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勵志電影觀後感300字左右,不要太多300字就行了
《肖申克的救贖》毫無疑問是一部好片子,沒有動作,沒有特技,甚至沒有美人,卻依然能深深打動觀眾,並且歷經十幾年而魅力不減。它靠什麼吸引我們?
有人說是因為它反映出了「人性之韌」。確實,用一把小榔頭,近20年的時間,在人身控制極為嚴格的法西斯式監獄,挖出了一條逃生的小隧道(或許叫敲鑿出了一條小隧道更合適,那個榔頭實在太小了)。這難道不是體現了人的韌勁嗎?
不過我覺得這個情節明顯是戲劇化的,這只是導演在情節安排上的需要,這樣的結尾只是為了反映安迪的「自我救贖」最終成功了,否則整個情節和主題難以為繼。所以有人認為,《肖申克的救贖》反映的其實是「希望」對於人是多麼寶貴。是的,片中直接講到希望的地方就有很多。比如安迪在逃獄後給瑞德的信中所說的:「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或許這正是作品和導演想告訴我們的。「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free。」這句話已成名言。
對我來說,《肖申克的救贖》打動我的地方不僅於此。
先說說我對影片中人物的看法。一個鯊堡監獄,裡面的囚犯和官員,似乎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眾生相。
典獄長諾頓高高在上,平時道貌岸然,對聖經倒背如流,實際上攫取利益時不擇手段,殘酷、陰險而貪婪。獄警長海利和其他警員,兇狠殘暴,充當諾頓的打手,草菅囚犯的人命。他們是不是象極了我們現實中的掌權階層?我稱之為鯊堡這個「小社會」的統治者。
囚犯中也有不同。除了主人公安迪之外,瑞德(Morgan·Freeman)當然是關鍵人物,我認為他是整部影片的線索:其實,整部電影中對白不多,影片很多想展現的東西都是通過瑞德的獨白說出來的,其中多半都是瑞德對鯊堡生活的反思總結和他對安迪的解讀。
瑞德是一個睿智的人,他在鯊堡混得非常好,犯人們的需求「沒有他搞不到的」。他的智慧也洞悉了鯊堡生活的本質,他對安迪說:「在鯊堡,希望是一個危險的東西」,這是智者之言。放在我所處的環境中,人們一定會說「瑞德同志非常成熟老練」雲雲。但是,和現實中的那些所謂「智者」一樣,盡管瑞德看清看透了鯊堡的本質,但他沒想過去抗爭,更不用說是影響和改變別人,他只是順應鯊堡的規則以求自保。直到安迪出現,改變了他,並最終引導他走向了自由彼岸。
湯米,影片主要人物中最晚到鯊堡的,他和安迪一樣,對生活充滿希望,並在安迪的幫助下為之努力,可是他年輕幼稚不懂自保,結果在即將獲得成功的時候,因為知道了安迪被冤的真相而被諾頓和海利謀殺。
博格斯三姐妹,瑞德說他們是「禽獸」,是鯊堡這樣一個環境中「培養」出來的雞奸狂,我們可憐的主人公安迪數次慘遭其毒手。博格斯他們雖然不是鯊堡統治者的一分子,但他們是統治者威脅其他囚犯的工具。在湯米被諾頓和海利謀殺之後,安迪拒絕為諾頓洗黑錢,諾頓就曾以此威脅。但博格斯最終也是因為欺負安迪,影響了諾頓和海利們的貪污而被打成廢人。
當然還有圖書管理員布魯克斯,這是最讓我震撼的一個角色。老布的一生,深刻反映了「體制化」下人的一生。在鯊堡度過了大半輩子,終於被假釋,獲得了自由,可一旦離開了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他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有了身體的自由,但其實他的靈魂早已被鯊堡扼殺,屬於他自我的世界已經被壓縮到了最小。最終他只能選擇從這個已經完全不屬於自己的世界消失。為什麼要安排老布這樣一個人物呢?我覺得導演是想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安迪出現,老布就是瑞德和其他絕大多數囚犯們的未來。他是不是也象我們現實生活中許許多多人的未來呢?
而安迪(Tim·Robbins),我們的主人公,他是一個真正的人。「It takes a strongman to save himself,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瑞德可以說是一個「Strong man」,而安迪則是一個「Great man」,他救贖的不僅是自己,他也盡一切努力拯救囚犯們的靈魂。實際上整部影片關於他挖隧道逃生的情節是惜墨如金,以至於安迪逃走那一幕讓我感覺相當突兀,這說明神乎其神的逃獄並不是影片的主題。而且瑞德告訴了我們,安迪在挖好地道之後並沒有立刻逃走,他最終離開是因為湯米的死讓他看清了諾頓們的殘忍無情,看清了自己並沒有能力救贖其他的囚犯。也就是說,盡管安迪已經做好了逃獄的准備,他也沒有馬上逃走,雖然他有擁抱自由的極切渴望——在他逃出鯊堡之後站在小河裡擁抱風雨的那個俯視鏡頭相信觀者都會印象深刻——但他仍然留在鯊堡幫助那些「無希望的人」。影片主要就是在這方面進行描寫,我想這也是影片叫《肖申克的救贖》而不是《安迪·杜佛瑞的救贖》的原因。
安迪利用自己的特長為諾頓們洗錢,為囚徒們爭取著不多的權益和精神空間,比如當安迪頭一次利用理財特長為海利做事時,所要求的只是讓海利請難友們喝酒,他自己不喝,微笑著看著瑞德和赫伍他們喝,別人都不懂安迪為什麼這樣做,瑞德明白,因為那一刻安迪讓他自己和別人都享受到了自由的感覺。
再比如建設監獄圖書館、教湯米識字和幫助他考試等等。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利用監獄廣播為眾人播放《費加羅的婚禮》那一幕,那個情節非常恰當地體現出,安迪的救贖確實對鯊堡眾囚頗有意義,而安迪也是一個真正的救贖者。特別是,當諾頓和海利們站在門外向安迪發出警告的時候,安迪卻面帶微笑地把留聲機的音量調到了最高——可怕的懲罰就在門外,但是安迪沒有退縮。這是真正的勇者!一個偉大的人!以至於我有這種感覺,安迪來到鯊堡壓根就不是作為囚犯去的,而是作為救贖者去的。
寫到這,可以回答以下問題了:《肖申克的救贖》到底是什麼如此打動我?又為什麼如此打動我?
首先,是「institutionalizing」對人性的摧殘。片中多處對此有篇幅或長或短的提示。長的如老布這個角色,短的如瑞德的只言片語,他在假釋後,不用向誰報告請示就能WC了,但他甚至因此而不習慣,「一滴尿都擠不出來」。再有象其他犯人,對於安迪所做的事,比如讓海利甘心請犯人喝啤酒,放歌劇給犯人聽,甚至每一個和獄方對話的情景,都是其他犯人津津樂道的談資,他們覺得安迪的所作所為真是難以想像的。這樣的情節,讓人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作品。
其次,我認為這部電影主要就是在回答「面對『institutionalizing』應該怎麼辦?」這個問題,而作者把所有我認為正確的答案集中在了安迪身上。有四點:
首先,對人生要保有希望,永遠不棄。前面說到了,安迪在逃獄後給瑞德的信中說:「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還有一個情節我也覺得說明了這一點,再進鯊堡的前幾年,安迪遭到莫格斯三姐妹的十幾次毒打和輪奸,但是在這樣的黑暗生活下安迪並沒有沉淪,他能做到,唯一的解釋就是,安迪心中獲得救贖嚮往自由的信念在不斷的給予著他希望。(連理想和希望都沒有的人,只是一堆行屍走肉,不管他富可敵國還是貧無立錐。)
其次,要有足夠的勇氣。安迪首次面對海利時;面對莫格斯們的侮辱時;特別是為犯人們播放歌劇時,做這些事中的每一件都面對著生死考驗,但他毫無懼色,沒有勇氣怎能做到!(有理想而無勇氣,那這理想幾乎等同於無。)
第三,要有堅持行動的毅力。用一把可以藏在書中的小榔頭,用近20年時間鑿出一個逃向自由的隧道,沒有毅力是絕對不行的。此外,堅持六年如一日的寫信給州議會爭取拔款,為犯人們建圖書館也是片中著墨較多的反映這一點的情節。(沒有毅力和恆心的人,最高的成就只能是夢想家。)
第四,就是要有行動的智慧。這一點不必多說,相信看完全片,你會在心裡贊一聲安迪的才華和智慧。他的計劃宏大而完美,安迪之所以能完成救贖並處罰諾頓與海利們,靠的正是他的智慧。(有勇氣、有毅力,卻沒有智慧,那最終的結果往往並不是成功而是挫折和失敗。理想仍然可望不可及)
短片結束的時候,我清晰的記得片尾有一行字幕「In memory of Allen Greene」(紀念艾倫格林)他是《肖申克的救贖》編導弗蘭克.德拉邦特的經紀人,在影片完成的前夕死於AIDS的並發症。生前的他和無數的女人在一起過,也有過子女,但是他一輩子都沒有結婚,據說他的慾望強到離開伊藤猛鬼就沒法活的地步,我想這也是他過於混亂的的生活才會死於艾滋吧。
1994年的奧斯卡太強了,《低俗小說》、《四個婚禮一個葬禮》、《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如此之多的強片。《阿甘正傳》最終成為最佳影片,但如果讓我選擇得獎者,我更鍾意《肖》片。因為,我認為《阿》片固然好,但更多是體現了美國的社會特點和美國人的價值理念,換句話說,它更像一部美國的「主旋律」影片。而《肖》片,它所反映的「體制化」(institutionalizing)問題,對於中國社會更有意義。我對影片中的那段話,「These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First you hate them,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Enough time passed,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That'sinstitutionalizing。」,極有共鳴——這個可怕的過程正是我一直以來極力避免的。我不是生活在監獄中的囚犯,但我是不是其他某種形式的囚犯呢?救贖對我而言,恐怕也不能只是說說而已。
❷ 電影奔跑吧少年觀後感400字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
正文:
中秋假期,我和其他小記者參加了《奔跑吧,少年》首映式。《奔跑吧,少年》講述的是一群朝氣蓬勃的少年學生真實的社會體驗,是一部勵志向上的作品。
觀影前製作方和導演、參演少年與我們見了面。我感到很驚喜,原來可以那麼接近電影,我也更期待電影了。電影開始了,一群少年去海南三亞體驗生活。
剛下飛機,就遇到了大麻煩:要從機場趕到大東海廣場但是沒有錢必須自己想辦法,而且要盡快到達目的地。
於是,他們分成幾個小組,分別行動,有向路人求助的,有向警察借的,還有一個以才藝表演向路人借錢的,給我的印象最深刻,原來這也是能力的體現。
終於大家都借到了錢,也安全到達了目的地。但是由於藍隊最後到達,所以要接受懲罰:穿越回到六十年代,接受勞動教育,勞動最光榮。
在勞動的過程中,藍隊隊員不怕苦,不怕累,終於通過努力完成了任務,回到現代。還有很多場景,讓我很受感動。
比如,參加紀念品的售賣,小隊員們遇到困難不放棄,敢於和陌生人介紹產品,都值得我去好好學習。
還能用英語向外國遊客交流,激發了我學習英語的信心了。看完電影,我覺得小隊員都是最棒的,我也要向他們學習。生活中處處都是學問,從身邊做起,從熱愛勞動做起,有一天,我也可以更好。
❸ 《跑出一片天》觀後感作文400字
今天看了部電影《跑出一片天》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感覺這部電影總的來說不錯,中間有感動也有歡樂。
電影的大致內容是:李飛雄在老婆跑了以後獨自一個人撫養李小天,並在他身上寄與了一個普通中國人的希望,即孩子上重點中學、大學。在李小天向李飛雄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後,我們從影片中知道,李飛雄曾經在體育方面也有過很好的成績,是什麼讓他老婆離開了他,是什麼讓他改變了最初的夢想而去賣砂鍋飯,我想應該是生活,是殘酷的生活。李飛雄並不是不懂李小天的想法,而是他更懂生活的真實。這些年看了不少關於前體育冠軍迫於生活而賣獎牌、打散工的新聞報道後,說明運動員這條路並不好走。而幸運的是,大眼仔在教小天跑步的同時,更要他加強學習。所以,我們在影片中看到了小天在做仰卧起坐的時候讀英語等學習和運動相結合的鏡頭。只是這些小朋友們並不一定能看的懂。如果影片能提一下學習也有更大的進步可能會更好。
我覺得在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的同時,更要讓孩子有一個穩定的將來。我並不覺得讀書是唯一的出路,但在什麼階段該做什麼事,就必須把這件事情做好。在孩子還不懂得以後生活的辛苦時,作為家長更要為他們把握好前進的方向
❹ 有關勵志電影的觀後感
《集結號》觀後感 今天下午,我看了著名的國產大片——《集結號》,我被深深的感動了。影片大概內容是這樣的:穀子地所率領的一個連隊(共47人),接受團長的命令在舊煤窯阻擊敵軍,以聽見集結號為撤退的命令。但是,當他們經過浴血奮戰之後,只剩下連長穀子地一個人,他沒有聽見集結號。最後連長穀子地被共產黨的第三野戰軍俘獲。當戰爭結束的時候,大家竟然認為那四十七人不是烈士,而只追他們為失蹤!穀子地感到很氣憤,經過一番感人的努力,穀子地終於找到了那四十七名烈士的遺體,並追封他們為烈士。 看了這部電影,我也被穀子地那執著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住了。如果追溯起這個原因的話,我看只有一條,那就是現在社會中有這樣執著精神的人實在是太少了,在現代社會中有這樣執著精神的人恐怕是只有孩子了。可是就連孩子也不敢這么肯定地說呀!為身摸(錯別字)?這,應該是大人好好反思的問題。
❺ 關於勵志的電視劇觀後感400字
隱形的翅膀觀後感
「我知道,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飛過絕望……」我相信,如果你是女生,一定知道這些歌詞出於《隱形的翅膀》。
今天中午,老師帶我們去看了一部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正巧也叫《隱形的翅膀》。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叫志華,是一位女高中生。在假期里,因去拿飄落到電箱上的風箏時,雙手被高壓電擊中而不得不被鋸掉。從此,一位擁有著美好夢想的高中生便成了一位失去雙手的殘疾人。她一開始接受不了,投河自盡,幾次都被父母親救了回來,後來她慢慢學著用腳來寫字、吃飯、穿衣服、扎頭發等一些常人眼中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她為了能考上大學,在練習游泳的休息過程中還不忘復習功課。後來,她的媽媽精經神分裂瘋掉了。志華一面上課,一面練游泳,一面幫爸爸做風箏賺錢養家,還要去照顧媽媽,非常辛苦。
我看到這兒,鼻子酸溜溜的,心裡想:平時我在家裡就像個小公主,家務活只在假期里偶爾做做,而志華雖然是個殘疾人,平時不僅要學習,還要練游泳,幫爸爸做風箏賺錢,還要照顧媽媽。如果我是她,又該會是怎樣呢?我連自己都不能照顧好,更別說要照顧別人了,想想真是難受,覺得我們應該向志華學習,她憑借自己堅強的毅志力,戰勝了生活中的「攔路虎」,最終在殘疾人游泳比賽中獲得了冠軍,同時還被大學錄取了。正如歌中所唱「不去想,他們都有美麗的太陽,我看見,每天的夕陽也會有變化」。
我們要學習志華自強不息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戰勝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與挫折。
這是隱形的翅膀觀後感一,http://li.xiulibbs.com/guanhougan/14185/總共3篇。
❻ 優秀勵志影片觀後感250字
11月25 日 ,我觀看了《彈鋼琴的盲童》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描述了一個叫劉浩的盲童學鋼琴的經歷。
故事裡面的媽媽原來生的是三胞胎,結果回家時發生車禍,其中兩個夭折,另一個被送往氧氣箱,最後成了失明的孩子,取名劉浩。劉浩漸漸長大,一天媽媽下班回來聽到家裡有音樂聲,以為是孩子開收音機,卻驚奇地發現是劉浩在彈琴。之後,媽媽決心帶劉浩去學琴。好不容易他們在一個琴行里找到了一位老師。在老師幫助下,劉浩獲得了金獎。
這是部感人的電影,劉浩的媽媽是個偉大的母親,在困難面前永不低頭,有堅強的信念。第一次她面對兩個孩子的夭折、另一個孩子的失明,她堅強地面對事實,努力地把劉浩養大。第二次,當面對家裡貧困而孩子又渴望學琴,她同樣沒有放棄,讓劉浩去學琴。第三次,當劉浩不願意繼續學電子琴而想學鋼琴時,她毅然帶劉浩去北京找鋼琴老師。第四次,她寧可自己去琴行搞清潔衛生,也要讓劉浩天天有琴可彈。同樣,劉浩也沒放棄自己的夢想和天賦,在媽媽的幫助與努力下,堅持練琴,向夢想前進。沒有媽媽的堅持,劉浩不可能成功的;沒有劉浩的努力,媽媽再堅持也等於自費。因此,偉大的母愛成了劉浩人生的明燈。
希望我媽媽一直支持我學習樂器,我會努力地練習。————
自從和爸爸一起看完《彈鋼琴的盲童》後,我覺得生活中的困難是沒什麼不能克服的。 從那往後,我碰到了困難,都會反問自己盲童劉浩是怎樣堅持下去的?他又是靠著什麼成功的?那麼多次,劉浩一家又是怎樣渡過重重難關的呢?
以前,我總是為了一點點小困難而放棄。看完《彈鋼琴的盲童》後,我也要向盲童劉浩學習堅持不懈的精神。有一次我生病了,但我沒有像劉浩那樣忍著疼痛堅持下來。現在,我終於明白了:只要我堅強起來,病魔就會害怕。正如一句話所說:困難如同一個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
雖然我也學鋼琴,但是和劉浩相比,我卻沒擁有毅力和堅持。劉浩身為一個盲童,看不見,但比很多人都厲害。
劉浩天天都想彈琴,自從到了北京後,一天都會彈幾個小時。劉浩媽媽為了給孩子找一個鋼琴老師,竟然帶著劉浩去了北京,連最後的5 元錢也用光了!可他們並沒有放棄,四處奔波後,他們終於找到了一個好心的老師,劉浩就是這樣成功的,贏得了大家的稱贊。
從此以後,我懂得了: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敗打倒。讓我們一起戰勝失敗吧!加油!————
看《彈鋼琴的盲童》這部影片後,我被小主人公劉浩身殘志不殘,勤奮好學的精神深深感動著。
八年前,他的母親因車禍導致早產,因為在保溫箱里吸的氧氣太多導致劉浩失明。劉浩三歲那年,他的母親給他買了一台玩具小鋼琴,它竟然用鋼琴模仿麻雀的叫聲。他的音樂天賦令母親震驚,她明白音樂將是劉浩一生的快樂。她發誓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讓劉浩學上鋼琴,在有琴的情況下,劉浩每天堅持練琴,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他竟然登上了大舞台與朗朗一同表演!
真難以想像,一個孩子在看不見任何東西的情況下,把鋼琴彈的竟然這么好,他要付出多少努力,要克服多少困難啊! 而我身體健康家裡有琴,可我怎麼做的呢? 我不願多練琴,遇到困難就逃避,不願克服,結果父母花了錢而我卻沒有什麼收獲,比起劉浩我可真慚愧。劉浩真是我的榜樣,我要向他學習。
在我們生活中,上天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沒有什麼偏心。不管你是殘疾人或是健康人,只要你付出努力就會有收獲。只要你對生活有信心,不放棄,你的生活就一定是充實的。
所以,我以後做什麼事都要堅持,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不低頭。相信只要我付出努力就一定有收獲!以劉浩刻苦精神為榜樣,做一個好學生。
❼ 看勵志電影或紀錄片的讀後感400字
阿甘正傳觀後感
人生就像各種各樣的朱古力,你永遠不會知道那一塊屬於你。」阿甘母親的這一理解,向我們闡明了:每一個人的生命軌跡都是存在,而且是獨一無二的。阿甘,正是聽著這樣的教誨,一步一個腳印地踩出屬於自己的生活的奇跡。從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進入特殊學校,到橄欖球健將,到越戰英雄,到蝦船船長,到跑遍美國,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軀,達到了許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許終其一生也難以企及的高度。
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你都會看到:在廣闊的藍天下,一根輕盈而潔白的羽毛從天而降,緩緩地降落在阿甘的腳下。這其實是影片在暗示: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般純潔,平淡而美麗,那麼,這個人一定是阿甘。
阿甘天生就註定不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但上天又是如此公平,往往,它會令起點不高的人比天生優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認識到生活的真實。幼年的阿甘腿有殘疾,阿甘的母親不得不為兒子套上一個笨重的鐵架子,以輔助行走。放學後,同伴們在路上譏笑他,玩弄他,追趕著扔石頭。女同學珍妮喊道:「阿甘,快跑。」阿甘驚慌,拔腿就想跑,跌倒了掙扎著爬起。漸漸地,鐵架子不在束縛著他,他奔跑如飛。同伴們追不上他,眼睜睜的束手無策。這是阿甘人生中的第一個奇跡。
跑得快真是好世界。憑著驚人的奔跑速度,阿甘進了橄欖球隊,以後又進了大學並最終順利畢業。不久,他參加了越戰。在越南戰場上,阿甘的部隊中了埋伏,一聲撤退令下,阿甘記起珍妮的囑咐:「打不過,就跑。」阿甘於是轉頭就跑。他成了唯一倖免的人。看到這里,觀眾大概都會發笑。阿甘如果不是跑得快,就不可能後來返回去救出負傷的戰友;阿甘如果不回去拯救戰友,那麼阿甘也就不是阿甘了。
阿甘因戰功顯赫而受到總統接見。這是導演為我們准備的一幕喜劇,但我們卻不會為此而覺得誇張,可笑。有的人常感覺生活負擔過重,面前困難重重,因此整天垂頭喪氣,鬱郁不歡。阿甘的信念這樣的單純,目標這樣的清晰,即便先天不足,前有窮山惡水,他也以平常心視之,並最終一一跨過,這並不是說愚人之福,保持這種態度和意志的人,信念能減輕他許多關於生命的重負,而使他達到生命之巔。
阿甘一生中只有一種愛支撐人生,那就是母愛;阿甘一生只愛一個女孩珍妮,除此他永遠心如止水;他可以為了紀念死去的戰友布巴,而干起自己並不熟悉的捕蝦業(僅僅是由於布巴的一句話)。。。。。。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在指引著他,他也只為此而踏實地,不懈地,堅定地奮斗,直到目標的完成,新的目標的出現。沒有單純的抉擇就不會沒有心靈的雜念;而沒有心靈雜念的人,大概才能夠在人生中舉重苦輕。
阿甘的一生中出現了許多奇跡,但這些奇跡沒有、也絕不會引導你去羨慕他,你只會欣賞和阿甘一起的那些歲月、生命和歷史,體味個中的苦甜,以期「跨越缺陷,完美人生」……
好像超過400字了……沒事你再挑挑撿撿……
❽ 寫一篇觀看勵志片的200字觀後感
啊甘真傳是一部勵志片,從他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很多的東西,從阿甘身上有很多的品德:勇敢,誠實,善良,執著,認真,重視感情等。人可能會隨著周圍的環境而改變自己,但是啊甘沒有,不管是變成百萬富豪還是受到很高的榮譽,面對豐富的物質,尊貴的榮譽,這些變化沒有改變他的內心,他還是很純潔,善良。巴布是啊甘最好的朋友,他最大的夢想是有買船捕蝦,可是到最後卻死了,他沒有忘記自己最好朋友的願望,到最後他幫他完成了他一 直想做的事情。對人只懂付出不求回報,也從不介意別人拒絕,他只是豁達、坦盪地面對生活。他把自己僅有的智慧、信念、勇氣集中在一點,他什麼都不顧,只知道憑著直覺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過了兒時同學的歧視、跑過了大學的足球場、跑過了炮火紛飛的越戰泥潭、跑過了乒乓外交的戰場、跑遍了全美國,並且最終跑到了他的終點。
每個看過《阿甘正傳》的人都會從中得到些許感悟: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風搏擊,或隨風飄盪,或翱翔藍天,或墮入深淵……
❾ 勵志電影觀後感500字
看完了《八佰》這部影片,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國民革命軍為守住上海最後一個陣地---四行倉庫,與相差十倍的日本進行血拚。
在這場戰斗之中,僅僅只有四百多人的524團卻要面對30萬日軍。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戰爭,但那四百多人卻讓我們看到中國人誓死保守祖國的心。在這部影片中,沒有主角,但每一個人物都讓我們記憶深刻。
陳樹生,在敵軍的猛烈攻擊下,他選擇在身上綁了七八個爆破彈,視死如歸,沒有絲毫猶豫,義無反顧地跳了下去,與敵軍同歸於盡,他說,必須要有人去打開一個口子。
那一瞬間,我哭了,陳樹生他不是沒有猶豫,他有母親在家,怎麼可能不怕死,但是他沒有選擇,自己的犧牲會帶來更大的勝利。
還有端午,原本只是湖北保安隊的一員,以為來上海只是清理戰場的,一心只想和自己的弟弟小湖北好好活下去,等戰亂結束一起去英國看看。但他為了國旗能夠順利升起,也沖出去英勇殺敵,最終中彈而亡。
整部影片導演並沒有想當然的把主角定為銘記歷史的第八十八師524團團附謝晉元,而是用了一個長的篇幅來描繪524團的戰士形象。
其實在這些人中,大多數都是逃兵,他們一開始並不是我們心中的英雄,遇到危險時,他們會逃會怕死,但正是這種形象,讓我們知道了戰爭的殘酷。
可最後他們不還是站了起來嘛,為了國家的尊嚴,他們不再退縮了,他們站了起來,去和敵人拚命!所以中華兒女都是好樣的,中國必勝!
❿ 勵志電影觀後感
2008年2月4日星期一
《集結號》觀後感
今天下午,我看了著名的國產大片——《集結號》,我被深深的感動了。影片大概內容是這樣的:穀子地所率領的一個連隊(共47人),接受團長的命令在舊煤窯阻擊敵軍,以聽見集結號為撤退的命令。但是,當他們經過浴血奮戰之後,只剩下連長穀子地一個人,他沒有聽見集結號。最後連長穀子地被共產黨的第三野戰軍俘獲。當戰爭結束的時候,大家竟然認為那四十七人不是烈士,而只追他們為失蹤!穀子地感到很氣憤,經過一番感人的努力,穀子地終於找到了那四十七名烈士的遺體,並追封他們為烈士。
看了這部電影,我也被穀子地那執著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住了。如果追溯起這個原因的話,我看只有一條,那就是現在社會中有這樣執著精神的人實在是太少了,在現代社會中有這樣執著精神的人恐怕是只有孩子了。可是就連孩子也不敢這么肯定地說呀!為身摸(錯別字)?這,應該是大人好好反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