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沂蒙是在哪拍的詳細地址。
《沂蒙》的拍攝地點在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馬牧池鄉新建的一個影視基地,另外在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吳王崮也有取景~
⑵ 《沂蒙》觀後感 100字
《沂蒙》電視劇,講述的是我們上輩人和大上輩人真實發生的故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人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巨大的奉獻,其中的每一個故事主人公都有原型。只是,多少年過去了,沂蒙人依然是默默奉獻,那段歷史,也就被掩埋了。劇中的馬牧池就是沂南縣的一個鄉的名字。
作為沂蒙人,我是眼含熱淚看完《沂蒙》的。曾經發生在沂蒙這片熱土上耳熟能詳的老輩人親身經歷的故事,熟悉的場景,熟悉的話語,一下子聚焦了我和電視劇的距離。除了親切感,更感到出了一口氣,出了揚眉吐氣的一口氣。忍辱負重,在戰爭年代做出巨大犧牲和巨大奉獻的沂蒙山人終於得到了一個言說歷史,言說自己的機會。被逐漸淡忘的那段歷史終於從歷史縱深處走入走入前台,那種心靈的震撼,是無以言表的。
《沂蒙》堪稱一部沂蒙山女人的史詩。它還原了一段歷史,一段歷史中的真實。孫犁在他的小說中,曾展示了一群勤勞純朴、內秀委婉、真摯多情而又勇敢機智、積極向上的農村青年婦女形象,體現著特定時代的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我們沂蒙山女人,與她們相比,作出的犧牲和奉獻,不能說超過她們,但至少也不會遜色於她們。可多少年過去了,沂蒙山女人在特殊年代的所作所為,除了在沂蒙山區的歷史中提到外,幾乎不為外界的人知曉。近10年來,高軍在小小說中塑造了一些戰爭年代沂蒙山女人的形象,不過,那也只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沒有形成群的氣候。那段歷史也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被遮蔽了。感謝《沂蒙》展現了一群憨厚、朴實、識大體、顧大局、默默奉獻的沂蒙山婦女,她們站成一排,成為沂蒙山最美麗的風景。《沂蒙》也是沂蒙山女人的贊美詩。
安居是凡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平平淡淡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更是世世代代沂蒙農村人最大的願望乃至理想。這也是中國家文化的重要體現。這在於寶珍的老伴李忠厚身上得到最為明顯的體現。但當這一切被戰爭踐踏,國家處於危難時,平凡人的生活常態被打破了,沂蒙人勇敢地站了出來,傾其人力、物力加入到戰爭的洪流中。此時,家文化被國文化所遮掩,體現出一種人間的大愛來,這種人間大愛與沂蒙人身上的真善美交相輝映,這是電視劇最震撼人心的地方。為了戰爭的勝利,沂蒙人奉獻出了所有能奉獻的東西。
《沂蒙》是對遺忘的言說。有些歷史,是需要銘記的,但記憶往事需要勇氣,尤其是直面那種血淋淋的現實。遺忘,就必須言說,言說一切的事實與真相。在這個善於遺忘的時代,《沂蒙》猶如一道閃光,直逼人的心靈,促人反省。《沂蒙》也是一副慾望時代的良葯。 沂蒙是一部震撼人心、打動人心,凈化人心靈的精品電視劇,它塑造了一群真實、朴實的百姓群像。特別是母親-於寶珍和父親李忠厚,他們的忠厚、善良、付出不圖匯報、富於犧牲精神都深深的感動了我。這些人物本身都有一些普通人人性中的弱點,甚至是一些明顯的缺點,正因為作品真實的反映和塑造這些普通的有血有肉的小人物,才會給人以親切、感動,才會喜愛這些朴實善良的鄉村百姓。感謝作者為我們奉獻了這么偉大的作品!
⑶ 目前為止拍過哪些關於沂蒙地區革命事跡的電影、電視劇
我知道的有《孟良崮戰役》《好人老高》《紅日》《南征北戰》還有前段時間在自己村裡看了《沂蒙頌》的歌劇,真的是很老的電影了。
http://www.56.com/w54/play_album-aid-4066453_vid-MjY2NjAxNjk.html
⑷ 《沂蒙》是在哪拍的
《沂蒙》是在沂蒙山區拍的。
《沂蒙》由山東影視集團有限公司、中共臨沂市委宣傳部及山東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共同出品,由管虎執導,遲蓬、孟霞、馬少驊及王藝禪共同主演。
該劇該劇以主人公於寶珍一家人的經歷為主線,反映了革命戰爭年代沂蒙人民參軍參戰、擁軍支前,無私奉獻的感人事跡。
(4)電影沂蒙故事擴展閱讀
《沂蒙》的劇情簡介:
1938年的秋天,在沂蒙山深處一個叫馬牧池的小山村裡,於大娘和丈夫李忠厚帶著一家人正操辦著二兒子繼成的婚禮。看著幸福的小兩口,於大娘的大兒媳「他大嫂」不禁想起了自己當年新婚之夜丈夫李繼長逃婚而去。村裡的二流子二孬跑來告訴大家來兵了,村裡人驚慌失措的跑到了山溝里藏了起來。
等兵都走了以後,大夥回到村裡,發現村子竟然不僅沒被洗劫,街道還被打掃干凈,有的家裡還留了現大洋作補償,原來是八路軍為了抗日挺進沂蒙山。
鬼子真的來了,村裡人都藏到了後山裡。於大娘的三女兒三妮被日本鬼子強暴後殘忍地殺害,村裡李繼財的媳婦也被鬼子禍害而跳崖自殺。憤怒的村民打死了一個掉隊的鬼子。
村長李大頭帶著大家商量著怎麼抗擊鬼子的報復,地主李忠奉家的大兒子從國民黨部隊回來探親,李大頭懇請他幫著找國軍,吃了閉門羹。李大頭們一面做好誓死抵抗的准備,一面派李繼成和繼善分頭去找八路軍和國民黨軍隊搬救兵。
⑸ 沂蒙六姐妹電影觀後感
這部電影描述了解放戰爭時期沂蒙山姐妹們的故事。當時,家家戶戶的男人都去前線打仗,只有老人、女人和孩子留在家裡。
每當他們聽到炮響,就要連夜為前線的戰士們烙煎餅、做布鞋,一家烙的煎餅就有幾百張!部隊里發的糧食用光了,就拿自己家裡儲存的。為了戰爭的勝利,他們毫無保留的全部奉獻出來。
電影中有一位年輕美麗的姑娘,她的丈夫一直在前線打仗,結婚時也沒有回家,她就跟家裡的一隻公雞拜了堂。她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見一面丈夫,看看他長得什麼樣。後來,她參加了擔架隊,到了前線搶救傷員。
一次部隊過大河,河上唯一的一座橋被敵人炸毀了,她們擔架隊的姑娘們就頂著木板,站在冰冷的水中,架起了一座人橋,讓部隊過了河。
當部隊凱旋時,她卻看到家裡擺了靈堂,上面寫著她丈夫的名字!這個姑娘啊,一輩子都沒有見過自己的丈夫!殘酷的戰爭奪去了多少勇士的生命!毀掉了多少幸福的家庭!這個姑娘就是沂蒙六姐妹中的一位——月芬!
看完電影後,我的心裡久久不能平息,任憑淚水在臉上流淌。多麼平凡而又偉大的沂蒙姐妹們啊!她們為了戰爭的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即使家裡有人犧牲,第二天也會重新振奮起來,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奮斗!
《沂蒙六姐妹》是由山東電影製片廠、中共臨沂市委宣傳部、北京今典影業有限公司、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出品的一部劇情片。
由王坪執導,范志博、李念、劉琳等人主演。於2009年9月8日在中國內地上映。影片講述了「沂蒙六姐妹」帶領全村人民為支援革命前線而忘我拼搏的感人故事。
⑹ 沂蒙六姐妹觀後感300字
《沂蒙六姐妹》的確是一部好作品。90分鍾里,隨著影片劇情的展開,一位位為支援革命甘做犧牲和奉獻的沂蒙女性,一個個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支前故事,一幅幅展現沂蒙秀美風光的畫面慢慢呈現出來,緊緊纏繞著我的情感。整場演出,沂蒙山區的婦女們用她們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重擔,為孟良崮戰役的勝利乃至整個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作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在撞擊著我的視線,震撼著我的心靈。我的淚水情不自禁地一次次打濕雙眼,悄然滑落。戰爭,我們往往關注軍隊、戰士,關注軍人、男性,關注在血肉紛飛的戰火當中,他們如何去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做出的犧牲、奉獻。戰爭本應該讓女人走開,因為,女人是柔弱的,是戰爭中最為不幸的一個群體。在炮火連天的戰亂中,不知有多少女人飽受欺凌、殺戮。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他們是真正的弱者。然而,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山區的婦女卻成了這場戰爭的絕對主角,成了和共產黨貼得最近的一個群體,。她們把原本局限於一個小家庭的愛,化作了對黨和子弟兵以及生養自己土地的愛。面對敵人,她們或者拿起武器抗爭在殺敵的戰場,或者積極動員生產、參軍支援前線,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們一起撐起了戰爭的勝利,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獨有的貢獻 。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兒女用鮮血和淚水鑄就的力量無窮的沂蒙精神。愛黨愛國、艱苦創業,改革創新、敢為人先,不懈奮斗、無私奉獻沂蒙精神的真實寫照。難怪陳毅曾動情地感嘆:「我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 正是有了這種精神,在崢嶸歲月沂蒙兒女擁軍支前拋灑熱血;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沂蒙人民抹一把淚水,挺起脊樑,在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了艱苦創業;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沂蒙人民走出深山,甩脫閉塞,走進新時代。沂蒙人民的事跡感天動地!沂蒙精神萬古流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年8月13日 晚上,山東省棗庄市山亭區西集鎮共組織我們11個人,到山亭漢諾庄園集體觀看了山東省唯一一部向建國60周年獻禮影片《沂蒙六姐妹》,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極大的震撼。沂蒙六姐妹,平凡而偉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
老家在山亭,山亭和臨沂是屋搭山、地連邊的鄰居,沂蒙六姐妹的發源地蒙陰煙庄與山亭近在咫尺,沂蒙六姐妹的故事自小就耳熟能詳。十年前,我曾在一首《山裡的女人》的詩中寫道:山裡的女人/情最濃 愛最深/為了保家和衛國/甘灑熱血獻身心/沂蒙紅嫂擠乳救傷員/英雄美名傳至今。
電影是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相結合、包容多種藝術門類、最富群眾性的藝術形式。影片《沂蒙六姐妹》中所塑造的沂蒙六姐妹,已不單是指蒙陰煙庄的六姐妹了。而是將在革命戰爭年代沂蒙山區涌現出來的千千萬萬個女英雄的事跡融入到影片中,真實再現了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的沂蒙紅嫂的光輝形象,該形象將永遠銘刻在光榮的革命歷史豐碑上。
時光飛逝,抹不掉人們對62年前那場炮火連天的孟良崮戰役的記憶。一群為捍衛和平而投入那場戰爭並用自己實際行動詮釋「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的婦女英雄形象至今尤在眼前:用乳汁救傷員的沂蒙紅嫂第一人明德英;掩護首長和戰士、辦地下托兒所、保護黨的絕密文件的「沂蒙母親」王換於;支前模範「沂蒙六姐妹」;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門板搭成人橋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兩次從死亡線上挽救山東縱隊司令部偵察員郭伍士的紅嫂祖秀蓮;動員四兒一女參軍的王步榮大娘;積極參加抗日文藝宣傳,在全村動員參軍的大會上,發出了「誰第一個報名,我就嫁給誰!」這一崢崢誓言的年輕漂亮的識字班班長梁懷玉;舍棄骨肉、出生入死、精心養育革命後代的女黨員尹德美,等等,數不盡數。遲浩田上將曾深情地說:「孟良崮戰役取得了巨大勝利,這和沂蒙人民的傾力支援是分不開的。我在沂蒙山區五次負傷,是沂蒙紅嫂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影片《沂蒙六姐妹》,是一場愛國主義的盛宴,沂蒙六姐妹的英雄事跡,是沂蒙山區在革命戰爭年代擁軍支前的一個縮影和寫照,她不僅是沂蒙人民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年輕一代的精神食糧,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影片故事發生在1947年5月的山東沂蒙地區,背景聚焦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孟良崮戰役,但卻完全沒有正面戰場的描述,而是從其後方和側面反映戰爭的殘酷和沂蒙人民無私無畏地奮勇支前。主創者將我們曾經熟知的沂蒙紅嫂故事串聯為一個支前整體,卻也未像過去表現淮海戰役支前電影《車輪滾滾》那樣一種輝煌的人民戰爭場面,而是通過小村莊若幹家庭中婦女的尋常故事,來回應人民戰爭這個大主題,起到了於無聲處聽驚雷的震撼效果。
影片開頭從大兒媳婦抓雞的窘迫、婆婆冷觀並與好奇的孫子問話開始。這樣一個懸念由後來的大兒媳婦抱著公雞與二兒媳婦拜堂成親釋惑,及至二兒子南成隨部隊路過家門口,而媳婦恰好借糧回了娘家,小兩口失之交臂直至戰後收到丈夫的烈士傳書而抱憾終生。這個從未謀面而以傳統拜堂方式結親的小夫妻是62年前發生的真人真事,這名美麗的小媳婦隱忍悲痛繼續支前且終生沒有再婚。
影片極盡電影語言的敘述渲染,期間大嫂接到丈夫南山在戰場犧牲的噩耗,因爹爹已是烈士,擔心婆婆經受不住再次打擊,又心疼弟妹對前方新郎的無限掛記,復雜情感的剋制壓抑,近似現代版的穆桂英掛帥,幾組人物的糾葛,使這組故事升華為一場情感高潮劇。
電影另一個高潮是在主戰場的側翼,性格鮮活的沂蒙姐妹和無數紅嫂組成了擔架隊,在橋梁被炸毀而部隊急需強渡時,紅嫂搬來自家門板,手拉著手用肩膀抗著門板組成人橋,再現了那場戰爭中的真實故事。在她們因為需要換肩而要求部隊暫停的時候,「橋」上的戰士發現「橋墩」是由婦女們組成的,誰也不願從上跑過。紅嫂們說:快!時間就是生命。的確,時間就是生命。此後,陳粟大軍名將王必成指揮的3個師分三路夾擊,在蒙陰縣的孟良崮與全部美械裝備的整編74師接火,三天結束戰役,全殲整編74師,擊斃師長張靈甫。但這些在片中已全部隱去而將筆墨傾灑於那些美麗善良的沂蒙婦女。
影片觀後,幾多敬仰與感慨,最後凝成一句話:沂蒙六姐妹,平凡而偉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
⑺ 急:《沂蒙》觀後感
版本1
《沂蒙》電視劇,講述的是我們上輩人和大上輩人真實發生的故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人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巨大的奉獻,其中的每一個故事主人公都有原型。只是,多少年過去了,沂蒙人依然是默默奉獻,那段歷史,也就被掩埋了。劇中的馬牧池就是沂南縣的一個鄉的名字。 作為沂蒙人,我是眼含熱淚看完《沂蒙》的。曾經發生在沂蒙這片熱土上耳熟能詳的老輩人親身經歷的故事,熟悉的場景,熟悉的話語,一下子聚焦了我和電視劇的距離。除了親切感,更感到出了一口氣,出了揚眉吐氣的一口氣。忍辱負重,在戰爭年代做出巨大犧牲和巨大奉獻的沂蒙山人終於得到了一個言說歷史,言說自己的機會。被逐漸淡忘的那段歷史終於從歷史縱深處走入走入前台,那種心靈的震撼,是無以言表的。 《沂蒙》堪稱一部沂蒙山女人的史詩。它還原了一段歷史,一段歷史中的真實。孫犁在他的小說中,曾展示了一群勤勞純朴、內秀委婉、真摯多情而又勇敢機智、積極向上的農村青年婦女形象,體現著特定時代的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我們沂蒙山女人,與她們相比,作出的犧牲和奉獻,不能說超過她們,但至少也不會遜色於她們。可多少年過去了,沂蒙山女人在特殊年代的所作所為,除了在沂蒙山區的歷史中提到外,幾乎不為外界的人知曉。近10年來,高軍在小小說中塑造了一些戰爭年代沂蒙山女人的形象,不過,那也只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沒有形成群的氣候。那段歷史也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被遮蔽了。感謝《沂蒙》展現了一群憨厚、朴實、識大體、顧大局、默默奉獻的沂蒙山婦女,她們站成一排,成為沂蒙山最美麗的風景。《沂蒙》也是沂蒙山女人的贊美詩。 安居是凡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平平淡淡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更是世世代代沂蒙農村人最大的願望乃至理想。這也是中國家文化的重要體現。這在於寶珍的老伴李忠厚身上得到最為明顯的體現。但當這一切被戰爭踐踏,國家處於危難時,平凡人的生活常態被打破了,沂蒙人勇敢地站了出來,傾其人力、物力加入到戰爭的洪流中。此時,家文化被國文化所遮掩,體現出一種人間的大愛來,這種人間大愛與沂蒙人身上的真善美交相輝映,這是電視劇最震撼人心的地方。為了戰爭的勝利,沂蒙人奉獻出了所有能奉獻的東西。 《沂蒙》是對遺忘的言說。有些歷史,是需要銘記的,但記憶往事需要勇氣,尤其是直面那種血淋淋的現實。遺忘,就必須言說,言說一切的事實與真相。在這個善於遺忘的時代,《沂蒙》猶如一道閃光,直逼人的心靈,促人反省。《沂蒙》也是一副慾望時代的良葯。
版本2
電視劇《 沂蒙 》,看了讓人有很多很多的感慨。除了劇中演員角色個個逼真到位,還有那山東又肥有厚的大棉襖和大棉褲,還有那山東大的煎餅和木製獨輪手推車,都的的確確讓人彷彿回到那個艱苦的年代,目不暇接深深被一波三折的劇情所吸引。
日本鬼子的殘忍和八路軍的過分,讓我徹底的看了一把三國為古人擔憂。那些朴實的沂蒙山人民不僅僅忍受著日本人的燒殺搶掠,還要沒完沒了的承擔著八路軍的攤派。本來就是荒山野嶺的沂蒙山區,平時太平日子的收成就已經讓人朝不保夕,再加上兵荒馬亂的強行征糧,無奈的老百姓已經是雪上加霜和走投無路。可是這些善良純朴的沂蒙百姓毫無怨言,頑強的承受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重擔。
極其凶惡的日本鬼子之所以站不住腳,還有八百萬國民黨軍隊之所以能輸給衣衫襤褸的八路軍,他們不僅僅是輸給了一窮二白的共產黨隊伍,而是輸給了幾百萬人民群眾的大煎餅和獨輪車的支援大軍。
劇中讓我氣急敗壞的是:八路軍惹完禍就跑,把災難留給手無寸鐵的沂蒙百姓,弄得可憐的全村男女老少雞犬不寧,甚至殃及生命。稍有些安寧的日子裡,就會有一群不知在何處藏身的八路軍,他們若無其事的,理直氣壯的來到村莊,二話不說一通劈頭蓋腦的物資攤派,於是弄得可憐的沂蒙百姓無可奈何。在某種角度上來說:其實八路軍沒完沒了的徵收糧食和軍用物資比起日本鬼子強搶好不多少,分明就是一把殺人不見血的軟刀子。
八路軍不僅僅要徵收沂蒙百姓的糧食和軍用物資,還要帶走他們剛剛成年的孩子們,為死亡慘敗的軍隊增添新生力量。假如日本鬼子投降,兩黨都能以大局為重,站到一起來共同治理國家,不再因為奪取江山而開戰,那麼也想也許少死很多人。正像劇中《於寶珍》的丈夫所說的那樣:賭場上的錢不是錢;戰場上的人不是人啊。
讓我特別震撼的一幕是:一個家裡本來比較富裕,兒子又在國民黨軍隊任團長的村長,兒子親自回到村裡想把父母接到國民黨統治的安全地帶享福,卻被正義善良的父母拒絕,堅持要和全村百姓同甘苦共患難。
一天,可憐的鄉親們被日本人征糧逼得走投無路,村長為了保全八路軍的糧食,為了保全全村人的性命,竟然鋌而走險,利用給日本鬼子送飯的機會,把一包烈性毒葯放進了糊塗粥里。狡猾的日本鬼子懷疑其中有詐,先讓村長夫婦先喝下去。早已有準備的村長夫婦裝作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大義凜然的把帶有毒葯的稀粥慢慢喝下。狡猾的狐狸怎麼又能輕易的從獵人手裡逃脫,一群日本鬼子和一圈漢奸眼看著村長夫婦把粥喝了進了肚子,也隨即像一群餓狼似的把糊塗粥一搶而光。最後演繹了一幕讓全村人豎起大拇指的英雄壯舉,一對英雄夫婦就這樣與全據點的鬼子和漢奸同歸於盡。
不說了,說多了都是眼淚,感人和氣氛的情節簡直太多,舉不勝舉。善良朴實的主人公《於寶珍》一家經受了無數次磨難,剛強的女人不但帶領全家和全村人曾經救活了無數個八路軍的戰士,卻犧牲了不少自己的親人,更為感人是還有那些無私奉獻的沂蒙嫂子們,不但把自己的奶水像喂嬰兒一樣毫無羞澀的喂給了傷病員,還長年累月的面臨著守寡的煎熬。如果沒有像《於寶珍》一家男女老少和許多鐵了心支持八路軍的家庭,如果沒有他們用生命時刻捍衛著自己的承諾,也許八路軍再有天大的本事也不會取得今天的勝利。
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可千萬不能忘記那些成千上萬為八路軍和解放軍曾捨得性命的沂蒙父老鄉親,黨中央更不要虧待了那些曾為革命前仆後繼的沂蒙老區人民的遺孤。
⑻ 沂蒙繼成喜歡誰了
後來喜歡了一個女人,具體沒說是誰,繼成當上軍官後卻另尋新歡拋棄妻兒。
劇中李繼承的結局是得了癌症,家裡人原諒了他,接回了家,二婚的那媳婦繼承有了病甩了他,心甜把他弄到山上,繼承咽了氣,故事到此結束。
基本信息
《沂蒙》是山東影視集團有限公司、中共臨沂市委宣傳部及山東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共同出品的戰爭題材電視劇,由管虎執導,遲蓬、孟霞、馬少驊及王藝禪共同主演。
該劇該劇以主人公於寶珍一家人的經歷為主線,反映了革命戰爭年代沂蒙人民參軍參戰、擁軍支前,無私奉獻的感人事跡。
該劇2009年11月27日於中央八套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