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類型 > 魯迅故事電影

魯迅故事電影

發布時間:2022-10-17 17:02:54

㈠ 魯迅先生有哪些小說被拍成了電影

《吶喊》
自序
狂人日記
孔乙己

明天
一件小事
頭發的故事
風波
故鄉
* 阿Q正傳
端午節
白光
兔和貓
鴨的喜劇
社戲

《彷徨》
* 祝福
在酒樓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長明燈
示眾
高老夫子
孤獨者
* 傷逝
弟兄
離婚

《故事新編》
序言
補天
奔月
理水
採薇
* 鑄劍
出關
非功
起死
《集外作品》
懷舊

是魯迅所有的小說,加*的是改編成電影的

㈡ 魯迅的故事有哪些

1934年,國民黨北平市長衰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學,男女同泳。魯迅先生聽到這件事,對幾個青年朋友說:「男女不準同學、同泳,那男女一同呼吸空氣,淆亂乾坤,豈非比同學同泳更嚴重! 袁良市長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後男女出門,各戴一個防毒面具。既免空氣流通,又不拋頭露面。這樣;每個都是,喏!喏! ……」 說著,魯迅先生把頭微微後仰,用手模擬著防毒面具的管子…… 大家被魯迅先生的言談動作逗得哈哈大笑。

1934年,《人世間》雜志開辟了「作家訪問記」的專欄,並配合刊出接受采訪的作家的肖像。該雜志的編輯寫信給魯迅,要求應允前去采訪,並以書房為背景拍一張照片,再拍一張魯迅與許廣平、周海嬰的合照。魯迅寫了一封十分幽默的信予以拒絕: 「作家之名頗美,昔不自重,曾以為不妨濫芋其例。近來悄悄醒悟,已羞言之。頭腦里並無思想,寓中亦無書齋, 『夫人及公子』更與文壇無涉,雅命三種,皆不敢承。倘先生他日另作「偽作家小傳」時,當羅列圖書,擺起架子,掃地歡迎也。」

上世紀二十年代,北大教授川島大部分時間用在談情說愛上,他留了個學生頭,綽號「一撮毛」。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出版後,送給川島,魯迅在扉頁上這樣寫道:請你,/從「情人的懷抱」里,/暫時伸出一隻手來,/接受這乾燥無味的《中國小說史略》。/我所敬愛的一撮毛哥哥呀

魯迅的幽默
原載:《中國作家網》
上海市大江職業技術學校:孫剛

提起魯迅,總會想起很多詞語:深邃、沉重、嚴厲、倔強、勇毅、果敢……是的,魯迅在我們的心目中始終是冷竣而嚴肅的。但那決不是他的全部,魯迅還是一個全身被幽默感充斥著的人。那種幽默不是嘩眾取寵、一笑了之,而是一種從骨髓里溢露出來的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和犀利深刻。所以,我們不妨說說魯迅的幽默,我想他決不比專業的幽默大家遜色。

1881年9月25日,一個娃娃誕生了,這個人就是魯迅。他的出生,在今天看來,用一個不恰當的歇後語來說是「玉皇大帝娶土地婆——驚天動地」的。因為這註定了中國現代史上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誕生。但他那時哪曉得這些!小時候他相當調皮活潑,他的曾祖母不苟言笑,小孩子都很怕,他卻故意從曾祖母面前走過,假裝跌跟頭倒在地上,引得老太太驚叫:「哎呀,阿寶,衣裳弄臟了!」這時他才滿意,不鬧了。12歲時被母親牽著去三味書屋,他卻扭扭捏捏,一百個不情願的小模樣,和現在的小伢子軟磨硬蹭不願上學沒個兩樣。在三味書屋也不好好讀書,只留戀紫紅的桑葚,牆邊的小蟲子和赤練蛇的故事。但他終究是聰明的,盡管貪玩,後來卻頗有建樹。倘在今天,小魯迅定會被奉為素質教育的典範加以膜拜。

魯迅是一個不太講究穿著的人。他愛穿長袍,相對他瘦弱的身材來說,似乎袍子比西裝合適。但他確實是太不修邊幅了一點,經常穿著長衫在灰塵中行走,感覺竟有點像他筆下的落魄人物孔乙己,於是便鬧出了笑話:在電梯里經常被認為是可疑人物;許多人見到他以為是有幸發現了鴉片鬼;有時去買葯,竟然連葯房裡小伙計都鄙視他;走在大街上的時候甚至常被警察搜身……

魯迅是義無返顧把辮子剪了的人。這在當時就像男人穿裙子一樣不可思議。但他面對嘲笑、譏諷、辱罵,依然我行我素。後來他基本上留平頭(相當於現在的板寸),他的發質堅硬,根根迎風翹立,鐵刷一般,簡直酷斃帥呆了。現在的俊男靚女們熱衷的染發、燙發等等,和魯迅比可就小巫見大巫啦。

他懶得理發,而且往往一忙起來數月不理。朋友們開他玩笑:「豫才,你的『地球』怎麼還不削一削?多難看!」魯迅一本正經地說:「噢!我掏腰包,你們好看!」後來實在看不過去了,才勉強去理一回。有一次走進一家理發店,理發師不認識魯迅,見他衣著簡朴,心想他肯定沒幾個錢,理發時一點也不認真。對此,魯迅先生不僅不生氣,還在理發結束後極隨意地掏出一大把錢給他。理發師一數給了三倍的錢大喜,臉上立刻堆滿了笑過了一段日子,魯迅又來理發,理發師見狀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領,「精雕細刻」地做,滿臉寫著謙恭。不料理畢,魯迅並沒有再顯豪爽,而是掏出錢來一個一個地數給理發師,一個子兒也沒多給。理發師大惑「先生,今天咋給這點? 您上回……」魯迅笑笑:「您上回馬馬虎虎處理,我就馬馬虎虎地給點,這回認認真真地理,我就認認真真地給點。」理發師聽了如墜雲霧。

他的鬍子也很有個性,從日本留學回來那幾年,他的鬍子是日本式的——兩頭往上翹,看起來很滑稽,被周圍的人嘲弄,說他是崇洋媚外。魯迅煩擾得不行,乾脆把鬍子修剪成隸書的「一」字,竟然從此平安無事。

看過魯迅年輕時的照片,覺得並不是很帥,起碼和現在韓國、日本的所謂「第一美男」有段距離。但魯迅對自己卻信心有加,一次英國作家蕭伯納見到他說:都說你是中國的高爾基,但我覺得你比高爾基漂亮。聽了這樣的溢美之言,魯迅不但沒有謙卑之詞,還竟然說:「我老了會更漂亮!」這個老頭真是有意思極了。


魯迅有很多嗜好。比如愛給人起綽號這個從小養成的習性,至老都未能改。早在三味書屋讀書時,有一項功課叫「對課」,他的成績不錯,屢受塾師壽鏡吾先生的稱贊。有一回,一個同學偷看了先生的對課題目是「獨角獸」,就悄悄問他對什麼好,魯迅說:「對『四眼狗』好了。」孰料那人竟真以此回答壽先生,先生是近視眼,正戴著眼鏡,聽了自然大怒,而他則在一旁以書遮眼,憋不住笑出聲來。魯迅的觀察力可謂尖銳,他把女生的哭狀起了個惟妙惟肖的稱呼——「四條」,因為女生一哭,眼淚、鼻涕齊下也!不是四條嗎?他在北大講課,當時北大有位青年教授叫川島,留了個學生頭,他便給人家起了個綽號「一撮毛」,見面時還親切地叫他「一撮毛哥哥」,真是搞笑的能手!而且他竟把愛人許廣平叫做「害馬」,甚至在給母親寫信時也派上用場,說:母親放心,害馬現在很好……

吸煙、喝酒、飲茶可謂是魯迅的「三癮」。他的煙癮一向很大,在北京的時候,他吸的總是哈德門牌的拾支裝包。他夾煙的姿勢很特別:用大拇指和四個手指拿香煙,而不是夾在食指和中指中間(竊以為有現代黑社會老大的風范)。還有一點很有趣,在人前吸煙的時候,他總是從他那件灰布棉衫里去摸出一支來吸,他似乎不喜歡將煙包先拿出來,然後再從煙包抽出一支,而再將煙包塞回袋裡去。他這脾氣,一直到了上海,仍沒有改過。不曉得是怕麻煩呢,抑或怕人家看見他所吸的煙低劣,覺得沒面子?

除了三癮之外,他還喜歡吃糕餅糖果等甜食,這是在日本留學時養成的習慣。有一回,人家送了柿餅給他,他喜歡得不行,藏起來自己偷偷享用,還捨不得給別人吃呢!只有在女士來做客時,才「大方」地拿出來,因為女士們胃口小,只能吃個一兩片而已!他還能吃辣椒。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有一次他期末考試成績優異,學校發給他一枚金質獎章,魯迅沒有把獎章作為自我炫耀的標牌,卻懂得實惠,跑到鼓樓街把它賣了,買一大串紅辣椒回來。每讀書至夜深人靜、天寒人困之時,就摘下一隻辣椒來,分成幾截,放進嘴裡咀嚼,直嚼得額頭冒汗,眼裡流淚,噓唏不已。只覺周身發暖,睡意頓消,於是捧書再讀。現在看來除了可笑之外,也生出幾分感動。 他的胃口很特別,喜食蛇肉、龍虱、梅乾菜。而且從不吝惜money,經常請友人吃飯,且不看菜單一口氣就能點出「木樨肉」、「酸辣肚絲」、「炸核桃腰」、「三鮮鐵鍋蛋」、「糖醋軟溜鯉魚陪面」等好幾道菜來!

他愛看電影,幾乎可從影迷升格為影狂。魯迅到43歲時才首次觀看影片,但一看而不可收。魯迅後期(46-55歲)在上海生活的9年內,共觀看電影142場。其中1934年37場,1935年36場,1936年秋季病危前19場。這三年平均起來幾乎每周一場。好電影不輕易錯過,甚至一看再看;而且大都是率領家小、呼親喚友,數人驅車同去!有趣的是,在國外引進的電影裡面,他最愛看的是大自然叢林草莽的野獸影片(相當於近來的「動物世界」。魯迅今若健在,定是趙忠詳的fan)。

魯迅還喜歡習武,他曾在留學日本時學過柔道,回國後在紹興府中學堂執教。一次夜行,經過一處荒涼的墳地,忽見一慘白形同鬼魅的東西在前擋道,魯迅趕前去飛起一腳,直踢得那傢伙蹌踉倒地,抱頭鼠竄,原來是一個裝神弄鬼的盜墓賊。魯迅雖瘦削,但功力略見一斑。


生活中的魯迅,幽默、風趣,幽默中又帶著一種大氣、智慧、樂觀和風度。有一次他的侄女問他:「你的鼻子為何比我爸爸(周建人)矮一點,扁一點呢?」魯迅笑了笑:「我原來的鼻子和你爸爸的鼻子一樣高,可是我住的環境比較黑暗,到處碰壁,所以額頭、鼻子都碰矮了!」

廣州一些進步青年創辦「南中國」文學社,怕刊物第一期銷路不好,希望魯迅給創刊號撰稿。魯迅風趣而又嚴肅地說:「要刊物銷路好很容易,你們可以寫文章罵我,罵我的刊物也是銷路好的!」

名流免不了被邀請作演講,魯迅也不例外。他演講時旁徵博引,妙趣橫生,常常被掌聲和笑聲包圍。一次他從上海回到北平,北師大請他去講演,題目是《文學與武力》。有的同學已在報上看到不少攻擊他的文章,很為他不平。他在講演中說:「有人說我這次到北平,是來搶飯碗的,是『卷土重來』;但是請放心,我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話頓時引得會場上充滿了笑聲。

在北京女師大任教時,一次一個學生未經家長允許,和別校一男生去逛公園。她父母發現後,跑到學校大吵大鬧,咒罵校方管教不嚴.封建死板的校長也像潑婦一樣斥責女學生「太不像話了」。魯迅先生正好經過那裡,得知原委後詼諧地說:「現在風和日麗,有兩位青年一塊逛公園,有何不好?那些公園年青人都不準去逛,非得成了老頭子老太婆才能去逛嗎?!」

魯迅家裡有兩個保姆,不知何故,經常發生口角。他受不了整天的吵鬧,竟病倒了。隔壁一個小姑娘問道:「大先生,你為什麼不喝止她們?」魯迅微笑著說:「她們鬧口角是因為彼此心裡都有氣,即使暫時壓下去了,心裡那股氣也是壓不下去的,恐怕也要失眠,與其三個人或兩個人失眠,還不如讓我一個人失眠算了。」

他說話向來無所顧忌,敢想敢說。比如他對人們遮遮掩掩的「性」發表看法:食慾是保存自己,保存現在的事;性慾是保存後裔,保存永久的事。飲食並非罪惡,並非不凈;性交也就並非罪惡,並非不凈。可惜的是中國的舊見解,竟與這道理完全相反。直到生了孩子,還是躲躲閃閃,惟獨對孩子威嚴十足。這種行徑,簡直和偷了錢發跡的財主不相上下!他為了說明看人不能片面,風趣地說:英雄是厲害的,但不能因為英雄也性交,就稱得上「性交大師」!

魯迅雖然胸襟寬廣,但決不適用於對待醜陋的社會現象上。一切假惡丑的東西在魯迅面前都無以遁形。一次,國民黨的一個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學同泳。魯迅看不慣:「同學同泳,偶爾皮肉相觸,有礙男女大防。不過禁止以後,男女還是同吸著天地間的空氣。空氣從這個男人的鼻孔呼出來,被那個女人的鼻孔吸進去,又從那個女人的鼻孔呼出來,被另一個男人的鼻孔吸進去,簡直淆亂乾坤。還不如下一道命令,規定男女老幼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氣流通,又防拋頭露面!」說著還模擬戴著防毒面具走路狀。聽講的人笑得前仰後合。

魯迅對腐朽文人向來是不留情面的,這是個不怕得罪人的怪人。似乎整個文化界知識界都是他的前世冤家。徐志摩、胡適、郭沫若、林語堂、梁實秋、成仿吾等都曾經受過魯迅的唾沫的「侵害」,常過罵的滋味;就連與文學不怎麼搭界的地質學家李四光竟也和他打過筆墨官!看來魯迅真是汲取了孫中山「博愛」的精髓。


魯迅本身就是一個會說幽默和笑話的能手。日本佔領東北以後,國民黨反動政權依賴美國,宣傳美國是如何地主持「公道」。魯迅先生為揭穿這一騙局,說了個小故事:「我們鄉下有個闊佬,許多人都想攀附他,甚至以同他談過話為榮。一天,一個要飯的喜形於色,說是闊佬同他講話了。許多人圍住他,追問究竟。他說:『我站在門口,闊佬出來了。他對我說:滾開去!』」聽故事的人哈哈大笑。國民黨對美國主子搖尾乞憐的丑態被揭露無遺。

他為了說明反動派魚肉百姓,把百姓當炮灰,舉了一個寓言:某朝某帝的時候,許多宮女生了病,總是治不好。最後來了一個名醫,開了處神方:壯漢若干名。皇帝沒有法,只得照他辦。若干天之後,自去察看時,宮女們果然個個神采煥發了,卻另有許多瘦得不像人樣的男人,拜伏在地上。皇帝吃了一驚,問:「這是什麼?」宮女們就囁嚅地答道:「是葯渣!」

30年代,一些作家的主觀主義毛病很厲害。一次,有人請魯迅談談這一問題,魯迅沒有多說只講了兩個故事:其一:有個農民,每天都得挑水。一天,他忽然有所感悟道:皇帝用什麼挑水吃的呢?後又自言自語:一定用金扁擔的!其二:有個農婦很想吃柿餅想,於是她就想:皇後娘娘是怎麼享福的呢?一定是一覺醒來就下令:快拿一個柿餅來吃吃!

難能可貴的是,魯迅對幽默和笑話理論還有獨到的看法。他在1934年4月1日給陶亢德信中說:「中國之所謂幽默,往往尚不脫《笑林廣記》式,真是無可奈何。」在魯迅看來,《笑林廣記》式的幽默,並非真正的幽默,只不過是輕松好懂、油滑庸俗的東西,用以娛己或朋友間玩笑罷了。魯迅堅決反對油腔滑調的打諢、裝瘋賣傻的逗笑、輕薄猥褻的奚落,講求的是一種機警、深刻、餘音繞梁的深意,欣賞水平是很高的。而魯迅也以自身演繹和證明了這一點。�

魯迅(1881—1936)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改良派展開大規模的論戰時,魯迅站在革命派一邊,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重要論文。1909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封建制度進行猛烈的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並同早期共產主義者李大釗等取一致步調,堅決反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妥協、投降傾向。1918年至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吶喊》、《墳》、《熱風》、《旁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在這一時期,魯迅開始接觸馬列主義,閱讀過《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反動當局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1月來到當時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四·一二」蔣介石反革命政變後,憤而辭去中山大學一切職務。其間,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徹底放棄了進化論思想。1927年10月到達上海,認真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1930年,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翼文學運動的主將。這期間,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不顧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種種迫害,積極參加革命文藝運動,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同國民黨反動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動文人、反動文學進行不懈的斗爭,逐步成為我國文化革命的旗手和無產階級的偉大戰士。1936年初「左聯」解散後,響應黨的號召,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1927年到1935年,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後十年的雜文,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種社會問題,表現出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和韌性的戰斗精神。這些作品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魯迅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的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介紹外國進步的文學作品和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國的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藝遺產,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集》、《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1938年出過《魯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國成立後,魯迅的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56年,黨和人民政府遷移重建了魯迅墓。毛澤東親自為魯迅墓題字,並多次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向魯迅學習。北京、上海、紹興等地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

㈢ 有關魯迅的故事

代文學家、思想家。原姓周,幼名樟壽,字豫山,後改為豫才。1898年起,改名樹人。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使用的筆名。

尋找真理的青年時代 1881年 9月25日(清光緒七年八月初三),魯迅誕生於浙江省紹興縣城一個逐漸沒落的封建家庭。祖父周介孚在北京做官。父親周伯宜是個秀才。母親魯瑞以自修達到能夠看書的程度。魯迅從小受過傳統的封建文化教育,但他閱讀興趣十分廣泛,看過許多野史、雜記,特別是那些富有民主思想和愛國精神的著作;對民間藝術,也深切愛好。

1893年,因魯迅的祖父被捕下獄,家庭備受親友的歧視和欺凌。不久父親又患重病,並於1896年去世。魯迅是周家的長子,在家庭由小康墜入困頓中,飽受人間的冷眼,這使他「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又由於母親是鄉下人,他有機會接觸農村社會,和農民孩子親密相處,從中知道農民受壓迫的苦況和他們勤勞、純朴的性格。這些經歷對他後來的思想發展和小說創作,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甲午戰爭後,洋務「新政」破產,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興起。魯迅不滿傳統的封建「正道」,決心「走異路,逃異地」,於1898年5月,到南京投考江南水師學堂。次年2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因為總辦(校長)是個維新派人物,礦路學堂看新書的風氣很盛。魯迅經常讀《譯學匯編》,還讀了一些西歐的近代科學、社會學和文學的譯著,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嚴復譯述的英國赫胥黎的《天演論》。他從中接受了進化論的啟蒙,後來他又鑽研了有關進化論的其他著作,在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以它作為觀察社會現象,進行反封建斗爭的主要思想工具和武器。在南京的 4年間,中國經歷了怵目驚心的劇變,戊戌變法徹底失敗,義和團運動遭到鎮壓,八國聯軍蹂躪國土,這促使魯迅更加急迫地尋找新鮮的知識和救國的真理。

1902年 1月,魯迅在礦路學堂畢業。旋赴日本留學。同年 4月,到東京入弘文學院普通科江南班學習。當時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正在東京進行反清活動,留學生中分為反清與保皇兩派。魯迅經常參加反清的集會,課余還大量閱讀近代科學、哲學和文學的書籍,開始考慮改造國民性問題。他毅然剪掉象徵清朝統治的辮子,並在斷發照片上寫詩明志:「我以我血薦軒轅」,表示他誓為祖國人民解放而獻身的決心。這期間,他發表了根據外國作品改寫的小說《斯巴達之魂》,論文《中國地質略論》,《說□》,與友人合編關於中國地質和礦產分布狀況的專著《中國礦產志》,還翻譯科學幻想小說《月界旅行》、《地底旅行》,進一步表現了青年魯迅愛科學的熱情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弘文學院結業後,魯迅於1904年 9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立志學醫,是希望用新的醫學,來「促進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他學習勤奮,受到教師藤野嚴九郎的熱切關懷和幫助。不久,他在有關日俄戰爭的幻燈片上,看見一個替俄國軍隊當偵探的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抓住殺頭,而圍觀的中國人竟無動於衷。這使魯迅痛切感到:醫學並非緊要,如果思想不覺悟,即使體格健壯,也無濟於事。當時他認為頭等重要的還是改變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文藝,於是決定棄醫從文,並於1906年春天重返東京。

當時的東京,以孫中山、章炳麟為代表的革命派,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保皇派,進行尖銳的斗爭。魯迅師事章太炎,與陶成章等革命派往還密切,並成為反清革命組織光復會的成員。1907年,他准備創辦文藝刊物《新生》,但終於失敗。魯迅為此而感到寂寞,但並不灰心。他發表《人的歷史》、《科學史教篇》,介紹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學說和西方科學思潮的演變;還發表《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分析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發展的歷史特點及其存在的偏頗,強調要與「列國」競爭,「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要立人,就必須反對封建傳統思想,「別求新聲於異邦」,提倡「立意在反抗,指歸在動作」的戰斗精神,因而大力介紹以拜倫為首的具有反叛精神的「摩羅」詩派。魯迅還與周作人共同翻譯出版了《域外小說集》,介紹東歐被壓迫民族和俄國的現實主義短篇小說。在日本 7年,魯迅廣泛涉獵外國的自然科學、社會學說、文學藝術和哲學,開始形成早期的社會思想和文藝思想,成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義者,並且確定了用文學作為自己為祖國的獨立自由、為人民的思想解放而抗爭的武器。

1909年 8月間,魯迅離日歸國,他先在杭州兩級師范學堂,後在紹興府中學堂任教。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魯迅懷著熱烈的心情迎接它,紹興光復後,魯迅出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是年冬,他創作文言短篇小說《懷舊》。

1912年 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的邀請,於 2月前往南京,在教育部工作。5月,他隨政府遷往北京,在教育部任科長、僉事等職務,主管圖書館、博物館和美術教育等工作。

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所篡奪,繼而發生帝制復辟等丑劇。軍閥混戰,國家形勢日益惡化。魯迅對國事深感失望,便在業余時輯錄和校勘古書,還看佛經,抄古碑,搜集金石拓本。在舊的民主革命的革命性已經消亡,而新的民主革命的革命性尚未成熟的歷史間隙,魯迅經歷著深刻的思想矛盾和痛苦,繼續堅毅地探索社會和革命的新路。舉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19年,北京爆發了五四運動,革命進入了新民主主義時期。魯迅在新的時代潮流的鼓舞下,懷著毀壞封建的「鐵屋子」,喚醒熟睡的人們的熱望,投身於「五四」新文學運動,不久即成為無產階級領導的文化新軍的偉大旗手。

1918年初,魯迅參加了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的編輯工作,置身於當時的大力倡導民主和科學,反對舊禮教和舊文學的偉大斗爭的前列。同年 5月,他在這個刊物上,發表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它描寫一個因患迫害狂的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動,把對社會生活的清醒描寫和對狂人特有的內心感受的刻畫雜糅在一起,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指出中國社會的歷史是人吃人的歷史。這是徹底反封建的第一聲「吶喊」,也是魯迅戰斗史上新的開端。接著,魯迅還發表了《孔乙己》、《葯》、《故鄉》、《阿Q正傳》 等十幾篇小說,後編成第一個短篇小說集《吶喊》,並於1923年8月出版(見彩圖《吶喊》、《彷徨》初版本、魯迅小說《孔乙己》插圖程十發作、魯迅小說《葯》插圖顧炳鑫作) 。《吶喊》反映了從辛亥革命前後到五四運動前後的中國社會,特別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下逐漸破產的古老農村和市鎮的面貌。塑造了沒落知識分子、城市貧民、人力車夫、被壓迫農民等形象。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激動了青年讀者的心,「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魯迅是擇取中國文化遺產優秀成分和採用外國良規加以融合發展,創造現代小說的傑出代表,並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奠基人。

《孔乙己》描寫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批判地揭示了人物的悲劇性格,表達了作者對於造成這種性格的文化教育制度的有力鞭撻。《葯》描寫革命者夏瑜的犧牲和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了醫治兒子疾病所表現的無知,並且通過「葯」——蘸著革命者的鮮血的饅頭而聯結起來。作品深刻地揭示革命者與群眾的隔膜,揭示了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悲劇。最後夏瑜墳上的花環暗示著革命後繼有人,給作品增添了樂觀的色彩。《一件小事》通過「我」乘人力車所遭遇的一個意外事故,對比地描寫了勞動人民與知識分子的行為、性格,觸及了知識分子應該向勞動人民學習的重要思想。在《吶喊》中佔有重要地位的,是描繪農村生活和農民形象的作品。《故鄉》通過「我」回故鄉的見聞及回憶,描寫舊中國農村急速破產的蕭索、凄涼的生活圖景。閏土曾經是一個生機煥發的小英雄,但是在兵、匪、官、紳的重重壓榨下,曾幾何時,便變成了一個精神麻木的人。作者懷著悲憤的心情,對造成這一悲慘圖景的社會勢力提出了沉重的控訴,同時又期望被迫害者能夠醒悟過來,開辟自己的生活道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阿Q正傳》 是魯迅小說的代表作。它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未庄為背景,塑造了深受精神毒害的貧苦農民阿Q的形象。阿Q受盡了慘重的剝削和壓迫,可是他在精神上卻「常處優勝」。他誇耀過去,幻想未來,自我安慰,自輕自賤,始終不能正視嚴酷的現實。此外,他還沾染了游手之徒的狡猾。小說集中反映阿 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現和命運。他原以為革命就是「造反」,對它深惡痛絕,但封建統治者在革命到來時的驚惶,卻使他快意並要求革命。可是這場革命忽視農民的力量,反而跟封建階級相勾結。未庄一切依舊,只有阿Q被抓去槍斃。這個結局是對辛亥革命及其領導者的徹底批判。小說塑造了阿 Q的不朽典型,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歷史教訓,從而提出了啟發農民的民主主義覺悟的嚴重課題。由於農民問題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基本問題,魯迅對農民問題的深刻反映,在當時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辛亥革命沒有給農村帶來真正的變革,農民的啟蒙教育問題還有待於解決。這在《風波》里也有真實的反映。此外,反映農民生活的還有《社戲》,它描寫已經逝去的美麗的童年,贊美農民的質朴、誠實的心靈。

魯迅在描寫被壓迫人民的不幸時,常常是期望他們奮起抗爭,同時還以極大的憤怒來揭露封建階級、封建思想的殘酷統治,顯示了作者是從被壓迫人民中站起來的革命民主主義作家。他反映農民問題的深刻性,反封建的徹底性,都是中國過去的文學作品所未曾達到的。

魯迅還是中國現代雜文的開拓者。五四時期,他寫了許多雜感和論文,大都發表在《新青年》上,後來收入《熱風》和《墳》里。這些作品尖銳潑辣,形象生動,帶有廣泛的社會批評的特點。有的嚴正批判封建的父權思想和節烈觀念;「有的是對於扶乩,靜坐,打拳而發的;有的是對於所謂『保存國粹』而發的;有的是對於那時舊官僚的以經驗自豪而發的;有的是對於上海《時報》的諷刺畫而發的」(《熱風·題記》)。它們總是把中國人民的生存和發展,同守舊派所宣揚的舊文化、舊道德擺在對立的地位;有時則以生命的發展來論證社會改革的必要,堅決站在新事物方面來反對一切封建舊事物,並相信啟發人民的覺悟,可以達到改革社會的目的。這些雜文所表現的不拘一格的形式,寓熱情於冷峻之中的文筆,通過抨擊時政和鞭撻習俗揭示生活哲理,並將詩和政論結合在一起的風格,後來被人們稱之為「魯迅風」。魯迅雜文開創了現代雜文的新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雜文作者。《阿Q正傳》插圖 趙延年作

魯迅是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他大膽地正視現實的各種矛盾,他的小說和雜文,反映了極其深廣的真實的歷史內容。他對於舊中國的一切,對於幾千年的傳統勢力、傳統思想,比同時代許多人了解得多,而且看得深透。他從舊營壘中來,站在不妥協的革命者的立場上,反戈一擊,能給舊事物以致命的打擊。他是對舊勢力、舊思想揭露最深刻、斗爭最堅決的一位偉大作家。他在中國革命史、思想史上的這些傑出貢獻,是從「五四」文化革命中就充分顯示出來的。他把舊社會的一切暴露出來,是為了引起療救的注意,以推動社會的改革。他自覺地「聽將令」,他的作品充分體現無產階級領導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要求,在當時發揮了巨大的戰斗作用。

從1920年秋到1926年夏,魯迅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等校任教,致力於系統研究和講授中國小說史。後來他把講義整理成《中國小說史略》出版。它打破了中國小說歷來無史的局面,是一部開創性的學術著作。魯迅還從事翻譯介紹工作,出版俄國和日本的文藝創作和文藝理論的譯著。他還支持青年的文藝活動,幫助他們學習和戰斗,因而成了進步青年愛戴的導師。

五四新文化統一戰線,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逐漸發生分化。這時革命中心轉移到南方,北京文化界顯得寂寞和荒涼。魯迅又感到「成了游勇,布不成陣」,他在彷徨探索,但仍繼續戰斗。《傷逝》插圖 張守義作

1924至1925年,魯迅繼續創作短篇小說《祝福》、《傷逝》等11篇,編成第二個小說集《□徨》,繼續反映辛亥革命前後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以前的社會現實。《祝福》描寫一個善良、安分的勞動婦女祥林嫂,新寡之後在魯四老爺家裡做工,希望以自己的誠實勞動,換取最起碼的生活。但不久便被婆家逼嫁到山裡去。當她第二次在魯家出現,那是第二個丈夫病死,兒子被狼叼走之後。因她再嫁再寡,魯四老爺把她看成不祥之物,不許她沾手祭品。柳媽又以陰間的鋸刑相恐嚇,要她到土地廟捐門檻,當作贖罪的替身。她默默地忍受和掙扎,捐了門檻,但主人還是不許她擺設祭品。她從此失魂落魄,不久便淪為乞丐,並且懷著對陰間的恐怖和疑惑,死在年終「祝福」的街頭上。祥林嫂是中國人民最悲慘的典型,她受到了極其深刻的精神創傷。小說通過她的一生,揭露封建主義的極端野蠻性和殘酷性,表明社會環境已迫使被壓迫人民走到絕境。《離婚》中的農村婦女愛姑,大膽潑辣,丈夫要離棄她,她鬧了整整三年。但對出面調停的豪紳七大人卻寄託幻想。小說著重描寫愛姑會見七大人的場面,從七大人的矯揉作態、故弄玄虛在愛姑內心所引起的反應,寫出愛姑精神上的深刻弱點,以及由此所導致的失敗結局。這又一次揭示了封建主義思想統治的嚴重性,說明被壓迫人民必須在啟蒙教育下克服本身的弱點,才能走向更堅決更持久的斗爭。

在新文化隊伍分化的形勢下,探索知識分子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們的生活道路問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魯迅的《□徨》集比較集中地描寫了知識分子的痛苦和掙扎,反映了他們個人奮斗的破產。《在酒樓上》的呂緯甫本來是有理想也有作為的,可是幾經波折,他便成為一個「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人物,把自己的精力消耗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而不能自拔,失去了一切決斷的能力和戰斗的意志。《孤獨者》中的魏連殳,這個曾掛著新黨頭銜的人物,黑暗社會對他的打擊是很大的,他受到流言和失業的威脅,幾乎要挨餓、求乞了。最後他妥協了,躬行「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並以一種憤懣的心情和玩世的態度來對待它,終於帶著深刻的精神創傷寂寞地死去。這兩篇小說反映了革新勢力和傳統勢力之間的矛盾,彌漫著革命退潮時期沉重的歷史氣氛。作者以無比激憤的心情,描寫人物的遭遇和痛苦,同時也批判他們性格的弱點。《傷逝》里的子君和涓生,則是五四運動以後出現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們要求個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勇敢地沖出舊家庭。可是當他們建立了新家庭以後,子君便認為目的已達,沉湎在小家庭的生活瑣事中。一旦失業的打擊到來時,子君便無以自處,涓生則急於救出自己。於是愛情終於破裂,最後不得不分手。子君回到她父親的嚴威和旁人的冷眼的環境中去,不久便死去了。涓生陷入了悔恨和悲哀中,他在彷徨和探索,但新的生路在哪裡呢?他還是迷惘的。這個愛情悲劇表明,婚姻自由和個性解放是不能離開社會解放而單獨解決的。

比起《吶喊》來,《彷徨》較多地流露了作者當時憂郁、彷徨的情緒,但他對於社會的分析和批判卻是同樣清醒和深刻的,在藝術技巧上,他對小說藝術形式的掌握,以及人物形象的描繪,都比以前圓熟,表現也更加深切。

魯迅善於「雜取種種人」來塑造典型形象,並運用「畫龍點睛」和白描的手法,來加以刻畫。他的藝術語言十分精練,對話簡短傳神。他的描寫真實、樸素,不藉助曲折離奇的情節,而是以平易近人的生活場面來展現人物的性格。魯迅的小說顯示一種冷雋而深切的風格特徵,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一座高峰。

魯迅的小說使中國文學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反映被壓迫農民的階級利益和要求的作家,他首先要求從根本上推翻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治,首先提出啟發農民等被壓迫群眾的革命性,提高他們的民主主義覺悟的問題。這在以農民問題作為基本問題的民主革命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魯迅在創作上達到的另一偉大成就,是用生活的真實來深刻地表現知識分子是中國民主革命中首先覺悟的成分,同時也反映他們的個人主義及其抗爭的軟弱性。這些偉大的成就,是同時代的其他作家未能達到的。

1925年前後,資產階級右翼知識分子胡適等,政治上日趨保守,魯迅卻繼續在文化領域作戰,他參加了語絲社,組織和領導了莽原社、未名社,支持了《晨報副刊》、《京報副刊》,編輯了《莽原》周刊等。在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學生反對校長楊蔭榆的斗爭中,他站在進步學生方面,痛斥「甲寅派」壓制學生的罪行和復古主義的論調,揭露「現代評論派」陳源等的仗勢欺人和流言誣蔑。在五卅運動和「三·一八」慘案中,
他痛悼死難者,總結斗爭教訓,並對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及其凶,提出嚴重抗議。他指出:「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他號召青年要成為真的猛士,跟敵人進行持久的不妥協的斗爭。這一時期的雜文,已從廣泛的社會批評轉向激烈的政治斗爭。《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是反對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和傳統的中庸之道的戰斗檄文,他提出「痛打落水狗」的主張,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這表明魯迅韌性戰斗的徹底革命精神達到了成熟的地步,並充分反映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要求。這一時期的雜文,收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和《墳》的後半部。

㈣ 1956年白楊主演了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的故事片有哪些

《祝福》 。

1956年,白楊主演了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的故事片《祝福》,在片中飾演主人公祥林嫂。電影《祝福》,原著為魯迅小說《祝福》,夏衍改編劇本,桑弧導演,白楊主演,1956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該片是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祝福》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對封建的必要性。在白楊從藝60周年時,劇作家曹禺曾提筆揮墨寫道:「皎若明月,直若白楊,獻身影劇,功績無窮」。

(4)魯迅故事電影擴展閱讀:

白楊的作品主要有:《十字街頭》、《青年中國》、《還鄉日記》、《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新閨怨》、《山河淚》、《團結起來到明天》、《為了和平》、《祝福》、《春滿人間》、《金玉姬》、《冬梅》等。成為享譽中外的電影、戲劇表演藝術家,被評為新中國22大影星之一。

白楊的丈夫蔣君超也是一位導演和演員,於19991年過世;白楊於1996年逝世,享年76歲。他們的墓地位於上海最大的墓地濱海古園,墓前矗立著他們的塑像,面帶微笑,慈祥可親。

㈤ 求和魯迅有關的電影

鑄劍,根據魯迅《故事新編》中的同名故事改編,由徐克監制。

《魯迅》主要演員: 濮存昕 張瑜 夏志卿 湯傑 趙勝勝 傅亨 范智博

還有黑白故事片:葯

《傷逝》也拍過
就這幾部,其他的都沒拍過

㈥ 魯迅的小故事30字

故事二:棄醫從文

魯迅先生先學礦路,再學醫學,最後棄醫從文,可謂「半路出家」了。然而魯迅一登上文壇,就寫出了大量優秀文學作品,於是就有人稱贊魯迅是「天才」了。魯迅先生卻感慨地說:「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的。」是啊,例如魯迅先生在寫作《阿Q正傳》時,寫到阿Q賭錢一段寫不下去了,因為他是從不賭錢的。先生廢寢忘食,冥思苦想,可始終寫不出令自己滿意的場景來。於是他又抽出時間,請一個名叫王鶴照的工人來表演賭錢的情景。王鶴照對紹興戲的攤牌九極為熟悉,在手舞足蹈的表演中,他還情不自禁地唱了起來:「咳,開啦里格……天門啦,角回啦,人和天寶在哪裡啦……啥人的銅錢拿過來咧……」魯迅先生一邊傾聽,一邊記錄,在此基礎上終於寫出了生動的賭錢場面。今天,當我們驚嘆於《阿Q正傳》的精妙時,你可知道魯迅曾經為此付出了多少工夫嗎?

故事三:防毒面具

1934年,國民黨北平市長衰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學,男女同泳。魯迅先生聽到這件事,對幾個青年朋友說:「男女不準同學、同泳,那男女一同呼吸空氣,淆亂乾坤,豈非比同學同泳更嚴重! 袁良市長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後男女出門,各戴一個防毒面具。既免空氣流通,又不拋頭露面。這樣;每個都是,喏!喏! ……」 說著,魯迅先生把頭微微後仰,用手模擬著防毒面具的管子…… 大家被魯迅先生的言談動作逗得哈哈大笑。

故事四:電影事件

魯迅早年在日本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一天,在上課時,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個被說成是俄國偵探的中國人,即將被手持鋼刀的日本士兵砍頭示眾,而許多站在周圍觀看的中國人,雖然和日本人一樣身強體壯,但個個無動於衷,臉上是麻木的神情。這時身邊一名日本學生說:「看這些中國人麻木的樣子,就知道中國一定會滅亡!」魯迅聽到這話忽地站起來向那說話的日本人投去兩道威嚴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裡像大海一樣洶涌澎湃。一個被五花大綁的中國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腦海閃過,魯迅想到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他終於下定決心,棄醫從文,用筆寫文喚醒中國老百姓。從此,魯迅把文學作為自己的目標,用手中的筆做武器,寫出了《吶喊》、《狂人日記》等許多作品,向黑暗的舊社會發起了挑戰,喚醒了數以萬記的中華兒女,起來同反動派進行英勇斗爭。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夜以繼日地寫作。

㈦ 哪有魯迅作品的電影,最好是清晰度好的越多越好

鑄劍,根據魯迅《故事新編》中的同名故事改編,由徐克監制,CCTV6還放過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1MTI4NDg=.html

還有就是嚴順開主演的《阿Q正傳》,很老了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cyODQ2NTI=.html

印象中就這兩部,魯迅作品可供改編成電影的實在不多,他主要還是以雜文見長

閱讀全文

與魯迅故事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文電影主要人物及經典台詞 瀏覽:70
王晶近10年最好看的電影 瀏覽:556
勵志廚師電影推薦國產 瀏覽:625
電影菊石經典台詞 瀏覽:986
外國溺愛兒子電影 瀏覽:279
如何將安卓手機電影導進ipad 瀏覽:492
真人高達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620
女人大片動作電影 瀏覽:348
宋小寶拍的新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760
能快遞人的公司是什麼電影 瀏覽:67
新場廣場有電影院嗎 瀏覽:380
電影抄襲怎麼賠償 瀏覽:194
電影反擊中的演員 瀏覽:208
什麼電影女鬼打的男鬼 瀏覽:140
奧特曼電影視頻全集中文 瀏覽:518
萊昂納多新電影Netflix 瀏覽:476
外國電影男孩愛上導師老婆 瀏覽:162
愛看的就看電影網 瀏覽:422
抖音視頻如何看電影解說全集 瀏覽:25
兩女經典對話英語電影 瀏覽: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