候,我感覺到了自己的無能為力, 流著淚對家人說:「我覺得我不行了!」
可是, 當孩子終於生出來的時候,那種喜悅之情真的是無法言表。正是因為經歷了那麼不容易的一個過程,才覺得無比幸福。
不管影視劇拍得多麼真實,生孩子這件事情也許只有經歷過的女人,才會真正明白有多痛又有多幸福。 生育孩子既是女人的天性與本能,也是自我生命的一次成長與蛻變,讓我們真正從女孩成為一個完整的女人,而一個孩子所帶給我們的,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多。
女人生孩子,是件最快樂幸福的事。也是件最痛苦的事,是女人人生中,歷經的第二次生命。孩子的出生,不僅是增進夫妻感情的橋梁和紐帶。更是對婚姻家庭,帶來無限的歡樂和幸福!所以說,女人的偉大,是因為她們創造了人類,給予了生命,給予了生活中,新的希望和快樂!那麼,女人也就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偉大,最美麗,最可愛的人!
孩子是爸媽的最愛和希望。是每個家庭幸福快樂 的福星。但作為女人,從十月懷胎到孩子出生,經歷的痛苦和磨難,是男人們無法體驗和感受到的。從懷孕前幾個月,強烈的妊娠反應,使人難以忍受。從臨產到出生,要忍受具大的疼痛,甚止幾天時間,那撕心裂肺的痛,使好多女人感到自己無法堅持,疼痛地快要死去。所以說,生孩子是女人重新活一次,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由此可見,為了孩子,女人們所承受的精神壓力,思想壓力,十月懷胎的磨難,和生孩子的具大痛苦,是男人們無法替代和承受的。總之,無論現實生活,還是電視電影,所呈現出女人生孩子的痛苦畫面,並無虛構,真實再現。
殊不知,男人們在享受兒女,天倫之樂的同時,能否想起妻子,痛苦難忍的日子,生活中的艱辛和不易,為了撐起一個家,為了傳宗接代,生兒育女,女人們用全身心的付出和努力,乃至生命,給了天下家的歡樂和溫暖。那麼,男人們應該常懷一顆感恩的心,理解珍惜,疼愛呵護自己的妻子,不忘初心,不負芳華。相伴到永遠!
.
生活中也確實較痛苦,但影視劇拍得更痛苦,無非是渲染母愛的偉大,吸引更多的眼球。
首先誰告訴你生孩子是幸福的?最真實的告訴你,電影演繹的很對。古人言「女人生孩子是九死一生,一隻腳踏入鬼門關,而另一隻才感覺還活著。不論是從古至今生孩子都是女人的一道鬼門關,雖然現代的醫療設備已經完善,擁有豐富經驗的產科醫生和醫學用具,但是生孩子對一些難產的產婦來說,仍然是女人都要面臨的危險和痛苦,有人說人的疼痛分為十級,其中最疼的十級就是女人生小孩,由此可見生孩子要遭受多大的痛苦和磨難。再具體的,就不做詳述了,自己就網路上搜索看看吧。
其次說所謂的生孩子是幸福,不是指☞生的時候的幸福,而是更多指精神上和字面上形容的幸福,例如很想擁有一個孩子,終於懷孕了就在精神層面上感覺肚子里有寶寶而感幸福的,或者孩子已經生下來了,感覺到活著真正的擁有了自己寶寶,而感到無比的幸福。
最後,當然我這樣說,你年輕人也不要太恐懼,以下幾點如果你做對了就不存在恐懼了,1.一定要做好要孩子的心理准備,在網路上搜索關於未孕媽媽的預備。2.在網路上搜索關於懷孕期間要怎樣安全有效的生個 健康 寶寶。3.懷孕期間要做好產檢,聽從醫生安排與囑咐。4.懷孕前期和生前期要與丈夫還有自己的父母商量是順產還是剖腹產。5.生孩子是自己的事,不能讓人把握自己的生死。6.在生孩子那時間段一定要有自己母親或最關心自己的人在身邊,7.在生的時候感覺疼痛難忍,為了孩子和自己,就要自己做主學會果斷的剖腹產。8.無論在懷孕期間還是生孩子期間,再或者是已經生了孩子,請一定要放鬆自己心情,學會開心快樂,身心 健康 很重要,對你和寶寶都是有很大的好處。
最後的最後請記住以上幾點,就不要恐懼生孩子,因為現在醫學非常發達,設備先進齊全,醫院基本都為產婦做足安全保護措施的。更要記住,生孩子一定要掛大甲醫院。產檢也是同一家醫院。生孩子是生死攸關不能省錢,還有現在生孩子不用錢,還有得補貼的。
影視劇必須感情強烈,才能吸引觀眾,肯定要浮誇一點。
生孩子也是對女演員的一個考驗,有心的觀眾還專門拿她們比較。近幾年最有名的就是孫儷了吧,《羋月傳》里羋月被對手陷害九死一生生下一個兒子,光生孩子就用了半集呢,她演得很逼真,撕心裂肺,面目猙獰,不忍直視。《甄嬛傳》里也有她生孩子,不過好了很多。《小姨多鶴》里孫儷扮演的多鶴也遇到難產,觀眾都為之揪心。有觀眾戲稱孫儷是生孩子專家,還有留言女人不敢生孩子了,孫儷還專門微博解釋「女朋友們不要怕,那隻是戲...其實吧,生孩子沒有那麼痛苦,真的」,這么說,還是我開頭說的影視劇嘛,肯定要浮誇一點了。
現代劇還好一點,古裝劇特別多,就解釋為古代接生手段不行加上沒有刨腹產,女人生個孩子走趟鬼門關吧。後宮劇沒有幾個女人生孩子順順當當,皆是被其他嬪妃陷害,不正常生產,所以嘛更痛苦,也是為了加劇矛盾推動劇情。(羋月圖一張)
首先我要說,母親是最偉大,最無私的。雖然生孩子最幸福的事,沒經歷過的人確實不能感同身受,人常說生孩子是在閻王爺面前走一遭的,有的甚至搭上生命,但是女人如果不生孩子,總覺得人生不是完整的,所以盡管受罪,女人還是樂意作母親,有人說沒有女人,就沒有世界,她們是生命的延續,可見作為女人是多麼幸福和自豪啊。
做父母當然是幸福的事啦,但是這個「幸福」是心理的感覺;
而痛苦呢,是指生理上的痛苦;
孕吐、吃啥吐啥,你難受不?
成天腰酸背痛,哪哪兒都不舒服的,你不難受?
要各種小心謹慎,神經綳著一般,還要改變許多行為習慣等,你真的秒適應?
臨盆的那種感覺,就生理而言,不叫痛苦?
站在生理角度,生孩子本來就是很痛苦的事情,影視劇並沒有無中生有;
第二,看影視劇的不是只有成年人,還有孩子,有些處於懵懂期的孩子,被影視劇宣傳的生孩子是很簡單很幸福,沒病沒災沒痛的,那估計少女人流的概率要激增了;生孩子本來就痛苦,再宣傳給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至少,少女出於害怕,有一定概率會保護到自己,哪怕這個概率不高;
所以,綜上所述,影視劇拍的沒有毛病,宣傳的中心思想也是正確的;最後提一下,很多女性感覺幸福的,是孩子帶給她們角色的轉變,是和自己愛的人孕育一個新的生命的這種神聖感,不是「生孩子」這件事本身,謝謝!
劇情需要,不浮誇一點怎麼吸引人。隨後潛移默化的影響了觀眾
有的痛苦有的不痛苦。
『伍』 《最愛》:中國電影容得下艾滋病人嗎
文/加書亞《最愛》這部電影最早進入我的視野還是在它的拍攝初期。那時,在媒體的報道中,它被描述為一部「講述一群艾滋病人的故事」、「敢於直面真實」的現實主義電影。它的題材讓我印象深刻:上世紀90年代,一個貧困村子的農民因集體賣血而導致半條村感染了艾滋病。在死亡和貧困面前,村民的人性逐漸展現,愚昧落後的意識讓村裡人在面對死亡時顯得丑態百出。那時候,電影的名字也不叫《最愛》,而叫《魔術外傳》。
剛看到那些報道時,我的腦海里立刻聯想起了一些西方電影里的麻風病人形象。他們由於身染惡疾,被迫居住在中世紀城市外的一些洞穴里,禁止與人接觸,飽受凄楚與流離之苦,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看完報道後一個下意識的疑問是:在今天喧嘩而浮躁的中國電影中,容得下艾滋病人的形象么?有多少人願意去看這些呢,畢竟把它真實地表現出來,就如同撕裂了社會良知的一道血淋淋的傷疤啊?
這樣的疑問一時找不到答案,久而久之,便漸漸淡忘了。
直至《最愛》上映前夕,媒體的宣傳已經換了套策略,我一廂情願當成的「苦難」彷彿也找到了新的賣點——「一部傳奇絕戀的故事,講述身染惡疾的男女主角在絕境中從相憐、相依到相愛,直到用生命證明了愛情的尊嚴和偉大的悲傷故事。」
這種轉變往往暗示著導演需要在藝術和商業,自我表達和迎合觀眾之間作一種取捨和權衡。從結果看,在一取一舍之間,電影的主題早已四分五裂。
在我看來,《最愛》是莫名其妙的。它把背景放在了一個最富鄉土氣息的中國農村,村民們講著方言,有獨特的風俗,但就在這樣一個地方,卻有一個章子怡和一個郭富城,我說的不是商琴琴和趙得意,而就是那兩位演員本人。他們以出場,觀眾立馬感到一個是國際女星,一個是港台明星,他們渾身都是他們自己。這樣兩個人扎眼的存在把這個地方的地氣完全打亂了,那個村莊成了一個不倫不類的場所,一個商業演出的舞台。而原先這個舞台是打算留給悲劇和苦難的。
《最愛》究竟是想表現疾病(一群艾滋病人的故事)還是想表現愛情(一部傳奇絕戀)?對於這個問題,你或許可以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最愛》講述的是兩個身患絕症的人的愛情故事,講述必然來臨的死亡和分別給愛情帶來的悲劇感,講述身患疾病的人同樣具有追求愛的勇氣和權利。如果導演的想法確實和這個答案相一致,倒也具有很大的可行性,至少可以找到不少先例:高端一點的如加西亞61馬爾克斯的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低端一點的如韓劇中無數段以相愛中的一方罹患白血病去世而告終的愛情。但是這兩種例子無不具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它的社會背景色彩相對淡化;二是它把全部重心集中在愛情本身之上。《最愛》從一開始的題材選擇,到導演篇幅的表現比重都顯示出它有著另外的企圖。片中的艾滋病村(盡管在最終上映的片子里只是模糊地把村民的病稱為「熱病」)並非一個上演空中樓閣般愛情的虛無縹緲所在,它是一個真實的村莊。在《孔雀》和《立春》中顧長衛那種專注於表現生活細節的特點也延續到了《最愛》中。但是,這些原本是優勢所在的地方卻加重了電影的重心失衡。很難搞懂,在一個真實的罹患艾滋病的村莊,苦難、貧困和死亡壓抑得人們喘不過氣來,在這樣一個現實被黑暗照亮的地方,一對男女的纏綿(盡管是死前的纏綿)有什麼重要,值得電影用壓倒性的時間進行表現。
彷彿是為了調和現實的苦難和愛情的歡愉之間的不相稱,顧長衛有意通過某種風格化手法去彌補。他以往的風格,有影評人稱之為「造作」,我的理解是將某種情境、表演或台詞極端化,使之完全不自然,以取得戲劇性效果。《最愛》仍舊是「造作」的,但已不完全是出於風格的考慮,商業的因素已變得很重要。拿章子怡出場時穿的那件大紅襖襖來說,確實「造作」無比,但我總覺得不如《鬥牛》中閆妮穿的那件暗紅、褪了色的棉襖來得朴實,盡管它們都是「萬黑叢中」的一點紅,在突出人物方面的目的是一樣的。如果閆妮的棉襖穿在章子怡身上,那影片的格局就會大不一樣,觀眾對片中愛情的接受方式也會很不一樣。同樣造作的還有電影中人物喜劇色彩濃厚的表演和對話方式。按照常規的理解,顧長衛使人物這樣對話和表演,是為了取得一種「笑中帶淚」的效果,或者嘗試一種喜劇中的悲劇。但鑒於片中關於疾病的痛苦和死亡的虛無的場面是那麼短暫,跟喜劇部分完全不相稱,整部電影幾乎就是一部「准」喜劇,我們幾乎可以推論出導演為了商業考慮,已經放棄了最初的表現原則。
《最愛》中最精彩的既不是它在道義方面對現實苦難的關注或者娛樂方面對死亡和愛情的調侃,不是它的故事也不是導演的風格,而是濮存昕和蔣雯麗這兩位配角演員的表演。他們再次證明了好演員從來不惜扮丑否定自己的形象,不惜犧牲自己以成全一個真實的角色。他們也再次證明了演員的價值與明星的身份之間並不是完全一致的。
剛從網上看到消息說,《最愛》並不就是《魔術外傳》,而只是為了配合上映而推出的一個剪輯版,之後還有有一個兩百分鍾的導演剪輯版。但願以後看到導演剪輯版後能解答本文中的疑問,推翻其中的一些結論。
『陸』 如何評價《裁縫》這部電影
電影很好看,這種好看不是深度上的,而是一種新鮮,充滿趣味,又情深意濃的好看,
劇照 (15張)
像一個熟女,忽然呈現出童年瞬間的天真清瑩。
影片採用倒敘。開場即是紅艷艷的時裝設計師,巴黎高級裁縫,衣錦還鄉。她像一團跳動的火焰,斜睨著,俯視著故鄉的黃沙。回來,她要復仇,一個一個收拾那些沖她吐口水的、栽贓陷害的人們,她要在這個破敗的小鎮打一場光鮮的復仇之戰。
影片一直在調侃與真情的交互敘事,有點像周星馳的喜劇,許多時候是笑的,或者冷笑的,可是忽而,心又被放得很空、很軟,過電般注入真摯的情感。對瘋母親,對吉普賽般深情的青梅竹馬,對偽善真惡的種種人,那些切齒的愛與恨隔一會兒就躍出水面,刺痛心弦。然而遭遇再悲傷,女主人公也只是輕輕一觸懸崖谷底,旋即高高彈起。輕快、瀟灑、傲世,消化掉生活的所有背棄,甩開長發,便甩開悲傷(大眾日報評)[6] 。
這部融合喜劇、驚悚、懸疑、恐怖和復仇等元素的大雜燴中,人物丑態百出,謀殺、通姦、控制狂和精神錯亂各盡其能。無論好壞,影片誇張、放肆的風格至少能博觀眾一笑。
影片的外景很有質感,不過也許是為了突出故事本身的戲劇化,顯得也是有些誇張、做作。服裝設計毫無疑問是一大亮點,蒂莉大膽、鮮艷的設計,與小鎮過時、暗淡的色調形成了鮮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