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彌勒擒黃眉主要內容
《彌勒擒黃眉》的梗概:黃眉怪原來是東來佛祖笑和尚的座下童子,他趁佛祖不在家時,偷了金鐃、人種袋兩件寶貝,下界成精。黃眉怪假設雷音寺,誘使唐僧師徒上當,並把孫悟空扣在金鐃里。又施展人種袋,數次把孫悟空和天兵天將收入袋子。後來彌勒佛前來相助,讓悟空變成西瓜,被黃眉怪吃下,彌勒佛趁黃眉怪疼痛之際收了他。
《彌勒擒黃眉》的故事
《彌勒擒黃眉》出自《西遊記》第二十四章,主要內容如下:
唐僧師徒來到了小雷音寺,唐僧還以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倒頭就拜,可誰知道,這個地方是黃眉老怪變得,他的目的就是抓住唐僧,好自己去西天取經。悟空在解救師傅的過程中,還被妖怪用金鐃裝了起來,無奈之下,他叫來了二十八星宿,才把自己救出來。
正當眾位天兵天將和妖怪大戰的時候,妖怪突然拿出一個口袋,把所有人都裝了進去。原來這個妖怪是彌勒佛的弟子,用的也是彌勒佛的寶貝,最後還是彌勒佛用計才將妖怪成功收服,唐僧師徒也得以繼續西天取經。
師徒四人不畏艱險,日夜趕路。終於在太陽落山前趕到了駝羅庄。
Ⅱ 求華藏衛視念佛堂的西方三聖圖,來自哪位畫家的 急急急!!!!
是這幅嗎?我也不知道畫作者是誰。不過你可以致電、致函或通過網站聯絡查詢!(見下方)
http://www.hwazan.org/web/
Ⅲ 請說說彌勒佛在人間的故事
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一尊佛。「彌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譯簡稱,意思是「慈氏」。據說此佛常懷慈悲之心。窺基在《阿彌陀經疏》中解釋說:「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無能勝」。據佛經記載,彌勒出生於古印度波羅奈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與釋迦是同時代人。後來隨釋迦出家,成為佛弟子,他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去世。據說釋迦曾預言,他離開此世間後,將上生兜率天宮,在那兒與諸天演說佛法,直到釋迦佛滅度後五十六億六千萬年時,才從兜率天宮下生,來到人間。據《彌勒下生成佛經》所說,到那時,娑婆世界(即我們所生活的有情世間)閻浮提有翅頭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彌勒屆時將托生於此城中一個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說法,其經歷一如釋迦牟尼佛。彌勒繼釋迦成佛後,將在華林園龍華樹下三次說法,廣度眾生。
在我國彌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時就已出現了繪制的彌勒像,如甘肅炳靈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彌勒像,主要有菩薩形和如來形兩大類,分別根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創作。菩薩形的彌勒像主要表現了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宮為諸天說法時的形象。這時的彌勒像是菩薩裝束,兩腳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腳下垂,右手扶臉頰的半迦思維形,表示彌勒在兜率天宮等待下生的情形,而如來形的彌勒像則是下生成佛後的形象,與釋迦佛的造像沒有多大區別。大致從北魏開始,中國逐漸流行對彌勒下生的信仰,同時也開始出現穿上佛裝的彌勒佛像。
由於彌勒作為未來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還有一些彌勒的巨像產生。最大的彌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宮萬福閣(又稱大佛樓)。佛像高十八米,埋入地下部分八米,總長二十六米,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最大的石雕彌勒佛像則為四川凌雲大佛,此佛立於四川樂山市岷江東岸凌雲山上,大佛依斷崖造成,坐像世稱「樂山大佛」。通高七十一米,肩寬二十八米,雕像相好庄嚴,比例勻稱,氣魄雄偉,臨江端坐,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藏密也非常崇拜彌勒,最大的銅制彌勒佛就是西藏札什倫布寺中的強巴佛。
大約在五代以後,江浙一帶的寺院中開始出現笑口彌勒佛的塑像。其實這是按照一個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據《宋高僧傳》等記載,契此是五代時明州(今浙江寧波)人,又號長汀子。他經常手持錫杖,杖上掛一布袋,出入於市鎮鄉村,在江浙一帶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語無常,四處坐卧。能預知晴雨,「天將雨,即著濕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為驗」。與人言吉凶頗為「應驗」。因其總負一布袋,故被稱為「布袋和尚」。他還常把布袋中化緣來的什物一古腦兒傾倒於地,對圍觀的人們叫道:「看!看!」曾作歌曰:「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宋高僧傳》卷二十一)後梁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於明州岳林寺廡下的一塊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於是後人認為他是彌勒轉世,為他建塔供養。宋崇寧三年(1104),岳林寺住持曇振為他建閣塑像。此後,江浙一帶就逐步流行一種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顏開的笑口彌勒像,並將他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一進山門就有皆大歡喜的感覺,深受世人喜愛,以後「大肚彌勒」的這一布置就成了寺廟的定製。
杭州靈隱寺前飛來峰上五代、宋元時所刻的各種佛教造像中,就有這樣一尊彌勒像,所雕的彌勒佛像倚坐於山崖上,光頭現比丘相,雙耳垂肩,臉上滿面笑容,笑口大張。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個按著一個大口袋,一手持著一串佛珠,樂呵呵地看著前來遊玩進香的人們,人們見此像,往往受他那坦盪的笑容感染而忘卻自身的煩惱。很多寺院的彌勒殿還有這樣一幅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詳見: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ReligionKnowledge/DL/DL-20031219161645/
Ⅳ 布袋和尚新傳孔雀聖母的扮演者。
沒有孔雀聖母
只有西遊記里的孔雀公主,演員金巧巧
《布袋和尚新傳》是長城影視公司出品的青春古裝神話喜劇。由李翰韜執導,歐陽震華、吳孟達、陳曉雪、蔣林靜、徐錦江、羅家英、周佳楠、傅楊楊、張藝騫領銜主演。劇集以民間流傳的彌勒佛故事為主線,講述彌勒佛生性狂放不羈,蔑視天庭陳腐的清規戒律,因沖撞玉帝被佛祖轉世成布袋和尚派到凡間修行;布袋和尚運用自己的智慧,除惡揚善,扶弱濟貧,與世間的邪惡勢力鬥智斗勇,拯救百姓於苦難之中的故事。
Ⅳ 彌勒佛的來歷和故事
彌勒佛的來歷
彌勒佛是未來佛。彌勒佛(即彌勒菩薩,也叫彌勒菩薩摩訶薩)(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
彌勒佛的故事
在唐末五代後梁時期,有一個胖和尚,人們都叫他契此,他的形象十分特殊身材短胖,耳垂大而肥厚,手裡經常提個大袋子,每次化緣得到食物,隨手扔進袋子里,所以人們都叫他布袋和尚,他總是樂呵呵的,見人便口念阿彌陀佛。
一天,他盤腿端坐在奉化岳林寺前的石頭上,口中念著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示世人,時人自不識。說完這個偈語後便安然圓寂。後來,人們聯想到他平日的言談舉止,認定他就是彌勒佛的化身,來到世間度化眾生。
Ⅵ 彌勒佛的來歷和故事是什麼
來歷:原出身於婆羅門家庭,後成為釋迦牟尼佛喬達摩悉達多的弟子,先於釋迦牟尼佛入滅,上生於兜率天內院,經四千歲後生於人間,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游歷四方,散播佛法,普度眾生。
故事:據《宋朝十二大名僧》記載,他是宋朝南方某寺院的一個窮和尚,法號叫「契此」。契此和尚人長得很胖,性格開朗,整天眉開眼笑,無憂無慮。因人胖怕熱,他經常光著上身,拿著一個布口袋到民間化緣,把化緣得來的食物背回寺院分給眾僧侶吃或送給一些窮人解難,因而人緣極好。
有一天,他沒有外出化緣,將寺院里的眾僧侶召集到身邊說:「我本是彌勒菩薩的化身,佛主今天要召我前去,請大家幫個忙,在我走後,將我這副皮囊(指肉身)用柴火燒了。南阿彌陀佛。」說完,只見他雙手合十,盤坐圓寂了。
彌勒佛的形象
第一個形象出現在十六國時期,是交腳彌勒菩薩形象,該形象依據來源於《彌勒上生經》。
第二個形象出現在北魏時期,演變為禪定式或倚坐式佛裝形象,該形象依據來源於《彌勒下生經》。
第三個便是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成的彌勒形象。原因是布袋和尚圓寂前留下偈頌(詩歌):「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因此地方僧人認定他便是彌勒的化身,便以他的形象來塑像。
Ⅶ 除了西遊記還有哪些佛的故事
電視劇《布袋和尚》講的是彌勒佛行走人間,渡化有緣人的故事。 電視劇《觀世音傳奇》講觀音成菩薩之前的經歷。 其他關於少林的不知算不算,我記的有一部達摩電影,白蛇傳算不算
Ⅷ 有沒有什麼電影是講彌勒佛的
《布袋和尚》就是已彌勒佛原型拍的。
最近在招拍《彌勒佛傳奇》,你可以留意一下。
滿意請採納。
Ⅸ 看過的電影關於彌勒佛的
彌勒佛傳奇
Ⅹ 彌勒佛的故事
阿彌陀佛!!!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一尊佛。「彌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譯簡稱,意思是「慈氏」。據說此佛常懷慈悲之心。窺基在《阿彌陀經疏》中解釋說:「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無能勝」。據佛經記載,彌勒出生於古印度波羅奈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與釋迦是同時代人。後來隨釋迦出家,成為佛弟子,他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去世。據說釋迦曾預言,他離開此世間後,將上生兜率天宮,在那兒與諸天演說佛法,直到釋迦佛滅度後五十六億六千萬年時,才從兜率天宮下生,來到人間。據《彌勒下生成佛經》所說,到那時,娑婆世界(即我們所生活的有情世間)閻浮提有翅頭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彌勒屆時將托生於此城中一個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說法,其經歷一如釋迦牟尼佛。彌勒繼釋迦成佛後,將在華林園龍華樹下三次說法,廣度眾生。
在我國彌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時就已出現了繪制的彌勒像,如甘肅炳靈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彌勒像,主要有菩薩形和如來形兩大類,分別根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創作。菩薩形的彌勒像主要表現了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宮為諸天說法時的形象。這時的彌勒像是菩薩裝束,兩腳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腳下垂,右手扶臉頰的半迦思維形,表示彌勒在兜率天宮等待下生的情形,而如來形的彌勒像則是下生成佛後的形象,與釋迦佛的造像沒有多大區別。大致從北魏開始,中國逐漸流行對彌勒下生的信仰,同時也開始出現穿上佛裝的彌勒佛像。
由於彌勒作為未來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還有一些彌勒的巨像產生。最大的彌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宮萬福閣(又稱大佛樓)。佛像高十八米,埋入地下部分八米,總長二十六米,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最大的石雕彌勒佛像則為四川凌雲大佛,此佛立於四川樂山市岷江東岸凌雲山上,大佛依斷崖造成,坐像世稱「樂山大佛」。通高七十一米,肩寬二十八米,雕像相好庄嚴,比例勻稱,氣魄雄偉,臨江端坐,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藏密也非常崇拜彌勒,最大的銅制彌勒佛就是西藏札什倫布寺中的強巴佛。
大約在五代以後,江浙一帶的寺院中開始出現笑口彌勒佛的塑像。其實這是按照一個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據《宋高僧傳》等記載,契此是五代時明州(今浙江寧波)人,又號長汀子。他經常手持錫杖,杖上掛一布袋,出入於市鎮鄉村,在江浙一帶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語無常,四處坐卧。能預知晴雨,「天將雨,即著濕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為驗」。與人言吉凶頗為「應驗」。因其總負一布袋,故被稱為「布袋和尚」。他還常把布袋中化緣來的什物一古腦兒傾倒於地,對圍觀的人們叫道:「看!看!」曾作歌曰:「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宋高僧傳》卷二十一)後梁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於明州岳林寺廡下的一塊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於是後人認為他是彌勒轉世,為他建塔供養。宋崇寧三年(1104),岳林寺住持曇振為他建閣塑像。此後,江浙一帶就逐步流行一種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顏開的笑口彌勒像,並將他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一進山門就有皆大歡喜的感覺,深受世人喜愛,以後「大肚彌勒」的這一布置就成了寺廟的定製。
杭州靈隱寺前飛來峰上五代、宋元時所刻的各種佛教造像中,就有這樣一尊彌勒像,所雕的彌勒佛像倚坐於山崖上,光頭現比丘相,雙耳垂肩,臉上滿面笑容,笑口大張。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個按著一個大口袋,一手持著一串佛珠,樂呵呵地看著前來遊玩進香的人們,人們見此像,往往受他那坦盪的笑容感染而忘卻自身的煩惱。很多寺院的彌勒殿還有這樣一幅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詳見: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ReligionKnowledge/DL/DL-20031219161645/
參考資料: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ReligionKnowledge/DL/DL-2003121916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