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驢打滾的插曲是什麼歌
記得我愛你 - 李易峰
詞:鄭中庸
曲:David Kong
留不下來的叫殘念
我用一段旅程來逆向思考我的傷悲
末班車要開往終點
想說的話太多卻只能說再見
流不回去的是眼淚
可惜了這個讓人觸景傷情幽靜的美
愛沒有所謂的抱歉
所有幸福的可能我都想成全
記憶的窗景
時間停在哪裡
忘了那些憧憬
記得我愛你
遙遠的回憶那麼近
爭吵的情緒太安靜
你還是我最捨不得的曾經
流不回去的是眼淚
可惜了這個讓人觸景傷情幽靜的美
愛沒有所謂的抱歉
所有幸福的可能我都想成全
記憶的窗景
時間停在哪裡
忘了那些憧憬
記得我愛你
遙遠的回憶那麼近
爭吵的情緒太安靜
你還是我最捨不得的曾經
記憶的窗景
時間停在哪裡
忘了那些憧憬
記得我愛你
遙遠的回憶那麼近
爭吵的情緒太安靜
你還是我最捨不得的曾經
傷心是一封寄給青春的信
㈡ 1983年上映的電影什麼改編自林海音的同名小說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透過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講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時發生的三個故事。
創作背景
影片根據台灣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改編而成。《城南舊事》首先由北影廠的導演伊明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
原小說分五段寫五個人,改編的時候,刪去了「蘭姨娘」的全部和「驢打滾兒」的後半部。「惠安館傳奇」保持基本完整成為影片的上篇;而「我們看海去」和「驢打滾兒」的前半部及「爸爸的花兒落了」則糅在一起成為一個仍有兩段的下篇。
㈢ 1938年上映的電影什麼改編自林海音的同名小說
1938年上映的電影《城南舊事》是一部改編自女作家林海音同名小說的中國劇情片,由著名吳貽弓導演。
影片根據台灣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改編而成。《城南舊事》首先由北影廠的導演伊明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原小說分五段寫五個人,改編的時候,刪去了「蘭姨娘」的全部和「驢打滾兒」的後半部。
「惠安館傳奇」保持基本完整成為影片的上篇;而「我們看海去」和「驢打滾兒」的前半部及「爸爸的花兒落了」則糅在一起成為一個仍有兩段的下篇。
林海音的同名小說創作背景: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以其7歲到13歲的生活為背景創作的。在台灣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期間,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作者心頭。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一去不還。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時的那些景色和人物,於是把它們寫了下來,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這是林海音寫這本小說的初衷。
㈣ 林海音介紹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於日本大阪,原籍台灣苗栗縣頭份鎮,作家。父母曾在日本經商,出生後不久回到台灣,但旋即又舉家遷往北平居住,就讀北京城南廠甸小學、春明女子中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擔任「世界日報」實習記者,與筆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結婚,後來主持《聯合報》副刊10年。以小說《城南舊事》(1960年)聞名,是關於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則小故事,曾改編成電影。
至今為止,已出版八十六本書。 小說:《曉雲》《英子的鄉戀》《生命的風鈴》《城南舊事》《英子的心》《冬青樹》《金鯉魚的百襇裙》《蟹殼黃》 《血的故事》 散文:《 吹簫的人》《文華閣剪發記》《舊時三女子》《冬陽· 童年· 駱駝隊》《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我的童玩》《北平漫筆》《絹笠町憶往》《竊讀記》。 代表作:《城南舊事》《竊讀記》。 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1972)、《兩地》(1966)、《作客美國》(1966)、《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1984、《一家之主》(1988)、《家住書坊邊》(1987)。 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1955)。 短篇小說集《燭心》(1965)、《婚姻的故事》(1963)、《城南舊事》(1960)、《綠藻與鹹蛋》(1957)。 長篇小說《春風》、《曉雲》(1959)、《孟珠的旅程》。 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1968)、《林海音自選集》(1975)、《林海音童話集》(1987)。 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 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 《金鯉魚的百襇裙》(1993)《奶奶的傻瓜相機》(1994)《往事悠悠》(1995)《英子的心》(1996) 《我們看海去》(1996)《驢打滾》(1996)《林海音文集》(1997) 《城南舊影》(2000)《林海音作品集》(2000) 小說:《驢打滾兒》《冬青樹 》《瓊君》《金鯉魚的百襇裙》《蟹殼黃》《血的故事》 散文:《秋遊獅頭山》《吹簫的人》《 悼鍾理和先生》《 念遠方的沉櫻》《虎坊橋》《文華閣剪發記》《舊時三女子》《冬陽·童年·駱駝隊》《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我的童玩》《北平漫筆》《絹笠町憶往》
㈤ 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到海面照到船頭。我們
選自《城南舊事》(1960年)是關於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則小故事,曾改編成電影。 作者:林海音 {原名林會英} 小名英子,生於日本大阪,原籍台灣苗栗縣頭份鎮,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 小說:《曉雲》《英子的鄉戀》《生命的風鈴》《城南舊事》《英子的心》《冬青樹》《金鯉魚的百襇裙》《蟹殼黃》 《血的故事》 《瓊君》 《驢打滾兒》 散文:《 吹簫的人》《文華閣剪發記》《舊時三女子》《冬陽· 童年· 駱駝隊》《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我的童玩》《北平漫筆》《絹笠町憶往》《竊讀記》《秋遊獅頭山》《 悼鍾理和先生》《 念遠方的沉櫻》《虎坊橋》。 代表作:《城南舊事》《竊讀記》。 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1972)、《兩地》(1966)、《作客美國》(1966)、《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1984、《一家之主》(1988)、《家住書坊邊》(1987)。 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1955)。 短篇小說集《燭心》(1965)、《婚姻的故事》(1963)、《城南舊事》(1960)、《綠藻與鹹蛋》(1957)。 長篇小說《春風》、《曉雲》(1959)、《孟珠的旅程》。 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1968)、《林海音自選集》(1975)、《林海音童話集》(1987)。 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 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 《金鯉魚的百襇裙》(1993)《奶奶的傻瓜相機》(1994)《往事悠悠》(1995)《英子的心》(1996) 《我們看海去》(1996)《驢打滾》(1996)《林海音文集》(1997) 《城南舊影》(2000)《林海音作品集》(2000)
㈥ 1983年上映的電影,改編自林海叫什麼名字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透過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講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時發生的三個故事。
影評
《城南舊事》選用了兩首20世紀20年代的歌曲作為插曲。《麻雀與小孩》出現在英子上學之初,歌中唱出的小孩與小麻雀的問與答,表現了麻雀等「母親」覓食歸來的急切情景,在影片中烘托出了孩子們天真無邪的心靈。
而《送別》在內容情調上則是深沉、復雜的心理活動的交織,並且與《麻雀與小孩》形成了對比,在影片情節、人物性格的發展上起到了以聲相助,托景傳情的作用。
㈦ 找一首歌,歌詞頭一句為啥老婆餅里沒有老婆只有餅,驢打滾里從來沒驢佛跳牆跳的很可疑是不是偷了啥東西
《吃的啥東西》,是歌曲《東西》的改編。
㈧ 林海音資料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於日本大阪,原籍台灣苗栗縣頭份鎮,作家。父母曾在日本經商,出生後不久回到台灣,但旋即又舉家遷往北平居住,就讀北京城南廠甸小學、春明女子中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擔任「世界日報」實習記者,與筆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結婚,後來主持《聯合報》副刊10年。以小說《城南舊事》(1960年)聞名,是關於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則小故事,曾改編成電影。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讀書,長大後曾就讀於女師,後進北京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即進北京《世界日報》當記者,還曾當過編輯、圖書館館員。這些職業提供了廣泛的機會,使她能較深入地了解舊北京的社會風貌,為後來的小說創作提供了許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說《城南舊事》即取材於這段生活。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灣後,即被剛創刊不久的《國語日報》聘為編輯。 林海音
1951年《聯合日報》創刊,她被任為《聯合日報》副刊主編,她的丈夫為主筆。這一時期,她特別注意扶植和支持台灣的本土作家。如當時鍾理和的稿子經常被退,林海音卻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見天日。鍾理和死後,林海音還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雨》,接著他的長篇小說《笠山農場》也在《聯合日報》副刊上連載了。在主編《聯合日報》副刊時,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詩,內容是敘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飄了很久,最後飄到一個孤島上,金銀財寶慢慢用完了,於是陷在困苦之中。台灣當局認為這是影射蔣介石到台灣後的生活狀況,把作者抓了起來,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編副刊了。 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1957午《文星雜志》創刊,林海音任編輯,同時又擔任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她創辦和主編了《純文學》月刊,直到1972年《純文學》停刊後,她又獨立負責純文學出版社,出版《純文學叢書》。 1976年11月4日,中文報業協會第九屆年會在香港富麗華酒店開幕,林海音以台灣代表團團員的身份出席,並發表演講。她後期從事兒童文學。 林海音
林海音生活情趣廣泛,不計犧牲,勇挑重擔,慷慨助人,這些性格特點,可以說是承襲於父輩而發展於自身。由於父親早逝,面對生活和社會的重壓,林海音對社會的認識較之同齡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她創作小說的動力和源泉。在北京時,林海音已開始了文學創作。1948年回到台灣後初期的一段時間,她撰寫了一些雜文和散文,大約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豐富,包括小說、散文、雜文、評論、兒童讀物等多種體裁,而以小說創作為主。 林海音作為台灣老一代的作家,對台灣文學事業的貢獻集中表現在小說創作、培育新人和興辦刊物三個方面。關於興辦刊物,前面我們已經講過,她除了擔任新創辦刊物的編輯外,還親自創辦《純文學》月刊達五年之久,並以選擇作品質量高而享譽文壇,推薦並發表了許多優秀作家的作品。後來又創辦純文學出版社,其宗旨與《純文學》月刊相似,選書認真,注意質量,頗受讀者歡迎,至今仍是台灣有影響的文學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謂為培育台灣文壇的一代新人傾注了心血,功績卓著。 婚姻的故事
60年代以來台灣涌現出的許多文壇新秀,多受她的提攜和影響。這固然與她長期擔任報刊編輯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對文學事業的熱愛和對造就新人的熱情。台灣知名作家鍾理和的一生可概括為「生前筆耕,死後成名」,他默默筆耕一輩子,生前不為人們所知,而他的死後成名卻應歸功於包括林海音在內的幾位知音。林海音在《一些回憶》一文中曾說起這件事。鍾理和死後,其長子寫信給林海音,請求她能幫助出版其父的著作。林海音一口承擔下來,然後用募捐來的錢出版了鍾理和的作品《雨》,這時距死者祭日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書《笠山農場》也在其周年祭時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終遺願。林海音還如同當年扶植鍾理和那樣,以其在文學界的影響來提攜鍾鐵民,使鍾鐵民逐漸成長為台灣小說界的後起之秀。鍾氏父子從林海音那裡受益良多,而身受這種恩澤的又何止鍾氏父子呢?林海音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時代的最美好時光都是在北京度過的,因此,她對北京很熟悉,對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灣也常稱北京是她的「第二故鄉」。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發生在北京,作者通過這些故事背景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風俗畫和風景畫,從中流露出作者對昔日生活的眷戀和緬懷,以及熱愛國家民族的思想情感。 家住書坊邊
1948年她回到台灣後,台灣的社會生活和鄉土習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積累當中,她也因此寫了一些發生在台灣的人和事。總之,林海音的生活積累有兩個來源:一個來自舊北京,一個來自台灣。 迄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1972)、《兩地》(1966)、《作客美國》(1966)、《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1984、《一家之主》(1988)、《家住書坊邊》(1987)。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1955)。短篇小說集《燭心》(1965)、《婚姻的故事》(1963)、《城南舊事》(1960)、《綠藻與鹹蛋》(1957)。長篇小說《春風》、《曉雲》(1959)、《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1968)、《林海音自選集》(1975)、《林海音童話集》(1987)。《金鯉魚的百襇裙》(1993)《奶奶的傻瓜相機》(1994)《往事悠悠》(1995)《英子的心》(1996) 《我們看海去》(1996)《驢打滾》(1996)《林海音文集》(1997)《城南舊影》(2000)《林海音作品集》(2000)代表作:《城南舊事》(1960)林海音(1918--2001)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寫舊北京社會風貌的小說《城南舊事》,它曾被搬上電影銀幕而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描寫的是20世紀20年代末北京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城南舊事》包括五個短篇小說,即《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影片通過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寫了當時北京形形色色和許許多多的人和事。通過看似狹小的描寫,卻反映了當時北京的整個歷史面貌,有極強的社會意義。 教科書上的竊讀記
林海音在《城南舊事》「後記」里說:「這幾年來,我陸續的完成了本書的這幾篇。它們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寫著它們的時候,人物卻不斷涌現在我的眼前,斜著嘴笑的蘭姨娘,騎著小驢回老家的宋媽,不理我們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樹胡同的瘋女人,井邊的小伴侶,藏在草堆里的小偷。」僅從這個簡單的人物羅列里就不難看出,作者雖然是書香門第出身的知識分子,但她小說里的人物卻不局限於這個狹小的范圍之內。她關心廣大的社會,擅長描寫形形色色的社會眾生相。她小說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階層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則是各種各樣的婦女。她致力於刻畫中國婦女的勤勞、賢達、溫柔、善良的美德,更擅於表現她們心靈的桎梏和命運的悲劇。誇張一點說,她的每一篇小說都離不開婦女的悲劇。有人對此評價說:「她的寫作大都是針對婦女問題。但她往往能從世界性婦女問題的症結,來思考今日台灣婦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達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輩女作家的靈魂性人物,那麼可以說,由於時代潮流的限制,她們較少反叛性,她們的控訴和抗議是溫和與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說內容大抵是童年回憶中的「城南舊事」,小說中或深或淺含有自傳的痕跡。但是它的境地並不是窄狹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樣,她的小說是以小見大,從《城南舊事》可以窺見時代風雲。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社會意義,對台灣文壇也有一定的影響。
㈨ 林海音的代表作是什麼
迄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
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1972)、《兩地》(1966)、《作客美國》(1966)、《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1984、《一家之主》(1988)、《家住書坊邊》(1987)。
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1955)。
短篇小說集:《燭心》(1965)、《婚姻的故事》(1963)、《城南舊事》(1960)、《綠藻與鹹蛋》(1957)。
長篇小說:《春風》、《曉雲》(1959)、《孟珠的旅程》。
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1968)、《林海音自選集》(1975)、《林海音童話集》(1987)。
《金鯉魚的百襇裙》(1993)、《奶奶的傻瓜相機》(1994)、《往事悠悠》(1995)、《英子的心》(1996) 、《我們看海去》(1996)、《驢打滾》(1996)、《林海音文集》(1997)、《城南舊影》(2000)《林海音作品集》(2000)。
代表作:《城南舊事》。
(9)驢打滾電影歌曲擴展閱讀:
林海音擅長於表現「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新舊交替時代女性的愛情婚姻問題。她的筆,近乎固執地游戈於這一領域,不斷地挖掘、探索、思考,努力地從愛情和婚姻這一面古老的鏡子里,反映歷史的變遷與時代風雲的起落,或正面、或側面地映現出清末民初直到抗戰以後中國社會的風貌,構成了一部近代以來中國婦女的婚姻史。
在這部形象的婦女婚姻史中,她寫大家庭里妻妾的復雜關系、小妾的卑下地位;寫烈婦貞女們不可為人所道的苦惱;寫被遺棄的女人的凄清哀怨;寫包辦婚姻下的扭曲心靈;也寫從舊道德里掙扎出來的女性的甘苦。這些題材和人物,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並不少見,從許多前輩大師如魯迅、郭沬若、郁達夫、巴金的作品裡,我們不難尋到這類人物的姐妹。
但是,林海音有她獨具的藝術個性。她努力地繼承前輩的文學傳統,又勇於探索,爭取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文選自《韋體文:試論林海音小說的獨特性,《台灣研究集刊》1986年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