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歷史
楊貴妃楊貴妃最開始是嫁給唐玄宗的兒子李帽,楊貴妃嫁給李帽五年,其恩愛之極,後來楊貴妃和唐玄宗見面後,唐玄宗就被楊貴妃的美貌所迷住。
不顧一切的想辦法將楊貴妃納為了妃子,這個按倫理來說就是亂倫,也因為楊貴妃曾是李帽的妃子,所以也成了唐玄宗一直沒有將楊貴妃立為皇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玄宗非常的寵愛楊貴妃,有句詩叫做:「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看來這唐玄宗愛美人已經達到這個地步了,並且為了楊貴妃修建華清池讓其在華清池中沐浴。
但是所謂紅顏薄命,我們能知道的就是唐玄宗愛環為其修建華清池,給其所有鍾愛之物,以及新鮮的千里之外的荔枝,只看到了長生殿的恩恩愛愛長長久久朝朝暮暮。
卻也不知道楊貴妃一人時在後宮中獨自飲酒消愁,以及面對著眾多嬪妃的暗裡陰招,一個女人要遭受這些,卻只為留在一個男人的身邊,後來的唐玄宗為了帝國形式的危機,賜了白娟讓楊貴妃在馬嵬坡自殺,一抹紅顏就這樣的煙消雲散於世間。
拓展資料
楊貴妃之死: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借口討伐楊國忠發動叛亂,是為安史之亂。叛軍一路勢如破竹,直搗京師長安,天寶十五年(756年),叛軍攻破長安門戶潼關,長安無險可守,唐王朝統治集團驚慌失措。
唐玄宗領著皇室成員和文武大臣倉皇出逃,丙申(十四日),玄宗一行到了馬嵬驛,隨從的將士因為飢餓疲勞,心中怨恨憤怒。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認為天下大亂都是楊國忠一手造成的,殺掉了他。
士兵們又包圍了驛站,玄宗聽見外面的喧嘩之聲,就問是什麼事,左右侍從回答說是楊國忠謀反。
玄宗走出驛門,慰勞軍士,命令他們撤走,但軍士不答應。玄宗又讓高力士去問話,陳玄禮回答說:「楊國忠謀反被誅,楊貴妃不應該再侍奉陛下,願陛下能夠割愛,把楊貴妃處死」。
玄宗說:「這件事由我自行處置。」然後進入驛站,拄著拐杖側首而立。過了一會兒,京兆司錄參軍韋諤上前說道:「現在眾怒難犯,形勢十分危急,安危在片刻之間,希望陛下趕快作出決斷」。
說著不斷地跪下叩頭,以至血流滿面。玄宗說:「楊貴妃居住在戒備森嚴的宮中,不與外人交結,怎麼能知道楊國忠謀反呢」。
高力士說:「楊貴妃確實是沒有罪,但將士們已經殺了楊國忠,而楊貴妃還在陛下的左右侍奉,他們怎麼能夠安心呢!希望陛下好好地考慮一下,將士安寧陛下就會安全」。
玄宗這才命令高力士把楊貴妃引到佛堂內,用繩子勒死了她。然後把屍體抬到驛站的庭中,召陳玄禮等人入驛站察看。陳玄禮等人脫去甲胄,叩頭謝罪,
最開始是嫁給唐玄宗的兒子李帽,楊貴妃嫁給李帽五年,其恩愛之極,後來楊貴妃和唐玄宗見面後,唐玄宗就被楊貴妃的美貌所迷住。
不顧一切的想辦法將楊貴妃納為了妃子,這個按倫理來說就是亂倫,也因為楊貴妃曾是李帽的妃子,所以也成了唐玄宗一直沒有將楊貴妃立為皇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玄宗非常的寵愛楊貴妃,有句詩叫做:「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看來這唐玄宗愛美人已經達到這個地步了,並且為了楊貴妃修建華清池讓其在華清池中沐浴。
但是所謂紅顏薄命,我們能知道的就是唐玄宗愛環為其修建華清池,給其所有鍾愛之物,以及新鮮的千里之外的荔枝,只看到了長生殿的恩恩愛愛長長久久朝朝暮暮。
卻也不知道楊貴妃一人時在後宮中獨自飲酒消愁,以及面對著眾多嬪妃的暗裡陰招,一個女人要遭受這些,卻只為留在一個男人的身邊,後來的唐玄宗為了帝國形式的危機,賜了白娟讓楊貴妃在馬嵬坡自殺,一抹紅顏就這樣的煙消雲散於世間。
拓展資料
楊貴妃之死: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借口討伐楊國忠發動叛亂,是為安史之亂。叛軍一路勢如破竹,直搗京師長安,天寶十五年(756年),叛軍攻破長安門戶潼關,長安無險可守,唐王朝統治集團驚慌失措。
唐玄宗領著皇室成員和文武大臣倉皇出逃,丙申(十四日),玄宗一行到了馬嵬驛,隨從的將士因為飢餓疲勞,心中怨恨憤怒。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認為天下大亂都是楊國忠一手造成的,殺掉了他。
士兵們又包圍了驛站,玄宗聽見外面的喧嘩之聲,就問是什麼事,左右侍從回答說是楊國忠謀反。
玄宗走出驛門,慰勞軍士,命令他們撤走,但軍士不答應。玄宗又讓高力士去問話,陳玄禮回答說:「楊國忠謀反被誅,楊貴妃不應該再侍奉陛下,願陛下能夠割愛,把楊貴妃處死」。
玄宗說:「這件事由我自行處置。」然後進入驛站,拄著拐杖側首而立。過了一會兒,京兆司錄參軍韋諤上前說道:「現在眾怒難犯,形勢十分危急,安危在片刻之間,希望陛下趕快作出決斷」。
說著不斷地跪下叩頭,以至血流滿面。玄宗說:「楊貴妃居住在戒備森嚴的宮中,不與外人交結,怎麼能知道楊國忠謀反呢」。
高力士說:「楊貴妃確實是沒有罪,但將士們已經殺了楊國忠,而楊貴妃還在陛下的左右侍奉,他們怎麼能夠安心呢!希望陛下好好地考慮一下,將士安寧陛下就會安全」。
玄宗這才命令高力士把楊貴妃引到佛堂內,用繩子勒死了她。然後把屍體抬到驛站的庭中,召陳玄禮等人入驛站察看。陳玄禮等人脫去甲胄,叩頭謝罪,
Ⅱ 關於楊貴妃的資料,詳細一點!積極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楊玉環(公元719-756年):名玉環,字太真,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原名楊芙蓉(故有芙蓉出水),小字玉環,道號太真,出生地為容州(今廣西容縣)。楊貴妃自小習音律,善歌舞,姿色超群。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是蜀州(四川崇州)司戶,叔父楊玄璬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父親去世,她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璬家。後來又遷往永樂(山西永濟)。所以問楊貴妃是哪裡人,有說廣西容縣的,有說四川的,有說山西永樂的,莫衷一是。就我看到的《唐國史補》有言: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
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咸陽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鍾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婚後,兩人甜美異常。
婚後本來生活幸福甜蜜。然而皇帝唐玄宗見她有傾城傾國之色,竟悖常倫,欲占為己有。於是以「做女道士」為名招入宮,經過一番暗渡陳倉後,於天寶四年(745)封為貴妃(此等手法與當年高宗朝武則天削發為尼後入宮如出一轍),(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
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自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有詩雲」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所以荔枝又稱」妃子笑」。
楊玉環是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雖為美女,但仍有缺陷:其體有狐臭,因此特別喜歡沐浴。
天寶十五年安祿山起兵造反,沉迷於酒色歌舞之中的唐玄宗倉皇西逃。途經馬嵬坡,右龍武軍(禁軍)將軍陳玄禮等六軍(白居易所言「六軍」當為北衙禁軍——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和左右神武軍,但玄宗朝其實只有左右羽林軍和左右龍武軍四軍)將士認為楊家禍國殃民,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左右羽林軍和左右龍武軍又不肯前行,說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之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貴妃死時,年38歲。
這位以胖為美的楊貴妃,是最簡單的美人、最幸福的美人,也是最令人感慨的美人。
楊玉環與西施、王昭君、貂蟬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用成語「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形容4人。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中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一位美女,也是我國在世界范圍內影響最大的一位後妃。
大名鼎鼎的楊貴妃,芳名是什麼?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舊唐書》與《新唐書》里沒寫,《資治通鑒》里也沒有明確記載,《長恨歌傳》只說她是「楊玄琰女」。唐大中九年(855年),也就是楊貴妃死後大約100年,鄭處誨編撰的《明皇雜錄》里才第一次提及:「楊貴妃小字玉環」。後人沿用至今。對此,有一種不同的說法,鄭嵎的《津陽門詩注》里說:「玉奴,太真小字也」。鄭處誨和鄭嵎都是唐人,生活年代也差不多,而且都是進士出身,所以他們的說法都有可信的理由。當然,也可能這兩個名字都屬楊美人,一個是真名,一個是昵稱。
不管楊貴妃叫什麼,那個叫李隆基的老男人都喜歡。說他是老男人,一點不假,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兩人第一次見面時,楊氏才22歲,而他已經56歲了。老是老點,可他是皇帝,所以能夠為所欲為。他不但不管她叫什麼,而且也不管她嫁沒嫁人,甚至都不考慮她嫁的是自己的兒子,只要他喜歡,便一定要奪過來。
唐玄宗看上楊玉環時,她已經嫁給壽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唐時宮廷「胡風」盛行,老子搶兒子的媳婦,好像也不算稀罕事,「愛情面前人人平等」嘛,所以也沒有衛道士哭鬧著向皇上諫勸什麼「人倫之理」。但這畢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為了給天下人一個交代,唐玄宗還是做了一些檯面上的工作。譬如先是聽從妹妹玉真公主的建議,打著孝順的旗號,下詔令她出家做女道士,說是要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後薦福,並賜道號「太真」,讓楊玉環搬出壽王府,住太真宮。這樣做也是為避人耳目,方便他們偷情。好不容易熬過五年,玄宗先是很正經地盡了一把「父親之責」,為壽王李瑁娶韋昭訓的女兒為妃,緊接著就迫不及待地將楊氏迎回宮里,並正式冊封為貴妃。楊玉環不僅長得漂亮,歌舞俱佳,而且很是聰明,善解人意,簡直就是皇上的貼心「小棉襖」,玄宗自然極為喜歡。不久,楊玉環便專寵後宮,使得「六宮粉黛無顏色」,當時宮中稱她為娘子,一切待遇(儀體規制)也都是皇後級別。
對此,唐人李商隱有話要說。他在《驪山有感·詠楊妃》里寫道:「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看來壽王真是郁悶至極、尷尬到家了。但玄宗不顧人倫,依然要奪子所愛,那就只能感嘆楊玉環的美色太有誘惑力了。不過,根據常理推斷,已步入老年的唐玄宗寵愛楊貴妃,可能不僅是貪圖美色和床笫之歡,更是將她當作生活體貼入微、凡事知心解意、猶能迎合自己嗜好的精神伴侶。
如《舊唐書》所述:「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如上意。」而《新唐書》里的評語也大致相同,只是很含蓄地加了「遂專房宴」的提示。後世諸多文學作品,極盡意淫之能事,一味放大貴妃「以色邀寵」的本領,我以為有高估唐明皇生理功能之嫌。當然,再老的男人,對美色還是很受用的,何況這位美人兒長得如天仙一般。
楊玉環除卻容貌出眾,更令玄宗神魂顛倒的是她高超的音樂舞蹈藝術修養。史載她「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有同好,這就難怪他會將她視為自己的藝術知音和精神伴侶了。這一點,從他「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的欣喜語氣里便可知。
唐玄宗熟悉音律,對曲樂、舞蹈都頗有研究,不少貴族子弟在梨園都曾受過他的訓練。《舊唐書》里記載,玄宗曾組建過「宮廷樂隊」,選拔子弟300人,宮女數百人,招呼他們作指導。對於這樣很有才情的「藝術」帝王,精通音律的楊玉環自然顯得格外有魅力。據說有一次,玄宗倡議用內地的樂器配合西域傳來的5種樂器開一場演奏會,貴妃積極應和。當時貴妃懷抱琵琶,玄宗手持羯鼓,輕歌曼舞,晝夜不息。對此,有白居易詩為證:「緩歌曼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楊玉環還是個擊磬高手,她演奏時「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聲,雖梨園弟子,莫能及之」。玄宗為討得美人歡心,特意令人以藍田綠玉精琢為磬,並飾以金鈿珠翠,珍貴無比。
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鬱郁寡歡。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薦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武惠妃相似的兒媳楊玉環。
開元二十八年十月,與李瑁成親五載的楊玉環離開壽王府,來到驪山,此時她才22歲,玄宗則56歲,玄宗先令她出家為女道士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後薦福,並賜道號「太真」。
天寶四年,唐玄宗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後,遂冊立楊玉環為貴妃,玄宗自廢掉王皇後就再未立後,因此楊貴妃就相當於皇後。
楊貴妃有三位姐姐,皆國色,也應召入宮,封為韓國夫人、秦國夫人、虢國夫人,每月各贈脂粉費十萬錢。虢國夫人楊花花排行第三,以天生麗質自美,不假脂粉。杜甫《虢國夫人》詩雲:「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馬入金門。卻嫌脂粉涴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杜詩詳注》卷二)乃為事實之寫照。
楊玉環自入宮以來,遵循封建的宮廷體制,不過問朝廷政治,不插手權力之爭,以自己的嫵媚溫順及過人的音樂才華受到玄宗的百般寵愛,雖曾因妒而觸怒玄宗,以致兩次被送出宮,此外,楊玉環在宮中與安祿山有染,但最終玄宗還是難以割捨她。直至安史之亂,唐玄宗僅帶楊貴妃西逃,在馬嵬坡兵諫時,楊貴妃被逼賜死,年方38歲。
今陝西興平市有楊貴妃墓,佔地3000平方米,墓側有李商隱、白居易、林則徐等歷代詩碑。臨潼驪山北麓有華清池,傳為楊貴妃「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遺跡,其中尤以「貴妃池」更為著名,傳為楊貴妃專用的浴池,故又稱「妃子湯」,池側有「涼發亭」,傳為貴妃浴罷涼發梳頭之處。這些名勝古跡因為與古代著名美人楊貴妃有密切關系,而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楊貴妃有一個疑問始終困擾著後世學人,那就是既然當時唐玄宗這么迷戀楊玉環,楊玉環卻為什麼一直是個貴妃,而沒有成為皇後呢?
從史書記載中的蛛絲馬跡來看,唐玄宗之所以沒有冊封楊玉環為皇後,很可能與他得到楊玉環的卑下手段有關。
根據《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史書記載,楊玉環原為唐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的王妃,唐玄宗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從兒子手中搶過來的。開元二十二年七月,李瑁與楊玉環一見鍾情,在武惠妃(李瑁之母)的再三請求下,唐玄宗下詔冊立楊玉環為壽王妃,婚後,兩人甜美異常,而這時唐玄宗並沒有見到楊玉環。
五年之後,唐玄宗才看見了楊玉環,並且一見之下便被楊玉環的姿色深深迷住了,而這時她已經嫁給壽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但唐玄宗卻不管這么多,他設計了一番表面文章,先是打著孝順的旗號,說是要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後薦福,便下詔令楊玉環出家做道士,並賜道號「太真」,命令楊玉環搬出了壽王府,住進了太真宮。然後,他將大臣韋昭訓的女兒許配給壽王李瑁,並立為妃,以此來安撫壽王。五年之後楊玉環守戒期滿,唐玄宗便下詔讓楊玉環還俗,並接入宮中,正式冊封為貴妃,自己養了起來。
這件事情自然給壽王李瑁以深重的傷害,但搶走愛妃的是自己的父皇,自己只能敢怒不敢言。對此,唐朝詩人李商隱曾在詩歌《驪山有感·詠楊妃》中寫道:「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此詩說明了當時唐玄宗搶走兒媳婦後,壽王李瑁的郁悶和唐玄宗的尷尬,然而楊玉環實在是太漂亮了,唐玄宗為了得到她這一切都不顧了,由此也可見楊貴妃的迷人之處。另外,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放的朝代,採取了兼容並包的文化政策,各種外來風俗在大唐落地開花,封建倫理等級制度得到弱化,因此唐玄宗這樣做並沒有引來太大的反對。
但搶奪兒子王妃畢竟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壽王李瑁雖然表面不敢說,暗地裡肯定是耿耿於懷的,所以唐玄宗雖然極其寵愛楊貴妃,將所有的恩惠都施加到她身上,連她的親戚朋友都提拔為重要官員,由朝廷俸祿包養起來,甚至於民間產生了「不重生男重生女」的風氣,但卻一直不肯加封她為皇後。一來是從兒子手中搶來的貴妃畢竟有違倫理,雖然其時風俗開化,但綱紀倫常的主體還是存在的,讓這么得來的婦人做了皇後顯然無法「母儀天下」。二來是如果封楊玉環為皇後,勢必將壽王李瑁心中壓抑的怒氣激發出來,到時候發生政變也很有可能。其三是楊貴妃得寵後仙及雞犬,她的兄妹親戚都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已經發展成一股龐大的政治力量,如果再封她為皇後,必將引起大臣的反對和權力的傾斜,這對維護穩定是很不利的,所以唐玄宗一直不肯封楊貴妃為皇後。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讓唐玄宗不能封楊貴妃為皇後,這就是楊貴妃跟隨唐玄宗後一直沒有子嗣。至於楊貴妃為什麼沒有生育我們無從得知,但沒有兒子肯定是封她為皇後的一大障礙,因為古代冊立皇後是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要君臣參與,詔示天下,冊立的皇後必須是懿德懿容,能起到垂範萬眾、母儀天下的作用,她所生的兒子也將被立為太子,日後繼承大統。因此皇後與太子一般應當是母以子顯或是子以母顯的,但當時太子已立多年,而且成長正常,楊貴妃又遲遲沒能生個兒子出來,所以就沒有理由封她為皇後。如果霸王硬上弓,立楊貴妃為皇後,很可能引起太子、壽王李瑁甚至朝廷大臣的反對,發生宮廷政變,那樣就得不償失了,唐玄宗斷然不會去冒這個險。
事實上,楊貴妃雖然沒有成為皇後,但她享受的待遇規格早就是皇後的標准了。她一入宮便集「三千寵愛在一身」,民間還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傳說,可見楊貴妃地位之高,承運之深,宮中的儀體規制都是為她而設了。楊貴妃雖無皇後之名,但得皇後之實,而且比一般的皇後更受尊寵。楊貴妃也比較聰明,沒有反復請求唐玄宗立自己為皇後。既然已經達到了一個女人所達到的極致,得到了天子的萬千寵愛,何必還去在乎皇後的名號呢?她只需要發揮自己的美艷多才,把唐玄宗伺候得舒舒服服,便永遠都是實際意義上的皇後。
傳說楊玉環初人宮時,因見不到君王而終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宮女們一起到宮苑賞花,無意中碰著了含羞草,草的葉子立即卷了起來。宮女們都說這是楊玉環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慚形穢,羞得抬不起頭來。唐明皇聽說宮中有個「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見,封為貴妃。從此以後,「羞花」也就成了楊貴妃的雅稱了。含羞草「羞」於見人,是由於植物電的緣故。含羞草的葉棲基部,
有一個薄壁細胞組織叫做「葉褥」,平時裡面充滿了足夠的水分。當葉片受到刺激時,薄壁細胞里的水分,在植物電的指令下,立即向上部與兩側流去。由於葉片的重量增加,就產生了葉片閉合,葉柄耷垂的現象。含羞草植株纖細嬌弱,為了生存,它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形成了這種適應環境的特殊本領。
鍾馗王,鍾馗故里、財神之鄉陝西戶縣整理,《長恨歌》的傳說:
楊貴妃,原名楊芙蓉,小名玉環,道號太真,楊玉環天生麗質,姿色超群,性格婉順,善解人意,精通音律,尤擅歌舞,並善彈琵琶。唐玄宗見她有傾城傾國之色,於天寶四年(745)選入宮中,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歲)。臨潼驪山北麓華清池的「貴妃池」是楊貴妃專用的浴池,故又稱「妃子湯」。
話說鍾馗被唐玄宗封為「賜福鎮宅聖君」後,由吳道子繪成《鍾馗賜福鎮宅圖》懸於宮庭大內楊貴妃卧內,宮內盛傳「賜福鎮宅,唯真鍾馗」「鍾馗真神顯,送來福祿壽禧安」,為祈福佑安,楊貴妃日日虔誠膜拜,檀香氤氳繚繞。整日面對生得豹頭環眼,鐵面虯鬢,相貌奇異,才華橫溢、滿腹經綸,正氣浩然,剛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膽相照的鍾馗畫像,貴妃不由日久生情,將鍾馗視同自己唯一的知音和知已,時常與鍾馗傾訴衷腸將心中的悲喜說與鍾馗,還為鍾馗彈琵琶,跳歌舞《霓裳羽夜曲》,設酒宴。
由於有真神鍾馗相伴,楊貴妃氣定神閑,無牽無掛,日漸豐滿。
有一天,天降大雨,楊貴妃又君呀郎呀的禱念起來,這時旦見空中一道電閃雷鳴,鍾馗顯聖道「皇之妃,鎮鍾馗,莫妄為!」 鏗鏗作響,貴妃幡然悔悟,跪拜謝神。自此一後,貴妃更加敬重鍾馗,稱鍾馗為「正人真君」一心事皇,再無二心。
為了報答唐玄宗與楊貴妃的知遇之恩,後來鍾馗托夢給周至縣尉白居易,為紅顏知己寫下了千古絕唱:長恨歌。
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逃至馬嵬驛,軍士嘩變,殺死民憤極大的楊國忠,又逼唐玄宗殺死楊貴妃。玄宗無奈,便命高力士賜她自盡,最後她被勒死在驛館佛堂前的梨樹下,死時38歲。傳說運屍時,楊貴妃腳上的一隻鞋子失落,被一老婦人拾去,過客要借玩,須付百錢,老婦人藉此發了財。
有人說,楊玉環可能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資治通鑒·唐紀》記載:唐玄宗是命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唐國史補》記載:高力士把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於尺組之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縊死貴妃於佛堂前的梨樹之下。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樂史謂妃縊死於梨樹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果爾,則殊可笑矣。」樂史的說法來自《唐國史補》,而李肇的說法恐怕是受《長恨歌》的影響。
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此說主要見於一些唐詩中的描述。杜甫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占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並非被縊而死。
楊貴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說她系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僅見於劉禹錫所用的《馬嵬行》一詩。劉氏之詩曾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回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陳寅恪先生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並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陳氏懷疑劉詩「貴人飲金屑」之語,是得自「里兒中」,故而才與眾說有異。然而,陳氏並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所以「里兒中」才傳得此說。
還有人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流落於民間。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蓋另有所長。如果以「長恨」為篇名,寫至馬嵬已足夠了,何必還要在後面假設臨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職是之由,俞先生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當時六軍嘩變,貴妃被劫,釵鈿委地,詩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載的賜死之詔旨,當時決不會有。陳鴻的《長恨歌傳》所言「使人牽之而去」,是說楊貴妃被使者牽去藏匿遠地了。白居易《長恨歌》說唐玄宗回鑾後要為楊貴妃改葬,結果是「馬嵬坡下泥中土,不見玉顏空死處」,連屍骨都找不到,這就更證實貴妃未死於馬嵬驛。值得注意的是,陳鴻作《長恨歌傳》時,唯恐後人不明,特為點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而「世所不聞」者,今傳有《長恨歌》,這分明暗示楊貴妃並未死。
有一種離奇的說法是楊貴妃遠走美洲。台灣學者魏聚賢在《中國人發現美洲》一書聲稱,他考證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被人帶往遙遠的美洲。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間和學術界有這樣一種看法:當時,在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一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惜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行至現上海附近揚帆出海,飄至日本久谷町久津,並在日本終其天年。在日本也有種種說法。有一種說法是,死者是替身的侍女,軍中主帥陳玄禮與高力士密謀,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車運來貴妃屍體,查驗屍體的便是陳玄禮,因而使此計成功。而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日本山口縣「楊貴妃之鄉」建有楊貴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電視觀眾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譜,說她就是楊貴妃的後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稱是楊貴妃的後裔。
由上述可見,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楊貴妃之死的傳說愈來愈生動,有一種論點是,這些傳說離開史實也愈來愈遠。這種論點認定,楊貴妃在馬嵬驛必死無疑。《高力士外傳》認為,楊貴妃的死,是由於「一時連坐」的緣故。換言之,六軍將士憎恨楊國忠,也把楊貴妃牽連進去了。這是高力土的觀點。因為《外傳》是根據他的口述而編寫的,從馬嵬驛事變的形勢來看,楊貴妃是非死不可的。縊殺之後,屍體由佛堂運至驛站,置於庭院。唐玄宗還召陳玄禮等將士進來驗看。楊貴妃確實死在馬嵬驛,舊、新《唐書》與《通鑒》等史籍記載明確,唐人筆記雜史如《高力士外傳》、《唐國史補》、《明皇雜錄》、《安祿山事跡》等也是如此。
民間傳說楊貴妃死而復生,這反映了人們對她的同情與懷念。「六軍」將士們以「禍本尚在」的理由,要求處死楊貴妃。如果人們繼續堅持這種觀點,那麼,楊貴妃就會被當作褒姒或者妲己一類的壞女人,除了世人痛罵之外,是不可能有任何的贊揚。即使她是人間什麼絕色或者盛唐女性美的代表者,也不會在人們的潛在意識中產生憐憫與寬恕。全部的問題在於:楊貴妃事實上不是安史之亂的本源。高力士曾言「貴妃誠無罪」,這話雖不無片面,但貴妃不是罪魁禍首,那是毫無疑問的。安史之亂風雨過後,人們開始反思,總結天寶之亂的歷史經驗,終於認識到歷史的真相。民間傳說自有公正的評判,對歷史人物的褒貶往往比較客觀。楊貴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為犧牲品的一面。於是,人們幻想確實已死了的楊貴妃能重新復活,寄以無限的追念。
編錄者堅信隨著考古新發現,從科技發展觀點看問題,楊貴妃下落謎底,離開史實一定會愈來愈近。根據具有正史參考價值的唐朝時許子真編著的《全唐文》卷四、三,「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一文所記載,楊玉環最少應有三個籍貫是不足為奇的。第一籍貫是生父楊 維祖籍的容縣十里鄉楊外村;第二籍貫是當年在容州府後軍都督署任職的義父楊 康的祖籍;第三籍貫是當年在容州府任長吏的義父楊 琰,楊 琰祖籍陝西弘農華陰,後遷居山西蒲州永樂。
2004年,隨著坐落在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保南鄉山西村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墓搶救性考古發掘的完成,考證了高力士本姓馮,名元一,是當年容州府所轄14個州中的潘州(今廣東高州)人,幼年被送入宮中,賜姓高。專家在研讀高力士生平的墓誌銘時,意外發現當年驛馬傳送進宮供楊貴妃享用的荔枝是一種產自高力士與楊玉環家鄉的名為「白玉罌」的優質早熟荔枝。高力士與楊玉環同為容州都督府人氏,高力士的潘州家鄉與楊玉環的容州普寧縣家鄉相距僅100公里,這一考古新發現,考證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中的荔枝來自何處的長期爭議。這一考古新發現,還從另一側面,支持了日本山口縣油谷町的二尊院內藏有兩本古文書記載著當地關於楊貴妃的傳說:軍中主帥陳玄禮憐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於高力士密謀,以侍女代替,而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到四川,沿長江乘船到上海附近揚帆出海,漂流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由於高力士與楊玉環是老鄉,加之在宮中接觸較密切,深知楊玉環身世,因此高力士曾斷言「貴妃誠無罪」,陳玄禮與高力士協助楊玉環出逃的唯一安全可靠的線路就是,南逃四川,沿長江乘船到上海附近揚帆出海,漂流至海外。
楊貴妃墓的陵園小巧玲瓏,進門正面是一座三間仿古式獻殿,穿越獻殿就是墓冢,佔地約一公畝,高約三米,墓家冢以青磚包砌。在墓東、西、北三面有迴廊,鑲嵌有大小不等的石碑,刻有歷史名人的游記和題詠。
楊貴妃墓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擴建的白居易《長恨歌》畫廊和「安史之亂」展館正在加緊建設。楊貴妃漢白玉雕像已豎立於前期擴建的陵園之中。
說來也奇,日本也有兩座楊貴妃墓,京都等古城還有她的塑像。歷史上的楊貴妃自縊死於馬嵬坡,日本何來貴妃墓一直是個迷。但國內學者俞平伯、周作人先生早年著文說:「楊貴妃輾轉到日本定居。日本學者渡邊龍策在《楊貴妃復活秘史》一文中考證說,楊貴妃逃脫馬嵬坡後得到唐代舞女和樂師的幫助,輾轉到揚州,在那裡不僅見到樂其兄楊國忠、長子楊暄之妾及其幼子,還見到日本遣唐使團的藤原制雄,在藤原的協助下,楊貴妃搭乘日本使團的船到日本久津登陸,時間為公元757年。到日本後楊貴妃受到天皇孝謙的熱誠接待。後來,楊貴妃以她的智謀幫助孝謙挫敗了一次宮廷政變,從此在日本名聲大震,獲得日本人民,尤其是日本婦女的好感。至今還有日本婦女說她是楊貴妃的後代。一些日本婦女到馬嵬坡訪問時,總喜歡裝一袋白色的「貴妃土」帶回去。而當地人傳說貴妃潔白的皮膚把周圍的土染白了,婦女取「貴妃土」搽臉美容,墳土因此變少,後來不得不砌磚蓋頂和圍邊。
Ⅲ 無人知是荔枝來的楊貴妃,得帝王萬千寵愛,為何沒有被封後
李隆基雖然非常寵愛楊貴妃,但是他倆的結合畢竟有些不光彩,而且楊貴妃也沒有生下一兒半女,李隆基為了避免一些政治風險也從來沒有想過要立楊貴妃為後,所以縱使得到帝王萬千寵愛,但是仍然沒能封後。
一、李隆基與楊玉環的結合不符合禮法
楊玉環原本是李隆基的寵妃武惠妃給兒子壽王李瑁娶的妃子,在楊玉環做了壽王妃的第五年,武惠妃突然病逝了,李隆基非常悲痛,高力士為了討李隆基的歡心,就將壽王妃推薦給了李隆基。
如果不出什麼變故的話,年輕的楊玉環肯定會比李隆基活得更長久一點,有一個皇後的封號對於楊玉環來說,意味著什麼,李隆基不是不明白,但是與立楊玉環為後給自己的帶來的政治風險相比,他必然沒有立楊玉環為後的心思,所以相比於愛楊玉環,其實這個男人更愛自己。
Ⅳ 四大美女楊貴妃生平簡介
楊貴妃是唐朝時期有名的美人兒,也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下面是我為你搜集四大美女楊貴妃生平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四大美女楊貴妃生平簡介
楊貴妃,原名楊玉,據說她幼時父母稱之為玉奴,成年後稱之為玉娘,直至封為貴妃,才叫玉環,楊玉環生於公元719年,卒於公元756年,號太真。楊玉環出生在官宦世家,她的父親是楊玄琰,曾是蜀州司戶。
關於她的出生地,史上眾說紛紜。但大多數 歷史 學家認為,既然她的父親曾是蜀州司戶,那麼楊玉環的家鄉應該就在蜀州一代,也就是現在的四川成都。
楊玉環不僅是中國四大美人之一,更是三千寵愛集於一身的貴妃,也是皇帝的紅顏,朝廷的禍水。
閉月羞花,“羞花”二字,便是來源於楊玉環。相傳楊玉環剛入宮時,不得君王召見,中日悶悶不樂,一日,楊玉環和宮女們在花園賞花,楊玉環無意間碰到了含羞草,含羞草的葉子立馬閉合起來,宮女都說這是花兒見到楊玉環的美貌,自覺比不上,所以害羞得低頭了。唐玄宗聽到宮里與這么一個美人兒,立馬召見了,從此以後,楊玉環就成了“羞花”的美人。
楊玉環一生也頗為坎坷,先是壽王李瑁的妃子,因為被唐玄宗李隆基看上,所以在武惠妃死後,令楊玉環盡孝出家,又被再接回宮中,成了貴妃。“太真”的名號,便是楊玉環出家的時候,封的“太真妃”。
而關於楊貴妃的死,歷史上也沒有定論,有的學者認為楊貴妃在馬嵬坡懸梁自盡;有的學者認為楊貴妃被唐玄宗遣送東瀛;更有的學者認為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無論如何,馬嵬坡一戰後,美人是香消玉殞了。
四大美女楊貴妃是哪裡人
歷史上對於楊貴妃是哪裡人還是有很多的糾紛的,有的說楊貴妃是現在山西的,也有的說是陝西的,河南的,廣西的,更有人說楊貴妃是四川的,楊貴妃出生於官宦世家,其父曾經在四川任命為官,她的高祖父在唐朝初的時候被李世民所殺,楊貴妃的父親在她十歲時去世,後楊貴妃被其三叔所養。
楊貴妃從小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受到的 教育 也很好,由此具有了一定的 文化 教養,並且對歌舞十分的擅長,最擅長的就是彈 琵琶 。
楊貴妃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唐玄宗因為見到楊貴妃的第一眼就愛上了她,不顧楊貴妃是自己兒子的妃子將其納為妃子,對楊貴妃的寵愛也是集於她一身,這些估計都和楊貴妃的美麗容顏有關, 傳說 中楊貴妃天生麗質難自棄,有著閉月羞花的容貌,很溫柔,從不過問朝政,也不插手國家大事,但是她善於抓住唐玄宗的心,通過音樂 舞蹈 來使唐玄宗對自己痴迷,楊貴妃善於舞蹈,有人曾說楊貴妃在舞蹈的時候,姿態優美,身輕敏捷,翩翩起舞猶如彩蝶紛飛。
楊貴妃之美不僅能夠迷住唐玄宗,而且也迷住了其他的人,據說與楊貴妃有私情的人也還是有幾個,雖然一直是貴妃,沒有被封為皇後,卻過著和皇後同樣的待遇,但是紅顏多薄命,楊貴妃最後還是被賜死於馬嵬坡,死於安史之亂,而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就是與她有私情的安祿山。
唐明皇與楊貴妃的 故事
唐明皇也就是歷史上的唐玄宗李隆基,他也是唐朝在為最久的皇帝,年輕的時候,因明果斷,知曉音律,並且相貌俊美,深受女子的愛慕,早在之前將唐朝發展到最興盛的時期,很有才華,做事也非常的有主見。
楊貴妃最開始是嫁給唐玄宗的兒子李帽,楊貴妃嫁給李帽五年,其恩愛之極,後來楊貴妃和唐玄宗見面後,唐玄宗就被楊貴妃的美貌所迷住,不顧一切的想 辦法 將楊貴妃納為了妃子,這個按倫理來說就是亂倫,也因為楊貴妃曾是李帽的妃子,所以也成了唐玄宗一直沒有將楊貴妃立為皇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玄宗非常的寵愛楊貴妃,有句詩叫做:“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看來這唐玄宗愛美人已經達到這個地步了,並且為了楊貴妃修建華清池讓其在華清池中沐浴。
但是所謂紅顏薄命,我們能知道的就是唐玄宗愛環為其修建華清池,給其所有鍾愛之物,以及新鮮的千里之外的荔枝,只看到了長生殿的恩恩愛愛長長久久朝朝暮暮,卻也不知道楊貴妃一人時在後宮中獨自飲酒消愁,以及面對著眾多嬪妃的暗裡陰招,一個女人要遭受這些,卻只為留在一個男人的身邊,後來的唐玄宗為了帝國形式的危機,賜了白娟讓楊貴妃在馬嵬坡自殺,一抹紅顏就這樣的煙消雲散於世間。
猜你喜歡:
1. 歷史人物貂蟬的簡介
2. 古代美女楊玉環的死亡原因介紹
3. 楊貴妃的生平介紹
4. 楊玉環簡介資料
5. 四大美女楊玉環是哪裡人
6. 楊玉環畫像是怎麼樣的
Ⅳ 李隆基封楊貴妃為妃,當時的大臣們沒有反對嗎
楊貴妃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可以說是風華絕代。可是她跟李隆基的感情,頗受後世人的詬病,畢竟在楊貴妃進宮之前,她曾是李隆基兒子李瑁明媒正娶的王妃,父親搶走了兒子的女人,這等於說是亂倫,那為什麼楊貴妃還能進宮被封為貴妃呢?難道滿朝大臣就沒人反對嗎?其實大臣們沒有反對是因為這幾個原因。
其三,楊貴妃這樣一個絕色佳人,哪個男人不動心,更何況是當上皇帝的李隆基,唐朝是一個很開放的朝代,沒有那麼多倫理道德去束縛,所以楊貴妃才能被封為貴妃。對於楊貴妃和李隆基之間的感情,大家怎麼看呢歡迎留言。
Ⅵ 楊貴妃漂亮嗎
應該很漂亮
原名楊玉環
楊貴妃天生麗質,「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緩歌曼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玉環羞花
有一種小巧玲瓏的花卉,它的復葉酷似芙蓉枝,點點對稱,宛如鳥羽。
玉環羞花
植株上綴以數朵淡紅色的小花,狀若楊梅。人們用手一指,它那羽狀小葉便很快閉合,葉柄也慢慢垂下,就象初涉人世的少女,因為純潔和朴實,才那樣忸怩、嬌羞,所以人們都叫它「含羞草」。傳說楊玉環初入宮時,因見不到君王而終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宮女們一起到宮苑賞花,無意中碰著了含羞草,草的葉子立即卷了起來。宮女們都說這是楊玉環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慚形穢,羞得抬不起頭來。唐玄宗聽說宮中有個「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見,封為貴妃。從此以後,「羞花」也就成了楊貴妃的雅稱了。含羞草「羞」於見人,是由於植物電的緣故。含羞草的葉棲基部,有一個薄壁細胞組織叫做「葉褥」,平時裡面充滿了足夠的水分。當葉片受到刺激時,薄壁細胞里的水分,在植物電的指令下,立即向上部與兩側流去。由於葉片的重量增加,就產生了葉片閉合,葉柄耷垂的現象。含羞草植株纖細嬌弱,為了生存,它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形成了這種適應環境的特殊本領。
妃子一笑
唐玄宗的寵妃楊貴妃,有著傾城傾國之美,天生麗質,又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以致唐玄宗對她寵愛有加。那位萬人之上的大唐皇帝為了博得楊貴妃的歡心,每逢荔枝季節總要委派專人通過每五里、十里的驛站從四川(有的說從廣東、福建)馳運帶有露水的新鮮荔枝。宮中的享受又是極其奢侈,越是難得的山珍海味、希世奇寶越要進貢,除荔枝外,另有一美酒更是讓唐玄宗封為宮廷御酒,其釀酒用的水是高山上的清晨甘露,此酒具得天獨厚的四川興農釀酒之地利優勢,釀出來的美酒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濃而不艷!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當時楊貴妃在華清宮里品嘗荔枝時是怎樣的一番動人情景,唐玄宗每每以此美酒與其對飲,楊貴妃在唐玄宗的心目中當然更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了。從此便有這歷史上這著名的一笑。「華清笙歌霓裳醉,貴妃把酒露濃笑」!那作為貢品進入宮廷的美酒,也取名為:露濃笑。
貴妃醉酒
她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而「三千寵愛在一身」,可她也曾一時失寵而借酒澆愁,醉後忘其所以,放浪形骸。[5]
唐玄宗先一日與楊貴妃約,命其設宴百花亭,同往賞花飲酒。至次日,楊貴妃遂先赴百花亭,備齊御筵候駕,孰意遲待移時,唐玄宗車駕竟不至。遲之久,遲之又久。乃忽報皇帝已幸江妃宮,楊貴妃聞訊,懊惱欲死。楊貴妃性本褊狹善妒,尤媚浪,且婦女於怨望之餘,本最易生反應力。遂使萬種情懷,一時竟難排遣,加以酒入愁腸,三杯亦醉,春情頓熾,忍俊不禁。於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頻頻與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監,作種種醉態,及求歡猥褻狀,乃始倦極回宮。
美容秘術
秘術之一:摒棄濃妝艷抹,講究淡妝輕掃,顯示人體自然美。唐代美容物,以鉛、汞為主要原料,長期使用,會慢性中毒,臉部留下褐斑,皮膚老化。楊玉環為女道士五六年間,遠離濃妝艷抹,不受鉛、汞危害,以後也摒棄濃妝,追求蛾眉輕掃的淡妝。
秘術之二:溫泉沐浴和拍打之功。唐朝承襲北朝習俗,設溫泉宮,華清池是最為有名的一處。相傳溫泉有祛除邪氣,免除疫病的功效,常浴溫泉,泉水中的硫磺等礦物質可以治療皮膚病,已被今天醫學界所公認。《長恨歌》寫道:「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楊貴妃沐浴溫泉時,常把牡丹丹皮、桑葉、蕁麻等浸入水中,它們能鎮靜神經,促進肌膚再生,使之滑膩光潔。《紅樓夢》中賈寶玉寫詩說「出浴太真冰作影」。在沐浴時,楊貴妃施行拍打之功,用手輕拍全身,尤其是面部皮膚,使周身穴位受到刺激,促進血液循環,以達到強化肌膚機能的美容效果。
秘術之三:合牡丹丹皮、杏仁、滑石、輕粉製成楊太真紅玉青。據說施之十日後,面色如紅玉,是歷代佳人美女川來美容的秘方之一,連後來的慈禧太後也天天使用。此方中杏仁有豐富的苦杏仁油,有滋潤皮膚的特殊效果。輕粉抑菌,滑潤利竅,它們「上能利毛腠之竅,下能利清溺之竅」。三葯合用,具有去垢潤膚,迫利毛竅的作川,徹底避免傳統美容物中鉛、汞的危害。
秘術之四:吃荔枝,服人參,保健美容邀君寵。楊貴妃喜食荔枝,人人皆知。杜牧有詩說:「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玄宗為投楊貴妃之好,下令各地驛站,快速轉運閩、廣荔枝進貢長安,耗去多少人力財力,僅為楊貴妃一人歡娛快樂。荔枝,為南方熱帶水果之一,內含豐富營養,性甘平無毒,久吃荔枝,益心脾、養肝血,益人顏色。
楊貴妃復原圖
Ⅶ 楊貴妃與唐玄宗:情愛與政治,倫理與道德,兼而有之的人生不存在
如果要給楊貴妃與唐玄宗定一個標簽,那就是情愛、政治、倫理以及道德。
這些東西融合在一起,就如一團亂麻,想理清楚還有些難度,古人常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
以楊貴妃與唐玄宗的故事,延伸出了諸如《長恨歌》、《長生殿》、《唐明皇秋葉梧桐雨》等等傳奇話本以及戲劇演義。
唐玄宗作為一代帝王, 政治上曾經開創了輝煌的開元盛世, 是中國封建統治少有的繁榮之世,可是在他統治的後期,由於耽於享受,政治荒廢,以至於出現「安史之亂」,把大唐的錦綉山河給敗去了一半。
而楊貴妃與唐玄宗的結合正處於這種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上, 因此他們之間的故事就被各種演義,各種加工,再加上他們之間的故事,也確實符合「八卦」條件,於是就有了讓大家茶餘飯後聊起來的愛情傳奇。
李楊愛情最讓人詬病的是什麼?那一定是他們之間的不倫之戀。
如果用倫理的眼光去看,這簡直就是不忍直視,即使喜愛,親情也無法罔顧。從 歷史 視角來看, 李楊愛情無論如何與純潔無瑕扯不上關系。
可是這樣一個倫理錯位的故事,卻讓文學作品演繹出了不同的版本,從而忽略了他們之間倫理道德的缺失。
為何人們會把這些都摒棄掉呢?帝王高高在上,本就是神秘的存在,再加上楊貴妃確實貌美,就像現在,大家不也一直扒美國第一夫人的往事嗎?所以大家對帝王之家的故事都抱有好奇之心,所以使得文人墨客創造出來的 歷史 形象可能更接近於大眾的審美。
在李楊愛情故事沒有成型之前,其實也有關於帝後、帝妃的愛情傳奇,比如舜帝與「娥皇女英」,《西京雜記》中漢武帝與李夫人等等故事。
當然唐玄宗更加特殊一點,因為他一開始是一個明君,開創了「開元盛世」的繁榮錦綉,可是後期他的昏聵又導致了「安史之亂」,正因為這個皇帝並非一無是處,所以在前期的小說話本創作中,楊貴妃還是被冠以了「紅顏禍水」的帽子。
這都不算完,因為他們之間的不倫之戀,楊貴妃的傾國傾城就成為了後世詬病的「禍國殃民」,在封建 社會 ,男權當道,即使她只是「懷璧其罪」,也被認為是「禍水」的代表。
男人坐江山,發號施令,成敗與否,一個女人做得了什麼主?
從道德、倫理層面來說,唐玄宗是應該為這段不倫之戀負責的,可是奇怪的是,除了指責楊氏兄妹驕奢淫逸的,就是指責楊貴妃「禍國殃民」的,然後就是筆鋒一轉,歌頌李楊愛情的,很少有以倫理去批判這段故事的。
道德、倫理糾纏起來的一段感情,成為了後世的談資,也讓這段故事蒙上了一層羞澀的薄紗。
李楊愛情被後世所書寫,但是真的就那樣純粹嗎?當然不是,首先倫理道德碰撞出來的東西,就是無法啟齒的人生。
不知道壽王李瑁見到楊貴妃該如何稱呼,見到他們朝堂恩愛,將如何自處。李瑁雖然壽終正寢,但是他的一生又何嘗不是悲哀的。
楊玉環初嫁之時,與壽王李瑁也是恩愛非常,可是轉眼就把心愛的女人送到了父親的懷抱,說不傷心,誰會相信。
他不是不恨,只是無法與那高高在上的皇權斗爭而已,他只能忍受妻子變成媽的荒唐事實。
李楊愛情,始於荒唐,必然結束於悲劇,不知道李瑁在馬嵬坡看到曾經的戀人死於黃土壟中,變成一堆白骨,心中有何感想?
楊玉環成為貴妃,這更像是一場皇權的掠奪,對美麗事物的佔有,她無法反抗權力這玩意強加給自己的東西,誰知道她內心如何思想?誰知道她是不是也會有些許痛苦?
與權力玩上了 游戲 ,就是一場毀滅,楊貴妃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走上一場自我毀滅之路。
真正讓楊貴妃走上死亡之路的是政治,皇家政治斗爭從來都是血流成河。
從唐太宗李世民開始,他就踏著兄弟的屍體走上了權力的巔峰;武則天更是以強橫的手段登上了皇帝寶座,成為了女皇;包括唐玄宗自己,在「唐隆政變」之中,也踏著自己親人的鮮血爬上了那個龍椅。
所以一旦與政治牽扯上關系,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毀滅。
楊貴妃得寵,整個楊氏家族也跟著雞犬升天,可是這種恩寵哪裡能長久?唐玄宗也會老去,新人也會崛起,靠著一個已經日薄西山的帝王寵愛,如何能安穩於人世。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這樣寫道: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即使是文學加工的作品,都點明了楊氏一族的富貴榮華。《紅樓夢》中秦可卿勸王熙鳳說了這樣一句話,「常言『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
這句話在這里形容楊氏一族也絲毫不差,哪裡有一直榮華富貴下去的事情,與政治牽扯上關系,最後只有滅亡。
真正要了楊貴妃命的,還是安史之亂,公元755年,安祿山詐稱「有密旨,令祿山將兵入朝討楊國忠」,起兵范陽,同年12月攻陷東都洛陽。
根據《舊唐書·後妃傳》記載:河北盜起,玄宗以皇太子為天下兵馬元帥,監撫軍國事。國忠大懼,諸楊聚哭,貴妃銜土陳情,帝遂不行內禪。
楊氏兄妹已經得罪了太子李亨而不自知,本來唐玄宗要太子李亨征伐安祿山,可是楊國忠畏懼,勸玄宗西逃,此時楊貴妃也哭訴,支持楊國忠的意見。
楊氏一族的驕橫,早就為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更何況是這么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太子李亨買通陳玄禮,在馬嵬坡發動兵變,誅殺了楊國忠,即使此事與楊貴妃沒有太大的關系,可是「覆巢之下無完卵」,她也難逃死亡的厄運。
政治與情愛,倫理與道德,這些本來就矛盾重重的組合,豈能盡如人意,魚與熊掌無法兼得,這是自古就有的道理。
Ⅷ 楊貴妃和干兒子做的什麼奇葩事讓人大跌眼鏡
安祿山本來就比楊貴妃大,而且大很多,一開始楊貴妃是不同意的,畢竟認比自己大這么多歲數的干兒子還是有些不對勁,他是死皮賴臉的讓楊貴妃認了他當干兒子,不過仗著當時的安祿山有點地位,她也能用得上,就認了,安祿山也是因為有這么個干媽,越爬越高,皇上破格的給了他一個王的位置坐,畢竟只有皇家人才能稱為「王」。
兩個人在一間屋子裡談話,到後半夜,孤男寡女的兩個人聊天到後半夜,就算是干媽也會讓人想入非非,他們的笑聲都傳到了屋外,還說唐玄宗當時都起疑心了,民間也在傳說這兩個人的關系。
大家也都是說,具體的真沒人看到,不過我想,當年就算知道他們有關系的人,估計也都被楊貴妃滅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