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類型 > 電影波斯語是真實故事嗎

電影波斯語是真實故事嗎

發布時間:2022-11-25 14:20:32

『壹』 波斯語課真實事件是怎麼樣的 原型最後結果如何

波斯語課是一部非常著名的好萊塢影片,由講述的二戰期間,一個不懂波蘭語的人自創了波蘭語”,教會了一個納粹軍官,反映出了當時二戰的殘酷,和主角的機智。那麼,波斯語課真實事件是怎麼樣的?原型最後結果如何?其實波斯語課真實事件在歷史上找不到依據,電影也是受到相關事件的啟發寫的劇本,因此我們無法知道這部電影的真實事件是什麼。

波斯語課真實事件是怎麼樣的

電影劇情簡介

電影中的主角在戰亂下非常狼狽,甚至差點就死在了德軍的槍口下,不過他用一本麵包換來的書籍保住了性命,他謊稱自己是波斯人,教一個後勤軍官學波斯語,實際上他根本不會波斯語,教的語言是臨時自創的,而且那些預言其實是被囚禁的猶太人姓名,軍官居然也沒看出破綻,這讓人不得不感嘆主角的智慧。

電影不僅僅是反映主角的智慧,更是把當時的歷史事件帶進電影,讓人們深思,應發人們對當時殘酷戰爭的思考,讓大家明白,戰爭是殘忍的,壓迫是令人發指的,也在呼籲人們抵制戰爭,無論是對戰勝方還是戰敗方,都是沒有好處的,戰爭發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沒有贏家了。

『貳』 《波斯語課》真實事件原型是什麼

影片開頭說的是「受真實事件啟發 」,而不是「基於真實事件改編」,所以故事情節存在一定的虛假創作成分,沒有真實事件原型。

這只是一個受真實事件啟發而虛構的故事,並不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就好比007的故事是伊恩·弗萊明受西德尼·賴利的間諜經歷啟發而虛構的,但007的故事和西德尼·賴利的間諜經歷完全不一樣。而且這個故事一看就是假的,很多情節是不現實的。

簡介

《波斯語課》是瓦迪姆·佩爾曼執導的戰爭劇情片,拉斯·艾丁格、納威爾·佩雷茲·畢斯卡亞特主演,於2020年2月22日在德國柏林電影節上映,2021年3月19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改編自沃夫岡·柯爾海斯受到真實事件啟發所著的短篇小說,講述了年輕的比利時猶太人吉爾斯為求活命,假冒波斯人為集中營的軍官科赫教授波斯語,二人之間產生不同尋常的友誼的故事。


『叄』 《波斯語課》的真實事件是什麼樣的,,

《波斯語課》並非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主要是受到影片開頭「inspired by true events」這句話的影響,加上字幕翻譯為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所以很多人會認為有原型。

事實上這里用inspired by而不是based on。events也不是story,所以翻譯為故事靈感來自於真實歷史事件會比較合適。

電影的確是有改編的故事基礎的,故事來自於編劇Wolfgang Kohlhaase的短篇小說Erfinng einer Sprache。原著是德語,標題翻譯過來是《語言的發明》,小說故事基本和電影一樣。

角色介紹

1、吉爾斯

演員;納威爾·佩雷茲·畢斯卡亞特

比利時猶太拉比的兒子,靠謊稱自己是波斯人才僥幸從納粹槍口下逃生,但德國軍官科赫看中並要求教他波斯語,他只好小心翼翼地編造不存在的「波斯語」。在集中營的700餘天里,他每分每秒都可能因為錯誤而丟掉性命,而強大的求生欲讓他想盡辦法瞞天過海。

2、克勞斯·科赫

演員;拉斯·艾丁格

好鬥但文雅的德國納粹軍官,戰前是一名廚師,夢想在戰爭結束後去伊朗德黑蘭開餐廳,非常渴望學習波斯語,因此懸賞讓下屬找一個會講波斯語的囚犯來教自己。他不能容忍欺騙,所以不斷警告吉爾斯,如果發現吉爾斯在撒謊就會將其處死,對吉爾斯來說,他既是死敵也是自己的生命線。

『肆』 影評︱《波斯語課》告訴我們,會一門外語,能救命

此刻,我正坐在書桌前。透過窗戶,我看到一輪明月,生活如此安寧美好。

可,我的心,依舊沉浸在電影《波斯語課》的情節中,久久不能平靜。

我想起了《易經》中的蒙卦卦辭「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意思是說,學習,是學生主動來找老師學習,而不是,老師去找學生。

之所以,想起這個,是因為在這部電影中,學生和老師奇特的,甚至有點荒誕的關系。老師戰戰兢兢去給學生上課,學生隨時會開槍打死老師。

看到這里,也許你會大吃一驚,怎麼會有這樣反常的事件?

有的,世界就這樣復雜。

(一)

我們把歷史的大書,快速翻到二戰那一頁。定位在德國德軍的集中營,焦點是一位叫作吉爾斯的猶太囚犯。他九死一生的傳奇的經歷,讓人覺得簡直不可思議。

電影開始,就是幾個德軍士兵殘酷槍殺一波又一波猶太人。這中間,吉爾斯假裝中槍跌倒在地。被德軍士兵識破,他大喊,他是波斯人。還拿出一本波斯語書來證明。

因為德軍士兵的上級領導科赫曾經說,需要一個波斯人。於是,吉爾斯這個假冒的波斯人勉強活下來,被帶到軍營。

就這樣,故事甫始,就製造了一個巨大的懸念,開啟了主人公的心靈冒險之旅。我們知道,一個慌話,就得需要一萬個一千個謊話來圓。比如,電影《歡迎來北方2》中的主人公昆倫汀。為了面子,對媒體撒謊,最後謊言被戳穿,生活陷入四面楚歌之窘境。

而,在這部電影中,主人公吉爾斯為了活命,編造了一個幾乎無法完成的高難度的謊言。一句說錯或者一個單詞說錯,就萬劫不復,沒有改錯機會。

(二)

電影《美麗人生》,同樣講述二戰苦難歷史。一對父子被抓進集中營。那個善良樂觀的父親,為了幼小的孩子的心靈不受傷害,編了一個美麗的謊言,說我們在玩一個游戲。最終等來了勝利,父親卻慘死在納粹槍口之下。

在納粹鐵蹄蹂躪之下,無數的無辜的人們,悲慘死去。能在納粹的集中營活下來,得像貓一樣要有九條命。

我們還是說回這部電影,我們來看看主人公吉爾斯,是怎樣活下來的?

為了搞清楚這部電影,我們需要知道兩人物。一個就是這個吉爾斯,假波斯人,囚犯,也就是電影中的「老師」。他是猶太拉比的兒子,只會一個波斯語「爸爸」。瘦弱,機智,記憶力超強。

一個是德國軍官科赫,就是所謂的「學生」。他的手裡握著生殺大權,強壯,跋扈霸道。他戰前是一名廚師,他有一個哥哥在德黑蘭。他心心念念想學習波斯語,計劃在戰爭結束後,去找哥哥。

一個老師,一個學生,在這樣的特殊時代,特殊環境下相遇。

假設,吉爾斯真是波蘭人,真會波斯語,這故事就會平淡無奇,也不會拍成電影。

故事之所以有強大的情感張力,是因為吉爾斯是假冒的。不懂波斯語,怎麼能教波斯語呢?

這個世界上的事,就是這樣,把人逼急了,什麼招都能想出來。

為了活著,我們的主人公開始自創「波斯語」。說白了,就是瞎編。可,一個兩個,好湊合。一百個,一千個,怎麼湊合?最後,在幫軍官科赫抄寫囚犯名單時,他忽然來了靈感。用每一個囚犯的名字的詞根來編寫單詞,這樣就容易的多。最難的是,編寫的每個單詞都要記住,記牢。出任何紕漏都是滅頂之災。

於是,我們的主人公自此開始了提心吊膽的生活。每時每刻都在「製造」詞彙。他在廚房工作,不管看到什麼物件,就瞎編一個單詞,並記住。我想那樣的時刻,這個吉爾斯是用生命來記憶。

軍官科赫,之所以能站在那個高位上,可以想到,他並不笨。他說,他最痛恨的是騙子和小偷。對吉爾斯的真假,也有一個漸漸考察的過程。

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尤其是在那樣的非人的環境中,吉爾斯不小心把一個單詞的詞意搞錯,被軍官科赫暴打一頓。這還不夠,還懲罰他去採石場工作。被折磨到虛脫,累倒在工地。躺在囚牢里,奄奄一息等死。

或許是,精神高度集中在自創「波斯語」的事情中,昏迷不醒的狀態中,他嘟囔的竟然都是自創的假波斯語。而,這些語言,只有軍官科赫能聽懂。這個時候,科赫才堅定的相信吉爾斯是真正的波斯人。

給吉爾斯衣服,給吉爾斯肉罐頭。多次保護吉爾斯不被「轉移」。這里的轉移,大多指去了天堂。

記得,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曾經記錄過殘酷的集中營的生活。他說,假若一個囚犯,如果鞋子爛的不能穿了,都會大哭。因為,在集中營囚犯要幹活的,走路太慢或幹活不利索,都會被打死。當一個囚犯死了,別的人都會去搶死人的衣服,只為了活著。女犯,會咬破手指,把血塗在臉上。男囚犯,用玻璃刮臉,都是為了顯得自己年輕一點,可以活得長久一點。(不是原話,大意如此)

當這個軍官科赫能給吉爾斯衣服,鞋子和肉罐頭的時候,我覺得,他們之間的感情已經超越了一般敵人和囚犯之間的關系,不比尋常。

而,這個電影,妙就妙在塑造了兩個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隨便貼標簽概念化的劊子手與囚徒。我們發現,軍官科赫,也是一個真實的人。他也有同情心,有對未來的規劃,也是誤入歧途,才當了納粹軍官。

而,吉爾斯,也怕過,也曾想著逃走。因為到處都是電網,是槍口,才又返回了集中營。在那個連自己都吃不飽的地獄般的地方,他還把軍官科赫送他的肉罐頭給了牢房裡身體更虛弱的兄弟倆。也是因為這一點點善意,在關鍵時刻,其中一個人,挺身而出保護了他。使得他得以倖存。從這個細節,也讓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

在電影《巨齒鯊》中,喬納斯和夥伴們,想盡辦法殺死了巨齒鯊,正在拍照相慶。結果,出現了另外一頭巨齒鯊,又把電影掀起波瀾。

而,在這部電影中,吉爾斯是唯一的波斯人,假的很真的波斯人。就在他取得軍官科赫的信任,能稍微喘息一口氣的時候。「壞消息」傳來,集中營又來了一個真的波斯人。於是,氣氛又莫名的緊張起來。坐在屏幕前的我,都不由自主的為吉爾斯揪心。我甚至,希望那個波斯人,最好是個啞巴。

好在,這個時候,事情又出現反轉。有人搶先一步殺了這個真的波斯人。而,他也因此死在德軍士兵的槍下。這個人,就是吉爾斯之前幫助過的猶太兄弟倆中的哥哥。

(三)

在軍官科赫的保護下,我們的主人公吉爾斯終於等來了勝利。

而,科赫在吉爾斯的教育下,竟然能用假的波斯語做詩了。達到這種程度,得儲備多少單詞啊!

當勝利的曙光照亮集中營的時候,德軍開始准備做撤退,逃跑的工作。臨行前,德軍燒毀了所有重要文件,包括千千萬萬的囚犯名單。

軍官科赫在最後逃跑時,順便也把吉爾斯帶出了集中營。這個時候,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已經發生了質的飛躍,如同兄弟一般。

也算是給教會他波斯語老師的一點回報。壞人,也不是一直都壞,這也是人性復雜的地方。

最讓人震撼的地方,是結尾。科赫在機場用假波斯語和人交流,被發現有蹊蹺,現場逮捕。或許,那一刻,科赫才明白他被騙了。

而,吉爾斯跑過危險,最後到了盟軍駐地。

當盟軍向他詢問,他記得幾個集中營囚犯的名字時?他說,他記得2840個。當這樣的數字說出來之後,把一屋子的人都震驚了。

原來,在集中營的兩年多時間里,他為了給科赫教波斯語,也為了活命,硬是記住了2840個名字。冒險,矇混過關,等來了勝利的一天。

他因此,成了歷史的見證人。他創造了一段奇跡,他也成了納粹暴行的記錄者。

也是因為他,我們才知道,原來歷史上,竟然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且,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

好電影,會讓人沉浸其中,感同身受。兩個小時,似乎很快就過去了。電影結束了,還覺得意味深長。給人的離場感覺也好,覺得還想再看一遍。

之前,我介紹過不少經典老片。這是一部新電影,2021年3月19日,在大陸上映。豆瓣評分8.1,真心不錯。

爛片和好片的區別,就如同雜牌汽車和賓士的區別,感覺截然不同。

而,看這部電影就如同開著賓士,行駛在心靈的大道上,不信,你可以試試。

『伍』 《波斯語課》這部電影為何能得到很多人的喜愛

電影中故事的構思非常精彩,可以說是每一個畫面和轉場都讓人覺得驚心動魄。通過描繪軍營中的德國士兵對猶太囚犯的肆意虐待和殺害,上尉和雷扎的這份「友情」在種種冷血的行為下似乎顯得格外的有溫,度和有力量。在雷扎屢次三番陷入險境時,上尉總是劇情極具張力,殘酷之餘卻又笑料不斷。嚴肅的大屠殺題材和黑色幽默融合得恰到好處,結局的反轉也令人覺得很為震撼。

1)我們先來看看本影片的主要內容介紹:二戰期間,猶太人吉爾斯在集中營謊稱自己是波斯人保命,被一位德國軍官看中要求教自己波斯語。對波斯語完全不懂的吉爾斯只能憑空編出一門語言,他開始用集中營中關押的猶太人的名字作為詞根,編造出上千個「波斯語」單詞,軍官在殘暴的環境中對吉爾斯竟有了依賴,並開始袒護他,不料集中營中來了一個真正的波斯人...

『陸』 《波斯語課》的真實事件是什麼樣的

《波斯語課》並非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主要是受到影片開頭「inspired by true events」這句話的影響,加上字幕翻譯為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所以很多人會認為有原型。

事實上這里用inspired by而不是based on。events也不是story,所以翻譯為故事靈感來自於真實歷史事件會比較合適。

電影的確是有改編的故事基礎的,故事來自於編劇Wolfgang Kohlhaase的短篇小說Erfinng einer Sprache。原著是德語,標題翻譯過來是《語言的發明》,小說故事基本和電影一樣。

劇情簡介:

二戰期間,猶太人吉爾斯(納威爾·佩雷茲·畢斯卡亞特飾)被逮捕,並被送往德國的一個集中營。他謊稱自己是波斯人保命,逃避了槍決。

雖然這個謊言暫時拯救了他,但吉爾斯被德國軍官科赫(拉斯·艾丁格飾)看中並要求教他波斯語。對波斯語一竅不通的吉爾斯只能憑空編出一門語言,他只能每天心驚膽戰地編造「波斯語」單詞求生。

科赫對吉爾斯的袒護,引起另一位黨衛軍警衛(約納斯·奈伊飾)對吉爾斯的懷疑,在七百多天的集中營生活里,吉爾斯每一天都與死亡擦肩,他不知道這門只有兩個人知道的語言,究竟能幫自己隱瞞多久。

『柒』 《波斯語課》的真實事件是什麼樣的,,

電影《波斯語課》由導演瓦蒂姆•佩爾曼執導,於2020年2月22日於德國柏林電影節上映,講的是二戰時期,德國軍官克勞斯•科赫與猶太人吉爾斯倆個人之間不同尋常的故事。

在進入集中營前吉爾斯偶然得到一本波斯語書,為了活命,謊稱自己是波斯人,德國軍官克勞斯•科赫想戰後到德黑蘭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哥哥。因而他下令保住了吉爾斯的命,並安排他到廚房工作,每天工作結束後,教他波斯語;完全不懂波斯語的吉爾斯,每天必須編出新的單詞,並記住教給軍官的每一個「波斯語」單詞而活命。

因為名字,吉爾斯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克勞斯軍官為了學會所謂的「波斯語」,對吉爾斯保留了一份好感,甚至在德軍敗了的時候,然後把吉爾斯救下,攜帶他逃跑。

但諷刺的是,他因為吉爾斯教授自己「波斯語」救下了主人公,卻在逃跑時因為自己所學的這門根本不存在的語言,丟掉了自己的性命。首尾呼應的剪輯方式,讓題眼「名字」更加深刻,更加具有諷刺意義。

一個德國人和一個比利時人,因為共享著同一門語言而產生了微妙古怪的親近感。這門憑空臆想出的語言在他們之外並不流通,因而這種鏈接是如此私密而且如此罕有。語言,傳達著信息,附著著情感的語言,在敵我間,在槍和獵物間,在鷹和麻雀間,貓與老鼠間,再造了一重關系。

聽與說,問與答,在比利時俘虜和德意志後勤軍官之間,形成了常規之外的羈絆。導演為了塑造主人公之間這種和諧、融洽的關系,在兩人相處時用窗外射進來的自然光,光暈的暈染下,不考慮到當時的背景,更像是兩位摯友在吟詩作對,更渲染了兩人之間這種「曖昧」的關系,為最後克勞斯放走吉爾斯埋下伏筆。

戰爭所摧毀的是家園,而最初在土地上建起家園的,是人。他們每一個都有名字,都有家鄉,在被戰爭奪走生命前,他們每一個都有希冀,和恐懼,戰爭是如此暴虐,能彌合分歧的只有愛與和平。

『捌』 影評|《波斯語課》,自創一門語言的背後...

風把雲吹向東方

在那裡

處處是渴望和平的靈魂

我知道我會幸福

隨著雲飄向的地方

上面這是一首詩。詩,必須是需要語言承載的。我們知道,語言是人類賴以溝通、交流的工具。當我們不懂某門語言的時候,別人說的話我們聽不懂,更是無法了解這個人的內在。語言,在人類歷史中存在了很長很長時間,經由地區、文化、需求而形成一個又一個的體系,它需要一個漫長的運用過程,方能達到它溝通和交流的功能。如果說,讓你在一天、或者更短的時間內創立一門新的語言,你能做到嗎?這像是個天方夜譚,對吧?能做到的都會是一個奇跡,即便自己真的能夠創立一個體系,也很難把自己的體系在短時間內記住,因為語言確實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牢記和使用,才能形成一種習慣。而這種奇跡的發生不能說不可能,在強大的求生欲面前它便可以成為可能。

但是,語言也只不過是一些符號,人們約定成俗地使用它們,賦予了它們統一的意義,便有了交流的功能。那麼,如果是兩個人,共同約定某些符號,也賦予它們統一的意義,那它也可以成為一種語言,只不過是,這種語言只存在於這兩個人之間,只有彼此能明白對方的意思。作為了解一個人,它已經綽綽有餘了。但是,想要以它來謀生,或者以它來獲得某種救贖,那可就不一定了。而作了上面那首詩的人,世界上也僅有另一個人了解他內在的渴求了。

看完最近熱度很高的一部外文電影《波斯語課》,陷入一種悲傷之中。主人公做到了我上面所講的奇跡,就如他逃跑時在樹林里遇見的那個人,說,自創一門語言?不可能吧。不過,根據故事發生的場景,這種驚人的能力就這么激發出來了,因為迫使這種奇跡發生是在納粹的壓迫之下,在任何時候都可能葬送性命的集中營里。

故事的開頭由一本波斯語的書開始,首頁Baba的發音聽起來頗有幾分親切感,因為這個也是我初學波斯語時第一個學習的單詞,它的意思是「爸爸」。因為這本書,這位名叫吉爾斯的小夥子逃過了一劫。他在死人堆里握著這本書聲稱自己是個波斯人,士兵們沒有扣下子彈,因為他們要殺的只是猶太人。當時不像現在,沒有網路,說自己是哪國人還真的沒有人能夠辨識出你的真偽。加上德國人和波斯人都屬於雅利安人人種,他們對波斯人並沒有種族憤恨,再加上那個年代人口流通少,還真沒有幾個德國人知道真正的波斯語又是如何的。那麼,故事就有了。

吉爾斯被押到營里,他意外地被一位上尉留了下來,暫時免去了殺身之禍,原因是這位上尉有著某種不為人知的渴求——他渴望學習波斯語。這也是影片比較牽動人心的一部分。上尉為什麼鍾情於波斯語,並冒險把一個聲稱自己是波斯人,自己又無法確定的囚犯留在身邊,並且還願意跟他學習呢?

影片中除了講述這位小夥子在求生面前如何在短時間內自創一門語言來蒙騙這位上尉,另一方面也通過上尉這個人物來訴說那些納粹的「幫凶們」(為希特勒效勞的所有人)的內心世界。上面那首詩便是來自這位上尉的內心,這門只有兩個人懂的語言反而給了上尉一個安全的傾訴區域,他盡可使用這門吉爾斯胡編的語言來袒露自己的心聲。他的童年、少年、成年,以及內心對和平的渴望。他渴望「東方」,而東方指的就是德黑蘭,波斯。不知是否他的哥哥真的在那裡,還是他冥冥中覺得那裡才是和平的象徵,他心心念就是為了去那裡。

影片中被殺害者的部分名單

即使上尉半信半疑吉爾斯是個波斯人,但他內在的渴望驅使他暫時不殺害他,並要求吉爾斯擔任自己的波斯語老師。而吉爾斯壓根沒聽過任何的波斯語,為了活命,他需要快速編造一門語言,把它當波斯語教給上尉。有很多的細節,特別是他嘗試用背記囚犯的名字來做拓展的單詞,才有了後面讓人流眼淚的地方。對於吉爾斯來說,他教給上尉的每一個單詞就是每一個喪命的猶太人的名字。當時納粹的勢力被其他盟軍摧毀,他們把所有紙質的證據(囚犯的名單等)燒毀之後,人們都無從知道在一個營里到底多少人被關,多少人被殺。因為上尉這個不為人知的,內心的巨大秘密而想學波斯語的渴望引發了吉爾斯巨大的背記潛能,他在短短時間內記住了2840個猶太人的姓名。

當那些人的名字從他口中一個一個說出來,那一刻我流眼淚了。那些名字的背後反映出多麼可怕的人間浩劫。

我和先生2017年去歐洲探親,在德國的法蘭克福,先生的大哥把我們領到一個墓園,裡面葬著當時被殺害的很多猶太人。墓園的外圍,四面的牆上刻著當時被殺害的,能夠記錄在冊的人名。一面面的牆,牆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和編號,當時有記錄在冊就有6百萬人被殺害。

影片里,上尉對和平、對幸福的嚮往,也許也是很多身不由己的「幫凶」的縮寫。在戰爭面前,生存、溫飽是第一要素,那些對幸福的嚮往也只能深埋心底。

看完影片久久不能平靜,和先生聊著德國。在德國探親的時候,它給我的感覺很好。我說,現在的和平面貌真想像不出當時那種血腥的場面。人可以瘋狂、狠毒到那種地步,他(希特勒)的內心不會不安嗎?你覺得他的靈魂現在會不會還在痛苦?

先生點點頭。

我又說,他在下一個世界難道沒有進步的機會了?永遠都痛苦嗎?

先生的回答讓我對有生之年要保持善念更加敬畏:

「你會為他祈禱嗎?世界上恐怕沒有什麼人會為他祈禱。那他的靈魂又怎麼會進步呢?人們會毫不猶豫地為甘地祈禱,為曼德拉祈禱,為特雷莎修女祈禱,但是沒有人會為他祈禱。」

嗯......那就把他交給世界的定律來處理吧。

觀影期間,我和先生一邊看,一邊猜測著結局,我們都沒有猜對。聽說這部電影是由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可能為了尊重原來的故事,上尉這個角色展示得不是很飽滿。上尉這個角色,他內心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渴求,如果能有更深入的挖掘,或者結局會像我和先生猜測的那樣,也許會更加讓人動容一些。不過,真實的故事不是為了藝術而藝術,而是鮮活地把歷史呈現給我們,上尉的內心世界,作為一個個體的渴求完全比不上讓歷史真實地呈現在人們眼前。也可以說,像上尉這樣的幫凶們的渴求,在無辜的生命面前是不值一提的,甚至是可恥的。

真實的故事、歷史是為了讓我們引以為鑒,不再重蹈覆轍,不再出現紛爭和戰爭,人類,是有這樣的能力走向成熟的。感謝電影製作者們讓我們看到這段歷史。

『玖』 如何評價電影《波斯語課》

評價:

戰爭破壞了日常生活秩序,重建了新的秩序。德國納粹的集中營里,人們的日常身份通通被抹去,只剩下迫害者與受迫害者的角色對立。於是,對於那些服從並習慣了新秩序的德國士兵而言,他們不再有基本的良知,只覺得執行命令才是合理的行為。

正是納粹的歷史提醒了我們,人類竟然這么容易受操控,因此我們需要的是在實際生活中獨立思考和判斷善惡的能力,如果我們忽視了這點,二戰發生的一切在今天還會重演。

詳細介紹:

《波斯語課》改編自真人真事,是一個頗具戲劇性的故事:二戰時期,一個被抓的猶太人急中生智,謊稱自己是波斯人,又恰逢集中營中有個德國上尉在找人教他說波斯語,從而讓這個猶太人,也就是本片男主撿回了一條命。

於是,男主用兩千多個集中營猶太人的名字,創造了一門新的語言矇混過關,上尉則學習熱情高漲,從每天學四個單詞,到每天學四十個單詞,還自己製作了單詞卡用來背誦,簡直比考四六級的大學生們努力多了,卻沒有意識到他拚命學習的根本是一門不存在的語言。

閱讀全文

與電影波斯語是真實故事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配額中國電影 瀏覽:594
電影古惑仔哪個演的好 瀏覽:785
泰國電影男主喜歡女主很多年 瀏覽:373
金剛狼電影1國語版 瀏覽:414
以悲傷為結局的愛情電影 瀏覽:453
香港電影名字都是數字 瀏覽:146
戰爭電影國產大全 瀏覽:770
外國電影醫生 瀏覽:535
台詞文藝小清新電影 瀏覽:218
鍾南山和電影演員靳東是什麼關系 瀏覽:675
四川農村信用社看電影 瀏覽:38
愛愛後的床單是什麼電影 瀏覽:83
愛看電影英皇 瀏覽:250
網路電影女孩分手跟別的男人 瀏覽:63
經典搞笑恐怖鬼電影 瀏覽:884
海底兩萬里1997電影國語在線觀看 瀏覽:627
2021年新電影你好李煥英 瀏覽:902
韓劇小弟看上黑社會大嫂電影名字 瀏覽:64
英語經典勵志電影對白 瀏覽:61
電影什麼女維維 瀏覽:414