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吾盾之堅 物莫能陷也。。 吾 莫的意思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的句意和 舍 禽 之 的意思
【出處】
《韓非子·難勢》
客有鬻於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他兩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應也。
【釋讀】
「矛」古代一種長柄的裝有金屬槍頭的武器,用以刺殺敵人。「盾」,古代用來保護自己、抵檔敵人刺殺的武器。後以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前後不一致或互相抵觸。
意思就是:我的盾牌堅固無比,什麼矛都不能將它刺破
吾:我
之:很
堅:堅硬、堅固、硬
物:任何東西
莫:不能、無法
陷:刺穿、戳
鷸蚌相爭 (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
[編輯本段]【解 釋 一】(古文)
有一句古話說: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戰國策·燕策》: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莫過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簡文】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解釋】
鷸:一種水鳥,羽毛茶褐色,嘴腳都很長,常在水邊啄食小魚和貝類。
蚌:生活在淡水裡的貝類軟體動物,有兩片橢圓形的外殼。
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出 處 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二折:「權待他鷸蚌相持俱斃日,也等咱漁人含笑再中興。」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自己漁人得利。」
【提示】
這是一則十分生動的寓言故事。它告訴我們:大敵當前,弱小者之間要聯合起來,消除矛盾,團結一致,共同對付敵人。處理內部事務也是這樣,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否則,內部爭斗不休,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早已成為大家常用的成語。
【注釋】
且——將要
趙——春秋戰國時國名
伐——攻打
方——正在。
曝(pù)——曬。
蘇代——人名,蘇秦的弟弟,戰國時有名的說客。
惠王——趙國國君
易水——河流
蚌——貝類,軟體動物有兩個橢圓形介殼,可以開閉
曝——曬。
甘——同「鉗」字,把東西夾住的意思
支——支持,即相持、對峙
鷸(yù)——一種水鳥,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細長,常在淺水邊或水田中捕食小魚、昆蟲、河蚌等。
箝(qián)——同「鉗」,夾住。
喙(huì)——嘴,專指鳥獸的嘴。
雨 (yù)——這里用作動詞,下雨。
即——就,那就。
謂——對..說。
舍——放棄。
相舍——互相放棄。
並——一起,一齊,一同。禽——同「擒」,捕捉,抓住。
弊:弊病;害處,這里指疲弊的意思。
擒——捕捉
【寓意】
《鷸蚌相爭》講的是鷸與蚌相互鉗制,互不相讓,卻讓漁人從中獲利的故事,告誡人們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顧此失彼,讓他人鑽空子。
【詩文翻譯】
趙國准備討伐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說趙惠王說:「我這次來,經過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從水裡出來曬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會有死鷸。』它們倆誰也不肯放開誰,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塊捉走了。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趙惠文王說:「好吧。」於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編輯本段]【解釋二】(太平歌詞)
鷸蚌相爭是中國傳統曲藝太平歌詞的經典曲目。
【文本】
正月里陰天渭水寒
出了水的河蚌兒曬在了沙灘
半懸空落下魚鷹子
緊翅收翎往下扦
那鷹扦蚌肉疼難忍
蚌夾鷹嘴兩翅扇
打南邊就來了漁翁一位
有一位漁翁是來到了岸邊
他倒說歡喜歡喜真歡喜
捉來蚌兒下酒鷸子換錢
有鷸鷹落下了這傷心的淚
叫一聲河蚌兒要你聽言
早知道落在了漁人手
倒不如你歸大海我上高山
你歸大海飲天水
我上高山樂安然
這就是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你是伸頭容易是退頭難
【詞性】
貶義詞
[編輯本段]【解釋三】(電影)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3年出品
導演:胡進慶
主演:陸汝浩
故事內容:
取材於傳統寓言故事:鷸鳥和翠鳥在河邊爭奪一條大魚。漁翁發現後,用魚叉刺去,沒有擊中。鷸鳥趁機搶走大魚,逃之夭夭。一隻河蚌敞開胸懷在沙灘上曬太陽。翠鳥又啄到一條泥鰍,泥鰍掙扎滑落,正好掉在河蚌身上被夾住了,翠鳥想從河蚌殼里奪回泥鰍,鷸鳥又飛來趕走翠鳥,欲與河蚌爭奪泥鰍。於是,鷸鳥與河蚌在沙灘上進行了一場智慧與心理的爭斗。雖然泥鰍被鷸鳥吞下肚子,但是它的一條腿被河蚌夾傷了。雙方都不肯善罷甘休,斗爭又繼續下去。鷸鳥佯裝打盹,河蚌慢慢張開兩殼,伺機進攻。鷸鳥出其不意猛然回頭啄去,早有準備的河蚌立刻合攏,把鷸鳥的長喙死死夾住。這時,早已守候在蘆葦中的漁翁趁機把它們一起捕獲。該片是一部水墨剪紙動畫片,而且全片沒有語言台詞,基本屬於默片,全部是依靠人物的表情動作來敘述故事的,在水墨畫的基礎上採用了剪紙的技巧,使得人物表情動作更加豐富多彩,將這個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活靈活現的展示了出來。
曾獲獎項:
本片於1984年獲第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
文化部1983年優秀影片獎。
第三十四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短片銀熊獎。
南斯拉夫第六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
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約12萬字。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斗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游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
選自網路知道
⑵ 童話成語故事 沒頭腦和不高興
《沒頭腦和不高興》是著名的國產動畫片,拍攝於1962年, 出品公司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
有兩個孩子,一個叫「沒頭腦」,一個叫「不高興」。「沒頭腦」做起事來丟三落四,總要出些差錯。「不高興」總是別別扭扭,你要他往東,他偏往西。別人勸這兩個孩子改掉壞脾氣,他們都不以為然,為幫他們改正缺點,暫時把他倆變成了大人。「沒頭腦」當了工程師,「不高興」做了演員。「沒頭腦」設計了一座999層高的少年宮大樓,樓造好後,才想起沒設計電梯,結果孩子們為了在這個大樓上看戲,要帶著鋪蓋、干糧爬一個月的樓梯,這不但害了別人,也害了設計師自己,因為「沒頭腦」也參加了少年宮開幕式。
「不高興」在開幕式這天演「武松打虎」,他扮演老虎,戲演到緊要關頭,他的老脾氣又來了,本來老虎應該被武松打死,可是他偏不高興死,反而把武松打得東逃西躲,二人一直打到台下。台下的「沒頭腦」正看得納悶,「不高興」卻打到了他的身上,於是「沒頭腦」在前邊跑,「不高興」在後邊追,兩個人從樓上滾到樓下,跌得腰酸背疼。通過這次教訓,兩個人決心改正自己的缺點。他們仍舊變回到兒童時代。
⑶ 「鷸蚌相爭」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鷸蚌相爭,漢語成語,拼音是yù bàng xiāng zhēng,意思是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出自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它常常侵略別的弱國。弱國之間,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趙國聲稱要攻打燕國。當時,著名的游說之士蘇秦,其弟弟叫蘇代,他也很善於游說。蘇代受燕王的委託,到趙國去勸阻趙王不要出兵。
蘇代到了邯鄲,見到了趙惠文王。趙惠文王知道蘇代是為燕國當說客來了,但明知故問:"蘇代,你到我們趙國做什麼來了?"
"尊敬的大王,我給你講故事來了。"
講故事,趙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蘇代說了這個故事:
一天,蚌趁著天晴,張開兩片硬殼,在河灘上曬太陽。有隻鷸鳥見了,快速地把嘴伸進蚌殼里去啄肉。蚌急忙把硬殼合上,鉗住鷸的嘴不放。
鷸鳥啄肉不成,嘴反被鉗住,便威脅蚌說:"好吧,你不松開殼就等著。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把你乾死?"
蚌毫不示弱地回敬說:"好吧,你的嘴已被我鉗住。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把你餓死!"
就這樣,蚌和鷸鳥在河灘上互相爭持,誰也不讓誰。時間一長,它們都精疲力竭。正好有個漁翁經過這里,見到它們死死纏在一起,誰也不能動彈,便輕易地把它們一起捉住拿回了家。
蘇代講完故事後,又對趙惠王說:"如果趙國去攻伐燕國,燕國竭力抵抗,雙方必然長久相持不下弄得疲憊不堪。這樣,強大的秦國就會像漁翁那樣坐收其利。請大王認真考慮再作決定。"趙惠王覺得蘇代說的很有道理,就打消了攻打燕國的念頭。
後來,人們從蘇代講的這個寓言故事中引申出成語"鷸蚌相爭",並常和"漁翁得利"一起連用。"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往往用來比喻大敵當前,弱小者之間要聯合起來,消除矛盾,團結一致,共同對付敵人.處理內部事務也是這樣,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否則,內部爭斗不休,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
⑷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為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肉,蚌合而莫過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編輯本段作品注釋
趙——春秋、戰國時的國名,疆域在現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東部一帶地區。 伐——討伐 燕——音yān,春秋、戰國時國名,疆域在現今河北北部一帶地區。 蘇代——人名,蘇秦的弟弟,是戰國時著名的說客,洛陽人。 惠王——就是惠文王,趙國的國君,名叫趙何。 曝——音pù,就是曬的意思。 鷸——音yù,一種水鳥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長,捕食魚、蟲、貝類。 甘——音qián,同「鉗」字,把東西夾住的意思。 喙——音huì,嘴,專門指鳥和獸的嘴。 雨——名詞活用作動詞,意為下雨。 漁者——就是後面的「漁父」,以捕魚為業的人。 禽——音qín,擒獲,就是捕捉的意思。 支——支持,這里是相持、對峙的意思。 弊——弊病,害處,這里是疲弊的意思。
編輯本段作品譯文
趙國准備討伐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說趙惠王說:「我這次來,經過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從水裡出來曬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甲殼鉗住了鷸的喙。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變成肉幹了。』河蚌對鷸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鷸。』它們倆誰也不肯放開誰,一個漁夫走過來,把它們倆一塊捉走了。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趙惠文王說:「好吧。」於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編輯本段作品評析
戰國說客們大量運用寓言故事來喻事明理,生動形象、直白明了。寓言不僅增強了辯詞的說服力,而且使行文別出心裁、獨具搖曳生姿意蘊無窮的美感。今天我們的話語相對於古人,顯得貧乏和蒼白,只有不斷地在語言的形象、生動、直白上多下點工夫,才能不愧為是他們的後代。[1]
⑸ 漁翁之利是成語嗎
是啊
猶言漁人之利。 比喻利用別人的矛盾從中獲利。
【出處】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一回:「甲午為日本侵我東三省,俄、德出為調停,借收漁翁之利,大局又為之一變。」 【示例】茅盾《虹》:「上海人所崇拜的就是利,而且是不用自己費力的漁翁之利。」
有一句古話說: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戰國策·燕策》: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莫過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 ,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簡文: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 解釋 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出 處 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二折:「權待他鷸蚌相持俱斃日,也等咱漁人含笑再中興。」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自己漁人得利。」 [提示] 這是一則十分生動的寓言故事。它告訴我們:大敵當前,弱小者之間要聯合起來,消除矛盾,團結一致,共同對付敵人。處理內部事務也是這樣,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否則,內部爭斗不休,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早已成為大家常用的成語。 [原文]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莫過甘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戰國策》 [注釋] 方——正在。曝(pù)——曬。 鷸(yù)——一種水鳥,嘴和腿都細長,常在淺水邊或水田中捕食小魚、昆蟲、河蚌等。 箝(qián)——同「鉗」,夾住。 喙(huì)——鳥獸的嘴。 雨 (yù)——這里用作動詞,下雨。 即——就,那就。 謂..曰——對..說。 相舍——互相放棄。 並——一起,一並。禽——同「擒」,捕捉。 弊:弊病;害處,這里指疲弊的意思。 熟:仔細。 禽:通「擒」 [比喻義] 告誡人們不要自相殘殺,要寬容。其寓意與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有一定聯系。
鷸蚌相爭是中國傳統曲藝太平歌詞的經典曲目。 文本: 正月里陰天渭水寒 出了水的河蚌兒曬在了沙灘 半懸空落下魚鷹子 緊翅收翎往下扦 那鷹扦蚌肉疼難忍 蚌夾鷹嘴兩翅扇 打南邊就來了漁翁一位 有一位漁翁是來到了岸邊 他倒說歡喜歡喜真歡喜 捉來蚌兒下酒鷸子換錢 有鷸鷹落下了這傷心的淚 叫一聲河蚌兒要你聽言 早知道落在了漁人手 倒不如你歸大海我上高山 你歸大海飲天水 我上高山樂安然 這就是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你是伸頭容易是退頭難 詞性 貶義詞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3年出品 導演:胡進慶 主演:陸汝浩。 故事內容:取材於傳統寓言故事:鷸鳥和翠鳥在河邊爭奪一條大魚。漁翁發現後,用魚叉刺去,沒有擊中。鷸鳥趁機搶走大魚,逃之夭夭。一隻河蚌敞開胸懷在沙灘上曬太陽。翠鳥又啄到一條泥鰍,泥鰍掙扎滑落,正好掉在河蚌身上被夾住了,翠鳥想從河蚌殼里奪回泥鰍,鷸鳥又飛來趕走翠鳥,欲與河蚌爭奪泥鰍。於是,鷸鳥與河蚌在沙灘上進行了一場智慧與心理的爭斗。雖然泥鰍被鷸鳥吞下肚子,但是它的一條腿被河蚌夾傷了。雙方都不肯善罷甘休,斗爭又繼續下去。鷸鳥佯裝打盹,河蚌慢慢張開兩殼,伺機進攻。鷸鳥出其不意猛然回頭啄去,早有準備的河蚌立刻合攏,把鷸鳥的長喙死死夾住。這時,早已守候在蘆葦中的漁翁趁機把它們一起捕獲。該片是一部水墨剪紙動畫片,而且全片沒有語言台詞,基本屬於默片,全部是依靠人物的表情動作來敘述故事的,在水墨畫的基礎上採用了剪紙的技巧,使得人物表情動作更加豐富多彩,將這個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活靈活現的展示了出來。 本片於1984年獲第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 文化部1983年優秀影片獎 第三十四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短片銀熊獎 南斯拉夫第六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 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
⑹ 兒童成語故事 哪吒鬧海
陳塘關總兵李靖的夫人懷胎三年零六個月後,生下一個肉球。忽然光芒四射,從中跳出一個男孩。李靖悶悶不樂,一位名叫太乙真人的道長卻來賀喜,為孩兒取名哪吒,收為徒弟,當場贈他兩件寶物:乾坤圈和渾天綾。
哪吒七歲,天旱地裂,東海龍王滴水不降,還命夜叉去海邊強搶童男童女 。哪吒見義勇為,用乾坤圈打死夜叉 ,又殺了前來增援的龍王之子敖丙。
龍王去天宮告狀,途中又被哪吒打得半死。於是,東海龍王請來三位兄弟 ,共商報復之計。
第二天,四海龍王 帶領水兵水將興風作浪,水淹陳塘關
,要李靖交出哪吒才肯收兵。哪吒想 要反擊,遭到李靖的阻攔,並收去哪 吒的兩件法寶。哪吒為了全城百姓的安危,挺身而出,悲憤自刎。事後,
太乙真人借蓮花與鮮藕為身軀,使哪吒還魂再世。復生後的哪吒手持火尖槍、腳踏風火輪,大鬧龍宮,戰敗龍王,為民除害。
哪吒鬧海:
取自於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的神話故事。因其主角人物——哪吒的天真爛漫與不畏強權精神,備受人們喜愛。故事中因妖龍作祟,殘害百姓,引出哪吒大鬧龍宮水府。由於此篇故事膾炙人口,幾經改編造就了一批動畫影視作品。其中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創作的《哪吒鬧海》,被譽為「色彩鮮艷、風格雅緻、想像豐富」的作品,深受國內外好評。至今仍被奉為經典。
⑺ 寓言成語故事 哪些成語出自寓言故事
1、井底之蛙
【解釋】: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譯文】:井中的青蛙不可能同它談論大海的事,因為受到居住地方的局限。
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見井口很小的一片天。後來人們用井底之蛙的故事來比喻眼界狹小,目光短淺的人。
2、守株待兔:
傳說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夫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樁上死了,他便放下手裡的農具在那裡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見於《韓非子·五蠹》)。比喻不主動地努力,而存萬一的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3、掩耳盜鈴:
偷鈴鐺的人怕鈴響,把自己耳朵堵住,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聽不見。比喻自己欺騙自己。《呂氏春秋·自知》:「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掩:捂。
4、亡羊補牢:
《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丟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遲。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免得再受損失。牢:牲口圈。
5、狐假虎威:
《戰國策·楚策一》記載,有一次一隻老虎抓到一隻狐狸要吃掉它。狐狸說:「你是不敢吃我的。天帝讓我當百獸之長,你要吃我,就是違背了天命。不信你可以跟在我後面走一趟,看看百獸見了我是否都逃避。」 老虎跟在它後面走了一趟,果然看到百獸都逃跑了。虎不知百獸原來是怕自己,反而真的認為是怕狐狸了。後因用「狐假虎威」比喻倚仗別人的勢力來嚇唬人。
⑻ 我國的電影美術工作者把很多寓言成語改編的優秀動畫片都有什麼
這最有名的應該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創作的作品
有《哪吒鬧海》,《大鬧天宮》,《天方夜譚》等等
⑼ 精衛填海,西遊記,阿凡提的故事,蘇軾牧羊,田螺姑娘,荊軻刺秦,哪些是神話故事,
精衛填海,田螺姑娘,西遊記是神話故事
精衛填海是《山海經》記敘的一則故事,說的是中國上古時期一種叫精衛的鳥努力填平大海。根據《山海經》記述這種叫精衛的鳥,原來是炎帝寵愛的女兒,有一天她去東海玩,可是突然風暴襲來,她死了。女娃變成了鳥,名字就叫作「精衛鳥」。精衛鳥去西山銜來石子兒和樹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東海填平。晉代詩人陶淵明寫詩說:「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後來人們常用「精衛填海」這句成語,比喻按既定的目標堅毅不拔地奮斗到底。
田螺姑娘是福建省福州市漢族民間傳說故事中的人物。大家所熟知的田螺姑娘的故事,選自《搜神後記》卷五。故事講天帝知道謝端從小父母雙亡,孤苦伶仃,很同情他,又見他克勤克儉、安分守己,所以派神女田螺姑娘下凡幫助他。四川省射洪縣螺湖也有流傳,故事情節類似。
《西遊記》改編自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經典神話故事。
《阿凡提的故事》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80年發行的一部木偶動畫電影。由劉蕙儀、靳夕二人擔任導演。以傳說人物阿凡提為主角.
《荊軻刺秦》選自《戰國策·燕策三》,記述了戰國時期荊軻剌秦王這-悲壯的歷史故事.
《蘇武牧羊》是一出家喻戶曉的秦腔傳統劇,也是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歌詠了蘇武的高風亮節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⑽ 寓言故事改編的動畫片有哪些
寓言故事改編的動畫片:
1、小馬過河
《雪孩子》是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導演林文肖在1980年執導的一部國產動畫,嵇鴻擔任編劇,丁建華等擔任配音。
該片主要講述了冬天的白兔媽媽准備出門去找蘿卜時,小白兔吵嚷著也要去,兔媽媽堆了一個雪孩子陪他玩。後來,小白兔睡覺時,火燒著了小白兔的房子,雪孩子為救小白兔,奮不顧身地沖進了房子搶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