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德魯猛獸是什麼
安氏獸
安氏獸, 已經滅絕哺乳類動物. 大約生活在新生代3000萬---800萬年以前. 肉食性,但不屬於貓犬科. 長蹄,身上有花紋,跟現代的馬與驢是遠親.
是地球有史以來最大的陸地食肉哺乳類動物之一, 身高2米左右,嘴長大約一公尺.可輕易咬碎動物的骨骼.
雖說安氏獸是掠食性動物,但安氏獸沒有領地意識, 只是處於食物鏈上層到處捕食.
雖說安氏獸體型巨大,幾乎沒有天敵.但後來因地球的氣候急劇變化,草食動物的大批遷移與死亡,導致安氏獸最終被自然所淘汰
蒙古安德魯斯中爪蹄獸(Andrewsarchus mongoliensis)屬踝節目中獸科,生活於晚始新世距今5000——3200萬年前的蒙古,名稱緣自其發現者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Roy Chapman Andrews)。可能是曾出現過的最大的陸生食肉動物。
1923年,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資助的第三次中亞野外考察已進入第三個年頭,時任領隊的安德魯斯在今天蒙古國曼汗(Manha)附近的晚始新世岩層發現並最先描述了這種動物,在這之前的三年中,這個考察隊在他的帶領下成果豐碩,在蒙古戈壁發現了竊蛋龍等聞名於世的恐龍化石,並且還第一次發現了原角龍的蛋,從而證明恐龍為卵生繁殖,轟動了科學界。事實上,這次最先看到化石的考察隊員是喬治·奧爾森(George Olsen),他立刻招呼安德魯斯過來檢查,考察隊緊接著投入挖掘,慢慢地一具壯觀的頭骨化石呈現在眾人眼前。所發現的標本主要是一個巨大的頭骨及一些碎片,領隊安德魯斯經鑒定認為它是一種未知的史前大型肉食類動物。
化石的詳細比對和鑒定是後來作的,安德魯斯將化石的輪廓圖寄到美國博物館,化石令多數研究者首先想到的是以完齒獸(Entelodon)為代表的漸新世巨豬類(Entelodontidae)雜食動物,而W. D. Matthew博士觀察並比較了(當時隸屬古食肉目而今天改歸踝節目的)中獸類物種後,發現這個新標本與它們有相當近的親緣關系,在進行了一系列細致的比較解剖學研究之後,該化石被歸屬於中獸類定名為蒙古安德魯斯中爪蹄獸,簡稱安氏中獸。對它的食性則一般定性為雜食,而非安德魯斯先生當初所作的系肉食動物的判斷。
安氏中獸的體型遠比在世界其他地區發現的食肉動物大。顱骨總長達834mm,尺寸遠遠超過阿拉斯加棕熊(Ursus gyas),估計成年時其體長3820mm(=12英尺6.5英寸,依據M.H.obtusidens頭部與身體比例放大三倍,現在一般認為它能長到5米),體重可達1500公斤。它的頭骨長度和寬度是棕熊的兩倍,北美馬更些狼(Canis occidentalis)的三倍,也是它的北美親戚強中獸M.H.obtusidens的三倍,出自始新世猶他州北部的強中獸M.H.vintensis的三倍。
安氏中獸種的特徵:極度延長的面部,顴骨寬闊膨大,顱長834mm,顴寬560mm;具較為完整的真獸齒型,因此不同於m3缺失的強中獸;p4呈三角狀並臼齒化,有突出的第三尖。其m3後尖缺失,外嵴(ectoloph)主要由前尖(paracone)構成。
標本描述,其資料來自1924年亨利·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的解剖論文。
(一)頭骨特徵
圍繞顱骨標本,科學家們作了詳盡的描述和分析,並且與巨大的強中獸(Harpagolestes)的種(Harpagolestes uintensis)進行了對比:
H.uintensis A. mongoliensis
頭骨總長 429 834
(面長+顱區)
顴弓寬 270 560
面長 206 500
(下第1門齒i1到下第3臼齒m3的跨度)
顱區長 223 334 (單位:mm)
(m3往後到骨節condyle)
這些數據表明安氏中獸幾乎是強中獸H.uintensis的兩倍,而從面區占顱骨整體比例來看,其吻部所佔比例甚大,而顱區比例不大,可能它的智力不是太高。
(二)安氏中獸牙齒特徵的描述如下:
I2極度加大,i3很小;上犬齒沒有保存下來,但從著生位置的痕跡來看尺寸應該很大;Pl很小,只有單一齒根和齒尖;P2雙齒根,只有一尖;P3有未發育完全的第三齒根,雙齒尖,具突出的原尖protocone,而無第二尖deuterocone;P4大而臼齒化,具突出的第三尖tritocone、三齒根;M1尺寸稍小,具三齒根;M2寬大呈三角狀,中尖大,具突出的原尖protocone和第三尖tritocones,第二尖deuterocone磨損;M3原尖與第三尖突出,具未發育完全的第二尖。
中獸類在齒型上的改進顯示其已經適應食肉習性,但它們尚未具備正宗食肉哺乳動物的標志——裂齒,而最先具備原始裂齒的是其後與中獸共享一片蒙古藍天的肉齒目動物。
中獸科動物的體型差異很大,小的如豺狗,大的可達數米。安氏中獸屬於最晚近的踝節類,人們對於這種神秘的巨獸目前還知之甚少,原因是化石證據不足,除1923年找到的這具頭骨外,尚未有新化石被發現。其種屬的確定也完全是以頭骨的化石形態特徵為依據的。其體長是借鑒了強中獸的頭骨與身體其它部位的比例計算的。而體重和整體復原圖也是在此基礎上得出的。之所以將安氏中獸頭骨與全身比例以強中獸作比較是因為它們同屬壓骨型中獸,具更為近似的身體構造。
就身體的綜合素質來講,安氏中獸無疑是曾出現過的最強大的陸生哺乳類食肉獸,與其後在蒙古崛起的肉齒目牛鬣獸科的裂肉獸、鬣齒獸科的偉鬣獸、巨鬣齒獸當之無愧地堪稱「老第三紀四強」。而單從體型比較,只有裂肉獸堪與其相提並論。
安氏中獸所在的踝節目也擁有著顯赫的地位,是後來的有蹄類和其他諸多門類動物在系統發育上有著重大淵源。北半球的踝節類與奇特的南方有蹄類是最重要的古有蹄類,比起鈍腳目和恐腳目有著更為深遠的影響。人們相信鯨類與中獸類有著相當緊密的親緣關系,但究竟是中獸演化出鯨類還是二者有一共同祖先尚未有十分明確的答案。值得一提的是,海象等鰭腳類的祖先也出自踝節目的熊狗科(Arctccyonidae)。
安氏中獸在科普作品中的名氣遠超它的所有親戚,可以說是大多數動物進化類與古生物類讀物哺乳動物進化階段一個不可繞過的話題,這可能就是由於它的神秘身世和碩大體型以及所在門類重要的歷史地位吧。不管怎樣,以安氏中獸為代表的中獸科動物在自己倒下的同時已經成功地與肉齒目完成了食物鏈頂端權位的交接。這之後的食肉動物變得更加專業化了,具備了裂齒的肉齒目對食肉習性更為適應,而中獸類也完成了大自然賦予它們的進化使命
B. 哪些猛獸敢挑戰比自己更大更強的猛獸據說狼群可以對抗狗熊。
群體生活的動物有時候還會襲擊大象呢,這沒啥奇怪的
C. 狼是什麼的象徵
狼是什麼的象徵
狼是什麼的象徵,很多人一聽到狼就會汗毛豎起,覺得很兇殘,相信很少人在平時生活中看到過狼,但狼的形象常常在文學作品中出現,這個動物其實還有很多秘密,那狼是什麼的象徵?
1、狡猾和兇狠無情。
2、凝聚力、團隊合作精神。
二、狼性文化:
所謂的「狼性文化」指的是企業文化中一枝獨秀的創舉,是一種帶有野性的拼搏精神。狼其性也:野、殘、貪、暴。都應在團隊文化中得以再現,那就是對工作、對事業要有「貪性」,永無止境地去拼搏、探索。
三、狼性文化簡介
狼性地「殘」用在工作中,便是指對待工作中的困難要一個個地、毫不留情地把它們克服掉、消滅掉;狼性文化的「野」,便指這種在工作中、事業開拓中不要命的拼搏精神;狼性文化中的「貪」是指對工作和事業孜孜不倦地追求;狼性文化中的「暴」則是指在工作的逆境中,要粗暴地對待一個又一個難關,不能對難關仁慈。
四、釋義:
1、狼者,猛獸也,群動之族。陸地上生物最高的食物鏈終結者之一,是群居動物中最有秩序、紀律的族群。所謂「狼性」就是哪有肉隔老遠就能嗅到,一旦嗅到肉味就會奮不顧身,勇往直前。
2、狼性文化:一種先進的企業文化,狼性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對團隊協作的重視,以及不拋棄、不放棄的執著精神,還有克服困難的勇氣等方面。
3、企業發展就是要發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銳的嗅覺;二是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三是群體奮斗的意識。
五、特徵
1、嗅覺敏銳,善於捕捉機會。在大草原上,狼似乎無時無刻不在注視著它們的主要目標——羊或羊群,窺視著羊的活動規律甚至牧羊者的狀況,一有機會,馬上出擊。難怪人們常常將覬覦者形容為「惡狼似的眼睛」。在商界,從行業的發展到戰略的制訂,從價格的變動到競爭者的動靜,也無時無刻不需要這種「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狼性。
2、富於進取心和攻擊性,且不輕言失敗。狼襲擊羊時,常常是死死咬住,不會輕易放棄。而且狼並不是咬死一隻飽腹而已,而是在最短的時間里,能放倒多少就放倒多少。這種富有攻擊性、貪婪、執著的精神也反映了許多中國企業為爭取生存而不顧一切的心態。
3、也是最重要的應該是團隊精神。狼很少單獨出沒,總是團隊作戰,所以才有「猛虎還怕群狼」之說。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企業界,團隊精神的威力越來越受重視,這是中國企業尊崇狼性文化的又一個緣由。
狼的傳統文化形象象徵著:野性、殘暴、貪婪、暴虐的。
狼性的四大特點:「貪」「殘」「野」「暴」;都應在團隊文化中得以再現,那就是對工作、對事業要有「貪性」,無止境地去拼搏、探索;狼性的「殘」用在工作中,便是指對待工作中的困難要一個個地、毫不留情地把它們克服掉、消滅掉;
狼性文化的「野」,便指這種在工作中、事業開拓中不要命的拼搏精神;狼性文化中的「暴」則是指在工作的逆境中,要粗暴地對待一個又一個難關,不能對難關仁慈。
(3)猛獸什麼狼是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自古以來,狼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就不高,從描寫狼的成語就可以看出,如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等。可以說,中國成語詞典上記載了許多相關批評狼的成語,而贊美的卻少得可憐。
狼子野心的故事,告訴人們大多數壞人就是壞人,和狼一樣,本性難改。要警惕像狼一樣陰險狠毒的人,防人之心不可無。不能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要看清事物的實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狼總是要吃人的,縱然是「狼子」,縱然是「頗馴」,只要有機會,就會露出它們的本性。
狼性文化,到底代表了什麼?
狼文化首先是一種進取精神。
狼群有著敏銳的嗅覺,這又稱為「嗜血性」,它可以聞到幾公里外獵物的氣息,他可以沿著足跡尋到獵物的老巢,在獵物的追捕過程中,敏銳的嗅覺、機警的反應、果斷的抉擇,這是優勝劣汰的結果,這是一種天生的殺手靈性。
生命的輝煌在於不斷地進取,不斷地超越,過去屬於死神。
不管你的過去是痛苦不堪,還是燦爛無比,請不要沉迷於過去,緬懷過去。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人生有順境,也有逆境。身處順境時,不要忘了居安思危;身處逆境時,不要忘了自強不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永遠前進,創立新輝煌。
勇於出擊
其次,狼文化是一種團隊精神。
孤狼不可怕,最怕的是狼群,明確各自職責,分工合作,共同捕殺獵物。
這和我們團隊一樣:由多個人組成一個團體,合理利用每個人的知識和技能協同工作,解決問題,以達共同目標。
我們在初中都學過蒲松齡的《狼》,其中,有這么一段「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大家看看,兩只狼對這么分工合作,有勇有謀,要是一群狼該是多麼可怕。
我們在工作中也要發揮團隊的力量。這不僅僅是人多力量大,更重要的是人心齊泰山移的幾何效應,是一加一大於三的'結果效應。
第三,狼文化更是一種堅守精神。
狼群追捕大型或奔跑能力強的獵物時,需要持久反復的進攻和長時間奔跑的耐力,狼的耐力與堅韌是任何動物都無法比擬的。
狼在抓黃羊的時候,需要等一天。在白天,一條狼盯上一隻黃羊,先不動它。到天黑,黃羊就會找一個背風草厚的地方卧下睡覺。黃羊身子看著睡著了,可它鼻子耳朵很靈敏,稍有風吹草動,黃羊蹦起來就跑,狼也追不上。一晚上狼就是不動手,趴在不遠的地方死等,等一夜,等啊等,東方放亮,黃羊憋著一夜尿,尿泡憋漲了,狼瞅准機會就沖上去猛追。黃羊跑起來撒不出尿,跑不了多遠尿泡就顛破了,後腿抽筋,就跑不動了。乖乖成了狼的美食。
狼為了麻痹敵人等待最佳時機,可以在雪地中挨餓受凍等待10多個小時,瞅准時機發起強大的攻擊。失敗往往在於半途而廢,狼群有著一種得不到結果決不罷休的堅貞與銳氣。
團隊的成功同樣需要堅守與執著,我們在追求團隊目標的過程中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磕磕絆絆,倘若沒有堅定與必勝的信念,沒有執著與堅守的精神,那就會半途而廢,一切的努力付出將付之東流。這種執著和堅守精神,是我們保證團隊目標實現的最關鍵的一環。
學習狼性文化,就要學習他們的嗜血性--敏銳觀察,主動出擊;學習他們的成群性--團結一致,密切合作;學習他們的耐性--等待時機,伺機而動。
D. 關於猛獸的電影有哪些
史前巨鱷,狂蟒之災,金剛侏羅紀公園,哥斯拉,狼圖騰,漢江怪物。
E. 老公狼約翰講的是什麼
凡尼斯電影公司正在拍攝一部名叫《野狼之王》的電影,結尾需要蒼老的狼王垂死的鏡頭,這難免要使狼演員接受麻醉之苦,而且人獸之間很難合作。正在為難之際,得知象牙海岸國家動物園要淘汰兩匹超齡老狼,導演華爾登立即去商量,對方同意提供幫助。
飼狼員鮑里斯領著華爾登來到狼園,指著單獨關押的兩匹老狼作介紹。這兩匹老狼已經25歲了,按動物園規矩,狼到25歲必須淘汰。因為狼是一種人見人怕的兇殘動物,所以必須處死。處死老狼也有傳統的規定——把老狼引進一個特別的鐵籠,享受5天美餐,猶如死刑犯槍決前晚上可以美餐一頓真正的「最後的晚餐」。第6天上午,狹窄的鐵門吊起一半,待狼頭伸出鐵門,500公斤重的狹長鐵門如鐵錘一樣,突然重重地砸下,狼頭當即粉碎。死亡是不幸的,但使其突然死亡還是人道的。動物園方面表示願意合作,飼狼員鮑里斯把老公狼約翰和老母狼瑪麗引入一隻普通鐵籠,然後搬運到一塊四周有灌木叢環繞的草地中央,按照導演華爾登的要求,立即停食餓狼,以便拍到狼王垂死的真實的精彩鏡頭。
兩天後,約翰和瑪麗因飢渴難耐而疾走、奔突、撞鐵柵並發出凄厲的嗥叫,這是真正的狼嚎,令動物園里一些弱小動物瑟瑟發抖。鮑里斯領華爾登來觀察老狼的狀態,兩匹老狼趴在粗大的鐵柵欄上緊盯著鮑里斯,它們期待水,期待食物,但見鮑里斯雙手空空,狼眼由渴望而變成怨恨陰毒。
華爾登問老狼何時能倒下,鮑里斯說總要三天以後吧。他還說狼比老虎還厲害,看這鐵籠的底板足有一寸厚,那可是鋼板啊,如果是木板,它會咬穿挖地洞,一夜之間逃掉。在猛獸中,狼的求生慾望是很高的。看,鐵籠四周的青草都吃光了,那是狼為了解渴而伸出尖嘴舔嚼的。狼腿如被獵人的鐵夾子夾住,別的猛獸只會痛苦地叫,或者拚命掙扎,但狼竟會咬斷自己的腿後逃走,其中有些因流血過多而死,有些則瘸腿而生,想想看,咬斷自己的腿,該要多大勇氣?華爾登感嘆道:「鮑里斯先生,你真是一位狼專家!」
第三天,華爾登又來了。三天沒有吃喝的兩匹老狼已經趴下,耳朵耷拉、眼皮閉上、肌肉鬆弛、氣息奄奄,對四周動靜毫無反應。華爾登伸出小木棒,輕輕撥弄老公狼約翰的頭,它睜開了右眼,即便是一隻眼睛,眼光中射出的卻是仇恨。鮑里斯從狼眼中看出了它仍殘存著復仇的慾望,華爾登從狼籠中抽出小木棒,放棄了開拍的念頭。
華爾登一走,虎斑貓奧米加悄悄走近狼籠。它是動物園里的自由者,吃一點動物們的殘留食物,對誰都討好,惟有對狼總是敬而遠之。它似乎聞到了老狼垂死的氣息,就來幸災樂禍看稀奇。它很謹慎,先是繞著鐵籠子鬼鬼祟祟地走了一圈,見老狼沒有動靜,就沖著鐵籠子「喵嗚——」吼了一聲,發泄著它平時積累下來的厭惡。兩匹老狼只微微地動了一下耳朵,連眼睛也沒睜開。奧米加非常高興,這兩個兇殘的傢伙終於快死了,猶如受害者看著被斃刑場的仇家。它壯起膽子,順著狼籠向上攀爬,還「喵嗚喵嗚」地歡叫,好像在說:「壞蛋,你也有這一天哪!」但是,奧米加實在是輕浮了一點,就在它得意地歡叫時,老公狼約翰的眼睛睜開了一條縫,看到了貓,漸漸地抬起頭,終於起身直撲狼籠,一口狠狠地咬住貓尾巴。奧米加慘叫著,四腳拚命抱住狼籠鐵柵,不讓老狼把它拖到籠子里去。實際上,約翰這一撲幾乎用光了它的力氣,它無力把貓拖進狼籠,牙齒也在發抖。奧米加嚇得屁滾尿流,一泡貓尿噴到約翰的嘴裡,這真是意想不到的收獲,其效果,絕不亞於沙漠遊人喝到一杯可口可樂。約翰支撐不住極度虛弱的身子,咬斷了貓尾巴,墜落下來。奧米加慘叫著逃走了。它用一條尾巴的代價,買到了它一生也不會忘記的教訓。
第4天傍晚,華爾登繼續來觀察狼態,把木棒探進狼籠,擊打狼頭、狼身、狼尾,兩匹老狼毫無反應,只是肚子有一點微弱的起伏,顯然已經氣若游絲。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華爾登讓鮑里斯撤去籠子,立即調來攝制組。兩匹老狼趴伏在草地上,道具工根據華爾登的要求,往狼嘴裡灌水,讓狼增加點活氣,形成垂死前的一點動感。這水真是救命仙丹,面對刺目的水銀燈和「吱吱吱」響著的攝影機,公狼約翰先睜開了眼睛,閃出綠幽幽的光,充滿了仇恨和殺氣。母狼也睜開了眼睛,但它避開了四周一切嘈雜,把目光投向約翰。約翰從瑪麗的目光中讀出了狼國的全部情感,也低下頭去深情地對視著,發不出一點聲息,只是緩緩地伸出前爪。瑪麗抬起尖尖的狼嘴,枕在約翰的前腿上。約翰用尖嘴觸碰瑪麗的臉頰,一會兒,兩匹老狼的尖嘴擱在地上慢慢閉上眼睛。
華爾登命令關機後興奮地叫起來:「太精彩了!」接著他當眾朗誦電影劇本中狼王垂死的一節:
「狼王帶著狼後,繁殖後代。容納流浪的小狼群,組成有100多隻狼的強大隊伍,東征西伐20年,後來,被更強健的狼奪取了狼王的寶座。淘汰出局後,狼後始終追隨著狼王,離群流浪,歷經磨難,相依為命。最後,它們自知精力耗盡,連逮一隻老鼠的力氣也沒有了,於是在一塊幽靜荒野的草地上尋到了一塊命運歸宿之地,雙雙依偎著趴下,不嗥不叫,不吃不動,漸漸地失去了活力,最後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大家都稱妙,剛才拍到的情景完全符合劇本的要求。
第5天早上,鮑里斯領著三個人去掩埋狼屍。當他把目光投向草地中央時,他不由得毛發直豎、呆若木雞——老公狼約翰竟能蹲坐在草地上,它的眼睛裡閃動著綠幽幽的凶光,嘴角上沾滿了血漬。老母狼瑪麗不見了,而約翰腳邊留下了一個狼頭、一堆灰白色的狼毛,散落著啃光了肉的狼骨頭。顯然,瑪麗是被約翰吃掉了,從而使它有精力坐起來,並做出等待與仇家決一死戰的姿態。鮑里斯忽略了狼國規則,在野狼王國里,它們不吃同類的活體,但是同類死亡後,狼是喜歡吃狼屍的,這不僅是為了綿延種族和生存競爭的需要,也是野狼祖先留下的一種遺傳。昨天晚上,華爾登的《野狼之王》攝制組撤離後,草地上一片寂靜,受盡飢渴折磨的老公狼約翰漸漸蘇醒過來,它還有殘存的生命力,啃了點青草以解渴,然後嗅聞它的老伴瑪麗,瑪麗鼻孔里已毫無氣息,於是它把瑪麗吃了。
鮑里斯面對約翰僅僅是一秒鍾時間,他來不及向後揮手示警,老公狼約翰像飛天夜叉鬼般凶惡地騰空猛撲過來,鮑里斯就地一滾躲開了,約翰在灌木叢外「撲」地一聲滾落,把那三個人嚇得尖聲怪叫。約翰也被三個人的尖叫聲嚇了一跳,於是跳出鐵絲網,逃向外面足有4平方公里的尼基山森林。
當地治安部門得知惡狼逃遁的消息後,立即調集各種治安、特警、防暴乃至消防隊伍,緊緊包圍尼基山,進行圍網式搜查。包圍圈越收越小,約翰東奔西突,逃生無路,最後在眾目睽睽之下,跳進了一個口徑兩米的豎井式山洞。人們圍著洞口,洞口毫無聲息。一位喘息稍定的警官揮揮手說:「喂它兩個饅頭,結束!」一位警察往這個豎式井洞中丟下兩個饅頭狀的手雷,隨著兩聲沉悶的爆炸聲,洞口飄出刺鼻的青煙。
5年後鮑里斯退休了,他始終記著老公狼約翰。一天,他帶著聚光燈闖進尼基山森林,找到了老公狼約翰當年跳下的那個豎井式山洞。他把聚光燈的光直照洞底。此洞約有10米深,洞底鋪滿累累白骨,令他震憾的是約翰那副骨架的造型——它踩在累累白骨上,兩條後腿挺直,兩條前腿扒著洞壁,雪白的狼頭骨仰視著洞口。鮑里斯由此推理,洞底是有凹口的,約翰的求生本能促使它鑽進去,由此躲過了人類那兩顆手雷的殘殺。然而生命個體是有壽命期限的,約翰臨死也不肯卧下奄奄待斃,而是挺直後腿,扒住洞壁,仰視著井口的一方藍天,嚮往著自由和生命。
鮑里斯站直身子,雙目緊閉,雙掌合在胸前,喃喃地表示了懺悔和祈禱:約翰、瑪麗,願你倆安息吧,阿門!
F. 猛獸有什麼
猛獸是指兇猛的野獸,體碩大而性兇猛的獸類。如豺狼虎豹,獅熊鷹鱷,等等
語出《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教擾之。」
《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教擾之。」 鄭玄 註:「猛獸,虎豹熊羆
之屬者。」 晉 葛洪《抱朴子·微旨》:「入山則使猛獸不犯,涉水則令蛟龍不害。」 金 元好問 《兩山行記》:「守真住山五十年,不省有為猛獸毒螫所傷害者。」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十三:「輪船像一頭受傷後發怒的猛獸,一路嗥叫著直撲向這小小的石橋。」
G. 【來求片了】求幾部與猛獸有關的比如《獅口驚魂》《人狼大戰》《人猿大戰》類型的電影 求大神推薦
猛獸類型的電影有《侏羅紀世界》《侏羅紀公園》《大白鯊》《嗜血狂獅》《哥斯拉》。
1、《侏羅紀世界》
《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是環球影業和傳奇影業出品的一部科幻冒險電影,為《侏羅紀公園》系列第四部,由科林·特萊沃若執導,克里斯·帕拉特、布萊絲·達拉斯·霍華德、尼克·羅賓森等主演,2015年6月10日於在中國大陸上映。
《侏羅紀世界》講述科學家歐文在納布拉爾島上的恐龍主題公園中與迅猛龍們打成一片,並意外發生了一些事故和故事。
2、《侏羅紀公園》
《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是一部1993年的科幻冒險電影,改編自邁克爾·克萊頓於1990年發表的同名小說,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環球電影公司出品,山姆·尼爾、勞拉·鄧恩、傑夫·高布倫主演,於1993年6月11日年美國上映。
影片主要講述了哈蒙德博士召集大批科學家利用凝結在琥珀中的史前蚊子體內的恐龍血液提取出恐龍的遺傳基因,將已絕跡6500萬年的史前龐然大物復生,使整個努布拉島成為恐龍的樂園,即「侏羅紀公園」。但在哈蒙德帶孫子孫女首次游覽時,恐龍發威了。
3、《大白鯊》
《大白鯊》(英語:Jaws)是1975年上映的一部的美國驚悚電影,本片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拍攝經典影片之一,根據彼得·本奇利的同名小說改編。
主要演員有羅伊·施奈德、理查德·德萊弗斯、羅伯特·肖、莫瑞·漢密爾頓等。影片講述一個名叫艾米蒂島的暑期度假小鎮近海出現一頭巨大的食人大白鯊,多名遊客命喪其口,當地警長在一名海洋生物學家和一位職業鯊魚捕手的幫助下決心獵殺這條鯊魚。
4、《嗜血狂獅》
《嗜血狂獅》由南非、美國聯合製作的驚悚片,由達雷爾·魯特執導,布麗姬·穆娜、彼得·威勒、卡莉·許洛德聯合主演。該片於2007年9月7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講述了湯姆一家四口在一場危機四伏的非洲之旅中,歷經了一系列的死亡洗禮的恐怖事件的故事。
5、《哥斯拉》
《哥斯拉》(Godzilla)由傳奇影業與華納兄弟影業公司合拍,英國導演加里斯·愛德華斯執導的美國科幻怪獸電影,是「哥斯拉系列」的重啟、美國拍攝的第二部有關「哥斯拉」的影片,上一部同名影片在1998年上映。
影片圍繞一位人類大兵的生活展開,講述了沉睡的古代巨型怪獸被人們意外喚醒,醒來後的怪獸展現出強大的破壞能力,它的存在也震驚了世界。影片同時強調了原子彈對生物帶來的直接影響。
H. 史前猛獸有哪些
1.棘背龍:
義大利科學家近日確定一種有著類似鱷魚大嘴的巨型恐龍頂替了暴龍,成為地球上曾經生存過的最大食肉動物。
義大利米蘭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克里斯蒂諾•戴爾•薩索和他的同事們檢測了一個在摩洛哥發現的恐龍嘴化石,經過測量竟長達1米。另外,他們還分析了以前一塊未經確認的恐龍頭骨化石。研究人員推測,這個頭骨至少有2米左右長。
新發現的恐龍遺骨表明,這種恐龍從鼻子到尾部長達19米,超過8噸重,它的競爭對手暴龍在它面前就像侏儒一樣。這種超級巨獸生活在一億年前的白堊紀,主要分布在撒哈拉附近的沼澤或者河流中。化石顯示這種超級食肉動物的主要食物是各種魚類。這種恐龍也是用後肢行走,在它的背部有兩米多長的脊骨,支撐起它有力的前肢,使它能更有效地捕食獵物。
科學家們在對其頭骨碎片的分析發現,即使《侏羅紀公園3》中的龐然大物——高達44尺的棘龍,比最大的霸王龍還要大也不及它的高大兇悍,怕是只有日本怪獸「哥斯拉」跟它有的一拼。
義大利米蘭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恐龍研究員保羅•巴拉特博士說:「經過研究我們發現,這種新型恐龍可能比暴龍還要大,從而成為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肉食動物」。
2.恐鱷:
恐鱷(學名:Deinosuchus),是種已滅絕大型鱷,屬於短吻鱷超科,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東部海岸地區。恐鱷的屬名在希臘文意為「恐怖的巨鱷」,δεινός/deinos意為「恐怖」,σουχος/suchos意為「鱷魚」。
恐鱷是史上出現過最大型的鱷類之一,可能會以恐龍為食。目前發現的恐鱷化石主要以頭骨為主。根據近年研究,古生物學家對於恐鱷的身長估計值,較之前的估計值短。由於恐鱷的化石相當破碎,關於恐鱷的身長,目前有差異相當大的不同估計值。在1954年,內德·科爾伯特(Edwin Harris Colbert)與羅蘭·伯德( Roland T. Bird)估計恐鱷的下顎長度為2米,並與其他大型鱷魚相比較,提出恐鱷的身長為15米。在1999年,格里高利·艾利克森(Gregory M. Erickson)與Christopher A. Brochu提出較短的版本,認為恐鱷的身長為8—10米。2002年,大衛·史威莫(David Schwimmer)提出:生存於北美洲東部的恐鱷,身長為8米,體重為2噸;生存於北美洲西部的恐鱷,身體較大,身長為12米,體重為8噸。
雖然恐鱷的身長有不同的估計值,但它們的體型明顯地大於任何現存的鱷類。即使是其中最小的估計值,其體重仍大於任何現存鱷類。恐鱷被認為是史上最大型的鱷之一。其他的史前巨型鱷類包含:白堊紀早期非洲的帝鱷、中新世巴西的普魯斯鱷、中新世與上新世印度的鳥嘴鱷。
3.普魯斯鱷:
普魯斯鱷(Purussaurus)
分類 真鱷亞目
生存年代 新生代早期
生存地點 南美洲
據推測,普魯斯鱷的行動比較緩慢,它主要靠埋伏襲擊一些同樣大型緩慢的龜類、沙加獸類、鈍腳類、嚙齒類(Phoberomys patteroni)以及別的爬行類為生,這些動物在當時的南美非常普遍。
普魯斯鱷的發現
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是世界最著名的出產鱷魚的地方,鈍鱷和寬吻鱷仍然是那裡的水中霸主。1986年,一位加拿大古生物學家在那裡找到了近100年前就被人們命名了的可能是史上最大巨型鱷魚——「普魯斯鱷」的下顎化石和部分顱骨化石的碎塊。這些化石拼出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的鱷魚頭骨:長1.5米、牙齒就有6、7厘米長!
根據鱷魚的頭與身長比例,古生物學家們推測,這條普魯斯鱷的身長可達15米,體寬2.7米,重達18噸,比兇猛的霸王龍還要重10噸。而且這條鱷魚的牙齒絲毫沒有老化的現象,估計它還應能繼續生長,直到19至20米長!因為,爬行動物隨著年齡的增加,體長幾乎是可以無限地增加的。
普魯斯鱷的滅亡
普魯斯鱷性情狂暴,威力無窮,沒有其它的掠食者堪與它匹敵,它們的對手是
自己的同類。佛瑞利認為,與同類的競爭是普魯斯鱷不斷長大的原因,他分析道,
從普魯斯鱷的巨大身軀,可看出當時的競爭兇殘無比。它們取捨相同食物、地盤與
築巢地點,所有生存所需都一樣,同一種屬之間的競爭,龐大的身軀占盡好處。
■普魯斯鱷的龐大體型只帶來短暫成功,卻導致了衰亡
在鱷魚悠久的歷史中,它不只稱霸於一個世界,它們悠遊在陸上和水中,隨心
所欲捕食。
然而,普魯斯鱷的最大敵手是同類族群,殘酷的競爭促使它們越長越大,然而
龐大體型只帶來短暫的成功,並導致它們的衰亡。普魯斯鱷變得如此龐大,它們大
得過頭了。大到極端的動物,生活也到了極限。
佛瑞利認為,巨大的體型是一種適應策略,然而再大的個體都會遭逢不測。演
化成特殊類型會面臨一個問題,它們過於依賴環境,環境一旦被破壞,它們就會首
先滅絕。
普魯斯鱷的世界因為某種原因發生了改變,氣候開始變化,海水退卻,凍結於
極地冰蓋,廣大的湖泊萎縮,產生了亞馬遜河。這種特殊的鱷魚種族,恐怕難以適
應新的世界。佛瑞利認為普魯斯鱷之所以滅絕的原因主要來自環境的變化。
沒有生物可以永生,恐怖的恐鱷與龐大的普魯斯鱷也逃不過自然界的變遷而滅
亡。但是它們的同類卻能生存到今天,這說明鱷類在身體結構上經得起環境的考驗。
4.南方巨獸龍:
1993年阿根廷一個驚人發現, 動搖了暴龍在考古學上「地球史上第二大的陸地食肉動物」的地位。1993年, 考古學家ruben d. carolini在1993年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平原進行考古發掘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了一個重大的秘密, 原來在遠古的阿根廷曾經存在過一種可怕的怪獸。這種可怕的怪獸是地球上有史以來第二大的兩足生物, 體重達到驚人的八公噸。這種恐龍於1995年被命名為南方巨獸龍, 意思是南方巨大的蜥蜴。南方巨獸龍是侏羅紀最著名掠食恐龍異特龍(躍龍)的後裔, 不過生活年代較後的南方巨獸龍體型卻足足比前者大了差不多一半。
南方巨獸龍毫無疑問是地球史上最厲害的掠食者之一, 不過它們要對付的獵物也絕非容易應付的小型食草恐龍。在差不多時期生活和同一地點(阿根廷)生活的有阿根廷龍——地球史上最龐大的食草恐龍。這個原因也可以解釋南方巨獸龍演化到如此龐大的原因。同樣地, 南方巨獸龍的頭骨長達1.8公尺, 顎部長滿8吋(20厘米)長的鋒利牙齒。南方巨獸龍的體重達8公噸, 所以它們發展出強大的骨骼及肌肉網路來支撐沈重的身軀, 同時保證它們在捕食獵物的時候有可接受的速度。長長的尾巴則在快速奔跑的過程中起了平衡的作用和快速轉向的能力。
由於古生物學界已普遍認同暴龍是一種不聰明的恐龍, 所以有理論認為同是巨型肉食恐龍的南方巨獸龍應該也是智力比較低的恐龍, 沒有復雜的行為如社會結構等。不過古生物學家發現緊靠的南方巨獸龍提供了初步證據它們的行為可能比我們原先想像的要復雜。它們的智力可能足夠讓它們有較復雜的行為如群居的觀念。現時甚至有推測認為這種強大的恐龍從群居中學會合作獵食的技能, 以提高效率。有科學家利用工程學結合出土化石進行研究, 他們以關節最大可承受的運動至靜止狀態力計算出這種恐龍結構上最大可承受每小時50公里的奔跑速度。
以目前我們掌握的資料, 南方巨獸龍很有可能比更著名的暴龍更大。在身長方面, 南方巨獸龍比12公尺長的暴龍長了足足2公尺; 身高方面兩者差不多; 而體重方面巨獸龍也比暴龍重了一公噸。所以我們絕對有足夠證據相信南方巨獸龍的確比暴龍大。不過兩者在歷史中並不可能相遇, 因為兩者年代相隔了3000萬年。 鯊齒龍 是非洲以發現過的第二大的肉食恐龍。鯊齒龍長14米,比霸王龍長1.5米,鯊齒龍的股骨長1.45米,鯊齒龍的頭骨有1.63米長。比霸王龍的頭骨要長10厘米。僅次於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1.9米長的頭骨。 這三種恐龍被稱為最大的四種獸腳類恐龍之一(另一種是棘龍)。鯊齒龍的頭骨雖然大,但他的大腦只有霸王龍的大腦一半那麼大。鯊齒龍和南方巨獸龍都被劃為鯊齒龍類。
1944年4月24日,納粹空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野蠻的炸掉了這具令它們莫名其妙的鯊齒龍頭骨化石,戰後,為了修復在被損壞的鯊齒龍頭骨, 美國古生物學家mr.sereno和他的考察隊深入非洲,終於在撒哈拉大沙漠找到了另外一個鯊齒龍頭骨,時間是1995年。
5.鯊齒龍:
目前,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研究生最新考古發現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食肉類恐龍,它是地球上真正的霸主,其身高有雙層巴士那麼高,鋒利的牙齒有香蕉一般大小,這種新物種恐龍生活在0.95億年前的撒哈拉平原。
據了解,在挖掘這具恐龍骨骼時,考古學家還在骨骼殘骸旁近同時發生另外兩個大型食肉恐龍骨骼,很可能這三隻恐龍是在共同尋找食物或者互相廝殺。對於這三具巨型恐龍骨骼的發現,考古專家吃驚不已,他們稱這就像是真實版的「侏羅紀公園」,並意識到需要對恐龍的行為習性進行重新認識。
目前,這種新物種恐龍被命名為「Carcharodontosaurus iguidensis」,是由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研究生史蒂夫?布魯薩特發現的。恐龍的骨骼和牙齒是10年內在非洲尼日挖掘發現的,當時的挖掘者正是史蒂夫的老師世界著名的「恐龍獵手」——保羅?塞里諾博士,然而保羅未完全對這些骨骼進行深入研究,他將這些考古資料交給了自己的學生作為研究課題。
今年23歲的史蒂夫說,「當我證實這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最大食肉恐龍物種時激動不已,要知道考古界非常罕見地能夠發現體型龐大的恐龍骨骼。」推測這具完整的恐龍骨骼從嘴部到尾部共長46英尺,足部到肩部的高度為14英尺,它共有70顆牙齒,頭部有5英尺長。它生活在白堊紀中期,當時地球要比現今還要溫暖,現今的撒哈拉沙漠那時還是一片充滿湖泊和江河的區域。
史蒂夫指出,考古研究中共發現大約10顆牙齒,每顆都有8英寸長,還有頸部、頭骨和顎骨的部分骨骼。這種新物種恐龍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性恐龍,它的身高可達到60英尺,體重可達到9噸。
這只恐龍很可能是與更強大的對手進行搏鬥時死亡的,在同一挖掘地點,考古人員還發現另外兩只恐龍骨骼殘骸,這是24英尺長的皺褶龍,這是一種「面部皺褶」的恐龍物種,擅長角逐捕獵。史蒂夫說,「這與之前的恐龍考古挖掘完全不同,正常來說,像霸王龍這樣的強大食肉恐龍應當是當時恐龍世界的真正霸主,然而看來恐龍世界中還存在著更強大兇猛的恐龍物種。很可能是這三隻大型食肉恐龍在共同圍捕小型獵物,之後它們之間又互相搏殺。」
Carcharodontosaurus iguidensis這種恐龍的確非常罕見,其中一具恐龍骨骼是於上世紀20年代在埃及挖掘發現的,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這具保存在德國慕尼黑的恐龍化石在炮火中被毀掉,另一具此類恐龍的骨骼發現於10年前的摩洛哥。
6.霸王龍:
霸王龍又名暴龍,模式種與目前唯一的有效種是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 rex),或稱雷克斯龍,是一種大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3米,體重約7公噸,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群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圍較其他暴龍科更廣。
暴龍的屬名在古希臘文中意為「暴君蜥蜴」,種小名在拉丁文中意為國王。有些科學家認為亞洲的勇士特暴龍(Tarbosaurus bataar)是暴龍屬的第二個有效種,而其他科學家則認為特暴龍是獨立的屬。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暴龍科的種已被提出,但它們多被認為是暴龍的異名,或被分類於其他屬。
如同其他的暴龍科恐龍,暴龍是二足、肉食性恐龍,擁有大型頭顱骨,並藉由長而重的尾巴來保持平衡。相對於它們大而強壯的後肢,暴龍的前肢非常小。長久以來,暴龍被認為只有兩根手指,但在2007年發現的一個完整的暴龍化石,顯示它們可能具有三根手指。暴龍可能是種頂級掠食者,以鴨嘴龍類與角龍下目恐龍為食,但有科學家認為暴龍是種食腐動物。雖然目前有其他獸腳亞目恐龍的體型與暴龍相當,或大於暴龍,暴龍仍是最大型的暴龍科動物,也是最著名的陸地掠食者之一。
目前已有超過30個雷克斯暴龍的標本被確認,包含數具完整度很高的化石。暴龍的大量化石材料,使科學家們有足夠的資料研究暴龍生理的各個層面,包括生長模式與生物力學,有些研究人員也發現了軟組織與蛋白質。但霸王龍的食性、生理機能以及移動速度,仍在爭論當中。
霸王龍是一種兇猛的食肉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是已知最大的陸生性食肉類,體長15米,僅頭部就有1.5米長,身高達6米。頭骨笨重,高而側扁,具有兩個很大的眼前孔,眼眶呈橢圓形。牙齒極為發達。在齒骨、髃骨和前關節骨之間有粗大的活動韌帶固著痕跡 ,頸骨較短,有9~10個頸椎,其構造特點是短寬型。肩帶退化,肩胛骨細長,而肱骨短小,長僅有肩胛骨的一半。前足退化細弱,僅有二指,亦可能殘存第三指。霸王龍腰帶非常發育,結構極為緊湊,不僅腸骨與薦椎緊密癒合,坐骨與恥骨的遠端也彼此貼合在一起;其恥骨遠端擴粗呈足狀突,而坐骨遠端為棒狀。這樣粗壯的腰帶結構,表明其後肢活動強烈。霸王龍主要生活在丘陵區,以植食性的爬行動物為主要的捕食對象。由於周圍生活環境的變化,霸王龍在晚白堊世最晚期時絕滅了。
霸王龍就像是一台骨骼破碎機。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是一種非常致命的兇殘恐龍,它在恐龍世界中的「暴君行徑」是名不虛傳的。其碩大顎骨和鋒利牙齒能夠將獵物撕裂成牙簽大小。這種恐龍的體型很龐大,體長40英尺,身高20英尺,體重近1.6萬磅。
霸王龍是兩足行走,在0.65億年前白堊紀末期主要生活在北美洲西部的廣闊地域。目前,科學家們仍置疑是否霸王龍是動作遲緩的食腐動物還是動作敏捷的掠食性動物,但無論它的食物是活著的還是死的,它口中的獵物一定很大,這種食肉性恐龍進食時一定非常血腥
7.帝鱷: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最近在尼日的泰內雷沙漠發掘到一具巨型鱷魚的化石。這種鱷魚的學名叫「sarcosuchus」,就是「鱷魚之王」的意思。與此同時,這些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這只生存在水中的鱷魚堪稱為「龐然大物」。它長約12米,重達10噸,比現在 人們所能見到的最大鱷魚還要大10-15倍。而且,這只鱷魚與恐龍同處一個時期——白堊紀,是當時最兇猛的食肉動物之一。更讓研究人員吃驚的是,這樣的鱷魚在恐龍橫行的遠古時代,有時竟捕食恐龍為餐。那麼,它是如何來捕食恐龍的呢? 研究人員發現,與許多生活在淺海中的古代鱷魚不同,這種爬行類鱷魚以河流為家。當時,陸地上覆蓋著茂密的森林,無數河流縱橫交錯,遍布其間。而這種鱷魚就棲息在這些寬闊的河流中。每當恐龍感到飢渴,到河邊飲水時,就是鱷魚捕殺恐龍的最好時機。
這類鱷魚之所以能捕食恐龍,主要因為它有著非常特殊的身體構造。它的鼻子末端長著一個巨大的、球根狀的突起,突起裡面有一個空腔。這使它的嗅覺異常靈敏,並能發出奇異的聲音。而且,這種超級鱷魚的牙齒也非同一般。與一般以魚類為生的動物相比,它的下頜牙不僅與上頜牙互相交錯,而且能精確無誤的嵌入其中。在100多顆牙齒當中,一排門牙能咬碎骨頭,撕裂像恐龍一樣巨大的獵物。此外,它的眼睛也難以理解地向上翹起。
每當恐龍到河邊喝水的時候,鱷魚就把十幾噸重的身體藏在水下,水面上只露一雙眼睛。然後,它慢慢接近獵物,伺機發動突然襲擊。用這種方法,許多恐龍轉瞬之間就成為它的盤中美餐,有時,巨型恐龍也難以逃脫這樣的厄運。
除此之外,鱷魚的皮膚上還長有一層片狀骨質「鎧甲」。這些「鎧甲」不僅像樹的年輪一樣標志著鱷魚的年齡,而且能保護鱷魚在捕食獵物時免受傷害。
事實上,早在1964年,法國科學家就曾在尼日挖掘到一塊此類鱷魚的頭蓋骨化石。之後,由保羅·塞雷諾率領的芝加哥大學的考古隊也分別在1997年和2000年挖掘到一些類似的化石。但這些殘缺的化石僅僅提示研究人員——這樣的鱷魚有可能存在。而最近的發現則表明,此類鱷魚可能就是生物史上最大的鱷魚。
正如古生物學家保羅·塞雷諾在接受采訪時所說,當時,這種鱷魚勢力非常強大,很可能就是使恐龍做惡夢的那類東西。
8.玫瑰馬普龍:
馬普龍(屬名:Mapusaurus)意為「大地蜥蜴」,是種巨型肉食龍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阿根廷。馬普龍與它們的近親南方巨獸龍非常類似,它們的身長超過12.2米,重量超過3公噸馬普龍的化石是在1997到2001年期間,由一群阿根廷與加拿大共同組成的團隊,在一個包含至少7個不同個體的骨床中所挖掘出來;該地屬於Rio Limay群的烏因庫爾組(Huincul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森諾曼階。在2006年,羅多爾夫·科里亞(Rodolfo Coria)與菲力·柯爾(Phil Currie)推測這個骨床可能是許多屍體堆積而成,是某種掠食者陷阱,也許能提供馬普龍行為的線索。目前已知的其他獸腳類骨床包括:猶他州克利夫蘭勞埃德採石場的異特龍骨床、亞伯達省的阿貝力龍骨床、以及蒙大拿州的懼龍骨床。
古生物學家羅多爾夫·科里亞否定他之前所提出的假說,他在一個會議上提出這個化石集合處,可能顯示馬普龍以群體獵食,共同圍捕大型獵物,例如巨大的蜥腳下目阿根廷龍。如果這個假設屬實,這骨床將是除了暴龍以外的大型獸腳類恐龍群體獵食的第一個大量證據;但仍不確定馬普龍是以有組織的群體獵食(類似狼),還是以隨機聚集的方式獵食。烏因庫爾組的沉積環境被解釋成淡水水道沉積層,有短暫或季節性河流的乾旱或半乾旱環境。在缺乏化石的烏因庫爾組中,這個骨床的存在顯得相當有趣。
體長40英尺,體重大約6噸,它是地球上最大的食肉恐龍物種。由於考古學家在遺址處同時發現幾具玫瑰馬普龍骨骼殘骸,認為可能數只玫瑰馬普龍圍攻捕殺了一隻體型最大的食草性阿根廷龍(Argentinosaurus),其體長100英尺,當玫瑰馬普龍一起向阿根廷龍進攻時,龐大的阿根廷龍倒下還未斷氣時肢體就被這些殘忍的掠食者撒碎。
玫瑰馬普龍生活在1億年前,它比霸王龍要大,甚至體型還超過了其較年長的同胞物種——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它們的牙齒窄而鋒利像刀片一樣,有利於撕咬獵物。其骨骼化石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玫瑰馬普龍與人比較
9.異特龍:
(屬名:Allosaurus)又稱躍龍或異龍,是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異特龍是種大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龍,平均身長為8.5公尺,最長可達12到13公尺。它們生存於晚侏羅紀,於1億5500萬年前到1億4500萬年前。
異特龍具有大型的頭顱骨,上有大型洞孔,可減輕重量,眼睛上方擁有角冠。它們的頭骨是由幾個分開的骨頭組成的,骨頭之間有可活動關節,進食時頜部可先下上張開,然後在左右撐開吞下食物;它們的下顎也可以前後滑動。顎部擁有數十顆大型、銳利、彎曲的牙齒。相較於大型、強壯的後肢,它們的前肢小,手部有三指,指爪大而彎曲,長度為25公分。尾巴長而重,可平衡身體與頭部。異特龍的骨架和其它獸腳亞目恐龍一般,呈現出類似鳥類的輕巧中空特徵。
異特龍是該時期北美洲莫里遜組最常見的大型掠食者,並位在食物鏈的頂層。它們可能以其他大型草食性恐龍為食,例如:鳥腳下目、劍龍科、蜥腳下目恐龍。異特龍經常被認為採用群體合作方式攻擊蜥腳類恐龍,但很少證據顯示異特龍具有共同攻擊的社會行為。它們可能採取伏擊方式攻擊大型獵物,使用上顎來撞擊獵物。
第一個可明確歸類於異特龍的化石,是在1877年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所發現。異特龍具有復雜的分類歷史,過去曾有許多種最初被歸類於異特龍,但現在被分類於個別的屬。最著名的種是模式種脆弱異特龍(A. fragilis)。異特龍在20世紀中長期被名為腔軀龍,直到在克利夫蘭勞埃德採石場發現大量的化石後,異特龍才成為常用的名稱,並成為最廣受研究的恐龍之一。
異特龍的化石主要來自於北美洲的莫里遜組,另外在葡萄牙、坦尚尼亞也發現了可能的化石。異特龍的化石是美國猶他州的州化石。由於異特龍是最早被發現的獸腳亞目恐龍之一,所以長期以來吸引了一般大眾的注意,並出現在數個電影與電視節目中。
10.特暴龍:
亞洲發現的恐龍非常獨特, 特別是中國、蒙古的恐龍實在令人驚嘆。要談到特暴龍, 就先要從幾千公里外的北美洲講起。1902年, 一個跨世紀的大發現---一種當時最龐大, 最兇猛的食肉恐龍, 暴龍在北美洲出土。至今已經101年, 不過, 早期的古生物學家依照型, 推斷出暴龍乃侏羅紀時期的霸主異特龍直接進化而成。在二十世紀初、中期的古生物學界, 暴龍乃異特龍直接進化而成的理論成了主流的觀點。二十世紀末期, 考古學家依骨骼構造, 否定了暴龍乃異特龍直接進化而成的理論。不過, 至今仍爭持不下的是究竟暴龍的近親是什麼樣的恐龍?古生物學家根據身體構造, 指出暴龍最早源於三疊紀的空骨龍; 不過, 到了白堊紀末期, 暴龍的類似品種則分支成2種。一種是亞洲蒙古的特暴龍tarbosaurus, 另一種是北美洲本身的惡霸龍daspletosaurus。
特暴龍是截至目前為止在亞洲發現過最龐大的食肉恐龍, 相信跟暴龍一樣, 是十分兇猛的巨型食肉恐龍, 體型略瘦。典型的特暴龍身長較北美洲的暴龍稍為遜色, 約10公尺長, 最高可以去到12公尺。身高約4公尺, 重6、7公噸, 嗅覺靈敏, 相信跟暴龍一樣是靠嗅覺追蹤獵物的位置。這個品種在7500萬至6500萬年前, 在今天的蒙古相信很常見。美國最受歡迎的恐龍其實很可能源自亞洲, 因為在晚白堊紀的時期, 亞洲和北美洲在今天的白令海峽處有"陸橋"連接。所以, 亞洲的恐龍能夠徒步遷徙往北美洲在那個年代絕對不為奇。
在古生物分類學上兩者屬於同一個「族」, 分別只有很少。我們相信特暴龍可能是遷徙到美洲後再進化成暴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