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民間故事的傳說與戲曲影視的區別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06
『貳』 中國電影是在什麼情況下發展起來的第一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第一部電影《定軍山》1905年
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1931年
中國電影事業發端於20世紀初。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國人經營的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了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中國第一部有故事情節的短片《難夫難妻》。191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拍攝時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動影戲部,此後拍攝了兩部中國最早的長故事片《閻瑞生》和《紅粉骷髏》。1922年 ,張石川與鄭正秋 、周劍雲等組織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孤兒救祖記》,影片嚴肅地涉及了當時的社會實際,表現手法具有較濃的生活氣息,演技自然、親切、樸素。與此同時,出現了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長城畫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較具規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於1925年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於民間故事,拍攝一批古裝片,並在上海掀起拍攝古裝片的熱潮 ,還以此立足於南洋市場 。1925~1927年間,上海先後成立140家中小型電影公司;廣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攝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開拍《火燒紅蓮寺》後又形成一股武俠片熱潮。此後的4年間上海各公司拍攝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燒」、「武俠」、「神怪」之類光怪陸離、粗製濫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華百合等影片公司組合成聯華影業公司,先後拍攝了《戀愛與義務》、《恆娘》、《桃花泣血記》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聯影片公司試製成功蠟盤發音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華光片上有聲電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國第一部片上發音影片《雨過天晴》。到1935年,中國完成了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過渡。
『叄』 大眾娛樂做背景下的中國喜劇電影發展研究 具體
中國喜劇的發展歷程 中國喜劇發展至今,沿用中華元素以及參考海外喜劇元素,汲取國內外精華,雖說沒有達到喜劇的巔峰,成為萬眾摯愛,但是其發展歷程將伴隨中國電影事業的成長。中國喜劇無處不在,反映生活,來源生活,是人生的縮影,為的是給大眾的生活增色添彩。這也是電影喜劇發展的動力以及備受推崇的原因之一。 一、 香港人看中國喜劇 ---- 簡述中國喜劇的發展歷程 由香港民間學者鄭景鴻博士歷經十多年艱辛研究,自費出版的《笑里滄桑80年——中國喜劇電影發展史》本月在香港面世,獲得了此間學者高度評價。今年是中國電影誕生100周年,鄭博士10月18日表示,他趕在慶祝國慶的日子,出版這書作為獻給百年中國電影的「小小禮物」。 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導演及編劇系主任劉成漢評價該書表示:香港電影學者有系統地研究中國大陸電影的著作可謂鳳毛麟角,至於有關大陸喜劇電影的研究更前所未有,鄭景鴻的研究是可喜和重要的突破。 《笑里滄桑80年——中國喜劇電影發展史》一書,探索了自1909年中國出產第一部中國人拍攝的喜劇電影《偷燒鴨》,一直到1989年,80年間中國喜劇電影發展的過程,並旁及整體中國電影,以至中國近代文藝發展的一些情況。鄭博士希望通過這個「十分有趣和別具意義的題目,能夠填補中國電影研究空白的一角,以還中國喜劇電影在近代中國文化發展上應有的地位。」作為一個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民間電影研究人,鄭博士研究中國喜劇電影的「緣份」早在數十年前結下: 鄭博士說,60年代他小時候家住新界,能夠聽到廣東人民廣播電台的廣播劇,如白求恩和雷鋒及民間故事,因而對內地的文化藝術產生了興趣。 70年代末,他留學美國期間參加了「美中友好協會」,在勤工儉學之餘,幫助協會安排在大學放映優秀的中國電影。他還記得,當年放映的《小蝌蚪找媽媽》和《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動畫片,美國觀眾都很喜歡看。 1988年鄭博士參加了在廣州舉行的「第三屆全國喜劇美學研討會」,與會者包括老牌導演王為一等內地著名電影人。與會者,尤其是經歷過多番政治風雨的老前輩,在回顧「新中國」喜劇電影的發展史時,均認為中國喜劇所走過的是一條曲折滄桑的道路。研討會研討了中國喜劇電影面對困難如何提高。 鄭博士深深地為那些「經歷了這么多苦難」、還「充滿熱情」、「充滿使命感」的中國電影人所感動。此後,鄭博士利用假期和工余時間,頻繁走訪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地,深入電影製片廠,搜集了大量資料,觀看了逾百部喜劇電影,采訪了數十位老電影人,經過十多年的艱辛,終於出版了這部具文化歷史價值的研究著作。學者認為該書最重要的貢獻有兩方面:以年代為經,製片單位為緯,經緯分明地,逐一年代探討中國喜劇電影的發展歷程;研究整理出80年間中國內地所出產的300多部喜劇電影目錄,是現今最完整的。 二、國產喜劇突破 在《閑人馬大姐》之後,中國的情境喜劇市場上沉寂了一些時日,除了一些方言情境喜劇例如《外地媳婦本地郎》、湖南經視的《一家老小向前沖》等在本地觀眾群中有不錯的收視情況以外,從全國的范圍來看,並沒有出現一部能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的情境喜劇作品。而到了2005年年末,這種情況終於被CCTV-8首播的一部古裝情境喜劇《武林外傳》打破。 按照該劇編劇寧財神的說法,《武林外傳》是以郭芙蓉這個初入江湖的黃毛丫頭的視角來看世界。出身名門的郭芙蓉一心嚮往投身武林,成為一代女俠,但是她一心助人卻好心幫了倒忙,最後被同福客棧的老闆娘點醒在客棧中當了個雜役。老闆娘佟湘玉心地善良、風情萬種,但卻摳門至極,剛過門丈夫就去世了,於是擔負起了撫養小姑子莫小貝的重任,她和小貝之間的關系與其說是姑嫂,還不如說更像母女。再加上和老闆娘有些曖昧關系的跑堂白展堂,飽讀詩書卻又十分迂腐的賬房先生呂秀才,廚師姜大嘴,這些人在每天人來人往的同富客棧中演繹各種各樣的故事,儼然就成了一部中國式的《老友記》。 無論是從形式還是從內容上來看,《武林外傳》都是一部完完全全的中國式情境喜劇。從形式上來看,美國情境喜劇例如《老友記》、《辛菲爾德》都是用20多分鍾的篇幅同時進行3~4條情節線,其中的故事往往非常簡單,有時甚至不成其為故事,而只是一個生活中意味深長的小感悟、小片段。而以往我國的情境喜劇則是用一至兩集講一個完整的故事。《武林外傳》從形式上尋求了突破,它既不同於外國經典的情境喜劇,也不同於之前的中國情境喜劇,而是借鑒了我國古典章回體小說,一個回合講兩個主要故事的樣式,在一集40分鍾的時間里講兩個有一定關聯的小故事,當然這個故事有可能是十分完整的,也有可能只是生活中的一個小片斷。連每集的名稱都借用了章回體小說的樣式,例如《入丐幫老邢丟公職,升捕頭小六打官腔》。 以往的情境喜劇都是帶觀眾笑聲的,不論是現場錄制的觀眾笑聲還是「罐裝笑聲」。英達甚至認為有無觀眾笑聲是判斷一部電視劇是否是情境喜劇的最重要的標准。《武林外傳》的錄制現場有20名觀眾,根據觀眾的反應隨時調整台詞、劇情和演員的表演,但是和通常的情境喜劇不同的是,這部劇從頭至尾都沒有帶觀眾的笑聲,而是替之以生動的具有民族器樂元素的音樂。這對於一直借鑒國外情境喜劇的中國情境喜劇來說不能不說是一次大膽的舉動。 《武林外傳》選取了中國特有的武俠作為題材,這在中國情境喜劇的發展歷程上是絕無僅有的。雖說是一部武俠題材的情境喜劇,其實它不過是借了武俠這個外殼來看社會。同福客棧雖說武俠雲集,既有傳說中的「盜聖」,又有衡山派掌門,還有關中大俠,但他們其實只是如你我一樣的普通人,說到底同福客棧更是當下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同福客棧里的眾多故事其實是當代中國現實問題的投射,在這里既有未成年人的教育問題,考學壓力,又有家庭暴力問題,連商業惡性競爭在其中都有所反映。 無厘頭風格的台詞是這部情境喜劇區別於國外情境喜劇及以往中國情境喜劇的一個重要特色。以往的情境喜劇都是從傳統的相聲藝術中吸取營養,這部劇則反其道而行之,大膽跟隨當代中國流行文化的發展脈搏,事實上,這也是很多看著周星馳電影長大的年輕觀眾極力追捧它的最重要的原因。例如,呂秀才的經典台詞「子曾經曰過」、佟湘玉帶有陝西口音的「額滴神」(我的神)、「我化個妝先」,還有郭芙蓉的「確定一定以及肯定」,都讓熟悉流行用語的中國年輕觀眾產生了強烈的親切感。另外,強烈的拼貼感也是成就這部後現代風格情境喜劇的重要因素。在這部劇中,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幽默與溫情、後現代風格的解構和現實主義的教誨、對武俠的反諷與對俠義精神的弘揚都奇妙地混合在一起,還摻雜著網路語言、流行歌曲、廣告段落、綜藝節目、時事新聞、時尚資訊等等,所有這些元素融為一體,就拼貼成了這部「中國式情境喜劇」。 中國情境喜劇從引進至今已經有十多個年頭了,在這十幾年裡,中國的情境喜劇經歷了誕生時的輝煌、探索時期的平淡以及最近幾年的重新崛起。隨著播放平台的增多,一些優秀的創作人才逐漸加入到情境喜劇的創作隊伍中來,情境喜劇不再是英氏一枝獨秀,作品總體水平也呈不斷上升趨勢。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加入現代時尚元素,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中國喜劇電影文化的模式,中國傳統文化的三俠五義也在現代人的顛覆中.變得更加的無厘頭. 三:喜劇電影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心理健康指標,第一點就是有幸福感。它是一種綜合心理素質的一種表現。現代社會,人們自我的心理壓力日趨嚴重,找回真正的幸福感是目前不少都市人都渴望的。農歷新年到來之際,以此文獻給辛苦了一年的人們,願辛苦的人們別再「心苦」。 在這個社會中,每個人都夢想著獲得幸福,但我們所追求的幸福似乎都不在身邊,所擁有的條件似乎都不足以讓我們感到充分幸福。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調查顯示,2005年,72.7%的城鄉居民感覺生活是幸福的,比上年下降了5個百分點。這表明中國人的幸福感在滑坡,雖然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給出的解釋是,「(生活境遇)稱心如意」。還配了這樣一個例句:「隨著喜劇電影的發展,人民越來越幸福」。可事實並非如此,面對著我們失去的這5個百分點,人們如何才能找回屬於自己的幸福感? 該笑就笑,笑也是保持心臟健康的一劑靈丹妙葯。研究發現,看15分鍾喜劇電影,可以給人帶來45分鍾的外周血管鬆弛和血通量增加,這樣對促進心臟功能很有好處.研究人員建議,人們每天應該大笑15分鍾. 美國醫學雜志《心臟》日前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觀看喜劇片能夠對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產生非常積極地影響。 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共挑選了兩組年輕健康的志願者。試驗期間,第一組志願者觀看的節目被限定為嚴肅和驚險題材的電影(其中也包括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而第二組則以觀看喜劇片為主。測試期間,所有的志願者都被要求不得飲用酒精飲料、開展體育運動或是服用維生素類葯物--也就是說,完全排除了其他因素可能對被測試者血液循環系統的影響。研究人員在志願者們觀看影片前後分別測量了他們的血壓。結果顯示,在觀看嚴肅題材電影的20名志願者中,有14人的血液循環速度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減弱現象。而在觀看喜劇影片的志願者中,則有19人的血液循環出現了明顯的增強現象。測試的組織者們認為,在觀看喜劇影片的過程中,人們無意識地增加了對氧氣的攝入量,從而促進了血液循環系統的運轉。 喜劇電影往往給人一種幸福感,幸福感是持久的,延續不斷的.就如回憶起喜劇電影里頭某些橋段,一些無厘頭的搞笑片段,心情自然而然就好了起來.心中的陰霾一掃而空. 喜劇電影往往是現實生活的縮影,在巨大反差和強烈沖突中將傳統與現代、正規與反常、高雅與庸俗、新奇與陳舊等多個對立項搗毀成「痕跡」的碎片,導致了常規期待的落空和陣陣笑聲的爆發。
麻煩採納,謝謝!
『肆』 《白蛇緣起》藏著白蛇傳真正的故事源是什麼
我覺得《白蛇緣起》藏著白蛇傳真正的故事源是許仙和白蛇的愛情故事。「難道前世的一個眼神只是為了滿足今生……」電影結束時,熟悉的音樂響徹電影院,觀眾鬆了一口氣。是的,白蛇仍然是白蛇。許宣終於變回了許仙。 近日,由大通光動畫和華納兄弟聯合製作的原創動畫電影《白蛇:緣起》正在上映。
角色沒有改變,故事是全新的。與其他版本的大知識產權的白蛇相比,《白蛇:起源》是一個巨大的突破。這部「前世系列」實際上源自幾年前兩位導演提出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原因讓如此神奇的白人女士死命獻身於徐賢,一個無力用手綁雞的軟弱學者?所以有這樣一個關於前世絕望保護的故事。」許仙化名許宣也來自一些來源。所以我覺得《白蛇緣起》藏著白蛇傳真正的故事源是許仙和白蛇的愛情故事。
『伍』 電影《馬蘭花》中體現出的民間故事的藝術形式的特點
比較有創新。
『陸』 請問普洛普《民間故事形態學》主要內容
普洛普(Vladimir Propp)於1928年出版的《民間故事形態學》是形式主義在敘事學研究中的一個勝利,普洛普的敘事研究在形式上指出了意義產生的過程,他象化學家分析化學元素一樣把故事當成敘事元素的組合。普洛普的整個研究,就是試圖抽出民間故事中的共性。他認為在俄國民間故事中,人物的行為是不變的,他把他稱為"功能"。他認為角色的功能可細分為三十一種,這些功能是按一定的順序排列下來的。而這些功能經常是糾纏在一起的,形成了"角色",他認為角色共有七個:反面角色、協助者、救援者、公主和她的父親、送信人、英雄、假英雄。而角色和功能是故事的二個基本元素。
普洛普的敘事研究已經形成現代敘事學的基本框架。當他的理論在20世紀60年代被譯介給西方時,對西方現代敘事學的影響是巨大的。他用角色和功能研究民間故事的方法也被電影學者搬到電影分析中,比如彼得·沃倫(Peter Wollen)對希區柯克《西北偏北》的分析,就完全照搬普洛普的理論來對好萊塢情節電影進行分析。
『柒』 敘事學中對故事與情節的定義是什麼二者有何區別與聯系相關概念在電影分析中有何運用
敘事學理論起源於俄國形式主義。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鮑姆等人發現了「故事」和「情節」之間的差異,「故事」指的是作品敘述的按實際時間順序排列的所有事件,「情節」側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現的實際情況,這些直接影響了敘事學對敘事作品結構層次的劃分。最直接的影響還是來自於普洛普的《民間故事形態學》,這本書被認為是敘事學的發韌之作。普洛普打破了傳統按人物和主題對童話進行分類的方法,認為故事中的基本單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從眾多的俄國民間故事中分析出31個「功能」。他的觀點被列維—斯特勞斯接受並傳到法國。列維—斯特勞斯主要研究神話之中內在不變的因素結構形式,並試圖用語言學模式發現人類思維的基本結構。到了60年代,大量關於敘事作品結構分析的作品開始出現。格雷馬斯和托多羅夫都開始譯介俄國形式主義的論述。1966年,《交流》雜志第8期以「符號學研究——敘事作品結構分析」為標題發表的專號宣告了敘事學的正式誕生。羅蘭·巴特正是在這一專號上發表了著名的《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為以後的敘事學研究提出了綱領性的理論設想。這篇論文中,巴特總結前人成果,並闡發了自己獨特的觀點。他建議將敘事作品分為三個描寫層次:功能層、行為層、敘述層,任何語言單位可能結合到各個層次之中產生意義。也是在1966年,格雷馬斯的《結構語義學》問世,他主要研究意義在話語里的組織,還編制出符號學方陣作為意義的基本構成模式,並進一步深入研究了敘述結構和話語結構。
可見,在敘事學被正式作為一門學科提出以前,它的發展已經蔚為壯觀,由神話和民間故事等初級敘事形態的研究走向了現代文學敘事形態的研究,由「故事」層深層結構的探索發展為對「話語」層敘事結構的分析。托多羅夫就是建議在「故事」和「話語」兩個大層次上進行敘事作品的研究。他在《〈十日談〉語法》中,從分析文學作品的語法結構入手來研究其文學性,把敘事分為三個層面:語義,句法和詞彙,把敘事問題劃歸時間,語體和語式三個語法范疇。通過對《十日談》的分析,把每個故事都簡化為純粹的句法結構,得出「命題」和「序列」兩個基本單位,試圖建立一套敘事結構模式。
熱奈特吸收了托多羅夫的敘述話語的研究成果。在1972年發表的收在《辭格三集》中的《敘事話語》是他對敘事學研究的重大貢獻。該文以普魯斯特的小說《追憶逝水年華》為研究對象,總結文學敘事的規律。他從時間、語式、語態等語法范疇出發分析敘事作品,這些范疇實質上表示的是故事、敘事和敘述之間的關系――他在引論中首先對故事、敘事和敘述作了界定。他的分析以敘事話語為重點,同時注重敘述話語層次與所敘故事層次之間的關系。1983年他又撰寫了《新敘事話語》,回答了范·雷斯、朵麗特·高安、米克·巴爾等學者對《敘事話語》的批評,對自己的某些論點作了修正或進一步的闡釋。
敘事學理論從法國傳遍歐洲大陸並發展到英美時,發生了一些變化。布斯的《小說修辭學》、馬丁的《當代敘事學》、瓦特的《小說的興起》等是英美敘事學研究的重要成果。英美學者更多地從修辭技巧入手,研究比較直觀,比較經驗化。③比如布斯在《小說修辭學》中對「隱含的讀者」和「聲音」的探討,便不是從敘述語法的角度入手,而是以一種修辭學的觀點進行了敘事學的分析,同樣對敘事學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意義。
80年代中期,敘事學理論開始被逐步介紹到中國,特別是傑姆遜在北大的演講,帶來了中國敘事學的繁榮。1986—1992年是對敘事學譯介的最活躍的年頭,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敘事理論作品基本上都是這期間翻譯過來的。中國本土化的敘事研究也有了顯著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有陳平原的《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1988)、羅鋼的《敘事學導論》(1994)、楊義的《中國敘事學》(1997)等。他們在借鑒西方敘事理論的同時,也以中國所特有的文學資源和話語形式,展開了自《詩經》以來的包括《山海經》、話本小說、《紅樓夢》等古典文學以及現當代小說的敘事研究,豐富了敘事學理論,為西方敘事學理論的中國化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敘事學的發展也給當代小說創作實踐帶來了重大影響。新時期小說特別是先鋒小說,無疑是一場聲勢浩大的敘事革命。在他們的小說里,故事真實這一傳統觀念被打破,作者在敘述中對虛構的故事進行自我顛覆,甚至敘述者直接出面點破故事的虛構過程。馬原是這種由故事轉向敘事的肇始者,敘事時間突破了故事時間的自然程序而獲得自由。80年代以來小說在敘事上另一大顯著變化表現在敘事視角上,傳統現實主義全知全能式的視角轉移到敘事者所處的內視角,以「我」的所見、所聞、所感引導敘事,或者採取內外視角交叉、多元敘事視角達到對全知視角的叛離和超越。
『捌』 美國迪士尼電影《花木蘭》並指出其特點
《花木蘭》是由華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妮基·卡羅執導,劉亦菲、甄子丹、鞏俐、李連傑領銜主演的真人版劇情電影,定檔於2020年3月27日在北美上映。
該片根據1998年迪士尼同名動畫改編,講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屢獲戰功的故事。
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根據花木蘭的故事,投資製作了動畫電影《花木蘭》(Mulan),從西方人的視覺和審美,再現中國故事。木蘭詩中的木蘭是一個非常女人的女兒,會織布,會為父親分憂,美版中的木蘭就像一個闖禍精。
(8)民間故事在電影中的發展擴展閱讀:
《花木蘭》劇情簡介——
中國的皇帝頒布法令,要求每家出一名男子服兵役,抵禦北方侵略者。作為一名受人尊敬的戰士的長女,花木蘭(劉亦菲飾)站出來替生病的父親應征入伍。她裝扮成男人,化名花軍(Hua Jun),經受了種種考驗,同時必須利用內在的力量,接納自己真正的潛能。這是一場史詩般的旅程,讓木蘭蛻變為一名受人尊敬的戰士,也贏得來自國家與驕傲的父親的尊重。
『玖』 在電影和傳統文化之間,我們該怎樣抉擇
在2019年的暑期檔,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猶如天降,被贈予了「國漫之光」「票房黑馬」的頭銜,受到感召而去影院「二刷」、「三刷」者絡繹不絕。對近年中國電影保持關注的人應該不會對這樣的情景感到陌生,它讓人聯想到此前《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白蛇·緣起》等片上映時的情景。
風格與技術上對西方話語的革新與超越,也藉助它們對經典文學或民間故事的影像化重釋,將中國傳統文化中深邃的哲學思想與文化標識注入至「中國故事」之中,在國際上形成了能見度極高且被公認的「中國學派」。
『拾』 《興安嶺獵人傳說》畫面頗為驚艷,劇情跌宕起伏頗為刺激,你怎麼認為呢
騰訊視頻首播的網路大電影《興安嶺獵人傳說》,就這樣一部改寫於民間故事的驚悚電影。自4月1日播出,《興安嶺獵人傳說》一共獲得了超2800萬的票房分賬,在豆瓣網上也是獲得了16000餘名評分均值6.1的成績。在網路大電影行業里,那樣的考試成績的確稱得上「出色」二字了。
如同劉二爺說的:「以鬼眼看人,遍地都是鬼。以佛眼看人,眾生皆是佛。」《興安嶺獵人傳說》追求完美的不止是短暫性的感官刺激性,只是以那樣三個看起來單獨又層層遞進、互相關系的故事,揭露了那一個最質朴的大道理:貪欲的人的內心,才算是最恐怖的地獄惡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