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苦菜花》「文革」時倖免於難 只因改編後刪了內容
1965年9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二十周年之際,八一電影製片廠根據馮德英同名小說改編拍攝的故事片《苦菜花》在全國上映,好評如潮。影片在香港上映時,其票房也遠遠超過了與它同時上映的邵逸夫的娛樂片《四大金剛》。此後不久,「文革」風暴襲來,小說《苦菜花》被扣上「宣揚資產階級人性論」的帽子,成為被批判的「大毒草」, 電影《苦菜花》卻倖免於難……
作者:楊慶華
《苦菜花》的主要外景地是山東的昆嵛山區,為了拍好織布的戲,演員曲雲每天走三里夜路到老鄉家拜師學藝。「昆嵛山狼多,曲雲聽說狼怕光,就一路上晃動著手電筒。一次,曲雲聽見身後有動靜,毛骨悚然。一跑還把手給摔傷了」。拍攝結束時,曲雲為老鄉家織了三丈布。曲雲對老鄉說:到時您看電影,看我織得像不像!
導演李昂為拍出「膠東地區的地域特色」,將織布作為重場戲:天黑了下來,馮大娘在包餃子,小女兒娟子坐在門檻上抱著蒜臼搗蒜。星梅回來了,娟子跑上去:「星梅大姐,鐵功大哥呢?」星梅眼裡含著淚水,叫了聲「大娘」,奔向屋裡。地下黨負責人姜永泉跟了進來,把一個包裹交給馮大娘:「鐵功同志犧牲了,這是他留下的東西」。馮大娘接過包裹打開,一隻手鐲掉在腳下。馮大娘拾起手鐲一看,與自己手上戴的鐲子一模一樣。馮大娘連忙推開房門,星梅在織布機上坐著織布。馮大娘走近星梅:「梅子,鐵功還有別的名字沒有?」星梅:「有,叫德剛」。馮大娘呆住了。
夜晚,燈下。星梅打開未婚夫鐵功留給她的一封信:「你問我家地址,告訴你,村名王官莊。媽媽的名字不知道,妹妹叫娟子……」星梅跑著推開馮大娘的門,馮大娘淚流滿面地在織布,織布機上放著那隻鐲子,和鐵功留給她的那隻正是一對。星梅撲向馮大娘懷中:「我的好媽媽」。這場戲台詞不多,卻感染了無數觀眾。老百姓邊看邊流淚:「怎麼德剛與星梅也沒見上一面就犧牲了?太慘了!」其實,小說《苦菜花》遠比電影要慘得多。小說中,娟子被日本鬼子殘酷殺害,電影中娟子活了下來……馮德英親自將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但與原著對照,細節設置差別很大。小說中,娟子和姜永泉的愛情描寫十分成功,改編電影時,這部分內容幾乎被完全刪除,只有一場戲留下一些痕跡。
2. 馮德英簡介
馮德英,1935 年生於牟平縣小於家村(此村後劃歸乳山)。他的一家幾乎都投身革命,並為革命做出了重大犧牲。受家庭的影響,馮德英自幼接受了革命的洗禮,年僅14 歲就參加了革命軍隊。
在談到自己的創作歷程時,馮德英曾經說:「我多次目睹父親手拿陣亡通知書在院子里徘徊;我偎在母親腿旁看著她在小油燈下,一面流淚一面給傷員補綴帶血的軍裝。
我看見鄉鄰們將自己的丈夫、兒子一批又一批地送上戰場,我還看見為了省出粒粒口糧給前方戰土的老人兒童,餓昏在公糧袋子上……」童年的記憶情節與革命戰爭成為其創作的重要源泉,也成為其創作的重要情感動力和文學基礎,其最初的創作也必然地與膠東半島的革命傳統融為一體。
馮德英名世的主要作品都是長篇小說,1958 年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了處女作《苦菜花》,緊接著1959 年就出版了《迎春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成為「十七年」文學中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的代表。
而《山菊花》上集盡管寫於1963 年,但直到1979 年才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山菊花》下集出版於1982 年(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這三部小說無論是在題材上,都重現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膠東革命根據地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教育和領導下,與敵人進行的嚴酷斗爭。
還是現實主義風格上都很相近,因此常被稱為「三花」。在80 年代後,作者還陸續出版了《染血的土地》(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6 年版)、《晴朗的天空》(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2 年版)等長篇小說。
直至1997 年才出版了一本《馮德英中短篇小說選》(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是中篇和短篇小說的結集,小說更多取材於膠東半島復雜的現實日常生活。
置身其中來思考歷史、生活和復雜的人性,這包括沒落的女英雄「洋槍隊長」,日據時期的陰險狡詐「偽保長」,以及解放後他的兒子、孫子,涵蓋了20 世紀二三十年代直道世紀末的歷史變遷和人生變化。
藝術形式上也有些變化,加重了從《苦菜花》中就有的幽默感喜劇色彩,甚至在《誘惑》和《幸福得不治之症》中充滿了黑色幽默。
(2)電影苦菜花是哪個村莊擴展閱讀
相關成就
《山菊花》獲解放軍文藝獎,《染血的土地》獲山東省泰山文藝一等獎。曾當選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代表,榮立一等功。
2011年,著名作家馮德英又一力作——大型電視連續劇文學劇本《霧鎖寒冬》面世。
作品真實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膠東人民浴血奮戰、英勇不屈的歷史故事。劇中人物多有生活原型,膠東的革命先驅張連珠、理琪甚至用了真名。
作品由馮德英策劃,阿真執筆,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於11月出版。
50年來,馮德英作品多次再版發行,並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出版,改編成多種文藝形式廣為流傳。馮德英作品題材廣泛,大量中短篇小說、散文、特寫、評論等見諸報刊。2007年12月,馮德英榮獲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頒發的「山東省文化藝術終身成就獎」。
3. 有關於革命電影《苦菜花》的資料
電影《苦菜花》,根據馮德英同名小說改編,李昂導演,1965年攝制並上映。
本片生動描寫了一位偉大母親在民族和個人的漩渦中的崇高情操。影片在人物塑造、畫面和音樂等方面均充滿了鄉土氣息工,尤其是電影插曲「苦菜花開」更是膾炙人口。曲雲的表演剛毅、飽滿,極具內力。1977年重映。該電影堪稱經典。
(3)電影苦菜花是哪個村莊擴展閱讀
《苦菜花》劇情介紹:抗日戰爭初期,膠東某山區王官莊。地主王唯一(劉江 飾)勾結日寇,橫行鄉里,打死馮大娘(曲雲 飾)的丈夫,逼走兒子。大女兒娟子(楊雅琴 飾)暗中參加了抗日武裝,在地下黨負責人姜永泉(王志剛 飾)帶領下,組織了武裝暴動。
馮大娘在暴動中提高了思想覺悟,非但不埋怨娟子瞞著她鬧革命,還把二兒子德強(萬倉 飾)也送去參加八路軍。王唯一被鎮壓後,他兄弟日寇特務王柬芝(顧嵐 飾)來到村裡,以小學校長身份從事特務破壞活動。
影片描寫英雄母親馮大娘這樣的一位普通農村婦女,在黨的領導下,在殘酷的對敵斗爭中,如何鍛煉成長成一個有高度階級覺悟和崇高愛國主義精神的戰士,使她懂得了對付殘暴的階級敵人,只有拿起槍桿子來進行斗爭的真理。
4. 根據馮德英同名小說改編李昂導演的電影是什麼
《苦菜花》。
八一電影廠出品的電影《苦菜花》是根據馮德英的同名小說改編,由李昂導演,於1965年上映。
本片生動描寫了一位偉大母親在民族和個人的漩渦中的崇高情操。影片在人物塑造、畫面和音樂等方面均充滿了鄉土氣息,尤其是電影插曲「苦菜花開」更是膾炙人口。曲雲的表演剛毅、飽滿,極具內力。
內容介紹:
1、被地主殺害了丈夫,逼走了兒子的馮大娘(曲雲飾),勸女兒娟子(楊雅琴飾)不要參加武裝暴動,深怕她再遭到像爸爸一樣的命運。
2、王官莊的農民在共產黨地下組織領導人姜永泉(王志剛飾)的領導下准備武裝暴動,奪取日偽的村政權,成立抗日民主政府。
3、由於漢奸告密,敵人突然襲擊王官莊,企圖破壞我黨的兵工廠,區婦救會長星梅(袁霞飾)為了保衛兵工廠英勇就義。
4、偽裝進步的漢奸王柬之(顧嵐飾),為他的侄子--偽軍中隊長王竹出謀劃策,妄圖以逮捕馮大娘的小女兒的毒辣手段,逼出馮大娘的口供。
5、在殘酷的對敵斗爭中,馮大娘懂得了:光哭不行。敵人怕的是我們手裡的槍,她出獄後,擦亮家裡的獵槍讓孩子教她打。
6、八路軍開始大反攻,王連長向堅決與敵人進行斗爭,並把子女送去參加八路軍的英雄母親馮大娘告別。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苦菜花
5.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讀《苦菜花》有感
苦菜花這個詞,在我很小的時侯,母親就時常跟我提起,說我的名字就是源於電影《苦菜花》。母親特別喜歡裡面的娟子,她單純卻有主見,為了與壓迫窮人的地主惡勢力抗爭,為了打敗入侵的日本鬼子,娟子悍然拿起槍,加入中國共產黨,經過革命斗陣的洗禮,為抗日勝利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我出生後,母親就叫我娟子,因為家人習慣叫疊字,大家就叫我娟娟了。
母親年輕時候看過的電影,我一直沒有機會看,這次紅色經典書籍,我看到《苦菜花》赫然在列,我馬上上網搜索,有關題材有1965年拍的電影、陳小藝、李琳先後主演的電視連續劇和馮德英的原著書籍。
《苦菜花》的故事,從生活在山東昆嵛山附近勝水鄉王官莊村的馮仁善馮仁義倆窮苦兄弟說起,因仁善的兒媳德賢媳婦被鄉長、也就是村裡的財主王唯一的兒子王竹欺侮,後來導致兩個月的身孕流產。仁善憤怒中鞭打了王竹,王唯一把仁善吊到房樑上澆油燒死,同時燒了仁善的家,德賢和媳婦也被殘忍殺害。仁義想著為哥哥一家報仇,被王唯一視為禍根,要斬草除根。走投無路下,仁義外出逃生。
沒有男人當家的馮大娘和孩子們艱難度日。18歲的大女兒娟子眼看自家和村子裡的窮人被財主無止境地剝削迫害,善於思考的娟子想到,佔多數人口的窮人,沒日沒夜地拚命辛苦勞作,依然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還動不動遭受財主家的二狗子毒打;而終日無所事事的財主一家錦衣玉食,他們的財富都是盤剝、敲詐勒索窮苦人家的。受慣了剝削壓迫的馮大娘說這都是命里註定。娟子不相信上天主宰命運的說法,她積極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組織的下姜永泉娟子他們發動暴動,抓了王唯一,召開公審大會,槍決了作惡多端的王唯一,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娟子她們也在民主政府,為勞苦百姓翻身解放工作中不斷成長,作為普通百姓的馮大娘,更是在實踐中,思想進步,以非凡的毅力,為家庭、為鄰里百姓、為革命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通過閱讀《苦菜花》,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革命者的鋼鐵般的意志是在戰火中鑄就的
一夜的急行軍,一上午的激戰,戰斗的空隙,戰士們躺倒地上抱著槍就呼呼睡著了。但於得海團長還要研究之後的情況,眼熬紅,臉熬黃,依舊精力充沛,這不管是身體還是意志,都像是鋼打的,鐵鑄的。類似的場景,在革命戰爭年代,無數次重現。也正是先烈們如此的英勇善戰,不倦努力,才為我們贏得了革命的勝利,才有了新中國的誕生。
軍愛民、民擁軍的軍民魚水情是戰火中煉就的
「難守也要守!」於得海團長下定了決心。「老柳,我們是拿什麼當障礙?拿群眾和房子嗎?不行,不能再讓群眾受損失!全營到土崗上去堅守,找機會突圍!」
短短幾句話,及之後部隊的艱苦鏖戰,戰士們用槍,用手榴彈,用刺刀,用槍把子,用雙手,用牙齒,用為保護群眾、為祖國犧牲的決心,用青年的熱血,用青春的生命,用母親給他們的一切,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紀鐵功、陳明等共產黨人,知道要去死,可高興這樣去做。為什麼?為受苦人得救,為他們是共產黨!是共產黨教養出來的好孩子!
為了保護兵工廠、蘭子、星梅都英勇赴死,面對漢奸王竹的威逼利誘,年輕的蘭子罵道:你這狗漢奸,早晚要同你那狗爹一樣挨槍崩!死?我死了是為中國,有人報仇!你死了狗都不稀罕吃!」
為了保護兵工廠,馮大娘遭受了酷刑逼問,為了報仇,馮大娘赴死之心把偽軍日軍帶到民兵埋的地雷區。
為了保護八路軍戰士、王東海班長姜永泉營長,花子、娟子都沒有第一個認領自己的丈夫,花子的丈夫老起被敵軍殺害。
無數個小寨村,成了血海,成了屍山。在革命的道路上,它受過血的洗禮,作為祖國解放的見證人,永遠寫在歷史上。
每一個中國人,共同的心願就是打走日本鬼子,打倒漢奸,爭取當家做主的生活。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亘古不變的
苦菜花是生長在祖國大地上最普通的開著金黃色花兒的野花,馮大娘的小女兒嫚子跟著媽媽從地里挖了一株苦菜花,要帶回家養起來。
春天,當看到燕子來到家裡,嫚子興奮地叫道燕子燕子,小手指著院子里曬衣服的鐵絲條上的燕子,唧唧啾啾唱一氣,又用紅嘴擦一氣肚皮底下的雪白柔毛,然後彈幾下墨黑的羽翅。
娟子在工作中喜歡上姜永泉,但她覺得星梅比她好,星梅更配得上姜永泉,她強壓自己的心情,為星梅和姜永泉的結合創造條件。即使自己的心像被一窩亂草包住,刺燎燎的,真不是滋味。
今天的我們用心理學的知識理解疼痛對人的影響,而當年,英雄的人們早已踐行過了。
在母親被王竹用酷刑逼她說出兵工廠的地址時,在杏莉腳受傷時,他們的體會是:傷口這玩藝就是欺負怕痛的人。你愈叫痛,就愈覺著痛得厲害。你若是不理他,他就拿你沒辦法了。這一半是革命人的意志力,一半是心理上的作用。
王東海身受幾處傷,他每次受了傷,當時都似乎發覺不了,可是當戰斗全部結束,別人給他包紮傷口時,他才感到是有點痛,但從不皺一下眉,吸一口冷氣。彷彿那受傷的部分和他的身體是分開長的,他根本感覺不到似的……
王東海的傷勢非常重。他的嘴唇已咬破,本來黑紅的面孔早變為煞白,一層層冷汗珠夾在雨水中流下來。他兩只粗大的手,緊攥著一把石沙,幾乎把它攥碎成粉末了。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馮大娘的名字是馮尋子,她的父母生了三個女兒,她是最小的。父母取這個名字是要兒子。經歷了父母的重男輕女、嫌貧愛富的家庭環境,經受了地主欺壓凌辱,經過抗日革命的火與血的洗禮,善良、能乾的馮大娘既有任勞任怨的韌性,也有憑良心做事的原則,更有自己爭取美好生活的願望和主動性。馮大娘身上更有年輕的娟子、花子他們身上所不具備的寬厚仁慈之心。娟子他們因為生孩子照顧孩子而不能參加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工作,就把怨氣撒在幼小的孩子身上。馮大娘以自己遭受過敵人酷刑的身體,把娟子的孩子菊生從3個月養起,讓孩子吃著自己的奶,而孩子每一次吸吮乳頭,都給馮大娘的身體造成巨大的痛苦,馮大娘為了孩子健康成長,為了娟子能安心工作,她默默地忍受著所有的痛苦。
《苦菜花》,給我以後人生指引的好書。
6. 苦菜花故事過梗概(不要電影的!)
苦菜花(1965) - 故事梗概
根據馮德英同名小說改編。 1937年,膠東半島王官莊大地主王唯一霸佔了貧農馮仁義家一畝地。馮不服找地主說理,被活活打死。地主怕馮的兒子德剛鬧事,欲將其押人大牢。德剛聞訊星夜離開王官莊,逃往關東。馮的妻子馮大娘善良、忠厚、膽小怕事,丈夫死後,帶著一個兒子三個女兒日子過得十分凄苦。1940年,日寇對山東革命根據地進行了瘋狂的掃盪,英勇的山東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和敵人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馮大娘的女兒娟子拿出了父親留下的獵槍,參加了民兵。在地下黨負責人姜永泉的領導下,王官莊農民舉行武裝暴動,鏟除了村裡的日偽政權,處決了大地主、漢奸王唯一。娟子在斗爭中經受了鍛煉,當上王官莊的婦救會長。馮大娘在斗爭中提高了覺悟,為了保衛勝利果實,不僅支持娟子參加民兵打鬼子,而且親自送二兒子德強參加了八路軍。日寇為加緊對根據地的掃盪,指派王唯一的叔伯兄弟、漢奸王柬芝來到王官莊,以小學校長身份進行秘密活動。區婦救會會長趙星梅來到王官莊調查王柬芝的活動,同時發現自己在兵工廠工作的未婚夫德剛就是馮大娘的大兒子,她向馮大娘講述了德剛在兵工廠為保護機器英勇犧牲的經過。馮大娘忍住悲痛,暗下決心要為抗日工作貢獻一份力量。根據縣委的通知,我兵工廠轉移到王官莊,但由於王柬芝告密,敵人突然襲擊了王官莊。馮大娘被捕,敵人對王柬芝使用苦肉計,試圖欺騙群眾,實際上王柬芝的漢奸真面目早已被王官莊的黨員、群眾識破。在敵人准備向群眾開槍時,趙星梅挺身而出,掩護了群眾,最後被敵人殺害。馮大娘忍住親人犧牲的悲痛,把敵人引到埋伏的地雷區,炸死了兩個偽軍。敵人為了從馮大娘口中得到兵工廠的機器埋在什麼地方,對馮大娘使用各種毒辣手段進行逼供,甚至將馮大娘的小女兒嫂子抓來毒打,馮大娘一直堅貞不屈。最後,八路軍攻進王官莊,德強和村裡的民兵將馮大娘母女救出。暗藏的漢奸王柬芝暴露之後,被民兵追趕得走投無路,求馮大娘放他一條生路,馮大娘毫不留情地拿起武器打死了王柬芝。在斗爭中,馮大娘的女兒娟子和姜永泉建立了感情。
7. 《苦菜花》的背景資料
1937年,膠東半島王宮庄貧農馮大娘,面臨丈夫被地主逼死,大兒子離家出走,便參加了革命,後來和大女兒一起,積極參加村裡的抗日民主政府,抵抗日寇的掃盪。馮大娘支持女兒當民兵,送二兒子參加八路軍。在遭到漢奸告密後,未來的兒媳不幸犧牲,自己也被捕,但馮大娘強忍悲痛,把敵人引向地雷陣。本片從家庭為出發點,生動描寫了一位偉大母親在民族和個人的漩渦中的崇高情操。
8. 苦菜花拍攝地在哪
苦菜花拍攝地在煙台昆嵛山。
昆嵛山系享譽華夏的一座歷史名山,是老革命根據地。早在1935年農歷十一月四日,中共膠東特委就以昆嵛山為中心,領導發動了席捲膠東的「11.4」暴動。
暴動失敗後,於德水等領導暴動倖存人員組成昆嵛山紅軍游擊隊,堅持斗爭,從而為膠東革命保存了一支寶貴的火種。
(8)電影苦菜花是哪個村莊擴展閱讀
昆嵛山以自然風光、名勝古跡和膠東革命勝地而聞名。昆嵛山名勝古跡眾多。遠在漢唐之際,山上已有三皇宮、禪教寺、無染寺、六度寺、岳姑殿、甘泉寺等廟宇。至金元時期,盛極一時的道教全真派發祥於此。
昆嵛山曾是膠東著名的革命根據地之一。1935年代起於得水、王亮等帶領「昆嵛山紅軍游擊隊」,進行了持久的游擊戰爭。著名作家馮德英的小說《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就是以昆嵛山革命斗爭為背景而創作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昆嵛山
9. 你記憶中看過的第一部電影還記得嗎是什麼電影
幾十年前,在全托幼兒園,只有禮拜六下午被家長接回家。禮拜一早上回幼兒園。一天晚飯前,老師告訴小朋友們,晚飯後帶大家去看電影。
一人帶個小凳子,坐在大禮堂里,那時候少有現在這么標準的電影院。記憶中第一部電影是紀錄片,原子彈爆炸,那時候不識字呀,後來才知道紀錄片叫《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接著放的是電影《地道戰》。
還別說,從看電影的記憶開始,就和尖端武器、戰爭掛上了鉤。幾十年以來,一直就喜歡看戰爭片。那以前太小了,肯定和大人看過電影,都是什麼電影,完全不知道了,基本上都是在電影院睡過去的,經常都是迷迷糊糊被大人抱回家,接著睡。
那個年代,能看的國產電影就是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以及鐵道衛士、英雄兒女等抗美援朝的電影。經常看的是新聞簡報,正片前加演,最多一次連看了三輯新聞簡報,記得都不長。都是國內外重要新聞,相當於現在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不過,至少都是一個月左右的事情了。
現在,每天在手機上參加《學習強國》的學習,偶爾看一些老電影的片段,裡面可有不少美好的記憶,主要還是掙點學分。
英雄兒女。
謝謝,誠邀!
《玻璃老人》。
那時我還小,還不會走路。
滿大雜院都在傳,今天晚上放電影!
什麼電影?
《玻璃老人》。
很讓人好奇的片名。
今天才網路到,這是一部譯製片,蘇聯電影。
但是網路到的內容三言兩語,語焉不詳——大概這部電影太遙遠太古老。
當時我父母都在外工作,我姑婆和姑母照料我,她們整天奴僕一樣勞動,晚飯後還在家族的廳房裡義務掃盲,教居委會里的文盲認字。
深夜了,她們還在做鞋、織毛衣……,記得這樣夜裡趕活當時被稱為「熬夜」。
她們鄙棄享樂,從不做生,不愛湊熱鬧,所以看戲看電影她們是不去的,卻給我訂了兒童畫報《小朋友》,還常常應鄰居請求,放下手頭正忙的事,給他們朗讀連環畫。
由於《玻璃老人》這片名太吸引人,我吵著要看。
姑婆和姑母輪流背著我,走到離我家很遠的鎮子南端河街西頭的東皇宮——那時鎮上九宮十八廟,僅這河街上,東皇宮旁邊是南華宮,南華宮旁邊是萬壽宮,再往河的下遊走,距萬壽宮約五十米是天後宮,距天後宮二十米是禹王宮。
只記得人很多,光線昏暗,窄窄的銀幕上光影在閃。
姑婆和姑母為了讓我看得清楚,輪流把我扛在肩上,雙手扶著我——現在想來,我倒是騎在她們肩上,如同坐椅子,她們為了我的舒適安全和看好電影,堅持那麼長的時間,卻一定很難受!
那時看電影沒有座位,都站著,直到三十年後有了電影院。那電影院就是原來的禹王宮。
也有抬凳子去的,要早早去佔位置並且一直守到放電影,前面凳子比你高,你就還得站著,人群密密麻麻,最後面的還得站在凳子上看。大家都雙眼越過前面重重疊疊的人頭,一直用翹首盼望的姿勢看那用16毫米電影放映機放映電影的窄銀幕,中途要耐心等待放映員換片。有人怕擠,在銀幕後面看。
而今電影院卻被人買了又暫時沒有修建,長滿樹和草,又被人開墾,種滿莊稼。
曾經放過電影的,還有天後宮——現在是稅務所職工宿舍;還有大操壩——古代士兵操練的地方和處決犯人的地方,後來是醬園廠,現在是幼兒園和小區。
記得萬壽宮、天後宮、禹王宮本來就有很氣派的木建築的戲台。天後宮戲台前面是石板地壩,地壩後面是一級級寬闊石梯,地壩兩邊樓上還有包廂,所以在天後宮放電影、演戲的時間最久,大概三十年。那些宮的戲台前面,也許原來是有座位的吧?
聽說要打造古鎮,要恢復九宮十八廟,很盼望。
(配圖為現在種滿莊稼的電影院——禹王宮)
第一次看電影,是在老家的鄰村場院前,看過一部名字叫《苦菜花》的黑白片,那個小女孩飢餓的眼神至今還留在我的印象中。
大家好!我是星期八影視剪輯,在這里我想簡單的分享一下我記憶中第一次觀看的電影,那就是
《背起爸爸上學》
真正人生第一部看的電影!
記得那是小學一年級,當時是學校在操場上用老式的放映機放的電影,然後組織
全校的師生一起觀看的。印象中最深刻的是電影里一個畫面,老父親供不起家裡的一兒一女讀書,轉動取水的瓢來決定,水瓢把手指到誰誰就去上學。
很久沒有在看這部電影了,甚至連名字都記不得了,後來在網上找了找這部片子還真有,名字叫《背起爸爸上學》,裡面居然還有張嘉譯
這個樣子的......
影片以甘肅慶陽中學生李勇的真實事跡,這部電影主要講了農村孩子石娃自小喪母,與父親和姐姐相依為命。轉眼間,石娃七歲,姐姐十二歲,石娃該上小學,而成績優異的姐姐升入初中。但因家境清貧,家裡只能供一個孩子上學,父親便用一把銅勺決定了弟弟石娃去上學,姐姐則不得不中途輟學。一日,石娃上學路過馬蓮河,河水因暴雨漲起,淹沒了自己的同學,所以自己逃回家逃課3天,被父親打了一頓,後來父親送他去學校,走到河中央石娃卻哭了,所以父親將他背過了河,一路告訴他一定要好好讀書。石娃上初中後,姐姐為給家中節省開支,不得不早早出嫁,並從男方出的的彩禮錢中擠出一些錢來供弟弟上學。石娃刻苦讀書,在全國化學奧林匹克化學競賽中奪得一等獎第三名的好成績,並考取省城師范學校。但此時,父親卻在幹活時不幸摔傷,導致癱瘓在床。重病纏身的父親為了讓兒子能去省里安心求學,不想成為孩子的拖累而要結束自己的生命。石娃為了既照顧好父親,又不耽誤學業,決定背起爸爸上學。清晨,當其他人還在睡夢中,石娃背起父親,帶著簡單的行李,告別了他生活了16年的家鄉,走上了去省城讀書的路。迎著朝陽,向前走去。一個山區的苦孩子,以他瘦弱的身軀背起的不僅僅是一個生病的父親,他背負的是一個沉重而又充滿希望的未來。
電影里的那種貧窮真的深深刺痛了我,就是現在我想起來整個基調都是悲涼的。吃不上飯但還是非渴望學習,要好好學習才能有出路。這是時代的烙印,90後應該都是聽著這些規勸和教育長大的。看到這張圖片,還是想流淚......
以上這些就是我的分享,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回答,謝謝大家!
《平原游擊隊》(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裡面有句台詞「平安無事啊」讓我記了五十年。
第一次看電影至今難忘。我大概6、7歲,是個白天,我們大隊中學教室放電影。當時教室外面已經圍了很多人,爸爸抱著我穿過人群,把我放在教室窗檯上,我一隻手摟著他的脖子,一隻手扶著牆,趴著窗戶玻璃,透過沒遮嚴的窗簾,裡面有點暗,跟看大戲似的,也擠滿了人,教室前面掛著的大銀幕上,人影動來動去,喇叭里傳出人影說話的聲音,帶著音樂《對世上只有媽媽好》。我那時小,不知道是什麼電影,後來我長大些了,村裡白事放露天電影,聽到熟悉的歌,哭的眼淚汪汪,我才知道電影的名字《媽媽再愛我一次》。
《碧空中的雄鷹》是我兒時看過的第一部電影。《包蘭路上的鋼鐵戰士》是第二部。這兩部電影,就現代人來說,恐怕沒有幾個人能記得住這兩部電影。看過這兩部電影之後,沒聽說也沒有再看過這兩部電影。看這兩部電影的電影院是:沈陽市和平區沙山街的沈鐵俱樂部。
我記憶中看過的第一部電影是: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是共和國唯一一部由周總理親自導演的舞台大劇。
10. 電影苦菜花中的王官莊是哪
山東省乳山市一個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