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音樂家聶耳的一生故事
童年時代
(1)1912年2月14日(農歷辛亥年臘月廿七),聶耳出生於雲南省昆明市甬道街73號。
(2)1916年7月17日,聶耳的父親病故,家庭經濟立即陷入困境。後依靠他母親的努力,通過了醫生鑒定的考試,獲得正式掛牌給人治病的資格,同時仍兼成春堂制葯、賣葯的經營,勉強負起全家的經濟重擔。
(3)1919年,聶耳進入昆明縣立師范附屬小學,學習非常刻苦努力,成績經常名列前茅。初小結業後,因生活艱難,無法按學校的規定繳納童子軍服裝費,被迫轉學。
求學時代
(1)1922年春,進入昆明私立求實小學高小部學習,由於他的成績優秀,得到減免學雜費的待遇。他從小就明顯表露出對音樂的愛好,先後向其家人及鄰居邱木匠學習民族樂器的吹奏並對當地民間音樂開始接觸。
(2)1925年,小學畢業,考入雲南第一聯合中學。學習期間熱情投入進步學生運動,並開始閱讀進步書刊等。
(3)1927年,夏初中畢業。1927年秋—1928年冬,歷經三榜考試,考入雲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高級部外國語組,主修英語,曾任市學生會宣傳部長。結識後來擔任第一師范附屬小學音樂教師的張庾候,開始隨張學習小提琴。
參加革命
(1)1928年,正式秘密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參加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及進行有關刻印、張貼傳單以及參加示遊行等活動。
(2)1928年11月底,出於投入實際斗爭的革命願望,他瞞著家庭報名參加滇系軍閥范石生所招收的「學生軍」,秘密離開昆明,中經越南、香港等地,到達湖南的郴州,接受所謂新兵訓練。當年底,離開新兵隊,任特務連的上士文書。
(3)1929年3月,隨軍官赴廣州,4月8日被該部隊遣散,流落廣州。4月中旬,以聶紫藝的名字,考入廣東戲劇研究所附設的音樂班,但入學後發現與其志願不合,即離所。5月6日,靠朋友的借款,得以返回昆明家鄉。
(4)1929年5月,回昆明省立第一師范,插入原班繼續學習。仍然作為學校的課余文藝活動的積極分子,經常參加校內外的音樂、戲劇等活動。與張庚侯、廖伯民等友人一起組織九九音樂社。
(5)1929年10月,開始參加該校的戲劇研究會所舉辦的一系列中文話劇的演出活動。與其在雲南的初戀女友袁春暉結識。在昆明發生大爆炸後積極參與中共地下黨領導的青年救濟團的各項針對反動派的斗爭,因而引起反動派的注意。
(6)1930年前夕,得悉他有被捕的危險,在其家庭的幫助下於7月10日隨雲南一商人匆匆逃離昆明,繞道海防、香港、到達上海。
(7)1930年7月18日,到達上海,在雲豐申庄從事雜役性的工作,開始沒有工資,於8月下旬,才給以每月十五元的低薪。11月,經朋友介紹參加由上海中共地下黨所領導的進步發群眾組織——反帝大同盟。
(8)1931年3月19日,雲豐申庄倒閉。聶耳隨即失業,開始四處尋找職業。4月,聶耳報考「明月歌劇社」,主考人黎錦暉慧眼識英才,破格錄取他為樂隊練習生,師從樂隊首席王人藝、外籍教師普杜什卡刻苦學習小提琴,黎錦暉為他取名「聶耳」。
(1)電影音樂家故事情節擴展閱讀:
聶耳主要成就貢獻:
1、創作《義勇軍進行曲》
1935年,根據田漢歌詞創作出的《義勇軍進行曲》在1949年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982年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象徵。
2、創造出中國音樂史上多個第一
(1)第一個寫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革命者.
(2)第一個為中華民族和中國的勞苦大眾寫歌並在歌曲中創造了中國無產階級形象的作曲家.
(3)第一個用電影音樂喚起民眾用築起血肉長城的電影音樂家和用群眾歌曲的形式傳達革命理想的作曲家.
(4)第一個用藝術歌曲的形式塑造中國勞動婦女的形象;第一個用兒童歌曲的形式呼喚新中國的作曲家。
Ⅱ 《音樂家》定檔5月17日,再現《黃河大合唱》背後艱辛歷程
冼星海的作品在中國家喻戶曉,但他人生最後在哈薩克的歲月卻鮮為人知。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在莫斯科製作紀錄片的冼星海回歸之路受阻,隨後輾轉前往阿拉木圖,並得到哈薩克音樂家拜卡達莫夫救助,在那裡創作了《民族解放》《神聖之戰》《滿江紅》等著名音樂作品。
《音樂家》海報
由胡軍、袁泉、阿魯贊·加佐別可娃、別里克·艾特占諾夫等中哈兩國知名實力演員聯袂出演,國家一級導演西爾扎提·牙合甫執導,張遂遂、哈依夏·塔巴熱克擔綱編劇的戰爭音樂史詩《音樂家》正式宣布定檔5月17日上映並發布終極預告片。
中哈合拍「一帶一路「獻禮片,展現音樂家最後的生命歷程
今年恰逢《黃河大合唱》延安首演80周年,電影《音樂家》獲得冼星海女兒冼妮娜授權,特別選取了此段 歷史 ,為觀眾帶來《黃河大合唱》的完整修改過程。
《音樂家》劇照
此外,在《黃河大合唱》的背後,冼星海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傳奇經歷。1940年,以著名導演袁牧之為首的延安電影團,以「延安與八路軍」為主題進行了整整1年的戰地拍攝,他們踏遍了八路軍整個北部戰線,光電影膠卷就長達兩萬米。因當時延安設備簡陋,無法將膠片製作成電影,黨中央原打算把這些膠卷寄往美國或中國香港,但又擔心這些膠卷在海關處遇到危險。
《音樂家》劇照
最後,黨中央決定將這些膠卷送往莫斯科顯影,為影片配上音樂和解說,同時決定派一名音樂家前往莫斯科負責配樂和製作,他就是冼星海,而這就是電影《音樂家》的開場。從延安到莫斯科再到阿拉木圖,冼星海生命最後5年的漂泊歷程與他對祖國的深切思念。
《音樂家》於去年6月在阿斯塔納開機,由中國維吾爾族導演西爾扎提·牙合甫執導。作為中哈兩國「一帶一路」框架下人文領域雙邊合作的首個重點項目,也是第一部中哈合拍片,影片在拍攝過程中也面臨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挑戰。由於《音樂家》主創團隊和演職人員有著不同文化和語言,工作現場經常同時「飈著」漢語、英語、俄語以及哈薩克語四國語言作業。《音樂家》讓兩國電影人在電影內外都展開了文化上的深入交流,作為一部音樂家人物傳記片,影片中大量運用交響詩《阿曼蓋爾德》作為配樂,這正是冼星海根據哈薩克民族英雄阿曼蓋爾德的事跡而創作的。
《音樂家》劇照
為了最真實地還原冼星海對中哈友誼做出的偉大貢獻,整個拍攝團隊竭盡所能,曾耗時兩年在中哈兩國實地走訪,收集與冼星海有關的許多一手資料。攝制組輾轉中哈俄三地拍攝,前後歷時近五年,先後有300人參加劇組,兩萬人參與拍攝。
胡軍展示音樂技能,影片受專業人士肯定
《音樂家》中扮演冼星海的胡軍此次一改過往硬漢形象,在片中展現了拉小提琴、彈鋼琴等音樂技能,而這些都是他親身演奏。出身音樂世家的胡軍,此次為角色也做了大量准備,不僅零基礎開始學習俄語,還為表現病重的冼星海形象減重近十公斤。
《音樂家》劇照
《音樂家》作為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的開幕片,已經收獲了一部分先睹為快觀眾的肯定。其中也包括來自電影和音樂界專業人士的好評。
鋼琴家郎朗從小演奏冼星海的作品,此次觀影後對《音樂家》也十分喜愛,稱「冼星海的精神和音樂是激勵自己成長與前行的重要力量"。冼星海在異國他鄉艱苦環境下仍然能夠創作出眾多優秀的音樂作品,每一次演奏《黃河》都是郎朗感動而難忘的經歷,使他「深切體會到中華民族歷經磨難的滄桑 歷史 和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Ⅲ 音樂家的故事勵志
在音樂家成名之前,他們的辛酸會有多少人知道呢?一起來看看他們的 勵志 故事 ,從中激勵自己吧,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音樂家的故事勵志,供大家參閱!
音樂家的故事勵志: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用皮鞋演奏
義大利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最擅長演奏旋律復雜多變的樂曲,他高深的琴技很受喜歡古典音樂者的激賞。
有天晚上,帕格尼尼舉行音樂演奏會,有位聽眾聽了他出神入化的演奏之後,以為他的小提琴是具魔琴,便要求一看。帕格尼尼立即答應了。那人看看小提琴,跟一般的琴沒什麼兩樣,心裡覺的很奇怪。帕格尼看出他的心事,便笑著:你覺的奇怪是不?老實告訴你,隨便什麼東西,只要上面有弦,我都能拉出美妙的聲音。那人便問:皮鞋也可以嗎? 帕格尼尼回答:當然可以。
於是那人立刻脫下皮鞋,遞給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接過皮鞋,在上面釘了幾根釘子,又裝上幾根弦,准備就緒,便拉了起來。說也奇怪,皮鞋在他手上,演奏起來竟跟小提琴差不多,不知情的人,在聽了這個美妙的旋律之後,還以為是用小提琴拉的呢!
啟示:
鑽研任何一種技藝,一定要經過長時期的苦練,才能達到出神入化、隨心所欲的境界,這是絕對沒有偶然的。
音樂家的故事勵志:郎朗
1982年出生於中國沈陽的郎朗生性活潑,從小就愛唱愛跳,有很強的表現欲。父親朗國任是部隊文工團的二胡演員,母親是一名普通的公職人員。郎爸爸對兒子有一個夢想,因此在郎朗3歲時便引導他學習鋼琴,使郎朗從此踏上了立志成為音樂大師的追夢之旅。
郎朗很有音樂天賦,他4歲師從朱雅芬教授;5歲和7歲時,連續兩次獲沈陽鋼琴比賽桂冠;9歲考入中國中央音樂學院並獲全國星海鋼琴比賽第一名;11歲贏得德國第四屆青少年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及傑出藝術成就獎;13歲獲第二屆柴科夫斯基國際青年音樂家比賽第一名,並在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建團演出音樂會上與該團合作演出;14歲考入著名的美國科蒂斯音樂學院,師從學院院長、著名鋼琴大師格拉夫曼;3個月後,與國際著名的IMG演出經紀公司簽約,走向職業演奏家的道路。兩年後又簽約世界著名的德國DG唱片公司,成為最受重視的藝術家。
而郎朗真正讓世人矚目的時候則是在1999年,當17歲的他代替身體不適的安德列?瓦茨出現在拉維尼亞「世紀慶典」音樂節上,與芝加哥交響樂團和著名指揮埃森巴赫合作,成功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的時候。由此,國際樂壇上颳起了一股「郎朗旋風」,從此,世界各國的音樂大廳向他敞開了大門。
無論是在紐約卡耐基音樂廳、柏林愛樂大廳、維也納金色大廳、北京人民大會堂、上海大劇院……還是在BBC音樂節、世界盃 足球 賽開幕式、薩爾茨堡音樂節、澳門音樂節、《紀念冼星海誕辰100周年》大型音樂會,郎朗都是最受矚目的鋼琴演奏家。如今,他和世界一流交響樂團都有合作,每年全球巡演約150場。他的獨奏音樂會,全部被安排在最重要的音樂廳的最重要的音樂活動中的最重要場次里。他的音樂會在歐美票房排名第一,並創下公開售票20分鍾之後一掃而空的奇跡。他已先後灌制了八張CD和兩張DVD,銷售量在美國、德國、維也納等地位列榜首。
郎朗,一顆耀眼的音樂之星,璀璨奪目。
國際頂級鋼琴品牌施坦威對他青睞有加,在2002年施坦威公司150周年慶典上,郎朗獲得公司頒發的首枚藝術金牌,並成為施坦威藝術家。4年後,施坦威更全新推出了5款郎朗系列的立式和三角鋼琴,這是施坦威歷史上首度與國際著名音樂家聯袂,並用音樂家的名字命名鋼琴。
2002年第一個倫納德?伯恩斯坦藝術成就大獎也由郎朗獲得,這項大獎旨在獎勵全世界「對藝術最有貢獻的藝術家」,他是該年唯一享此殊榮的藝術家。此外,他還是2004年度德國留聲機音樂先生,美國賓西法尼亞州2004年度音樂先生。2005年他應美國總統邀請到白宮舉行個人專場獨奏會,成為第一位到白宮演出的中國藝術家,布希總統授予他「世界和平使者」的稱號。
美國著名的朱麗亞音樂學院邀請他開辦鋼琴大師班講座,使他成為該校有史以來上大師課的最年輕的鋼琴家。此外,德國漢諾威音樂戲劇學院、漢堡音樂學院等也邀請他開設大師課,深得師生好評。
在2003年美國著名的青少年雜志《人物》(TeenPeople)評選出的「20位將改變世界的年輕人」中,郎朗是唯一的藝術家。他2004年被委任為聯合國 兒童 基金會國際親善大使,2006年被授予「成都大熊貓國際 文化 大使」稱號,並認養了一隻國寶大熊貓,2006年被授予「昆明形象大使」稱號。
世界各大知名傳媒也對郎朗爭相報道,除平面媒體外,2002年CNN電台的三個節目分別播出了對他的個人專訪。2004年美國CNN國際電視台在全球播出五套郎朗的專題報道。美國CBS電視台新聞60分鍾播出郎朗的專題報道,該欄目曾經報道過的唯一一位中國人是領袖人物,所有美國最著名的POPSHOW都做過郎朗的節目,著名的英國BBC也曾多次專題報道郎朗。
此外,陽光、健康、大氣、特具藝術氣質的郎朗還分別被奧迪、勞力士、飛利浦、松下、雅培、深圳觀瀾高爾夫國際球會和深圳招商銀行等多家世界知名品牌簽約為其形象大使和品牌代言。
郎朗有很深的中國情結,一直認為自己代表的不僅是他個人,而是中國人。他希望通過自己和其他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來進一步宣傳中國的音樂,傳播中國的文化。在2004年郎朗首張卡內基音樂廳獨奏會現場實況專輯中,就收錄了譚盾創作的《八幅 水彩畫 的回憶》以及自己與父親合作演奏的中國音樂《 賽馬 》。2006年9月,他的中國專輯《黃河之子》出版,同年11月,由鳳凰衛視拍攝,旨在宣傳奧運的大型音樂影視藝術片《郎朗的歌獻給2008》在北京故宮午門開機……
音樂,無疑是郎朗的畢生追求。
郎朗認為彈奏樂曲其實就是一個探索、尋找人生的過程,音樂是高級的語言交流。「必須在不失傳統和靈魂的情況下加入新的見解,音樂才會有生命力。」他每天都在探索這個世界,嘗試從新的角度看待同樣的事情,他到各國去演出,把他的所感所思都融入到他的琴聲中去。他的每一次演奏都充滿激情,富於 想像力 。
探索人生、詮釋音樂是沒有止境的,目前郎朗在柏林師從巴倫博依姆,還定期去巴黎向埃森巴赫求教。他說:「我練琴時,會把今天所想的東西包括所有的內容彈進去,把自己融化在其中,這需要非常仔細和投入,完全按照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時的標准在練琴。」「把所有感情都傾注到琴鍵上,你就能讓音樂很自然地流入觀眾的心中。」他相信,成功的秘訣就是做任何事都要用心去體會它,熱愛它。
音樂家的故事勵志:冼星海
冼星海,曾化名「黃訓」,原籍廣東番禺縣,1905年生於澳門貧苦的船工家庭。他出生前父親就已去世,靠母親做傭工和祖父接濟生活。他6歲進私塾。祖父病逝後,他失學而隨母親去了新加坡。他於1918年回國,因交不起學費而入了廣州的嶺南大學青年會所辦的義學,參加了學校的管樂隊。此時,他已經表現出音樂方面的天賦。
冼星海在音樂上可謂大器晚成。他在20歲左右才開始學拉小提琴,被同事們戲謔地稱為「宰雞能手」——拉小提琴像殺雞一樣難聽。他剛到巴黎時,也是大部分時間用於解決溫飽。後來,他遇到那裡的中國 留學 生馬思聰,並由他引見了法國巴黎歌劇院首席小提琴奧別多菲爾和音樂大師加隆。大師們欽佩他的毅力,破例免去了他每月各200法郎(約合10塊銀元)的學費。他根據唐朝詩人杜甫著名的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而創作的奏鳴曲《風》,排上了巴黎音樂學院新作品演奏會節目單,並在電台播出,從此有了名氣。
1929年,冼星海來到素有世界音樂文化中心的法國巴黎學習音樂。他靠在餐館跑堂、理發店雜役等維持生活,在塞納河畔梧桐樹下幾次暈倒,險些被法國警察送進陳屍所。後來,他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師從著名提琴家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杜卡斯,寫下了早期作品《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風》等。1935年夏,他謝絕了巴黎音樂學院的挽留,回國投入抗日救亡。
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學習作曲兼學指揮。他是該班幾十年來的第一個中國考生,由於衣著不夠華麗,險些被法國門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場。考試後,主考老師杜卡斯代表全體評委宣布:「我們決定給你榮譽獎,按照學院的傳統規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質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說了「飯票」兩個字,就再也說不出話來了。
音樂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的命運。冼星海在西方求學期間,飽受西方列強對弱小民族的歧視。回國途經倫敦時,英國海關竟不準他入境,被扣幾個小時。回國後,他曾指揮上海工部局的管弦樂隊演奏貝多芬《第八交響曲》,可這個樂隊從指揮到演奏者卻沒有一個中國人。他深切體會到民族受壓迫的苦難,從而走上追求革命的道路,並以音樂發出了解放的吶喊。冼星海從巴黎音樂學院學成回國成了名人。國民黨想利用他寫頌歌,惟利是圖的商人也重金收買讓他寫「桃花窩里美人多」之類的商業歌曲,他都不為之所動。他精心為進步電影《復活》、《雷雨》、《大日出》、《夜半歌聲》配曲,而且為了抗日救亡不要任何報酬。
在延安時期,冼星海不僅在組織上入了黨,藝術創作也達到了嶄新的境界。在全延安沒有一架鋼琴的情況下,他完成了一生中主要作品的大部分創作,而且為黨培養出一大批音樂幹部。應該說,這也恰恰是他周圍革命環境影響的結果。冼星海與聶耳一樣,把音樂當成爭取大眾解放的武器,人民也在歌聲中永遠記住了他們。
冼星海是中國民族新音樂事業的先鋒,一生中創作了200多首大眾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劇(其中一部未完成)、2部交響樂、4部交響組曲、一部交響詩、一部管弦樂狂想曲,以及許多器樂獨奏、重奏曲和大量的藝術歌曲,還寫了許多音樂方面的論文。
音樂家的故事勵志相關 文章 :
★ 著名音樂家的勵志名言
★ 關於貝多芬勵志故事
★ 貝多芬的故事精選5篇600字
★ 《「樂聖」貝多芬的故事》及閱讀答案
★ 關於勵志故事5篇
★ 最新的名人勵志故事
★ 名人勵志故事2020精選
★ 雨果的勵志故事
★ 初中寫作素材:名人勵志故事精選3則
★ 5個關於夢想的勵志故事
Ⅳ 找一部外國電影,很感人,核心人物是一個老音樂家和一個孤兒的故事
法國電影:苦兒流浪記 Sans famille (2000) 電視電影
劇情:
雷米從小和養父母生活在一起,生活的艱難讓養父做出了把他賣掉的決定。盡管養母芭芭拉媽媽非常疼愛雷米,但還是無法改變丈夫的決定,只能眼看著10歲的小雷米和賣藝人維達里先生漸漸遠去。
維達里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教雷米拉琴認字,兩人在賣藝的旅途中產生了深厚的感情。與此同時,一個神秘的人卻一直尾隨在他們身後,這個叫吉奧的人竟是雷米的親叔叔。事實上雷米的親生父母是伯爵及夫人,生父去世後,只有一歲大的雷米被叔叔偷著遺棄在街頭,為的就是要繼承雷米父親的伯爵頭銜及巨額財產。雷米的母親一直在尋找雷米的下落,為了不讓她找到雷米,吉奧威脅曾經參與過遺棄雷米的幫凶夏爾並讓他殺死雷米。
陰差陽錯,雷米和母親相識又分離,與維達里也失散,但雷米並沒有為此一蹶不振,他支撐著幼小的身體一路賣藝尋找母親。在經歷了各種磨難後,雷米逐漸成長,但不變的是他的單純和善良。正是他純潔的心靈感染了夏爾,夏爾幫助雷米逃離了吉奧的追殺,自己身受重傷。雷米終於找到了母親,維達里也跋涉千里趕來,但迎接他們的並不是重聚的喜悅。吉奧企圖殺死雷米,維達里及時感到,將雷米救出,卻因為在和吉奧的搏鬥中傷勢過重,永遠地離開了雷米,只留下他的狗卡比和賣藝用的手風琴陪伴雷米度過以後的日子。
改編自法國作家耶克特·馬洛(Hector Malot)於1878年出版的小說 Sans famille。同名動畫片的片名為:星仔走天涯。
視頻地址:
http://v.youku.com/v_show/id_cc00XMjA0MDIzNzY=.html
Ⅳ 音樂家的故事
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維也納拜見當時的大音樂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揚,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鋼琴身手,連被譽稱神童的莫札特亦為之驚嘆。立即向在場的朋友說:「此年青人必為樂壇掀起狂瀾。」 莫札特的預言不到十年立即應驗,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貝多芬。
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國科隆附近萊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親約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時代貝多芬毫無幸福可言。
~慘遭鞭笞的童年聲聲疼~
他的父親希望兒子成為第二個神童,以便靠他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強迫他學習鋼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這樣凄慘痛苦命運下,貝多芬渡過了童年。 貝多芬天賦過人,再加上後天刻苦的磨練,程度愈來愈高,連他的老師都自嘆弗如。
十二歲時貝多芬受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樂師,也負起了養家責任。在宮廷中貝多芬遂漸受到重視,但他心懷遠大,在一七八七年遠赴維也納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親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親就去世了。這對貝多芬打擊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為了實現理想,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維也納。此次華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為了報答,貝多芬日後寫出了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三獻給了華德斯坦。
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受教於海頓門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茲貝格與薩里耶里等名師求教,尤其是後者,他學了有十年之久。
~掙脫束縛 追求自由~
一七九五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當時他親自彈奏自己寫作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聞遐邇。
他的「第一號交響曲」是後來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鋼琴三重奏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與作曲家的雙重聲譽。
此後五年,他又寫作了第一號到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以及第一號到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一七九九年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他憑著神奇的想像力,接連寫作了震驚樂壇的名作。在這些作品中,彌漫著生命的歡愉與熱情,而且表現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連莫札特都束縛的嚴格形式。
貝多芬在一帆風順之際,聲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運降臨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聾的疾病。
~聽不見聲音的巨人~
這是很殘酷的打擊,為了怕人發覺他耳聾,貝多芬逐漸離群索居,自己變得愈來愈孤僻。
而在此時,他與一名十七歲少女朱麗葉塔.古奇阿帝相戀。著名的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他們相戀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貝多芬遷到離維也納車程一小時的海利金寧靜村莊作曲,他在那裡完成了第二號交響曲。但耳疾惡化使他痛苦萬分,因而他寫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遺書,陳述悲慘遭遇與不幸。後來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學觀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頭苦幹」。此時他回到維也納,樂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寫出了雷霆萬鈞的第三號「英雄」交響曲。此曲原想獻給拿破崙,但因拿破崙加冕稱帝,貝多芬憤而塗掉拿破崙的名字,改稱為「英雄交響曲」。
同年,貝多芬又寫作了極出色的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與獨一無二的歌劇「費黛里歐」。在這一連串作品中他表現出真正的功力,如「華德斯坦」與「熱情」使世人如痴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一八零八年貝多芬同時發表了第五號交響曲「命運」與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傑作。
~藏著熱情的火山~
貝多芬的內心蘊藏著無窮的感情,細膩、超凡、和諧、十全十美。貝多芬有意將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號「命運」,一開始的主題動機就是命運之神用力敲門,第六號「田園」更可察覺出貝多芬有意對大自然的描繪第一樂章他即標明了「令人心曠神怡的鄉間」字眼。
一八零九年拿破崙攻佔維也納,王子公孫紛紛逃難,貝多芬經濟陷入困境。在戰火彌漫的日子裡,他依然留在維也納,苦心創作,他的「皇帝」協奏曲就是在隆隆炮聲中寫出的。
由於「命運」與「田園」首次演奏並未獲得維也納人民的青睞,貝多芬有心離去前往德國,但因魯道夫公爵、羅伯高維茲王子與金斯基公爵三人極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後,貝多芬寫作「大公鋼琴三重奏」題獻給這些恩人。
~樂聲飛入平常百姓家~
自法國革命後歐洲空氣為之一新,個人自由與人權因而確定。貝多芬亦把音樂平民化了,將音樂從貴族中帶入全民化。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拿破崙兵敗,維也納又恢復歡樂的氣氛。一八一二年貝多芬在傷兵救濟音樂會上首演「第七號交響曲」與「第八號交響曲」,非常轟動。他又博得維也納人民的尊敬。
貝多芬從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間,肉體蒙受失聰的慘境,但在這十一年的歲月里,他的創作豐富,歷史價值史無前例。他寫出了人類音樂寶藏中光芒萬丈的珍品。
他的「第七號交響曲」沒有標題,華格納認為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熱情奔放的終樂章。「第八號交響曲」是他九大交響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達觀而超然的態度瀏覽人生。
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時他已屆壯年對人生有更透徹的領悟,此後寫作的音樂,除了震古鑠今的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和「庄嚴彌撒曲」外,全是鋼琴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曲,這全是有內在的與深邃的精神意境。
~樂聖不擅人間事~
由於弟弟卡爾一八一四年去世,貝多芬又負起了監護養育侄兒的責任。但領養過程與事後侄兒給他帶來的問題讓他吃了不少苦頭。總之他無法將愛心轉移到他侄兒身上。貝多芬對與人如何相處的道理完全崩潰。
樂聖貝多芬變得更加消沈,同時身體狀況更加嚴重,經濟十分拮據。那時他正全力創作兩大作品--「庄嚴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尤其前曲是為了魯道夫被任命為大主教登基典禮時演奏的使用。正因責任重大,他花了約五年的時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號交響曲」首演,將他的聲望又推到新頂點。
「第九號交響曲」的「快樂頌」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詩「快樂頌」。他早年就有此念頭,經過了三十二年終於達成心願。「第九號交響曲」的成功為他帶來了一生最大的榮耀與歡欣。
「第九號交響曲」預演時貝多芬親自指揮,但因耳聾無法進行,秩序大亂,因此正式公演時由烏姆勞夫指揮。 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對聽眾指導。當全曲演奏甫畢,聽眾深受感動,高聲歡呼,掌聲如雷,但貝多芬毫無知覺,還是經過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場面,含淚答禮。
這是貝多芬最後一次公開露面,他在不知不覺下患了肝病,時日就度過在病情益漸嚴重的日子裡。他那即將遠離塵世的心靈,反而趨於寧靜。這時貝多芬好像在稀薄,純凈的高空中,俯視自己即將拋開的世界。寫作了五首最後的弦樂四重奏曲。這些室內樂是他最後的作品,也是貝多芬留給世人的遺囑。對萬世證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最後的春雷響起了~
貝多芬的餘生已經不多,單是一八二六年就動了四次手術,但病情未見好轉。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維也納突然下了一場大風雪,伴著震耳欲聾的春雷,此時貝多芬握緊右拳,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根據古老的記錄,貝多芬的葬禮在三月二十九日舉行,約有兩萬名以上的維也納市民參加護送到舉行追悼彌撒的雅Johann Sebastian Bach 巴赫(1685-1750) Johann Sebastian Bach 巴赫(1685-1750) 瑟爾教堂......
資料-1
貝多芬(德Beethoven,1770-1827),被認為是兼有古典主義音樂和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作曲家,早期的弦樂四重奏,屬於純粹的古典主義音樂傾向,把創作當作純音樂看待。而後期作品中,浪漫主義音樂傾向明顯:讓樂曲自由發展的創作態度,把思想放在第一位,為了表現手段而不斷擴大表現手段,超脫了古典派的保守、古板。貝多芬的主要貢獻集中於器樂作品(九部交響樂和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他把自己最優秀的品質、思想融於創作中。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被稱為鋼琴界的《新約全書》。他的作品中心思想是交響性的,而奏鳴曲、室內樂、交響樂正象他們全受古奏鳴曲式的戲劇性、二元性支配一樣,在風格上是一致的,抒情性在他的音樂語言中處於比較次要的地位。在他作品趨於成熟的時候,作品的結構在篇幅上擴充了。在奏鳴曲式的展開部內,引進呈示部中沒有出現過的新材料,從而提供了廣大的轉調范圍。它使大的展開部的各部分融合在一起而不至於損害再現部的各種因素再現效果,使必要的轉調變化不只是形式上的要求,新的主題在原主題展開中形成新的靜止點,對新目標不斷追求並將毫不減弱的繼續下去。因而往往需要比較復雜、擴大的尾聲。這種尾聲有時甚至會給人以第二展開部的印象,可以不受限制的轉調。在貝多芬的鋼琴作品中,技巧上的便利和音響上的特性並不忽視,但從不允許對作品結構發生不恰當的影響。即使要「鋼琴性」,也必須適應作品的整體。
欣賞:《田園(六交)交響曲》Op.68。貝多芬獨一無二的標題****響曲,描寫大自然的美景,表達對大自然的感受。貝多芬說:「只要對農村生活有一點體會,就不必藉助於許多標題而能想像得出作者的意圖」。共有五個樂章(3~5樂章連續演奏)。第一樂章:奏鳴曲式,「達到鄉村時的感受」。第二樂章:奏鳴曲式,「溪畔景色」。本章最為著名,行板,主副部兩個主題之間沒有明顯的對比,也沒有戲劇性的展開,運用了田園曲的體裁,主題旋律常常模擬牧人吹的角笛,以木管樂器和弦樂器為主,避免銅管樂器,節拍上,平穩、從容的復合拍子。結束時,出現了夜鶯(長笛)、鵪鶉(雙簧管)和杜鵑(單簧管)的三重唱,充滿詩情畫意。第三樂章:「鄉民歡樂的集會」,復三部曲式,三拍子鄉村舞蹈的寫實場面。第四樂章:「暴風雨」,自由結構。第五樂章:「暴風雨過後的愉快和甘恩的情緒」,奏鳴曲式,暴風雨過後又恢復了寧靜。
Ⅵ 曾經看過的一部一位音樂家的電影
中文片名
海上鋼琴師
劇情介紹
1900年的第一天,往返於歐美兩地的郵輪Virginian號上,負責郵輪上添加煤炭的工人Danny Boodman在頭等艙上欲撿拾有錢人殘留下來的事物時,卻意外的在鋼琴上發現一個被遺棄的新生兒,裝在TD牌檸檬的空紙箱內。由於堅信「TD」正代表了Thanks Danny的縮寫,於是Danny不顧其他工人的嘲笑,獨立撫育這個嬰兒,並為了紀念這特別的一天,將他取名為:1900。
海上出生的1900,在陸地上卻是個從未存在的人,沒有親人、沒有戶籍,也沒有國籍,大海便是他的搖籃,而他也隨著Virginian號往返靠泊各個碼頭,逐漸長大。然而好景不常,一次的海上意外事件,造成撫養1900的Danny意外喪生,幸而奇跡似的,某天深夜船上的眾人被優美的琴聲所驚醒,循著琴聲而往,居然是無師自通的1900在鋼琴前忘我的演奏著,動人的旋律打動了眾人,從此,1900展開了在海上彈奏鋼琴的旅程,也吸引了愈來愈多慕名而來的旅客。
Max在因緣際會下來到Virginian號加入樂隊伴奏,也因此見識到這位傳說中的海上鋼琴師——1900,兩人因此結為好友。而1900在與發明爵士樂的傳奇鋼琴手Jelly同船競技鋼琴琴藝之後,聲勢更是如日中天。但盡管Max再三鼓勵1900下船去向全世界展露他的天賦,1900卻始終未曾踏足陸地一步。直到他在為唱片公司錄制個人專輯時,意外見到船艙之外清秀動人的女孩,並在感動之餘創作了《1900's Theme》(即片頭Max與樂器行老闆所提到的不知名曲子)。隨著女孩的下船離去,1900的心開始波動,究竟1900會不會為了去尋找女孩而離開30多年來的船上生活?
Ⅶ 韓國電影 一個女音樂家和男孩的故事
我前段時間看了一個電影,不知道是不是你說的那個。
女主算不上音樂家,只是一個懂音樂的人,音樂老師吧,男孩很有天賦,老師想要男孩參加比賽,隨便自己也可以出名,結果後來有真正關心男孩.
劇情簡介:
我的名字叫金智秀(嚴正花飾),我希望能成為像霍洛維茨一樣的鋼琴家。不過我現在還是普通鋼琴學院的老師,因為還沒有什麼好機會發展。偏偏這個時候還有個不知廉恥的傢伙來煩我,住在隔壁送比薩的大叔總是搗亂。雖然我的年齡過了三十,但他也太過分了。我要趕緊賺了錢離開這個破地方……
奇怪的孩子尹京民(申義在飾),這小孩感覺不一般。鋼琴學院附近有個小孩總是轉來轉去,穿的臟稀稀的樣子,一定是個無家可歸的孩子,他已經在學院附近轉了好多天,本來最近心情就不太好,看到這樣的小孩上課都覺得不順暢了。但是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秘密,那個奇怪的小孩竟然對音樂非常有天賦,簡直就是音樂天才。我豈不是就要成為音樂天才的老師?
現在我的夢想是成為世界級鋼琴家的老師了!只要京民能成功,我的人生也會輝煌了。我為京民報了一個鋼琴比賽,只要京民獲得冠軍,我就會被世人矚目,因為是我培養了這位天才少年。終於到了比賽那天,但是舞台上的京民不知怎麼搞的一動也不動。難道我的夢想就這么泡湯了嗎?.......
Ⅷ 求幾部關於音樂家傳記類的電影..還有歌劇的..
《永恆的愛人》
貝多芬逝世後,他的朋友安東決心尋找到在貝多芬遺囑中被稱做「永遠的愛人」的女人,在安東的不懈努力下,找到了伯爵夫人朱莉亞和女伯爵安娜,但她們是不是貝多芬提到的女人?他發現有一件傷情往事給貝多芬帶來終生遺憾:當年他曾與傢具商的女兒喬娜相愛,並約定在一旅店碰頭後一起私奔,但貝多芬因故未能准時踐約,雖然差人送去一信,但喬娜沒能收到。已經有孕的喬娜後來嫁給貝多芬的弟弟……
《莫扎特傳》
影片以倒敘手法,既表現了莫扎特的坎坷生平,也表現了追逐名利但卻才能平庸的宮廷樂隊指揮薩利埃里與才華橫溢、但不諳世事的莫扎特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薩利埃里運用手中的權力,剝奪了莫扎特的演出機會,斷絕了莫扎特的經濟來源,使他陷於貧病交加的絕境。1791年,年僅三十五歲的莫扎特英年早逝,與無家可歸的乞丐一同被葬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公墓里。曾經烜赫一時的薩利埃利漸漸被人遺忘,莫扎特的作品卻成為人類音樂殿堂里的瑰寶,在世間永遠傳唱。
《翠堤春曉》
1845年,約翰·施特勞斯二世問世。本片描述他那音樂長存不朽的精神。施特勞斯被銀行解僱後,自組樂團專門從事華爾茲舞曲創作,深受平民的歡迎,也得到皇家歌劇院演員卡拉的賞識並與之一見鍾情,但卻遭到伯爵的譏諷,後來他與青梅竹馬的女友波蒂完婚,革命爆發了,在暴動中施特勞斯前往也維也納避難中再次與卡拉邂逅……施特勞斯與妻子波蒂及卡拉的戀情,為影片增添了浪漫色彩,伴隨故事的情節,施特勞斯一首首名曲如《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藍色多瑙河》等在影片中流淌……
《絕代妖姬》
一步講述十八世紀閹伶歌唱家的故事
在十八世紀的義大利,瑞加多是一位古典音樂作曲家,為了使他的弟弟法拉利內利的高音歌聲不會因為成長而消失,不惜在法內利孩童時實施宮刑,結果法內利成為了偉大的歌唱家。他的醉人的歌聲及純真的魅力迷倒了不少美女,瑞加多乘機假冒法拉內利之兄與她們勾搭,並在感情和事業上處處控制著純潔的法拉內利,為此法拉內利付出了他的一生…… 亨德爾意外獲知farinelli成為castrato的真相,並在farinelli演唱的間歇告訴了他,他悲痛不已,從此無法原諒他的兄長對他的所作所為,認為什麼都無法彌補這個傷害,三年以後他的兄長完成了合唱組曲,在宮廷的院子里喊他,他很痛苦,不想見他,但是晚上他乘兄長熟睡把組曲的樂譜偷偷拿了回去,第二天再愛麗絲的勸說下他原諒了他的兄長,此後就應該是在西班牙皇家花園那段日食的故事了吧,當太陽被黑影吞沒,國王一句把太陽召回吧,他又唱起組曲中的《任我流淚》,他的兄長嘴邊含著微笑割腕自殺,但是他並沒有死,當他醒來時,他看到farinelli就睡在他身旁,於是又安心的睡去,早上,他醒來了,farinelli不再身旁,他起來找farinelli,看到他和愛麗絲在一起,給愛麗絲留了個孩子作為對以前行為的補償,然後就離開了,farinelli和愛麗絲應該幸福的在一起了。
《海上鋼琴師》
義大利電影,導演是義大利著名導演朱塞佩·托納托雷,此片是他的「三部曲」之一。 電影是由亞歷山卓·巴利科1994年的劇場文本《1900:獨白》所改編而成。講述一位一生在海上漂泊從未上過岸的天才鋼琴師的傳奇故事。
《艾薇塔》
作曲與《歌劇魅影》一樣出自安德魯·羅伊·韋伯,也是改編自音樂劇《艾薇塔》,《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就出自這部音樂劇。講述了阿根廷國母艾娃·貝隆的一生。
《狂戀大提琴》(又名《她比煙花寂寞》)
這部片子根據英國傳奇大提琴演奏家傑奎琳·杜普蕾的生平改編,據說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車,聽見廣播里正播放大提琴曲,便問旁人是誰演奏的。旁人說是杜普蕾。史塔克說:「像這樣演奏,她肯定活不長久。」如此天妒的天才,也許出生時就被上帝「恩寵」了異於凡人的才華,得到了凡人沒有的,也註定失去凡人應得的。煙花一樣絢爛,同樣,煙花一樣短暫。綻放極致到刺眼的成就,發燙的驕傲,卻終究敵不過命運的安排。
以上是我看過比較好的音樂題材的影片。各部影片的詳細內容請網路
Ⅸ 被稱為人生必看電影的《鋼琴家》,是否講述的是一個真實故事
影片根據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曼(Władysław Szpilman)的自傳體小說改編。斯皮曼生於1911年,從小就顯露出鋼琴天賦,幾年後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場個人演奏會在歐洲音樂界得到高度評價。回國後成為波蘭最年輕的鋼琴家之一。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作為猶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他的父母、親戚相繼被送到集中營。他被迫開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幫助下四處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陰影時刻相伴。直到一位熱愛音樂的德國軍官被他的鋼琴曲打動,決定冒險保護年輕的音樂家。在他的庇護下,斯皮曼苦撐到二戰結束。他將這段經歷寫成小說《死亡的城市》,於 1946年出版。但由於書中描寫了波蘭猶太人對當時蘇聯的不信任,遭到蘇聯查禁。直到90年代,這本書才得以重見天日,改名為《鋼琴家》在美國重新發行,一舉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Ⅹ cctv6《音樂家》播放量多少
六次。《音樂家》是由北京閃亮影業有限責任公司、哈薩克國家電影集團出品的歷史劇情片,由中國維吾爾族導演西爾扎提·亞合甫執導,胡軍、別里克·艾特占諾夫聯袂主演。該電影在CCTV6電影頻道,截止到2022年10月7日,已經播放了六次。《音樂家》根據冼星海在阿拉木圖的經歷改編,講述了中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於二戰期間輾轉來到阿拉木圖,在極端寒冷和飢餓的殘酷環境下得到哈薩克音樂家拜卡達莫夫救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