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青春電影最好是用書面語,寫論文用。
關於青春電影的概念,中國電影界所認知的並不多。於是便有了這樣一段彎路———一批克隆港台、韓日明星的大陸演員,匆忙套上青春服飾粉墨登場,但由於缺乏經驗,很難把觀眾吸引到國產劇中來。而以第六代導演為主的電影人製作的一批青春電影,徹底拋開偶像劇的製作風格,著重於表現青春的迷茫與困惑,由於影片呈現的是一種殘酷的環境、與上代人的隔膜、青春間的相互傷害以及無所適從的愛欲而讓觀眾產生排斥情緒。另外,由於對性用一種概念化的遮遮掩掩,過分沉重的性在青春電影里日益失去了它應有的含義。
吸引人的美國青春電影
提起銀幕上的青春電影,我們自然會想起美國電影《今天十三,明天三十》、《壞女孩》、《公主日記2:皇家婚約》等。美國已不再流行充滿低俗笑話的青春片了,取而代之的是既有豐富內涵,又有青春偶像出演的電影,讓人養眼的同時也養心。暑期的好萊塢,每年都有很多吸引學生的青春片,像《驚聲尖笑》系列,《美國派》系列、《律政俏佳人》以及《舞出一片天》等等,無不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美國的青春電影離不開情與色。這些電影以青少年男女為主角,講述他們認識人生中重要的一個課題———性的成長。帶著好奇、憧憬、迷惑、曖昧,他們開始探索人類身體本能的秘密,試圖了解自身和異性之間的關系。這些電影或用幽默搞笑的形式,或用冷酷的方法,或用情竇初開的浪漫筆調,刻畫了青春期少男少女們的種種心態和行為。
中國導演為何不拍青春片
然而,提起中國的青春電影會發現,受某些困窘的制約,我們的青春電影難以表達自身的話題和魅力,與國外成熟的青春片相比還顯得很生澀。記者多方查找,沒有發現中國目前已經拍完和正在拍攝的青春電影,更別提暑期檔能夠給學生們奉獻青春影片。
是導演們不想拍么?有這樣的因素在內,但也不是絕對。眾所周知,青春電影《戀愛刺客》最近闖進了北美票房榜的第三位,所以說,青春電影還是有利潤可賺。最主要的,還是中國沒有好的編劇,能夠寫出符合青少年心態的優秀劇本。一些名編劇年齡偏大,對現實的青年人想法和觀眾不甚了解;而那些「70後」、「80後」作家,很多隻會敘述一兩個故事,根本沒有創作富有張力和矛盾的劇本的能力,於是,青春的電影也就這樣離我們越來越遠。
② 什麼叫青春電影准確的定義是什麼那些年輕人看了之後有些感觸的算不算兒童勵志電影算不算
青春電影:是青年人正在看的、喜歡看的、推薦看的電影;與青春生活相關的電影;講述性情少年少女們在電影里奔涌、糾纏著的生活故事。
那些年輕人看了之後有些感觸的不一定是青春電影。青春電影的重要標記之一就是它是與青春生活相關的電影。比如《十七歲的單車》、《老男孩》等。
希望採納,謝謝
③ 什麼是青春片
本人個人認為.
所謂青春片.應該可以解釋為戀愛青春片以及性教育青春片.也就是毛片.
我國所謂的青春片第一部就是非常令人強悍的《色即是空》.
定義:除了惡俗的搞笑和觀念的沖擊還有什麼.解釋完畢.
希望樓主早日知道它的定義!
希望樓主採納!
④ 什麼是青春片犯罪類型電影
《過春天》是青春片犯罪類型電影。
《過春天》是由白雪執導,田壯壯監制的劇情電影,由黃堯、孫陽、湯加文、倪虹潔、江美儀、廖啟智、焦剛主演,於2019年3月1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講述了十六歲少女佩佩為完成和閨蜜一起去日本看雪的約定,從而冒險走上水客道路的獨特經歷。
單非家庭女孩佩佩,她的城市既是香港、也是深圳,一邊有身份,一邊有生活。她努力在香港和深圳之間尋找歸屬。白天,佩佩是在香港校園上學的16歲鮮脆少女,和閨蜜Jo在校園一同縱享青春期的獨特歡快閨蜜情感,她們還約定一起去日本看雪。然而,隨著一天時間推移,步入黑夜,佩佩則切換全新身份——邊緣少女(深港水客),遊走在香港、深圳兩地街頭冒險帶貨,水客團伙、水客市場、海關以及交接貨流程成為了她夜晚生活的日常。就這樣,「水客」成為了她的另一個身份,一段頗有「冒險」感的青春故事就此開始。
⑤ 殘酷青春電影該如何定義有哪些代表作
我覺得一些分手的青春電影,還有一些暗戀的青春電影,都是比較殘酷的青春電影,比如說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以及前任三,最好的我們,這些都是殘酷青春電影的代表,因為它裡面的劇情都比較的悲慘,也比較的傷心,讓人看了都非常想哭。
⑥ 校園劇 青春片 區別
校園片是以校園為背景拍攝的,並不屬於電影片種之一。青春片是電影片種之一。
校園片主要是講述校園里發生的愛情等等與校園學生相關的主題的故事。反映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主人公是學生,教師,學校行政管理者,與之相關的家長等,講述的時間是理想、信仰、成功、成才。
青春片觀眾范圍主要是基於青少年或者年輕人,如初戀、青春期焦慮、成年、叛逆、和父母的沖突等。青春片在於表現青春騷動,青春創造,更多涉及的是愛情追逐,希望與失望,勞動和創造,熱情和悲傷。
⑦ 青春片才是如今國內需要的,這樣的青春片都應該是什麼樣的
我覺得青春片應該是勵志的積極向上的
最近差不多十年的青春電影熱潮,起步於《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期間,青春電影各有特點,到了《最後的我們》,青春電影終於回歸它該有的樣子——干凈。
2013年的《致青春》票房一路突破7億元,保持著這一類型作品的較高票房,這部電影不僅引爆了國產青春片的投拍熱潮,而且從製作、內容、演員,到營銷手段等多個方面,定義了接下來幾年國產青春片的套路。影片已超過七八年的時間跨度,以「懷舊」情懷作為主打,迅速俘獲一大批年輕觀眾,並在市場展現出驚人的吸金能力。影片墮胎等情節的設置,也是這一類型作品被詬病的原因。所以我認為現在的國產青春片缺少勵志積極向上的情節。
⑧ 怎麼看待國產青春電影
在眾多的類型片中,佔主流位置的一直是影片類型較為突出、系列性較為連貫的電影,比如動作片和喜劇片。從這一點來看,青春片其實難以企及。在票房回報率上,它不及動作片和喜劇片的商業價值,同時,如果論及電影的文化價值,與文藝片相比,它又顯得相對單薄。但是從另一方來看,這一類型片卻有著值得人們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它的社會價值和它所引起的更多的社會話題。
中國近幾年的青春片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誕生的,從2010的短片《老男孩》,到2011年的《青春期》、《那些年》;從2012的《青春荷爾蒙》、《全城高考》,再到2013年的《致青春》、《中國合夥人》,這些青春片在近幾年大熒幕上的頻頻露面,也讓我們注意到這些電影的反映內容,以及它背後關注的社會問題。
在進行窺探之前,我們必須要知道一個定義,什麼是青春片?網路上對此沒有進行明確的定義。而在筆者看來,今天要討論的所謂青春片,無外乎兩個因素:一是主要的人物角色正處於青春階段;二是主要的故事基調承載在青春年代。
如果探討仔細的話,我們會發現近幾年的國產青春片,是與中國社會的某些突出問題聯系在一起的,如高考問題、就業問題、學習階段的成長問題、80後生活中的問題等等。這些現實中有些刺手的問題反映到影視作品上來,其社會影響可想而知。
中國青春片的悼念式作品可以從2010年的《老男孩》這部短片談起,這部微電影相比與其他電影有一個比較明顯的不同,就是它全程都是在網路上傳播,並沒有在院線上映,可是引起的社會反響絲毫不亞於同期的一些大片,它的豆瓣評分是8.4,時光評分是8.0。從影視本體論來探討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製作水平或者是主題探討的話,都是比較過分的事情。除去它的主創人員、製作經費和製作水平不談,一部僅在網路上流傳的電影,它的電影製作水平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們在討論它的時候,首先應該把它當做一部對「當年理想」致敬悼念式的懷舊片。
片中的肖大寶和王小帥無疑是7080後下層階級的真實寫照,一個是婚慶主持,一個是理發師,生活趨於平淡,有時還遭人白眼。可是當過往的夢想再次來臨的時候,他們懷揣著探試的心情企圖再次驗證自己過往的篤定,這是一份屬於「老男孩」的夢想。但是電影在此刻並沒有落入俗套———來一個大團圓的結局———筷子兄弟成就了自己的夢想,因為它並不是一個昭示光明路途的電影,而是一部喚醒曾經夢想的電影。尤其是在它的主題曲中,愈加反映了這一點。
如果我們細心觀賞,其實電影中有一個片段十分具有象徵意味。在肖大寶開車聽廣播的路上,廣播里的內容一段是國家的強盛壯大,一段是平民大眾在生活中所面臨的巨大壓力,兩段相互交錯。這種大與小的對比,強與弱的直白,把80後放置在整個中國大環境中去冷眼旁觀,這樣的景像描寫極具深刻性,也讓身為觀影者的我們思想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筆者覺得這應該是本片在電影鏡頭與話語處理中最出彩的一段。
而在2011年的兩部青春片中,我們看到另外的感覺。對於《青春期》這部生猛片,個人覺得可以直接把它和2012的《青春荷爾蒙》銜接起來,甚至可以說,前者是後者的前傳。這樣說一點也不奇怪,這兩部電影在畫面的主色調處理、敘事方式、台詞風格以及主題探討、演員整體面貌等等電影參數上,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兩部電影探討的是當前中國學生的生活和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盡管電影企圖利用一切的噱頭去保證票房回報率,包括俊男美女、性感露骨、台詞前衛以及生活奢靡,但是它連最基本的現實反映功能都沒有做到,基本上宣告了它們在評論界上的敗走麥城。
其實這類學生生活電影是較難把握的,國內電影在這方面做的不盡如人意。而反觀美國和印度,他們的兩部電影是值得國內導演和製片人借鑒的,一部是美國的《死亡詩社》(又名《春風化雨》),一部是印度寶萊塢的《三個傻瓜》。
國內的兩部電影都是停留在電影的商業吸金度,而忽視了電影本身的價值。王道新《影視批評學》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整體意義上的電影應該是『商品』、『藝術』『文化』三位一體的綜合體」。毫無疑問,《青春期》和《青春荷爾蒙》只是看中了電影的第一個屬性,而當我們觀看《死亡詩社》時卻經常被裡面的創新思維和自由精神所打動,在這部電影裡面,我們看到的不是一群無知少年的打打鬧鬧,青春也遠遠不是這么簡單,青春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抽象意味的描述詞,它具有形而上的悲劇性和形而下的現實愉快感。
所以在這種本原出發點上,《死亡詩社》帶給了我們在青春中才能獲得而又超出青春之外的感悟。同樣的在《三個傻瓜》中我們發現了屬於青春的熱烈與執拗的意念,那是誰也無法改變的信念。所以有人說:「青春是狂放不羈的,是完全由個人意志控制的年歲,這樣的年紀最能創造出新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