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張思德電影觀後感
張思德電影觀後感:
今天,我含淚觀看了故事片《張思德》。影片《張思德》藝術生動地再現了張思德同志光輝的一生。他的英雄事跡是對《為人民服務》最好的詮釋。張思德,平凡而偉大,普通而高尚。
從1944年到2005年,歷史又跨越了60餘年,半個世紀以來,張思德同志的英雄事跡,激勵、鞭策著無數仁人志士為共產主義事業前赴後繼、英勇獻身,歷史的長河鐫刻下了許多光輝閃亮的名字:邱少雲、董成瑞、雷鋒、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任長霞、牛玉儒。
雖然他們所處的年代不同、歷史背景不同、工作崗位不同,但是他們高尚的情操和優秀的品質卻完全一樣,他們都有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共產黨員的黨性原則,大公無私的寬廣胸懷,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廉潔奉獻的高尚情操。
在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今天,重溫張思德等英雄人物的先進事跡,對於深入開展保持先進性教育,永葆共產黨員先進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張思德等英雄人物是共產黨員先進性的代表,物轉星移,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他們仍然是最耀眼的燈塔,永遠照亮著我們前進的航程。
❷ 張思德事跡心得體會
張思德》講述了共產黨人的動人故事。張思德同志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戰士,但他們都忠實地實踐著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這部電影之所以動人心弦,啟人思考,催人奮進,就在於它們反映了時代的呼喚和人民的心聲,這就是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都是共產黨人最可寶貴的思想品質,張思德以及許許多多優秀共產黨員的代表,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這部影片闡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民是歷史的主體,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共產黨人只有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一個共產黨員,只有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才能在為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也才能體會平凡中的偉大,艱辛中的幸福,奮斗中的快樂。從張思德到雷鋒,從焦裕祿到孔繁森,從楊利偉到奧運健兒……他們的思想和精神都不會隨著時代的遠去而消逝,而是歷久彌新,光彩照人,長駐人民的心中。這部影片讓我見到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張思德。盡管一切是那麼平凡,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故事,平凡的語言。然而,正是這種平凡產生了偉大。60年前,毛澤東主席的著名演說《為人民服務》,影響了幾代人。60年後,銀幕上的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動人心魄的震撼力。撼人心魄的是張思德不計個人得失,樂於造福他人的奉獻精神,是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犧牲精神。同時,這種震撼力也來自觀眾心靈深處的一種嚮往,一種追求,一種共鳴。影片詮釋了眾人崇尚的做人標准:「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一個少說多乾的張思德,用朴實和純粹折服了周圍的人,也讓60年後銀幕下的我們肅然起敬,久久回味。 真正的崇高,不會因歲月的流逝而被沖淡。真正的美善,只會因樸素的質地更生光輝。凝望這個普通的背影,感受到一種永恆:偉大生於平凡,平凡成就偉大。而將兩者緊緊相連、融為一體的,正是那五個字——為人民服務。
❸ 張思德故事
資料:張思德的故事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7月29日18:40 新浪娛樂
-燒木炭是一絕,編草鞋也是一絕
抗戰期間,國民黨對邊區實行封鎖,邊區軍民只有依靠自己動手來豐衣足食。燒木炭的活又苦又累,張思德卻毫無怨言,而且幹得非常出色,當地群眾燒一窯炭需要10天,他只需7天就能燒一窯上好的炭。組織上曾三次派他去燒炭:第一次他在榮譽軍人學校幹了3個月並得到獎勵;第二次是在延安南土黃溝深山;第三次是到延安北部的安塞石峽峪村,他超額完成了任務,卻再沒有回來。
張思德不僅炭燒得好,編草鞋也是一絕。部隊轉戰關中強行軍,很多戰士的鞋都磨壞了。張思德就利用行軍間歇,用馬刀割馬藺草帶在身上。晚上宿營後,他一連打了3雙草鞋,第二天,他把草鞋送給了三位鞋子最爛的戰士。後來很多人從張思德那裡學會了用馬藺草打草鞋,保障了部隊的行軍。
-為了讓毛主席多睡一會兒,他發明了「控繩拉鈴」的通訊方法
張思德在平常給人的感覺是老實木納,其實他很內秀,工作肯動腦筋,打仗也很勇敢,有「小老虎」之稱,因此才被挑選當通訊員並毛澤東身邊擔任警衛。
毛澤東有個習慣,寫文章時徹夜不眠,天亮後才睡覺。為了讓毛主席能多睡一會兒,張思德還發明了「控繩拉鈴」的通訊方法,在院子的樹上系一根細繩子,繩子的一端通向警衛班宿舍,裡面掛一個小鈴檔,如毛澤東這邊發現情況,只要哨兵一拉繩子,警衛班就可以立即出動,又不會打攪毛主席休息。
毛澤東外出開會時,張思德常在身邊當警衛。毛澤東所乘坐的車,在車尾有專供衛士站立的踏板,以防背後有人偷襲,這個位置通常都是張思德的。由於背對著行車方向,塵土很大,毛澤東很過意不去,讓他到前面。張思德總是笑笑,依舊站在那裡。張思德覺得做好毛主席的警衛工作,就是對革命的最大貢獻。
❹ 規范漢字書寫手抄報
普通話是中國的國語,作為一個中國人就應該說好普通話,才能和更多的中國人溝通,交更多的朋友。
生活中,人們總是需要溝通的,所以才有了語言。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語言,但中國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是普通話,其它地方的語言比如:閩南話、四川話,還有小數民族的語言等都是方言。
如果大家都只只說自己的地方言,那到了別的地方去旅遊、出差,總是需要和當地人進行溝通和交流的,但是大家都只會說自己的方言,而聽不懂別人的方言,那麼沒有了溝通就沒有了友誼,我們交朋友的范圍就大大限制了!
漢字是我國的文字,文字是便於溝通的一種工具。
我們現在使用的是簡體字,不能自己習慣寫什麼字就寫什麼字,不然別人就看不懂。而且寫簡體字方便記憶和書寫,一看就懂,閱讀書寫速度也會比較快。我們小學生更應該學會寫簡體字,簡體字記得更牢。繁體字筆畫比較多,而且很難記,又難認。假如我們學繁體字,那記一個字多辛苦啊!筆畫多,又復雜,認字、寫字都很麻煩。
說好普通話,寫好規範字才能更便於溝通,便於書寫、閱讀啊! 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學校是基礎和重要的陣地。高等學校的師生更是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的重要方面軍。我們要帶頭在學校營造一個規范的校園語言文字環境。
營造規范的校園語言文字環境,首先要樹立規范意識,明確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的重要意義。語言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漢語內部的方言也是多且復雜,這些都給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人們的交際帶來一些困難。作為唯一能夠跨越漢語方言隔閡,溝通各兄弟民族交際的普通話就成為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語。而規范漢字,則是記錄這種共同語的最好工具。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關繫到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意義重大。
營造規范的校園語言文字環境,還要明確語言文字規范的標准和對我們的要求。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部頒《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准》將說普通話的水平分為三級,每級又分甲乙兩等。其中一級是標準的普通話,二級是比較標準的普通話,三級是一般水平的普通話。國家對"以普通話為工作語言"的各類從業人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學校,教師上課都要求說普通話,其中1954年1月1日以後出生的教師還要求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要達到二級乙等以上水平並持證上崗。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則鼓勵其越高越好,其中師范專業的學生必須達到二級乙等以上,否則不能畢業。而行政幹部則根據不同年齡段要求達到相應水平,其中年輕同志要求達到二級乙等以上。
國家還要求學校將普通話作為校園語言,就是要求師生員工在教育教學、會議、宣傳、集體活你好:可能的原因有:某些急性傳染病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可能影響到牙齒和頜骨的發育.內分泌功能紊亂或營養不良尤其是維生素缺乏可能會影響到牙齒和頜骨的發育.呼吸和吞咽功能異常可能會影響牙齒和頜骨的發育.不良習慣比如咬手指咬上唇或咬下唇習慣伸舌或吐舌習慣.乳牙期或替牙期出現的問題.包括乳牙過早喪失乳牙遲遲不掉恆牙過早喪失恆牙萌出順序紊亂等等都會造成牙齒不齊.你可以帶孩子做一下牙齒矯正.在換牙的時候還會出現一些暫時性的錯合這些情況包括:輕度擁擠門牙間有縫隙咬合深.看到這些情況請不必擔心.隨著孩子的逐漸生長這些錯合會逐漸消失或緩解所以沒有必要進行矯治.一般矯正需要一年半到兩年左右.一般兒童比成人要快一些,拔牙治療比不拔
要挖成了。為了保證質量,張思德拿著小钁頭開始修整窯面,突然,窯頂上「啪啪」掉下幾片碎土。「快出去,有危險!「張思德大喊一聲,一把將小白推出窯口,就在這時,「轟隆」一聲兩米多厚的窯頂坍塌下來。小白在窯口被壓住半截身子,張思德被整個埋在土裡。張思德為了戰友的安全,獻出了才29歲的生命。
毛澤東參加了追悼會
張思德身遭不測,消息馬上傳開。毛主席聽了後心情非常難過。他悲痛地說,張思德為我站過崗,你們要在棗園機關里為他舉行一個追悼會,我要去參加。
9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直屬機關舉行了「追悼張思德同志大會」。毛澤東也參加了大會,並且親自獻上一個花圈擺在大會檯子中央,花圈的輓聯上有他親筆題寫的「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也就是在這個追悼大會上,他作了一個後來在整理時命名為《為人民服務》的著名演講(先在當時延安《解放日報》上發表,1953年正式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三卷)。
當時,警衛團政委張廷楨致悼詞後,毛澤東走到台上開始演講,全場在沉痛的氣氛中鴉雀無聲,聆聽著他的演講。
毛澤東在主席台上打著手勢說:「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他還引用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一文中的話說: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這些後來人們非常熟悉而又熟記的論述傳遍了家家戶戶,尤其是「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這一句,更隨著張思德事跡的傳揚而遐邇聞名,並且成為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為人民服務》也成為每個共產黨員和要求政治進步人們的必讀文獻。 回答者: 88鋼琴 | 二級 | 2010-6-5 21:45
姓名: 張思德
性別: 男
生日: 1912年10月10日
忌日: 1943年02月07日
民族: 漢族
籍貫: 四川儀隴思德鄉
職業: 軍人
解讀戰士張思德:
1944年9月8日,毛澤東主席參加了一名普通戰士的追悼會,他不僅親筆寫了輓詞,而且發表了著名的演說《為人民服務》。這位被領袖追悼的普通戰士,就是張思德。幾十年間,「為人民服務」這一光輝的口號同張思德的名字一起響徹了中華大地。
生平
孤兒「谷娃子」在革命軍隊中成長為渾身是膽的「小老虎」,長征期間他三次過草地
參軍11年,同期入伍的同志有許多已當了團長甚至是旅長,張思德身為戰士卻從不計較職務高低
1944年夏天,張思德帶領4個戰士到安塞縣燒炭。9月5日中午時分,窯洞即將挖成突然塌方,張思德奮力把開窯口的戰友推出洞去,自己則被砸埋在窯里犧牲,時年29歲。
背景
張思德犧牲後,毛澤東發表了傳揚天下的《為人民服務》
1944年9月8日,即張思德犧牲後3天,中央直屬機關在延安鳳凰山腳棗園操場上為他舉行了約千人的追悼會,毛主席親筆寫了「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下午1時以後,毛主席邁著沉重的步子走上祭台,作了題目是《為人民服務》的演講。
張思德當過班長,又從班長當回戰士,一切從人民利益和黨的需要出發,其高尚品質十分可貴。毛澤東在演講中稱贊:「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張思德犧牲後,毛澤東隨即吩咐,晚上要多派些人站崗,防止屍體被狼吃了,盡快把屍體挖出來,洗干凈,買一口棺材;開追悼會,我要講話。黨的領袖如此關心一個普通黨員和戰士,遠不止是出於私人感情,而是表現出革命隊伍中人人平等,無論在什麼崗位都是為人民服務。
張思德的故事
燒木炭是一絕,編草鞋也是一絕
抗戰期間,國民黨對邊區實行封鎖,邊區軍民只有依靠自己動手來豐衣足食。燒木炭的活又苦又累,張思德卻毫無怨言,而且幹得非常出色,當地群眾燒一窯炭需要10天,他只需7天就能燒一窯上好的炭。組織上曾三次派他去燒炭:第一次他在榮譽軍人學校幹了3個月並得到獎勵;第二次是在延安南土黃溝深山;第三次是到延安北部的安塞石峽峪村,他超額完成了任務,卻再沒有回來。
張思德不僅炭燒得好,編草鞋也是一絕。部隊轉戰關中強行軍,很多戰士的鞋都磨壞了。張思德就利用行軍間歇,用馬刀割馬藺草帶在身上。晚上宿營後,他一連打了3雙草鞋,第二天,他把草鞋送給了三位鞋子最爛的戰士。後來很多人從張思德那裡學會了用馬藺草打草鞋,保障了部隊的行軍。
為了讓毛主席多睡一會兒,他發明了「控繩拉鈴」的通訊方法
張思德在平常給人的感覺是老實木納,其實他很內秀,工作肯動腦筋,打仗也很勇敢,有「小老虎」之稱,因此才被挑選當通訊員並毛澤東身邊擔任警衛。
毛澤東有個習慣,寫文章時徹夜不眠,天亮後才睡覺。為了讓毛主席能多睡一會兒,張思德還發明了「控繩拉鈴」的通訊方法,在院子的樹上系一根細繩子,繩子的一端通向警衛班宿舍,裡面掛一個小鈴檔,如毛澤東這邊發現情況,只要哨兵一拉繩子,警衛班就可以立即出動,又不會打攪毛主席休息。
毛澤東外出開會時,張思德常在身邊當警衛。毛澤東所乘坐的車,在車尾有專供衛士站立的踏板,以防背後有人偷襲,這個位置通常都是張思德的。由於背對著行車方向,塵土很大,毛澤東很過意不去,讓他到前面。張思德總是笑笑,依舊站在那裡。張思德覺得做好毛主席的警衛工
作 張思德 (1915.4.19—1944.9.5) ,四川儀隴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的模範。
1915 年 4 月 19 日 ( 農歷三月初六 ) ,這天是穀雨節。張思德出生在四川儀隴縣六合鄉韓家灣的佃農張行品家。張家本來就生活艱難,在這青黃不接的時候,張思德的出生給家裡帶來的不是喜,而是深深的憂愁。張思德的母親產後得病,卧床不起,沒錢買葯,無米下鍋,沒有奶水喂孩子,只好拖著重病的身子,從窮苦鄉親那裡討得一點穀米,搗碎後熬成糊糊喂養孩子。母親望著這個出生在穀雨節,用穀米糊糊喂養的瘦弱孩子,給他取名 「 谷娃子 」 。
張思德生下才 7 個月,母親就連病帶累,離開了人間。臨死前,她把張思德托給了他的叔叔張行忠和嬸娘劉光友收養。此後,張思德一家的生活更加艱難。大哥給地主幹活,累死在水田裡;二哥沿街乞討,餓死在豬市場的戲台旁;生父張行品外出謀生,流落他鄉。家人就這樣生離死別了。
養父張行忠的日子也十分艱苦。他給地主扛活,累壞了身子,常常吐血。養母生下女兒張桂香才 4 個月,身體還很虛弱,為了活命,就把兩個娃娃放在背簍里,背著他們起早摸黑地在地里幹活。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張思德很小就下地幹活了。娘上坡種豆,他跟在後邊點種;娘下田割谷,他跟在後邊撿穗。七八歲,正是上學念書的年紀,可他卻成了割草、挖菜的勞力。盡管養父母終日辛苦,家人仍然難得吃上一頓飽飯。
1915年,張思德出生在一個貧農家裡,四川儀隴縣六合場人, 小名「谷娃子」。他12歲就給地主放牛、割草。1933年紅軍來到他的家鄉,成立了革命政權。同年12月,張思德參加了紅軍,不久又加入了共青團。1937年10月,張思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隨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調到中央軍委警衛營通訊班當班長,在數年的通訊工作中,張思德兢兢業業,吃苦耐勞,認真負責,完成任務准確無誤。1940年初夏,為解決中央機關冬季採暖問題,他帶領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黃溝的深山老林中燒木炭。燒炭要打炭窯,洞口很小,里邊很大,每次要出500公斤木炭。木材在窯中要立起來碼放,還要會看火候。開窯出炭是非常辛苦的,里邊活像一座焚化爐。那時沒有任何防護用品,連起碼的手套都沒有。人要爬進去,將木炭一根一根地傳出來,外邊的接應晾上。進去一次,人就悶熱得好像要脫一層皮。這種最臟最苦的活兒,張思德總是搶在最前面。苦戰三個月,經過伐樹、燒火、出窯、捆紮、運輸等數道繁重的工序,終於把八萬斤燒炭運到了延安。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了最艱苦的時期,為克服敵人封鎖帶來的經濟困難,他又隨警衛營來到南泥灣開荒。張思德不僅帶領全班戰士完成了上級交給的生產任務,同時又擔負起通訊工作,白天勞動,夜裡步行,長距離送信,積極完成通訊任務。1942年張思德調回延安。1943年初夏,被調到棗園內衛班,在毛主席身邊當警衛戰士。1944年,組織再次派他到安塞縣燒木炭。9月5日,張思德在炭窯內工作時,炭窯突然崩塌,不幸犧牲。享年29歲!
在我們的眼中,張思德同志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他的事跡也很平凡,但是平凡中見偉大。他最讓我感動的就是他聽從領導的安排,服從黨的分配,黨叫幹啥就幹啥,不講條件,不講報酬,他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專一行,以自己的行動踐行了一個共產黨員的諾言。不像我們我們現在的某些黨員,做任何事情都要講條件,講報酬,甚至於以權謀私。 |
❺ 有關張思德的故事
張思德(谷娃子,1915年4月19日-1944年9月5日),四川儀隴人,共產主義戰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典範。
毛澤東親筆題寫了「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的輓詞,高度贊揚了張思德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其的形象成了為人民服務的代名詞、里程碑。
張思德出生在四川省儀隴縣一個窮苦農民家庭。1933年12月參加紅軍,不久加入共青團。193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經擔任過中央警備團警備班長和毛澤東的衛士。
在長征途中,他曾兩度經過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歷盡千辛萬苦。1944年9月5日,他帶領戰士們在陝北安塞縣執行燒炭任務時。
即將挖成的窯洞突然塌方,他奮力把戰友推出洞去,自己卻被埋在窯洞,犧牲時年僅29歲。2009年9月10日,張思德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5)張思德的故事視頻電影擴展閱讀
張思德的社會影響
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是毛澤東對張思德的思想道德、理想追求和奮斗足跡的充分肯定和高度概括。張思德精神就是為人民利益勇於犧牲的精神,就是為人民利益任勞任怨的精神,就是為人民利益艱苦奮斗的精神。
張思德同志是一名平凡的戰士,歷經平凡的人生,卻成為了時代的楷模,成就偉大的精神。時代造就了張思德精神,張思德精神又豐富著時代精神。
張思德精神具有永恆性也具有發展性,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價值功效和引領作用。它吸納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秉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地不斷增添鮮活的時代內容。
張思德犧牲60多年後,「弘揚張思德為人民服務精神與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研討會」2013年9月15日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召開。有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防大學、北京大學、光明日報等單位的80餘名專家學者參加,研討會收到了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專家學者的140餘篇學術論文。
張思德,一名普通的戰士。他把自己化作種子,埋在了一個炭窯里,升華出一種偉大的精神——為人民服務!一個平凡的名字從此與一個政黨、一支軍隊緊緊連在一起,提升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高度!
❻ 陳佩斯當匪兵甲的日子,看看他如何敬業地演好看完即忘的角色
陳佩斯一直到1982年,還在電影里當匪兵甲、路人乙、小兵丁之流。
八一廠拍攝的《四渡赤水》是1983年公映的,拍攝當從1982年開始。
作為八一廠的一員,陳佩斯在影片中義不容辭地扮演了只露了一次臉的傳令兵一角,用後來他在小品里用的詞彙講:只能露出一個後腦勺。
這個鏡頭出現在影片里虛構的角色王道之出席軍事會議正欲進入大廳之際,這時,陳佩斯以後腦勺的形象出現了,他走到王道之面前,把一封公文交給了王道之。
不知是導演安排,還是陳佩斯臨場發揮,他執意地把後腦勺前面的那一張並不出類拔萃的臉,掉轉了一個方向,不失時機地對准了鏡頭,這樣,我們終於在這個鏡頭里,看到了他的那一張標配式的尊容。
後來他在與朱時茂出演的小品《主角與配角》中,基本演繹了他在當配角時深刻感悟到的只能以後腦勺示人的配角演員的悲哀。
《主角與配角》小品出現在1990年春晚上,如果說小品的原型啟示來自於何處的話,那麼,《四渡赤水》中的陳佩斯驚鴻一瞥的露面,可以看出,這部電影里的陳佩斯的生存狀態,是與小品里的角色糾結最為靠近的。
《四渡赤水》里的王道之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出演的是在《西安事變》中扮演張學良的金安歌。在影片里,角色表現出這一個虛構的執行蔣介石命令圍追堵截紅軍的形象定位。
在影片里,他的身份是委員長行政督察室主任,這一角色是以重慶行營參謀長賀國光、委員長侍從室第一處主任晏道剛為原型而拼接而成的,在影片里,他承擔了承上啟下的一個督導角色,電影里最後將他處理成被流彈擊中而死,而真實的原型,一直平安無事,可以看出,這個人物在影片里是根據情節的發展需要而設置出來的。
而陳佩斯扮演這么一個虛構人物身邊可有可無的小人物,實在可以看到,陳佩斯當初出道時對角色的配給幾乎是來者不拒的。
《四渡赤水》拍攝於1982年,在這之前,他1980年在《瞧這一家子》中,已經有較多的露面,與人靚貌美的方舒搭檔,扮演一對情侶,可以說他的戲份是相當充分的。
在1981拍攝的《法庭內外》中,陳佩斯扮演一個官二代,電影的情節今天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官二代開車撞了人,然後找一個人來掉包,陳佩斯就扮演這樣一個官二代,影片里是一個典型的反角。
1982年,陳佩斯在《夕照街》中扮演二子,開啟了日後陳佩斯終於找到用武之地的「二子系列」。
但憑心而論,「二子系列」的喜劇架構非常牽強,並不如陳佩斯主演的小品那樣,給人一種通透感,影片里的陳佩斯裝傻賣呆才硬性製造了那麼一點 搞笑 成份,格調不高,缺乏喜劇也能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精神的總體基調。包括卓別林電影,雖然前台是 搞笑 的,但內涵上卻是笑中有深意。陳佩斯電影顯然缺乏這種喜劇的深層內蘊。
可以看出,這時候的陳佩斯已經冉冉如同升起的新星,即將噴薄而出,他在1984年春晚上,終於依靠《吃面條》而一鳴驚人,但就在這之前的一年前公映的《四渡赤水》中,他還必須在電影里扮演一個送公文的露出後腦勺的傳令兵,其低微的匪兵甲的身份,竟然維持了如此之久,真的叫人在面對《四渡赤水》中他的敬業表現而不得不由衷地驚詫。
陳佩斯首次在電影中扮演匪兵甲,是在重拍版《萬水千山》中,這部重拍版令人不解的地方,是在舞台上拍攝的。
為什麼要在成蔭導演的老版上重拍?因為老版只寫了第一方面軍的事跡,重新修改過的舞台版增加了一、二、四方面軍會師成功了,於是根據話劇舞台版重新搬上了銀幕,但這部電影只能算作是舞台藝術片。陳佩斯在劇中扮演了只露了一個臉的匪兵。
在1976年拍攝的《南海風雲》中,陳佩斯扮演了南越軍隊的一個小兵,在駕駛艙里擔任了背景臉,如果不是日後他那讓人過目不忘的容貌,沒有人會知道駕駛艙里的那個五官不正的越南兵,就是陳佩斯扮演的。
1978年,八一廠拍攝了電影《我們是八路軍》,這個電影是以張思德為原型編寫的,當然與張思德的故事差距較大,表現的是延安時期八路軍戰士開荒燒炭的故事。
電影在表現八路軍開荒拓業的過程中,與圍困他們的敵頑發生了沖突。電影里也有陳佩斯的亮相,扮著一個國民黨兵,對當地民眾動手動腳。
新版《萬水千山》的導演嚴寄洲對陳佩斯在影片里扮演的匪兵甲應該還是挺滿意的,1978年,在拍攝間諜片《獵字99號》中啟用了陳佩斯扮演一個從國外派回國內的特務。
《獵字99號》當時票房不錯,但導演嚴寄洲也認為影片缺乏藝術魅力。這個電影改編自當時在天津公安廳工作的周振天的小說《戰斗在繼續》,早在文革期間就准備由八一廠投拍,所以裡面還提到了階級斗爭這些特有的時代概念。
可以看出,電影對1964年也是由八一廠拍攝的電影《秘密圖紙》有著因襲成份,在《獵字99號》里,表現陳佩斯扮演的特務被公安人員帶到客廳里,看的電影正是《秘密圖紙》,當時陳佩斯充分顯示了他的天生條件在扮演這一個小特務時的那種坐立不安的惶恐神態。
富有意味的是,《秘密圖紙》中的失蹤的圖紙代號也叫「99號秘密圖紙」。
在這個影片中,陳佩斯的戲份還是挺重的,扮演一個回國取圖紙的小特務,在國外的部分,他衣著 時尚 ,油頭粉面,竭力展現出的是一個 時尚 青年的不羈派頭。
回國之後,他一直處於假扮身份而提心吊膽的一驚一乍之中,正如他日後在《警察與小偷》這類貓與老鼠定位的小品中所通常使用的身份設置一樣。
作為一個正劇中的負面角色,他談不上有什麼喜劇表演的戲份,反而是他在人面前的那一副故著小巧、察言觀色的神態,與日後在小品中的投機取巧的角色定位如出一轍。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演員提供的表情是有限的,從最初陳佩斯出演電影的零星鏡頭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日後使用的仍是這幾招表情,但組裝在小品里,卻成就了他的喜劇大業。
在1979年拍攝的《歸心似箭》中,陳佩斯典型地扮演了一個匪兵甲的角色。
在1982年拍攝的《琵琶魂》中,陳佩斯繼續顯示打醬油的存在。
因此,可以看出,陳佩斯小品里他的表演優勢找到了一個合適的空間,找到了鉚定最普通大眾的人設定位,才使得他在電影里只能扮著路人與小兵角色的安排,有了脫胎換骨的改變。
陳佩斯電影遠不如他的小品成功,因為小品里擷取的是人的一種情態與形態,在短瞬間完成了它的諷刺意味就能自我立足,而電影必須建立起一套觸及心靈的支撐體系,在陳佩斯的二子系列恰恰缺乏這種溫潤人心的東西。
這些電影中「二子」的作用僅僅是表現了一種投雞不成丟了一把米的尷尬與失敗,但並沒有展現出「二子」還有人性中的溫潤與溫暖力量,讓電影擁有一個精神內核。所以陳佩斯電影里的二子缺乏可愛的讓人回味的東西,這樣的電影自然缺乏感染力。而小品里的陳佩斯是不需要提供這一切的,所以會讓人難忘。
盡管如此,陳佩斯當年留在電影銀幕上的零星瑣碎的角色,或多或少地都成為他的小品里的素材與道具。尤其是《四渡赤水》中的那個傳令兵不甘心只讓後腦勺對准鏡頭,能讓我們看到日後陳佩斯在小品里的經常性的糾結性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