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愛的代價哪年的歌
《愛的代價》由李宗盛作詞、作曲、演唱,收錄於李宗盛2004年8月24日發行的專輯《愛情論》中。這首歌原唱是張艾嘉,《愛的代價》曾作為台灣電影《哥哥的情人》的主題曲、電視劇《粉紅女郎》劇中的插曲。
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
像朵永遠不凋零的花
陪我經過那風吹雨打
看世事無常
看滄桑變化
那些為愛所付出的代價
是永遠都難忘的啊
所有真心的痴心的話
永在我心中雖然已沒有他
走吧 走吧 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
走吧 走吧 人生難免經歷苦痛掙扎
走吧 走吧 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
也曾傷心流淚
也曾黯然心碎
這是愛的代價
也許我偶爾還是會想他
偶爾難免會惦記著他
就當他是個老朋友啊
也讓我心疼也讓我牽掛
只是我心中不再有火花
讓往事都隨風去吧
所有真心的痴心的話
仍在我心中
雖然已沒有他
走吧 走吧 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
走吧 走吧 人生難免經歷苦痛掙扎
走吧 走吧 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
也曾傷心流淚
也曾黯然心碎
這是愛的代價
B. 李宗盛學的愛的代價。 誰寫給誰的 原唱是誰
《愛的代價》,歌曲原唱張艾嘉。梁詠琪、陳淑樺、劉若英和李宗盛本人也演唱了它。 作詞作曲是: 李宗盛 愛的代價是台灣電影《哥哥的情人》的主題曲。 一曲《愛的代價》隨著台灣電影《哥哥的情人》的公演,在台灣和香港迅速傳開,既而傳到大陸。它的風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的詞曲,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電影《哥哥的情人》已經沒有多大的印象了,而且在大陸喜歡這首歌的人對《哥哥的情人》並不了解的大有人在。 這首由台灣藝人李宗盛作詞作曲,由張艾嘉演唱的愛情歌曲讓所有聽過它的人都難以忘懷。它的旋律是那樣優美,這種優美帶著淡淡的感傷,帶著對過去的愛的懷念,帶著對現實的正視,也帶著對尋求未來的愛的希冀。人們創作的表現愛情歌曲很多,這首歌一出現就能夠得到人們的青睞,是因為它有獨特的表現方式。它表現的不是正在尋求的愛情,不是正在享受的愛情,而是失去的愛情。 從旋律上看,旋律的抒情性很強,對感情的表達方式是溫柔的、諉諉述說的方式,讓人在述說中再次感受愛的過程,愛的美好,也表現自己的各種情感。
C. 釋小龍拍的那部電影裡面有愛的代價這首歌
是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吧 釋小龍沒有演這部電影 可能是你把郝邵文認作釋小龍了
D. 李宗盛唱的《愛的代價》做過哪些電影的插曲
哥哥的情人
E. 《愛的代價》歌詞表達什麼意思
《愛的代價》歌詞表達了一種經歷過愛情後,變得更加成熟的一個過程。正是因為自己深深愛過,才會痛苦。愛都有是代價的,不是憑空來的,而代價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的付出。
但是要知道的是,愛本來就是無私的,所以當自己付出了,卻沒有得到什麼,也不要後悔。如果兩個人之間不能再繼續愛了,那就放手吧,放手讓他幸福也是一種愛。以後的路終究是自己走下去,就算自己放不下,也要勸自己放下。
歌曲簡介與創作背景:
《愛的代價》是由李宗盛作詞、作曲,張艾嘉演唱的歌曲,收錄於張艾嘉1992年12月31日發行的專輯《愛的代價》中。該曲是1993年電影《哥哥的情人》的主題曲。2009年,李宗盛憑借該曲獲得中國原創音樂流行榜頒獎典禮全國音樂成就大獎。《愛的代價》並非是一首情歌,而是李宗盛寫給他姐姐的歌。
作為創作人的他認為自己寫的歌是清晰的,但他的情感卻是暈乎乎的,他對女性同胞了解很少,不敢教人家怎麼去戀愛,因為愛著自己的那個天使可能是另一個人心中的魔鬼,所以每一段戀愛都是獨特的案例,所有愛的代價都是值得的。
F. 梁詠琪 愛的代價MV裡面分別是她的什麼電影
GIGI的愛的代價MV是她對前面的一個小總結小縮影,有她前期的一些MV和電影,你問電影的話有《古惑仔之山雞歲月》《心動》,其他的有沒有我一時也想不起來,現在上班看不了視頻,遲點看看是否還有其他的。
G. 《愛的代價》的歌詞是什麼
《愛的代價》歌詞如下:
《愛的代價》
作詞 : 李宗盛
作曲 : 李宗盛
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像朵永遠不凋零的花
陪我經過那風吹雨打,看世事無常
看滄桑變化,那些為愛所付出的代價
是永遠都難忘的啊,所有真心的痴心的話
永在我心中,雖然已沒有她
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
走吧走吧,人生難免經歷苦痛掙扎
走吧走吧,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
也曾傷心流淚,也曾黯然心碎
這是愛的代價,也許我偶爾還是會想她
偶爾難免會惦記著她,就當她是個老朋友啊
也讓我心疼,也讓我牽掛
只是我心中不再有火花,讓往事都隨風去吧
所有真心的痴心的話,仍在我心中
雖然已沒有她,走吧走吧
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走吧走吧
人生難免經歷苦痛掙扎,走吧走吧
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也曾傷心流淚
也曾黯然心碎,這是愛的代價
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
走吧走吧,人生難免經歷苦痛掙扎
走吧走吧,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
也曾傷心流淚,也曾黯然心碎
這是愛的代價
(7)哪個電影用過愛的代價擴展閱讀:
《愛的代價》由李宗盛作詞、作曲,收錄於李宗盛2004年8月24日發行的專輯《愛情論》中。這首歌原唱是張艾嘉,《愛的代價》曾作為台灣電影《哥哥的情人》的主題曲、電視劇《粉紅女郎》劇中的插曲。
《愛的代價》是一首由李宗盛創作,張艾嘉演唱的經典歌曲,該歌曲曾風靡華語流行樂壇。歌曲旋律優美,歌詞詩意,演唱者表達出對逝去的愛的淡淡感傷以及對現實的正視,表達了人們對愛的希冀和渴望。
H. 張艾嘉歌曲《愛的代價》是哪部電影的片尾曲
好像是《哥哥的情人》這部電影的歌曲。
I. 娛樂圈「頂級名媛」張艾嘉的過往情史,和她愛過的那些男人們
曾有人說,娛樂圈的很多女明星大部分都只有「黃金十年」,待時光流逝,她們年歲老去,便也漸漸銷聲匿跡。
但也有這樣一位黃金時代持續了整整五十年的人,她從1972年出道,先後41次登上金像獎和金馬獎的舞台,直到現在還活躍在觀眾的視線。
她做演員生動靈氣,刻畫的形象深入人心;
她做歌手,嗓音清澈甜美,經典曲目流傳至今;
她做導演、編劇,專業程度毫不遜色,出品的影片備受好評;
她也曾橫刀奪愛,兩次愛上有婦之夫。
她就是娛樂圈的「不老女神」張艾嘉,如今68歲的她還獲得了嶺南大學頒授的榮譽人文學博士學位。
優雅、知性、敢愛敢恨、灑脫、勇敢、一往無前,好像無論是哪一個單一的詞,都不足以闡述張艾嘉。
今年,她帶著電影《熱帶往事》和綜藝《念念青春》再次出現在大眾面前,我們看到的是她無懼年齡,依舊優雅從容,那些青春的歲月如同生命的底色在她的身上恣意綻放。
二十歲的張揚灑脫,三十歲的瀟灑不羈,四十歲的沉靜優雅,五十歲的豐盈自由,六十歲的重新開始在她身上完美地演繹著。
張艾嘉看淡風霜,不畏坎坷,卻雕琢出一段最真實精彩的人生。
01
1953年,張艾嘉出生在中國台灣一個顯赫的家庭。
爺爺張子奇在解放前曾是天津市副市長,外公魏景蒙是中國台灣新聞局局長,叔叔張北海是著名作家。
母親是當時的名媛,父親是宋美齡的專機飛行員,只是在她出生後不久,便因公殉職。
父親離世後,張艾嘉更多時候是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原本安穩無憂的她卻因為母親的一個決定,改變了她一生的軌跡。
1967年,張艾嘉的母親不甘於她接受國內教育,把她送到了美國紐約。
那時的美國,正值文化大爆發時期,嬉皮士、組樂隊、女性解放運動,開放與自由的觀念在她的心中生根發芽。
很快,張艾嘉開始徹底放飛自我。
即使學校嚴苛戒律,她也不受束縛,會穿著超短裙去談戀愛,在中央公園熱舞,跟著朋友去參加遊行。
甚至連老師都會向媽媽抱怨,因為她的裙子總是太短,吸引了男生們的心思。
除了戀愛,張艾嘉還找了份「保姆」的工作,幫鄰居倒垃圾、看小孩,賺取零花錢。
當媽媽得知她在美國的行徑後,非常擔心,一氣之下,讓她回到了中國台灣。
02
回到中國台灣後的張艾嘉,被媽媽送去了以教學嚴格而出名的聖心女中的國際部,但她依舊如一匹脫韁的野馬,我行我素,她信奉的是獨立和自由,受不了傳統觀念的束縛。
那時候,徐匯中學和聖心女中的學生會經常一起去百樂門跳舞。
正因如此,張艾嘉結識了徐匯中學的劉文正,但青澀的劉文正覺得自己並不能駕馭如此標新立異的張艾嘉,轉而與她的同學打得火熱。
緣分就是妙不可言,在多年後兩人的故事又得到續寫。
沒過多久,張艾嘉放棄了讀書,開始學習唱歌和主持,並得到機會在電視台的節目中做起了西洋歌曲節目的主持人。
有了電視台的演出經驗後,1972年,張艾嘉遠離家鄉,來到電影事業如火如荼的中國香港,並簽約了嘉禾電影公司。
那時只有19歲的張艾嘉,青春靚麗,唱功不俗,深討嘉禾老闆鄒文懷的喜愛,張艾嘉這個藝名就是那時所取,意思是「愛嘉禾」。
很快,她便搭檔當時炙手可熱的明星許冠傑和王羽,出演了人生首部電影作品《龍虎金剛》,可見嘉禾對張艾嘉這個新人的重視。
在演藝上剛有起色的張艾嘉與同門師兄金川談起了戀愛,這可違反了公司的大忌,嘉禾高層給她兩個選擇:要麼分手,要麼被封殺。
一向追求自由的張艾嘉索性與嘉禾解了約。
解約之後的她,並沒有太多憂慮,一邊談著戀愛,一邊與片場中的大咖們談天說地,也正是因為她灑脫義氣的性格深,再一次得到了騰飛的機會。
03
1976年,張艾嘉受到音樂人劉家昌的賞識,並讓她成為新片《梅花》的女主角,在拍攝期間,兩人還被傳出了緋聞。
《梅花》上映後,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張艾嘉也因此名聲鵲起。
同年,瓊瑤邀請她出演《碧雲天》,在戲中憑借出色的演技,風頭甚至蓋過秦漢和林鳳嬌,一舉拿下金馬獎最佳女配角大獎,這讓張艾嘉在演藝圈備受矚目,星途一片璀璨。
這時的劉文正褪去了當年的青澀,在師傅劉家昌的幫助下,已在樂壇坐擁一片江山。
1977年,劉文正與張艾嘉一起主演電影《閃亮的日子》,他俊朗的外表和滿腹才氣引得張艾嘉心動,她對劉文正開展了轟轟轟轟烈的追求,才子與佳人本應再續前緣,可劉文正並不為之所動。
就在張艾嘉黯然神傷時,羅大佑帶著《閃亮的日子》同名主題曲,走進張艾嘉的生活。
兩人一起探討音樂,互生情愫,但那時的羅大佑只是一個拿著手術刀的醫學生,他對張艾嘉一往情深,但張艾嘉卻傳來了婚訊。
1979年,張艾嘉嫁給了比大她16歲,時任美聯社香港分社社長的劉幼林。
由於年齡的巨大差異,那段婚姻並不被眾人看好,可張艾嘉的母親卻十分同意。
在她看來,那個年代,要嫁個有權勢的男人才能過上體面的日子。
那一年只有25歲的張艾嘉雖然嫁入豪門,但並沒有過著相夫教子的體面生活。
婚後沒多久,她便不再能忍受生活中的柴米油鹽,與劉幼林的感情也漸漸疏遠,野心勃勃的她選擇了繼續回到影視圈。
隨後,她與電視人梁淑儀成立了比高電影公司,拍攝的首部電影《瘋劫》就一戰告捷,這也讓張艾嘉有了更大的野心。
04
1981年,柯俊雄導演的電影《我的爺爺》請來了張艾嘉做主演,憑藉此片,讓張艾嘉拿下了金馬獎影後的獎杯。
可這並沒有令她滿意,反而覺得演戲沒有挑戰,開始進軍唱片界,加入了滾石唱片。
此時的羅大佑已成為中國台灣頗有名氣的音樂製作人,兩人在音樂中也再續起了三年前的情緣。
雖然這時的張艾嘉並未離婚,但羅大佑的才華令她著迷,多年後,張艾嘉在接受采訪時曾惋惜地說:
「那時候年少輕狂,覺得似乎只有名聲顯赫的羅大佑才能配得上自己,只是兩人緣分未到。」
羅大佑用了5年時間為她創作了那首《童年》,這首歌讓她在音樂圈也混得風生水起。
之後又為她創作了《是否》、《春望》、《小妹》等歌曲,尤其是那首《小妹》,更是直接用了張艾嘉的小名,整首歌充滿了溫情與寵溺,也讓他們的戀情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可是這段戀情,僅僅維持一年多,便無疾而終。
多年後,張艾嘉在電影中曾說,人生總有幾段情是避免不了的,大概說的就是羅大佑。
不久之後,助力張艾嘉成為導演的楊德昌也出現了。
剛從美國回台的楊德昌結束了上一段的婚姻,在電影《十一個女人》劇組與張艾嘉相識,在電影成功的同時,他們的緋聞也傳得滿城風雨。
在楊德昌的幫助下,張艾嘉的導演之路越走越寬,她在「新藝城」中國台灣分公司任總監,一部《搭錯車》斬獲金馬獎11項提名、4項大獎,也為「新藝城」打開了台灣的電影市場。
可張艾嘉卻一心推崇文藝電影,但多次遭到冷遇,這讓她一氣之下,辭去了總監職位。
1985年,張艾嘉與劉幼林的婚姻也終於走到了盡頭,在談及這段只有6年的婚姻時,張艾嘉坦言:「有愧於他」。
同年,張艾嘉發行音樂專輯《忙與盲》,這一次背後的操刀人由羅大佑換成了李宗盛。
那時還是樂壇新人的「小李」,在與張艾嘉的合作中,一種朦朧的情愫漸漸升出。
雖然他們都沒有承認過彼此相愛,但在對方的生命中卻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回憶。
多年後,在李宗盛的演唱會上,她問李宗盛是否愛過自己,但他沒有回答,只用一首《愛的代價》來回應,唱到一半,李宗盛哽咽不已,停頓許久才能把歌唱完。
張艾嘉雖是《愛的代價》原唱,這首歌已經唱過無數遍,但很多次都會流著淚才能把歌唱完。
提到這段感情時,她在節目中曾說:
「曾經有機會,但停止了。」
2015年,電影《念念》用到了《愛的代價》這首歌,有人問張艾嘉唱這首歌會想起誰,她的回答是已經病逝的楊德昌。
無論愛與不愛,相信這些都是他們青春歲月里,揮之不去的記憶。
05
1985年,在一次聚會上,張艾嘉再一次遇上了「真愛」。
那就是中國香港富商王靖雄,他不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還是兩個孩子的父親。
這段戀情一旦曝光,無疑會給已經在圈內小有分量的張艾嘉帶來負面影響,但一向敢愛敢恨的她並未因此退縮。
張艾嘉說這個男人給了她重拾愛情的勇氣,為了王靖雄,她默默堅守著這段地下戀情。
那幾年,張艾嘉在港台電影圈也開始名聲大噪。
1987年,她自導自演的電影《黃色的故事》中一首《一場游戲一場夢》直接改變了王傑的人生。
之後,又被導演杜琪峰看中,與周潤發出演了《阿郎的故事》和《吉星拱照》,憑借戲中出色表演被推上神壇。
一時間,張艾嘉風光無限。
但很快,一則新聞讓她跌入谷底。
1990年,37歲的張艾嘉未婚生子的新聞被媒體爆出,在當時的娛樂圈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但是對於孩子的父親,張艾嘉卻未曾透露,直到第二年,孩子的生父王靖雄才浮出水面。
這段感情讓張艾嘉背負小三的罵名,又成為未婚媽媽,但為愛賭注一切的她卻無怨無悔。
她頂著巨大壓力,一心要將孩子留下來,即使王靖雄不會離婚,也做好了一直當「單身媽媽」的准備。
但這一次她賭贏了,在眾多的流言蜚語中,王靖雄將她娶回家門。
也許是終於遇見對的人,這次婚姻讓之後的張艾嘉再也沒有傳出與「才子」的緋聞。
錯的時間遇見了對的人,張艾嘉沒有選擇逃避和躲閃,後來談及這段戀情時,她將心中的恐懼和不堪全然打開,用最好的姿態去擁抱心中的愛。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之間的故事也從曾經的「小三上位」變成了恩愛佳話。
40歲的張艾嘉,在經歷了感情的起起落落之後,終於找到了人生的歸宿。
回望之前在愛情里一次次的攀爬,她不計得失、不算代價,像個天真的孩子一般在愛情的世界裡撒歡奔跑,肆意感受,收獲了最豐饒的愛。
06
生兒育女之後,張艾嘉就像每一個普通的母親一樣,對兒子奧斯卡有著望子成龍的心願。
英語、鋼琴、表演每一樣都在兒子的身上表現得十分出色,甚至她還將兒子推向了國際童裝秀的舞台。
可如此優秀的奧斯卡在年僅9歲的時候,因為綁架差點喪失了性命。
2000年,奧斯卡在放學途中被人綁架,綁匪一開口就索要1500萬的贖金,電影中才會出現的情節沒想到在現實中上演,張艾嘉的天都要塌了下來。
經過7天的禁閉,在警察的幫助下終於找回了兒子奧斯卡,但這段經歷卻讓他小小的年紀產生了極大的心理陰影。
為了兒子,張艾嘉徹底變了,她推掉了所有的工作,專心陪伴奧斯卡整整三年,直到有一天兒子終於開口說話:「媽媽,謝謝。」
張艾嘉淚如雨下,作為一個母親,她在自己人生新的賽道上經歷了一次全新的洗禮。
2006年,她在中國台灣被授予「心目中最完美的母親」稱號。
經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張艾嘉變得通透豁達了許多,這也讓她在電影中透露出更多的溫暖與親情。
她自編自導的《心動》獲得金像獎最佳編劇獎、《少女小漁》捧紅了劉若英,《20 30 40》也頻頻獲獎,2002年,一部《地久天長》讓47歲的她斬獲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在人生的路上,經歷了風風雨雨之後,這一次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她的才華。
在張艾嘉擔任金馬競執委會主席的最後一年,她准備了一批帆布鞋送給每個提名的人,上面寫道:
「我才不過64歲,跑起來,路仍常。」
正如她所說,張艾嘉帶著一往無前的勇氣始終奔跑在路上。
歲月如同一把刻刀,雕琢著每個人的年華與容貌,在慢慢變老的日子裡,有人無奈卻不知所措,也有人發飆氣憤感慨容顏的凋零。
但張艾嘉卻面對歲月的雕琢,始終淡然通透,任時光變遷,任自我瀟灑。
曾有人問她:「你覺得自己人生最遺憾的是什麼?」
她回到:「沒有。」
如此乾脆爽快地回答怕是沒有幾個人敢講。
張艾嘉用自己的經歷詮釋著人生的精彩,用堅持和果敢越過人生中一座座的高峰。
在愛情里敢愛敢恨,不畏懼別人的眼光;
在事業上清醒灑脫,不束縛於流量和資本;
在生活中獨立自信,不討好別人只做好自己。
正如她在自己的書《輕描淡寫》中曾說:
"生命雖然沉重但到了某個時候,也終於可以明白,它可以是輕描淡寫的。"
或許是愛情,或許是人生,她將自己紛繁磅礴的一生,最終匯集為這四個字。
歷經千帆,卻不曾遺憾,轟轟烈烈,卻歸於平淡,這樣的真實通透恐怕是我們每個人心底里嚮往的模樣。
願你我都能擁有張艾嘉的通透與灑脫,書寫自己精彩的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