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約書亞是哪個電影中的人物
《約書亞》是由喬治·拉提夫執導,雅各布·科岡等人主演的一部驚悚片。
影片講述了一對生活在曼哈頓年輕夫妻第二個孩子誕生後整個家庭都被籠罩在一股神秘的力量中。
『貳』 驚悚片《約書亞》觀後感
看《約書亞》,哥特式的黑暗似角落中潮濕的苔蘚,隨著影片的開始,慢慢延伸。雖然被評為2007年最佳驚悚片,卻並無血腥場面。沒有痛感,猶如被放入溫水中慢慢加熱的青蛙,待到發覺,已是在劫難逃。
片中的主角是名叫約書亞的男孩子,一個頭發永遠梳得一絲不苟,穿著襯衫的一個9歲大的小男孩。很多人覺得約書亞恐怖,卻難以說出原因。我想,或許是因為那永遠梳得一絲不苟的頭發,永遠穿著整齊的白襯衫,永遠一臉平靜。而他只有9歲。那是一種人們出於認知上的恐懼,人們都認為9歲的孩子是活潑的,喜歡運動的,陽光的。而他則相反,討厭運動,喜歡看書,愛好鋼琴,他的一切表現出來的,都如同一個成年人,甚至目光,都是深邃的。他的形象是對人們已知孩童的傳統觀點上的顛覆,人們對未知的事物都有一種恐懼。而影片正是通過人們對於自己所知道的事物的認知和當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而產生的巨大落差,來營造出人們對他的恐懼。正是這種恐懼,使得影片被蒙上了一層黑色的紗。
一個9歲並被老師認為是天才兒童的男孩,在證劵公司上班的父親,家庭主婦的母親,這樣一個看似美滿的家庭,沒有人會懷疑它的美好,而故事的一切都是從妹妹的出生開始的。
隨著沉穩的鋼琴聲,故事揭開了扉頁。約書亞和叔叔坐在鋼琴邊伴奏,祖母,父親,母親在沙發逗弄妹妹莉莉。沉穩有力的鋼琴聲伴隨著歡聲笑語,看起來愉快而美好,而這,正是約書亞發現自己與歡樂的氣氛格格不入的開始。沉重的古典音樂被母親叫停,取而代之的是莫扎特輕松愉快的小星星變奏曲,「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i wonder what you are 」他們圍著可愛的妹妹,邊笑邊唱著。約書亞站在門口,看著這一切。他們離自己那麼近,又那麼遠,一切歡樂都是別人的,他只是個看客。
「你怎麼看我?我古怪嗎?」他問父親。
「不,不,怎麼會古怪。」
「你曉得那點小魔術,當魔術師把人放進箱子,轉動箱子把人變沒了?」
「嗯。」
「我曉得,只要你仔細看,就能發現。」
「魔術就是這么一回事。我們帶你魔術商店,給你買些魔術道具。」
「你不必一定要愛我,那不要緊。」
這樣的對話,看似平淡,卻透出約書亞的心。孩子的心是敏感的,如同能看穿魔術師的把戲,他同樣的能敏銳地捕捉到父母親的神態。或許,他想得到的是父親的肯定回答,「但我愛你,你是我的兒子,我的孩子……無論如何,依然愛你。」父親的回答是肯定的.,然而,這卻難以拂他心中的陰霾,沒有人知道他內心是如何懷疑,如何不安,因為他的表情是那麼的平靜,就像,就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一樣。但這,卻是確確實實的發生了,他知道,他與自己的家庭之間,所有的薄薄的隔閡。
以一段緩慢而沉重的鋼琴聲作為過渡,生活似乎沒有因為妹妹的誕生而又多大的改變,平靜的海面卻是是暗涌的波濤。
「我作為嬰兒怎麼樣?」他在餐桌上問自己的忙著照顧妹妹的父母。
「很好,你很好……你有很多想法……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我想要什麼?」
「……我們不會說……你很好,你很棒。」
事後,約書亞看了自己嬰兒時期的錄像,而錄像中的母親因為嬰兒的哭聲變得聲嘶力竭,煩躁不安。錄像的最後,母親不斷重復著那句:「我很好,我很好……
碩大的電視機前,淚流滿面的母親不斷重復的「我很好,很好」似乎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而後,約書亞在學校表演的鋼琴曲完全亂了套,故事的發展也似乎隨著這凌亂的鋼琴曲漸入高潮。
妹妹的哭鬧的次數越來越多,母親的情緒越來越壞,甚至出現了幻聽,聽到從天花板傳來奇異的怪聲,而這都只是開始。
在一次被妹妹哭鬧聲吵醒的晚上,她廚房喝水,被躲在身後的約書亞嚇了一跳,玻璃杯子的碎片撒了一地,而留意到這的約書亞,緩緩退後,引得母親行前走,被碎片扎傷了腳板。母親的情緒因為腳傷而變得更加不穩定了,甚至需要吃葯維持鎮定。
祖母的到來似乎緩和了家裡緊張的氣氛,平靜的海面下,波濤洶涌。期間,父親似如親人的狗死了,而約書亞跟隨祖母信教並接受洗禮的決定再次打破了家裡的平靜,強烈反對信教的母親與祖母間發生了極大的爭執,最終致使祖母憤然離,家裡重新被陰霾隆重。
期間,約書亞不止一次問父母「你還好嗎?」而父母永遠回答「不,我很好,沒事。」
在父親加班的一天晚上,約書亞和母親玩游戲,故意把妹妹藏起來,並利用妹妹的哭鬧聲把母親引上頂層,驚恐的母親在丈夫回來後,看到站在妹妹小床旁的約書亞,精神終於徹底崩潰,她手舞足蹈地沖約書亞大喊大叫:「你,你,你……而由此至終,約書亞一臉平靜得看著母親,語調平和:「母親你盯著我幹嘛?」
母親因為精神原因不得不住進精神病院,祖母代替母親照顧他們。父親辭了工作,專心照顧孩子,然而卻意外發現約書亞錄制了妹妹的哭鬧聲,用以把母親引上頂樓。而當時,祖母與約書亞帶著妹妹了博物館,感到危機的父親趕博物館。在把嬰兒車抱下樓梯後,父親背對著還在樓梯上的母親和約書亞,把莉莉抱著懷里,卻不料,聽到身後母親的尖叫聲,母親從高高的樓梯上摔下來,死了。約書亞接觸到父親的眼神後,連忙從樓梯上跑下來,趴在祖母身上痛哭。
這一切都在父親的眼皮底下發生的,父親認為是約書亞做的,但當他告訴小叔時,小叔一臉不相信。無論是誰也不會相信這發生的一切會和一個9歲的小男孩有關。小叔甚至認為他應該看看心理醫生。
「爸爸,我布置了一晚的房子,你喜歡嗎?」約書亞看著積木堆的房子對父親說。
「我知道你幹了什麼,約書亞,雖然我不理解,但我支持你。」
「它們是積木堆的。」
「你不會再傷害別人了吧。」
「你在對我發脾氣?你還愛我嗎,爸爸?」
「我認為你有病,約書亞。」
「我沒病,我一點病也沒有。」
「那你為什麼干這些?」
「你知道最好的部分是哪裡嗎,爸爸?」
他走到積木旁,把最下面的一根抽出,嘩的一聲,高大的積木應聲而落。
隨後,父親找來兒童心理醫生,想向醫生證明約書亞有心理問題,心理醫生反而因為約書亞的畫認為約書亞有被虐待的可能。
最後,無計可施的父親決定把約書亞送走,約書亞知道後,故意引得父親在公眾場合打自己,從而導致父親接受審訊。
影片的最後,約書亞的叔叔代為監護人,他與約書亞坐在鋼琴前,輕盈的彈奏聲揭示了約書亞的心境。
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的前後呼應。約書亞在母親開始有精神問題時說要送給朋友的玩具,其實就是後來造成母親產生幻聽的元兇。母親所聽到的怪異聲音,其實是約書亞製造出來的。而那句「你還好嗎?」「我很好。」似乎貫穿了影片的全部,約書亞在報復正式開始之前,曾問過父母親對自己的感想,而父母親總說很好,但即使在母親出現精神問題後,他們依然回答很好,這似乎是一種謊言,一種莫大的諷刺,而這種謊言,似乎也能造成約書亞對父母親的不信任。而在引發父親在公眾場合打孩子的時候,約書亞曾對父親說:「小心傑博沃克!」(那個兒童心理醫生)。還有之前父親與老師談話,無意中看到空盪盪的籠子,老師解釋是倉鼠們食物中毒,而這些倉鼠們,在影片的最後,所出現的,是被如同木乃伊般被縫合的屍體。影片的最後,搬運工不小心撒在地上的畫作,也透露出約書亞的心聲。這些都透露出了約書亞的心理變化。
這些細節,都是影片的亮點,導演的巧妙設計,是構成整部電影的重要元素。這是碎片如同一個個可以窺視約書亞內心變化的拼圖,只有把它們都串聯起來,才能盡可能接近約書亞的內心。
「你愛我嗎?」
「你依舊愛我嗎?」
「無人愛我。」
這是貫穿整部影片的主題——愛。從困惑,到疑惑,到肯定。約書亞通過一步步證明,來驗證自己的猜測——無人愛我。他不斷地試探,不斷尋找的,或許是這樣的肯定,當虛偽的面紗被揭開,露出滿目瘡痍,是的,你們並不愛我。
而當父親在最後,聽到他露出邪惡的微笑並說出那句「無人愛我」的時候,徹底失控。
父親口口聲聲說愛,卻並不理解自己,母親有精神問題卻努力裝成正常人,狂熱的宗教控制狂祖母,這個病態的家庭才是真相。他們都說著愛,卻並不是真正的愛。他們看到的是血緣,因為他是他們的後代,他們身上曾經的一部分。他們愛的是血緣,而不是他,這個人。他問父母對自己的看法,他們除了「好」「很棒」之外,沒有其它的詞。
父母親所說的「很好」,是另一種虛偽。
如果僅僅是由於妒忌妹妹,沒有必要把家人都除掉,約書亞真正想做的,是保護自己,妹妹,妹妹在這樣一個環境下,也只會變成任他們擺弄的洋娃娃。正如他結尾所說「我愛她,勝於一切。」而「在混亂中重新建立秩序」便是約書亞的計劃。他物色的最佳人選便是能跟自己四手連彈的舅舅。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兩個場景。
第一個是影片剛開始,約書亞第一次問父親「你愛我嗎?」時,他對父親說:「你不必一定要愛我,那不要緊。」就像一個熟練的殺手在殺死自己愛人時的甜言蜜語。
第二個場景是影片的結束。約束亞和舅舅坐在鋼琴邊,清脆的童聲似乎告訴了我們一切。他不擇手段策劃出一場巨大的逃亡,為的是保護自己與妹妹。或許正如約書亞對舅舅所說的:「你和我,這樣很好,本來就該這樣。」
『叄』 電影《約書亞》的思想是什麼,要告訴大家什麼
從孩子的角度看,很容易想這個孩子是缺乏愛,可是既然是並非孩子的智商了,就要從成人的角度想。這個孩子的家庭矛盾隱藏已久,但僅僅是這樣過著,直到最聰明的人--約書亞感覺自己的生活和狀態被打擾了為止。作為一個自負於自己不同常人的人來說,他只想看到他願意看到的,所以要把不願意看到的部分都除掉,去掉多餘,留存讓自己舒適的部分。所以他對舅舅說:本來就應該這樣。
驚悚之處在於,沒有人對這個孩子有戒心,所以覺得這個孩子可怕。
悲劇的是,孩子的母親不夠強大。看看《孤兒》就知道,一個家庭里,母親是多麼重要的一個角色。
『肆』 《美麗人生》這電影主要講的是什麼
電影內容敘述二次大戰時期,德國將猶太人送往集中營,對猶太人管制、虐待、屠殺的故事。故事並沒有以血腥的畫面呈現德國納粹的殘暴,而是以喜劇的方式讓觀眾領悟生命的真諦。
一名義大利猶太裔青年基多(Guido),來到了義大利的Arezzo。基多是一名幽默風趣而吸引人的青年,他愛上了一名教師朵拉(Dora),基多使用各種方式希望追到朵拉,而朵拉則是已經有了婚約,不過基多仍是在朵拉的生活中添加許多驚奇,朵拉也漸漸愛上基多,基多更是在朵拉的訂婚宴上搶婚。
兩人多年之後有了第一個兒子-約書亞(Joshua),基多也開了他夢寐以求的書店,只是基多夢寐以求的日子沒有持續太久,一切夢想在一家人送往納粹集中營後幻滅。
天性幽默的基多不願毀了兒子的天真無邪,由於兩人都有猶太人的血統,兩人被送往了集中營,朵拉則要求一同前往而被送到女子集中營。基多故意編故事游戲來騙約書亞,只要誰先能得到1000分就能得到一部真的坦克,使得約書亞不但適應集中營的生活,更逃過了被送去毒氣室毒死的命運。
基多也要讓朵拉知道兩人還活著,讓朵拉能夠有活下去的希望。在德軍投降的前一晚,基多為了不讓兒子受害,再度編游戲讓兒子躲到箱子當中,慢慢等待美軍的到來,約書亞照做了。
但是基多在尋找朵拉時卻被德軍發現了,在被處死之前基多仍是要讓孩子以為這一切是個游戲,基多最後則是死在納粹守衛的亂槍之下。
翌日,美軍抵達,約書亞按照與爸爸的約定從箱子中出來,他見到了美軍的M4雪曼坦克,認為自己贏得了游戲,最後約書亞也與母親重逢。
所獲獎項
1998年戛納影展評審團大獎
義大利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
銀緞帶獎最佳男主角
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
廣播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
凱撒電影獎最佳外語片
AFI電影獎最佳外語片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
美國演員工會獎電影類最佳男主角
第71屆奧斯卡獎
最佳電影提名
最佳導演提名 羅伯托·貝尼尼
最佳男主角獲獎羅伯托·貝尼尼
最佳剪輯提名 Simona Paggi
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文森佐·克拉米
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獲獎尼古拉·皮奧瓦尼
網路-美麗人生
『伍』 有誰知道電影約書亞的結局是什麼意思啊
首先,這不是一部亂倫電影,也不是什麼惡魔之子的恐怖片,也不是關於嫉妒 怨恨,不是討論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跟社會、家庭毫無關系。
約書亞是重建秩序的神。
片中的約書亞從一開始就是在重建秩序,他在為這個家庭重建秩序。尤其在他的妹妹出生之後,他為她的妹妹重建整個家庭。他認為他的爸媽、奶奶都不是夠資格的。這從影片中很多地方得到印證。
所以他所做的一切,為的是創造他心目中的理想家庭。
他在錄像帶中看見了自己小的時候,那時候的神經質的媽媽。他不想他的妹妹也有一個這樣的媽媽。之後他對爸爸說,他比媽媽強多了。
他為什麼殺學校里的倉鼠,他認為小孩不應該從小就喜歡囚禁動物。所以他按照他的方法重建了秩序,殺了那些老鼠。
他為什麼殺死老狗巴斯特,影片開頭提到應該把狗關起來,但是一直都沒做。在有應該的屋子裡,養大型狗很危險。但是爸媽卻沒有做什麼,約書亞為了她妹妹,重建了秩序。
他為什麼要殺奶奶,他試圖把嬰兒車推下去,是證明奶奶沒有盡責保護他們。除掉奶奶後,他以為剩下爸爸和他會很好照顧妹妹,沒想到他爸爸懷疑他,於是他意識到爸爸也不合適,接著利用心理醫生等一系列事件,趕走了爸爸。記得他要爸爸摟著他睡覺,等爸爸醒了卻看見他拿奶瓶喂妹妹,說明他都可以做的比爸爸好。而公園一役也證明他爸粗暴一面。不是一個好父親。
就這樣,他重建了家庭,擺脫了他原本無法選擇的父母。給她妹妹一個她認為潔凈的環境。
結尾的細節:畫 是他的計劃。 變成干屍的寵物,是他知道寵物總有一天會死,而他要讓它永遠在那就是把它變成「木乃伊」。
故事就是一個小孩,為了重建他心中的秩序所做的一切。除去他認為不合格的父母,讓寵物永存,讓老狗消失,讓班裡的老鼠消失。一切都是因為他在用他的方法重建他心目中的秩序。
他是約書亞。
『陸』 有誰知道電影約書亞的結局是什麼意思
這個電影我看過,小約書亞最後被一家人收養了,等到了德國戰敗
『柒』 昨天看到一個電影
美國電影《約書亞》(2007)
自己生自己養的孩子讓你覺得害怕?這絕不是什麼天方夜譚,尤其是在這個孩子為家裡的其他成員帶來了生命的危險時。在紐約上東區一座豪華的公寓里,住著一對年輕的夫婦布拉德和艾比·凱安,他們正沉浸在第二個孩子出生的喜悅之中,並為她起了一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美麗名字--莉莉。
可以預見到,莉莉將會在一個充滿愛的舒適環境中慢慢成長,除了堆滿房間、價值不菲的玩具,她還有溺愛自己的叔叔、慈祥的祖母……一切都是如此地完美,只除了一點,莉莉9歲的哥哥、家裡的長子約書亞也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而這個約書亞,似乎不是一個普通的男孩。
通常情況下,像約書亞這樣的孩子,完全可以用「神童」二字來形容,他不僅有著異於常人的高智商,那令人無所適從的早熟也成了所有不安的源泉。天使般的優雅與從容的冷漠都在預示著約書亞將來的成就肯定非同小可,因為這些都不是他這個年齡的孩子能夠擁有的。布拉德和艾比早就習慣了約書亞與家人那形同陌路的相處模式,也就由著他高興,卻忽視了莉莉的出生給約書亞所帶來的情緒波動。
這個家裡的所有人似乎都在圍著莉莉打轉,沒人注意到約書亞流露出越來越明顯的不滿,只是放任他坐在角落裡安靜地彈奏著鋼琴。當始於約書亞的黯淡與晦澀席捲了凱安一家所居住的房子時,被精美無瑕的生活所虛掩著的毒瘤開始露頭……先是莉莉沒日沒夜地哭鬧,搞得全家在夜晚都無法安睡,艾比的產後抑鬱症也沒頭沒腦地突然加重,情況越來越糟糕。至於布拉德,失眠讓他肩頭的壓力驟增,即將抵達崩潰的邊緣。
漸漸地,布拉德和艾比發現,似乎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正要摧毀掉他們的家……那麼,到底是什麼引發了這一系列的折磨,讓他們遭受痛苦?所有可怕事件的發生,是純屬偶然,還是有人在背後進行了邪惡的預謀?難道是約書亞?全家惟一一個沒有受到影響的人?他真的會像那個出現在《聖經》中、和自己同名的人,只會帶來毀滅的力量嗎?
一句話評論:
一個發生在房子里的完美恐怖故事,很有那麼點希區柯克的味道。
——《好萊塢報道》
由於過早地解釋了所有神秘事件的根源,也就直接導致影片提前結束了。
——《電影回顧》
很好地結合了恐怖、驚慌與懸疑,對角色也進行了深入地挖掘,沒有一點點聒噪的感覺。
——《票房雜志》
一個新生兒對一個看似完美的家庭的影響往往是非常驚人的,而這部影片也成功地幫助導演喬治·拉提夫從紀錄片領域過度到電影長片中。
——《電影沙龍》
幕後製作:
【兒童兇猛】
《約書亞》成名於2007年的聖丹斯電影節,雖然只是小有收獲地得到了最佳攝影獎,但故事中所體現出的智慧和令人震驚的懸疑感,卻著實讓正在衰退的獨立電影業小小地震憾了一下。影片講述了一對居住在紐約高檔社區的完美夫妻,他們擁有一座漂亮的公寓,養育了兩個招人喜歡的孩子:一個是才華橫溢的神童,另一個則是剛剛出生的嬰兒……然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隨著故事的深入,這個典型的幸福家庭最終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而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這個家中的9歲兒子隱藏在內心中的黑暗--悲慘的現實,遠勝於超現實主義。影片熟練地將強迫性的恐懼結合進黑色喜劇中,給觀眾留下了無法抹去的深刻印象。
人之初,性本善--在我們的信仰中,似乎只有孩子才具備真正的純凈和善良,然而,當這最後的一個信念也轟然倒塌之後,就構成了《約書亞》所遵循的故事主題。如果有人告訴你,這個故事出自一位長年將自己浸泡在心理恐懼題材的導演之手,你一定不會感到吃驚。《約書亞》是喬治·拉提夫(George Ratliff)的導演處女作,這位曾憑借紀錄片《地獄房子》(Hell House)而備受贊譽的電影人,一直都本著從日常、自然的觀念中尋找恐懼源和人性弱點的基本原則,於是「養育孩子」就成了他在《約書亞》中所創造的故事大環境,而劇本,則是拉提夫與合作夥伴大衛·吉爾伯特(David Gilbert)共同創作的:「這個世界上最讓人感到恐懼的小孩,就是比成人還聰明的孩子。」
大衛·吉爾伯特為了讓約書亞這個角色豐滿且可信,仔細研究了幾個在經典的驚悚片中出現過的復雜、邪惡的兒童形象,其中包括《壞種》、《驅魔人》、《天魔》和《閃靈》……那麼吉爾伯特究竟為約書亞注入了哪方面的特質呢?喬治·拉提夫表示,就連他自己也被這個角色嚇到了:「我剛剛有了自己的小孩,所以最初的時候並不確定到底應不應該拍攝一部描述孩子的可怕的影片。」但是,當拉提夫和吉爾伯德越來越深入地發展這個故事時,也發現了它那無法抗拒的吸引力,最終,他們共同將其帶到了一個預想不到的領域,拉提夫說:「影片會給你一種遞進式的感覺,你的情緒會隨著故事變得越來越灰暗。我們都希望觀眾對這里描述的家庭產生足夠的信任感,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以一種合理的方式計算出每一個角色隱藏起來的心理問題。」
通過凱安家的家庭成員的心理演變過程所連接出來的故事,最終形成了一個結構嚴謹、情節設置緊張的完美劇本,並且很快就吸引了ATO電影公司的製片人喬納森·道夫曼(Johnathan Dorfman)和泰普爾·芬奈爾(Temple Fennell)的注意,道夫曼的評價是:「這是一個字字勾人的好劇本,不看到最後一頁,你都不捨得放手。」 道夫曼不但是南非紀錄片《阿曼德拉:四黨聯合之解放》的製片人,同時還是ATO電影公司的創始人之一,他繼續說:「我們都把孩子想像得純潔無比、生性善良,如果他們中有一個人看似正常,實則擁有一個邪惡的靈魂……相信這將會是所有人最害怕的夢魘之一。」
而喬納森·道夫曼選擇這個劇本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代表著一個對現代電影工業的類型片劃分的公然挑釁,從頭到尾都在使用緊張的現實主義以及少見的恐怖元素來挑戰觀眾的心理承受能力,道夫曼認為:「影片游離於家庭劇和心理恐怖故事之上,裡麵包含著許多能夠讓我們產生聯想的元素。當一個新生兒降臨到一個已經有小孩的家庭中時,總會引發嫉妒的情緒。從某些方面看來,約書亞的反應似乎是很正常的,但這只是表相,因為正是由於他的嫉妒,才會讓這個家庭開始土崩瓦解。」
從喬納森·道夫曼第一次看到劇本,到影片正式開始拍攝,前後只用了不到4個月的時間,這在電影工業完全可以用「光速」來形容了:「在看過《地獄房子》之後,我非常確定喬治·拉提夫擁有執導一部電影長片的能力……而且我和泰普爾·芬奈爾都迫不及待地想製作這部影片。」
那麼,《約書亞》到底是一部驚悚片、恐怖片,還是心理懸疑片?喬納森·道夫曼則認為這里全都包括了……影片的主題可能會讓觀眾產生一種不安的恐懼,因為家長和孩子往往是一個家庭的基本組成部分,所以這是一部能夠真正嚇到你的影片,同時也會引發你的思考。
【成為約書亞】
影片中包含的所有懸疑成分,都是圍繞著一個超級聰明的9歲小男孩展開的,所以尋找能夠擔綱此重任的小演員,就成了整個劇組所面對的最大難題--他們需要的是一個不僅能表演,還要會彈鋼琴的人,而且這個小演員必須有能力讓觀眾產生疑問:約書亞到底是一個被困在恐怖事件中的無辜小孩,還是一個邪惡的化身?
在全國范圍的試鏡招募之初,導演喬治·拉提夫就聯系了一位正在製作一檔兒童節目的朋友,看看能不能幫忙找幾個有表演天分的孩子過來試鏡,拉提夫還記得那位朋友斬釘截鐵地對他說:「不用麻煩了,你要找的那個人,肯定就是雅各布·科岡(Jacob Kogan)。」
喬治·拉提夫前前後後看了不下70名兒童演員,但還是朋友推薦的雅各布·科岡最合他的心意:科岡擁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能力,雖然乍一看和普通孩子沒什麼兩樣,可是他渾身上下都透著一股子冷漠感,那種沉著與智慧也不是這個年齡的孩子應該具備的,製片人泰普爾·芬奈爾描述第一次見到科岡時的情景:「我們面試了很多小演員,他們中的一些確實不錯,但都沒有科岡身上的那種渾然天成的冷靜,他就站在那裡看著攝像機,眼眸散發出了冰一樣的霧氣……我突然沒來由地打了個寒顫。」喬納森·道夫曼補充道:「當我們看到科岡時,立即意識到合適的人選已經出現了……他的這種特質是天生的,所以只要本色演出即可。」
而雅各布·科岡也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就是與約書亞一樣的天才神童:高智商,在音樂方面也很有天賦,喬納森·道夫曼回憶道:「在確定了演員人選後,我們立即為科岡安排了鋼琴課程,因為他在影片中要親自演奏貝多芬奏鳴曲。最初的時候,鋼琴老師覺得科岡的手不夠大,可能沒辦法彈奏鳴曲……然而只用了兩個星期的時間,他就克服了這個難關。現在,雖然鋼琴課程已經全部結束了,但鋼琴老師卻希望科岡能繼續練下去,並稱贊他在鋼琴方面有著很好的天分。」
對於雅各布·科岡來說,這個不同尋常的角色可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好在從一開始他就走對了方向,而且似乎特別能理解約書亞為何會有如此神秘、危險、怪誕的憂郁:「他天生冷漠,情緒波動很小,但這並不代表他已經到了不可救葯的地步。我認為,最終導致約書亞走向邪惡的惟一原因,就是妹妹莉莉的出生。其實他並不是特別生莉莉的氣,只是認為自己應該得到的關愛和溫柔,都被莉莉搶走了,所以才會被嫉妒所吞噬。當然,他父母對他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他沒發現這一點,反而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只為了重新獲得父母的愛。」
花絮:
·約書亞的妹妹莉莉由雅各布·科岡現實生活中剛剛出生的妹妹飾演。
『捌』 一個電影是關於一個男孩和一個老女人的愛情故事
講述一個男孩和一個老女人的愛情故事的電影叫做《中央車站》。
(8)約書亞的電影故事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朵拉(費爾蘭妲·蒙特內格羅飾)在里約熱內盧最主要的火車站-中央車站為不識字的人寫信。寫一封信收一塊錢,如果需要代寄,就再加一元。這一天,安娜(Soia Lira飾)帶著她九歲的兒子約書亞(又譯喬舒亞,文尼西斯·狄·奧利飾)來,因為約書亞一直很想見他素未謀面的爸爸。
朵拉和鄰居艾琳以念白天寫的信取樂,她們認為重要的信就寄,其他的信則統統扔掉,如果兩人意見不同,就把信收進抽屜改天再決定,約書亞給父親的信就在其中。
第二天,安娜與約書亞又來到中央車站,口述了第二封信給約書亞的父親,但一出車站,安娜就發生車禍身亡,母性的驅使下,朵拉答應帶約書亞到東北部去找爸爸,沿途的風景越來越陌生,兩人卻變得越來越親近。
『玖』 心理學電影影評《約書亞》
首先我要說,約書亞是個非常聰明、善良、敏感、思維活躍的好孩子!我一點都不覺他很恐怖,這些事情的發生其實也是「必然」的。我能體會約書亞的失落,他多次問父母他們愛他嗎?他多次提到埃及木乃伊,可以永生,還提到混沌之神。多次征詢「我怎麼樣」這個話題。約書亞太需要親人們的關注了,約書亞也是一孩子,同樣需要愛和被愛,衣食無憂能夠替代愛嗎?約書亞說爸爸的愛和媽媽的愛不一樣,是的,父母的愛不能被相互替代,那是不同的。
即使約書亞殺死了學校的動物、殺死了狗、造成了奶奶的意外、把妹妹弄哭和想要傷害她……但約書亞這么做只是想被關注,只是想有人關愛他,這是一個小孩子甚至是每個人的正常需求。當約書亞看到錄像里,媽媽抱著自己痛哭和心情不好的時候,再對比抱著妹妹時全家的反應,他發現是那麼不同!是自己不好嗎?
妹妹奪走了本屬於他的關注度和愛,原本平靜的家因此而聚焦在另一個事物上,約書亞飽受著精神的折磨和心靈的拷問,質疑自己質疑周圍的人。
再看看約書亞的母親,本身有產後抑鬱症,喜怒無常,孩子看到了也是一種非常強烈的刺激。約書亞的爸爸承擔了很多,一邊要工作一邊照顧孩子,一邊應對著周圍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做這樣的男人其實很累,約書亞的爸爸很不錯了!
片尾約書亞唱的歌,給我帶來了很多思索,其實那也是約書亞所想的,一個9歲孩子的思想竟然這樣深刻!他喜歡和舅舅在一起,只有舅舅關注他、理解他,但很可惜不能朝夕相對。
「你知道他們從來不必愛我,不不不,如今將無人愛他們,但不知如何他們總是想要拯救我,為什麼啊為什麼,基於同情的緣故他們應該救他們自己,可你總是說我一個音符也不曾彈錯,無人像你這般了解我,你總是說平安無事,我真的只曾想與你在一起」——片尾約書亞所唱。
『拾』 求一部歐美電影一個高智商男孩因為家人喜歡新生的孩子而殺死家人的故事,結尾是他的舅舅在彈琴
2007年美國電影《約書亞》
簡介:
生活在曼哈頓年輕夫妻布拉德與艾比迎來了他們第二個孩子,小生命的降生給夫妻倆無比的喜悅,全家人所有的注意力都圍繞著她。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幸福的家庭開始出現諸多奇怪的事故,夫妻關系也出現了裂痕。剛剛出生女嬰本來安靜可愛,卻在半夜無故哭泣,艾比產生的幻覺讓她神經衰弱幾近崩潰的邊緣,整個家庭都被籠罩在一股神秘的力量中。終於布拉德注意到那些可疑的狀況都與他們9歲的兒子約書亞 有著關聯,這個在學校中被老師誇獎聰明異常的孩子,有著超過同齡人的高智商和成人都莫及的心智,但是表面上,他同家人一樣愛護關心著自己新生的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