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及時行樂》的英文簡介
All grown up and gunning for political power in a small North Wales community, Glen Marcus and his best mate harbour a dark secret which seems to be coming back to haunt them. But can the daughter of Tina Trent, a local woman just returned from Alaska, be the same girl the two lads buried fourteen years earlier? Only local policeman Max Bracchi can solve the case with the help of a wrongly accused tramp, Tin Man.
來源:IMDB
2. 《奔愛》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今兒看了一部小成本電影《奔愛》,不成想導演陣容卻空前強大--5人,且全部是大叔級別響當當的導演。
整個電影,五個故事,一個字概括:作。大叔,你傳輸這樣「往死里作,作不死的才叫愛情」的觀念,美其名曰奔愛,奔向愛情,呼喚愛情,殊不知是「南轅北轍」,這樣賣力的奔跑,不會奔向愛情,只會奔到外星球。
最後還是奉勸大叔們還是老老實實去拍警匪,拍硬漢,拍懸疑去吧,扎堆兒可以吃火鍋,還是別合拍什麼愛情片了,你們這樣的愛情觀小心教壞小朋友。
3. 李白的及時行樂是消極的嗎
李白的「及時行樂」思想是消極的嗎?
——以《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為例
范培培 王 芳
(湛江師范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廣東湛江 524048)
摘 要: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言短韻深,廣泛流傳。「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秉燭夜遊」,縱情歡樂,「及時行 樂」連夜也不肯放過,今人每提及此總會冠之以「消極」二字。細細品來,其實不然。李白的「及時行樂」思想是一種物我交融所 達到的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對注重生命過程而非結果的詮釋。李白的「及時行樂」思想對我們的生活具有啟示作用。
關鍵詞:李白 及時行樂 物我交融 生命過程 啟示
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這篇文章,言短韻深,只 有119字,被選入《古文觀止》,因而得以廣泛流傳。「浮生若 夢,為歡幾何?」「秉燭夜遊」,縱情歡樂,
「及時行樂」連夜也不肯放過,今人每提及此總會冠之 以「消極」二字。細細品來,其實不然。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讀者如同穿越了千年而與李白置身於同一天地時空下, 聽他講述天地光陰的真諦。這與蘇軾《前赤壁賦》中的感 慨何其相似:「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面對悠悠 時空,英雄也好,貧民也好,都只是滄海一粟。李白恰恰是 懂得生命真諦所在,所以才發出如此感慨:「而浮生若夢, 為歡幾何?」既然如此,又何必執著沉迷,何不灑脫逍遙? 這是古代士大夫們常有的一種情懷,一種無可奈何之際 的自我解脫和心理慰藉。「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在 他之前的人都可以執燭夜遊,況且碰上這美好的陽春,還 有俊秀群季,如何不去?於是,欣然前往。宴會上,諸弟都 很聰明,作的詩對都很好,他自己卻為不能和謝康樂相比 而羞慚。
「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 面對如此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在酒杯的頻頻傳遞中,時間 飛快流逝。也許是在酒的作用下,李白一改先前的郁結,很 快變得豁達豪情了。想到只有作出好的詩篇才能抒發高雅 的情懷,誰若作詩不成,就該罰酒三杯了。在桃花園的眾人 都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想在彼此間比個高下。魏文帝曹 丕《與吳質書》中有「古人思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李白《序》 「古人秉燭夜遊」之後也有個「良有以也」,只少一個「思」字。 在《與吳質書》中曹丕講到昔日之樂,乃是與好友們的「酒酣 耳熱,仰而賦詩」;而《序》中的「為歡」、「樂事」,也歸結到「不 有佳詠,何伸雅懷」。他們都少不了宴飲,但那歡樂,主要是 精神生活方面的,是一種物我交融所達到的精神的至高境 界。李白繼曹丕對古人的「為樂當及時」注入了新的積極的 內容。 [ 1]
曾言「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 古》)的蘇軾,在《前赤壁賦》中終於悟出了「天地之間,物各 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 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 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取之所 當取,舍之所當舍,在江上清風和山間明月中享受大自然 的無盡寶藏,從而達到一種物我和諧的境界。蘇軾這種思 想,誰又能言之非「及時行樂」呢?無論是「真放」還是「曠 達」[2],李白與蘇軾在尋求精神解脫的道路上尋找到了同 一出口,盡管充滿了率性精神的李白從不曾把這一思想表 述到蘇軾般如此理性的高度。蘇軾歷來被文人學者評價為 「曠達」、「超脫」,卻冠之李白以「庸俗、消極」,待遇懸殊猶如 天壤之別也。
4. 我們應該及時行樂是什麼電影
我們應該及時行樂是電影《死亡詩社》。
《死亡詩社》的電影主題就是及時行樂,把握今天,讓我們的生活與眾不同。
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其沉穩凝重的教學風格和較高的升學率聞名,作為其畢業班的學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新學期文學老師約翰·基汀(羅賓·威廉姆斯飾)的到來如同一陣春風,一反傳統名校的嚴肅刻板。
基汀帶學生們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自己的理想;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世界。老師自由發散式的哲學思維讓學生內心產生強烈的共鳴,他們漸漸學會自己思考與求索,勇敢的追問人生的路途,甚至違反門禁,成立死亡詩社,在山洞裡擊節而歌!
《死亡詩社》影評
拋開核心主題,本片格局實在小。美國的預科學校是有男女混校的,但全片對女性角色的塑造停留在慾望投射的客體。校長、船長、Neil的父親以及Neil本人,都嚴重臉譜化。另外,把主角們塑造為高智商的精英群體,尖酸地對比了Chris男友那一幫智商不太高、依靠暴力解決問題的「運動員階層」。
放在今天重看似乎還有另一種意味:預言了自由主義的崩潰,尤其是今天的美國。大概導演承擔一部電影里更多的感性表達,編劇偏向負責理性部分,所以這部電影一直享有極高的觀眾緣。
5. Carpe diem是什麼意思
Carpe diem 是 拉丁語 為"采天" 。 這並且是規定經常被使用 作為信譽表示。 雖然拉丁動詞的古典意思 carpere 是"采," 片語隱喻地被翻譯成英語意味"佔領天。"
意思是及時行樂
6. 電影《萬能鑰匙》的結局是什麼
電影《萬能鑰匙》的結局是:卡羅琳的身體被那個老太婆用巫術佔有了(交換了靈魂),這時她才知道原來那個躺在床上不能動的老頭「本」其實是那個年輕的律師,老頭的靈魂和律師的一開始就換了。
所以他才一直在求助!最後有著老太婆和老頭身體的他們都喪失了表達的能力,被送往醫院,而那兩個佔有他們身體的人,繼續在那棟房子里住了下去!
(6)及時行樂出自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萬能鑰匙》的劇情簡介
年輕的姑娘卡羅琳(凱特•哈德森 Kate Hudson 飾)受雇於老婦人維奧萊特(吉娜•羅蘭茲 Gena Rowlands 飾),前往她家照顧她卧病在床的丈夫本(約翰•赫特 John Hurt 飾)。
維奧萊特的大房子坐落於以神秘習俗和宗教儀式聞名的地區,卡羅琳剛到這里就覺得陰森詭異。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卡羅琳漸漸對這件大房子和古怪的維奧萊特起疑。
一次偶然,她從維奧萊特那裡得到了一把萬能鑰匙,用它可以打開這座大房子的所有房間。當卡羅琳走進了隱藏在頂樓的房間時,她看到了令人驚悚的一幕,直覺告訴她,本的卧病在床和維奧萊特以及這間房間有著莫大的關系,她決心揭開這個迷!
7. 及時行樂下一句是什麼
及時行樂下一句是則老大徒傷悲也,意思是人的生命很短暫,好不容易來世間一趟,要及時體驗美好的事物,不然等年紀大了會後悔年輕時沒有好好珍惜。
及時行樂出自《新刊大宋宣和遺事》:「人生如白駒過隙,倘不及時行樂,則老大徒傷悲也。」
當我們懂得珍惜人生的每分每秒,那也就意味著真正的懂得人生。
及時行樂並不意味放縱自己,更不是讓你享樂於當下,不再顧及明天與未來,而是讓我們珍惜人生中的一切時間與境遇,我們在「及時行樂」的出處,也可能看得出來,即:《西門行》有「夫為樂,為樂當及時」,又如《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講「 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唯有好好生活,把比較的對象恆定地設為自己,以自己的成長為快樂,通過把一個個的小目標達成,慢慢地積累成就感,讓手上的鑰匙越來越多,讓自己成長得越來越強大。最後才有機會去體驗更精彩的世界,成為更真實的自己,行更大的快樂。
8. 《死亡詩社》中「seize the day」為什麼要翻譯成及時行樂
「seize the day」直接翻譯的話意思是「珍惜現在,把握今天」,但是在《死亡詩社》這部電影中更多傳達的是希望學生們能更多的享受現在的寶貴的青春生命,去發掘生活的快樂,去享受這美妙的生活,所以在很多電影翻譯版本中都會翻譯成「及時行樂」,或許這樣更貼切電影的主題。
Carpe diem一詞源自荷馬《奧德賽》中的一首拉丁文詩,英文翻譯成seize the day,跟我們漢語「一寸光陰一寸金」類似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