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中國第一位女導演王蘋執導的影片是什麼,被譽為新中國的一縷溫柔
新中國第一位女導演王蘋執導的影片《柳堡的故事》,被譽為新中國的一縷溫柔。
王蘋(1916-1990),導演,原名王光珍,回族,江蘇江寧縣人,生於南京。1934年加入左翼戲劇聯盟南京分盟,1935年進入西北影業公司當演員,演出第一部影片《無限生涯》。「七·七」事變後,先後在《春寒》、《霧重慶》、《家》、《清明前後》、《大雷雨》、《民族英雄》等數十部影片中扮演角色。其後又參加了《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八千里路雲和月》、《麗人行》等影片中的演出。解放後王萍參與八一電影製片廠的籌建工作,因拍攝軍事教育片《河川進攻》而成為新中國第一位電影女導演。1957年她獨立導演了第一部故事片《柳堡的故事》產生了極大的社會反響,其後導演的故事片《槐樹庄》、《永不消逝的電波》、《霓虹燈下的哨兵》等都是中國電影的經典之作。她還執導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影片《東方紅》,並任我國第二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影片《中國革命之歌》的總導演。曾獲得第六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並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⑵ 電影《柳堡的故事》的主題曲九九艷陽天原唱是誰
《九九艷陽天》的原唱是禹鼎、潘文林、呼延生、孫佩華。
九九艷陽天
歌曲原唱:禹鼎,潘文林,呼延生,孫佩華
填 詞:胡石言,黃宗江
譜 曲:高如星
九九那個艷陽天來喲,十八歲的哥哥呀坐在河邊
東風呀吹得那個風車兒轉哪,蠶豆花兒香啊麥苗兒鮮
風車呀風車那個咿呀呀地個唱呀,小哥哥為什麼呀不開言
九九那個艷陽天來喲,十八歲的哥哥呀想把軍來參
風車呀跟著那個東風轉哪,哥哥惦記著呀小英蓮
風向呀不定那個車難轉哪,決心沒有下呀怎麼開言
九九那個艷陽天來喲,十八歲的哥哥呀想把軍來參
風車呀跟著那個東風轉哪,哥哥惦記著呀小英蓮
風向呀不定那個車難轉哪,決心沒有下呀怎麼開言
九九那個艷陽天來喲,十八歲的哥哥呀告訴小英蓮
這一去呀翻山又過海呀,這一去三年兩載呀不回還
這一去呀槍如林彈如雨呀,這一去革命勝利呀再相見
九九那個艷陽天來喲,十八歲的哥哥呀細聽我小英蓮
哪怕你一去呀千萬里呀,哪怕你十年八載呀不回還
只要你不把我英蓮忘呀,只要你胸佩紅花呀回家轉
啊……啊……啊……
《九九艷陽天》是1957年電影《柳堡的故事》中的插曲,由胡石言、黃宗江作詞,高如星作曲,禹鼎、潘文林、呼延生、孫佩華演唱。
《九九艷陽天》是高如星24歲時為《柳堡的故事》寫的插曲,歌曲描寫了冬九九結束時的初春美麗景色。電影寫出了愛情與軍規的矛盾,所以遭到了批判。60年代初,政治氣候有所回暖,本子就拍成了電影,但在「文革」前夜又遭到批判。
這部電影與《北國江南》一起成了政治氣候的風向標。「文革」時,造反派對高如星突擊審訊,威逼高如星交代「蘇修特務」罪行,交代寫《九九艷陽天》靡靡之音的罪惡目的。高如星拒不認罪,肋骨被打斷插進肺里,不久肺部感染化膿,創傷部位發生癌變。
《九九艷陽天》是超越一般電影的插曲,歌曲描寫了冬九九結束時的初春美麗景色,成為純朴、真摯、纏綿愛情的象徵。而且歌曲結構簡單,通俗上口,電影放映過程猶如起了教唱作用,觀眾看完電影差不多就可以背唱下來。 這首膾炙人口、流傳廣泛的電影歌曲,其歌詞大量運用了民間的素材和民歌中賦比興、問答和重復等表現手法,讓整首歌曲充滿活潑的生命力,有著堅實的生活基礎。
⑶ 《柳堡的故事》的女導演是誰
《柳堡的故事》的女導演是王蘋。
1957年,由其執導的愛情電影《柳堡的故事》上映,該片改編自胡石言的同名小說。1958年,執導劇情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該片以李白烈士的事跡為原型,講述了中共黨員李俠潛伏在敵占區,為革命事業奉獻出生命的故事。
人物介紹
王蘋(1916年9月2日—1990年12月28日),原名王光珍,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中國內地導演,畢業於南京中等高中師范科。中國第三代電影導演,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電影女導演。
1935年,出演個人首部電影《無限生涯》。1937年,參加抗日救亡演劇一隊,先後在重慶、上海、香港、昆明等地演出了《春寒》、《霧重慶》等劇。
1949年入東北電影製片廠任演員。1950年在解放軍政治部文化部電影處工作。1952年入八一電影製片廠,成為新中國第一位電影女導演。曾執導《河川進攻》等軍教片。
⑷ 柳堡的故事什麼時候拍的
《柳堡的故事》拍攝於1957年。
《柳堡的故事》對於老一輩電影觀眾來說,是一部非常令人回味的影片。這部描寫男女愛情的軍事題材作品在那個時代不多見,也很難得。
《柳堡的故事》是軍旅作家石言創作的小說。寫的是:抗戰時期,新四軍進駐一個名叫柳堡的村子,村裡有一位漂亮的女孩子叫二妹子。一位名叫李進的新四軍副班長住進她家後與二妹子產生了感情,兩人的事後來被領導發現了。
按照部隊紀律戰士是不允許談戀愛的,李進在指導員的開導下只好服從命令,暫時中斷了與二妹子的聯系。不久,部隊上前線,李進與二妹子將愛深深地埋在心底,忍痛分手。
幾年後李進所在部隊又經此地,已經升為連長的他去找二妹子,得知二妹子自部隊走後參加了游擊隊,還入了黨,成為一名幹部,並且一直在等著他。兩人在當年約會的地方又重逢了。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
⑸ 《柳堡的故事》女導演是誰
柳堡的故事導演:王蘋。
王蘋(1916年9月2日—1990年12月28日),原名王光珍,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中國內地導演,畢業於南京中等高中師范科。
1935年,出演個人首部電影《無限生涯》。1947年,參演劇情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1956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沖破黎明前的黑暗》。1966年,執導舞台藝術片《青春紅似火》。1968年,擔任武俠電影《笑面俠》的助理導演。
《柳堡的故事》簡介:
《柳堡的故事》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攝制、王蘋執導,廖有梁、陶玉玲等人主演的愛情片,於1957年上映。
田學英(二妹子)演員陶玉玲淳樸、能幹、有一雙水汪汪大眼睛的美麗姑娘,對借住在她家的李進充滿純真的感情。多年來,她和父親受盡了惡霸地主的欺壓,惡霸劉鬍子不但把她姐姐活活折磨死,還要霸佔她。為了能擺脫厄運,她大膽地向李進求助,希望能解救她們一家。
⑹ 電影《劉堡的故事》主題曲是什麼_
歌曲名字叫做《九九艷陽天》。
作曲:高如星
作詞:胡石言、黃宗江
演唱:張也、閻維文
歌詞如下:
九九那個艷陽天來喲,十八歲的哥哥坐在河邊,
東風呀吹得那個風車轉哪,蠶豆花兒香呀,麥苗兒鮮,
風車呀風車,那個依呀呀地唱哪,
小哥哥為什麼呀,不開言,
九九那個艷陽天來喲,十八歲的哥哥想把軍來參,
風車呀跟著那個東風轉,哥哥惦記著呀小英蓮,
風向不定那個車難轉,決心沒有下呀怎麼開言,
九九那個艷陽天來喲,十八歲的哥哥告訴小英蓮,
這一去翻山又過海呀,這一去三年兩載呀不回還,
這一去呀槍如林彈如雨呀,這一去革命勝利呀再相見,
九九那個艷陽天來喲,十八歲的哥哥細聽我小英蓮,
哪怕你一去呀千萬里呀,哪怕你十年八載不回還,
只要你不把我英蓮(哥哥)忘呀,等待你(我)胸佩紅花呀回家轉,
只要你不把我英蓮(哥哥)忘呀,等待你(我)胸佩紅花呀回家轉,
九九那個艷陽天來喲,十八歲的哥哥細聽我小英蓮,
哪怕你一去呀千萬里呀,哪怕你十年八載不回還,
只要你不把我英蓮(哥哥)忘呀,等待你(我)胸佩紅花呀回家轉,
只要你不把我英蓮(哥哥)忘呀,等待你(我)胸佩紅花呀回家轉。
(6)1957年電影柳堡的故事擴展閱讀:
《九九艷陽天》是由張也、閻維文演唱的一首歌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老情歌》中,發行於1995年1月1日。
該歌曲其它版本:
宋祖英 、呂繼宏版《九九艷陽天》是由宋祖英 、呂繼宏演唱的一首歌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無限感激》中,發行於2000年1月8日。
⑺ 《柳堡的故事》女導演是誰
《柳堡的故事》女導演王蘋。
王蘋原名王光珍,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1935年,出演個人首部電影《無限生涯》。1947年,參演劇情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1953年,執導軍教紀錄片《河川進攻》。1956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沖破黎明前的黑暗》。1957年,由其執導的愛情電影《柳堡的故事》上映。
人物評價:
王蘋的創作量很大,她的作品顯示出一 種內外融匯貫通的立場,一種特定文化氛圍的規范,一種社會理想的風格表徵。如果說在謝鐵驪或謝晉的影片中還可以發覺心理和意識的動機,那麼王蘋的電影則主要是熱情的頌揚和溫柔的呼喚。
與其說她深刻,不如說她是執著,在她的藝術世界中,難以找尋繁復的痕跡,而更多的是簡單和明快。她依賴那種切實可感的隱喻喚起觀眾的想像,並在直白的鏡語中揉進溫馨而舒緩的色彩,她把政治信仰和個人藝術品味巧妙地熔於一爐,鑄就出某種坦誠而直率、流暢而曉白的藝術風格。
⑻ 柳堡的故事的影片評價
影片《柳堡的故事》是石言、黃宗江根據石言的同名小說改編,是新中國電影罕見的描寫現役軍人的愛情故事影片,可謂打破了當時的禁區。影片的新穎之處在於,在描寫戰爭時期的軍人生活的影片中不著重大規模戰斗的描寫、而著重寫軍隊的休整和軍人的個人情感生活;寫年輕人兒女情長而又不失其革命軍人的英雄本色。在戰爭敘事中融入溫馨的愛情場景,是影片至今魅力不衰的奧秘。導演王蘋以女性化的視聽語言,述說了一段兵民之間的經歷,從而使人們對戰爭歷史的追憶平添出一份浪漫和溫馨。《柳堡的故事》突出了優美的人物形象,突出了蘇北水鄉的風車、楊柳、板橋、輕舟的優美畫面,加上影片的主題歌《九九艷陽天》大膽的愛情歌唱和電影音樂的委婉多情的旋律,極具優美動人的抒情效果,讓人心曠神怡,且久久縈繞不去。影片的女主演陶玉玲雖是第一次登上電影銀幕,但卻把二妹子這一角色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表現得十分細膩動人、清新可感。陶玉玲的東方式的秀媚,或者說是東方式的柔婉,最能打動中國電影觀眾的審美心弦。影片映出後,陶玉玲頓成閃亮明星,成為一個時代的美麗與情感的不能言宣的象徵和許多中國男觀眾的審美典範和夢中情人。
1957年《柳堡的故事》:展現戰爭中的愛情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電影創作中,敘述愛情大多是為了革命理念而服務,超越階級的愛情很難被表現,愛情這個純粹的主題一度被革命的激情洪流所放逐。還好在1957年,我們等來了《柳堡的故事》,即使對它的記憶已感到模糊,但是那首關於愛情的《九九艷陽天》依然在如今婉轉回繞,關於愛情的一種陽光而健康的感覺似乎也隨著這首歌而流傳下來。《柳堡的故事》的導演王蘋是新中國第一位女導演,由一位女性譜寫出一曲戰爭背景下的愛情贊歌,似乎也並非偶然。
影片開始於蘇聯經典畫法模樣的樹木,房屋和河流,天空布滿雲朵。那個旋律漸漸響起,終於在戰士為田老頭修葺房屋的時候響亮起來。「九九那個艷陽天呀咦唉喲,十八歲的哥哥呀坐在河邊,東風吹得風車兒轉啊,蠶豆花兒香啊麥苗兒鮮……」許多人或許已經記不清《柳堡的故事》了,這首歌卻是忘不掉,戰爭年代的情歌要麼沒有,要麼就如此深情。
在中國早先的電影里,愛情與戰爭的聯姻從來做不到平起平坐,多數時候是被擠壓,然後迴避開,在最後有一個用於安慰的孱弱交代。愛情遇到戰爭,有點兒秀才遇見兵。這和西方的處理恰恰相反,他們的戰爭是個挑選的極端環境,要講的是關於「人」的故事。或許戰爭對我們這個民族來說是一個無法釋懷的話題,解放勞苦大眾的心思太過剛猛,哪容得兒女情長?不知過了多久,人們漸漸從戰爭的傷痛中鎮定下來,發現還有些柔軟的東西值得去拾起。《柳堡的故事》就在這個漸變的途中開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了。副班長和二妹子從一見面四目相觸就有了一個心中的認定,真是目光里的愛情!二妹子給副班長倒水,燙得副班長跳起來又死捧著那個杯子,嘴裡連忙說著沒事沒事,心裡樂開了花。飛一般的鏡頭,波瀾壯闊的心緒,觀眾每每看到這里都樂出了聲兒。還有二妹子讓小牛捎信兒約副班長到小橋那邊去,副班長高興得不知怎麼好了,咧著嘴到旁邊做了一套單杠,無拘無束的愉悅!所有這些都是關於愛情本身的,直接得像個可愛的孩子!
可是戰爭中的愛情依舊是別樣的。二班長打破重重誤會,把二妹子從逼婚的劉鬍子手中救出來,這算是全片最緊張的部分了。不能只是瞬間的吸引,還是需要完成拯救才可以託付終身的嘛。就在覺得可以有所進展的時候,部隊在上級的指示下轉移了,二班長走在隊伍里連頭都沒回一下。「荒煙漫草的年頭就連分手都很沉默」。於是故事被拖延了,五年之後,戰功卓著的副班長已經當了連長,行軍再次路過柳堡。二妹子也成長為村裡的支書,兩人在成分上也更靠近了。相見在河邊,終成眷屬!於是歌聲驟起,世界都變得酣暢淋漓了!
男人是要實刀實槍的去拼江山,流血殺敵。女人更善於撫平戰爭的創傷,把人們從緊張的狀態下解救出來,恢復到一個正常的感情。《柳堡的故事》是一部十分細膩的電影,它的行船能讓人感受到水流,非常有質感,非常有女人味!不知道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有多少隱秘的愛情故事,在我們已經不需要迴避的時候,發自內心的敬重那些敢於打開禁忌的人們,我們後輩也得以有機會在這個晴天里談些愛情。
⑼ 《柳堡的故事》演員表是什麼
《柳堡的故事》演員表如下:
《柳堡的故事》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攝制、王蘋執導,廖有梁、陶玉玲等人主演的愛情片,於1957年上映。
該片改編自胡石言的同名小說,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某連的副班長李進與少女二妹子產生了純潔的愛情,經過指導員的幫助教育,他們暫時擱置兒女情長,積極投身於革命斗爭。
劇情簡介
1949年,解放軍某團南下,途經景色秀美的蘇北柳堡村,政治部主任宋偉故地重遊,憶起了一段往事。
1944年春,宋偉在新四軍某部二連當指導員,他們連開到柳堡村一帶練兵整訓。這里是新區,由於敵人的誹謗宣傳,開始時群眾還躲避著部隊,新四軍戰士馬上展開愛民工作,幫助群眾掃院子、擔水、修房子、插秧等。
四班住在勤勞善良而又膽小怕事的田老頭家裡。田老頭有一個年輕漂亮的女兒二妹子和一個天真活潑的小兒子小牛。這個普通的農民和中國廣大農民一樣在三座大山的壓榨下生活著,有一肚子辛酸淚。
⑽ 柳堡的故事拍攝於哪一年
《柳堡的故事》拍攝於1957年。
黃宗江從1950年就開始根據胡石言的小說改編電影劇本,期間黃宗江與胡石言綜合各方面的意見進行反復修改,到1956年的年底劇本才正式通過。1957年,影片確定拍攝,王蘋被指定為該片導演。至於男主人公李進,王蘋覺得這個人物是江南人,要秀氣一點,有知識分子味道,她選擇了在南京軍區文工團當舞蹈演員的李進,當時他的年紀比陶玉玲還小幾歲。
《柳堡的故事》的布景製作
二妹子與李進河邊月下約會的戲,因為膠片感光度低,只能在攝影棚內搭景拍攝。導演要求一定要有小河,有月光,水要活,河裡要有月光的倒影。然而,當時中國電影技術投備幾乎是一窮二白,攝影棚里沒有背景投放設備,也沒有水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