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麼看待國產青春電影
在眾多的類型片中,佔主流位置的一直是影片類型較為突出、系列性較為連貫的電影,比如動作片和喜劇片。從這一點來看,青春片其實難以企及。在票房回報率上,它不及動作片和喜劇片的商業價值,同時,如果論及電影的文化價值,與文藝片相比,它又顯得相對單薄。但是從另一方來看,這一類型片卻有著值得人們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它的社會價值和它所引起的更多的社會話題。
中國近幾年的青春片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誕生的,從2010的短片《老男孩》,到2011年的《青春期》、《那些年》;從2012的《青春荷爾蒙》、《全城高考》,再到2013年的《致青春》、《中國合夥人》,這些青春片在近幾年大熒幕上的頻頻露面,也讓我們注意到這些電影的反映內容,以及它背後關注的社會問題。
在進行窺探之前,我們必須要知道一個定義,什麼是青春片?網路上對此沒有進行明確的定義。而在筆者看來,今天要討論的所謂青春片,無外乎兩個因素:一是主要的人物角色正處於青春階段;二是主要的故事基調承載在青春年代。
如果探討仔細的話,我們會發現近幾年的國產青春片,是與中國社會的某些突出問題聯系在一起的,如高考問題、就業問題、學習階段的成長問題、80後生活中的問題等等。這些現實中有些刺手的問題反映到影視作品上來,其社會影響可想而知。
中國青春片的悼念式作品可以從2010年的《老男孩》這部短片談起,這部微電影相比與其他電影有一個比較明顯的不同,就是它全程都是在網路上傳播,並沒有在院線上映,可是引起的社會反響絲毫不亞於同期的一些大片,它的豆瓣評分是8.4,時光評分是8.0。從影視本體論來探討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製作水平或者是主題探討的話,都是比較過分的事情。除去它的主創人員、製作經費和製作水平不談,一部僅在網路上流傳的電影,它的電影製作水平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們在討論它的時候,首先應該把它當做一部對「當年理想」致敬悼念式的懷舊片。
片中的肖大寶和王小帥無疑是7080後下層階級的真實寫照,一個是婚慶主持,一個是理發師,生活趨於平淡,有時還遭人白眼。可是當過往的夢想再次來臨的時候,他們懷揣著探試的心情企圖再次驗證自己過往的篤定,這是一份屬於「老男孩」的夢想。但是電影在此刻並沒有落入俗套———來一個大團圓的結局———筷子兄弟成就了自己的夢想,因為它並不是一個昭示光明路途的電影,而是一部喚醒曾經夢想的電影。尤其是在它的主題曲中,愈加反映了這一點。
如果我們細心觀賞,其實電影中有一個片段十分具有象徵意味。在肖大寶開車聽廣播的路上,廣播里的內容一段是國家的強盛壯大,一段是平民大眾在生活中所面臨的巨大壓力,兩段相互交錯。這種大與小的對比,強與弱的直白,把80後放置在整個中國大環境中去冷眼旁觀,這樣的景像描寫極具深刻性,也讓身為觀影者的我們思想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筆者覺得這應該是本片在電影鏡頭與話語處理中最出彩的一段。
而在2011年的兩部青春片中,我們看到另外的感覺。對於《青春期》這部生猛片,個人覺得可以直接把它和2012的《青春荷爾蒙》銜接起來,甚至可以說,前者是後者的前傳。這樣說一點也不奇怪,這兩部電影在畫面的主色調處理、敘事方式、台詞風格以及主題探討、演員整體面貌等等電影參數上,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兩部電影探討的是當前中國學生的生活和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盡管電影企圖利用一切的噱頭去保證票房回報率,包括俊男美女、性感露骨、台詞前衛以及生活奢靡,但是它連最基本的現實反映功能都沒有做到,基本上宣告了它們在評論界上的敗走麥城。
其實這類學生生活電影是較難把握的,國內電影在這方面做的不盡如人意。而反觀美國和印度,他們的兩部電影是值得國內導演和製片人借鑒的,一部是美國的《死亡詩社》(又名《春風化雨》),一部是印度寶萊塢的《三個傻瓜》。
國內的兩部電影都是停留在電影的商業吸金度,而忽視了電影本身的價值。王道新《影視批評學》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整體意義上的電影應該是『商品』、『藝術』『文化』三位一體的綜合體」。毫無疑問,《青春期》和《青春荷爾蒙》只是看中了電影的第一個屬性,而當我們觀看《死亡詩社》時卻經常被裡面的創新思維和自由精神所打動,在這部電影裡面,我們看到的不是一群無知少年的打打鬧鬧,青春也遠遠不是這么簡單,青春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抽象意味的描述詞,它具有形而上的悲劇性和形而下的現實愉快感。
所以在這種本原出發點上,《死亡詩社》帶給了我們在青春中才能獲得而又超出青春之外的感悟。同樣的在《三個傻瓜》中我們發現了屬於青春的熱烈與執拗的意念,那是誰也無法改變的信念。所以有人說:「青春是狂放不羈的,是完全由個人意志控制的年歲,這樣的年紀最能創造出新的價值!」
B. 你如何評論「青春片」
有些青年導演剛出道,會去拍一些青春題材的小片,畢竟熟悉的內容上手快、風險小;但這種小片進院線的就不多,有影響的就更少。而且這種影片,即便做的不好,也不應該被謾罵,因為這是金字塔最低端的根基部分,是青春成長必經的階段。應該多些寬容和等待,而不是罵殺。何況青春題材影片跟「青春類型片」是不完全等同的。
現在所說的「青春片」,是同第六代導演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差不多從上世紀90年代管虎導演、張嘉譯主演的《頭發亂了》開始,到前幾年,第六代拍出了好些青春片,但多數是個性化很強的藝術片。有的在國外獲過大獎,比如王小帥導演、高圓圓主演的《青紅》就獲得過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獎,但這些青春片跟商業基本「不來電」。某種意義上說,是去年的《致青春》,把青春片帶回了大眾視野,用7億多票房和無數的眼淚給青春片貼上了類型化的商業標簽。如今,不到兩年的時間,這一類型就要玩完了?這「死」的也太快了吧?不大合乎青春和市場發展的規律。
話又說回來了,既然那麼多80後願意去看《匆匆那年》,而國內主流觀眾恰恰又是80後引領的年輕人,說《匆匆那年》在「作死」,那什麼電影在「作活」呢?至於說史詩片、魔幻片也跟青春片一起在作死,筆者就更不敢苟同了。相比青春類型片,史詩片和魔幻片數量就更少了。十幾年來,幾部主旋律影片比如《建國大業》、《建黨偉業》是史詩片,除此之外還有多少呢?《赤壁》、《孔子》能算嗎?還是《太平輪》能算?何況《太平輪》是愛情片啊,人家吳宇森都說了是「獻給太太的禮物」,人家可沒貼上史詩的標簽,至於看的人不多,那是因為船還沒撞呢,急什麼啊,等明年撞了再說。至於魔幻片,這兩年有《畫皮》、《狄仁傑》系列、有《西遊》系列,這一類型是越來越滋潤了,哪裡作死了?
C. 全國上映的青春校園喜劇電影《年少有你》,講訴了怎樣的故事
這部電影講述的東西遠比我想像的真實。本以為又會是一個典型的青澀校園愛情故事,但從影院出來才發現,是我狹隘了。青春絕對不只有愛情,美好的友情、曾經的夢想、為夢想而拼搏的那份勇氣、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獨屬於青春的一份美好,無可比擬,難以復制。在這樣一個故事裡,沒有天生美貌萬人追捧的女主角,沒有天選之子完美無瑕的男主角,也沒有一個又一個“有情飲水飽”的少男少女。從墨彩寧、顧天琦到張梅、袁遲、童輝,甚至班主任,每一個角色都是我們校園時代所識之人的剪影。
每一個人都曾擁有過的青春校園時光,是記憶中永遠閃閃發光的一個美好片段。 感謝這樣一部電影,讓我時隔十數年又重溫到了獨屬於校園的那份悸動和熱血,個人認為是很值得一看的一部電影,值得安利。
D. 怎麼看待國內現在越來越多的青春電影
青春是我們人生的紀念冊,是我們生命中最好的芳華,值得我們每個人去追憶,往事只能回味。我們喜歡看青春系列的電影,只不過是希望從電影人物的身上尋找自己曾經的影子。風吹雨成花,時間追不上白馬,四個家境性格不同的女孩走到了一起,她們從高中到大學,一直在一起,雖然也會有磕磕絆絆,但感情沒有變,真心她們彼此的這段友誼。時代姐妹花收獲了一輩子友誼,也收獲了愛情,她們無疑是人生贏家。話說:有四個女孩,她們漂亮又有錢,就算她們現在沒有錢,但是她們的男朋友也一定會有錢,就算她們現任的男朋友沒有錢,但下一任的男朋友一定會有錢,總之她們就是又漂亮又有錢。我們總是羨慕美好的事物,喜歡美好的東西,畢竟我們的眼睛都是用來發現美的。
E. 如何評價《再見,少年》這類青春校園題材的電影
《再見,少年》是由張子楓,張宥浩主演的電影,講述的是高考前夕,少年少女因為一場劇變而關系發生變化的故事。這樣的青春校園題材的電影現在並不少見,甚至可以說漸漸變成了青春電影的一個趨勢。它取材於現實生活,更加貼近觀眾,也能夠讓年輕觀眾有所共鳴,從中窺見自己的青春故事,也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啟發。從這個角度上看,這類校園青春題材的電影有著非常積極的一面。所以不僅僅是青少年本身的事情,更需要家長、學校關心青少年的成長,共同去營造一個良好的青春成長環境,所以青春題材電影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更加容易受到大眾歡迎。
F. 青春校園喜劇電影《年少有你》溫情上映,00後是如何評價這部影片的
00後在觀看完這部電影之後,都覺得這部影片的內容比較真實。
電影在上映之後,一般都會擁有大量的觀眾進行觀看。而且在觀看的過程中也會對電影的內容進行相對的評論。而且觀眾對電影的評論都是比較重要的,因為好的評論可以讓自己擁有比較不錯的口碑。壞的評論會讓電影減少一定的人氣。
三、我個人也比較喜歡觀看這部影片。
《年少有你》這部影片進行上映之後,我個人覺得這不僅是一部青春校園喜劇電影。更多的是一部比較真實的電影,因為電影所講述的內容是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會發生的故事。特別是對於我們在讀高中的同學來說,在觀看這部影片的過程中,擁有比較強烈的感同身受。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非常喜歡看看這部影片。而且在觀看完這部影片之後,也覺得這是一部比較值得回味的影片。
G. 你認為真實的青春片電影應該是怎樣的
而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青春題材的電影《誰的青春不迷茫》就為大家講訴了一個很真實的青春時期的故事,那些人,那些友情,那些經歷,那些城鄉,還有那些大家一起度過的美好的歲月。
H. 中國的校園青春電影你有什麼看法
中國的校園電影在我看來大部分都難落俗套,無非就是墮胎出國分手,然後多年後兩個人重新見面又在一起了,否則就是女主或者男主有非死不可的病,然後走了一次傷痛青春的路,沒什麼新鮮的,不太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