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躲在記憶的深處不願離去 ——電影《百花深處》影評
《百花深處》是《十分鍾年華老去》系列上半部的壓軸片,是著名導演陳凱歌的作品。《百花深處》是《十分鍾年華老去》系列中唯一一部出自華人之手的影片, 短短十分鍾內,它不僅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完整、精煉的故事,更引起了我們對社會進步與文明變遷的深刻反思。可以說,短短十分鍾內,《百花深處》將生命的意義燃放殆盡。有評價說,這是陳導最有名的一部微電影。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荒誕不經的滑稽故事。一位馮(瘋)先生請人為自己搬家,而所要搬的那個「家」——百花深處胡同里那兩進的四合院實際上確實不存在的。在馮先生類似於瘋癲的堅持之下,一出模擬搬家的荒誕喜劇在那片被拆遷的廢墟之上上演了。
影片一開始,是在熱鬧喧囂的鞭炮聲里,又一戶人家喬遷新居。
近景跟鏡頭的拍攝手法讓觀影者有了參與感;一個仰視鏡頭順勢繼續向上,以一種讓人壓抑的速度,緩慢呈現這幢高聳入雲的公寓。
開篇除了展現現代化城市發展外,同時也體現著事物由舊到新的發展過程,而這個過程是不可逆轉的。在中國社會的巨大轉型期中,一方面經濟建設飛速發展,另一方面,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開篇即為整個片子的主題打下了伏筆。
寬大的西裝衫配一條紅色運動褲、黃色帽子,語言誇張,神情怪異,這便是馮先生――一個生活在社會經濟轉型時期卻又沉迷於故土、對現代文明強烈抵觸的「瘋子」。
當汽車穿過斷壁殘垣,一路駛向廢墟場時,馮先生表現得異常興奮。而相反,幾位搬家工人,他們似乎已經適應了新的社會。
「如今就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了」。這句經典台詞展現了以搬家工人為代表的現代人群的漠視,他們對於傳統建築並沒有特殊感情,所以他們對於新生事物的發展,看起來有很強的適應性。
當汽車穿過一條條喧囂的柏油馬路,最終停靠在一片廢墟地時,眾人明白了,馮先生所謂的家,不過是一堆斷壁殘垣。但是,為了錢,一場滑稽的搬家活動最終還是上演了。
整個片子的高潮就是四個小夥子真的裝模作樣的給馮先生搬家這段戲。紫檀衣櫃,金魚缸,前清的花瓶。虛空的東西卻活生生存在在馮先生的眼裡。小夥子們像在給皇帝織新衣的裁縫,煞有介事的表演讓馮先生心安,也讓觀眾啞然失笑。尤其是導演還特別安排了一個騎自行車誤闖的路人,耿樂說,誒誒,當心點,沒看見這大衣櫃嘛。惱火的認認真真,讓人已經分不出到底誰是瘋子誰不是,所以路人以一臉撞見鬼的表情落荒而逃時。而這一切在馮先生看來卻是這么認真這么莊重。特別是其中一個小夥子給他搬前清花瓶的時候,他一路叮囑著,小心著點兒,您別給我碎了。
馮先生是一個典型的活在過去的人,他永遠活在自己的夢中。
電影最後一幕,導演給我們呈現了一幅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立體構圖,進而又幻化成一幅雖然有些粗糙但卻不失寧靜和諧的中國水墨畫,而那土坡中曾經掩埋著的破碎鈴鐺的美妙樂聲也在夕陽的廢墟中變得清晰而溫暖,不論是音樂方面,還是象徵著「歷史遺物」的「鐺兒」,還是殘垣廢墟中那棵挺立的老槐樹,影片都表現出陳凱歌一貫的對歷史的關注,以及在歷史和現實對照中所表現的隔離與傳接。《百花深處》也在短短的十分鍾里表現了虛與實的交錯、歷史與現實的傳承、以及對於過往細膩而繁雜的懷戀。
朱紅牆,琉璃瓦,百花深處,伊人何時歸。電影內容看似荒誕,卻在提醒我們:有時候我們走得太快了,但也請不要忘記回頭看看來時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