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的幾個要素是什麼
電影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在一部成功電影的創作過程中,需要所有創作人員作出創造性的貢獻,同 時也要求很多電影元素相互作用,而導演在整部影片的創作全過程中是一個樞紐, 也就是說導演是攝制影片過程中最重要的創作力量。當電影從發明到成為一種 藝術時,也就轉變成為電影導演以及影片創作者的藝術。電影導演在創作他(她) 的電影藝術作品時,編劇、演員、攝影師、錄音師、剪輯師以及其他劇組創作 成員都在電影導演的指導和協同下進行影片的攝制。 雖然,從客觀上看創作一部影片的過程是大同小異,然而,由於每一位電 影導演對電影元素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所以在電影藝術中就相應的出現不同 導演風格的影片。並且,每位電影導演的風格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導演本人對 電影元素的認識和理解不斷的深入,或者認識和理解的角度變換等都會直接或 間接促成導演風格的轉變。 電影主題是每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影片思想內容的核心。 打個比方,也就是在寫議論文時一定要有個議論主題,不能只靠導演天馬行空的 想像力任意發揮,所以電影導演想表現的意圖通常是導演本人對客觀世界的主觀 思想。而且這種意圖即主題,往往貫穿或者重復於同一位電影導演的影片中。 當然,如果導演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思想有所變化時,他(她)所表現的主題也就 會在改變。 編劇就是對電影或故事的處理是電影風格的第二元素。一般來說電影劇本 主要部分由編劇所完成,而編劇一定要貫徹和了解導演的主觀思想,以導演的主 觀為基礎,才能和導演及其他創作人員很好的合作,但電影分鏡頭劇本通常由導 演本人親自創作或者導演與其他創人員進行聯合創作,但不管劇組選擇哪種電影 劇本創作方式,最終是以體現電影導演的意圖為主。 電影藝術又稱之為視聽藝術。一個完整的電影鏡頭是包括畫面元素和聲音 元素的。如果一位電影導演沒有豐富而且專業的視聽積累和經驗,是不可能創 作出一部具有專業水準及成功的影片,也就談不上在電影藝術領域有何重大的 突破和創新。電影導演對電影畫面的處理主要體現在對攝影運動方式的處理,不 同的電影導演在選擇攝影運動方式時,有的擅長於靜態攝影,而有的則喜歡運 用運動攝影,更有的則把靜態攝影和運動攝影創造性的結合起來。然而,電影 畢竟是科學技術的產物,尤其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這方面的元素有時幾乎已 經反客為主,許多觀眾在觀看影片時,對畫面和音響的追求已經超過了對電影本 身主題的了解,其實當電影發展到今天,不管是傳統的膠片電影,還是現代的數 字DV 電影,都是把視覺元素和聽覺元素相結合起來,將電影導演想表達的思想 以視聽語言為方式傳遞給觀眾,但僅僅是對電影主題的輔助,我想這也是每一位 優秀導演的初衷. 在電影的創作過程中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藝人,演員是為導演而表演, 通過導演認可的演員,才能夠去完成他(她)扮演的角色。並且衡量一位導演的 能力,如何控制駕御演員的表演是很關鍵的因素。從本質上看,是導演自己在 創造角色,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改造演員,演員只有在完全領會導演的意圖下,才 能去進一步創造角色,發揮自身的表演才能。一名出色的演員在貫徹主題的同 時也能對導演創作思維進行直接的影響和改變.所以一名天才的演員和一名天才 的導演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當電影導演在完成電影分鏡頭劇本的時候,這部影片的剪輯風格就已經形 成了。一部影片的創作過程進行到後期製作時,剪輯師便在導演的創作意圖下 進行影片的剪輯。電影導演和剪輯師在剪輯影片時,往往比較關心時間、節奏、 視聽關系等元素。通過交叉蒙太奇可以延長或壓縮一個動作的時間,而運用光 學效果能夠連接不同的場面,從而來控制影片時間長度、故事跨越時間、觀眾 心理時間。而在剪輯師和導演共同控制影片時間時,一個相應的問題就會出現- -節奏。所以當我們在觀賞影片時,有的影片給觀眾的感覺是節奏慢,有的影片 給觀眾的感覺是節奏快。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視聽要素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 化,許多觀眾對畫面和聲音的關心已經超過了對電影作品本身的了解追求,但一 部電影的視聽是服務於作品本身的主題,一名優秀的導演是把主題和主觀思想傳 達給觀眾,而不是用感官刺激去取悅於觀眾,我想這也是他(她)的初衷. * 結言: 一名成熟的導演都會有自身獨特的體系風格,通常都會體現在主題、電影劇 本、視聽語言、表演、剪輯等上述諸多元素中。而當作品受到觀眾和媒體接納 和好評時,再想轉變其自身的風格,是難上加難的,一方面是受導演本身電影素養 的有限,二則觀眾已經對他(她)的作品風格瞭然於胸,如果突然轉型,難保不會成 為票房毒葯.
B. 含有中國元素的外國電影有哪些。 求 越多越好
1、《末代皇帝》
由義大利揚科電影公司、英國道奧電影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合出品,由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尊龍、陳沖、鄔君梅、彼德·奧圖等主演的傳記電影。該片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當上皇帝開始到最終成為一名普通公民之間橫跨60年的跌宕一生。
2、《功夫熊貓》
一部以中國功夫為主題的美國動作喜劇電影,影片以中國古代為背景,其景觀、布景、服裝以至食物均充滿中國元素。故事講述了一隻笨拙的熊貓立志成為武林高手的故事,於2008年6月6日在美國上映。
3、《花木蘭》
美國迪士尼系列經典動畫劇《花木蘭》電影中的女主角,人物原型本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同名的著名的女英雄,原著故事出自中國的《木蘭詩》。在2020年真人電影中,由劉亦菲出演。
4、《木乃伊3:龍帝之墓》
《木乃伊》系列作品的第三部,由環球影業出品,羅伯·科恩執導,布蘭登·弗雷澤、楊紫瓊、李連傑、瑪麗亞·貝羅等主演的科幻冒險電影。該片講述殘暴的中國古代帝王及其軍隊被魔咒變成兵馬俑沉睡地下,兩千年後,探險家裡克·奧康納意外喚醒了龍帝,一場驚心動魄的「古今大戰」一發不可收。
5、《尖峰時刻》
由布萊特.拉特納導演,成龍,克里斯·塔克主演的喜劇動作片。影片於1998年9月18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李警官(成龍飾演)和詹姆斯卡特兩個搭檔營救韓大使的女兒小秀,與軍火商錢濤激戰的故事。
C. 請問在電影里什麼叫敘事元素啊
電影是一種敘事為主的藝術,其敘事方法雖千奇百怪、變化多端,但其結構模式可歸納為幾種類型。結構指作品內容的組織、安排、構造,如片語結構、句型結構、段落結構。我們不但要靜態地研究結構形態;還要動態地研究結構生成;微觀研究結構成分;宏觀研究結構網路。結構主義領袖皮亞傑認為:「一個結構包括了三個特性:整體性、轉換性和自身調整性。」整體性指若干 電影膠片
成分建構體系的組成規律;轉換性指結構是動態的轉換體系(而非靜態的形式);自身調整性指結構轉換不會越出結構邊界之外,具有守恆性和某種封閉性。亞里士多德最早指出文學的敘事結構即情節安排,他認為悲劇情節應有頭有尾(完整)並有長度(時間延續過程)。 傳統敘事作品中情節結構佔主體地位,最典型的是戲劇沖突的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結構主義建立了「中心化結構」,而解構主義堅決反對中心化,認為中心「不是一個固定的點,而是一種功能,一種使無數符號替換物的活動成為可能的無定點」,他們從「作品」走向「本文」。巴特認為「本文無所謂構造,本文中的一切都一次次得到意指和多次運用,本文沒有一個極盡的整體,也沒有終極結構。」他還認為,「根本不存在文學獨創性這種東西……所有的文學都是互為文本的」。
編輯本段敘事結構
電影的敘事結構也有多極(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指組織關系和表達方式,可稱為本文結構或總體結構,它與蒙太奇結構含義相當,是影片的總體架構方式,包括「潛結構、策劃、設計、烘托以及作為結果的對形式與內容的總體感覺」(薩·托馬斯語),敘事結構是影片生命的骨骼和軀干,是其面貌和風格特徵的最重要的方面;第二個層面指電影整體系統的組織關系,如類型片結構模式,它在總體結構之上;第三個層面在總體結構之下,即影片內部各元素的組合關系,如情節、畫面、剪輯組合關系。總之,電影敘事結構參與元素更多,因而更復雜,需有精細的情節設計和精巧的結構布局才能講好故事。新浪潮所創的「無結構」其實是一種更隱蔽、自由而鬆散的結構。結構並非直觀可見的對象,一般觀眾難以分析,這正是對電影作敘事結構模式分析的意義所在。通過結構模式分析,便於把握電影敘事構成的一般規律和創新途徑,使創作者和觀賞者在結構本文和解讀本文時有章可循、提綱挈領。結構只是形式,與它同樣重要的密不可分的是內容,因此分析結構模式離不開對內容的理解。 1、把握敘事結構之前,必先把握敘事角度: ①、全知全能敘事(第三人稱)。托多羅夫稱為「敘事者>人物」,熱奈特稱為「零度調焦」。敘述者是萬能的上帝,多數電影取此視角,如《卡薩布蘭卡》。傳統電影偏愛此類。 ②、限制敘事(第一人稱)。托多羅夫稱為「敘事者=人物」, 熱奈特稱為「內部調焦」,如《城南舊事》、《蝴蝶夢》(敘述視角不變)、《公民凱恩》(敘述視角轉換)。現代主義電影偏愛此類。 ③、純客觀敘事(第三人稱或無人稱)。托多羅夫稱為「敘事者<人物」, 熱奈特稱為「外部調焦」。紀實性電影多屬此類,如《偷自行車的人》、《小武》,展現客觀的生活流。後現代主義電影偏愛此類。 以上區分只有相對性,因為敘事角度可以轉化或交叉,如《羅生門》、《公民凱恩》。 2、傳統敘事與當代敘事的區別: 傳統敘事指古典的、現實主義的原則,當代敘事包括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原則。主要區別有四: ①模仿論—關系論。前者看重「講什麼」,後者看重「怎麼講」;前者注重語言、寫照,後者注重言語、語境和游戲規則。 ②作者論—本文論。前者強調作者對作品的權威性和生產性,後者強調作者被語言(規則)書寫、本文自述性和讀者接受性。 ③單本論—互文論。前者強調作品的單一性和獨創性,後者強調本文的改寫和重建,看重滑稽模仿和多義性。 ④封閉論—開放論。前者認為意義現存,結構完整自足,後者認為意義可讀可寫,提倡誤讀,結構殘缺或開敞,可供選擇。 3、五種常見電影結構模式類型: ①因果式(戲劇式)線性結構。以故事因果關系為敘述動力,以線性時間戲劇化展開故事(少用閃回、插敘),敘事鏈單一(無並置、對照、復調,但故事可多線索發展),追求情節結構環環相扣、邏輯嚴密的完整結局,強調外部沖突和動作強度,如生死抉擇、最後一分鍾營救等高潮。多數傳統電影屬此類,其經典情節結構強化了「幻象真實」和「移情」,迷惑觀眾入戲,如《關山飛渡》、《真實的謊言》。 ②回環式套層結構。以多層敘事鏈為敘述動力,以時間方向上的回環往復為主導(非線性發展),情節過程淡化,講述方式突顯,意義不在故事中而在敘述中產生,它調動觀眾參與意義建構,以理性思考取代前者的移情入戲,不給出確定的結局和意蘊,如《羅生門》、《法國中尉的女人》、《羅拉快跑》。 ③綴合式團塊結構。沒有明晰的時間線性故事發展和因果關系,也沒有連貫統一的情節主線和戲劇沖突焦點,以打亂時空的敘事片斷綴合而成,各個片斷或團塊之間有向心力,形成「形散神聚」的散文式結構或意象並置組合的詩化結構。它不以情節和哲理取勝,而以意象意境耐人尋味,如《城南舊事》、《小城之春》、《狂人彼埃羅》。 ④交織式對照結構。以兩條以上敘事鏈(不只是兩條故事線索)組合形成對照性張力運動,建構復調主題,其因果關系、戲劇線性敘述仍然存在,只不過更復雜化,它將移情幻象與哲理思考合而為一,如《老井》、《安娜·卡列尼娜》。 ⑤夢幻式復調結構。以夢境和幻覺為主要敘述鏈接和內容,以兩個以上敘述聲調形成對話和沖突,物理時空轉化為心理時空,多重對話(人與人、人與自身、人物與敘述者、人物與觀眾)形成對話狂歡,如《野草莓》、《八部半》、《夢》。 以上並非全部結構模式,也不純粹,模式交叉變異也較常見,它們並無高下之分,只有更適合於內容的模式而不存在最佳模式。第一種模式形成了強大的敘事傳統,受戲劇和古典小說影響大,其它模式的多元化正是電影擺脫傳統敘事影響而成為獨立藝術門類的努力之一,故可統稱「非戲劇式非線性結構」。
D. 元素的故事的內容簡介
《元素的故事》介紹的是發現化學元素的故事。著者通過一些生動的故事描寫,記敘了18世紀中期到近年有關化學元素的重大發現和發展;列舉了英國化學家戴維發現元素鈉和鉀,德國化學家本生、基爾霍夫發現元素銫和銣,居里夫婦發現元素釙和鐳等故事。介紹了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的化學元素周期表。
著者以巧妙的文藝手法,使《元素的故事》脫離枯燥的講義和教材形式而自成一格,把元素的發現寫成了一篇篇引人入勝的偵探小說。書末由中國著名作家葉永烈撰寫了幾個元素的新故事。
E. 什麼叫做電影元素
電影元素是組成一部電影的,有七個元素:語言,故事,結構,思想,角度,情緒,鏡頭。
電影是一種敘事為主的藝術,其敘事方法雖千奇百怪、變化多端,但其結構模式可歸納為幾種類型。結構指作品內容的組織、安排、構造,如片語結構、句型結構、段落結構。我們不但要靜態地研究結構形態;還要動態地研究結構生成;微觀研究結構成分;宏觀研究結構網路。
結構主義領袖皮亞傑認為:「一個結構包括了三個特性:整體性、轉換性和自身調整性。」整體性指若干 電影膠片成分建構體系的組成規律;轉換性指結構是動態的轉換體系(而非靜態的形式);自身調整性指結構轉換不會越出結構邊界之外,具有守恆性和某種封閉性。亞里士多德最早指出文學的敘事結構即情節安排,他認為悲劇情節應有頭有尾(完整)並有長度(時間延續過程)。
傳統敘事作品中情節結構佔主體地位,最典型的是戲劇沖突的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結構主義建立了「中心化結構」,而解構主義堅決反對中心化,認為中心「不是一個固定的點,而是一種功能,一種使無數符號替換物的活動成為可能的無定點」,他們從「作品」走向「本文」。
巴特認為「本文無所謂構造,本文中的一切都一次次得到意指和多次運用,本文沒有一個極盡的整體,也沒有終極結構。」他還認為,「根本不存在文學獨創性這種東西……所有的文學都是互為文本的」。
編輯本段敘事結構 電影的敘事結構也有多極(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指組織關系和表達方式,可稱為本文結構或總體結構,它與蒙太奇結構含義相當,是影片的總體架構方式,包括「潛結構、策劃、設計、烘托以及作為結果的對形式與內容的總體感覺」(薩·托馬斯語),敘事結構是影片生命的骨骼和軀干,是其面貌和風格特徵的最重要的方面。
第二個層面指電影整體系統的組織關系,如類型片結構模式,它在總體結構之上。
第三個層面在總體結構之下,即影片內部各元素的組合關系,如情節、畫面、剪輯組合關系。
總之,電影敘事結構參與元素更多,因而更復雜,需有精細的情節設計和精巧的結構布局才能講好故事。新浪潮所創的「無結構」其實是一種更隱蔽、自由而鬆散的結構。結構並非直觀可見的對象,一般觀眾難以分析,這正是對電影作敘事結構模式分析的意義所在。
(5)電影元素的故事有什麼擴展閱讀
五種常見電影結構模式類型:
①因果式(戲劇式)線性結構。以故事因果關系為敘述動力,以線性時間戲劇化展開故事(少用閃回、插敘),敘事鏈單一(無並置、對照、復調,但故事可多線索發展),追求情節結構環環相扣、邏輯嚴密的完整結局,強調外部沖突和動作強度,如生死抉擇、最後一分鍾營救等高潮。多數傳統電影屬此類,其經典情節結構強化了「幻象真實」和「移情」,迷惑觀眾入戲,如《關山飛渡》、《真實的謊言》。
②回環式套層結構。以多層敘事鏈為敘述動力,以時間方向上的回環往復為主導(非線性發展),情節過程淡化,講述方式突顯,意義不在故事中而在敘述中產生,它調動觀眾參與意義建構,以理性思考取代前者的移情入戲,不給出確定的結局和意蘊,如《羅生門》、《法國中尉的女人》、《羅拉快跑》。
③綴合式團塊結構。沒有明晰的時間線性故事發展和因果關系,也沒有連貫統一的情節主線和戲劇沖突焦點,以打亂時空的敘事片斷綴合而成,各個片斷或團塊之間有向心力,形成「形散神聚」的散文式結構或意象並置組合的詩化結構。它不以情節和哲理取勝,而以意象意境耐人尋味,如《城南舊事》、《小城之春》、《狂人彼埃羅》。
④交織式對照結構。以兩條以上敘事鏈(不只是兩條故事線索)組合形成對照性張力運動,建構復調主題,其因果關系、戲劇線性敘述仍然存在,只不過更復雜化,它將移情幻象與哲理思考合而為一,如《老井》、《安娜·卡列尼娜》。
⑤夢幻式復調結構。以夢境和幻覺為主要敘述鏈接和內容,以兩個以上敘述聲調形成對話和沖突,物理時空轉化為心理時空,多重對話(人與人、人與自身、人物與敘述者、人物與觀眾)形成對話狂歡,如《野草莓》、《八部半》、《夢》。
F. 電影元素是什麼包括什麼
組成一部電影的,有七個元素:語言,故事,結構,思想,角度,情緒,鏡頭. 語言 如同音樂與文學一樣 電影也有自己的語言 也如同一般語言具有無數元素一樣 電影的語言也具有它自己的組成元素 比如漢語有很多具有特定意義的詞語和字 這些詞語和字就是漢語的組成元素 這些元素被有目的的運用 就形成了語言 電影語言的組成元素是許多有相應意義的聲音 音樂 鏡頭 它們被有目的的運用的時候 也就形成了電影語言. 結構 結構是與故事關系最緊密的 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有其相應的結構 而這些結構是遵循其內在標准而存在的 電影的結構是什麼 就是在事件確定下來以後 你打算以什麼形式去講述這個事件 舉例說 我們故事講的是兩個人物經歷的平行發生的兩個事件 你打算怎麼去講呢 是利用蒙太奇穿插得同時講這兩個事件 還是先講一個然後再讓另外一個人以回憶的方式去講 或者講完一個然後讓他(她)去假想另一個人的經歷 然後再讓對方否定呢 電影中故事被講述的形式 就是電影的結構 情緒 我曾經講過 情緒有三種 人物情緒 鏡頭情緒 影片情緒 我們這里把電影解剖了獨立作為元素來講的 是鏡頭情緒 因為人物情緒並不是電影的獨立元素 它是依附於故事的 甚至是故事的一部分 而影片情緒是一個整體 是一種風格 是構建在各種元素的有機結合之上的 不是一種獨立的元素 鏡頭情緒與角度最近 但它們有本質上的一點區別 任何一個單獨鏡頭都具有情緒 而這些情緒有的可能表達的是劇中人物的感覺或態度 這個感覺和態度實際上於創作者的態度未必是一致的 甚至可能是大相徑庭的 情緒與角度的區分 是可以遵循這樣一個標準的:電影角度的出發點一般是創作者本人的態度 而鏡頭情緒的出發點是攝影機的對於影片中事件進行記錄的身份
G. 電影元素是什麼包括什麼
組成一部電影的,有七個元素:語言,故事,結構,思想,角度,情緒,鏡頭.
語言 如同音樂與文學一樣 電影也有自己的語言 也如同一般語言具有無數元素一樣 電影的語言也具有它自己的組成元素 比如漢語有很多具有特定意義的詞語和字 這些詞語和字就是漢語的組成元素 這些元素被有目的的運用 就形成了語言 電影語言的組成元素是許多有相應意義的聲音 音樂 鏡頭 它們被有目的的運用的時候 也就形成了電影語言.
故事 故事是什麼 簡單說就是電影要講的是什麼 也就是電影講了個什麼事情 它是電影的核心 是語言被有目的運用的對象 也是其他五個元素產生的基礎
結構 結構是與故事關系最緊密的 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有其相應的結構 而這些結構是遵循其內在標准而存在的 電影的結構是什麼 就是在事件確定下來以後 你打算以什麼形式去講述這個事件 舉例說 我們故事講的是兩個人物經歷的平行發生的兩個事件 你打算怎麼去講呢 是利用蒙太奇穿插得同時講這兩個事件 還是先講一個然後再讓另外一個人以回憶的方式去講 或者講完一個然後讓他(她)去假想另一個人的經歷 然後再讓對方否定呢 電影中故事被講述的形式 就是電影的結構
思想 思想這個東西 是最博愛的 它不偏愛某一樣東西 也不與哪個東西走得更近一些 幾乎所有的藝術門類都具有思想 靜態視覺類也如此 因為他們的創作者創作時在方向上也是有傾向性的 不過我要特別說一下 各種藝術門類中的思想 包括電影中的思想 並不只是那種被高度概括的哲學類和科學類思想
思想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和認識 所以它涉及這個世界的所有方面 也就是說有關這個世界的被總結出來的認識就是思想 電影中的思想也就包括有關哲學的 人文的 人性的 社會的 先鋒的 認知的 結構的... 包羅萬象 電影中表現的任何有關這個世界(可能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可能是整體的)的理解(不論客觀與否)也就是其自身的思想
角度 角度在喜好上與思想是最相近的 它也不是哪個藝術門類獨有的 我們所說的電影的角度 是指電影的創作者對於故事所保持的角度 是電影鏡頭所呈現的對於故事的講述的角度 是創作者對故事中的事件所保持態度的一種體現 例如有的電影 它表現的是一種主觀的情緒 那麼它的角度很可能是與故事中的人物合二為一的 很可能故事中人物的思想就是其創作者的思想 而有的電影 喜歡客觀記錄事實 故事中的主人公只是事件中的人物而已 創作者甚至對於人物的思想也未必認同 而是站在一個能俯瞰事件的全部的角度高高在上的默默觀察
情緒 我曾經講過 情緒有三種 人物情緒 鏡頭情緒 影片情緒 我們這里把電影解剖了獨立作為元素來講的 是鏡頭情緒 因為人物情緒並不是電影的獨立元素 它是依附於故事的 甚至是故事的一部分 而影片情緒是一個整體 是一種風格 是構建在各種元素的有機結合之上的 不是一種獨立的元素 鏡頭情緒與角度最近 但它們有本質上的一點區別 任何一個單獨鏡頭都具有情緒 而這些情緒有的可能表達的是劇中人物的感覺或態度 這個感覺和態度實際上於創作者的態度未必是一致的 甚至可能是大相徑庭的 情緒與角度的區分 是可以遵循這樣一個標準的:電影角度的出發點一般是創作者本人的態度 而鏡頭情緒的出發點是攝影機的對於影片中事件進行記錄的身份
鏡頭 其實鏡頭是電影語言組成元素中的一種 我把它歸納為電影的一個獨立元素 是由於任何一種語言的組成元素在獨立存在的時候都不能稱為語言 只有在它們被有機結合的運用的時候才產生了語言 而任何一個單獨的鏡頭設置時 人們對於電影景別和鏡頭角度都有選擇 而且不同的導演在景別選擇和鏡頭角度方面都有傾向性 也就形成了鏡頭風格 如果說 在縱向上看 鏡頭是電影語言的組成元素 那麼橫向看 它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我所講的鏡頭就是這種由於景別選擇和鏡頭角度方面的傾向造成的鏡頭風格
H. 恐怖片的常用元素有哪些
套路電影多了,也有幾部電影專門反套路的電影來嘲諷編劇們的偷懶。比如說惡搞短片《我就不》,把恐怖片的套路都拉出來惡搞了一遍。《林中小屋》更是恐怖片套路的集大成者,用套路講一個反套路的故事,最後還能升華出一個主題:以道貌岸然的理由去衡量他人的價值,人類用物質去交換道德遲早會滅亡。
今天我們就借著電影《林中小屋》,來盤點下恐怖片中常用的九大經典套路,順便在每種套路下都介紹一部影片。
一、處女梗——《倖存者女孩》
美國是個信奉基督教的國家,在中西部地區,很多人的思維都偏向於保守。電影具有一部分宣揚價值觀的作用,所以你就能看到以下情節,一個主角團里,最先死去的一定是「婊子」,而最後拯救世界的一定是個傻白甜的處女。這一點在恐怖電影《倖存的女孩》中也有提到,主角團在一次影院大火中穿越到了恐怖電影的世界,唯一的設定是只要啪啪啪就會死,且只有最後的處女可以拯救世界。他們利用恐怖片的套路,讓脫衣舞女跳起脫衣舞,吸引反派然後讓處女殺死大魔王,真的是把處女梗的作用發揮到最大了。這算是個喜劇片,男女主角殺死反派後手牽手看著結尾升起的字幕,情不自禁開始接吻,後來電影就變成R級……
八、倖存者被附身——《殺人漫畫》
如果最後主角團取得了勝利,只剩下一人存活,那有很大概率是他被附身了。這個橋段屢試不爽,因為可以名正言順的拍攝第二部續集。比較著名的就是韓國恐怖片《殺人漫畫》,女主角是個漫畫家,她經常分不清夢境和現實,有一天發生了一樁兇殺案,死者的死相跟她漫畫里如出一轍,在深入調查事件後,而她自己也和鬼魂融為一體。
I. 由電影能想到什麼元素
電影元素是
組成一部電影的,有七個元素:語言,故事,結構,思想,角度,情緒,鏡頭.語言 如同音樂與文學一樣 電影也有自己的語言 也如同一般語言具有無數元素一樣
J. 外國一部跟元素有關的電影
電影 第五元素 嗎?
劇情:
自然界的四大元素是:風、火、水、土。它們各自有一塊代表的神石。這四塊元素神石連同第五元素, 被外星人——蒙督沙瓦人(MONDOSHAWAN)在1914年帶離了地球。
300年後,23世紀,地球面臨著一場浩劫:一個火熱的星球將撞擊地球。蒙督沙瓦人帶著第五元素和四大元素神石重返地球,以幫助地球度過劫數。可惜攜有第五元素的飛船卻被另一類外星人——孟加羅人(MANGALORE)擊落了。地球人僅獲得第五元素的殘骸。
利用第五元素殘骸的DNA,地球人成功地重新構造了第五元素:一個漂亮的紅發女郎——莉露。莉露從實驗室跑了出來,無意中撞到了科本-達拉斯駕駛的計程車上。莉露被警察追捕,達拉斯冒險把莉露送到了卡南劉斯神父處。卡神父深知第五元素的來龍去脈,他是蒙督沙瓦人在地球的聯絡人,世世代代等待著第五元素重返地球。卡神父從莉露口中得知,風火水土四大元素神石並非與莉露在一起,而是由蒙督沙瓦人委託一名外星歌唱家帶到了「失落天堂」星球。神父決定前往失落天堂取回四塊神石。
與此同時,地球上的一個地位顯赫的敗類——佐格受到火球的誘惑(第一幕說火球是個智慧的「生物」)與孟加羅人勾結,妄圖奪取四塊神石。但是,令佐格大為惱火的是,孟加羅人帶給他的只是一隻空箱子,而不是他渴望已久的四塊神石。這時,地球聯邦的總統也從蒙督沙瓦人處得知四塊神石被帶到了失落天堂,於是命令一位將軍派特工人員去取神石。將軍立即找到了退役的特種部隊上校科本-達拉斯,希望他能完成這項任務。達拉斯就與莉露一起乘太空梭前往失落天堂。
在失落天堂,達拉斯和莉露,與聞訊趕來的孟加羅人和佐格發生激烈的戰斗。終於,達拉斯從一位外星歌唱家的身上(嚴格地說是肚子里)得到了四塊元素神石。但是,莉露也身受重傷。此時,距火熱星球撞擊地球的時間已不足兩小時了,達拉斯帶著四塊神石和莉露火速趕到埃及的五大元素祭壇。在達拉斯的鼓勵底下,莉露在最後關頭終於匯集風火水土四大元素的力量,制止了火熱星球的推進,避免了末日的來臨。而這個火球好像成了第二個月球。(估計導演暗示現在這個月球也是這樣來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