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沂蒙山六姐妹》觀後感 800字
這是一部有情節、有情感、有情趣、有情愛的,耐看的佳作。影片以情動人,我被真實感動了。
看喜劇片會讓我感覺輕松愉悅,看科幻動作片會帶給我驚奇刺激,然而一部《沂蒙山六姐妹》卻帶給我深深的心靈震撼和久久的思索。
影片以著名的孟良崮戰役為背景,生動形象的展現了沂蒙六位姐妹帶領全村人民支援革命前線的感人事跡;影片描繪的「月芬與公雞拜堂」,終身未見丈夫一面的真實故事,被譽為世界上最令人動容的守候。其實所有擁軍的女性都是六姐妹,她們傳遞著六姐妹的精神,傳遞著沂蒙的精神。我是一個80後臨沂人,這種精神需要我們繼續傳承和發揚。革命戰爭已經遙遠,對六姐妹的故事只是耳聞。而現實社會,耳邊只有對金錢和慾望的追求。我們需要這種精神來洗禮我們早已麻木和迷茫的信念。
有部名字叫《戰爭讓女人走開》的電影,使「戰爭讓女人走開」成了一句名言。也有人說:女人是戰爭中最為不幸的一個群體。因為「男人的戰場,女人的墳場」。在那炮火連連的戰亂中,不知有多少女性在槍桿下遭受踐踏和殺害。可是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這段炮火連天的日子裡,沂蒙山區的婦女卻成了和共產黨貼得最近的一個群體。她們把原本局限於一個小家庭的愛,化作了對黨和子弟兵以及生養自己土地的愛。面對敵人的侵略,她們或者拿起武器抗爭在殺敵的戰場,或者積極動員生產、參軍支援前線,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們一起撐起了戰爭的勝利,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獨有的貢獻。
沂蒙六姐妹就是這些傑出沂蒙女性的代表,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萊蕪和孟良崮戰役中,煙庄村的鄉親們在"沂蒙六姐妹"的組織帶動下共為部隊烙煎餅15萬斤,籌集軍馬草料3萬斤,洗軍衣8500多件,做軍鞋500多雙,為戰爭的勝利打下了牢固的保障。而在和平年代裡,她們也沒有停住擁軍貢獻的腳步,用奉獻的一生,譜寫了一曲沂蒙女性的贊歌。
如果說南方濕潤的氣候和彎曲的石板街,陶冶出了南方女性的平和與綿軟,那麼北方的風霜雪雨和廣袤崎嶇,則塑造了北方女性所獨有的堅強和熱情。
北方女性是在男人篳路藍縷中幫他們打江山的女人。動盪的日子則會激揚煥發她們憎愛分明的感情。她們會不計代價地為男人揩凈身上的血痕,用溫熱的雙手為他們療傷,然後扶他們上路。沂蒙女性正是如此的善良淳樸、堅強熱情,深明大義。遲浩田上將曾深情地說:「孟良崮戰役取得了巨大勝利,這和沂蒙人民的傾力支援是分不開的。
沂蒙六姐妹,只是千千萬萬個沂蒙紅嫂的一個縮影。用乳汁救傷員的沂蒙紅嫂明德英;掩護首長和戰士、辦地下托兒所、保護黨的絕密文件的「沂蒙母親」王換於;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門板搭成人橋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年輕漂亮的識字班班長梁懷玉,在全村動員參軍的大會上,發出了堅定的誓言:「誰第一個報名,我就嫁給誰!」她把自己的婚姻幸福拋在了前線,交給了革命;女黨員尹德美,舍棄骨肉、出生入死、精心養育革命後代……
忠誠、博愛、自強、奉獻。時刻銘記著先輩們的奮斗歷程,並將精神繼承、發揚下去,則成為我們這些成長於新時代的後來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養育了一群淳樸堅韌、熱情樂觀、重情重義的沂蒙人。他們在戰爭中幾乎傾盡所有,送兒子上戰場為親人的安危揪著心還要忍受失去親人的悲痛,為支援前線而籌集糧草哪怕自己餓著肚子穿著破舊的鞋。無論何時,我們都不應該忘記他們的最無私的奉獻和極其巨大的犧牲,還有無數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人不能忘本,自己的祖先的本和自己的國家的本,如此才能明白新中國的建立是那麼的來之不易,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那麼的值得珍惜,如此才能更好地愛我們的國家和同胞,更好地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② 沂蒙頌歷史背景
蒙山高,沂水長,軍民心向共產黨;續一把蒙山柴,爐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誼長。」這首源於真實故事改編的《沂蒙頌》,唱出了在戰爭年代裡,每一個山東省沂蒙山區兒女的激情熱血。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特別是在黃海戰役和渡江戰役期間,420萬沂蒙人民不畏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有120萬沂蒙兒女擁軍支前,20萬人參軍參戰,10萬將士血灑疆場……
從1946年開始,山東解放區通過支援魯南、萊蕪、孟良崮、濟南等各大戰役,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支前組織,在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了支援大兵團作戰的經驗,這一經驗在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從下面一組數字可以直觀地看到,山東人民對淮海戰役的巨大貢獻。戰役總共動用民工543萬人、擔架20餘萬副、大小車輛88餘萬輛、挑子30餘萬副……其中山東解放區就出動民工218餘萬人、擔架5萬余副、大小車33萬輛、挑子19萬副……在隨軍常備民工22萬人當中,山東僅沂蒙山地區就有17萬之眾。
位於臨沂市臨沭縣曹庄鎮的朱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村民為戰士們做軍鞋,籌軍糧,抬擔架,救傷員,全村先後有近百人參軍,共有8名村民為解放祖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朱村,也因此獲得了「支前模範村」的稱號。
近年來,臨沂挖掘提升沂蒙精神,堅持艱苦奮斗,搶抓機遇,不斷加大對朱村這類「紅色村莊」的幫扶力度。「朱村歷史悠久,山清水秀,紅色旅遊資源豐富,但村莊布局混亂、基礎道路設施薄弱、明清古建築和紅色歷史印記缺乏專項保護。為此,臨沭專門成立了朱村改造提升和柳韻田園綜合體建設兩個指揮部,聘請浙江大學編制《朱村村莊規劃》,實行居住區、農業園區、旅遊區『三區同建』,到2022年打造出一個集居住、產業、旅遊於一體的新時代文明宜居村居。」臨沭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淑軍說。
臨沭先後投入100多萬元,先是將原來的八路軍老四團鋼八連紅色紀念館升級改造,與朱村民俗展館、烈士墓、紀念碑進行整合,打造一條紅色歷史文化街區;又對50間明清古民居進行保護性修繕,打造成「一街一巷一園七戶」古村落。同時,依託現代農業產業科技示範園,規劃實施「沭河人家」精品農家樂等項目,以自助採摘、觀光休閑、特色飲食等為主題的鄉村旅遊也在逐步壯大。目前,朱村已成功創建為山東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年均接待遊客3萬餘人。
朱村村民張雪英原來在外打工,這兩年看著村裡的產業越來越紅火,她也從外地歸鄉,自己做起了小生意:「一到節假日,來咱這兒旅遊的人可多了。我就把柳編的草鞋、帽子、小籃子拿出來賣,來的遊客可喜歡了,每人都能帶幾件走。今年,我准備在紅色文化街區租一個攤位,把在外打工的老公也叫回家一起干。」
③ 山東出品的都有哪些電影說點比較有名的,謝啦
臨沂
沂蒙紅色影視基地:電視劇《沂蒙》、《沂蒙英雄》、《地道英雄》、《真心英雄》、《娘》、
《紅嫂》、《紅日》等。
電影《鬥牛》、《沂蒙六姐妹》、《島城風雲》、《果兒滿山紅》等。
臨沂國際影視城:電視劇《書聖王羲之》、《純真歲月》、《大商城》、《嫦娥奔月》、《並肩作戰》、
《兄弟英雄》、《好人老高》、《顏真卿》、《山外的天空》、《王羲之》、
《幹得漂亮》、《泰山功夫》、《心遠》、《柳王》、《孫思邈》《子龍卸甲》、
等。
電影《並肩作戰》(兒童喜劇電影)、《孫子兵法》(3D)、《夢想家》(美國
大片臨沂取景)、《綠染大地間》、《綠滿山鄉》、《心願》(兒童勵志電
影)、《虎口脫險》(臨沂本地草根電影)、《我的電影夢》、《新沂蒙頌》
(電影故事片)、《鐵面俠》等。
④ 祖秀蓮的微電影沂蒙紅嫂《祖秀蓮》公映
齊魯網2014年6月9日訊(通訊員 李成臻)由沂水縣委組織部、沂水縣委黨校等聯合拍攝的微電影沂蒙紅嫂《祖秀蓮》近日公映。這對提高全縣黨員幹部整體素質、加強黨員幹部黨性修養,提高黨校教學質量、創新教學方式都具有重要意義,成為教育廣大黨員幹部的生動教材,為沂水縣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增添了亮麗的一筆。
年初,針對沂水縣紅色教育資源匱乏的現狀,沂水縣委組織部和縣委黨校決定拍攝一部弘揚沂蒙精神的電影,並將其作為黨員幹部培訓的新穎教材。經仔細斟酌,電影最終定名為《祖秀蓮》。二三月份,校領導會同組織部等部門緊鑼密鼓的籌備電影的劇本、演員、裝備等工作,四月份召開新聞發布會並開始拍攝,歷時近一個月,於四月底殺青。該片主要講述了革命戰爭年代,沂蒙紅嫂祖秀蓮冒著生命危險救護傷病員郭伍士,郭伍士復員後回到沂蒙山區奉養祖秀蓮終老的感人故事。廣大黨員幹部觀看此片後,深受觸動,深受教育,紛紛表示要進一步傳承和弘揚沂蒙精神,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結合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及自身工作實際,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展現自身良好形象,為全縣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⑤ 目前為止拍過哪些關於沂蒙地區革命事跡的電影、電視劇
我知道的有《孟良崮戰役》《好人老高》《紅日》《南征北戰》還有前段時間在自己村裡看了《沂蒙頌》的歌劇,真的是很老的電影了。
http://www.56.com/w54/play_album-aid-4066453_vid-MjY2NjAxNjk.html
⑥ 沂蒙紅色影視基地都拍過什麼電視電影
。時好時壞
⑦ 《沂蒙》觀後感 100字
《沂蒙》電視劇,講述的是我們上輩人和大上輩人真實發生的故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人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巨大的奉獻,其中的每一個故事主人公都有原型。只是,多少年過去了,沂蒙人依然是默默奉獻,那段歷史,也就被掩埋了。劇中的馬牧池就是沂南縣的一個鄉的名字。
作為沂蒙人,我是眼含熱淚看完《沂蒙》的。曾經發生在沂蒙這片熱土上耳熟能詳的老輩人親身經歷的故事,熟悉的場景,熟悉的話語,一下子聚焦了我和電視劇的距離。除了親切感,更感到出了一口氣,出了揚眉吐氣的一口氣。忍辱負重,在戰爭年代做出巨大犧牲和巨大奉獻的沂蒙山人終於得到了一個言說歷史,言說自己的機會。被逐漸淡忘的那段歷史終於從歷史縱深處走入走入前台,那種心靈的震撼,是無以言表的。
《沂蒙》堪稱一部沂蒙山女人的史詩。它還原了一段歷史,一段歷史中的真實。孫犁在他的小說中,曾展示了一群勤勞純朴、內秀委婉、真摯多情而又勇敢機智、積極向上的農村青年婦女形象,體現著特定時代的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我們沂蒙山女人,與她們相比,作出的犧牲和奉獻,不能說超過她們,但至少也不會遜色於她們。可多少年過去了,沂蒙山女人在特殊年代的所作所為,除了在沂蒙山區的歷史中提到外,幾乎不為外界的人知曉。近10年來,高軍在小小說中塑造了一些戰爭年代沂蒙山女人的形象,不過,那也只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沒有形成群的氣候。那段歷史也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被遮蔽了。感謝《沂蒙》展現了一群憨厚、朴實、識大體、顧大局、默默奉獻的沂蒙山婦女,她們站成一排,成為沂蒙山最美麗的風景。《沂蒙》也是沂蒙山女人的贊美詩。
安居是凡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平平淡淡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更是世世代代沂蒙農村人最大的願望乃至理想。這也是中國家文化的重要體現。這在於寶珍的老伴李忠厚身上得到最為明顯的體現。但當這一切被戰爭踐踏,國家處於危難時,平凡人的生活常態被打破了,沂蒙人勇敢地站了出來,傾其人力、物力加入到戰爭的洪流中。此時,家文化被國文化所遮掩,體現出一種人間的大愛來,這種人間大愛與沂蒙人身上的真善美交相輝映,這是電視劇最震撼人心的地方。為了戰爭的勝利,沂蒙人奉獻出了所有能奉獻的東西。
《沂蒙》是對遺忘的言說。有些歷史,是需要銘記的,但記憶往事需要勇氣,尤其是直面那種血淋淋的現實。遺忘,就必須言說,言說一切的事實與真相。在這個善於遺忘的時代,《沂蒙》猶如一道閃光,直逼人的心靈,促人反省。《沂蒙》也是一副慾望時代的良葯。 沂蒙是一部震撼人心、打動人心,凈化人心靈的精品電視劇,它塑造了一群真實、朴實的百姓群像。特別是母親-於寶珍和父親李忠厚,他們的忠厚、善良、付出不圖匯報、富於犧牲精神都深深的感動了我。這些人物本身都有一些普通人人性中的弱點,甚至是一些明顯的缺點,正因為作品真實的反映和塑造這些普通的有血有肉的小人物,才會給人以親切、感動,才會喜愛這些朴實善良的鄉村百姓。感謝作者為我們奉獻了這么偉大的作品!
⑧ 沂蒙六姐妹的影片評價
《沂蒙六姐妹》 藝術地再現了1947年孟良崮戰役前夕,沂蒙山下煙庄村六姐妹帶領全村鄉親們所做的感人事跡,藝術手法獨特,情節生動感人。 (人民日報評)藉助電影藝術的獨特魅力,形象生動地再現了老區人民對中國革命作出的巨大貢獻,展示了齊魯兒女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在新形勢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浪新聞評)
《沂蒙六姐妹》以唯美且極富藝術性和感染力的表現手法,完美詮釋了偉大的沂蒙精神,歌頌了為中國革命無私奉獻、勇於犧牲的沂蒙女性,集藝術的美感、曲折的故事於一體,情節動人、筆法細膩。 (第11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評委)
《沂蒙六姐妹》有著極致的愛情故事,讓人感動而又細致入微的真實歷史故事。 在這部表現解放戰爭的影片中,沒有出現過一個偉人的身影,這也就是影片在主題上的成功,徹底把故事主人公從偉人變成普通群眾。用一個十分平民化的視角講述了一段紅色歷史,所以影片中的犧牲、奉獻、情感,不是供人瞻仰的,而是讓人感動的。 (齊魯網報評)
⑨ 沂蒙山革命老區的故事
1、用乳汁救活傷員的「沂蒙紅嫂」—明德英
1941年冬,大批日偽軍包圍了駐沂南馬牧池村的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11月4日,八路軍一名小戰士在反「掃盪」中負傷,沖出敵人包圍圈,跑到馬牧池村西河岸邊,在墳塋、樹木間不停地躲閃、奔跑,敵人不停地尋找、追趕。
明德英看見了小戰士的處境,迎上去將他拉進自家窩棚里,按在床上,蓋上破爛不堪的被子。不一會,兩個日本兵追趕過來,窩棚門矮得低下頭都難走進去。日本兵發現她是啞巴,就比劃著戰士的身高、衣著,問她見到小戰士沒有。明德英毫不猶豫地朝西山指了指,兩個日本兵急忙朝西山追去。
日本兵走後,明德英上前揭開被子,發現小戰士因傷口流血過多,已經昏迷過去。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來不及燒水做飯,毅然將乳頭塞進小戰士嘴裡,乳汁一滴一滴滴進戰士的嘴裡……小戰士終於得救了。
隨後,她又和丈夫殺了家中僅有的兩只雞,做成雞湯,一口一口地喂給小戰士。她還天天用鹽水為他清洗感染流膿的傷口。半個多月後,小戰士傷愈歸隊。
2、沂蒙六姐妹
在1947年的萊蕪戰役中、淮海戰役中,特別是孟良崮戰役期間,沂蒙六姐妹不分晝夜,在村幹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線的軍支前重擔,發動全村男女老幼,為部隊納軍鞋、護理傷病員等。
戰役期間,六姐妹和她們的鄉親們一天只吃一頓飯,整天忙碌著,操勞著,每天來回20多里山路。據不完全統計,在孟良崮戰役期間,她們帶領全村為部隊納軍鞋500多雙,她們還經常在村子,前線搞宣傳,鼓舞士氣。沂蒙六姐妹為戰役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
1947年6月10日,當時的《魯中大眾》發表了題為《婦女支前擁軍樣樣好》的革命獻身精神,稱她們為「沂蒙六姐妹」。
3、為了中國革命奉獻了無私無畏之愛的「沂蒙母親」—王換於、祖秀蓮
1947年孟良崮戰役前夕,沂蒙山的煙庄舉辦了一個特殊婚禮,嫂子春英抱著公雞替當兵的小叔子拜堂娶了月芬。婦救會長蘭花帶領村裡僅有的婦女和老人忙著一項艱巨的支前任務,兩、三天內攤五千斤煎餅,收五千斤馬草和二百雙軍鞋。
春英一家為攤煎餅熬了兩個通宵;童養媳黑燕為做軍鞋挨了婆婆的打;秀秀在六縱當兵的哥哥大壯請假回來探望生病的娘,結果中了爹的計被鎖在地窖。黑燕召集小鶴、秀秀、月芬要點燃自家的場院屋,用「調虎離山」計救大壯。
戰事又緊,新的支前任務派了下來,可是公糧一時半會運不到,於是鄉親們四處籌糧。月芬趕了幾十里山路回娘家借糧,恰與正在奔赴前線又素未謀面的丈夫擦肩而過,成了終身的遺憾。
孟良崮戰役打響了,蘭花帶領姐妹們組成的支前隊伍奔赴前線。她們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她們冒著敵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線橋」,使部隊及時奔赴戰場。沂蒙紅嫂們用她們的勇敢、堅毅、無私奉獻,詮釋了感動中國的沂蒙精神。
4、與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中國抗日第一村」淵子崖村;
抗戰期間,淵子崖村群眾堅決抵制日偽軍敲詐掠奪。1941年12月19日,盤踞在小梁家的偽軍約156人包圍淵子崖,被自衛隊用土炮打跑。20日上午10時許,日偽軍1000餘人撲向淵子崖,自衛隊用土槍土炮、大刀長矛拚死抵抗,直到太陽偏西敵軍才擁進圍子。
村民誓死不降,用原始的武器與日偽軍展開逐屋逐戶的巷戰。傍晚,八路軍山東縱隊二旅五團一個連及縣、區武裝趕來支援淵子崖,敵人被迫撤退。
此戰役中淵子崖自衛隊員共殲滅日偽軍100餘人,但也有147名自衛隊員和男女村民在戰斗中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淵子崖民眾英勇抗敵的事跡,在莒南黨史和山東革命斗爭史上譜寫了輝煌的一頁,被當時的濱海專署授予「抗日模範村」稱號,其事跡載入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1995年被拍成電視片在中央台播放 。
5、厲家寨
1951年,厲月坤任厲家寨鄉黨總支書記,同時兼任厲家寨村黨支部書記,領導著厲家寨人改造家園。1954年冬至1955年春,他帶領全鄉幹部群眾發起了治山治水的攻堅戰,鑿平了11個嶺頭,填平了70多個大汪和300多條大溝,鑿通了三道大嶺,迫使13條山河改了道,把1180塊小地整成了「三合一」標准梯田。
在新時期,沂蒙精神仍然煥發出了勃勃生機,誕生於革命戰爭年代的沂蒙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展現出越來越耀眼奪目的偉大光輝,令無數後人敬仰。
沂蒙精神和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伴隨著歷史車輪的滾滾前行,沂蒙精神必將折射出愈加璀璨奪目的光芒,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後人,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脊樑。
⑩ 沂蒙紅色故事觀後感400字
提起沂蒙山,人們自然會想到沂蒙紅嫂,想起用乳汁救護八路軍傷員的明德英,想起沂蒙六姐妹,想起王換於、孫玉蘭、侍振玉、祖秀蓮……作為老一輩沂蒙婦女群體形象的沂蒙紅嫂,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究竟還有多少沂蒙紅嫂,她們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今天我就講一個紅嫂——祖秀蓮的故事。
1941年的深秋,日本帝國主義對沂蒙山抗日根據地實行「鐵壁合圍」大掃盪。山東縱隊司令部的一名戰士在桃棵子村的擋陽柱山附近偵查時,被前來掃盪的日本鬼子發現,身中五彈、兩刺刀,後來日本鬼子以為戰士死去了,便離開了。戰士雖受了重傷,但還沒有死去。他靜靜的躺在地上,一陣深秋的涼風讓他蘇醒過來,強忍著劇痛,他慢慢的睜開眼睛。天快黑了,他用力想站起來,可是再也沒有力氣了。他用手摸了摸肚子,發現腸子已經淌了出來,便極力按了進去,用衣服勒緊了。他緊咬牙關,強忍劇痛,憑著堅強的意志,向著桃棵子村爬去。也不知道過來多長時間,戰士終於爬到一戶人家的門口,便再也沒有力氣,又昏死了過去。
祖秀蓮在出門倒水時,發現了受傷的戰士。當她看到眼前的這個「血人」時,驚得連水瓢都掉到了地上。她仔細看了一下戰士,認清是一名八路軍,便急忙跑進家裡,喚來老伴,一同把戰士架到家裡。她為戰士擦洗包紮了傷口,戰士慢慢蘇醒過來了。後來祖秀蓮給他喂水喂飯,用上山采來的草葯為他療傷,她還把家中僅有的一隻下蛋母雞殺了,熬成雞湯喂養他,戰士的傷慢慢好了起來。
當時日本鬼子就駐扎在桃棵子村,他們在村部燒火做飯,還不時傳來哇啦哇啦的叫罵聲,整個村莊十分恐怖。村子的人們大都進山躲鬼子去了,只有祖秀蓮一家因為丈夫張文新得了瘧疾走不了。鬼子不時到各家各戶搜查,把戰士藏在家裡,祖秀蓮感到實在不安全,就喚了幾個侄子,將戰士抬到了山上大卧牛石下的一個岩洞里,並用石塊和玉米秸把洞口擋上。祖秀蓮和戰士約好,只有聽到三下敲石頭的聲音,他才能出來,否則一定不能自己出來。
洞里潮濕悶熱,不通風,大小便的氣味讓人喘不過氣來,可是祖秀蓮每天都堅持來給他送水送飯,為他擦洗包紮。有一次,祖秀蓮在給戰士換葯時,發現他腹部的傷口上爬滿了蛆蟲,祖秀蓮的淚水一下子涌了出來,這可怎麼辦啊?她忽然想到,庄戶人家腌鹹菜時缸里生蛆了,只要放上幾片芸豆葉,蛆就自己爬了出來。可當時已是深秋,要找幾片芸豆葉也是不容易。她四處尋找,終於在村東的菜園地里找到了幾近枯萎的芸豆葉。盡管如此,她還是如獲至寶,采了一些稍嫩點的,便急匆匆的回到山洞,用力擰下水來,滴在戰士的傷口上。果然那些蛆蟲慢慢爬了出來,祖秀蓮又艾蒿水擦洗了傷口,重新包紮起來。
這名戰士在桃棵子村療傷29天,光在山洞裡就整整25天。在祖秀蓮的悉心照料下,戰士竟然奇跡般的活了下來。後來祖秀蓮打聽到在附近的中峪村有一個八路軍的醫院,便和侄子們把他送了過去,繼續療傷。
後來人們才知道,這名戰士叫郭伍士,老家是山西省渾源縣千佛嶺鄉小道溝村。1912年出生,1937年參軍,1938年隨東進部隊進入沂蒙山,任山東縱隊司令部偵查參謀,在一次執行任務中受重傷,後被祖秀蓮救起,傷愈後又回到了他的部隊。直到1947年,復員後,郭伍士感激沂蒙山的鄉親,沒回山西老家,在沂南縣隋家店子落了戶成了家。為了尋找祖秀蓮,他就做了一副挑子,走村串巷賣燒酒。就這樣挑著這副擔子走了整整兩年,終於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娘」。從此以後郭伍士便在桃棵子村安了家,並認祖秀蓮為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