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修行人一絲貪戀念頭都不能有,佛教網
為什麼修行人一絲貪戀念頭都不能有
以上貪欲的業相,貪欲圓滿的相,種種不圓滿貪欲的相,學習時,如果不反觀自心,只是字面上記憶宣說,那就和修行無關。上面講過一切佛語、菩薩語都是指示修行的教授,如果聞思此事,修行彼事,那就成了聞思和修行脫離,這樣聽聞,得不到真實受用。正確的方法應當是一切言教聽受之後,就要返觀自心、消歸自心,這樣對治,才能學一分,就以一分離過增德。譬如這一段講了貪欲種種的差別相,實際上都是直接指我們內心貪欲的相狀,古人說:「愛不重不生娑婆」,我們生於娑婆,必定是有貪欲,只不過所貪之境有所不同,凡夫心中沒有貪欲是不可能的,因此這段的學習就很重要。我們對照論文,應當返觀自心,自己哪方面有貪欲,是貪名聲?還是貪利養?貪恭敬?貪異性?貪財物?或者貪後世升天?這些要一一檢查,如果一天之中貪心等惡念多,就是墮落惡趣的前相,不及時遣除,後果不堪設想。
學習貪心圓滿的五相,應當把握一個要點,就是一切業都是從心而生,一念微細之間不知防犯,就會發展成嚴重的障礙。所以起心動念時,就要看牢,如果不能觀照,習氣一增上,心態會逐漸轉變。譬如對小車、洋房等外物有耽著心,習氣增上就會逐漸發展成有貪婪心、有饕餮心、有謀略心、有覆蔽心,貪以成性就會淪為不知羞恥、不知出離的心態,這樣成為貪結,嚴重障礙出離。既然知道業是起於心念,一念心雖然微小,關系卻是極大,不及時對治就會出現巨大過患,因此首先應在起心動念上勘察,到底對於何物何人、何種法耽著,一有耽著之心,就要立即自呵自責,或者用心咒佛號轉掉,這樣才能遮止惡趣,遮止輪回。下面看兩則公案:
臨終時依戀妻子死後變成妻子鼻子內的小蟲:
佛在世時,有一位居士,信奉供養三寶。在他臨終時,妻子在旁邊悲傷痛哭,他聽了心生悲哀,在對妻子依戀不舍的狀態中死去。但是他的魂魄並未離開,在妻子的鼻中化為一隻小蟲。有個修行人見他妻子哀哭,就好言勸解她。恰好這時候婦人的眼淚鼻涕一塊流出,蟲子也跟著掉落在地。婦人見了,非常羞愧,就想用腳把蟲子踩死。修行人急忙告訴她說:「不要踩死它,它是你丈夫。」婦人說:「我丈夫奉經持戒,精進修法,沒有人比得上他,為什麼會變成蟲子?」修行人說:「因為你對他非常恩愛,在他臨終時,以你的哭泣使他動了眷戀之情,所以墮落成小蟲。」修行人為小蟲說法,小蟲聽法後懺悔,命終升到天界。
從這則公案也能看到,臨終時刻最為要緊。古人說「念不一,不生極樂」,如果臨終不能保持正念,一念貪婪就會墮落。《楞嚴經》上講純情即墮,純想即飛,我們都會有這種體驗,一起貪欲,心是下墮的,臨終時如果生起貪心,不論貪著親友或名利,都決定是墮惡趣的因緣。公案中的修行人一生精勤修習,可是對妻子一念愛染,使他墮為小蟲,可見貪欲是解脫的大障礙,不可不除。真正要做到無欲或者不被欲塵所轉,必須平時鍛煉從一切欲塵中出離,如果只寄希望於臨終時有種種順緣輔助,這是不保險的,還是要靠平常在境界中綿密治心,只有長久地練習,才能有把握。平常接觸色聲等欲塵,要保持高度警覺,心一住塵生起染著,就要依靠一句咒語或佛號,像利劍一樣斬斷情思,如果不是這樣,到臨終一刻,一念生情,就會前功盡棄。學習貪心的業相,應當時時刻刻用在自心上觀照。
商人們心生眷戀妻兒之情而落馬被羅剎女全部吃光:
《釋迦佛廣傳》中記載,釋迦佛因地時曾經是一位名叫桑嘎拉的商主,當時他帶領五百人去海中取寶,誤入了銅洲羅剎女的領地,和羅剎女們結婚,生兒育女。最終他們設法騎上具有神力的駿馬王,准備逃離羅剎國。這時候,羅剎女們打扮好,攜帶著兒女對商人們高聲喊道:「懇請你們能把我們當作家屬,我們已經沒有任何家人親戚,只有你們可以作我們的怙主、依投處、無偏親友。這些是你們所有的飲食、妙衣、住處、珍寶、金銀、右旋海螺……,請與我輩女人共享幸福生活。如果你們已經不再需要我們,那也請你們無論如何要把兒女一同帶走。」
商人們聽後,有些開始生出「我的妻子」的念頭,有些想到兒女,有些想起飲食等物,結果這些人全部相繼落馬,眾羅剎女頃刻就把他們全部吃光,只有桑嘎拉一人無思無念,順利返回。
這則公案具有很大的啟發性,其實我們正身處在現代羅剎世界,物質異常繁榮,外境令人眼花繚亂,充滿了種種誘人墮落的色聲欲塵。只要有錢,就能享受全世界的美食名酒、時髦的巴黎時裝、名貴的首飾、高檔化妝品、賓士寶馬等高級轎車、猶如王府般的豪宅,種種奢侈享受方式,種種美色女子。可是修行人身處在這樣的慾海當中,如果對這些似乎清凈美妙的假相產生耽著愛染,決定是個個相繼落馬,成為羅剎女的俘虜。這些欲塵從本質上來說是虛幻的,而我們欲界凡夫從無始以來就對這樣的欲塵有著強烈的貪執習氣,認為是恆常的、真實的、清凈的,深陷其中不能超脫,唯有像桑嘎拉這樣於欲塵中無染,才能真正地超脫欲界,否則我們決定只有墮落惡趣而已。
頂生王本具大福德,因起貪心遭惡報:
《賢愚經》中有一則頂生王的因緣:頂生王是以宿世福報力,一直上升到三十三天,經過三十三代天帝釋,與帝釋天王平起平坐,在第三十三代帝釋王朝時,阿修羅王興兵攻上天庭與帝釋戰斗,帝釋打不過,只好退兵回入天城,頂生王出來吹貝角,彈弓箭,阿修羅王當時就墜落在地。頂生王心想:「我的力量之大,無人可比,今天還和帝釋天共坐干什麼?不如把他推倒,獨霸為快。」他這個惡心一生,很快就墮在天宮的大殿之前。
在他快死時,有天人問他:「假如後世有人詢問頂生王是如何命終的,應當如何回答?」頂生王說:「應答:『頂生王是因貪欲而死。』」看過《賢愚經》的人都知道,頂生王曾經統領過四大部洲四十億年,以他的福德力,七天連下珍寶雨,後來逐步發展到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享盡榮華富貴,但是他仍然心無厭足,最後變成這樣的下場。從這個公案可以看到,頂生王的貪欲是一級級發展起來的,本來以宿世善業,享受福報,沒必要再在這上面去執著,但是因為他在享福的同時,耽著利養不知滿足,所以由耽著心惡化成貪婪心,不斷地想要在享受上增長;進一步又有饕餮心,對於帝釋天王的權位勢力,心生羨慕;由權力欲的膨脹再生起謀略心,想獨占天王之位;以貪欲不知羞恥,故不知出離,這樣貪欲圓滿,導致墮落。所以名聞利養實為修行者的大敵人,我們應當心中常常思惟出離,求得離欲的妙法。
這個公案也具有現世意義,當今社會普遍贊揚對所謂權勢、地位、事業、財富等的追求,人們的貪欲不斷膨脹,不擇手段謀取私利,內心煩惱熾烈、惡業積累迅速,但最終無法逃脫因果律的嚴厲懲罰。
貪欲的異熟果是墮入三惡道。地獄痛苦深重,如果是轉生餓鬼道和旁生道,也是沒有衣食,即使拋棄的糞穢也難以得到,這樣歷經漫長的生死。即使以善業力恢復人身,仍然貧窮下劣,處處乞討也是一無所獲,即使能有少許收獲也往往被人剝奪,沒有自在享受的福份。所以由貪欲黑業的障礙,將會使所願無法實現。
(益西彭措堪布講《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第三冊:申三、以理與公案教誡學人)
❷ 積成卷軸,則欲塵穢視聽的釋義
積成卷軸,則欲塵穢視聽
卷軸:古代帛書或紙書以軸卷束。
塵穢視聽:請對方觀看自己作品的謙語。
至於我的作品,已積累成為卷軸,卻想要請您過目。
❸ 請問你知道《十二因緣》的內容嗎
十二因緣:由無明、�0�0、�0�8開始。十二因緣包含十二支,並且是佛陀曾經講述過的內容,然而,到底這十二支包含�0�9麼?以有部的典籍�0�5�0�1有四種�0�1法,如貪從何處緣起、階段性的緣起等等,可是就唯�0�8以上,�0�1可�0�7照廣�0�5的講法�0�5談。
排�0�4方面,為何會有十二支?從因果�0�5看,首先必須播種,給予灌溉施肥之後,才會有成果出現。從因素角�0�3談,一是種因、其次是灌溉所種的因,而無明、�0�0、�0�8,指的�0�1是播種的階段;愛、取、有,則是滋潤的部分。從果的層面談,就會有名色、�0�7入、觸、受,以及生、�0�2、死,�0�0組情況。
播種:無明、�0�0、�0�8
通常會提及能引支(無明、�0�0、�0�8),其內含的意思�0�1是播種,也由於已經播下種子,其結果就會牽涉到名色、�0�7入、觸、受。其次,�0�1到滋潤、培養之後,產生的是生,有�0�4生,接續著�0�1是�0�2、死。總的�0�5�0�1,必須先播下種子、再加上助緣的滋潤,因素才得以圓滿,其後方能有果產生。倘�0�6缺少�0�4種子,�0�3管如何加以灌溉、滋潤,根本成就�0�3�0�4�0�9麼;反過�0�5�0�1亦然,即�0�1是播下種子,沒�0�4其他條件的滋潤,�0�9麼也產生�0�3�0�4。
�0�3妨想想播種,無�0�5是花、麥等等種子的種�0�6�0�5�0�3勝�0�5,在佛教�0�5�0�1,業也是一樣,其種子的�0�6別多如繁星,但談到墮到三有�0�3回的因素時,前頭少�0�3�0�4的�0�1是無明。事實上,�0�3回畢竟�0�3是個好東西,所以必須在一個比較�0�3的情況產生。一般會�0�1因為執著�0�9麼、�0�9麼,所以會產生煩惱,其實即使是佛陀,會�0�1這是我的衣服等語,或者阿�0�6漢對境亦會擁有悅意或�0�3悅感,也就是�0�1,他們都有受(感受苦受、�0�1受、舍受),可是那種感受,卻�0�3會帶�0�5�0�3回的因,可是當感受攪和上無明,就會帶�0�5�0�3回的業。
談到種子,無明、�0�0、�0�8之中的�0�0才是真正的種子,�0�0代表的又是業,必須釐清的一點是,業跟煩惱經常混在一塊,然而業是業、煩惱是煩惱�0�0者並�0�3相同,只�0�3過當煩惱與業一起交互作用之下,其產物�0�1是�0�3回的因素。有時候,自己可能沒�0�9麼太大的感覺,但是身語意已經在晃動,這時候就會成為無記;有時候,自己看看書或看場電影,讓自己心�0�9覺得愉快或�0�3舒服,這時候的動作就會比前者�0�5得重一些;一旦真正遭遇到某些事,那時候的愉悅或憤�0�6就會�0�2強�0�7,而在現實生活中的快�0�1與瞋恨,又會有強�0�7之分,因此,業也會越�0�5越重。前述的意思是,當貪或瞋生起時,與其五相應的業,會比較重。但是,是否快�0�1或憤�0�6的程�0�3�0�3同,其無明與執著的程�0�3也有差�0�8?答案是肯定的。當執為實有的程�0�3越重,貪、瞋的�0�7�0�5就會越重,進而使得業的�0�7�0�5也越重。當這些業進到�0�8田�0�9,播種�0�1算是完成�0�4,也就是無明、�0�0、�0�8。
阿�0�6漢也會有覺得高興或討厭的時候,可是他會把一�0�2都視為幻化,因此�0�3會種下較重的業,�0�2�0�3會進入�0�3回,而且,事實上阿�0�6漢比我們聰明,其思考速�0�3又比我們�0�2勝百萬倍,思緒如此之多,
絕非我們能比擬。話�0�1回�0�5,雖然我們常�0�1別想太多、�0�3要分別,其寓意就在於�0�3要執著、�0�3要實有的執著,而非�0�3動腦思考,要�0�3然阿�0�6漢想得�0�2多,可是卻�0�3會製造麻煩。
培育:愛、取、有
播種之後的培育、或�0�1滋潤,依序�0�1是愛、取、有。有--可以�0�1是培養物,當�0�8田�0�9的種子從滋潤到發芽的過程中,第一道水就是愛(貪),第二道為取,有�0�4前�0�0者,因素即完全具備。某些情況下,會�0�1愛、取是貪,有則是業,可是在典籍�0�9包括廣�0�5在內,並未給予明確的�0�1明,然而有些人會將其運用在現實生活中,將愛、取與貪著和在一起談:無明、�0�0、�0�8,從出生始就�0�3停地造作,直到快要往生時;至於愛、取、有則是瀕�0�2往生時才產生,也就是�0�1,在生時,即�0�1會有極�0�3的貪,可是那�0�3是愛、取。因此,愛、取是貪,但�0�3能將所有的貪,都歸屬於愛、取。
那麼究竟何謂愛、取,又何謂貪呢?這就好比台灣的總統選舉,得經�0�9初選及復選�0�0階段,初選結果僅決定政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還算�0�3上是總統,直到復選結束,勝出者才是真正的總統。話�0�1回�0�5,一�0�5種子經過強�0�7的滋潤,無�0�5再怎麼潤澤都無法發芽,所謂的芽即指名色、�0�7入、�0�7觸等等,我們無時�0�3刻地造業、或�0�1埋下種子(即因:無明、�0�0、�0�8),然而這顆種子絕對發�0�3�0�4芽,原因是我們的生命尚未結束,愛、取唯有在�0�2終時才會產生,�0�3能與貪混為一談。�0�6�0�5及定義,愛:讓�0�8田�0�9的種子得到滋潤的貪;取:五取蘊已經取得,使滋潤圓滿;有:雖�0�3是真正的有,但�0�6似於有,�0�9如小孩子尚未出生,一般會�0�1有�0�4,也就是�0�1,將果名取到因之上。假使要放寬界線,則能�0�1從無明開始就有有�0�4,只�0�3過,這時�0�3能�0�1是完全確定的有,因為須待因素完全具備之時,才是真正的有。
從另一方面�0�1,就算種子培養得再好,還是會出現逆緣,譬如播種後,雖有陽光、水的滋潤,照�0�6�0�1應該會發芽,可是家�0�9養�0�4頭羊,一口把種子給吞�0�4,就�0�9麼都沒�0�4。如果�0�3是快要往生的階段,就�0�3足以�0�1是因素圓滿。總之,在有的時候,逆緣將完全鏟除、順緣會全部俱足,有�0�4前述�0�0要件,因才算全部圓滿,使得果在下一剎那出現。因圓滿�0�4,果必定產生,談到懺悔,�0�6因尚未俱全之時,都還算�0�5得及,因�0�6已經完全具備,�0�1�0�5�0�3及�0�4。
當愛出現而取未產生、或愛、取出現,但有尚未產生前,人是否會往生?舉�0�9�0�5�0�1,當一個人心臟病發時,是否可能愛、取、有都還�0�5�0�3及產生�0�1往生�0�4?以上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有這些情況的話,沒有其後的相續,這人將憑空消失,也就是�0�1,一定會出現愛、取、有,接著才會有果的產生;亦即人的心相續,會有各種�0�6況,但最終必定有愛、取、有的產生,再下一個步驟,�0�1是進入下一輩子,中間�0�3會橫亘其他階段。
結果:名色、�0�7入、觸、受(所引支);生、�0�2、死(所生支)
總結�0�5�0�1,把種子植入�0�8田,相當於無明、�0�0、�0�8;接續著灌溉、施肥除蟲直到發芽,�0�1是愛、取、有,這時,種子可�0�1已經圓滿,等待結果。前三者稱做能引支,帶有將種子拋灑出去的意味;後三者為能生支,意涵著滋潤培養。既然種下種子,就應該生果,而所生的果�0�1從名色、�0�7入、觸、受四者出發,亦稱所引支。至於生、�0�2、死,�0�1是所生支。這之間有何差別呢?有�0�4因素會生身體與
受用,而身體�0�1�0�5自於名色與�0�7入;受用則是觸與受,其中觸是受用的因素,必須透過觸而產生受用。
名色又可稱做名或色,因為在無色界沒有色可言,然而名色是根據色、受、想、�0�0、�0�8五蘊為名,但事實上�0�3一定會有五蘊,只有色界跟欲界一定會有五蘊,所以從五蘊�0�5談並�0�3恰當,�0�6稱名或色,在三界名必定會有,至於是否有色,就另當別�0�5�0�4。名色中的色,指的是五蘊的色法,名則是指五蘊中其他的法,亦即除�0�4色之外的,都屬於名。回到前述所言,色�0�3�0�2得都會有,但至少受、想、�0�0、�0�8一定會存在,針對欲界、色界的人,則是有名亦有色。
�0�9麼是名色呢?通常會�0�1命、意�0�8、意根,勢必三者並存,換�0�7話�0�1,當投胎時,這三者是一起投胎,�0�3會各自獨�0�3,在此情況下,就稱為名色。意�0�8、意根即受、想、�0�0、�0�8這部分,一旦投生進入父精母血,�0�1產生色,這時,雖�0�1意�0�8、意根已經投生,但眼根、耳根、鼻根等等還沒產生。就程序上而言,先有命、意�0�8、意根三者,接續為身根及身�0�8、之後才是舌根、鼻根、耳根等等依此�0�6推,當眼根產生時,�0�7根算是全然具備,而當�0�7根俱全時,即為�0�7入。
�0�7入,意指�0�7根齊備,但根齊全又�0�3�0�2得會有�0�8,�0�9如有�0�4眼根、耳根,但眼�0�8、耳�0�8還沒有出現。就如剛才所言,最重要的受用者--意,已經完備,然而尚未圓滿,直至眼根產生之後,才能�0�1是受用者圓滿。也就是�0�1,當名色、�0�7入的階段完成後,�0�1是受用齊全之時。
接著為受用。當�0�7入完全,代表�0�7根齊備,可是這時候還沒有�0�7�0�8,於是漸漸地發展,到�0�4眼�0�8出現,�0�7�0�8產生即稱為觸。事實上,根、�0�8與境必須要和合,亦即根完備之後,�0�8接續產生,同時也得有境的配合。我們可以�0�1當�0�7�0�8齊全為觸;也能�0�1�0�7根、�0�7境、�0�7�0�8齊全是觸,�0�0者�0�1法並無差�0�8。可是在那時候的觸,可謂是�0�8觸、�0�8摸,�0�9如因肚子餓�0�4,在本能的反射下,即使是摸到糞�0�1也會直接�0�8入口中。雖�0�1當下其實是會想要追求快�0�1並避免�0�3快,但畢竟那時還搞�0�3清楚�0�6況,無法確�0�2得知該取�0�9麼、又該舍棄�0�9麼。進一步�0�5�0�1,那時的受用者已經有�0�4,可是受還沒圓滿,無法辨別好或壞,一旦知道其中的分別,受才能稱上圓滿。
觸、受,既是受用者,亦是受用。通常會�0�1,�0�1受所享受的是�0�1,而�0�1被�0�1受享受,因此,�0�1、�0�1受都稱為受用。
綜合以上的排序為名色、�0�7入、觸、受。一般會談到「五根、十二處、十八境」,事實上,�0�7根與�0�7處完全相同,�0�7處和�0�7界也一樣,也就是�0�1:�0�7根、�0�7處、�0�7界完全等同化,其中,�0�7界比較少人�0�1;而前面提及的十二處中,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其餘�0�7個指的是其他;至於十八境�0�9也涵蓋�0�7根。
根之所以稱之為根,在藏文與印�0�3文�0�9有全權處�0�6之意,常言的增上因就是指根,以父子而言,父為子的增上因;就西瓜�0�5�0�5,其增上因�0�1是西瓜種子;話�0�1為�0�9麼會產生眼�0�8,�0�1是因為有眼根之故;再者,明明是�0�5自同一條水管的水,從廁所水�0�4頭�0�0出的�0�1被稱為廁所的水,從廚房水�0�4頭打
開的就會是廚房的水,總而言之,這都是就�0�3同處所的水�0�4頭,即增上因所講,換�0�7話�0�1,也就是全權由因主宰。而在此情況下稱做根,取其增上命名而�0�1。處,內含生、處所的意思,�0�9如由此生、由此�0�5;又好比�0�7�0�8是由�0�7處所生。心與境的結合稱為觸;受則指�0�1受、苦受、舍受等。
總的�0�5�0�1,十二因緣由播種產生的支、滋潤的支、因緣盡取之後所生的果為生,而從果的過患面�0�5看,即為�0�2、死。此外,也有人談十�0�7因緣或十八因緣,多出�0�5的內容大�0�8是描述哀嚎等悲慘的痛苦層面。�0�3過,後代仍舊以十二因緣為主,因為生於�0�3回免�0�3�0�4有種種的苦,但�0�3�0�2得人人皆如此,�0�9如有些修�0�0人,就�0�3會有哀嚎的情況,於是僅保�0�3人人都會經�0�9的十二支,而捨去並非每個人都會遭遇的現象。
緊接著就廣�0�5的內容消文。
在十二因緣圖中,代表名色的是小船上承載著一個人,小船象徵著我們的身體,其所承載的是我們的意。而人在船上,將被載著渡過這一生。�0�2完整地�0�1,當我們的心、意�0�8、命投生到父精母血之中,其逐漸發展成的身體正如小船般,載著我們渡過這一生。而名色的性質:
名色中名者,謂受想�0�0�0�8非色四蘊。
名指的是受、想、�0�0、�0�8。只要有意�0�8,接著�0�1會產生其想法、對境產生受等等四種。
色者�0�6生無色,唯有色種而無實色,除此餘位羯�0�6�0�6等色,如應當知。
羯�0�6�0�6:人有十個階段,胎中五個、出胎後五個(幼、少、青、中、�0�2)。在胎中的第一階段即為羯�0�6�0�6。然而,這是針對我們所言,如果是色界、欲界天,由於是化身,根會同時具備並擁有神通,�0�3會經�0�9此階段。
倘�0�6生至無色,則只有色法的種子而沒有實際的色;如果生到色界、欲界,還是會有,以欲界的胎生、�0�9生�0�5�0�1,指的是羯�0�6�0�6的時候。
只要是化身者,諸如色界、欲界天、地獄、阿修�0�6等,一旦投生至該處,�0�7根、�0�7�0�8會一齊俱全。如此一�0�5,其次序會有�0�9麼改變呢?方才所言就人�0�5�0�1,可以�0�1的通,可是對欲界天及色界天似乎有所出入。事實上,名色、�0�7入並�0�3沖突,對人�0�6�0�5�0�1的順序是如此,可是對欲界天及色界天而言,出生的那一剎那,即是名色,同時也是�0�7入、觸、受。
�0�7處者,�0�6是胎生,由其最初�0�8入精血,為羯�0�6�0�6,與名俱增,成眼等四處,身與意處,於羯�0�6�0�6位而有。
�0�6是胎生,一開始�0�8進入精血,是羯�0�6�0�6,然而這時候只有名,接下�0�5舌根、鼻根、耳根、眼根會漸漸地增長,為�0�9麼只談這四者?因為身與意處,在羯�0�6�0�6位,也就是名色的時候就已經有�0�4。換�0�7話�0�1,在�0�7處中,會增加的是前述的四根。
�0�6是化生,結生之時,諸根頓起,無此漸次。
前者談的是胎生,�0�6是化生,結生的時候,諸根頓起,沒有這樣的次序。
�0�9生濕生唯除住胎,餘者悉同。是本地分所�0�1。
�0�9生濕生沒有住胎,其餘者相同。
�0�9生真的沒有住胎嗎?其實有另一種�0�1法:�0�9生應稱為�0�0生動物,第一階段是胎生、第二階段才是�0�9生;其他的如胎生等,則是一生動物。
由是因緣,成就名色得身自體,成就�0�7處成身差別,是為成就能受用者,五有色處者,於無色中無。
自體:�0�3�0�3。
差別:特色、支分。
五有色處:眼、耳、鼻、舌、身等根為色法,只有意根為無色法,因此前五者稱為有色處。
由是因緣,成就名色得到的是身體,�0�7處則是成為身體的差別,以我們�0�5�0�1,猶如硬體與軟體,當名色之時,硬體已經有�0�4,可是有�0�4硬體卻還�0�3能開始運轉,直到該加掛的軟體齊全之後,受用等始得運作。而五個有色處,在無色中沒有。
觸者,謂由根、境、�0�8三種和合,取諸可意、非可意、中庸三境,�0�1「�0�7處緣」者,亦表境�0�8。
先前曾講過,有�0�4名色還�0�3具備�0�7根,待擁有�0�7根,�0�7�0�8還沒產生,直到觸的時候,才有�0�7�0�8,當�0�7�0�8有�0�4,�0�7境也會有,這時是根、境、�0�8和合,取諸可意、�0�3可意以及中庸三境。佛經�0�9會談「由�0�7處緣」,佛這麼�0�1,難道就�0�3是由�0�7根緣或�0�7�0�8緣嗎?其實這也代表由�0�7�0�8緣、由�0�7根緣。
受者,謂觸取三境順生三受,謂苦�0�1舍。
受,即是由觸取三種境而生苦、�0�1、舍三受。
補充�0�1明:剛剛談名色之時,其象徵是人乘坐在一艘小船上。�0�7處,為一棟沒住人的空房子,形容有�0�4�0�7根但尚未有�0�8。觸,由親吻代表,指根、境、�0�8三者結合。受,則是以眼睛中箭描繪,意味著強�0�7的感受,�0�9如嫉妒心一升起,看任何事都�0�3順眼,就猶如眼中釘般難以忍受。
愛,由飲酒享�0�1的繪圖代表。愛是貪的一種,人們一旦接近喜歡的境�0�1�0�3願�0�1開,就好比有�0�4酒癮的人遇上酒一般,�0�3過按現代的觀點�0�5�0�1,毒品或許�0�2為貼�0�2,明明知道一沾上毒的後果�0�3堪設想,仍然願意�0�4迷。以下分成四個段�0�5:
一、自性。
愛者,謂於�0�1受起�0�3�0�1愛,於諸苦惱起乖�0�1愛。
愛,即是想要�0�1苦得�0�1。
二、何謂緣受而生愛。寂天菩薩在入�0�0�0�5曾提及「由受引起愛」,這一席話引起�0�4軒然大波。由於
寂天菩薩十分�0�4�0�3起,大多�0�5人對其�0�1法全然接受,因此,當他提到受會生愛(貪),與佛教所認為的由無明生貪、瞋等等的�0�1法出入時,�0�1使得眾人嘩然。在佛教的�0�1法�0�9,罪魁禍首是無明,所以如阿�0�6漢,即�0�1有很好的受用,但是沒有無明,事實上也沒有關系。回到寂天菩薩的�0�1法,其實在解釋上,雖�0�1是由受生愛,可是有�0�4無明、也有�0�4感受,就一定會產生愛;相反地,如果沒有無明,�0�3管有任何感受,必�0�3生愛。
�0�1「由受緣生愛」者,是從無明和合觸緣,所生之受而能生愛,�0�6無無明,雖有諸受愛終�0�3生。
緣受而生愛的�0�1法,是從與無明和合的感受而產生愛。�0�6沒有無明雖有諸多感受,愛也�0�3能生。
三、觸、受,其�0�4義及�0�3�0�4義之解釋。
由是因緣,觸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0�8熟受用,�0�6此二圓滿,即為受用圓滿。
境界受用:對境的感受。
生受用:對自己的感受,即自心作意。
方才�0�1明過,名色、�0�7入屬於受用者;觸、受、愛,則是受用。這�0�9進一步談到,觸是境界方面的受用,受是生受用或�0�8熟受用,當這�0�0種圓滿,就稱受用圓滿。
四、分�0�6。
其中三界有三種愛。
一、自性。
取者,於四種境起四欲貪,
二、分�0�6。
謂欲著餘色聲等欲塵,及除薩迦耶�0�2餘諸�0�3�0�2,�0�3�0�2系屬�0�3戒,�0�3禁及薩迦耶�0�2,是為欲取、�0�2取、戒禁取、我語取。
取的內容有四者:欲取、�0�2取、戒禁取與我語取等四種邪�0�2。以五蘊�0�5�0�1,屬於欲貪的禁�0�2;�0�2的話,有�0�7十種�0�3�0�2;崇尚外道則是戒禁取;至於我語取是屬於薩迦耶�0�2等我執的貪著。
舉�0�9�0�5�0�1,大部分人貪的�0�3外乎是色聲香味觸法,但是否有人貪�0�2解呢?也有,如影響,好比�0�1要求民主、宗教信仰等都屬於�0�2解上的貪著。此外,貪亦包含�0�0為方面,在戒禁取的部分較多,�0�9如某些外道對於解脫的作法,就是從高處一躍而下並且以某種毛�0�1准心臟死亡,最後�0�1能進入天國。我語取則是關於我執方面,貪著的是我執。
一、自性。
有者,謂昔�0�0於�0�8,薰業習氣,次於愛取之所潤發,引生後有有大勢�0�7,
在�0�8田上的業跟習氣,經由屬於貪的愛取滋潤後�0�1引發起�0�5,而且能圓滿產生�0�5世的因素。
二、名義。
是於因上,假�0�3果名。
這些都是在因上假�0�3果名。
因上假�0�3果名的用法甚多,在西藏,人們很喜歡�0�1太陽都照到屁股,還在睡覺等語,事實上,陽光才是太陽的果,這�0�1是把因取到果上的一�0�9;也有些時候,會把果取在因上。話�0�1回�0�5,有,指的是三有�0�3回的有,這是屬於三有�0�3回的因素方面:習氣。三有是下輩子,從生開始才會有三有,可是當它圓滿之後,造就�0�4三有的因素,�0�1稱其為有,這也就是把因取在果名上。另外,談到取,常言五取蘊,為何稱色受想�0�0�0�8為五取蘊?這�0�9的取其實與愛取的取有關,�0�9如,我的身體是由愛取的取而�0�5,所以五取蘊是假�0�3因名。
回過頭�0�5�0�1,取、有在十二因緣圖的象徵分別是摘水果與孕婦,前者意指取�0�5世,有則像是懷胎的孕婦,還沒生但已經有�0�4小孩。至於生,圖中畫的是小孩出生;�0�2死則是以背著屍體的中�0�1人代表。
生者,謂�0�8於四生最初結生。�0�2死中�0�2者,謂諸蘊成熟轉變餘相,死謂棄舍同分諸蘊。
四生:�0�9生、胎生、濕生、化生。
生,是�0�8於四生中的最初結生。�0�2是蘊的轉變,死為棄舍同分諸蘊。
�0�2死在世間的�0�1法相違,可是在佛典的講法相同。�0�3停地轉化、變化就是�0�2,�0�2言之,就是遺棄前面的。進一步�0�5�0�1,把有的變成沒有、或者把沒有的變成有,就是起變化,也能稱做死。
以上�0�1是十二支的�0�1明。
第二支分�0�8攝者。
支分�0�8攝,指的是將十二支攝在�0�9麼地方,如先前所�0�1將苦諦、集諦歸�0�6在十二支�0�9,�0�1是其中一種,比方�0�1,果屬於苦諦,因:無明、�0�0、愛、取、有皆是集諦,至於�0�8,包括因位�0�8及果位�0�8,分�0�6上比較難,可能還是要歸在苦諦。按前述分法為�0�0種分�0�6,此外也有三種分法:有多少是業、多少是煩惱,也就是將集諦再分成�0�0�0�6,接著�0�1是苦諦,由此分�0�6法,�0�0、有是業;無明、愛、取皆是煩惱,除此外都是苦諦。攝為幾�0�6的分法很多,還包括之前曾談過的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等,詳述如下。
一、四分法。
如集�0�5雲,「雲何支分�0�8攝。謂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能引支者,謂無明�0�0�0�8,所引支者謂名色�0�7處觸受,能生支者謂愛取有,所生支者謂生�0�2死。」
二、釋疑:十二支究竟是一重因果、抑或二重因果?倘�0�6是一重,為何出現�0�0組因果?倘是二重,那麼愛、取、有難道�0�3是無明、�0�0、�0�8所造就的嗎?反之,無明、�0�0、�0�8發揚光大之後,�0�3會產生愛、取、有嗎?
剛剛才講過,談十二因緣有好幾種�0�1法,那些都是�0�5自於有部。�0�9如剎那緣起,在做某個動作的當
下,因為有無明,�0�1含括�0�4無明支、也涵蓋�0�0、�0�8等支,也就是�0�1,在一剎那�0�9頭,就談這十二支;還有囊括十二支的十二剎那,這是從階段性的角�0�3�0�5談。另外,亦有如廣�0�5所提的只有一組:無明、�0�0、�0�8、名色、�0�7處、觸、受,因為無明、�0�0、�0�8相當於愛、取、有,反之亦然,既然如此,�0�1有人認為只要一組�0�1足夠�0�4,畢竟無明、�0�0、�0�8、名色、�0�7處、觸、受與愛、取、有、生、�0�2、死是一樣的,雖然我們談的是前者在造、後者是滋潤,但有此看法的人就�0�3會如此�0�1。事實上從整體�0�5看,十二支是�0�0重因果,雖�0�1是十二支,�0�3過真正只有�0�7支,因為�0�7支�0�9頭又包含另外�0�7支。
�0�6爾引生�0�0重因果,為顯有情一重受生因果耶抑顯�0�0重耶。�0�6如初者,則已生起果位之�0�8,乃至於受,後生愛等�0�3應道�0�6。
究竟是一重因果或�0�0重因果?�0�6是一重,按順序排�0�4:無明、�0�0、�0�8、名色、�0�7處、觸、受,當經�0�9這些階段,死�0�4已生,之後又生愛就�0�3對�0�4。
�0�6如第二,則後重因果中缺無明�0�0及因位�0�8,前因果中缺愛取有。
�0�6是第二種,則後者缺少無明、�0�0、�0�8;前者又少�0�4愛、取、有。
答,無過。謂能引因所引之法,即能生因之所生起,所引已生,即於此�0�3生�0�2死故。
針對前者問題的答案是沒有過失。無�0�5我們種�0�9麼,結果必生�0�9麼;當我們順著滋潤它,也會生出結果。因此,從播種、滋潤的角�0�3�0�5看,都會生其結果,而�0�0重因果只是將這�0�0組交錯�0�5談,事實上,所�0�5的�0�3脫播種、滋潤、結果等范圍。
三、目的。
�0�6爾何謂�0�1�0�0重因果耶。答,為顯引果苦諦,與生果苦諦相各�0�8故。前者於所引位唯有種子,自體未成是未�0�5苦,後者已生苦位現法即苦。又為�0�1明果之受生有二種因,謂能引因及此所引生起之因,故�0�1二重因果。如本地分雲,「問,�0�8等至受及生�0�2死,�0�6是雜相,何故�0�1為二種相耶。答,為顯苦相�0�8故,及顯引生二差別故。」又雲,「問,諸支中幾苦諦攝現法為苦。答,二謂生及�0�2死。問,幾苦諦攝當�0�5為苦。答,�0�8乃至受諸種子性。」是故能生之愛與發愛之受,二者非是一重緣起,發愛之受,乃是餘重緣起果位。
❹ 佛教中的佛可能以什麼形式(物質 能量 。。其他)表達出來
有句話叫:幻化空身即法身。用現代的屬於來表達的話可能不太貼切了吧,要是強加的話,物質可以理解為色身(結暗為色),能量就是法身,可是現代科學發現,能量和物質是一樣的,可以說能量組成了物質。
第一句話出自心經,我這有它的原文和解釋,不過是明代高僧憨山大師註解的,看起來有點費勁。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直說》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注】此正對鶖子釋前五蘊皆空之意。而五蘊中先舉色蘊而言者。色乃人之身相也。以其此身人人執之以為己有。乃堅固妄想之所凝結。所謂我執之根本。最為難破者。今入觀之初。先觀此身四大假合。本來不有。當體全空。內外洞然。不為此身之所籠罩。則生死去來。了無掛礙。名色蘊破。色蘊若破。則彼四蘊可漸次深觀。例此而推矣。而言色不異空者。此句破凡夫之常見也。良由凡夫但認色身。執為真實。將謂是常。而作千秋百歲之計。殊不知此身虛假不實。為生老病死四相所遷。念念不停。以至老死。畢竟無常。終歸於空。此猶屬生滅之空。尚未盡理。良以四大幻色。元不異於真空耳。凡夫不知。故曉之曰色不異空。謂色身本不異於真空也。空不異色者。此句破外道二乘斷滅之見也。因外道修行。不知身從業生。業從心生。三世循環。輪轉不息。由不達三世因果報應之理。乃謂人死之後。清氣歸天。濁氣歸地。一靈真性還乎太虛。苟如此說。則絕無報應之理。而作善者為徒勞。作惡者為得計矣。以性歸太虛。則善惡無征。幾於淪滅。豈不幸哉。孔子言曰。遊魂為變。故知鬼神之情狀。此正謂死而不亡者。乃輪回報應之理昭然也。而世人不察。橫為斷滅。謬之甚耳。然二乘雖依佛教而修。由不達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不了生死如幻如化。將謂三界之相以為實有。故觀三界如牢獄。厭四生如桎梏。不起一念度生之心。沈空滯寂。淪於寂滅。故曉之曰空不異色。謂真空本不異於幻色。非是離色斷滅之空。正顯般若乃實相真空耳。何也。以般若真空。如大圓鏡。一切幻色。如鏡中像。苟知像不離鏡。則知空不異色矣。此正破二乘離色斷滅之空。及外道豁達之空也。又恐世人將色空二字話為兩橛。不能平等一如而觀。故又和會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耳。苟如此觀。知色不異空。則無聲色貨利可貪。亦無五欲塵勞可戀。此則頓度凡夫之苦也。苟知空不異色。則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不動本際而作度生事業。居空而萬行沸騰。涉有而一道清凈。此則頓超外道二乘之執也。苟知色空平等一如。則念念度生不見生之可度。心心求佛不見佛果可求。所謂圓成一心無智無得。此則超越菩薩而頓登佛地彼岸者也。即此色蘊一法能作如是觀。則其四蘊應念圓明。正如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故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也。誠能如是。則諸苦頓斷。佛果可至。彼岸非遙。只在當人一念觀心成就耳。如此之法。豈非甚深者哉。
第二個問題我這也有也是憨山大師的
《老子道德經憨山注敘意》
論教乘
或問。三教聖人本來一理、是果然乎。曰。若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而觀。不獨三教本來一理。無有一事一法、不從此心之所建立。若以平等法界而觀。不獨三聖本來一體。無有一人一物、不是毗盧遮那海印三昧威神所現。故曰不壞相而緣起、染凈恆殊。不舍緣而即真、聖凡平等。但所施設、有圓融行布、人法權實之異耳。圓融者。一切諸法、但是一心。染凈融通、無障無礙。行布者。十界五乘五教理事因果淺深不同。所言十界謂四聖六凡也。所言五教謂小始終頓圓也。所言五乘、謂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也。佛則最上一乘矣。然此五乘、各有修進、因果階差、條然不紊。所言人者、即蓋載兩間、四海之內、君長所統者是已。原其所修、以五戒為本。所言天者、即欲界諸天、帝釋所統。原其所修、以上品十善為本。色界諸天、梵王所統。無色界諸天、空定所持。原其所修、上品十善、以有漏禪九次第定為本。此二乃界內之因果也。所言聲聞所修、以四諦為本。緣覺所修、以十二因緣為本。菩薩所修、以六度為本。此三乃界外之因果也。佛則圓悟一心、妙契三德。攝而為一、故曰圓融。散而為五、故曰行布。然此理趣、諸經備載。由是觀之。則五乘之法、皆是佛法。五乘之行、皆是佛行。良由眾生根器大小不同、故聖人設教淺深不一。無非應機施設、所謂教不躐等之意也。由是證知孔子、人乘之聖也。故奉天以治人。老子、天乘之聖也。故清凈無欲、離人而入天。聲聞緣覺、超人天之聖也。故高超三界、遠越四生、棄人天而不入。菩薩、超二乘之聖也。出人天而入人天。故往來三界、救度四生、出真而入俗。佛則超聖凡之聖也。故能聖能凡、在天而天、在人而人。乃至異類分形、無往而不入。且夫能聖能凡者、豈聖凡所能哉。據實而觀、則一切無非佛法、三教無非聖人。若人若法、統屬一心。若事若理、無障無礙。是名為佛。故圓融不礙行布、十界森然。行布不礙圓融、一際平等。又何彼此之分、是非之辯哉。故曰、或邊地語說四諦。或隨俗語說四諦。蓋人天隨俗而說四諦者也。原彼二聖、豈非吾佛密遣二人而為佛法前導者耶。斯則人法皆權耳。良由建化門頭、不壞因果之相。三教之學皆防學者之心。緣淺以及深、由近以至遠、是以孔子欲人不為虎狼禽獸之行也。故以仁義禮智授之。姑使舍惡以從善、由物而入人。修先王之教、明賞罰之權。作春秋以明治亂之跡。正人心、定上下、以立君臣父子之分。以定人倫之節。其法嚴、其教切、近人情而易行。但當人慾橫流之際、故在彼汲汲猶難之。吾意中國非孔氏、而人不為禽獸者幾希矣。雖然、孔氏之跡固然耳。其心豈盡然耶。況彼明言之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觀其濟世之心豈非據菩薩乘、而說治世之法者耶。經稱儒童、良有以也。而學者不見聖人之心將謂其道如此而已矣。故執先王之跡以掛功名、堅固我執。肆貪欲而為生累。至操仁義而為盜賊之資、啟攻斗之禍者有之矣。故老氏愍之曰、斯尊聖用智之過也。若絕聖棄智、則民利百倍。剖斗折衡、則民不爭矣。甚矣、貪欲之害也。故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故其為教也、離欲清凈。以靜定持心、不事於物。澹泊無為、此天之行也。使人學此、離人而入於天。由其言深沉、學者難明。故得莊子起而大發揚之。因人之固執也深、故其言之也切。至於誹堯舜、薄湯武、非大言也。絕聖棄智之謂也。治推上古、道越羲皇、非漫談也。甚言有為之害也。詆訾孔子、非詆孔子、詆學孔子之跡者也。且非實言、乃破執之言也。故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訶教勸離、隳形泯智。意使離人入天、去貪欲之累故耳。至若精研世故、曲盡人情、破我執之牢關、去生人之大累。寓言曼衍、比事類辭、精切著明、微妙玄通工、深不不可識。此其說人天法、而具無礙之辯者也。非夫現婆羅門身而說法者耶。何其游戲廣大之若此也。枇糠塵世、幻化死生、解脫物累、逍遙自在、其超世之量何如哉。嘗謂五伯僭竊之餘、處士橫議、充塞仁義之途。若非孟氏起而大辟之。吾意天下後世難言矣。況當群雄吞噬之劇。舉世顛瞑、亡生於物慾、火馳而不返者眾矣。若非此老崛起、攘臂其間。後世縱有高潔之士、將亦不知軒冕為桎梏矣。均之濟世之功、又何如耶。然其工夫由靜定而入、其文字從三昧而出。後人以一曲之見而窺其人、以濁亂之心而讀其書、茫然不知所歸趣。苟不見其心而觀其言、宜乎驚怖而不入也。且彼亦曰、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然彼所求之大聖、非佛而又其誰耶。吾意彼為吾佛破執之前矛、斯言信之矣。世人於彼尚不入、安能入於佛法乎。
論行本
原夫即一心而現十界之像。是則四聖六凡、皆一心之影響也。豈獨人天為然哉。究論修進階差、實自人乘而立。是知人為凡聖之本也。故裴休有言曰、鬼神沈幽愁之苦。鳥獸懷獝狖之悲。修羅方嗔。諸天耽樂。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由是觀之、舍人道無以立佛法、非佛法無以盡一心。是則佛法以人道為鎡基、人道以佛法為究竟。故曰、菩提所緣、緣苦眾生。若無眾生、則無菩提。此之謂也。所言人道者、乃君臣父子夫婦之間、民生日用之常也。假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識不知、無貪無競、如幻化人。是為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即此世界為樂之國矣。又何庸夫聖人哉。奈何人者、因愛欲而生、愛欲而死。其生死愛欲者、財色名食睡耳。由此五者、起貪愛之心、構攻斗之禍。以致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先王之賞罰、不足以禁其心。適一己無厭之欲、以結未來無量之苦。是以吾佛愍之曰、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故現身三界、與民同患。乃說離欲出苦之要道耳。且不居天上而乃生於人間者、正示十界因果之相、皆從人道建立也。然既處人道、不可不知人道也。故吾佛聖人不從空生、而以凈梵為父摩耶為母者、示有君親也。以耶輸為妻、示有夫婦也。以羅侯為子、示有父子也。且必舍父母而出家、非無君親也、割君親之愛也。棄國榮而不顧、示名利為累也。擲妻子而遠之、示貪欲之害也。入深山而苦修、示離欲之行也。先習外道四遍處定、示離人而入天也。舍此而證正遍正覺之道者、示人天之行不足貴也。成佛之後、入王宮而舁父棺、上忉利而為母說法、示佛道不舍孝道也。依人間而說法、示人道揚趣菩提也。假王臣為外護、示處世不越世法也。此吾大師示現度生之楷模、垂誡後世之弘范也。嗟乎、吾人為佛弟子、不知吾佛之心。處人間世、不知人倫之事。與之論佛法、則儱侗真如、瞞頇佛性。與之論世法、則觸事面牆、幾如檮昧、與之論教乘、則曰枝葉耳、不足尚也。與之言六度、則曰菩薩之行、非吾所敢為也。與之言四諦、則曰彼小乘耳、不足為也。與之言四禪八定、則曰彼外道所習耳、何足齒也。與之言人道、則茫不知君臣父子之分、仁義禮智之行也。嗟乎、吾人不知何物也。然而好高慕遠、動以口耳為借資。竟不知吾佛教人出世、以離欲之行為第一也。故曰離欲寂靜、最為第一。以餘生人道、不越人乘、故幼師孔子。以知人慾為諸苦本、志離欲行、故少師老莊。以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知十界唯心之影響也、故皈命佛。
我覺得憨山大師的辯證就是我看到的最好的辯證。現代人的註解就沒法看了,各尋己見,難以折中。
❺ 為什麼修行人一絲貪戀念頭都不能有
上面講過一切佛語、菩薩語都是指示修行的教授,如果聞思此事,修行彼事,那就成了聞思和修行脫離,這樣聽聞,得不到真實受用。正確的方法應當是一切言教聽受之後,就要返觀自心、消歸自心,這樣對治,才能學一分,就以一分離過增德。譬如這一段講了貪欲種種的差別相,實際上都是直接指我們內心貪欲的相狀,古人說:「愛不重不生娑婆」,我們生於娑婆,必定是有貪欲,只不過所貪之境有所不同,凡夫心中沒有貪欲是不可能的,因此這段的學習就很重要。我們對照論文,應當返觀自心,自己哪方面有貪欲,是貪名聲?還是貪利養?貪恭敬?貪異性?貪財物?或者貪後世升天?這些要一一檢查,如果一天之中貪心等惡念多,就是墮落惡趣的前相,不及時遣除,後果不堪設想。 學習貪心圓滿的五相,應當把握一個要點,就是一切業都是從心而生,一念微細之間不知防犯,就會發展成嚴重的障礙。所以起心動念時,就要看牢,如果不能觀照,習氣一增上,心態會逐漸轉變。譬如對小車、洋房等外物有耽著心,習氣增上就會逐漸發展成有貪婪心、有饕餮心、有謀略心、有覆蔽心,貪以成性就會淪為不知羞恥、不知出離的心態,這樣成為貪結,嚴重障礙出離。既然知道業是起於心念,一念心雖然微小,關系卻是極大,不及時對治就會出現巨大過患,因此首先應在起心動念上勘察,到底對於何物何人、何種法耽著,一有耽著之心,就要立即自呵自責,或者用心咒佛號轉掉,這樣才能遮止惡趣,遮止輪回。下面看兩則公案: 臨終時依戀妻子死後變成妻子鼻子內的小蟲: 佛在世時,有一位居士,信奉供養三寶。在他臨終時,妻子在旁邊悲傷痛哭,他聽了心生悲哀,在對妻子依戀不舍的狀態中死去。但是他的魂魄並未離開,在妻子的鼻中化為一隻小蟲。有個修行人見他妻子哀哭,就好言勸解她。恰好這時候婦人的眼淚鼻涕一塊流出,蟲子也跟著掉落在地。婦人見了,非常羞愧,就想用腳把蟲子踩死。修行人急忙告訴她說:「不要踩死它,它是你丈夫。」婦人說:「我丈夫奉經持戒,精進修法,沒有人比得上他,為什麼會變成蟲子?」修行人說:「因為你對他非常恩愛,在他臨終時,以你的哭泣使他動了眷戀之情,所以墮落成小蟲。」修行人為小蟲說法,小蟲聽法後懺悔,命終升到天界。 從這則公案也能看到,臨終時刻最為要緊。古人說「念不一,不生極樂」,如果臨終不能保持正念,一念貪婪就會墮落。《楞嚴經》上講純情即墮,純想即飛,我們都會有這種體驗,一起貪欲,心是下墮的,臨終時如果生起貪心,不論貪著親友或名利,都決定是墮惡趣的因緣。公案中的修行人一生精勤修習,可是對妻子一念愛染,使他墮為小蟲,可見貪欲是解脫的大障礙,不可不除。真正要做到無欲或者不被欲塵所轉,必須平時鍛煉從一切欲塵中出離,如果只寄希望於臨終時有種種順緣輔助,這是不保險的,還是要靠平常在境界中綿密治心,只有長久地練習,才能有把握。平常接觸色聲等欲塵,要保持高度警覺,心一住塵生起染著,就要依靠一句咒語或佛號,像利劍一樣斬斷情思,如果不是這樣,到臨終一刻,一念生情,就會前功盡棄。學習貪心的業相,應當時時刻刻用在自心上觀照。 商人們心生眷戀妻兒之情而落馬被羅剎女全部吃光: 《釋迦佛廣傳》中記載,釋迦佛因地時曾經是一位名叫桑嘎拉的商主,當時他帶領五百人去海中取寶,誤入了銅洲羅剎女的領地,和羅剎女們結婚,生兒育女。最終他們設法騎上具有神力的駿馬王,准備逃離羅剎國。這時候,羅剎女們打扮好,攜帶著兒女對商人們高聲喊道:「懇請你們能把我們當作家屬,我們已經沒有任何家人親戚,只有你們可以作我們的怙主、依投處、無偏親友。這些是你們所有的飲食、妙衣、住處、珍寶、金銀、右旋海螺……,請與我輩女人共享幸福生活。如果你們已經不再需要我們,那也請你們無論如何要把兒女一同帶走。」 商人們聽後,有些開始生出「我的妻子」的念頭,有些想到兒女,有些想起飲食等物,結果這些人全部相繼落馬,眾羅剎女頃刻就把他們全部吃光,只有桑嘎拉一人無思無念,順利返回。 這則公案具有很大的啟發性,其實我們正身處在現代羅剎世界,物質異常繁榮,外境令人眼花繚亂,充滿了種種誘人墮落的色聲欲塵。只要有錢,就能享受全世界的美食名酒、時髦的巴黎時裝、名貴的首飾、高檔化妝品、賓士寶馬等高級轎車、猶如王府般的豪宅,種種奢侈享受方式,種種美色女子。可是修行人身處在這樣的慾海當中,如果對這些似乎清凈美妙的假相產生耽著愛染,決定是個個相繼落馬,成為羅剎女的俘虜。這些欲塵從本質上來說是虛幻的,而我們欲界凡夫從無始以來就對這樣的欲塵有著強烈的貪執習氣,認為是恆常的、真實的、清凈的,深陷其中不能超脫,唯有像桑嘎拉這樣於欲塵中無染,才能真正地超脫欲界,否則我們決定只有墮落惡趣而已。 頂生王本具大福德,因起貪心遭惡報: 《賢愚經》中有一則頂生王的因緣:頂生王是以宿世福報力,一直上升到三十三天,經過三十三代天帝釋,與帝釋天王平起平坐,在第三十三代帝釋王朝時,阿修羅王興兵攻上天庭與帝釋戰斗,帝釋打不過,只好退兵回入天城,頂生王出來吹貝角,彈弓箭,阿修羅王當時就墜落在地。頂生王心想:「我的力量之大,無人可比,今天還和帝釋天共坐干什麼?不如把他推倒,獨霸為快。」他這個惡心一生,很快就墮在天宮的大殿之前。 在他快死時,有天人問他:「假如後世有人詢問頂生王是如何命終的,應當如何回答?」頂生王說:「應答:『頂生王是因貪欲而死。』」看過《賢愚經》的人都知道,頂生王曾經統領過四大部洲四十億年,以他的福德力,七天連下珍寶雨,後來逐步發展到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享盡榮華富貴,但是他仍然心無厭足,最後變成這樣的下場。從這個公案可以看到,頂生王的貪欲是一級級發展起來的,本來以宿世善業,享受福報,沒必要再在這上面去執著,但是因為他在享福的同時,耽著利養不知滿足,所以由耽著心惡化成貪婪心,不斷地想要在享受上增長;進一步又有饕餮心,對於帝釋天王的權位勢力,心生羨慕;由權力欲的膨脹再生起謀略心,想獨占天王之位;以貪欲不知羞恥,故不知出離,這樣貪欲圓滿,導致墮落。所以名聞利養實為修行者的大敵人,我們應當心中常常思惟出離,求得離欲的妙法。 這個公案也具有現世意義,當今社會普遍贊揚對所謂權勢、地位、事業、財富等的追求,人們的貪欲不斷膨脹,不擇手段謀取私利,內心煩惱熾烈、惡業積累迅速,但最終無法逃脫因果律的嚴厲懲罰。 貪欲的異熟果是墮入三惡道。地獄痛苦深重,如果是轉生餓鬼道和旁生道,也是沒有衣食,即使拋棄的糞穢也難以得到,這樣歷經漫長的生死。即使以善業力恢復人身,仍然貧窮下劣,處處乞討也是一無所獲,即使能有少許收獲也往往被人剝奪,沒有自在享受的福份。所以由貪欲黑業的障礙,將會使所願無法實現。 (益西彭措堪布講《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第三冊:申三、以理與公案教誡學人)
❻ 求一部國產青春電影,CCTV6看過,女主角癌症
欲塵
7.8分
主演:鄭夢瑤陳強生
導演:元子
類型:愛情網路電影
時長:62分鍾
年代:2016
地區:內地
簡介
❼ 關於現在人出家當和尚
凈空法師談出家的含義(選摘)
佛就說這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所以你要想成就,尤其是出家,你必須心理上要准備,第一個要持戒,第二個要吃苦。你要守不了戒又吃不了苦,在家學佛很好,一樣有成就,又何必出家?
出家的身分,人天師范,不但是人間一切人的老師(老師就是表率),你的思想言行,別人向你學習,你是代表釋迦牟尼佛的,續佛慧命,遠紹如來,想想看自己能不能做到?真能做到,好,太難得!不但釋迦牟尼佛歡喜,一切諸佛都歡喜,龍天善神哪個不保佑你!可是做不到,做不到,佛不會護念你,善神也不會保佑你,會有一些鬼神來找你,妖魔鬼怪他來找你,幫你作惡,接引你到三惡道。三惡道多半都是地獄道,這些惡鬼邪神他來護持你,讓你造業,最後把你送到阿鼻地獄。這些惡鬼邪神,我相信都是自己過去生中所結的冤孽,全是冤家債主。這就是你雖然出家,你有障礙,你沒有辦法好好的學習,無法斷惡修善,反過來遠離善法,無惡不作,那個麻煩就大。
古德常講,出有四種,家也有四種,都要清楚。你要明白之後,我如果做不到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那就在家學佛。在家出家,這個好,維摩居士給我們做了好榜樣,在家出家。家有四種,第一個叫田宅家,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的家,你有財產,你有土地,你有房舍,你有事業,你有妻子兒女,這是家,世俗之家。一般人講出家,離這個家,這個家並不重要,更重要的,佛給我們講的煩惱家,我們剛才講的十善,十善的反面十惡,十惡是家。你把十惡斷掉,從此以後,起心動念、言行都跟十善相應,十惡的家你超越、你出了,這個好,出煩惱家。
出也有四種,第一個是身出心沒出。身出,真的你離開你家庭,父母妻子兒女你跟他離開,你到寺院裡面去住,現出家相,可是心裏面念念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沒有放下,還是搞的這些,那你就是心沒出。身出心沒出,你的障礙就大,不但沒有解脫,你造的罪業也就重。這是古大德所說的口誦不能行。念經念佛,會念做不到,表面上裝一個善人的樣子,不是真善,說得不好聽一點,自欺欺人。人可以欺騙,欺騙不了佛菩薩,欺騙不了鬼神,有沒有想到?身出心不出,你要真正了解,搞清楚、搞明白,不敢出家,誰願意造這麽重的罪業?
今天在這個環境裡面,縱然發心,發心純正出家,到哪裡去學法?哪個地方有真正的道場?這個道場是真是假?為什麽?現在這個社會偽善不少,假善,不是真的。表面上做得很好看,實際上不是這樣的。我過去在洛杉磯有個朋友是出家人,法師,他比我小幾歲,在洛杉磯遇到西藏的仁波切,非常尊敬,跟他學佛。仁波切回到西藏去,他就跟著去,大概去了三個多月,回到美國告訴我,假的。我說怎麽是假的?他說他不是仁波切,他是西藏人,住在尼泊爾。因為聽說外面對於出家人供養很多,所以他是冒充仁波切到美國,收了一大批供養回去之後,才曉得他不是的。他是個在家居士,他對佛法懂得,儀規也知道很多,冒充仁波切到美國。凡是到美國都會得一些供養回去,他可以過幾年好日子。現在這個社會無奇不有,佛門里有,其他宗教也不例外也有。這是說什麽?修道難,你到哪裡去找一個真善知識?找一個好道場?不容易。
也正因為是這個關系,所以我們老師,這老師是真的善知識,也知道現前的環境。我的老師,一個是章嘉大師,一個是李炳南老居士,兩個人都有特殊環境,我們無法跟他們一輩子。又何況章嘉大師教我三年,他就走了,我二十六歲跟他,他老人家那一年六十五歲,他六十八歲走的,我跟他三年。李老師是個特殊環境,都不能長久親近。所以李老師教導我學孟子、學蕅益大師,這是什麽意思?孟子跟蕅益大師都是古人的私淑弟子,是今人以古人為老師。孟子是以孔夫子做老師,孔子過世,不在,念孔子的書,跟孔子學,不懂的地方就向孔子的學生請教,他真的學得像孔子。你看夫子在中國稱為至聖,孟子是亞聖。夫子之道,真的是傳給孟子,不是傳給別人,孟子真的完全得到,給後人留下一個好榜樣。蕅益大師明朝末年人,他是依蓮池大師為老師。蓮池大師往生,蓮池大師的著作在,他是依蓮池大師的著作來學習,學得非常像。蓮池大師是我們凈土宗第八代祖師,蕅益是第九代祖師,依古人。
❽ 急!!求高人解答:貪口,貪狼,貪懶,貪滿,欲色,欲塵,貪喜,貪易,八個詞各是什麼意思!!急啊急啊!
貪口,貪圖口欲,貪吃
貪狼,貪狠 (還有其他解釋,不過都是名詞)
貪懶,貪安逸;圖省力。
貪滿,不知足。
欲色,欲界和色界。也可以理解成慾望與美色
欲塵,佛教語。佛家謂財、色、食、名、睡五欲污身如塵埃,故稱。
貪喜,貪愛與歡喜
貪易,貪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