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對於電影《萬物生長》大家有什麼評價
記得在電影院看完萬物生長之後,真的感覺到這部電影還可以吧!其中有好幾個片段打動了我,很多的時候裡面的內容和話語真的說到了我的心裡,讓自己的心狠狠地顫了一下。
接下來我講講我最喜歡的幾個片段吧。
“一直以為自己是最痴情的但沒想到一直都是自己在始亂終棄”一直都在自我以為,自己以為自己是對的,卻從未為別人考慮過另外,這部青春片確實很不一樣在我看來,應該算是最能反映當代大學生生活的了自私,貪圖享受卻標榜成享受青春 。
『貳』 CD該不會只能拿來車上聽吧,還有什麼別的方式播放啊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在《男生女生》銀版的文
再見,珊瑚海 文/蘇格藍
珊瑚海
演唱:周傑倫&lara
海平面遠方開始陰霾/悲傷要怎麼平靜純白/我的臉上始終挾帶/一抹淺淺的無奈/你用唇語說你要離開/心不在/那難過無聲漫了下來/洶涌潮水你聽明白/不是浪而是淚海
毀壞的沙雕如何重來/有裂痕的愛怎麼重蓋/只是一切結束太快/你說你無法釋懷/貝殼里隱藏什麼期待/等花兒開/我們也已經無心再猜/臉上海風咸鹹的愛/嘗不出還有未來
轉身離開分手說不出來/你有話說不出來/海鳥跟魚相愛只是一場意外/我們的愛差異一直存在/回不來/風中塵埃竟累積成傷害/等待竟累積成傷害/轉身離開分手說不出來/蔚藍的珊瑚海錯過瞬間蒼白/當初彼此不夠成熟坦白/你有我的不夠成熟坦白/不應該/熱情不再笑容勉強不來/愛深埋 珊瑚海
音樂像清冷的水從記憶的花灑流下來,流過我的身體。你給的溫暖經過第四個季節洗清了所有的淚痕,與我們有過約定的時間竟不說一聲便悄然離開。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場等待,等到最後還要別人把結局寫出來。
<一>2005年夏 貝殼里隱藏什麼期待
一個中午,我在做化學題,你站在我身邊問:「你的家鄉叫牡丹江,對么?」我抬起頭,看見你純凈的微笑:「是啊。」「那這張CD你拿去聽吧。」你將一張CD放在桌子上,轉身回到自己的座位。有些莫名其妙,拿起CD看了看,是南拳媽媽的《2號餐》,上面有一個很熟悉的名字——牡丹江。把它放進CD機,聽著這首清新而古樸的民謠,我感到滿心溫暖。
來到這個海濱城市一年多,每天安靜地聽講,做功課,放學去圖書館,回宿舍,一個人單調地生活。只能把我的家鄉,那個生活了十六年的地方和那些屬於我童年的大街小巷寫進厚厚的日記里。在這之前,我只知道你和我一樣喜歡聽音樂,一樣在卓越網預訂一期接一期的《島》,一樣在學生會工作卻從未打過招呼。還知道你有一個有趣的名字——深信。
<二>2005年秋 海鳥跟魚相愛,只是一場意外
我們在校園廣播里用自己的聲音演繹著《夏至未至》,演繹那片濃郁而繁茂的香樟,演繹那份從未到來的夏天裡永不說再見的感情,演繹那段青春歲月里的成長與愛。我們被陸之昂深深吸引,因為他是不可復制的陸之昂。
我們坐在七樓的天台上,用同一部CD機聽音樂,聽ELVA精彩的動感節奏,聽FAYE放肆的女權主義,聽五月天的溫柔倔強,聽南拳媽媽的青澀足跡。一個個夜晚在流動的音樂中布置漫天星光……
我們在每個星期日的下午到學校門口等14路公共汽車,在空盪的車廂里打開車窗,讓我的胡言亂語和你明亮的微笑隨風飄散。
我想下一站應該是穿著厚厚麵包服的冬天,那時許下的心願會化作輕綿綿的雪,一層層鋪在腳下,記錄這一路走過的痕跡。
我們在音像店裡瘋買一陣,出了門才發現錢包空空。你無奈地看著我:「剛才就告訴你,同一張CD我們買一份就夠了,你非要買兩份。」我氣你的沒心沒肺:「買一張怎麼分?」
「很簡單,我們一起聽。」
我揚起臉看你:「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在一起了呢?」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說出這樣的話,盡管我努力告訴自己不要去想,不要去想曾經一個人的生活就像是電影院門口的一張海報,是你的到來使銀幕瞬間拉開,讓電影溫暖了整個舞台,雖然我知道總有一天電影會落幕,回憶會散場,那些曾經幸福的過往只會成為寂寞時的話題。
過了許久,你輕輕嘆了口氣,笑了。
「以琳,如果有一天不在一起了,你帶走你的,我帶走我的。」
我知道你在告訴我結局,因為當你轉身離開,兩個人的難過無聲漫了下來。洶涌潮水,你聽明白,不是浪而是淚海。
<三>2005年冬 海平面遠方開始陰霾
冬天像一隻大鳥,揮開翅膀,蓋住整片天空,露出片片梳理整潔的白色羽毛。
我穿成北極熊的樣子在宿舍樓下等另一隻「北極熊」,我們說好,聖誕聯歡要合唱那首《珊瑚海》。這是從未有過的憂傷旋律,它刻畫了一場深刻的愛,一場無奈的別離。
來到這個城市,我還沒有去海邊走走,只是有一次在爸爸的辦公室,透過落地窗,看見遠方一片無邊的藍……
<聖誕聯歡>
聖誕聯歡,兩千人的大禮堂熱鬧非常。華麗的舞台,絢爛的燈光,畫著笑臉的氣球滿場飄盪,穿著厚實的「聖誕老人」騎著電動車滿場飛舞。同學們精心排演的節目很精彩,台下掌聲不斷。
我正在想我們兩個沒有綵排過,萬一出醜怎麼辦?台上打起一束藍光,隨即泛濫成一片流動的藍音樂前奏響起。你從後台走來,面對台下燦爛地笑,而我還站在台下的音箱邊發愣。然後看你身處這片湛藍中向我走來,像王子一樣深情款款地鞠躬,伸出手邀我上台,伴著你的歌聲走上台用心地唱。
「轉身離開,分手說不出來……」你牽起我的手,輕輕地握著。而我,想起你滿滿的如向日葵般的笑容,想起你干凈像薄荷果糖一樣的眼睛,深信,我們可不可以把時間留在今天,留在此刻,因為牽著你的手,我看見了預示一生幸福的黃昏……
中的一個小白點。音樂停止,我回過神來,聽見陣陣掌聲,看見你的眼裡,倒映著我的淚。窗外,怎麼開始飄雪?
晚會結束,你送我。兩個人踩著新下的脆雪,聲音咯吱,咯吱。我的思緒還停留在剛才的旋律,你牽過的左手暖暖的。
「以琳,一個星期以後我要去韓國參加冬令營。」
「恩」
「要去一個月」
「恩」
「我會打電話給你的。」
「恩」
「我在碼頭坐船走,記得要來送我。」
「恩」
「你為什麼一直『恩』?」你奇怪地看著我。
該死,我該怎麼告訴你此刻我心裡的溫度太熱,燒得我有點暈眩。到了宿舍樓下,我以「恩」代替「再見」,轉身就跑,留下你一臉的問號。
<碼頭送別>
今天一定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去碼頭送你。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這座城市的海邊,鮮活的藍色鋪展到天邊。
遠遠看你穿成個「粽子」站在那裡向我揮手。我一路小跑,來到你面前。「這么漂亮,想和我旅行結婚?」你笑個不停。換成平時,我一定會讓你化上「彩妝」,可在深伯伯和深伯母面前,我只能紅著臉笑。你拉我到一邊:「以琳,每天晚上八點都要在家等我電話啊。」我用力點點頭。
接著是深伯母一番叮囑,汽笛鳴響,你走上船,向我們揮別。我才意識到,接下來一個月將會看不見你,於是大聲喊:「一個月以後,我來接你,要保重啊!」
那艘白船漸行漸遠,你的臉越來越模糊。碼頭上泊著許多船,仍然忙碌著,喧鬧著,告別了深伯伯深伯母,我匆匆離開,不想看見那艘船變成湛藍背景
我還要去見他——爸爸。
<關於爸爸>
打車來到他的公司,小雪姐姐在門口等我,她是爸爸的助理。不願聽到別人面無表情地說:「蘇小姐好」,所以拉著她快走。進了電梯,按下十二樓,我終於吐出一口氣。在微微暈眩里,我的感覺更加強烈——爸爸是一個謎,媽媽不願解開,而我不能解開的謎。
12樓到了,小雪說:「以琳,蘇先生安排了一些事情,我不陪你了。」
「謝謝你,小雪,你去忙吧。」
爸爸房間的門虛掩著,我輕輕推開,看到爸爸靠在沙發上睡著,下巴青色的胡茬,頭發有一點亂,微微皺著眉。再看桌上,一堆文件,一杯咖啡,電腦沒有關。我走過去關上電腦,輕輕把文件整理好,又到飲水部重新沖了一杯熱咖啡。回來的時候,爸爸已醒了,正端起電腦前的那杯涼咖啡,我把熱咖啡放到他手裡:「爸爸,你累了,喝熱咖啡會舒服一些,我喜歡喝涼的。」我端過涼咖啡喝了一口。爸爸笑了:「以琳,爸爸這里總是很亂。」我坐在沙發上嘆氣:「爸爸,你總是不肯休息,難怪媽媽生氣。」又喝了兩口咖啡,沖得不錯。
「以琳,你過來看看,這是爸爸剛收購的一家飯店,是個黃金地段。」爸爸又開了電腦。我趴在他肩上,看著那些圖片,屏幕上映出他的笑容。」爸爸,你一談起生意就有了精神,可是……」
可是我怎麼感覺整個世界都在旋轉,倒了下來……
<四>悲傷要怎麼平靜純白
醒來時,世界一片雪白。
我躺在病房裡,看見媽媽紅腫的眼睛和爸爸凌亂的頭發。還好,我醒了。
想張嘴問些什麼,喉嚨干痛得難受,就安靜地看著媽媽,她握著我的手,撲簌簌地落淚。爸爸嘶啞著嗓子說:「以琳,你什麼也不要想,好好休息,一切問題爸爸會處理……」
我合上眼睛,細細的淚從眼角滑下來……
半個月後,我出院了,身體已經康復,還是回家住著舒服。回到家,剛放下東西就進房間看來電顯示——一個陌生的號碼每晚八點都打過來,我知道是你。
對不起,深信,我可以想像得出你每次撥打電話卻無人接聽時的焦急。就這樣,我獃獃地在沙發上坐了一天,天黑了,也懶得開燈。直到電話鈴聲再次響起,我才回過神,一定是你,可是我累了,不想接起話筒……
<五>那難過無聲漫了下來 洶涌潮水你聽明白
今天是你回來的日子,我答應過要去接你。於是特意穿了一身暖色,讓自己的臉色看起來不那麼蒼白,挽了頭發,用了薄薄的唇彩,來到碼頭……
那艘白船越來越近,泊了下來,你第一個從船上跑下來,滿臉神采,在與深伯伯深伯母擁抱後,就問:「以琳呢?她來了么?」然後用目光四處搜尋,試圖從人群中認出我。
「深信,深信,我來了。」我用力地喊,用力地揮手,可你為什麼不回頭呢?擁擠的人群淹沒我的視線,我急得眼淚都快出來了。我就在你身後不遠處,你回頭看看我啊!「深信,我如約來接你了。」說完這一句,我無力地蹲在地上。來來往往的人奇怪的眼神,像看一個被遺棄的孩子,然後繼續他們的旅程,誰也不會為誰而停下。
我看著你們走遠,擦乾眼淚,離開。
回到家,對著電腦坐了很久,我想:深信,到了分別的時候。打開電子信箱,寫一封E-Mail給你——
深信:
韓國之行一定很愉快吧,呵呵。
很遺憾沒能去碼頭接你,我最近很忙,在辦理出國手續,下個月就要到澳大利亞讀預科課程。
祝福我吧,可以到自己嚮往的地方學習和生活,可以到真正的珊瑚海邊去唱我們唱過的歌。
以後不能和你一起了,相信你不會怪我。誰讓我是海鳥,你是魚呢?海鳥是要自由飛翔的,而你這條「咸魚」只能在水裡遊了,呵呵。
原諒我不能當面和你道別,只能在這里說聲「再見」了。
即將奔向幸福的以琳
在將郵件發送的一刻,我的嘴角劃出了微笑的弧度,的確,很久不曾有這樣的笑容。
看看窗外,夜色漸濃,穿上黑色風衣讓媽媽載我去海邊。她把車停得很遠,在車上等我。
天色灰黑,沙灘上只有我一個人。踩著柔軟的沙,想起這是自己第一次真正意義的看海。藍灰色的海水,一浪接一浪拍打著海岸,那些憂傷連同陰霾從天邊翻卷而來。
起風了,我裹緊風衣。「面向海風,咸鹹的愛,嘗不出還有未來……」原來方文山已經寫出我們的結局,寫出我們「轉身離開,分手說不出來」的心痛和無奈,我也可以釋懷,不再難過。
這樣的夜,這片大海,它們彷彿擁在一起,跳一曲華爾茲。夜穿著黑色的燕尾服,不時掀動海謐藍色的裙擺,讓看舞的人沉浸其中……
我想再次唱起《珊瑚海》,可歌聲還是被海浪蓋過。海鳥跟魚相愛,只是一場意外。到底誰是欲飛的海鳥,誰是等待的魚呢?或許我才是不聽勸的海鳥,因為我真的要走了。就像你說過的「如果有一天不在一起了,你帶走你的。我帶走我的。」我會帶走我全部的記憶和思念,把你的幸福完整的留給你。<六>愛深埋 珊瑚海
我離開了這座城市,去了最想去的地方,過上了獨立平淡的生活。
我租了一位俄羅斯老奶奶的房子。她們一家來到國外十多年,兒女們都已成家,幾年前丈夫去世,就把房子的另一半出租,收入不錯,更重要的是在異國他鄉可以有個人陪陪她。
她得過喉癌,聲帶被切除,不能講話,我們溝通起來很困難。我白天要去上課,晚上回來和她一起做飯,看電視,吃水果沙拉。漸漸熟悉以後,她開始教我手語,我學得很快,我們之間的溝通也越來越多。
她喜歡坐在小花園里給我講她曾經的故事,講她美麗如花的愛情和失去愛人東尼的悲痛。夕陽的余輝染亮她的白發,她的手不停比劃著,我認真地看,看她用手語講故事,為她和愛人的溫情而感動,我們彷彿是一對真正的祖孫。
有一天,她笑著用手語對我比劃:「琳,講講你的過去。」我告訴她:「奶奶,我有點累了,想休息。」
回到房間,打開電腦,想看看那封幾個月前你發來的郵件。
「以琳:
去了那麼遠的地方,你過得好么?
那片蔚藍的珊瑚海,是不是真的很美?
你說過你最喜歡行走的狀態,不停地尋找新的體驗,直到有一天你找到了足夠的幸福才會停止旅行。可是在我快要相信自己就是你可以留下的理由時,你離開了。
想起在韓國找不到你時的焦急和擔憂,想起在碼頭尋找你身影時的失望,這一切問號在你離開之後變成了省略號。
對啊,誓言跟時間比要怎麼贏?你給了我一段「曾經」就轉身離開,你把我一個人留在北半球的冰天雪地里,你讓我學著接受失去和放手,你讓我後悔不該唱這首預言結局的《珊瑚海》。
如果海鳥跟魚相愛,真的只是一場意外,那麼,以琳,謝謝你曾經放慢腳步,陪我這條魚一起看過日出時大海的顏色。讓我單薄的生命可以在回憶的海洋里漂流,海水不曾結冰,魚的眼淚流在水裡,誰也不會看見。
我知道,當你看海看累了,你會想起兩個人曾經深信不疑的感情,和故事裡的深信。
如果有一天遇到最愛的人,一定不要再飛走。
為你祝福。
深信」
我點了「永久刪除」。
深信,有些事情你永遠不會知道。
你不會知道我沒有去澳大利亞,沒有看過珊瑚海,而是回到了牡丹江,回到「初次的相遇」。
你不會知道在碼頭送走你以後,我在爸爸的房間里喝了一杯涼咖啡,然後暈倒。
你不會知道我的爸爸用過太多極端手段試圖壟斷這個城市的餐飲業,恨他的人買通公司的員工在咖啡里下了葯。
你不會知道當我在病房裡醒來,為自己還活著,還可以再見到你而高興時,卻發現自己啞了的無助和痛苦。我不能再講笑話給你聽,不能再和你一起大聲唱歌。
你不會知道我坐在房間里聽到電話鈴聲響起,卻無法接聽時的心情。我搬起椅子,在房間里瘋狂地亂砸。
你不會知道我在碼頭等你歸來,站在人群里一遍又一遍地用力呼喊卻發不出聲音的絕望。
你不會知道我離開之前一個人去了海邊,想再唱一遍《珊瑚海》,可用盡力氣只能讓海浪的聲音灌滿耳朵。那一夜,我的淚流幹了。
你不會知道你是真正的海鳥,而我才是故事裡的魚。我丟掉鱗片忍痛游開這片海,是為了讓你飛得更自由。
你不會知道我學會的第一句手語是「我永遠像昨天一樣愛你」。
你不會知道我的表情只剩下一種,那就是微笑。我想告訴每一個人我的勇敢,我的知足。
有太多事情你永遠也不會知道。
你只要記住曾經的男孩和女孩對愛的虔誠,對幸福的深信不疑。
一個人隱瞞,另一個人祝福,成全了回憶的天長地久。
再見,深信。
再見,珊瑚海。
『叄』 點評《九降風》或《阿甘正傳》的海報
昨天晚上到北師大看這個電影,完後,我們三人走在人流稀少的校園里,一個感慨說,還是應該時不時來一下學校咯。我沒應聲,無意仰頭望去,二樓宿舍里一個哥們兒正躺在自己的上鋪忘情地念書,房間里白熾燈分外明亮,而我們隔著窗,看到的,是他邊仰躺著念書邊翹起來的二郎腿,真放鬆,令人羨慕。一個又說,就為這個,也該再回學校呆兩年啊。其不實,那個時候的我們,也是那個樣子,終要告別,早晚的事。只是那個時候,覺得沒有盡頭,漫漫無來日,亢奮,全是精力,揮霍不完,不知道失眠這回事,根本會忘了自己是誰,轉眼回過神來的時候,發覺那隻是一瞬間,如若你不狠狠地將它埋葬,你必須用更長更長的時間去緬懷去祭奠,即便如此,青春的影子,依舊陰魂不散。
《九降風》是一部青春電影,1996年的夏天,七個男生,一群好友,來自竹東高中的不同年級,那個有風的夏天,職棒曾是他們的心中大愛。他們支持時報鷹隊,他們死挺一個名叫廖敏雄的球員。算起來,這是幾個壞學生,他們經常聚在一起抽煙,中午偷偷爬到屋頂上一起吃便當,然後把涼茶從高處狠狠地砸下來,放學後他們聚在土地公廟前大槐樹下混日子,有機會就一起去看職棒比賽,甚至不滿判決,率先向場地里丟鞋,引得全場觀眾都跟著丟東西,還有一次,他們半夜裡爬到學校游泳池裡面,在池畔大喝啤酒,通通脫光光裸泳,肆無忌憚的情緒和不顧一切的快樂溢出泳池,哪裡都是……這些場景都是裝載在腦海里會被一次又一次純化美化的記憶吧。在七個男生中,大家都不約而同比較聽阿彥的,這不光是因為他高三,還在於他長得帥氣,話不多,喜歡女生,處處留情,雖然還遠遠不懂得愛。在七個人中,阿彥是唯一有女朋友的,同班同學小芸,互相喜歡,但總有小小的矛盾。小湯是另外一個高三生,與阿彥的張揚帥氣相比,小湯內斂,情緒常常是自己收著。雖然性格各異,這七個男生在一起,依舊是一個看起來親密無間的小團體,總是一起行動。然而,這樣的時光並沒有多久,阿彥同女孩子搭訕,引來黑社會的小混混,結果阿彥剛巧在和小芸約會,小湯錯挨了一通打,他們之間升出小小的芥蒂,雖然很快又隨時間自然合好;再有一次,小芸想要同阿彥分手,托小湯把分手信交給阿彥,然而,就在小湯騎摩托載著阿彥橫穿馬路時,撞上了迎面來的車,阿彥倒在路上,當時,阿彥正拜託小湯到路對面的電話亭,他一定是想要給小芸電話,那時,他還沒有看到那封信……過後,大家都說要送阿彥到醫院,阿彥不同意,說只要回家休息下就好,隨後便一起到阿彥的小閣樓,大家像往常一樣,喝酒打牌玩電動,阿彥說要躺一下,大家約定輪流半個小時去叫醒他,因為阿翰說:「聽說腦震盪以後不能馬上睡覺,不然會一覺不起」,後來,一定是大家玩累了,睡著了,反正,阿彥也就再也沒有醒來。阿彥昏迷在醫院里的日子,少了這個領袖人物,這群男孩子,慢慢越走越遠,原來隱在暗處通常給阿彥蓋著的的不愉快和不順眼都慢慢顯了出來,終於因為摩托車事件——博助把偷來的摩托車借給阿升騎,卻被警察抓到了,然而博助怕被退學,卻不敢承認,最講朋友義氣的阿行於是出面幫阿升頂罪,落得兩人雙雙退學的命運……小湯始終努力維系原有的團結,努力調庭每個人之間的沖突與不滿,努力回到信任和放肆的過去,做一切以為有效終於徒勞的努力。最後,他們散了,阿彥死了,畢業典禮那天,小湯獨自一人去屏東,拿著阿彥私底下偷偷自己簽上「廖敏雄」三個字的滿滿整箱的棒球,去找廖敏雄先生——阿彥曾經的精神偶像。
在故事剛剛開始旋即結束的九月,貫穿著職棒的新聞,它曾經是年輕人追捧的純粹的競技比賽,轉又陷入賭球泥沼,受到社會抨擊,後來大家又遺忘了此事,像沒有黑幕般繼續關注比賽,這個過程就是步入成年的隱喻吧。我們曾經眼裡容不了一點沙子,那一點,在我們眼中,就是整個世界,看起來勇敢無比,卻受不得一點傷。後來,改頭換面了,重新做人了,甚至對齷齪熟視無睹了,我們以為那是堅強,其實根本不是,那隻是麻木,只是自欺欺人,在午夜夢回的時候,我們總還是會想起不羈歲月里的荒唐事,想要重新來過,然而那種再也回不去的絕望感總是在最忘我的時候把迷美的夢擊打得粉碎。比起那種對未知的未來和大自然的恐懼,來自成人內心的慾念似乎更為可怕。幼稚並不可恥,可是我們還在可恥地活著。
故事結束在1997年的夏天,影片結束,張雨生的聲音一下子響起,我們恍然回過神來,這個人的死去,已是十一年前的事情,那時候,我們正直青春。現在想想,那青春就像這絕版的聲音一樣,你稍一怠慢,它隨時可能借屍還魂地回來,氣勢洶洶,不留餘地。
片尾曲《我期待》和整個電影搭到不行,好聽得一塌糊塗,忍不住要再聽張雨生的歌。隔著11年的距離遠遠望去,看到那個揮揮手以為就此告別的人,似乎對「悲喜交集」四個字更了了一些。
我期待 有一天我會回來 回到我最初的愛 回到童貞的神采
我期待有一天我會明白 明白人世的至愛 明白原始的情懷
我情願 分合的無奈 能換來春夜的天籟
我情願 現在與未來 能充滿秋涼的爽快
Say Goodbye Say Goodbye 前前後後 迂迂迴回地試探
Say Goodbye Say Goodbye 昂首闊步 不留一絲遺憾
『肆』 求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影評額~(賞析評論)
很早就想寫一篇關於這部電影的評論,因為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部國產電影,也是個人認為目前為止國內最好的青春片或愛情片。
把這部片子定位為青春片或者愛情片並非臆斷,姜文和王朔其實並不是在這個片子中講述文革,而是在講述文革期間的他們自己的青春和愛情,《陽光燦爛的日子》這個片名本身就說明了問題――沒有誰會認為那個特定的年代真是一段陽光燦爛的時光,但是電影開頭就需要我們仰視的偉大領袖雕像也好像在用他的巨手指點我們:「……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因為對於這群孩子來說,沒有父母管教,沒有老師的約束,有的只是啤酒、老莫、香煙、武鬥和內參片的文革只是一段讓他們盡情闖禍的日子,這種無止境的自由在孩子們看來是最陽光燦爛的生活。與此相呼應的是,在電影的結尾,電影膠片的顏色由彩色變成了黑白的,也許姜文認為文革的那段日子應該是馬曉軍人生中最多姿多彩的時光,跟那段最肆意的生活相比,現在的他縱然開著卡迪拉克也已經失去了當年那燦爛的色彩。
既然是青春片,愛情當然是少不了的,撬鎖那段場景其實是暗示了馬曉軍在愛情剛剛開始萌芽時的好奇心理,所以他撬開的第一把鎖當然就應該是鎖著避孕套的抽屜,因為好奇的而引發的探索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直到遇見米蘭,確切的說應該是遇到了米蘭的照片。在那個經典的把玩望遠鏡的場景中,馬曉軍有了生命中對異性的第一個燦爛的發現,所以當時看到的米蘭照片居然是彩色的,然而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們應該記得那個時候是沒有彩色照片的,一直到80年代初彩色照片都還是剛剛出現的奢侈品,所以隨著對米蘭神秘感的逐漸消失,她的照片也在馬曉軍眼中失去了初見時的光彩,變成了原有的黑白色。在瘋狂迷戀米蘭的時候,馬曉軍也從同伴那裡聽說了米蘭的「事跡」,但是對米蘭的好感使他根本沒有去理會那些傳聞,然而米蘭與劉億苦關系的曖昧,游泳池裡面一幹人等為米蘭的爭風吃醋,使得他對米蘭所有美好印象的一次次被打破,最後將米蘭踢入游泳池的那一腳明白無誤的表示了此刻馬曉軍對她的不屑與厭惡。
與之對應的另一個情節是:米蘭第一次出場的時候,在馬曉軍的眼中她的步履如此輕盈,神秘不可測,高不可攀,可是在電影快結束時米蘭爬上游泳池展示身材的那個場景中,觀眾會留意到在馬曉軍視角中,米蘭爬上游泳池的動作是如此的笨拙,在彷彿是馬曉軍審視她的眼光的攝影角度里,觀眾也會和他一樣感覺她是如此肥胖,這跟第一次見到米蘭時她戴著墨鏡距人千里之外的記憶差距是如此之大,已往馬曉軍能夠近距離接近米蘭無非是她讓他給自己倒水洗頭或者用自行車載著她去農場,而在對曾經愛戀過的異性的所有神秘感消失殆盡後,馬曉軍終於擺脫壓抑了很久的感情沖進了米蘭家裡,扯斷了那根想早就渴望扯斷的束縛在米蘭腳踝上的鑰匙鏈,之後那個在國內影院公映版中刪去的米蘭半裸的鏡頭表現了馬小軍渴望發泄的青春沖動,也見證了他與那段懷著朦朧的愛情感覺在屋頂上穿行的青少年馬曉軍的決裂。
就像文革中的陽光在那個特定的時代如此燦爛以至於不真實一樣,片中唯一的雨中的場景在全片暖洋洋的色調中也顯得如此不真實,也許正因為不真實,所以馬曉軍不真實的幻想都在這個場景中成為了現實,在這場雨中場景里,馬曉軍出人意料地一改往日的小心翼翼,放聲大米蘭的名字,當米蘭問他「你怎麼了?」的時候,他在片中毫不猶豫地唯一一次當她的面的說出了那句一直縈繞在他心裡的話——「我喜歡你!」,而米蘭也如他所願,和他緊緊擁抱在一起,這是整個影片唯一一次令人欣慰的擁抱,然而卻那麼不真實,因為這場雨是一場在陽光最燦爛日子裡顯得如此不真實的雨………雨過天晴後米蘭依舊在和劉億苦打情罵俏的現實,證明了他的幻想真的只是一廂情願,生日宴會上那個和劉億苦對戰的場景也不過是馬小軍腦海中未遂的壯志!其實從來沒有過那麼溫情的雨,從來沒有過那麼燦爛的陽光,也從來沒有過那麼壯懷激烈的青春!
顧長衛的攝影技巧在在影片的結尾得到了最大的發揮――馬曉軍被踢下游泳池,他在水中的無助同時也象徵了他的被孤立,,這段非常意識流的鏡頭很好的表現出了那種窒息感,但是鏡頭中表露出來的些許沉淪與疏離好像又在表達他的一種玩味感,也許是在呼應影片結局志得意滿的馬曉軍開著名車細數兒時夥伴的落魄時的那種成就感吧!
最後提一句,馬曉軍憂傷地在屋頂上漫步時,以及在夕陽的橙色陽光中騎車帶著心愛的米蘭穿行在林間小道上時,所放的背景音樂是馬斯卡尼的歌劇《鄉村騎士》里的間奏曲,這首來自國外歌劇的古典音樂與中國文革時期的愛情配合的如此協調,以至於最早引用這首間奏曲的那部《憤怒的公牛》反而被我認為是不適合配用這首曲子的了。
『伍』 同樣是青春片,《閃光少女》為什麼就比《秘果》《青禾男高》好
《閃光少女》才是青春片應該有的樣子,是一部值得觀看的影片。即使不談戀愛,不叛逆,不狗血,他們的青春依然可以閃閃發光。
《閃光少女》就題材上來說,其實是一部小眾影片,這部電影的主角是一群學習民樂的學生,一直以來處於樂器學習鄙視鏈的最底端,備受學習西洋樂器的學生的蔑視,最後,他們和西洋樂器的學生進行了一場音樂大賽,影片也正是在這場音樂大賽達到了高潮。音樂是引起共情的最好方法,每個觀看電影的觀眾,在聽到主角的演奏時,都會被這群孩子的青春活力感染,也會油然而生一股民族自豪感。
《閃光少女》這部電影,用一個事物來比喻,就像是陽光。一個天生積極的怪力少女,一場發揚民樂的終極較量,一段默默守護的純真愛戀,就像是在人的心上灑滿陽光一樣。正能量少女的奮斗史,絕對值得觀看。
『陸』 從電影《乘風破浪》出發思考,韓寒拍電影有哪些特點
韓寒電影的一大特色就是“驚世絕句”+低成本宣發+“好聽的BGM”,
在他的電影里,總是能蹦出幾句聽上去意義深刻且膾炙人口,說出來淡淡的,但是配上BGM卻賊有范兒的話。例如,在《後會無期》中蘇米的那句,“從小我就聽過無數大道理,卻仍舊過不好我這一生”。這句話在電影上映當年、甚至直到現在,可謂是經典金句了。還有當晧漢找到劉鶯鶯,卻被告知,“喜歡就會放肆,但愛卻是克制”,以及那句“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只分利弊”。是不是全都是經典台詞,且現在還常在用呢?在《乘風破浪》《飛馳人生》雖然減少類似語句的數量,但是大多都融化成了電影的笑料。
『柒』 電影《閃光少女》值得一看嗎如何評價
我當時看《閃光少女》還是因為裡面有大可愛彭彭彭昱暢出演的,當我看完之後就覺得這是一部不錯的片子。我是很推薦給大家看的。
《閃光少女》將二次元與民樂緊緊聯系在一起,將東西方樂器的現實情況真是描繪,該燃的時候燃魂,讓你哭的時候也毫不留情。我覺得這部片子的缺點就在於較為爛俗的名字和前期的無宣傳,以至於好多人都是在下線之後才看的。
『捌』 日本高中生集體自殺是那部電影的片段
循環自殺(Suicide Circle 或 Suicide Club)
循環自殺 Jisatsu circle (2002)
循環自殺 Jisatsu circle (2002)
導 演: Shion Sono
主 演: Mai Hosho Mai Hosho Ryo Ishibashi Akaji Maro Masatoshi Nagase Tamao Satô Rolly Teranishi Kimiko Yo
上 映: 2002年01月27日 ( 荷蘭 )
地 區: 日本 ( 拍攝地 )
評 分: 7.0/10( 780票 )
類 型: 恐怖 驚秫 音樂 神秘
劇情簡介:
最近,聽說附近有所中學一個15歲的男生自殺了,有人猜測是由於前幾天男生沒交作業,老師把幾個沒交作業的學生家長都叫到學校教育了一通,家長回家後也沒如何嚴責該男生,只是告之其要做作業,也許男生就是不想做作業,結果幾天後的一個傍晚,他放學回到家在自家的電風扇上上吊自殺,等家長發現送去醫院卻為時已晚……據說,事發那天,男生放學後還買了羊肉串一路吃著回家的。
為了不願做作業而自殺,這個原因在成年人看來未免有些可笑,雖然可以當作故事來聽,但心情無比地沉重起來。近日正巧看了一部有關自殺的離奇電影,片名叫《循環自殺》(Suicide Circle),不妨在這里重溫一下。說它離奇,倒不是這部電影的構思有多新鮮,而是開頭的自殺事件有點匪夷所思, 54個穿著制服的女學生,手拉手談笑中同時跳入新宿地鐵的甬道,任由疾馳而來的列車從身上碾過,一時間,甬道、車廂、站台上血肉橫飛,54個人的鮮血染紅了整個世界。
事件立刻造成轟動,警方盡全力調查,但自殺事件卻防不勝防,連負責此案件的黑澤刑警本人也在偵察工作中自殺身亡,在經過一番努力之後,警方終於逮捕了自殺俱樂部的首腦Rolly,卻沒能阻止自殺人數的上升,事實上以Rolly為首的自殺俱樂部所犯下的罪行與本案無關,真正的幕後黑手竟是一群小孩,他們依靠正走紅的少女演唱組的歌詞及海報等向人們傳遞著訊息……
演員表:
Ryo Ishibashi .... Detective Kuroda
Akaji Maro .... Detective Murata
Masatoshi Nagase .... Detective Shibusawa
Saya Hagiwara .... Mitsuko
Hideo Sako .... Detective Hagitani
Takashi Nomura .... Security Guard Jiro Suzuki
Tamao Satô .... Nurse Yoko Kawaguchi
Mai Hosho .... Nurse Sawada
Yoko Kamon .... Koomori (The Bat)
Rolly Teranishi .... Genesis
Kimiko Yo .... Kiyomi Kuroda
Mika Kikuchi .... Sakura Kuroda
Mai Hosho .... Nurse Sawada
外文別名:
Suicide Club(2002)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USA) (fest
Suicide Circle(2002) (USA)
影片拍攝背景:
涉及到文化和族群心理了……島國人的焦慮和孤獨感,我看到的最恐怖的電影和漫畫都是出自這個民族的,平時最壓抑,最後也最放肆。
還有就是如果一種文化極力渲染死亡的藝術(剖腹自殺等)如櫻花墜落,又如死後便為神,生前的種種都不被人計較(像是為靖國神廁的罪犯辯解),不過日本人潛意識中或許就有這種文化心理。"死亡是美的,死亡就是解脫或者脫俗"這種理論就潛移默化成為這個族群DNA,集體無意識嘛。就像我們中國人潛意識中活著就要出人頭底,要做人上人——所以我們對權利無限崇拜。
日本民族的性格之一就是不在別人的面前顯露出自己的軟弱,如果他們一旦自己遇到了麻煩事基本上都自己扛著,而不是找人透露或者尋求幫助。全東京的心理咨詢師在人口中的比率甚至比北京還要低。這是民族文化使然。
《循環自殺》最後以活出你自己作為片尾曲,其也是大有目的的。
日本的自殺率是發達國家中最高的,本片在給你恐怖的景象同時,也在告戒一些企圖自殺的人,要活出自己。不要輕易舍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