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桃花源記的恐怖真相是什麼
桃花源記的恐怖真相是:
《桃花源記》是上學時所學的一篇古文,描繪了人所嚮往的世外桃源。但如今很多解釋卻讓這篇文章細思極恐。網路給出了幾種說法: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小溪兩旁只有桃樹,桃花正在飄落,而桃樹據說有辟邪功能,所以能經常作為陰陽兩界的屏障,桃花飄落正是清明節前後。
村裡縱橫的小路連接到了每家門口,每家都拿出食物招待漁夫。「阡陌」有「通向墳墓的小路」之意,小路通往各家意在上供,那麼所謂的屋舍,儼然就是說一排排整齊的墳堆。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這些自稱秦人的桃花源原住民都明明白白地告訴漁人,說自己不知有漢,但是他們自己穿的衣服卻和外面的人一樣。「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要知道晉朝的服飾和秦朝時期差別是非常大的,一眼就能看出來的那種。東晉時期,漢服明顯受到北方民族的影響,其衣服款式和500年前的秦朝是不一樣的。唯一的解釋就是這些人穿的衣服並不是自己編織的,而是外面的人燒給他們的。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但是根據徐萍芳對《大漢原陵秘葬經》的介紹與分析,在秦漢魏晉時期,為了防止盜賊偷竊,墓道道路大多是前窄後寬,而古人為了吉利,不會把村社修成前窄後寬的模樣。這些人「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們是秦朝時來這里的,不知道魏晉時期。漁夫進入的,很可能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通道。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扶桑茂盛的季節是5月和7月,而桃花則是3月,三種不同季節的植物同時出現在當下,這本就是一個巨大的時間謬論。與陶淵明同時期的一個風水學家叫郭璞,他寫了一本書叫《藏經》,裡面說道:「門前桃桑,為大凶。」古人認為桃桑都是陰氣聚集之地,陶淵明與郭璞都是同時期的著名人物,他難道就不知道這一點嗎?古人對於這些吉凶的事物可比現在的人信奉的多。
漁夫可以從桃花源裡面進出,那住在桃花源里的人為什麼不能出來呢?500年裡,桃花源里真的沒有一個人想出來嗎?桃花源中的第一批來到這里的人早就不存在了,後人對秦朝的殘暴只是聽說,並沒有真正體會到,慢慢就會對前人的話產生疑慮。為什麼不能出來呢?
如果這里真的是墳堆,那麼這桃花源到底是什麼呢?有人說只是一片亂葬崗這里葬的人太多,以至於他們殘存對塵世的期許會干擾這里人的意識,在他們的腦海中製造幻覺。當然這些只是猜測,至於陶淵明先生所描繪的桃花源究竟是什麼,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桃花源記表達了什麼情感?
桃花源記表達了作者自己反對剝削壓迫、反對內戰的願望,與嚮往生活在這種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
在此文中更體現了陶淵明憂國憂民的思想,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作者追求一種和平寧靜,沒有剝削,沒有壓廹,沒有戰亂從平等的理想世界,因為作者所處時代戰爭頻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託在作品中。
《桃花源記》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桃花源記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桃花源記》表達了作者自己反對剝削壓迫、反對內戰的願望,與嚮往生活在這種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體現了陶淵明憂國憂民的思想,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
❷ 《桃花源記》是鬼故事嗎
不是的。
《桃花源記》講述的是陶淵明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此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採用虛寫、實寫相結合手法,也是其一個特點。增添了神秘感。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
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
❸ 為什麼總有人說《桃花源記》是鬼故事
因為其中有許多東西是細思極恐,桃花源記大概講了武陵人意外遇到了世外桃源,但是在受到村民熱情的招待之後,離去之時,村民特意叮囑他不要向外界透露他們的事情,結果漁人欺騙他們不會告訴別人,出去之後又告訴了世人,然後帶著世人回去找之後卻再也找不到世外桃源了,這便暗示著人心不可信,人們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不會存在的。
但是現代總有人喜歡過度解讀,比如:主人公是漁夫,開篇描述了漁夫以捕魚為生,一時間迷了路,才誤入桃花源記。
這里有一個值得懷疑的點,漁夫工作十數年,肯定對於河道了如指掌了,怎麼會迷路,而且為什麼這么長的時間都沒有發現桃花源。
接著,文中描述了漁夫走近桃花源入口,發現入口處兩旁栽種了大量的桃樹。
種桃樹可有個講究,一般來說人住的地方不會栽種這些陰性的植物。
、
桃樹,槐樹這些都是陰性的樹木,往往具有神秘色彩,有人拿桃樹專門用來辟邪,如桃木劍在傳聞中就可辟邪驅鬼。
眾人皆知,陶淵明獨愛菊花,既然描繪的是自己所崇尚嚮往的世界那應該寫成菊花林才對。
漁夫從入口處進入,剛開始勉強夠一個人通過,後來走了幾步豁然開朗,儼然是一片新的天地。
單純這么看可能沒有什麼怪處,但其實這種前窄後寬的結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多為墓地所採用,是用來防賊的,防盜墓賊。
為何入口處構造設計的如墳墓一般,桃花源究竟是世外仙境還是一片大墓地?這值得人深思。
人生活的地方講究風水,不可能設計成這搬,還有,要知道,桃樹栽種在墳墓附近是可以聚陰辟邪的。
有人懷疑這些樹是被人可以栽種在此處,為了鎮壓邪物死人。
漁夫進入桃花源後,看到了一片極其美好的景象,土地平曠,房屋平整排列有序,人們安居樂業,桃花源中的居民生活的極為幸福,除了與世隔絕外,其他都和外界沒有區別。
穿著打扮和源外的人沒有差別。
而細思恐極之處就在這里,漁夫上前詢問,方才得知,這里的居民都以為自己生活在秦朝,要知道秦朝離東晉已過去了幾百年。
秦朝服飾生活習慣和東晉截然不同,漁夫剛開始還以為自己誤入了什麼地方,到此刻他才發現這是一處與世隔絕的地方。
為什麼說此處細思恐極呢?
關鍵就在於他們的穿著和生活習慣。漁夫和眾人詢問,期間沒有困難,他們交流地極為順暢,但是幾百年間語言早已不同了,村民們穿著的服飾與外界相同,可是他們從來沒有離開過桃花源啊?
怎麼解釋?唯一的說法就是他們是死人,他們所穿的衣物都是後人燒給他們的。
漁夫最後接受了村民的款待後便離開了,離開時他還留了個記號,可是後來再來尋事時卻怎麼也找不到。
這里有可能是漁夫遇到了鬼打牆,又或者是上一次的場景都是自己幻想出來的。
墓道里常常設下機關,這里不光有物理機關,也有精神上的,漁夫有可能是在墓道里遭受到了迷葯,所以才幻想出了一方天地。
故事的最後,是南陽劉子驥去找了一次便重病而亡了。
劉子驥身體本就虛弱,可能是在墓道里遭遇了毒氣被毒死了,這也是一種好的解釋。
❹ 桃花源記是鬼故事(是鬼故事還是烏托邦)
《桃花源記》這篇文章,想來很多朋友即便是過了很多年,這當中的一兩句話也是能夠脫口而出的。這篇文章是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所作,陶淵明生於東晉,所在的時代為晉朝。晉朝,是三國結束之後的朝代,雖然三足鼎立的局面被打破,晉朝統一。但是就像是當初秦滅亡,漢成立之後,雖然秦朝打下了很深的基業,但是時代的黑暗和混亂的現象並沒有很大的改觀。
晉朝同樣如此,礙於晉朝統治者的無能,陶淵明的仕途路可謂是「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在官場上鬱郁不得志,最後丟下一句「不為五斗米折腰」便瀟灑隱歸。《桃花源記》,陶淵明通過描寫了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仙境,擺脫了世俗的紛爭和腐朽,從而表達出自己對美好社會的嚮往和渴望。至此,我們都認為這是一個他想像的聖地。可細細讀來,卻另有玄機,這彷彿不是仙境,而是墳墓。
我們一邊看原文,一邊分析。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這里是說晉朝有個捕魚的人在外出捕魚的時候迷路了,然後看到了一片桃花林。第一個疑點就出現了,結合當時的創作環境和歷史背景,兩晉時期,戰亂頻繁,天下雖統一,但是還殘存餘孽。百姓們流離失所是常態,土地荒蕪更是意料之中。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個地方,不會不被人發現,應該有好多人能在此聚居。其次,「忽逢桃花林」,桃樹在古代是聚集陰氣的,一半會在下葬的時候多種植一些桃樹,活人生活的地方是絕對不會種桃樹的。在古文獻中也有佐證,魏晉《葬經》記載:門前桃桑,為大凶。從風水上來說,墳地是陰靈活動的場所,桃木是用來避邪的,可想而知這片「桃花林」是怎樣的存在。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這里是說,在桃花林的盡頭就看到一個小山,有個小口,有微微的光亮。但是對歷史有研究的人應該知道,這種「口小肚皮大」的結構,正是秦漢魏晉時期墓道的典型結構。當時社會混亂,經常會出現盜墓的情況發生,古人迷信,認為被人盜墓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所以墓道一般都會修成前窄後寬的樣式。換個思路,如果真的是一個村莊的話,村口的道路不至於修得很窄。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從這一大段當中我們能提煉出主要信息:
從秦朝的時候躲避戰亂祖先來此安家,並不知道現在是什麼時代,更不知道有漢、魏晉。
這里男男女女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穿得一樣。
糧食豐富,不缺吃穿,沒有絲毫生活壓力。
從這三點我們能看到相互矛盾的地方,不知道現今何世卻於外面的人穿得一樣;在此躲避戰亂,不曾出去,但是卻有吃不完的糧食,每家每戶都過得很怡然自樂,絲毫沒有戰亂中求生存的感覺。
至此,我們可以推斷,從秦漢到兩晉時期,歷經百年的時間,衣著習俗肯定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可是這群人說幾百年來從來沒有見過外人,也沒有出去過,那衣服怎麼可能和外面的人一樣呢?結合種種,可大膽猜測:這些衣服是後人燒給他們的,糧食也是後人上供的。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文章最後告訴我們這個地方後人再去尋找的時候,已經找不到了,也是在暗寓這里的「世外桃源」或許並不是真是存在的。有人認為這是陶淵明寫了一個鬼故事,也有人認為這是陶淵明給世人創造的一個完美世界,一個理想主義的烏托邦,是在那個混亂的年代裡,人人心之嚮往的地方。
或者我們換句話來說,如果你認為這是一個鬼故事,那麼恭喜你: 世間混沌,唯你清醒。 《桃花源記》通過一個死人的世界,告訴世人,人世間本來就有很多痛苦,那些所謂的世外桃源其實並不復存在,活著,就需要不斷接受這個有一千一萬不確定因素的現實。滾滾紅塵是一個大道場,只有體會了世間的苦,才能真正體會人間的愛。如果你認為它真實存在,那麼也恭喜你: 世間即便有再多不堪,你仍能抱有熱情奔赴山海。 你的理想主義、你的浪漫主義,你的樂觀主義,都將是你行走在這人世間最堅硬的盔甲。
所以,讀到這里,你認為《桃花源記》是什麼呢?
❺ 桃花源記是鬼故事嗎
不是的。《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
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
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5)桃花源記電影鬼故事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
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
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壞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馬上動身。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❻ 《桃花源記》漁夫為什麼能進出鬼村
《桃花源記》漁夫進出的絕不是什麼鬼村,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心靈修養,而到達的一個開悟的境界。然而,這一個「鬼」字卻是可圈可點的,古人說「鬼者,歸也」,說的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而且需要「回歸」的「心靈故鄉」。說來話長,就此打住吧!
❼ 為什麼說《桃花源記》細思極恐
《桃花源記》其實是一篇鬼故事細思極恐,最恐怖的在於最後一句話
疑點一: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這是描寫桃花盛開時唯美的畫面,不過我們仔細分析會發現,這一句並非是單純的描寫美好景色,因為在古代,桃樹是可以辟邪的。而桃花大多在清明節前後盛放,桃樹在傳說中是有辟邪功能的植物,很多降妖伏魔的道長都會用到一把桃木劍,所以能經常作為陰陽兩界的屏障桃花四月初飄落,即清明節前後,落英繽紛即滿天紛飛的紙錢。原文還有一句:初級狹,才通人。在當時,只有墓道才會是前窄後寬的設計,防止有人盜墓。
疑點二: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這句話一直讓人疑惑不解,如果桃花源裡面生活在秦朝戰亂時期的人,那他們的衣著甚至是語言應該都與當時的晉朝有所不同。可這里生活的男女的衣服和外面人沒有差異,這就很令人詫異了。只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就是他們是鬼,所以漁人看到的是他認為應該看到的,因此衣服一致。第二種可能是他們死了,但他們有一部分的後人,沒有忘記他們的祖先,給他們燒來紙衣,所以衣服一致。
疑點三:阡陌交通
阡,是「田間小路」的意思,但還有另外一種含義「通往墳墓的道路」。陌的另外一層含義是指用於舊時祭奠所燒的紙錢,約相當於"疊"。
看完了整篇文章是不是覺著細思極恐呢?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一千個看法,但是細細想來確實有些地方令人詫異。不過,最恐怖的地方當然是課文的最後一句話,那就是要求全文背誦!
❽ 《桃花源記》這個故事是鬼故事嗎
不是的。
《桃花源記》講述的是陶淵明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此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採用虛寫、實寫相結合手法,也是其一個特點。增添了神秘感。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8)桃花源記電影鬼故事擴展閱讀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
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
❾ 《桃花源記》為什麼被稱為鬼故事
1、漁人發現桃花源這個地方的原因詭異。
漁人本是打魚為生,應該對這條路很熟悉才對,但在此卻迷路了,這實在讓人不解;在農村,有一種這樣的說法,就是撞邪了,說有的人在田地幹活,走著平日里走的山路,有一天突然迷路了,在那裡來回的走,便同《桃花源記》里的漁人有相似之處。
2、漁人在《桃花源》里遇到的人和事詭異。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原文中說,這些人從秦朝就開始來到這里了,而如今是東晉,兩者相距幾百年,說出來實在太匪夷所思。
經歷了幾百年的生活,卻從來沒有與外界溝通,實在讓人費解;而「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裡面的竹子桑樹,更像是農村墓地周邊的環境,想想也是讓人後怕的。
背景介紹: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
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