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韋拔群的生平事跡
韋拔群於1916年初在貴州加入討伐袁世凱的護國軍,參加了護國運動。後入貴州講武堂學習,畢業後到黔軍任參謀。在「五四運動」影響下,1920年離開黔軍到廣州加入「改造廣西同志會」,次年回東蘭從事農民運動,
先後組織「改造東蘭同志會」(稱農民自治會)和「國民自衛軍」(後稱農民自衛軍),指揮農軍三打東蘭縣城,趕跑縣知事和團總。1925年初入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結業後回東蘭繼續從事農民運動,主辦農講所,培養骨幹,發展農會和農民武裝,把農運推向右江地區。
1926年領導成立東蘭縣革命委員會,任主任,同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12月參與領導百色起義,建立右江革命根據地,任右江蘇維埃政府委員、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3縱隊司令員、第21師師長。
(1)電影拔哥的故事原型擴展閱讀
電影《拔哥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為讓人們更詳細了解這位革命先烈,「拔哥的故事」將再現熒屏。2011年9月1日,記者從大型電視劇《韋拔群》研討會暨籌拍啟動儀式上了解到,該劇未拍先熱,已引起央視關注。
研討會上,廣西壯族自治區廣電局、自治區文聯、廣西電視藝術家協會有關領導及區內影視專家20多人對《韋拔群》劇本進行了熱烈討論。該劇製片人梁潤生介紹,《韋拔群》以「拔哥」領導農民革命的全過程為主線,再現他戰斗的一生。作為一部主旋律電視劇,該劇打破傳統,更加突出傳奇色彩,把紅色經典和娛樂性融為一體,重塑豐滿生動的「拔哥」形象。
Ⅱ 東蘭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良風洞風景區 位於東蘭縣城馬鞍山腳,景區由良風洞,石雲洞、天然石門、石壁崖刻、百年古榕、馬鞍山營盤等多處極佳景點構成。
良風洞 位於馬鞍山腳的古榕樹下,洞口寬約10米,洞深20多米;洞內有許多曲折小洞可穿通馬鞍山後,洞內有清泉常流,三伏盛夏,洞里涼風習習,故名"良風洞"。1934年間,陸川蕭道龍曾於洞邊石壁鐫刻"良風洞"三字,該洞歷來為東蘭山城百姓盛夏納涼爽消遣去處。
石雲洞(又稱小月宮) 位於馬鞍山腰,山腳至洞口修有石階60多級;洞深20多米,寬10多米;洞頂乳石垂吊,形狀千姿百態,有如天上雲朵,有如春筍倒立,栩栩如生。洞內尚有天然神台,卧態石龍等,每到春秋季節,洞內霧氣升騰,景緻獨好。抗日戰爭時期,該洞曾是抗日軍隊秘密通信指揮電台設置地。1978年曾是電影"拔哥的故事"拍攝景點之一。
天然石門 位於良風洞與石雲洞之間的三角地,門高1.8米,天然雕鑿,可供人穿入,門項端古人曾鐫刻"石門"二字。
石壁崖刻 位於良風洞景區內之石壁上,多處有古代文人墨客刻下"霸陵西照"、"萬家生佛"、"霸陵小橋流水人家"等贊美東蘭山城景色詩句。
百年古榕 位於育風洞口之半山腰上,古榕盤根錯節,枝葉繁茂,鬱郁蔥蔥,樹蔭覆蓋數米,景色迷人。
馬鞍山營盤 位於馬鞍山頂,石砌牆垣,為清順治時綠營兵營地之一。自山腰修有石梯要通營盤嶺。登至山頂營秀,可飽覽東蘭山城全景。
坡豪湖泊群 紅水河從東蘭境內穿越而過,全程115公里。長樂鎮南面5公里的坡豪村,岩灘電站建成後,由於水位上漲,原低窪地帶變成片片湖區,在果園與農田間形成大小湖泊十餘處,大者數千畝,小的百餘畝,相挨相連,高山、河流、湖泊、果園、農田和村落交相輝映,天造地設;身臨其竟,心曠神怡,是休閑度假的理想勝地。
江平田園風光 出拉甲山谷,便是江平村,這里田園似景,青山起伏,曲水瑩瑩,翠竹掩隱的村落中,房舍儼然,炊煙繚繞,東平河在田園中蜿蜒欲醉的鄉村田園風光畫卷,是遊人登山、野炊、山村話桑麻、田園風光寫生、攝影創作的好去處。
紅水河風光 紅水河從東蘭境內外內穿越而過,全程115公里。河道蜿延曲折,河岸百里翠竹蔥蔥;兩岸奇峰異谷,層戀疊嶂;"皇帝岩"、"忘憂谷"、"虎蹲鷹"、"龍鳳穴"、"狩獵山"、"蘇仙岩"、"望夫嶺"、"寡婦島""斷天崖"、自然天成,栩栩如生,千姿百態,景色十分迷人;長樂至坡豪段十餘公里,由於岩灘水庫封閘蓄水,地下河水位上升,小湖泊星羅棋布,湖光、山色、梯田、農舍,一派水鄉田園風光;紅水河流經板文峽谷呈"υ"字形大拐彎,奇偉壯觀,堪稱紅水河第一彎。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東蘭紅河蓋陽朔"的美稱。河畔壯村瑤寨依山傍水,星羅棋布;燦爛的民俗銅鼓文化蘊藏其中,鏗鏘的鼓聲,神奇的音韻,使您領略到壯家瑤民優美感人的"螞拐歌圩"、"舂榔棍舞"、"銅鼓舞"、"猴鼓舞"等民俗風情。
拉甲山景區 位於東蘭武篆鎮西面5公里處。是沿東平河延綿幾公里長的山系,這里群峰雄秀奇幽,山險洞奇,有號稱粵西第一洞天的"列寧岩",有形象活脫的天門山、月亮山、小象山、觀音山、駱駝山、內廊湖等,並有許多美妙的傳說;東平河是一條伏流河,由"東里三潭"匯流而成,繞拉甲山腳而過,時而蜿蜒平靜,時而潛入山中,歡快地向南奔流,最後匯入壽鄉盤陽河。
文物古跡
益壽橋 益壽橋,位於東蘭縣縣城馬鞍山南麓,跨九曲河,為三拱結構石橋。長38.7米,高8.5米,寬4.6米;兩端為石級,橋面兩旁以石條作欄,系明代萬曆六年(1578年),東蘭州土司韋應龍為其母金氏六十壽辰募款所建,故名"益壽橋"。據考證該橋是廣西境內建築年代較早的兩座石橋之一(另一座在貴港市)。
舊州古隧道 位於武篆鎮上圩村舊州屯到拉舊山地下,為明洪武年間韋氏土司開鑿。隧道工程極大,長約2里,寬4.5尺,或2.3尺不等,設燈盞於其上,燃燈以便行走。其分歧隧道有四、五處,建築大都相同。轉折之所,皆設門闔辟。初入其中,往往迷途。舊州古隧道 位於武篆鎮上圩村舊州屯到拉舊山地下,為明洪武年間韋氏土司開鑿。隧道工程極大,長約2里,寬4.5尺,或2.3尺不等,設燈盞於其上,燃燈以便行走。其分歧隧道有四、五處,建築大都相同。轉折之所,皆設門闔辟。初入其中,往往迷途。
銀海洲 位於武篆鎮那烈村,距縣城36公里,是座海拔747.3米,頂寬3萬平方米的在土山。明代東蘭州土司韋虎臣曾設跑馬道、演武廳於此。現陳跡尚存。1922年重陽節韋拔群召集東蘭、鳳山、百色等地進步青年百餘人在此舉行同盟,提出"打倒軍閥、打倒貪官污吏、打倒帝國主義"等口號。現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里三潭 位於距東蘭縣城35公里的武篆鎮韋拔群烈士故居東里村,由仁潭、後皇潭和小龍潭組成。仁潭座落在一片田疇中間偏東方位,潭面約5000--6000平方米,夏秋水濁,冬春水清。相傳五百多年前,地陷窪成潭。皇潭靠西面山麓,寬闊約3000多平方米,潭水從大山溶洞噴涌而出,浪高波急,景色非凡,常為遊人興嘆。小龍潭居於村北,它半露半隱,水色湛藍,晶瑩如鏡,魚蝦頗多,村民常劃筏入內釣魚作樂。1924年4月,韋拔群從廣州第三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回來後,即在潭裡挑燈辦公,編寫和印製農講所各種學習資料和革命傳單,當時人們稱之為"秘密印刷所",是東蘭縣重點文保護單位。
Ⅲ 五號特工組 馬百川的扮演者
馬昌鈺
國家一級演員,1965年畢業於江蘇省戲劇學校(話劇表演專業)。 在三十六年演藝生涯中,曾在影視劇中塑造一百個左右影視劇不同時代、不同年齡、不同身份和性格的主要角色。 在話劇《年青的一代》、《海港風暴》、《大橋》、《萬水千山》、《報童》、《一雙綉花鞋》、《甲申紀事》、《蒼天在上》、《世紀彩虹》中扮演主要角色,其中《甲申紀事》李岩的塑造獲第三屆文華獎。 他主演的電影《我們是八路軍》獲1978年百花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他還曾經主演電影《拔哥的故事》、《藍盾保險箱》、《最後一個軍禮》在電視劇《雨花魂》、《楊家將》、《刑警隊長》、《狄仁傑斷案傳奇》、《艱難的抉擇》中扮演主要角色。 他還演過驚悚電視劇《魂斷樓蘭》飾文好古。 其中《艱難的抉擇》賀長安的塑造獲十屆金鷹獎最佳主角提名、最佳優秀連續劇"五個一工程獎"。 曾獲第三屆中國話劇表演金獅獎。
Ⅳ 拔哥的故事原型
在廣西右江老區,韋拔群的名字家喻戶曉。韋拔群,原名韋秉乾,壯族
Ⅳ 壯族音樂的器樂
壯族民間樂器有擦弦類的馬骨胡、土胡、清胡、葫蘆胡、七弦琴等;彈拔樂器有天琴、三弦等;吹奏樂器有木葉哨、敦都喔、竹笛等;打擊樂器有蜂鼓、銅鼓、邊鼓、橫鼓、大鼓、八音鼓、八音鑼、礱、扁擔、棒棒等。多用於戲曲、曲藝、歌舞的伴奏。有自己的伴奏程式、過場音樂、專用曲牌、鑼鼓點子。南部方言區有民間器樂合奏班,俗稱八音,以鼓吹樂為主。常用曲調有「馬走街」、「歌長調」、「採花」、「月調」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壯族民間音樂得到大力發掘和發展。從中央到自治區和地、市、縣、各級文化部門、文藝團體、藝術院校、研究機構,在搜集、整理、創作、演出、出版、科研、教學等方面,不斷有新成果面世。太平天國民歌,左右江革命民歌,以及其他壯族民歌的介紹和專著,壯劇《紅銅鼓》、《百鳥衣》,歌舞劇《劉三姐》,電影《拔哥的故事》音樂,管弦樂組曲《百鳥衣》,馬骨胡齊奏《壯鄉春早》,舞蹈《春插》音樂,歌曲《壯錦獻給毛主席》、《紅水河有三十三道彎》等,受到人民的喜愛。李志曙、黎承綱、韋葦、丁承策、李學綸等壯族音樂家的隊伍不斷壯大,滿謙子、陳良、李延林等漢族音樂家為發展壯族音樂事業作出貢獻。
Ⅵ 拔哥的故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42]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47]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相對,合稱「文化遺產」。
而拔哥的故事是1979年上映的中國戰爭電影,並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Ⅶ 韋拔群的影視作品
《拔哥的故事》(上、下集)
拍攝單位:北京電影製片廠
導演:成蔭
編 劇:謝夫民、成蔭、毛正三、馬元傑
上 映:1978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彩色
類 型:劇情片 片名:《東蘭出了個韋拔群》
2009年11月4日,央視七套軍事節目播出一部由柳拂橋最新撰稿的電視文獻片《東蘭出了個韋拔群》。《東蘭出了個韋拔群》是紀念韋拔群誕辰115周年活動軟體建設項目之一。該片2007年11月啟動,攝制組兩年來分赴全國各地,追尋韋拔群烈士的歷史足跡,先後采訪了韋拔群生前警衛員、廣西壯族自治區原人大主任黃榮、韋國清同志的夫人許其倩、張雲逸大將之子張光東少將等10多名老領導和了解相關事跡的人員,梳理歷史史實,盡可能收集、整理出大量的珍貴史料。該片幾經求證、修改、斟酌,既全面深刻,又重點突出,是最新最權威的反映韋拔群烈士的歷史地位、豐功偉績和革命精神的電視傳媒,展示了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緬懷韋拔群,發揚其革命精神,具有較強的歷史性、藝術性、可視性和感染力。 電影《拔哥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為讓人們更詳細了解這位革命先烈,「拔哥的故事」將再現熒屏。2011年9月1日,記者從大型電視劇《韋拔群》研討會暨籌拍啟動儀式上了解到,該劇未拍先熱,已引起央視關注。研討會上,廣西壯族自治區廣電局、自治區文聯、廣西電視藝術家協會有關領導及區內影視專家20多人對《韋拔群》劇本進行了熱烈討論。該劇製片人梁潤生介紹,《韋拔群》以「拔哥」領導農民革命的全過程為主線,再現他戰斗的一生。作為一部主旋律電視劇,該劇打破傳統,更加突出傳奇色彩,把紅色經典和娛樂性融為一體,重塑豐滿生動的「拔哥」形象。劇中的「拔哥」不僅是一位革命者,更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山歌王,有大量的武打戲份。因此在演員的選擇上,不僅要求演技純熟,能夠表現出「拔哥」豐富的內心情感,也要有一身好功夫。據悉,《韋拔群》劇本已修改兩稿,基本定型,預計明年初開拍。
Ⅷ 東蘭鎮的旅遊景區
良風洞 位於馬鞍山腳的古榕樹下,洞口寬約10米,洞深20多米;洞內有許多曲折小洞可穿通馬鞍山後,洞內有清泉常流,三伏盛夏,洞里涼風習習,故名良風洞。1934年間,陸川蕭道龍曾於洞邊石壁鐫刻良風洞三字,該洞歷來為東蘭山城百姓盛夏納涼爽消遣去處。
石雲洞(又稱小月宮) 位於馬鞍山腰,山腳至洞口修有石階60多級;洞深20多米,寬10多米;洞頂乳石垂吊,形狀千姿百態,有如天上雲朵,有如春筍倒立,栩栩如生。洞內尚有天然神台,卧態石龍等,每到春秋季節,洞內霧氣升騰,景緻獨好。抗日戰爭時期,該洞曾是抗日軍隊秘密通信指揮電台設置地。1978年曾是電影拔哥的故事拍攝景點之一。
天然石門 位於良風洞與石雲洞之間的三角地,門高1.8米,天然雕鑿,可供人穿入,門項端古人曾鐫刻石門二字。
石壁崖刻 位於良風洞景區內之石壁上,多處有古代文人墨客刻下霸陵西照、萬家生佛、霸陵小橋流水人家等贊美東蘭山城景色詩句。
百年古榕 位於育風洞口之半山腰上,古榕盤根錯節,枝葉繁茂,鬱郁蔥蔥,樹蔭覆蓋數米,景色迷人。
馬鞍山營盤 位於馬鞍山頂,石砌牆垣,為清順治時綠營兵營地之一。自山腰修有石梯要通營盤嶺。登至山頂營秀,可飽覽東蘭山城全景。 益壽橋,位於東蘭縣縣城馬鞍山南麓,跨九曲河,為三拱結構石橋。長38.7米,高8.5米,寬4.6米;兩端為石級,橋面兩旁以石條作欄,系明代萬曆六年(1578年),東蘭州土司韋應龍為其母金氏六十壽辰募款所建,故名益壽橋。據考證該橋是廣西境內建築年代較早的兩座石橋之一(另一座在貴港市)。
Ⅸ 求七十年代電影 (八哥的故事)
有個(八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