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字幕 > 電影海平面上升英文名

電影海平面上升英文名

發布時間:2025-02-21 01:55:00

⑴ 溫室效應的相關觀點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王庚辰研究員:鼓勵大膽設想 推動科技創新
21世紀大家都在提倡低碳生活、低碳經濟,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它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減少溫室效應的增加量,最重要的就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是總的來說,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一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復雜問題,它涉及到全世界的各個國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除了一些科學技術上的問題以外,還涉及到國家的發展等國家利益問題。目前我國飛速發展,有很大的能源需求。而能源從哪裡來?無疑是煤、油、天然氣等。本世紀,像核能等其他清潔能源的使用程度及范圍還是很小的,絕大部分還是靠化石燃料的燃燒。
我國一直在提倡產業結構的變化,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這是很正確的方針,依靠產業結構的優化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特別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一條減緩溫室效應增加的有效途徑。與此同時,建議政府部門應當逐步出台相應的激勵和約束政策,要把提倡低碳生活方式,鼓勵大家綠色出行等等落到實處。此外,政府部門也應當鼓勵專家和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建言獻策,其中包括鼓勵類似「建立大氣屏蔽層」這樣的大膽的設想,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也會不斷深化,人們總是會不斷創新,不斷提出新的設想,以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造福人類。
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將直接淹沒人口密集、工農業發達的大陸沿海低地地區,因此後果十分嚴重。1995年11月在柏林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二次會議上,44個小島國組成了小島國聯盟,為他們的生存權而呼籲。
此外,研究結果還指出,CO₂增加不僅使全球變暖,還將造成全球大氣環流調整和氣候帶向極地擴展。包括中國北方在內的中緯度地區降水將減少,加上升溫使蒸發加大,因此氣候將趨乾旱化。大氣環流的調整,除了中緯度乾旱化之外,還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區氣候異常和災害。例如,低緯度台風強度將增強,台風源地將向北擴展等。氣溫升高還會引起和加劇傳染病流行等。以瘧疾為例,過去5年中世界瘧疾發病率已翻了兩番,全世界每年約有5億人得瘧疾,其中200多萬人死亡。
但是,溫室效應也並非全是壞事。因為最寒冷的高緯度地區增溫最大,因而農業區將向極地大幅度推進。CO₂增加也有利於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機物產量。還有論文指出,在中國和世界歷史時期中溫暖期多是降水較多、乾旱區退縮的繁榮時期,等等。
當然,在大氣溫室效應這個問題上,也有不同意見。例如,有些科學家認為數值模式還不成熟,計算結果過於誇大;百年升高0.3℃-0.6℃屬於正常氣候變化,不能證明是大氣溫室效應所造成,等等。當然這是少數人的意見。盡管如此,但對於目前大氣中CO₂濃度和全球溫度正迅速增加,以及溫室氣體增加會造成全球變暖的原理,都是沒有爭論的事實。我們如果等到問題發展到了人類可以明顯感知的水平,這時候往往已經難以逆轉,那麼就為時已晚。因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以便採取對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環境。 溫室效應——氣候變化研究中的生態環境考慮影片《後天》(英文名The Day After Tomorrow)描繪的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地球一天之內突然急劇降溫,進入冰期的科幻故事。該科幻故事中的科學理論基礎是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變暖將會引發地球空前災難。現實中,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自1990年以來的總共5次評估報告及相關國際氣候與環境談判,使得對以氣候變暖為主要特徵的全球氣候變化成為影響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政策的最重要科學問題之一。
過去的一個半世紀,人口和經濟規模的增長消耗了大量的能源,這些能源主要來自儲藏在地球表層內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氣。它們通過燃燒釋放熱能,為我們發電,供我們取暖,讓我們開車,同時也釋放二氧化碳進入大氣。由於燃料中有很多雜質,或者燃燒不充分,這個過程也會伴隨大量顆粒物的排放。
燃燒是光合作用的逆過程。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子在太陽光的催化下,合成為植物體中的碳,這些便是燃料。本來燃燒和光合作用是一個可持續的循環過程,就如在30多年前的中國農村,人們種樹種穀物,又用柴草燒飯和取暖,燒柴草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但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光合作用又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取走了。然而,從19世紀中葉起,人們開始使用化石燃料,這些燃料是歷經數千萬年至數億年才形成的,用它們燃燒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遠遠大於光合作用和海洋生態系統能吸收的二氧化碳。因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它的增加可導致全球增溫。
雖然溫室效應的理論清楚簡單,但是若要定量化度量地球系統中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圈層的相當貢獻,就需要在氣候變化研究中引入對生態和環境過程的細致考慮。2010年至今,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為第一承擔單位、研究員張明華擔任首席科學家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項目「生態和環境過程模式的研製和改進」(2010CB951800)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在全球植被動力學、全球氣溶膠和大氣化學、多氣候分系統模式的耦合集成等方面有了不少研究進展。
全球植被動力學模型
對地球氣候中一些子系統的模式研製一般是從最簡單的基礎模型開始的。對陸地表面的處理,例如土壤類型、土地利用等屬性,早期的處理辦法是用幾組不隨時間變化的屬性數據。最新的工作是植被動力學模式,就是說在氣候變暖的條件下,怎樣計算出某些地區的植被類型分布的改變,由此來研究氣候與植被的相互影響。
項目組科研人員通過對國際上植被動力學模式的調研、分析和消化,引進了佔全球植被的百分之十以上的灌木物種,並建立了這類植物的植被動力學方程,同時也改進了原來模式中其他多類植物的萌衍方案、物候方案和火災擾動方案。示意圖(右下)的上半部給出了改進後的大氣所植被動力學模式模擬得到的當今氣候條件上主導植被類型的全球分布,下半部給出了用衛星遙感推測到的分布。在這個模擬試驗中,每個網格中植被的初始條件是裸土,沒有生物量,但有各個物種的種子。這些種子在給定的太陽輻射、大氣溫度、濕度、降水和土壤條件下,通過物種萌衍、光合作用、競爭、腐爛和死亡等過程,演化一千年後形成的主導植被類型。計算得到的荒漠、熱帶闊葉常綠樹林,灌木林等物種的分布格局,與觀測資料吻合得很好。
全球氣溶膠和大氣化學模式
溫室氣體的濃度和大氣中的顆粒物(氣溶膠)不僅影響空氣質量,也影響大氣輻射傳輸和雲的微物理過程,在最新的大氣模式中,科研人員不再把他們看成是混合均勻的零維量,而是要考慮其三維分布及其變化。項目組在原有的大氣化學和大氣氣溶膠模式的基礎上,引進了一系列物理化學過程,它們包括氣溶膠表面的非均相化學反應、氣溶膠粒子的核化凝結碰並等微物理過程、陣風起沙和揚塵,以及海上大風期產生的海鹽氣溶膠通量等。改進後的模式能夠計算出每個空間網格上多種氣體和氣溶膠的濃度,例如PM2.5的濃度。該模式對一次沙塵個例的模擬,結果發現,在東亞地區大氣所氣溶膠和大氣化學模式能成功模擬這次沙塵天氣過程。
全球生態、環境、氣候系統模式的耦合集成
項目組把植被動力學模式、大氣所氣溶膠和大氣化學模式耦合到了我國自主發展的全球氣候系統模式模式中,從而形成了一個我國自主研製的地球系統模式的初步版本。科研人員對這個模式的各個分系統模式作了初步的模擬和驗證,並對耦合後的模式進行了初步模擬,得到了比較合理的結果。此外,也建立了全球生態和環境模式所需要的一些重要資料庫。
對模式中的過程、分系統模式和耦合系統模式作進一步的驗證、分析和認識,是下一步急需做的工作。驗證結果必然會揭示模式的不足。最終衡量模式的標準是它的應用價值,看它是否能真正模擬過去和預測未來在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上的生態、環境和氣候的變化。項目組離這個目標還很遠,但是,這個耦合模式提供了一個研究科學假設的數學工具,也為其他有關全球變化的研究建立了一個平台。
電影《後天》中出現的由全球增溫所導致的突然急劇降溫,雖然只是科幻想像,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就是全球范圍的大氣、海洋、陸地、生態和環境可以通過相互影響而展現人們意想不到的變化。為了預測這些系統在溫室氣體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將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數值模擬是唯一可用的科學手段。地球系統模式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工程,在項目的執行過程中,多種形式的合作對項目的執行起了重要作用,如果物理、化學、生物、生態、計算數學和高性能計算機科研人員對此也懷有興趣,不妨一起加入吧。

⑵ 電影後天講的是什麼

影片鑒賞: 《後天》雖是一部科幻性的災難片,但題材源自美國國防部一份機密報告,報告中提到全球氣候變暖,在未來20年內將引發人類浩劫。2002年7月,「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力挫派拉蒙、環球和華納兄弟等大電影公司,奪得《後天》的攝制權,並重金聘請曾拍攝過影片《獨立日》的導演羅蘭。艾默里克執導。這位大牌導演擅長導演科幻災難片,使影片場景震撼人心、發人深省,真實地反映了溫室效應給大自然帶來的災難。艾默里克希望通過他的電影讓觀眾注意到地表升溫的現象,注意到溫室效應將會帶來怎樣的惡果。 全球變暖從而導致南北極冰塊融化,現在的氣候自然系統也迅速劇變,最後造成新冰河世紀的降臨,於是人類面臨了史無前例的災難。這是電影最初的構思來源,它所揭示的話題有一定的真實性,而且目前已經有一部分的症狀,到底有沒有那麼嚴重,也許我們現在還無法預料到。實際上,溫室效應並不僅僅等於氣候暖化,與此同時,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比如二氧化碳、水蒸氣和CH4等,吸收熱輻射造成氣溫下降。近年來,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發生得特別頻繁,造成冰川融化,一方面減低了海水鹽分濃度,使暖流攜帶熱量不足;另一方面使海平面上升,地表洪水肆虐,這都是生態系統崩潰的反應。地球現在持續在冰期與暖期間循環,已經運轉到了暖期尾聲,即將迎接冰河時期的到來. 電影《後天》結尾,山姆和其他幾個倖存者等到了前來營救他的爸爸傑克。紐約劫後餘生的人們等到了營救他們的直升機。一個光明的結尾,一個撫慰人心靈的結尾,一個人們期待得到的結尾。像無數部好萊塢災難大片一樣,《後天》總算讓我們吐出一口氣,帶著心有餘悸的心滿意足走出電影院。 看到這里,相信有人也會像我一樣,悲觀地在心裡默念:山姆等到了傑克,但是誰來拯救我們的未來? 對資深影迷來說,會習慣性地挑剔拷貝的質量;會嘲笑凍裂樓體的嚴寒竟然像追蹤獵物的猛獸一般,在爐火前停步不前;會詫異科考探險者居然能夠把臉單獨暴露在冰凍的天氣下而若無其事。苛求真實在這里沒有太大的意義。 因為這個光明的尾巴無非是一個象徵。包括傑克和山姆,包括「大人物」們,都無非是象徵。象徵著人類的理智,象徵著人類的未來,象徵人類的短視和反省。理智讓我們對災難保持警覺,未來命懸一線,而短視使我們對災難毫無戒備並且自食苦果。 在好萊塢大片里,每當地球和人類災難臨頭,不管是彗星撞地球,還是外星人入侵,或者是致命病毒襲擊,總會有一個凡人英雄,憑著超人的意志和九死一生的好運氣,拯救人類於生死邊緣。《後天》里沒有「救世主」,在巨大災難面前,誰也不能充當英雄,但卻不乏智者和勇士,傑克就是這樣一個主角。還有英國科學家萊遜。他們預見到了人類即將遭遇的悲劇性結局。在災難片里,英雄常常是這樣一些人物,他們所從事的職業在平時與「英雄」和「勇氣」毫不沾邊,比如傑克,一個古氣候學家。而現實恰恰如此,假如不是「非典」,誰會知道一個叫鍾南山的疾病防治中心的醫生? 自從「9·11」以後,美國的電影更加關心現實,也更加富於批判精神。《大象》如是,《華氏911》如是,《後天》亦復如是。批判現實主義正在成為新的主旋律。《華氏911》將矛頭毫不留情地直指布希政府,剝下他的外衣給世界人民看。《後天》同樣以災難預言的方式批判了美國政府的政策取向。影片結尾,幡然醒悟的繼任總結,向全世界公開懺悔,反省了過去的環境政策,感謝「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收留」了美國難民。這毫無疑問是針對美國拒絕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而做的最辛辣的嘲諷,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以極端的方式所給出的一個善意勸諫。 電影的主旨是提請每個人:關心我們的未來!片名「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無疑是一個警示——別以為災難離我們很遠,它就在眼前。 山姆得到了來自父親的承諾,父親履行了自己的諾言,沒有棄自己的兒子不顧。可是,誰能給我們的後代以承諾,為他們的未來負責? 科幻小說和電影往往有著驚人的預見力,後世的現實往往就是曾經的想像。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事實。也許是因為人類的創造最初總是植根於想像之中。登月、飛天曾經存在於遙遠的傳說中,今天的電腦時代、網路時代當初也只存在我們的大腦皮層中。誰敢說,《終結者》和《黑客帝國》只存在於電影中?誰敢說《28天》《28周》永遠不會出現?未來的事情,誰知道呢?

閱讀全文

與電影海平面上升英文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日合拍動畫電影科幻 瀏覽:912
關於衛校的青春電影 瀏覽:101
學校霸王電影高清 瀏覽:157
小男孩的電影外國 瀏覽:164
電影貓和老鼠適合幾歲兒童 瀏覽:54
郭富城破局電影哪裡拍的 瀏覽:532
孕婦的外國電影 瀏覽:50
外國水災電影推薦 瀏覽:47
池昌旭在監獄的電影名字 瀏覽:524
女孩被男人附身電影 瀏覽:745
鬼馬雙星電影所有演員 瀏覽:743
日韓變態調教美女的電影 瀏覽:225
菏澤新蘇天美電影院 瀏覽:779
有什麼好看的人性黑暗的電影 瀏覽:820
演只李琦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155
飛機上可以用手機看電影嗎 瀏覽:337
赤壁電影英文版 瀏覽:587
侍神令電影好看嗎 瀏覽:701
最好看的電影動作 瀏覽:116
一個壞媽媽倫理電影 瀏覽: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