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類型 > 電影原野的故事情節分析

電影原野的故事情節分析

發布時間:2022-08-28 13:07:46

Ⅰ 原野是部什麼類型的電視劇好看嗎

電視劇《原野》單從名字來看彷彿大有令人心曠神怡之感,在描寫村寨迤邐風光部分該劇確實也很下心思,但越是景色優美,映襯下的情節就越發晦澀。

由於題材原因,《原野》的受眾並不算廣,但它的豆瓣評分卻足有7.7分,絕不算低,不管喜不喜歡看復仇情節,內心藏有快意恩仇信念的人一定都會為它所深深吸引。

不管怎麼說,《原野》這部劇在我國的電視劇歷史上都應該被算作濃墨重彩的一筆,它的鮮活靈動留給很多年少懵懂時觀看過的人們以深刻印象,看的時候非常過癮,看過還能念念不忘,這樣的好劇著實不該被丟在角落。

Ⅱ 曹禺的《原野》中仇虎的形象意義

仇虎作為一個農民,他身上肩負著的不僅僅時農民對地主的階級仇恨仇,虎死了,復仇的計劃也結束了,但就是在復仇的過程中,對這一飽受著家仇逼迫下,善良的烈火焚燒下的靈魂進行了怎樣的透析與拷問。

仇虎個人的禍福已經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人類的存在,人性的存在。在這里,悲慘的坎坷和幸福的追求幾乎同在。死亡的必然和慾望的追求幾乎同在,萬物存在的奧妙和人類對奧妙的探索幾乎同在。作品指向對人類的終極關懷,並促進人類對自身生存狀態的自覺。

(2)電影原野的故事情節分析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曹禺的劇作《原野》通過一個復仇的命運悲劇故事,深刻地展示出作家對「人生困境」的困惑以及對神秘宇宙的哲學思考。為了戲劇化地傳達這種認識,《原野》借鑒了西方表現主義的藝術手段,參考尤金·奧尼爾的戲劇《瓊斯皇帝》,並結合本民族的欣賞習慣,成功地對戲劇文本的敘述方式進行了新的探索。

另有重慶川劇院近年來重點打造的精品劇目之一《金子》,改編自曹禺先生著名劇作《原野》,在遵循原著精神的基礎上作了必要的調整,以金子的情仇愛恨為主線,將原先的「復仇戲」改編成一部「內心戲」,突出了金子身處漩渦中復雜的內心沖突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

內容簡介;

《原野》的故事是在一連串血海深仇的背景下展開的:仇虎的父親仇榮,被當過軍閥連長的惡霸地主焦閻王活埋,仇家的土地被搶占,仇家的房屋被燒毀,仇虎的妹妹被送進妓院而慘死,仇虎的未婚妻金子也被焦家的兒子焦大星強占,做了「填房」,仇虎自己也被投進了監獄。

作者簡介: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萬家寶,字小石,小名添甲,漢族,祖籍湖北潛江,出生於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國傑出的現代話劇劇作家。

其父曾任總統黎元洪的秘書,後賦閑在家,抑鬱不得志。曹禺幼年喪母,在壓抑的氛圍中長大,個性苦悶而內向。1922年,入讀南開中學,並參加了南開新劇團。

Ⅲ 原野簡介

原野簡介:

《原野》的故事是在一連串血海深仇的背景下展開的仇虎的父親仇榮,被當過軍閥連長的惡霸地主焦閻王活埋。

仇家的土地被搶占,仇家的房屋被燒毀,仇虎的妹妹被送進妓院而慘死,仇虎的未婚妻金子也被焦家的兒子焦大星強占,做了填房,仇虎自己也被投進了監獄。

(3)電影原野的故事情節分析擴展閱讀:

曹禺的劇作《原野》通過一個復仇的命運悲劇故事,深刻地展示出作家對人生困境的困惑以及對神秘宇宙的哲學思考。

為了戲劇化地傳達這種認識,《原野》借鑒了西方表現主義的藝術手段,參考尤金·奧尼爾的戲劇《瓊斯皇帝》,並結合本民族的欣賞習慣,成功地對戲劇文本的敘述方式進行了新的探索。

Ⅳ 原野的故事梗概

原野上,戴著鐐銬的仇虎從囚車上跳下來。他砸開腳銬,准備找害死父親的焦閻王報仇,卻發現焦閻王已死,昔日的戀人金子也嫁給了焦閻王的兒子——自己的朋友大星。大星愛金子卻又懼怕母親,瞎眼的焦母心狠手辣,對金子異常狠毒。仇虎突然出現令焦母十分不安。深夜,仇虎潛入金子房中,表示復仇後就帶她遠走高飛。這時,大星回到家,焦母要他用家法拷打金子,正在他進退兩難時,仇虎大模大樣地闖進來,大星與仇虎對飲,不久爛醉如泥。仇虎以為大星和焦母要加害自己,殺死了軟弱的大星。與此同時,焦母來到仇虎床前,舉起鐵拐打了下去,才發現是自己的孫子睡在那裡。仇虎帶著金子跑了,焦母抱著死去的小孫子在黑暗中呼喊,仇虎陷入了良心的譴責中,甚至出現了幻覺。黑夜中,仇虎和金子在原野上奔跑,最終仇虎以死洗清自己的罪惡,卧軌自盡了。

Ⅳ 《原野》的劇本與人物分析

劇本:

中國北方大地,陰霾密布。在舊中國黑暗統治底層的冤魂發出凄厲的呼喊:「黑啊!恨啊!天啊!冤啊!」

第一幕:

仇虎逃出蹲了8年的監獄,砸碎身上的鐵鏈,回來尋找害得他家破人亡的焦閻王復仇。誰知焦閻王已死,其子焦大星又娶了仇虎青梅竹馬的戀人金子為妻。金子在焦家被壓抑得幾乎窒息,她唱起了詠嘆調《這一天長得永遠過不完》。渴望能像鳥一樣自由飛翔。突然,仇虎出現在了她的面前。

第二幕:

金子與仇虎重敘舊情,過了10天甜蜜的愛情生活,不料被瞎子焦母發現。在焦母的淫威與大星的皮鞭下,金子奮起反抗,仇虎也站在焦母面前,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第三幕:

焦母使用種種手段都不能動搖仇虎「父債子還」的復仇決心,金子卻可憐懦弱的大星。經過一場激烈的內外交織的沖突,仇虎終於殺死了大星,並借焦母之手,殺害了焦家惟一的後代——大星的兒子小黑子。

第四幕:

仇虎與金子逃向那「金子鋪地」的美好地方,黑暗中卻在林子里迷失了方向,仇虎也因殺害無辜而精神崩潰。漫長的黑夜終於過去,當他們聽到充滿希望的火車聲時,偵緝隊卻圍了上來。仇虎囑咐金子「生個兒子為我報仇」,隨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倒下時,他奮力扔掉10天前砸碎的鐵鐐,喊道:「老朋友……我再不會戴上你,再也不!」鐵鐐的巨響在空中回盪。

人物分析:
焦母可以說是劇中唯一的一個反派角色。焦母是個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的代言人,自己同樣也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她對金子的恨,源於對自己兒子大星的愛。然而對大星的愛,卻又是以一種扭曲的、變態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她的命運註定只能是悲劇。所以,她與金子是兩個性格相反的人,一個是充滿生命力的,一個是充滿晦澀的。

Ⅵ 電影中原野的劇情是什麼

故事梗概:

原野上,戴著鐐銬的仇虎從囚車上跳下來。他砸開腳銬,到亂墳岡取出以前埋在那裡的槍,准備回家找焦閻王報仇。

閻王的兒子大星娶了金子為妻。大星愛金子卻又懼怕母親,瞎眼的焦母心狠手辣,對金子異常狠毒。這天金子剛送走大星,仇虎突然出現,仇虎見到昔日戀人卻成為仇人的兒媳,不禁愛恨交加,他表示辦完事後就帶金子遠走高飛。

深夜,仇虎潛入金子房中。大星回來,焦母要他用家法拷打金子。正在他進退兩難時,仇虎大模大樣地闖進來,大星與仇虎對飲,不久爛醉如泥。仇虎回來復仇,孰料焦閻王已死,憤怒之下,殺死了軟弱的大星。

與此同時,焦母來到仇虎床前,舉起鐵拐打了下去,才發現是孫子睡在那裡。仇虎帶著金子跑了,焦母抱著孫子在黑暗中呼喊,引來了偵緝隊。仇虎找不到出路,在黑夜中將匕首插入自己的心中。原野上只剩下金子凄厲的呼喊。

影片陳述了文明之風不曾吹過的原野上,一群被扭曲的人們人性與野性的激烈沖突。它體現了時代的氛圍,刻劃了人物的復雜性,塑造了仇虎這樣充滿矛盾的甚至是分裂的雙重性格的藝術形象,同時也將金子倔強、熱烈、敢愛、敢恨的烈火般的性格烘托出來。

它不是一個復仇故事的簡單演繹,而是善與惡、愛與恨、仇殺與懺悔的交織,深入到了人性撞擊的層次。影片具有一種美的震撼力,透著一股藝術與恐怖融為一體而散發出來的濃重、強烈的「野味兒」。兩位主角的精彩表演,攝影的藝術感和造型把握,均達到較完美的高度。

Ⅶ 曹禺的原野講了什麼

《原野》的故事是在一連串血海深仇的背景下展開的:仇虎的父親仇榮,被當過軍閥連長的惡霸地主焦閻王活埋,仇家的土地被搶占,仇家的房屋被燒毀,仇虎的妹妹被送進妓院而慘死,仇虎的未婚妻金子也被焦家的兒子焦大星強占,做了「填房」,仇虎自己也被投進了監獄。
曹禺敢於將《原野》的背景放在自己並不熟悉的農村,並不是要追隨時代潮流去表現農村中的階級斗爭,而是要借一個發生在農村的具有傳奇性的復仇故事,挖掘一個人在強烈的愛與恨夾擊下豐富而脆弱的內心世界,表現人充滿反抗意識的原始生命力和復仇者的心理變化。因此,作品一開始就將從獄中逃出來復仇的仇虎,置於欲復仇不能,而欲放棄又不甘的尷尬境地。仇虎胸中燃燒著復仇的火焰,然而,害得他家破人亡的罪魁禍首焦閻王已經先他而去,剩下的只是瞎眼的焦母、懦弱的焦大星。

Ⅷ 原野的電影劇情

土豪焦閻王殺害仇虎父母,奪其家產,把仇虎收監,更迫仇虎之妻阿金下嫁兒子焦大星。數年後,仇虎逃獄回鄉報仇,大星不知就裡善待仇虎。雙目失明的大星親母洞識仇虎身份,部署擒拿仇虎,卻誤殺親兒,仇虎、阿金從原野逃亡而去。

Ⅸ 話劇《原野》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

話劇《原野》想告訴讀者人性的復雜、難以琢磨以及現代農村存在的問題,引發讀者的思考。

1、曹禺的《原野》通過一個復仇的命運悲劇故事,深刻地展示出作家對「人生困境」的困惑以及對神秘宇宙的哲學思考。

2、《原野》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表現被壓迫、被摧殘的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向讀者展示了人性的復雜多面性,引發讀者對人性的思考、對中國現代農村生活現狀的思考。

(9)電影原野的故事情節分析擴展閱讀

《原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大師曹禺先生的經典名著。

這部創作於1937年的經典名著,是曹禺先生唯一一部描寫中國農村的作品,其風格顯然不同於他的其他代表作,如《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可以說是曹禺先生寫得最深也最富有爭議,最富有看點的一部好戲。隨著時間的流逝,更顯其經典本色。

這部作品已經和現實主義有了區別。這個冤冤相報、看似簡單的復仇故事,蘊涵著闊大淵深的人物情感並展現出復雜鮮明的人物性格:它不僅僅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表現被壓迫、被摧殘的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更深地發掘了人性的復雜多面性。

為了戲劇化地傳達這種認識,《原野》借鑒了西方表現主義的藝術手段,參考尤金·奧尼爾的戲劇《瓊斯皇帝》,並結合本民族的欣賞習慣,成功地對戲劇文本的敘述方式進行了新的探索。

Ⅹ 《原野》象徵中主義在什麼方面體現 曹禺藝術特徵 分析繁漪人物形象

《雷雨》中"雷雨"的多重象徵意義陳霞(江蘇省常州物資學校,江蘇常州213001)摘要:"雷雨"作為一種以"郁悶,壓抑,觸目驚心''為特徵的意象在《雷雨》中具有多重象徵意義."雷雨,,既是作品人物性格特徵的象徵,也是整個戲劇的氛圍和劇情展開的節奏,更是作品矛盾沖突的特徵.關鍵詞:《雷雨》;"雷雨"意象;象徵意義中閏分類號:106.3文獻標識碼:''''(,213001):,"",,"-"船.."".,.".""'-船.:;"";閱讀曹禺這位現實主義大師的戲劇作品,感受最深的是他象徵手法的運用.例如《雷雨》中的"雷雨",《日出》中的"日出",《北京人》中的"北京人"都是特定意義的象徵.特別是《雷雨》中的"雷雨"更是具有多重象徵意義,正是這特定意象的多重象徵意義,使戲劇的題目與內容,主題與藝術表現手法,人物性格與戲劇氛圍獲得了完美的和諧統一.1曹禺與象徵手法的借鑒運用作為一種特定的文藝思潮流派,象徵主義最先出現於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法國,主要表現於詩歌創作領域,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影響遍及歐洲各國,波及各個藝術門類….五四前後,象徵主義文學傳人了中國.與此同時,中國文壇中也出現了許多運用象徵手法的作品,例如:戴望舒的收稿日期:2005—05—23作者簡介:陳霞(1966一),女,江蘇如皋人,講師,本科.《雨巷》,魯迅的《秋夜》《狂人日記》,郭沫若的《鳳凰涅槊》.曹禺從小愛好文學,讀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1922年他進入天津南開中學,又閱讀了大量的"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作品,他曾說,魯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使他"激動".曹禺1928年升入南開大學政治學系,1929年轉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他大部分時間是在圖書館和書庫里貪婪地研讀著世界名著.曹禺不止一次地說:"外國劇作家對我的創作影響較多的,頭一個是易卜生."易卜生的戲劇表現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明喻,暗喻,象徵手法的運用,使他的劇作搖曳多姿.曹禺沒有學其皮毛,他把易卜生的幾副筆墨諳熟於心,常融合各種藝術技巧,特別善於運用象徵手法,藉助意象把細節的描寫,真實的物象同人物的命運,戲劇的沖突,意境的渲染等都統攝在特定的情景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劇作是《雷雨》"雷雨"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06鉕作為一種以"沉悶,郁熱,極端,壓抑,觸目驚心的總爆發"為特徵的意象在戲劇《雷雨》中具有多重象徵意義的特點,它既代表著自然界的雷雨構成戲劇的氛圍和劇情展開的節奏,又是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潮汐和激盪,它為作家雷雨般的熱情構築了情景交融的詩意境界.2"雷雨"體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徵《雷雨》中繁漪和魯大海的性格是最具"雷雨"特徵的2.繁漪極端,徹底,敢愛敢恨,有那種可以摧毀一切的原始的"蠻力".她素來有些陰鷙怪異,時而斂聲息氣,時而瘋狂爆發,她可以說是"雷雨"的化身.她敢說敢做敢愛敢恨毫無顧忌,她的語言像犀利的刀,像鋒利的劍,尖刻辛辣,痛快淋漓.她愛周萍便不顧一切,把生命,名譽整個交給了周萍.可當周萍背叛她時,她亦不惜一切代價不擇一切手段加以報復.為了破壞四風與周萍的關系,她先是想借四鳳之母魯侍萍帶走魯四風,後在杏花巷周萍與四鳳幽會時,她竟然將周萍能逃走的唯一窗戶關死,想借魯大海之手置周萍於死地.暴風雨之夜,周萍決定帶四鳳離開將大門鎖住,叫來周朴園,迫使所有的人面對面地站到一起.於是所有人物間的關系,一切最殘酷的事實被揭開了,最後魚死網破,三死一跑一瘋一呆.她那畸形的愛情,慾望的沖動,都裹挾著一種閃電雷鳴般的突發性和猛烈性,再沒有比從愛到嫉妒到破壞更直更窄的路了.她的痛苦最深,渴望最強,所以爆發得最疾,最猛,就象"雷雨".魯大海身上最鮮明的性格特徵是與邪惡作斗爭的清醒與嫉惡如仇.他有著強烈的階級意識,在他心目中,富人與窮人,剝削者和被剝削者之間天然地橫著一條不可跨越的溝壑.他性格粗獷,直率,自信和實際,他是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他領導工人罷工,不為利誘,不畏威嚇.魯大海有可貴的階級立場,不屈的斗爭精神和對資本家清醒而深刻的認識,魯大海這種毫不畏懼,敢說敢做,雷厲風行的性格正如"雷雨".3"雷雨"在藝術表現中的作用"雷雨"作為一種特定意象的象徵意義不僅體現在人物的性格特徵上,而且也體現在作品的藝術表現手法上.3.1"雷雨"是整個戲劇的氛圍和劇情展開的節奏劇作開始於雷雨前的背景下.第一幕交待:"這是十年前一個夏天的上午…'屋中很氣悶……是將要落暴雨的神氣".作品交待故事發生所處的自然環境——氣悶郁熱的雷雨前,而且這種雷雨氛圍伴隨著整個戲劇.不僅自然環境處在雷雨前的郁悶之中,而且人文環境亦如此,周魯兩家平靜圓滿的外表下隱藏著無數的矛盾和巨大的災難,必將醞釀著一場暴風驟雨,電閃雷鳴,而且這種環境氛圍伴隨整個劇作."屋中很氣悶……是將要落暴雨的神氣"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劇作開始了第一幕.周萍與周繁漪的亂倫,周萍,周沖和四風之間的愛情糾葛,魯大海與周朴園的勢不兩立,特別是"喝葯"一場戲驚心動魄,家庭成員對周朴園專橫,霸道敢怒而不敢言的不正常關系預示一場暴風驟雨在所難免,這是全劇的引子,與自然界的雷雨一樣,周家的暴風雨正在醞釀中."午飯後,天氣很陰沉……使人成為煩燥的人".第二幕周繁漪為留住周萍威逼利誘,並找來四鳳之母魯侍萍,希望魯侍萍將四鳳帶走以絕周萍的後路,而魯侍萍卻是周朴園3年前拋棄的前妻,周萍的生母.魯侍萍與周朴園意外相遇,30年的愛恨情仇聚焦於這意外的一瞬間,失散了30年的親人相見,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子之間欲認不能欲罷不忍,愛也不能,恨亦不能.暴雨前隱隱雷聲,使矛盾進一步明朗,沖突進一步激化,劇情進一步向前推進."雖然方才落了一陣暴雨……狂雨就快來了".隨著暴風暴雨的即將來臨,劇情更進一步向前推進,杏花巷"發誓"一幕預示矛盾已進入白熱化,一觸即發.繁漪圍堵周萍,欲置周萍於死地,說明她已作困獸之斗,大有不拼個魚死網破誓不休之意.同時,周魯之間的階級矛盾更明顯地表現為勢不兩立,不可調和.第四幕 劇名劇作以「日出」命題。它既是浩浩盪盪的大時代的光明與力量的象徵,又是對生活在黑暗中的沒有光明的前途的劇中人物的一種反襯。
寂靜的暮色,怪相的黑雲遮住了天,蒼蒼茫茫的原野中,巨大的灰色枕木靜靜地躺著,隨著一聲長長的火車汽笛聲,枕木開始慢慢的顫動,一根、二根、三根……,那也許是希望,也許是險惡,也許是反抗,也許是憂郁,《原野》就在這樣的氣氛中拉開了序幕。那原始的氛圍,沉鬱的土地以及扭曲的人性,特別是第三幕陰森恐怖的冥幽世界的出現,使《原野》全劇籠罩著厚重的神秘色彩。本文試圖透過劇中隨處可見的象徵意象的表面,撩開這層神秘的面紗,窺見曹禺這位戲劇大師在本劇中的創作理念。

《原野》中的象徵意象隨處可見。當然,象徵意象的點染是非具象的,劇中依慣例也沒有旁白、獨白,面對神秘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這恰恰給了讀者和觀眾以無限思考和感受的空間,從而超越故事情節本身的描述,以品味悲劇的真意所在。

首先,劇本中前後一再出現兩個象徵性意象:火車及鐵鐐:在那「林外迅疾地賓士」[1]、一直通向「無邊」的火車,寄託著「受迫害最深的人」――劇本主人公仇虎和金子的「心」 「飛」向「黃金鋪的地方」的美好追求;而「鐵鐐」則象徵著永遠掙脫不了的受奴役的命運。劇作家一再從現實生活中強烈地感受到:人對理想的自由生活的追求,總是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束縛著,桎梏著,這之間形成一種矛盾。作家懷著郁悶、痛苦焦灼的心情探求著:這是怎樣的「無形力量?也許作者在理論上無法作出明確的概括,他將自己的主觀見解隱藏在人物的刻畫上,戲劇的沖突中,他善於「展示」,讀者會從劇作家的形象中得出自己的結論。於是,人們從《原野》里充滿生命力的仇虎和金子的「復仇」――實質是對被奴役命運的掙扎與反抗中,發現了統治農村幾千年的封建宗法思想的陰影與「鐵鐐」:他們必須「復仇」,因為「子不報父仇,大逆不道」;他們必須殺死無辜的焦閻王的兒子焦大星,因為「父債子還」是「天經地義」;他們必須謀害焦閻王的孫子小黑子,因為「斷子絕孫」才是最大的「復仇」;但「惡有惡報」的報應觀念卻像沉重的鐵鐐一般緊緊桎梏著他們,使他們最後陷入了精神崩潰的邊緣。顯然,這種無以擺脫的封建宗法思想的「鐐銬」,才是這對「受迫害最深」的盲目的復仇者不可能獲得真正自由的「更內核的原因」。

其次,沉鬱的大地,莽莽蒼蒼、無邊無際的「原野」本身就使人嗅到一股濃烈的原始、貧瘠而又肅殺的愚頑之氣,而從小便被這種強大的「地氣」「滋養」著的仇虎又如何能擺脫已經浸透到骨子裡的蠻荒與蒙昧呢?因此,劇目「原野」本身就預示了這個復仇的故事註定是個悲劇。當戲劇的第一幕剛剛拉開的時候,仇虎已經在焦家等待大星十天了。與其說這十天是等待還不如說是抉擇。作為獵人的仇虎已然別無選擇地端起了復仇的槍,也瞄準了他的「獵物」,可想到槍響後即將面對的「血淋淋」,他的手連同他的心都在顫抖。他困惑、矛盾、痛苦、彷徨,了解他的金子一語中的:「你的手下不去」,這更令他焦躁不安:一邊是家族的血海深仇令他無法推卸復仇的責任,一邊是牽累善良而又無辜的兒時夥伴令他於心難安,畢竟大星除了是「閻王的兒子」之外,再無一點過錯。「他連一個螞蟻都不肯踩」,「他從前看我像他的親哥哥」,這些都是仇虎不能不承認的客觀事實。 然而,復仇似一支無形又有力的手,推動著他只能走這條不歸路。為了尋找心理上的平衡,消除一直擾亂他心境的罪惡感,仇虎只好設計大星。「我現在想,想著怎麼先叫大星動了手,他先動了手,那就怪不得我了。」他耍出潑皮無賴的手段,用自己與金子的私情來刺傷大星,怎奈懦弱到了頂點的大星竟然忍受了他這種公然踐踏自己男性尊嚴的行徑,使仇虎只有主動砍下這一刀。這一刀終於是砍下去了,可仇虎用仇恨支撐起來的精神大廈也在這一刀落下的同時頃刻間瓦解了,還沒等到他品嘗夢想已久的快意與輕松,人已「似中了魔」:「我的手,我的手。我殺過人,多少人我殺過,可是這一雙手頭一次是這么發抖。」「血洗得掉,這『心』,跟誰能夠洗得明白。」如果說之前的這種完全出於直覺而非理性的罪惡感還有復仇的意念在消解的話,那麼此刻則完全地左右了他的整個魂靈,終於使他在逃亡的黑林子里出現了幻覺。仇虎是個農民,是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在他的思想意識中存在封建迷信的觀念是非常正常的。他害怕沾滿血腥的自己死後下地獄受煎熬,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直覺反應,可越是怕就越是會在頭腦和意識中出現,這也符合人之常情。因此,第三幕牛頭馬面、陰曹地府的出現很顯然是劇情發展的必然。仇虎竭力在閻王面前申訴自己的冤讎,以求寬恕,這恰恰說明仇虎的潛意識當中是判定自己有罪的。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仇虎那麼懼怕焦母的叫魂聲和廟里的鼓聲,並沒命地想逃脫它們的追逐,因為聲音喚起了他內心對自己與閻王無異的罪惡的譴責與悔恨。

第三,我們來看一看陳設並不復雜的焦家,這個凝聚了仇虎滿腔仇恨的小空間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封建社會的縮影。掛在正屋牆上的「是一幀巨闊、油膩的焦閻王半身像,穿著連長的武裝,濃眉,凶惡的眼,鷹鉤鼻,整齊的髭須,彷彿和善的微笑著,而滿臉殺氣」,焦閻王身穿軍裝、滿臉殺氣的畫像,象徵著這個罪惡的幽靈不僅繁殖著罪惡,也始終主宰著這黑暗的世界。它使滿懷著一腔復仇希望的仇虎不斷受著他無形的譏諷和精神折磨。這是否意味著仇虎以一介莽夫之力與殘酷的封建統治者較量根本就是一種妄想呢?或者就是以卵擊石。也正是他嘲弄般的審視,才使得不甘認輸的仇虎不得不重新確定復仇的對象,導致了新的悲劇的上演。還有一個不容輕視的小道具便是屋子左面供奉的神龕,「左門旁立一張黑香案,上面供著猙獰可怖、三首六臂金眼的菩薩……現在香爐里燃著半股將盡的香,火熊熊燃,黑臉的菩薩照的油亮油亮的」,它把一切的封建精神統治及其孕育出的愚昧、迷信具象化了。正是在這千百年「香氣」的熏染中,統治階級禁錮了人的靈魂,即使有的人思想中進發出了抗爭的火花,也常常會因無法辨識正確的方向而遭禁錮。我們從仇虎在瞬間迷惘之後選擇了與閻王一樣的斷其子孫以絕其家族命脈的復仇手段,而作為封建統治衛道士的焦母一下子便確定仇虎新的復仇對象會是自己的兒子,便可體會出其毒害之深。因為無論是統治者還是反抗者,他們的思維居然都定勢在斷子絕孫這個傳統的中國封建宗法倫理觀念上。

第四,第三幕出現的「頭頂平天冠,兩手捧著玉笏的黑臉」的閻羅王、「披帶青紗,烏冠插著黑翅」的判官以及牛首馬面、青面小鬼等構成的幻覺世界的恐怖情景,它正是現實黑暗、殘酷的活寫真。他們顛倒是非,混淆黑白,把被焦閻王逼死的仇父,賣到妓院、懸梁自盡的妹妹判成上刀山、下地獄,而判罪魁禍首的焦閻王上了天堂。仇虎對閻羅王不公的控訴,就是對現實世界不公的控訴;他對閻羅世界法律的揭露,也正是批判著現實世界的法律。作者採用這樣非現實的象徵手法,是藉以反映被壓迫者痛苦萬分的心聲,寫出現實壓迫的橫暴。正如魯迅先生在《何典》中所說:「作者便在死的鬼通符和鬼打牆中,展示了活的人間相,或者也可以說是將活的人間相,都看作了死的鬼畫符和鬼打牆。」[2]它有著「現世相的神髓」,使仇虎的悲劇有一種不得沖出重圍和不可擺脫的歷史真實的意味。並且,也正是在這一幕里,我們得以一點點、一步步地跨進了仇虎的潛意識世界,與他的心靈貼近,以探究復仇後的靈魂為什麼依舊流血流淚為切入點,向曹禺的創作理念進行更深層次的追索與探深,把現實的意義加濃加重。

在《原野》中,象徵意象的應用似乎使《原野》這個現實生活中確有的農民復仇故事遠離了現實,變得離奇而又飄忽,於是自《原野》問世以來,招致了人們的一些誤解、誤讀,但它卻加深了人們探求神秘的興趣,同時它還給了我們另外一個啟示,那就是:單純地、絕對地以現實主義角度審視《原野》,並不能直接逼近這部劇作的核心與實質問題,更不利於促進研究向作家作品本位的回歸,而只能局限於外在的分解。而要求一個作家一味遵從或保持現實主義的風格既不合理也不公平,更會扼制對新手法的運用和新理念的探討。

我們既不能絕對地以現實主義角度審視《原野》,更不能絕對地以階級斗爭(農民對地主的斗爭)角度來審視《原野》。長期以來,在文藝批評中有一種誤解,認為反映農民對地主斗爭的作品才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其實,這是一種對歷史和現實的誤讀。階級斗爭化僅是歷史和現實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遠遠不是全部。《原野》本質上不是寫的農民與地主的斗爭,因為仇家按照經濟地位來說,在遭受焦家迫害之前和焦家相當,至少不必焦家差,是焦閻王覬覦焦家的一片好田地,他才利用自己當軍閥連長的特權,害得仇家家破人亡。這里寫的是全人類的共同弱點:嫉妒、野蠻的佔有、陰謀詭計的實施等等。而仇虎在斗爭之後的強烈地復仇也是具有全人類的共同弱點性質:父債子還,讓對方斷子絕孫,從而傷害無辜及幼小。這樣看來,《原野》最大的特點是突破了階級斗爭的模式,廓大到了觸及全人類共同人性批判的高度,具有對人類生存生命狀態終極關懷和追問的性質,它的隱形理念是在批判全人類的共同弱點的同時,從反面映照出尋覓最佳人性,設計最美生存狀態的需求,具有無限大的悲憫意識。長期以來,人們不但從階級斗爭的角度來剖析《原野》從而對它產生了誤解和誤讀,而且對它的隱形的尋覓最佳人性、設計最美生存狀態的審美追求的漠視。由此可見,我們批評家的膚淺和拘囿。為了配合作家這種創作理念契合審美理想,他用象徵手法來作為這個劇本的外在形式。在我看來,這兩者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使得《原野》成為從內容到形式高度統一的傳世之作。如果這個劇本單純地解讀農民對地主的斗爭,那麼,象徵手法的運用,便成為事實上的不可能,即使勉強運用,也會使兩者剝離。長期以來,我國的文學創作在使用象徵手法上,存在一些偏頗,象徵成為一種比喻,它太實太直接,太具象。而使用哲理的、抽象的象徵手法則成為一種不成文的禁區,這是由於太絕對的現實主義,太絕對的表現階級斗爭的時代風尚決定的。曹禺的《原野》則成為另類,他上升到哲理的、抽象的象徵高度,這是鶴立雞群的作品,雖然招致一些誤解、誤讀,但最終證明,它是同類作品的佼佼者!今天該是揭開它神秘面紗的時候了。

閱讀全文

與電影原野的故事情節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20年特工電影有哪些 瀏覽:991
國產電影app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14
電視跟電影投屏哪個刺激眼睛 瀏覽:527
一部電影由四個故事 瀏覽:659
最喜歡的電影手抄報英語 瀏覽:611
電影怎麼選擇素材 瀏覽:649
沈騰演搞笑電影 瀏覽:8
小兵張嘎書的電影人物介紹 瀏覽:646
什麼電影最好看前三名 瀏覽:894
2016春節兒童電影 瀏覽:648
印度aj人物是哪部電影 瀏覽:369
短電影剪輯恐怖 瀏覽:46
一個學生會隱身的電影 瀏覽:668
你最喜歡的電影作文英語高中 瀏覽:870
韓國慰安婦電影有哪些 瀏覽:977
有什麼好看的卡通電影 瀏覽:450
動物電影怎麼拍 瀏覽:67
香港穿梭陰陽界電影完整版 瀏覽:808
蜂鳥韓國電影中文字幕 瀏覽:162
阿詩瑪老電影全集 瀏覽: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